(荐)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摘枇杷,会辨别成熟的枇杷,了解枇杷的品种、用途。
2、知道枇杷是家乡历来有名的特产之一,增强爱家乡的情感。
3、体验摘枇杷活动带来的快乐,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探究的能力。
物质准备:幼儿每人一顶太阳帽、竹勾子(摘枇杷工具)、篮子若干、毛巾若干、筐两个。
知识准备:教师事先向果农了解枇杷的品种、了解枇杷在我们家乡的历史,幼儿事先去看过成人摘枇杷一次。
安全准备:事先联系好生态园里的枇杷地、幼儿出发前穿球鞋,戴上太阳帽
活动过程:一、今天,我们来学摘枇杷,可以用工具、可以不用工具、可以几个人合作等。但要注意安全。
二、幼儿尝试摘枇杷
教师巡逻观察幼儿是怎样摘的,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三、集中讲评(讨论),共享经验。
幼儿讲讲摘枇杷的方法和怎样辨别成熟的枇杷以及枇杷的'品种。
幼儿讲后,教师加以小结:
我们今天摘的枇杷有两个品种,皮红的叫红种枇杷,皮淡黄的叫白沙枇杷,皮青的是不成熟枇杷,我们要摘成熟的枇杷,低的树可以用手直接摘,高的地方用勾子,可以几人合作。
三、分散:幼儿第二次尝试摘枇杷
交代要求:幼儿摘后,把枇杷按品种倒入两个筐内
四、整理东西后回幼儿园
五、延伸活动
1、可以用枇杷肉请幼儿做糖水枇杷。
2、观看枇杷肉和枇杷叶入咳嗽药的录象。
3、枇杷核可以当数学教具、可以打洞后穿成各种幼儿喜欢的“艺术品”、枇杷叶可以粘贴成树叶画或可以在叶上画画等。(以上活动也可以放在区域活动)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刚升中班幼儿可能会对调色活动本身感兴趣,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操作上。所以本活动的主要是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认识颜色、使用颜色,同时充分感受颜色的丰富性。使幼儿的兴趣转移到对活动中出现的科学现象的兴趣上,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活动目的:
1.认知目标: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知道两种颜色加到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兼容性、发散性和跨越性。
2.情感目标:通过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记录实验结果。初步培养幼儿好奇心、冒险性。
3.人格目标:通过让幼儿让孩子在活动中团结友爱体验创造的喜悦。培养幼儿团结友爱、自信大胆。
4.动作技能目标: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发展幼儿大小肌肉动作。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A.一瓶黄颜色的水。
B.每组三个透明的小缸,分别装有红、黄、蓝色三种颜色、及棉签等
C.记录材料每组一份,涂色纸若干。
D.魔术师帽子。
2.情境准备:魔术天堂
3:经验准备:认识颜 色、熟悉叶子、橘子、茄子的颜色和及气球的'画法。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以看魔术表演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1)“小朋友们看看,我是谁啊?告诉你们,我是一个魔术师。我会变魔术!你们相信吗?”
2)“那你们先看看老师这有瓶什么颜色的水?”(黄色。)
“好了,小朋友仔细看清楚了,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咯!千万不要眨眼睛哟!”
4)教师摇晃瓶子,变变变,请幼儿观察。
“好了!我们一起来喊一二三,好不好?一,二,三
变成什么颜色拉?”(绿色)
5)教师揭开谜底,将蓝色和黄色混合就会变成绿色。
“谁看出魔术师是怎样变魔术的呀?他怎么变?最后怎样?”
2.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你们想成为魔术师嘛?你们想不想也去变一变呢?”老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请你们随便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均,看看,蓝和红两种颜色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黄和蓝两种颜色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然后把你的操作记录下来。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当魔术师,好不好?不过当魔术师有个小小的要求:不能把颜料涂在衣服或者桌子上。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操作,并注意引导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3.说说颜色的变化.
(1)师:你们用红和黄两种颜色变出了什么颜色的?还有哪一组和他们是一样的?同样的方法:红和蓝手拉手变出了什么颜色?蓝和黄手拉手变出什么颜色啦?
(2)幼儿说一种,教师就出示一张调色卡。
红+黄=橘黄
黄+蓝=绿
红+蓝=紫
念儿歌: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橘黄色画橘子;
黄和蓝手拉手,变出绿色画叶子;
蓝和红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
4.通过涂色游戏,发展幼儿对颜色的感知力。
(1)国庆节快到了,我们也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变出你喜欢的颜色的气球来装扮我们的教室,好吗?
最后把幼儿的作品粘贴在主题墙“我变的颜色”。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坚果的外形特点,了解坚果的作用。
2、品尝坚果,懂得与同伴分享。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坚果实物、坚果PPT、游戏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一猜”导入活动。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篮子,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吗?谁来摸一摸,猜猜看摸到的是什么?(核桃、花生、开心果)
幼儿摸坚果,说一说摸上去是什么感觉?它的壳怎么样?
二、品尝坚果。
1、提问:你们吃过这些吗?
2、每人选一个坚果品尝。
谈话:你吃的是什么?吃起来怎么样?
师总结:坚果是植物的一类果实,它由坚硬的果皮和种子组成,一般我们吃它的种子,就是坚硬的外壳里面的果仁,坚果的果仁香香的,里面油。
三、幼儿交流讨论:你还吃过哪些坚果?
四、欣赏PPT,了解坚果的作用。
1、观看PPT,了解榛子、松仁、葵花籽、开心果、核桃、杏仁、腰果、碧根果等几种常见坚果对人体的作用。
2、师:认识了这么多的坚果,你们知道坚果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好处呢?
3、小结:多吃坚果有美容补脑、还可以防止衰老、补充微量元素等好处,不过小朋友也不能贪吃,避免营养过剩引起发胖。
五、游戏《我是谁》
游戏规则:教师发各种果实(有坚果、有水果、还有其他干果)的图片(课前打印备好),幼儿选择一种贴在胸前。幼儿分2组传球,音乐停则停止传球,球在手里的小朋友就介绍自己的图片!例如:我是核桃,核桃是坚果!
活动反思:
每逢过年过节,孩子们都会吃到各种各样的坚果,但有的孩子只知道坚果很好吃,但不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有什么营养,为此我们教师开展了一节有关坚果的教学活动,孩子们通过活动摸摸、尝尝等活动,不仅知道了其名称,还知道了各种坚果的营养,瞧,他们吃的过开心啊!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感知瓶子的多样性。
2、学习瓶身与瓶盖进行匹配,并在教师的鼓励下,对匹配结果进行检查。
3、练习盖拧等技能,锻炼手部小肌肉的协调能力。
重点:让幼儿感知瓶子的多样性。
难点:能对瓶子瓶身匹配学会盖、拧的技能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瓶子,瓶盖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钟老师带来了有趣的瓶子。
((出示一个瓶子,引起兴趣。)
老师小结:老师着重介绍瓶身和瓶盖,及让幼儿说出瓶子的特征。
二、基本部分。
老师:这里有许多许多不同的瓶子,可是它们的瓶身和瓶盖都分开了,你们能帮帮钟老师把它们找到相应的盖子吗?看看谁是小帮手
老师小结:把瓶子和瓶盖分开,按量装好在衬衫盒上,然后发放给小朋友,让幼儿操作,每张桌子一盒。
(让幼儿自由将瓶身与瓶盖进行匹配,老师巡回指导)
老师:小朋友们刚刚经过我们一同努力都把瓶身都配上了瓶盖,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配的对不对。这个瓶身和瓶盖是一家的吗?为什么?
老师:你是怎样把瓶盖盖在瓶子上的呢?
(引导幼儿边表述边空手模仿拧、盖的动作)
老师:为什么我们发现有的瓶身和瓶盖不是一家的呢?
老师小结:老师逐一出示幼儿刚匹配好的.瓶子,一起观察匹配是否正确。
老师:小朋友们刚刚都说的很好,观察的很仔细。现在老师请你们把手中的瓶盖紧紧的拧或盖在瓶子上,然后看看这个瓶盖和瓶身是不是一家的。如果不是,你们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互换一个瓶盖试试,直到找到为止。
老师小结:让幼儿再次操作,探索。
老师:你们都把瓶盖盖在瓶子上了吗?让老师瞧一瞧!小朋友们匹配的真好!现在每个瓶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盖子。
老师小结:再次检验幼儿的操作成果,并适当表扬。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说出瓶盖的作用。
三、活动拓展。
老师:现在我们来一起玩一个游戏,首先请你们仔细看看你手中的瓶子和旁边小朋友的瓶子有什么不一样的。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能有序的进行操作实验,体验假设、验证、结论等基本的实验步骤
3、萌发科学探索的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活动难点:能有序的进行实验,合理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活动准备:
1、乒乓球、玻璃球、小米,玻璃杯、盘子。
2、实验记录表、彩笔等。
活动过程:
一、设疑激趣——尝试把小米、玻璃球、乒乓球装到一个瓶子里。
1、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小米的不同。
2、小结:乒乓球大大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小米又细又小,当我们用手抓起小米时,小米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3、设定疑问:老师要请小朋友把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小米都装到一个玻璃瓶里,能装得下吗?应该怎样装?
4、幼儿提出自己的猜想。
二、验证假设——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假设的装瓶方法。
1、指导幼儿操作,注意操作规则,不要把小米撒到外面。
2、要求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三、分享交流——幼儿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感知方法不同,结果不同。
1、请幼儿根据记录表把自己的操作结果同大家交流一下。
“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你成功了吗?”
2、请成功的小朋友讲一讲自己的装瓶方法。
四、再次验证——进行第二次操作,验证交流结论,体验探索的乐趣。
1、引导幼儿将掺在一起的.物品分开。
2、请幼儿按交流结论进行装瓶,验证正确的装瓶次序。
五、总结结论——讨论实验结果,感知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
1、“这次你成功了吗?成功的请举手。”
2、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小米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3、教师边讲解边操作使幼儿明白其中的道理: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小米,这样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六、拓展延伸——通过实验,进一步拓展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
1、引导幼儿再次尝试:老师这里还有半杯水,装满的瓶子里,还能再装上半杯水吗?为什么?
2、幼儿操作,提醒幼儿别把水撒在外面。
3、幼儿分享交流实验的结果,进一步感知水所占的空间。
“小朋友你们都成功了吗?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乒乓球和玻璃球和小米,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柴蒙蒙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在尝尝、看看、说说、做做的过程中,丰富幼儿对干制品的了解,知道它体积小、携带方便,并演唱食物存储时间的小常识。
环境创设实物黑木耳、香菇等。
重点与难点丰富幼儿对干制品的认识,知道其特点。
活动过程
一、品尝菜肴“木耳烧烤麸”
1、请幼儿品尝老师做的菜“木耳烧烤麸”
2、师:这菜味道不错把,请问你们有没有注意菜里那黑糊糊的东西,是什么?
二、认识各种干制品:
认识黑木耳,进行干湿比较
1、出示湿木耳,幼儿进行观察。
(1):这就是我们刚才吃的黑木耳,它是像蘑菇、香菇等一样长在潮湿地方的一种菌类植物,是没有毒的,可以安全食用的,而且是很有营养的。
(2)请你拿一块黑木耳,仔细看看,说说,这一片片的黑木耳长的怎样,形状像什么?摸上去感觉怎样?
(像花、像撑开的小伞,摸上去软软的、滑滑的)
2、出示干木耳,进行比较
(1)我还要请你们看一样宝贝,你可以看看、摸摸、说说它和黑木耳有什么不一样的?(小小的、脆脆的、有点硬、还有点毛毛躁躁的)
(2)猜猜它叫什么名字?
(3):其实,这就是黑木耳,他们是一种东西,只是这是新鲜木耳的样子,而这种是经过工人叔叔的一道道工序,制成的.黑木耳的干制品。我们每次做菜的时候,都要将干木耳变回原来的样子,才能做菜。
3、变魔术,炮制干木耳
(1)你们猜猜用什么方法能把木耳干制品变成原来的摸样?
(2)变成原来其实很简单,用水帮忙就可以了。
(3)炮制木耳。
(4)你们看到了什么变回?
(5)有不少干制品像香菇、白木耳等,在烹调前都要这样来个大变身。
4、干制品的有点
(1)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把这些新鲜的食物制作成干制品,干制品有什么优点?
(2):干制品体积小,携带方便。延长食物保存时间。
三、认识其他的干制品:
教师逐一出示葡萄和葡萄干、苹果和苹果干、香蕉和香蕉干、龙眼和桂圆进行比较和品尝。
四、制作胡萝卜干:
1、出示胡萝卜干的成品:看看这种干制品的颜色,猜猜它是什么制成的?
2、以胡萝卜娃娃的口吻介绍制作过程
娃娃:今天就请你们自己动手,用我们这些新鲜的胡萝卜来制成胡萝卜干号吗?我们用微波炉来把它烘干,先将胡萝卜切成片,再撒点糖粉,最后放进微波炉转一转,烘一烘,看看能不能制成一片片美味的胡萝卜干。
3、幼儿制作。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2、对xx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师:看,谁来了,它是谁呀?(圆圆的脸,我们叫它圆奶奶,和它打个招呼吧!圆奶奶你好。)
师:这是谁?它的脸是什么样子的?(它叫方爷爷,我们也和它打个招呼。)
师:今天,圆奶奶和方爷爷是来邀请小朋友去做客的,你们想去吗?
二、观察课件,找出圆圆和方方的物品
师:圆奶奶和方爷爷家可有趣啦,很多东西都是圆圆的、方方的,你们想看吗?请你们看一看,猜一猜,哪些东西是圆奶奶的、哪些是方爷爷的?
师:圆圆的椅子是圆奶奶的,方方的椅子是方爷爷的。(盘子、靠垫)
小结:你们发现没有,圆奶奶的东西都是圆圆的,方爷爷的东西都是方方的。我们分得对不对呢?(分对了,你们真棒!)
三、自选玩具,在游戏中体验感知
师:圆奶奶和方爷爷为大家准备了好多玩具呢!里面有什么,谁来摸一摸。(什么样的球?)
师:看,这么多好玩的玩具呢,你喜欢哪一个玩具,就拿着它找块空地玩一玩。
幼儿游戏,教师指导(你玩的是什么?怎么玩的?)
引导幼儿表达:我玩的是圆圆的··,我用圆圆的··滚一滚;
我玩的是方方的··,我用方方的··搭楼房。
师:小朋友们,先把玩具放下来做到椅子上吧。
师:看我拿的是什么?(球)圆圆的球可以滚一滚,拍一拍,大家都来试一试。方方的`盒子不能拍也不能滚,那它可以怎么玩?(可以搭楼房、火车、小路)对了,方方的盒子可以搭高楼、铺小路。
师:小朋友们,玩得开心吗?圆奶奶和方爷爷还要请我们帮忙呢,请把圆圆的玩具放在圆篮子里,方方的玩具放在方篮子里。(幼儿分放玩具)
师:我们把玩具都送回了家,送得对不对呢?我先帮圆奶奶和方爷爷来检查一下,圆篮子里都是圆圆的玩具,方篮子里都是方方的玩具。哦,圆奶奶和方爷爷送你们一个大拇指,表示你们做得好,
四、方脸爷爷和圆脸奶奶的汽车
师:今天我们在方爷爷和圆奶奶家玩得真高兴啊!现在要回家了,方爷爷说要变一辆大汽车,送我们回家呢,变、变、变。
为什么开不了呢?怎么办呢?(变个圆轮子)
我们一起来喊一喊,请圆奶奶来帮忙吧!(圆奶奶快来吧!)
看看现在的汽车,能开了吗?
小结:方爷爷和圆奶奶做好朋友,互相帮助,变成了可以开动的大汽车,真棒!
五、找找生活中的方方和圆圆怎么做好朋友的
师:在我们生活中,圆奶奶和方爷爷一起又变出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一起看看(洗衣机、煤气灶)
我们的教室里也有方方的和圆圆的东西呢,大家一起来找一找。
小朋友,你们发现了吗,我们的身上也有方方的和圆圆的东西呢?
(汽车声)师:听,圆奶奶和方爷爷的大汽车来了,我们快坐上汽车,再到教室外面去找找圆圆和方方吧!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在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各种图形,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老师和小朋友共同操作搭建房屋,调动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并观察老师怎么样使用统计表进行记录,为了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动脑动手能力,在活动中我准备各种图形请幼儿拼图,活动效果很好。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及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在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会学胜过学会,学会学习已成为幼儿园语言教育培养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和其他领域相结合,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为此,我特别设计了这个浪漫且充满温暖的语言综合活动“温暖”,通过为幼儿创造一个看、听、说的环境,调动幼儿爱说、愿说、爱做的欲望,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言及运用语言。
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感受散文的语言艺术美,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理解散文内容,产生联想,感受被爱的幸福,以及奉献爱的快乐。
3.激发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枫叶卡片若张,邮票一张,小纸条六张,邮筒一个,房子、火炉、棉衣、被子图片若干。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看、听、说等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帮助幼儿理解散文内容,初步学会有表情地朗诵散文,感受散文的语言艺术美。
难点: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近一步拓宽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过程
一、导入:收礼物
“咚咚咚…….咚咚咚……”一阵敲门声,一位邮递员叔叔送来一个大包裹请老师签收。原来是大风车栏目组为小朋友寄来的圣诞贺卡。
(以此形式引入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二、设疑:挑战
栏目组的叔叔阿姨说,我们需要通过六关才能得到这份礼物,这些考验题目就藏在这些小纸条里面,请依顺序打开。
三、基本部分:感受温暖
1.打开第一张纸条:请看看卡片上有些什么?并自己试着念念散文诗。
圣诞老人、花纹、枫叶和散文诗……
2.打开第二张纸条:老师朗读卡片上的散文诗,小朋友认真聆听,也可以跟着小声地念。
老师根据要求有感情的朗读散文诗“温暖”,小朋友认真聆听也可以跟着一起小声地念。
3.打开第三张纸条:
冬天来了,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
谁看见了枫叶?把它当做什么?
最后怎么样了?
教师根据情境发展出示相应的教具,让幼儿充分感受小动物们的温暖,并创设情境表演小动物们到枫叶里面的动作。
4.打开第四张纸条:冬天来了,小动物们把枫叶当房子、棉衣、伞,来给自己温暖,你们是用什么使自己温暖的?
教师启发幼儿回答。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对应的一些图片。
5.打开第五张纸条:我们也有很多物品或方法使自己在冬天感到温暖,那我们可不可以把小动物换成自己,念一句话或散文诗,如“冬天来了,天冷了,我钻到房子里面挡霜冻”教师启发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学用散文诗的语言。
根据幼儿的回答,一起做相应的表演。
6.打开第六张纸条:一起朗读散文诗,感受温暖。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那丝丝的温暖。
在温暖中,幼儿得到了卡片。
四、结束部分:传递爱
我们温暖了,可是还有一些人却住在透风的房子里,他们没有足够的棉衣,棉被过冬,没有火炉烤……你们愿意和他们一起分享你们的温暖吗?老师也愿意,我想把我这份礼物,这份充满爱和温暖的卡片寄给灾区的小朋友,希望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你可以把自己的心愿通过画画画出来,把我们的爱传递出去。
教师指导,幼儿操作。送上自己的祝福,邮寄出去……
活动反思
活动以大风车栏目组为小朋友寄来圣诞贺卡为主线,通过欣赏感受散文的'语言艺术美,
感受被爱的幸福,以及奉献爱的快乐,这也正是本活动的目标。
“温暖"不容易表达,所以活动设计中我注重幼儿的生活经验,多次运用情景表演让幼儿充分感受温暖,体现整合理念,努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让孩子们懂得爱,懂得给与,和帮助,善待每一个人是当今幼儿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教师,我们只有不失时机地有目的有意识地渲染和提升幼儿关爱情感的培养,才能使幼儿形成比较稳定的良好的情感品质.
科学教案 篇9
目标:
1.观察并快速记忆正方体积木的数量及其颜色序列,提高有意注意和记忆能力。
2.体验对垒游戏的快乐。
准备:
1.废旧纸筒(也可用PVC圆管替代)若干个,纸筒高约30厘米、直径约6厘米,外面分别包上红纸和金纸。
2.正方体积木24块,边长为3.5~4厘米,其大小要恰好能放到纸筒内使之竖立。每个正方体积木的六个面贴上相同颜色的纸。
玩法:
1.幼儿三人结伴游戏,游戏前先协商,一名幼儿做裁判员,两名幼儿做对垒赛手。裁判员取一红色纸筒,将各色正方体积木放置在桌子中央。两名赛手各取一个金色纸筒,准备游戏。
2.游戏开始,裁判员先报出一个数字(比如"4",根据纸筒高度,筒内最多放不超过8块的积木,所以所报数字要控制在8以内),然后取相应数量的积木(颜色可任选)投入红色纸筒内。
3.裁判员在桌子上摇动已放入积木的红色纸筒,使积木在纸筒内堆叠成柱,接着轻轻提起纸筒,呈现堆叠的彩色积木柱。两名幼儿迅速记忆积木的数量及其颜色序列,稍后,裁判员重新用红色纸筒套住这个彩色积木柱。
4.裁判员发出"开始"口令,两位赛手根据自己的记忆,按裁判员堆叠的积木数量及其颜色序列迅速在各自的金色纸筒内有序放置积木,然后三人各自同时在桌子上轻轻摇动纸筒。
5.三人同时提起纸筒,看看两位赛手各自的金色纸筒内的'积木数量及其颜色序列是否与红色纸筒内的一致。
规则:
1.游戏也可有多名幼儿同时参与,红色纸简内的积木既可由裁判员放入,也可由赛手放入,以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
2.金色纸筒内的积木数量及其颜色序列与红色纸简内的相同者为胜,否则为输。
3.提纸筒时要注意控制手腕的力量,注意不要让纸筒碰倒彩色积木柱,若积木倒塌则重新游戏。
4.该游戏也可变换花样,比如,在积木的六个面贴上不同的几何图形、数字,让幼儿玩"图形记忆""数字记忆"等游戏。
评析:
"摇摇筒"游戏设计的亮点有二:一是取材简便,教师巧妙利用了纸筒封闭的特点,让幼儿观察和记忆正方体积木的数量及其颜色序列,从而训练了幼儿的有意记忆能力。二是玩法和规则独特,游戏既可以双人对垒,也可以多人参与。游戏中,幼儿需自主商议分配角色。本游戏虽然以发展幼儿有意记忆为主要目的,但在游戏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幼儿之间的积极互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07-22
实用的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华】07-20
科学教案(精)07-20
科学教案(热)07-20
(必备)科学教案07-20
关于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范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