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0~111页“练习与应用”第8~10题,“探索与实践”第11~14题,“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与实践”,使学生感受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感受圆的独特性。
3、通过“与反思”,引导学生自己在探索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
教学重点: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练习与应用
1、谈话引入。师:今天我们继续对本单元学习的圆的有关知识进行与复习。
板书课题:与练习。
2、完成“练习与应用”第8题。师问:最大的圆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的周长与面积呢?
3、完成“练习与应用”第9题。师问:谁来指一指这个运动场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哪个部分?求它的周长可以怎样想呢?求它的面积可以怎样想呢?
4、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0题。师问:要求半圆形的面积,首先要知道什么?
要求出整圆的面积,必须求出什么?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探索与实践第11题。教师问:是什么标志,知道标志表示的意义吗?
学生交流自己以圆为基本图形的标志。
2、完成第11题。
师:在操场上画的`圆一般都比较大,用圆规肯定是不行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学生说己的想法。
到操场上试着画一画。
师追问:这个绳子的长就是圆的什么?
3、完成第13题。
在操场上进行测量并记录,回去后进行计算。
4、完成第14题。
先让学生进行猜想,再以小组为单位用一根绳子围一围、量一量。
通过计算得出结论。
师追问:你有什么发现?
三、与反思
1、指导学生理解每项指标的含义。
2、自我、打☆。
3、说说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四、课堂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的组成比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谈话,播放课件,引出主题图
师:这节课我们上一节数学课,这节数学课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和发现呢!同学们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播放视频,生观察,并说看到的内容)
师:看到这些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激动、兴奋、骄傲、自豪……)
师:是啊,老师和你们一样,每当听到雄壮的国歌声,看见鲜艳的五星红旗,老师的心情也十分激动,国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神圣的。
问:画面上这几面国旗有什么不同?(大小不一样)
师:虽然这几面国旗大小不一样,但是长和宽的比值都是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比例的知识。(板书:比例)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出长和宽各是多少)
问:你能根据这些国旗的长和宽的尺寸,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吗?请同学们先写出学校内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生动手写比、求比值)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比例的意义
(生汇报求比值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观察你求出的学校内两面国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师: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用“=”把这两个比连起来,可以吗?(可以)
师:从图上四面国旗才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求出比值,也写成这样的等式呢?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一试(生动手写比,求比值,写等式,并汇报)
师:指学生汇报的等式小结,像这样由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等式就是比例,谁能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生汇报,是板书意义)
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关键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小练习,课件出示)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自学比例的名称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例的意义,那么在比例中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各部分名称与各项在比例中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呢?打开书34页,自学34也上半部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生自学名称,汇报,师板书名称)
(2)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比例的内项和外项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特性呢!你们想去发现这个特性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示,指名读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合作学习发现的规律。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呢?分组验证课前写出的比例式。
师:问想一想,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除了根据比例的意义去判断外还可以根据什么去判断?(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是什么样的?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生回答,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见课件)
四、汇报学习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09页教学情境的录像片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方便,而且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求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发记录单。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
(2)学生记录。同学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后明确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既快捷又方便。
(3)再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会产生困难,反馈时如果学生记录不全,再次组织学生研究如何记录才能完整。强调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1)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运用一个□表示1辆或2辆车,最多画几个格?应该怎么办?明确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先让学生尝试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组织讨论: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
(1)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组织学生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记录数据并填写统计表,完成填空题。
(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课前与学校卫生室联系,调查二年(1)班和五年(1)班的视力情况,完成统计表,并谈一谈对视力较弱的同学的建议,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
(3)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利用多媒体出示“班级图书角情境图”。学生自己观察,独立完成。对要增添的书的建议,组织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4)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这道题以作业的方式完成,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二年级全体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明确长时间看电视有害健康,要注意用眼卫生。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54——55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了解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每只猴子平均可以分几个月亮?”
(二)、学习0的除法
问题:把几个月亮平均分?分给几个猴子呢?
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清楚。
列出除法算式:0÷5=0(个)
引导:分给6个猴子呢?0÷6=0(个)
分给7个猴子呢?0÷7=0(个)
得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小练习:0÷3=0÷8=0÷9=6×0=0×8=
(三)、巩固练习
做自主练习1和2
(四)、拓展练习
剪窗花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大部分同学内容能够掌握有关0的除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很熟练,必须多做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4、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优美的动画,请你认真看,然后编一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播放多媒体动画,最后定格为教材主题图画面。)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学本领。你看,小松鼠跳跃、爬树、翻跟斗,学得多认真啊!松鼠妈妈说:“你不是最喜欢吃松果吗?咱们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们比比看谁采得多。”小松鼠边说边向树上爬去。最后,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个松果。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该生高兴地笑了。)
师:这么好听的故事,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小松鼠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生2:我知道了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多,小松鼠采的松果少。 生3: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 生4:有2只松鼠。 生5:有两块数字牌和很多很多的大树。
(二)讨论探究
1.提出问题
师:大家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说什么呢?
师: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2:妈妈说:“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
生3:小松鼠说:“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
师:你对他们的回答满意吗?
(生1微笑点头。学生齐说:“满意。”)
生4:我的问题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5:请问大家,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生6: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师将生4,生5,生6,生7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谁知道如何列出算式呢?
生:25+4=?(学生大部分已经能够说出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暂时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等,也可以请求同组的同学来帮忙。(学生动手探究,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引导。)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
生2:我摆小棒。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
生3:我是口算出来的。5+4=9,再加上20就是29。
生4:我也是口算出来的。看着25然后把4直接加到个位的'5上,就是29了。
生5:我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是我妈妈教我的。(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竖式。) 生6:我是口算出来的。反正我一看就知道25加4等于29。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想出这么多的算法。那么你觉得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生1: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
生2:要个位加个位,不要加到十位上。
生3:大家要认真计算,不要粗心。
师:刚才大家想到的这些算法:拨计数器、口算、摆小棒、列竖式,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
生1:我认为口算最简单。
生2:我也是认为口算简单,因为列竖式我还不是很会。
3.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并随时注意其他小组的活动。)
师:请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听。
组1:我们解决的问题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我们的算式是25-4=21。直接用5-4=1,20再加上1就是21。
师:谁听懂他们组的意思了?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1:他们的意思是用5减4就足够减了,还剩下1,20根本用不着。所以25-4=21。
组2: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算式也是25-4=21,也是用口算得出来的。
组3:我们解决的是“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多少个”这一问题,算式和口算方法与他们小组是一样的。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个说法不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却是一样的呢?
生1:因为都是在算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差的个数。
生2:因为妈妈比小松鼠多的就是小松鼠比妈妈少的。
师:今天学习的计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生:也可以是一位数加两位数。
生:只要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就会计算今天学习的算式。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第1题(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读图,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生:19-9=10(颗)。
2.第2题(出示情境图)。
师: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
生:25-2=23(米)。
3.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4.第4题:想一想,填一填。
师:仔细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每组两个算式中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
师:你能试着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积极举例:
(1)34+5=39,5+34=39;
(2)21+7=28,7+21=28;
(3)83+4=87,4+83=87;
(4)52+7=59,7+52=59;……
师:如果不用你计算得数,你还能快速地举出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生1:47+68=,68+47=。
生2:395+126=,126+395=。
生3:1000+800=,800+1000=。……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那么你认为这节课自己表现如何?
生1:这节课我发言特别积极。
生2:在小组内我算得最快。
生3:我觉得自己发言不是很积极,我会努力的。
师: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进行评价。)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能够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有效合作。希望下一节课继续努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内容,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3.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教学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出示目标: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三、自学指导:1、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多媒体课件演示主题图中的中国6个省、市、自治区的地理、文化的图片,伴音介绍我国国情,然后通过特写镜头推出6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由学生提出问题,得到了那些信息?发现了什么?
2、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1.以北京市人口数为例,先让学生尝试读一读13819000这个数。
2.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问题: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3.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问题: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4.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四.达标检测:完成第4页“做一做”。
五、.讨论:
(1)投影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分别呈现教材上的4个数,让学生读一读,并写出读作多少。
(2)小组讨论:
A.含两级的数怎么读?
B.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C.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读?
(3)反馈交流讨论信息,由学生总结,并订正例题呈现的数的读法。
六、巩固练习,完成第5页“做一做”。
七、本课小结
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1~5题。
课后反思:
亿以内数的认识(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
教学目标: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三自学指导:(一)、教学例3:
1、板书:据统计,20xx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问:这些数怎样写?
2、问:这些数的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千百十万 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 位位位位
六千八百五十万: 6 8 5 0 0 0 0 0
三千零八十万: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3、想一想:整万的数怎样写?
学生归纳:有多少万,就在万级上写多少,再写个级的4个0。
四、达标检测:完成练习第6题
五、先学后教:
1、谁能说出数位顺序表。请同学上来板书
2、二千零五万四千 五百四十万六千四百 二万零五
问:这些数既有万级又有个级,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3、检验。
4、含有两级数应怎样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数位没有单位,怎么办?
学生归纳: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六、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知识拓展: “你知道吗?”阅读材料介绍了有关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发展历史。
七、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说吗?
亿以内数的认识(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比较数的大小,书第13、14页的例4、5,练习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教学重点:亿以内为数的比较,及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教学难点: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小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比较数的大小,
二、出示目标: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三、自学指导:
1、投影出示: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说一说各是怎样比较的并说出四位数与三位数比较,四位数比三位数大;两个三位数比较,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位上的数相同,十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2、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先试做后看书检验。
3、学生小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
四、学习例4。 1、板书例4
让学生任意选两个数来进行比较,
归纳方法:(要求从不同数位和相同数位两种情况说明)
2、练习: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进行订正。
五、先学后教:例5:
(一)、学生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整万的数,为了读、写简便,我们常常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怎能样改写,请大家自学课本。
(2)、问:怎样改写的?
小结:万位在右起第五位,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4个0。把4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
六、巩固应用,强化提高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课后作业:练习二 1、2
七、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设计思路: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学生在学习分数之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而已。因此,设计时,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开始,以怎样分才是公平合理呢?为前提,使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激活自己的情感,促使学生懂得只有平均分才是公平合理的道理。当只有一个东西要平均分时,该怎样表示呢?此时学生感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就要想办法来表示一半。于是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接着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又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中,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3、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再认识几分之几,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操作办法来表示自己所喜欢的分数,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4、在练习、反思与评价、课外延伸中,主要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清楚地认识到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研究的一种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心世界。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1、师:在生活中,同学们分过东西吗?现在请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东西,分给两位同学,想一想,怎样分才是公平合理呢?(平均分)
(策略建议:课前布置同学每人只能带同一种东西,大小形状要一样的,数量最多不能超过4个;如让学生带各自喜欢的水果、面包、饼干等。)
2、让学生动手分自己带来的东西。
3、让学生汇报自己分的结果。(此时,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两个,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一个,还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半个等。)
4、师: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半个,也就是一个东西的一半吗?
(策略建议:此时学生的表示方法可能各种各样,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及时的引导,像你们大家都有自己的表示方法固然好,那你们说在数学上如果没有统一的符号将会怎样呢?显然不攻自破。)
5、师:谁知道一半的数学符号是怎样表示的?
6、师:1/2表示一半的意思,它叫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分数。
(策略建议: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情境设计,可提高要求,也可降低要求,只要能达到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数无法表示一半就可以,从而自然地引出新的数分数。)
二 、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1)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过程。
(2)让学生做课本第56页的涂一涂。
(3)让学生折一折一个物体的1/2。
(4)指导读写1/2。
(策略建议: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教师应再示范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的具体操作过程,让学生观察;接着让学生按(2)、(3)、(4)的顺序来学习。)
2、认识几分之几。
(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办法来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试着把分数写出来。
(2)展示学生的作品。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写出的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4)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分数、读分数的?
(5)师引导学生小结读写分数的正确方法与分数的意义。
(策略建议:在1、2出现的折一折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东西来折,如纸、手帕、线等。不但丰富了学生探究材料的来源,而且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巩固练习,理解应用
1、课本第58页练一练的第3题。
2、课本第58页练一练的第4题。
3、让学生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策略建议:做第58页练一练的第3题时,应注意学生是否理解了分数意义与平均分的联系;做第58页练一练的第4题时,应引导学生体会分数也能用于估测图形的面积;对于举例说明的,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先举一个例子供学生参考,然后再让学生举例。)
四、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得怎样?你有什么感想和建议吗?
(策略建议: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知识、情感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反思课堂中的优缺点,包括老师和同学。)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的例3、例4,第3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0~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会用0补足;
使学生初步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在积中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如何用“0”补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7×0.84.2×0.31.3×0.5
口算并说说怎样想的?
2、指名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3、把下面各数缩小1000倍
12.5256103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0.056×0.15
(1)启发提问:①怎样列竖式?要不要小数点对齐?为什么?
②怎样把0.056×0.15转化成整数乘法?
③按整数乘法乘出来的积,比原题的结果扩大了多少倍?
④要得到原来的积,该怎么办?
⑤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么办?
(2)强调:计算小数乘法在点小数点时,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就要在小数的前面补零。
注意:先点小数点,再去掉小数末尾的零
(3)验算:交换因数位置后让学生说说0.056×0.15、
0.15×0.056各求的是什么?然后进行检验。
(4)练一练
1.3×0.050.025×1.8
2、教学例4
(1)指名读题
(2)列出算式:这题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3)说说18.5×2.4表示什么意义?
(4)指出:以前表示两个数的位数关系的都是整数,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就象这里,18.5的2.4倍就是求18.5的2倍和18.5的十分之四合起来是多少?
求18.5的'2倍用乘法,求18.5的十分之四用乘法,因而求
18.5的2.4倍也用乘法。
(5)算出得数(学生自练后填在书上)
集体订正
3、观察例3,例4,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1)小组讨论并填表:当积小于被乘数时,乘数有了什么特点?(与1比较是怎样的关系)
当积大于被乘数时,乘数有了什么特点?
为什么有这种规律?
(2)做一做
先判断一下,积比被乘数大还是小,再计算
指名板演,其余自练
集体订正,说说怎样算的
三、巩固练习
1、P5第10题小组形式,小组长报题,组员抢答
汇报情况,共同纠正易错题,择题说说口算步骤
2、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
0.2812.2
×0.5×0.5
───────────
0.014061.0
3、P5第12题做在书上后集体订正,指名说出每道题对错的理由
4、P5第13题自练后评讲
四、全课
今天学习的小数乘法,在点小数点时碰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大还是小?反过来呢?
五、布置作业
P5第11题
六、板书
一个数乘以小数
例3注意点
计算过程表格
例4
计算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17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重点难点:
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听算
二、估算比赛: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三、笔算比赛
四、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估算?板书估算列式。
3、教师小结。
五、总结。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页体积计算和练一练,练习二十第5一14题,练习二十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了解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体积计算。
教具准备:
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如文具盒、橡皮、粉笔盒等;练习二十第13题的长方体(用橡皮泥做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第5题。
2.引入课题。
今天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已经学过的体积计算公式,更加清楚这样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根据公式正确地进行体积计算。
二、复习体积计算
1.复习体积的意义。
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提问:这三个物体的大小相同吗?大小不同就是什么不同?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哪个物体的体积最大,哪个物体体积最小,
2.复习体积的计算。
(1)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形体的体积?(分行板书画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的图形)请同学们在课本第106页用字母表示出这样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边写一边看每个图形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关系,再思考这些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指名学生口答体积计算公式,老师接在每个立体图形后面板书相应的'体积公式。提问:这些体积计算公式里,哪一个是其他几个的基础?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推导出其他体积计算公式的?老师进一步说明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联系,并在图形之间用箭头表示出来.
(2) 归纳柱体体积公式。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公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说明: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它们上、下底面是完全一样的。像这样从上到下一样大小的直直的形体,一般都叫做柱体。从上面统一的公式可以看出,这样形体的体积,都用底面积乘高计算。
3.学生练习.
(1)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计算体积一般按体积计算公式进行。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追问:求容积是按什么来计算的?要注意什么?指出;计算容积按计算体积的方法进行,要注意应从容器里面测量长度,结果一般用容积单位。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第6题。
让学生先在课本上判断。指名学生口答,错误的说法要求说明理由。
2.讨论练习二十第7、8题.
提问:第7题里,沙填在沙坑里后成什么形状?第8题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说明了什么?
3.做练习二十第11、1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道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先提问每个问题求的是什么,再检查计算过程和结果。追问:一般说来,求制作时所用的材料是要计算什么?求能容纳物体的重量要求出什么来计算?
4.做练习二十第13题。
出示橡皮泥长方体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怎样把它截成两个正方体?用刀把长方体切成两个正方体。谁来说说,增加的表面积部分在哪里?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5.口答练习二十第15题。
让学生在小组里先估计,解释估计的方法。讨论后让学生交流,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四、讲解思考题
让学生说明题意,按题意画出示意图。提问:求这个梯形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都与正方形哪个条件有关?梯形的一条底比另一条底长多少厘米?你有办法根据题里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求出原来正方形的边长吗?请大家课后想一想,试一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更加明确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第79题,第11和12题里自己未做的一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第10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0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7-19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04-0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括号》小学数学教案02-15
【热】小学数学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