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03 08:39:08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范例(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范例(7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枯叶蝶、竹节虫、螳螂等昆虫保护自己的方法,理解“保护色”“拟态”的含义。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兴趣,感受动物生存的奇妙。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动物自我保护调查表》,对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有一定的经验储备。

  2、材料准备:课件、昆虫图片、昆虫操作卡、仿真昆虫、游戏场景(大树、草地、花园)。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拟态”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

  难点:能细致观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1、激趣:聆听音乐《森林狂想曲》,幼儿在音乐的`情境中饰演小昆虫进入活动场地。

  2、幼儿交流、分享已有经验,了解多种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1)小组自由交流、讨论。(对前期经验的回顾)

  昨天,我们一起讨论了动物的话题,小朋友们还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关于动物怎样自我保护的书和图片,请向好朋友介绍一下吧。

  (2)教师引导幼儿集体交流、观看视频资料。(将幼儿的经验进行梳理与提升)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调查表,同步观看视频验证)

  3、观察枯叶蝶、竹节虫,尺蠖,金花虫的图片,了解昆虫的保护方法,理解保护色和拟态的作用。

  (1)幼儿自由观察图片,寻找其中隐藏的昆虫。(对昆虫保护色、拟态产生初步的了解)

  图片上的小昆虫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请你找找看它藏在哪里?用笔来圈一圈。

  (2)集中讨论、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分析发现昆虫的体表颜色及体型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联系)

  原来每幅图里都藏着一只小昆虫啊,你觉得谁藏的最好?谁有什么新发现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3)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昆虫的保护色。

  小结:昆虫们为了保护自己,有的会把身体的颜色变的和周围环境很像,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保护色”。有的不仅颜色像,连样子也像,这种方法更高明,我们叫它“拟态。”

  4、游戏“比眼力”:幼儿细致观察、快速寻找图片中隐藏的昆虫。(幼儿新经验的迁移和运用)

  是小昆虫藏得好,还是小朋友眼睛亮?我们和它玩个比眼力的游戏吧!

  5、游戏“昆虫小侦探”,在躲藏和寻找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昆虫的“伪装术”,产生探究的兴趣。(游戏中感知、体验)

  昆虫想和小朋友玩捉迷藏,你认识它们吗?藏在哪里不容易被发现呢?

  这里有大树、花园和草丛,请一组小朋友帮昆虫找到最安全的地方藏起来。另一组小朋友来做“昆虫小侦探”去找一找,然后说说你找到了什么?是在哪里发现的?

  6、活动延伸:提供迷彩服、坦克车、飞机等内容的图片,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究“保护色”在生活中的运用。

  我们人类也向昆虫学习了“保护色”这种躲藏方法,你想知道吗?我这儿还有一些图片,送给你们带回去和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发现其中的秘密吧!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小水滴旅行》,知道水的不同存在状态。

  2、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小水滴旅行时变化的顺序。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画笔、纸、图片

  2、课件《小水滴旅行》

  活动过程:

  一、导出主题活动

  1、教师从旅行入手介绍水滴,师:小朋友们喜不喜欢旅行?小水滴也很喜欢旅行,它的旅行呀很神奇很精彩,我们一起来听听它的旅行故事吧。

  2、提出要求:请在你们观看时,边听边看边想,等看完小水滴的旅行后,用你们的方式把看到的小水滴旅行给记录下来。

  二、播放课件并总结

  1、提问:小水滴在旅行中去了哪里?怎么变化了?

  追问:它是怎么变成水蒸气的?它请太阳公公帮了什么忙?

  小结:太阳公公放出强烈的光和热,吧小水滴找的暖烘烘的,变成了水蒸气。

  2、提问:小水滴又去了哪里旅行?变成了什么?怎么变的?

  小结:水蒸气飞到了天上,风爷爷带着他们在空中飘来飘去,变成了白云。

  3、提问:小水滴最后去了哪里旅行?变成了什么?怎么变的?

  4、小结:白云越飞越慢,风爷爷吹的他们有点冷,白云们紧紧的抱在了一起,最后变成了小雨点落入了大海。

  三、幼儿记录

  1、你们觉得小水滴旅行的故事有趣吗?请你们用记录的方式把小水滴的旅行画下来。

  2、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小水滴去哪里旅行了?怎么旅行的?

  四、完整欣赏一遍故事

  师总结:小水滴的旅行的过程中变成了水蒸气,又从水蒸气变成了白云,白云又变成了雨滴、雪花,最后变成小水滴会到了小河里。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利用小雨滴旅行制成课件,在这里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直观的物象,满足了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在课前我作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工作,事先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记录,为了给孩子带来更直观的感受,还制作了小水滴旅行的'图片。我采用的是分段讲述的方式,给孩子们讲述了水的三态变化的全过程。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在每一段讲述过后,我都进行提问,在提问时采取了个人和集体两种形式来回答所问的问题,这样点和面的回答使孩子都能较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孩子们在提问的帮助下,不断地回忆故事的内容,并且用语言进行表述,这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但这里也有不足的地方,对在每段故事没有清晰的小结;此外,每段故事讲解之后,可以完整的再播放一遍故事,造成孩子们对故事没有一个完整的影响。最后环节中,我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讲故事记录下来,这不仅加深和巩固了幼儿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其实也能帮助幼儿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孩子们的展现出多种记录方式,大多数孩子并能根据自己的记录过程来讲述故事,这次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活动带来的快乐,又增长了自己的知识面。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各样的绳,并围绕“有用的绳子”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2、探索绳的各种玩法,体验玩绳的乐趣。

  3、提高动作的灵敏性与协调性,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各样的绳子。

  2、教师用绳自制的网兜。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各种各样的绳,并围绕绳子的用途展开讨论。

  (1)启发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绳。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的绳子,你们认识它们吗?请你们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拉一拉,它们一样吗?”

  (2)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3)请幼儿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绳,集体交流。

  师:“你喜欢的绳子是什么样的?它可以用来做什么?”(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分享经验。)

  (4)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不一样的绳子?它们有什么用?”

  2、引导幼儿探索绳子的不同玩法

  (1)教师用绳子变魔术,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绳子还可以变魔术呢!”“今天绳子特别高兴,它们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开动小脑筋,可以怎么玩?你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商量一下,也可以把你的好办法告诉你的好朋友。”

  (2)幼儿自由选择绳子尝试不同的玩法,教师参与其中,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3)幼儿展示自己不同的玩法。

  (4)引导幼儿探索合作玩绳。

  师“能不能几个小朋友用绳子一起玩游戏?可以怎么玩?”

  3、师生互动游戏:“网小鱼”。

  活动反思:

  一、“以绳练跳”

  跳绳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通过“以绳连跳”使学生掌握多样式的跳绳方法这是必要。同时,为了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比赛的形式,使学生达到“练跳”的目的,既可收到良好的教学较果,又可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弹跳能力,灵敏性、协调性等,另外,“以绳练跳”就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绳子进行多种形式的`跳绳练习。如:短绳的前摇、向后摇、臂交*的单脚、并脚和交换脚跳以及双摇摆跳、双人跳等比绳的单脚跳、穿梭交*跳、集体跳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尽情发挥这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切实的可行的途径。

  二、“以绳代杆”

  跳绳,不单是用于跳,教师应注重创新,发挥跳绳的其他作用,如:“以绳代杆”。在进行跳高教学时可将长绳两端绑上一定重量的物体,横挂在跳高架上,以代替横杆,这样“绳杆”既直又安全,易于携带,更主要的是可以减轻初学者在练习时,因害怕“横杆”而引起的心理负担。

  三、“以绳代线”

  体育课的教学经常需要画线,有时可以变“以绳代线”。因为绳子即可拉直,又可弯曲易于调整,方便省钱。如安置在地上的直绳可作为简易的起跑线、起跳线、终点线;另外,教师还根据学生课堂练习和游戏的需要,将短绳在地上摆成或大或小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多种几何图形,实践证明,教学时有时适当采用“以绳代线”的方法,反而更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以绳开展游戏”

  采用跳绳进行游戏,既可由器材,又可使学生兴趣,这在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以及活动场所的特征,安排相应的游戏方法。如:“跳绳接力”、“攻关”、“快快跳起来”等教材,还可以自编一些健康有益的游戏。如:“捆绑进行游戏”、“斗智拉绳”、“三人角力赛”等多样的游戏教学。

  五、“以绳代球”

  在进行投掷教学时,教师可教学生将绳子绕成“球”状或折叠绕成“棒”形或“锤”形,以作为轻物代替垒球、手榴弹、实心球等投掷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肩上屈肘和转体挥臂以及原地推抛等投掷方法。此外,还可以用“绳球”进行一些球类的基本功练习。除了上述将绳子代替体操棒和投掷棒外,还可以作为接力棒。采用这种代用法,既安全方便,又有利于初学者掌握基本动作,对于场地小、器材少的学校尤为适用。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发现不倒翁"不倒"的秘密,积累关于重心、平衡的科学经验。

  2、对科技活动感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通过探索发现不倒翁"不倒"的秘密,积累关于重心、平衡的科学经验

  活动准备:

  1、不倒翁一个、每人一个塑料套蛋玩具,一盘沙子等。

  2、幼儿用书:《制作不倒翁》。

  活动过程:

  1、玩"不倒翁",激发幼儿制作兴趣。

  教师将不倒翁向左右两边推,请幼儿观察。

  教师:请你们给这个玩具起个名字,你们想要不倒翁吗?》可是这里只有一个,怎么让大家都能玩呢?

  2、出示幼儿用书,引导幼儿制作不倒翁,探索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幼儿自由选取制作材料,尝试制作不倒翁,教师巡回指导。当幼儿在制作中遇到困难或失败时,教师进行提示,帮助幼儿完成制作。

  请幼儿演示自己制作的不倒翁,交流制作经验。

  请幼儿拆开所有的不倒翁,互相看看里面的填充物,谈谈自己的发现。

  请幼儿改进自己的不倒翁木制作完成后玩一玩自己自作的不倒翁。

科学教案 篇5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谁转得快

  1、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表面是圆的物体转动的时间比较长。

  2、能运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并在活动后陈述自己的发现。

  3、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活动准备

  1.蛋壳、各种形状的`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一、请幼儿玩蛋壳

  启发幼儿从中发现问题。

  二、幼儿讨论

  为什么蛋壳会转?(不一定要得出正确答案)

  活动目标

  三、玩一玩,找一找。

  1.还有什么会和蛋壳一样转转转?

  2.找到会转的物体后找找它会转的秘密。

  3.想想为什么有的东西不会转,有的能转不停。

  四、引导幼儿小结

  蛋壳和圆积木会转的原因是因为它们的外形都是圆形的。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椰肉的生长变化过程,及初步了解椰肉的用途;

  2.幼儿大胆探索、尝试不同的方法感知椰肉生长变化,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习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活动重点】

  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探索椰肉的生长变化过程。

  【活动难点】

  幼儿感知椰肉的生长变化过程,及初步了解椰肉的用途。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经过前面的探索幼儿已有对椰子外果皮、中果皮及内果皮生长变化的认识,懂得如何从椰子果皮分辨椰子的老嫩;

  2、材料准备:不锈钢汤匙若干、椰果刨丝刀若干、尺子若干、刚结一层薄如霜的椰肉的椰子若干、不老不嫩椰子若干个、老椰子若干个都剖开;

  3、记录表若干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前面我们通过不同的方法认识了椰子外果皮、中果皮及内果皮的生长变化过程,现在我们要一起来看看椰子肉会不会像果皮那样发生神奇的变化呢?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嫩椰子的果肉透明、不老不嫩椰子的果肉颜色是乳白色、老椰子的椰肉颜色是白色的;嫩椰肉和不老不嫩的椰肉比老椰肉好从内果皮中取出。

  (二)幼儿带着目的验证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操作过程要交换)

  2.师幼交流填表。

  幼儿尝试总结:嫩椰子很容易取出椰肉,不老不嫩椰子的椰肉用汤匙就可以取出,而老椰子的椰肉很难取出要用特别的工具才好取出;嫩椰肉薄味道有淡淡的.甜,不老不嫩椰肉比嫩椰肉厚味道清甜很好吃,老椰肉最厚很难嚼很甜有奶味……

  (三)讨论椰肉的用途

  教师在幼儿总结的基础上小结椰肉生长变化的过程后,问幼儿“椰肉这么神奇又好吃,你们知道它还能做什么吗?”抛出问题后让幼儿互相讨论后回答,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做糖果、糕点可以煮饭、煮粥、煮汤等等,教师可以扩宽思维告诉幼儿还可以榨油食用或制作肥皂、化妆品等等让幼儿知道椰肉的用途很多……

  三、结束活动

  这么有价值又好吃的果肉,小朋友要不要让更多的人来分享呀?现在我们就拿刨好的椰肉拿给别班的小朋友分享好吗?

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物体的上抛、下落现象是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经常遇见的,如何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去探索问题,我选择和设计了“物体的上抛、下落”活动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主动获得物体上抛、下落的经验。在制作玩具的同时,为了让不同水平幼儿都在各自基础上获得发展,我为幼儿提供了难易不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自制玩具,获得成功的喜悦。

  活动目的:

  1.感知不同质量的'物体上抛、下落的不同现象,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2.激发幼儿自制玩具的兴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塑料袋、沙包、纸张、夹子若干

  2.难度不同的半成品材料,降落伞范样

  活动过程:

  一、操作、探索

  1.探索塑料袋与沙包上抛的不同现象

  2.让孩子运用已有的经验说出易抛与不易抛的物体

  3.探索纸与夹子上抛不同现象

  4.探索纸与夹子从同样高度下落的不同现象

  5.探索怎样使纸能快一点落下的方法

  6.留下余兴:让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能使夹子下落的速度慢一些

  二、幼儿自制玩具

  1.讨论:怎样能使夹子下落的速度减漫

  2.鼓励幼儿通过观察探索自己制作玩具

  3.幼儿制作玩具,教师个别指导

  三、玩玩具,体验成功的喜悦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2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泡泡03-31

《空气》科学教案03-25

科学教案:蜗牛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