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空气》科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空气》科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中的科学现象,初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塑料小吸盘、饮料包装盒、吸管、玻璃杯、硬纸板、小盘子、蜡烛、水盆
活动过程:
一、 玩玩小吸盘
1、
教师出示吸力球,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没有胶水,吸力球怎么粘在塑料盘上的'?
2、 用吸盘试着吸一吸,吸盘可以吸在哪些地方,不可以吸在哪些地方?
3、 怎样让吸盘吸在桌面上的?用手提起吸盘,有什么感觉?怎样轻松地拿起吸盘?
4、 两人一组,将吸盘吸在一起,拉一拉,能拉开吗?
5、 想一想,是谁把吸盘粘住了?
二、 玩玩饮
料盒
让幼儿向空饮料盒内吹气,再吸气,观察包装盒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在吹气时纸盒会鼓起来,吸气时纸盒会瘪下去?
三、 小实验:流不出来的水
让幼儿在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块硬纸板盖住杯口,用手按在纸板上把杯子倒过来,再慢慢地松开手,观察有什么现象。水流出来了吗?想一想为什么?
四、 小实验:谁让水面升高了
在碗中立一根蜡烛,倒入少量的水,点燃蜡烛,然后将玻璃杯罩在蜡烛上,观察有什么现象。引导幼儿说一说谁让玻璃杯中的水升高了?
五、出示钢笔、针管、吸盘玩具等实物,小结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作用。
《空气》科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初步让幼儿认识空气,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
2.让幼儿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大小适中的保鲜袋若干。
2.水彩笔、橡皮筋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两个保鲜袋,一个是充满空气的,一个没有空气的,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空气的'概念: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闻不到,看不见但是我们不能离开的气体。
3.提问:怎样把扁扁的保鲜袋变鼓起来?
4.操作活动:用保鲜袋装空气。教师用橡皮筋帮助幼儿把变鼓的保鲜袋绑好。
5.打扮空气娃娃。引导幼儿用水彩笔在保鲜袋上添画,把保鲜袋变成漂亮的空气袋娃娃。
6.幼儿和空气袋娃娃自由玩耍,结束活动。
《空气》科学教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幼儿初步知道新鲜的空气是没有形状、颜色和气味的。
2、通过动手操作,知道空气充满我们的空间,空气无所不在。
3、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发展探索的能力。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塑料袋、
教学活动:
1回忆故事《空气空气你在哪儿?》
2、出示塑料袋塑料袋里有什么抖动一下,把口捏住,有什么变化
3、请幼儿拿塑料袋,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找空气。------证明我们周围到处都充满了空气。
4、引导、观察。
(1)、老师准备1个打气筒
(2)对着幼儿的.脸挤出一些空气。让幼儿感觉到空气
5、探索:气球里的空气
(1)、猜想:没有吹气的气球里面有空气吗?
(2)、实验验证:用气球对着自己的脸吹气,感觉空气是否存在。
(3)给气球吹气,说说现在的气球是否存在空气。
(4)实验验证:用气球对着自己的脸吹气,感觉空气是否存在。
(5)、请幼儿记录
6、请幼儿在自己身边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里面有空气?
活动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反而对下一探究活动不利,所以在第二个实验活动前以“气球”一故事情境引入,正迎合幼儿的特性,也使他们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任务中来。听了故事,教师不急于让幼儿动手,让幼儿的思维进行一次碰撞后再让他们去动手,使幼儿兴趣盎然,有了先前的知识铺垫和多种思维的认识后,探究任务也就迎刃而解了,这课的难点也就轻易瓦解。在这里可谓是“一浪激起一浪”给幼儿的思维进行了一次冲击。
《空气》科学教案4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我们是生活在空气中的,空气的流动便成了风;
2、知道人缺了空气便不能生存,初步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萌发科学探究的热情,获得怀疑和探究的勇气。
二、活动重难点
知道空气对人生存的重要性,人缺了空气便不能生存。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没有破损的塑料袋(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准备好)、扇子
2、经验准备幼儿有被风吹的经历,知道风吹在脸上和身上的感觉。
四、理论依据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和获得真正内化的知识经验是判断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指标。首先,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活动前的情绪调动能够使幼儿的主动学习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而活动中幼儿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的维系,则是活动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其次,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首先体现在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速度进程进行学习,或者说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速度进程进行学习。另外,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还体现在用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行学习。最后,由于幼儿获得的认识不是来自于教师由外向内的传递,而是经过了发生在幼儿自身内部的建构过程,因此它是幼儿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知识经验。
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幼儿的经验水平是其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起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从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原有水平出发,融入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使教育目标和内容内化为幼儿的需求。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来看,幼儿的探究过程具有如下特点: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二、幼儿最初关心的问题都和自然环境有关,是基本的科学问题;三、幼儿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四、探究方法具有试误性;五、幼儿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具有"非科学型"。因此,在设计幼儿园科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在这一阶段所具有探究过程的特点,从而使开展的活动能够最大化的有利于幼儿的学习和探究。
五、活动过程
1、用塑料袋收集空气,知道我们的周围存在着空气中。幼儿分组拿着塑料袋往前跑,在跑的过程中使塑料袋里充满空气,然后收紧塑料袋的袋口,塑料袋里鼓鼓的就是空气。
2、用扇子扇塑料袋,知道空气的流动便成了风。幼儿一手拿着塑料袋,另外一只手拿着扇子,用扇子扇塑料袋,通过观察到塑料袋的摆动,知道风的形成。
教师向幼儿讲解有关空气与风的形成的关系:
(1)空气是能够流动的;
(2)空气的流动便成了风。
3、通过操作,知道空气是人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幼儿捏住自己的鼻子,通过尝试着不呼吸空气,知道人离开了空气是不能存活的。
六、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与空气有关的现象,同时注意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空气》科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对空气有初步的了解,感知空气是到处都有的,无处不在的。
2、通过小实验,使幼儿知道空气的特征: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
3、对科学小实验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玩塑料袋的经验,喜欢参与户外活动并能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空气
2、物质准备:塑料袋人手一份、塑料瓶、气球、手帕、玻璃杯、透明水缸。
活动重点:
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
活动难点:
通过小实验,使幼儿知道空气的特征: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
活动过程:
一、找空气。教师变魔术,引出活动。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们变魔术,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哦。
1、教师出示塑料袋变魔术,并提问:变变变,刚才扁扁的塑料袋现在变成什么样的了?
2、幼儿回答。
3、师:谁能告诉我是什么让塑料袋变的鼓鼓的吗?那你知道老师是从哪里找到空气宝宝的吗?
4、教师换地方找空气,引导幼儿说说是在哪里找到的空气。
5、幼儿变魔术寻找空气引导语:小朋友可以到教室的各个角落寻找空气,但是空气宝宝有点淘气,如果你不紧紧的捏紧塑料袋口,空气宝宝就会跑出去了,然后告诉我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空气宝宝。
6、师幼交流:你是从哪里找到的空气宝宝的呢?
7、教师总结:你刚才找空气的时候,你看得见它吗?你闻到什么了吗?你来摸一摸,摸的到吗?原来空气宝宝既看不见又摸不到闻不到的,而且他到处都有。
二、实验:手帕的变化,进一步验证空气是到处都是的。
师:空气宝宝还想和小朋友们变魔术,我们来看看他是不是到处都是。
1、教师出示干手帕,并请小朋友们验证。
2、实验一:玻璃杯里的空气师:出示一只空玻璃杯和一只干净的手帕,把手帕塞在玻璃杯底,把杯子垂直倒扣在水槽中,请小朋友猜一猜,玻璃杯里的手帕有没有湿?(出示玻璃杯里的`手帕)
3、教师提问:手帕为什么是干的?是什么东西把水挡在了外面呢?
4、实验二: 玻璃杯里的空气师:出示另一只空玻璃杯和另一只干净的手帕把手帕塞在杯底,把杯子倾斜倒扣在水槽中,请小朋友猜一猜,玻璃杯中的手帕有没有湿?(出示玻璃杯里的手帕)师:为什么第一次手帕没有湿,第二次手帕湿了呢?(请幼儿回答)
5、教师总结:因为第一次玻璃杯是垂直放入水槽中的,空气没有进到玻璃杯中,所以手帕没有湿。第二次玻璃杯是倾斜的,玻璃杯里的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到玻璃杯里,所以手帕湿了。
6、重复进行实验一实验二一次并总结。
三、游戏:气球鼓起来。
1.教师出示瓶子和气球。
师:这是一个塑料瓶,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把气球套在塑料瓶上,请小朋友们动动脑筋,怎样才能让气球鼓起来呀?我们一起来事实好吗?
2.幼儿操作,教师随机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3.教师小结:塑料瓶里什么使气球鼓起来?我们的瓶子里是空的吗?里面装的是空气。
四、教师总结。
空气是到处都有,无处不在的,看不见闻不到摸不到。
师幼手拿塑料瓶离开活动室
《空气》科学教案6
设计思想:
空气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可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因此,我设计了与空气相关的科学活动,让孩子们发现四周都有空气,并通过小实验来证实空气的存在与功能,并激发幼儿探索空气的兴趣,萌发幼儿关心科学、乐于操作、敢于创造的积极情感体验。
活动目标
1.发现四周都有空气,了解空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学会使用一些小实验的器材,证实空气的存在与功用;
3.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摆弄,激发幼儿探索空气的兴趣,萌发关心科学、乐于操作、敢于创造的积极情感体验。
活动准备
1.记录表格两个
表1空气藏在哪里
物品名称
我的猜想
常识、证实
表2我们的'实验
2.教师操作材料:玻璃水缸、空玻璃瓶子、粉笔、尺子、海绵、吸管、手绢、土块等。
3.幼儿操作材料
第一组:手绢、水盆、玻璃杯;
第二组:乒乓球、玻璃杯、水盆;
第三组:蜡烛、打火机、大中小玻璃杯;
第四组:彩纸、胶棒、剪刀、画笔、大塑料瓶;
第五组:手绢、绸子、塑料瓶、剪刀、胶棒、橡皮泥;
每组一份操作单,协商要求及问题,请幼儿根据操作单的要求进行实验、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幼儿能细心观察并体会到空气在哪里,以及空气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什么不同的功能,并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和幼儿一起玩吹气玩具,想办法让它鼓起来,再让它瘪下去,想一想为什么?引导幼儿发现空气的存在。
二、话动内容
1.探索尝试
①用塑料口袋到各处抓空气,说一说在什么地方抓到空气。(发现四周都有空气)
②讨论:空气藏在哪里?(表1)
出示瓶子、土块、尺子、粉笔、海绵、吸管等。先让幼儿猜想,哪些物体里面藏有空气,并进行记录。(记录在表1中)
③幼儿尝试将各种物品扔进水里,发现溢出的气泡,用吸管往水中吹气等,证实空气的存在,再次进行证实后并记录。
④联想:还有哪些东西,哪些地方有空气,启发幼儿想到气球轮船、救生圈、蚂蚁洞……都有空气。
⑤捏住鼻子试一试,有什么感觉,想一想如果四周没有空气会怎样?引导幼儿了解人、动植物与许多玩具用品都需要空气。
2.分组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与作用
第一组:手绢为什么不湿。将手绢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压入水下,猜猜手绢湿了没有。拿出看看,手绢为什么不湿?
第二组:会沉会浮的乒乓球。让乒乓球浮在水面,用一个倒扣的杯子扣住,能将乒乓球压人杯底,把杯子倾斜,观察气泡溢出,水进入杯子,乒乓球逐渐浮起来,引导讨论沉浮的原因。
第三组:哪支蜡烛灭。将三支蜡烛点燃,用大、中、小三个杯子扣在蜡烛上,观察哪只蜡烛先灭?想想为什么?
第四组:火箭上天。在大塑料瓶口卷一纸筒,做成火箭状,套在瓶口,拍打塑料瓶,火箭就被推上天,想想为什么?
第五组:降落伞。用手绢、绸子、塑料膜等材料制作降落伞,比一比哪种降落伞飘的最好?是谁托着它慢慢飞?
3、讨论和小结
①请每组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情况及原理,并进行记录;
②教师小结,并请幼儿整理物品。
活动延伸
1.有趣的泡泡。给幼儿提供不同材质的吹泡泡工具,如泡泡胶、洗衣粉水、气球等,让幼儿感受空气的形状;
2.英勇消防员。通过观看消防演习和燃烧的蜡烛,让幼儿了解空气助燃的特性;
3.空气也需要保护。提供相关环保知识的材料,如纪录片、图片等,让幼儿知道空气被污染,给人、动物、植物造成的伤害,激发幼儿爱护环境。
《空气》科学教案7
实施策略
为了更好的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目标与价值,幼儿园的研究团队群策群力,归纳总结了幼儿科学活动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四环教学法"。
第一环:创设情境--激情引趣(从经验入手)
第二环:问题引路--猜想设疑(从问题入手)
第三环:操作实践--探究发现(从操作入手)
第四环:表达交流--解决问题(从生活入手)
本次活动,通过游戏《压不扁的瓶子》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而《杯子出来了》《吹气球》两个小实验,引导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空气压力这一科学现象,运用从实验中获得的新经验解释生活中的有趣现象,体验空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中通过猜想-尝试-分享-再尝试的方式,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发现空气压力的存在,了解空气压力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发幼儿探究合理利用空气压力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感知塑料杯吹出及气球吹不起来的原因,了解由空气压力产生的有趣现象。
2.能在实验中主动探究、自主发现空气是有力量的。
3.对科学游戏产生兴趣,简单了解空气压力对生活的帮助。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主动探究空气压力的有趣现象,了解其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纸杯、塑料杯各19个,大饮料瓶、吸管、气球各19个,记录表1张、即时贴若干,磁铁10块,课件及视频
教学过程
(一)由游戏《压不扁的瓶子》导入,引发幼儿对空气压力的兴趣,知道空气有力量。
1.课件:邀请幼儿进入米奇科学之旅,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游戏《压不扁的瓶子》。提问:为什么瓶子压不扁?瓶子里面充满了什么?
小结:盖上瓶盖后,里面的`空气出不来,顶住了瓶子,所以使很大的劲也压不扁。得出结论:空气是有力量的。
(二)通过游戏《吹气球》,让幼儿在探究中发现空气是个大力士
1.游戏《吹气球》,提问:米奇妙妙屋里的科学游戏可真有趣,咱们继续出发,看看米奇又为我们准备了什么?
2.通过吹气球-猜想放到瓶子里的情况---尝试操作---得出结论:放到瓶子里的气球是吹不起来了,因为里面充满了空气,空气真是个大力士。
(三)通过游戏《杯子出来了》,让幼儿了解空气无处不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帮助。
1.教师出示两个杯子(纸杯和塑料杯)。请幼儿猜想:把塑料杯子放到纸杯里,不用手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塑料杯子出来?
2.幼儿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组织幼儿讨论:杯子为什么飞出来了?
小结:空气无处不在,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呼吸,空气的压力还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帮助。
(四)通过分享交流、观看视频,了解空气压力和生活的关系,萌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1.交流:你知道生活中空气压力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帮助?
2.观看视频,教师总结:空气的压力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小朋友们从小学习科学知识,长大可以利用空气的压力的原理,创造出更多帮助人们生活的物品。
《空气》科学教案8
设计意图:
我一直认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注重将知识和儿童的生活有机牵挂起来,变静态的传递为动态的索取。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在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源于生活,缘于兴趣。”空气是人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无处不在,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但是在与中班幼儿平时的交流中,我发现幼儿对空气的了解知之甚少,于是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活动主要通过五个阶段的实验让幼儿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进行探索,从而了解空气的存在与神奇,感知空气流动形成风,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与人以及其它物质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注意让每个幼儿都参与进来。通过观察,发现真知;通过尝试验证真知,培养幼儿探究科学的能力以及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物质。
2.初步了解空气流动产生了风,以及空气与人的关系。
3.培养幼儿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条形的气球11个、圆形气球1个、充气动物玩具2个、一个打火机、一根香条、5支小蜡烛、5个烧杯、一把扇子。
2.风车图片ppt。
3.关闭活动室的窗户。
活动过程:
一、师幼通过深呼吸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及特点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
师引导幼儿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闻,感知空气无色、无形、无味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深呼吸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直奔主题,同时又很巧妙地渗透了空气的基本特点,激发幼儿对空气的关注兴趣。
二、师幼通过“改造”气球感知空气的变形
1.老师出示不同形状的气球,以及不同形状的充气玩具。
2.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形状。
3.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玩具为什么能鼓起来?
(幼儿讨论)
4.师小结过渡:这些玩具能鼓起来是因为里面填充了空气。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把它装在圆形的容器里,它是圆的;把它装在长方形的容器里,它是长方形的;装在兔子的气球里,它就成兔子形状了。空气是会变的魔术师,老师请你们来看看空气是怎么变形的。
5.老师取出一个条形状的气球,通过挤压把它设计成一小狗模样。
6.把10个条形状的气球分发给幼儿进行造型设计。其余幼儿注意观察这些条形状气球的变化。
幼儿进行操作老师表扬心灵手巧的幼儿。
7.拓展过渡:空气是个魔术师可以任意改变形状,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东西和他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你能想出来吗?
幼儿思考,交流。
师小结:像空气一样的气体,像水一样的液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比方说天上的云、雾、风,我们吃的油等等。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去主动发现空气是没有固定形状的。结尾的拓展是对幼儿好奇心的培养,让幼儿学会联系生活中的所见进行比对从而拥有更多的发现。
三、通过造风实验感知空气流动产生风
1.师打开活动室的窗户,引导幼儿感受有什么东西吹进来了。
2.师用打火机点燃一根香条,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然后用扇子轻轻扇动,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烟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扇子的.扇动使空气流动了)
3.师让全班幼儿用手对着脸扇一扇,看看会产生什么?(有一股风)
4.请一名幼儿拿着一个圆气球,然后对着另一名幼儿的脸,放掉气球里的气,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
5.启发幼儿思考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幼儿交流)
6.师小结补充:通过刚才的几个小实验我们知道空气流动产生了风。风有时大有时小。空气跑得快,风就跟着快,空气跑得慢,风就跑得慢。
7.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如果我们在一个小房间里感觉闷时要怎样呢?夏天,小朋友感觉热怎么办?冬天,在外面感觉风很大很冷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早晨起床,房间里气味很不好,应该怎样呢?
8.知识拓展:ppt出示风车图片,告诉幼儿人们利用风的力量可以发电。
设计意图:
在感知风的形成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四个体验步骤来感知空气流动形成了风这一科学知识:感知自然风——扇子扇动的风——手扇动的风——气球放出的风。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会在生活中巧妙利用风,实现知识和生活的链接。关于风的知识拓展,是为幼儿打开又一扇科学探究之门。
四、通过捂鼻试验,感知空气与人的关系
1、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空气和我们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用小手把鼻子捏紧,紧闭嘴巴,直到自己不舒服为止。
2、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刚才为什么会感觉难受。
3、师小结: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长时间吸不到空气,我们就呼吸困难了,所以睡觉的时候,一定要把脑袋放在被子外面,这样我们就能吸到空气了。
设计意图:
此环节除了让幼儿亲身感受空气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生命元素外,还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意识渗透其中,让幼儿学科学,用科学。
五、通过蜡烛熄灭实验,了解空气的助燃性
1、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火其实也离不开空气,老师给你们做个实验:先点燃一根蜡烛,然后用一个烧杯罩住,过一会儿,把烧杯拿掉,看看蜡烛怎样了。
2、师请5名幼儿到操作台前做同样的实验。
3、小朋友们现在知道了火离不开空气,要是家里炒菜的油锅着火了,最好的灭火办法是什么呢?
幼儿讨论交流。师小结:对于着火的油锅,让火苗碰不到空气最好的办法是快速盖上锅盖。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紧扣课题,突出空气的“神奇”,让幼儿逐步加深对空气的好奇心。同时也是渗透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引导幼儿学会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师总结延伸
空气就是这么神奇,风离不开它,我们离不开它,连火也离不开它呢,还有哪些东西离不开它呢?它究竟还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呢?小朋友们平时可要多听、多看、多问、多想,就会有许多发现哦!
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仅仅靠几节科学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必须让每节科学活动课都长满向外不断延伸的触角,这样的科学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先从教育目标方面来看:活动目标比较明确,恰当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也在目标中体现。所选内容以及整个设计过程,符合新《纲要》精神,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活动过程紧紧围绕着目标,环环相扣,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从活动过程来看,第一环节: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说是谁的尾巴、形状等。在这过程中鼓励幼儿说出不同答案和看法,给予每个幼儿充分展示的机会;第二个环节:用课件的形式调动幼儿观察的兴趣,生动形象地让幼儿了解动物尾巴的功能,使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第三个环节:操作活动,完成拼图游戏,引导幼儿动手又动脑。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幼儿在用手用脑的过程中积极的探索认识了更多的动物以及它们尾巴的功能。科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要紧的是在活动中培养幼儿拥有科学的素养,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充满好奇的心,一双敢于尝试的双手,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这些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丰富的、有趣的形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空气》科学教案9
预设目标
1.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无处不在。
2.能运用语言清楚的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各种塑料袋、皮筋、气球
2.活动前与幼儿开展有关空气的谈话,了解幼儿对空气的原有经验,引发幼儿兴趣。
活动过程
1.谈话
教师出示吹好的气球,提问:“小朋友,气球娃娃来找你们玩来了,大家快跟它打个招呼吧!气球娃娃想考考你们,‘我的肚子为什么是鼓鼓的?’
引导幼儿说出气球里是空气,教师“空气从哪里来?我们去捉空气好不好?”
2.找空气
请幼儿按自己想的用塑料袋去教室的各个地方找空气,说一说“你在哪儿找到了空气”。
教师指导幼儿实验,并帮助幼儿将装满空气的袋子系好。
请幼儿互相介绍自己是在哪捉到空气的。
教师将幼儿的`发言汇总小结,引导幼儿思考:还有哪个地方我们没有找?那里是否有空气存在?
3.吹气球
让幼儿玩吹气球的游戏,再次体验空气的存在。
4.空气作用大
引导幼儿讨论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延伸
在科学活动区提供有关的材料(如轮胎图片,救生圈图片等),从中发现哪些物品是利用空气原理制成的。
提供气球,让幼儿游戏。
《空气》科学教案10
【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2、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棉花、香烟、瓶子。
2、自制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
3、自摄的有关空气污染的录像片。
【活动过程】
1、了解空气遭受污染的情况
(1)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可是现在空气质量发生了变化。请小朋友认真看录像,想一想这些事情对空气有没有影响。
(2)放映自摄录像片,请幼儿观看。镜头一:满天飞扬的尘土;镜头二:汽车、摩托车排出的废气;镜头三:工厂烟囱飘出的`黑烟;镜头四:焚烧垃圾时产生的浓烟;镜头五:烧香、放鞭炮时的缭绕烟雾;镜头六:正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
(3)讨论:刚才我们看到了很多污染的空气的事,这些事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2、感知不洁空气对人体的危害
(1)现在我们来做实验,方法是现在瓶子里放一团雪白的棉花,然后把一支点燃的香烟放进瓶子。
(2)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过程中,播放课件《人图上半身内部器官图》,重点突出呼吸道,显示空气在体内的循环现象及其过程。
(3)讨论:刚才我们看到了空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过程,请你们想一想如果人吸进了含有尼古丁的空气,会有什么影响?
(4)向幼儿展示实验结果——瓶子及一部分棉花被熏黄了,请幼儿闻一闻瓶子里的气味,说说自己的感受。
(5)在屏幕上显示人体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后呼吸器官受损的情况。显示方法是设置一道黑色气流进入呼吸道,把整个呼吸道染成黑色。
(6)小结:如果我们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就容易得感冒、气管炎、哮喘病,严重的还会导致肺癌,对我们身体危害很大。
3、鼓励幼儿学做“环保小卫士”。
(1)鼓励幼儿争当“环保小卫士”,制止那些污染空气的行为,让空气变得更洁净。
(2)幼儿操作鼠标,在自制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上找出污染空气的行为。
(3)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减少空气污染,保护身体健康。(如种植花草树木、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不随便乱扔垃圾)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留意观察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哪些污染空气的事,并能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空气》科学教案11
一.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探索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等特点。
2. 引导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培养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活动重点
激发幼儿探索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等特点。
三.活动准备
空盒子,每组一盆清水,气球,玻璃杯,手帕,塑料袋,吸管,蜡烛等实验材料。
四.活动过程
(一).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扮演蓝兔,带领幼儿参观精灵城堡。城堡大门紧闭,幼儿必须获得通关密码才能进入城堡。密码是一道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
抓不住,闻不到,
你需要,我需要,
离了它,活不了。(空气)
幼儿猜出谜语后进入城堡。
(二)基本部分,引导认识空气。
1、空气的特点。
1).今天为了欢迎大家的到来,蓝兔(老师扮)要送给大家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这份礼物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出示事先准备的一只空盒子)
不错的2).蓝兔(老师扮)请一个小朋友用眼睛看一看,鼻子闻一闻,耳朵听一听,然后说一说礼物的特点,(眼睛)没有颜色、透明,(鼻子)没有气味,(耳朵)没有声音,(手)摸不到……)请大家来猜一猜,这个盒子里边到底装的是什么礼物?
3).蓝兔(老师扮)问:“大家能猜测出我的'礼物是什么吗?”(在幼儿自由发言后,把盒子打开,里面除了空气没有其它。)
小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流动的。
2、找空气,初步感知周围环境中的空气.
1).请幼儿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将塑料袋握紧,塑料袋就会鼓起来.(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3).讨论:想一想,你见过、用过、玩过的哪些东西里有空气?(气球,足球,篮球,游泳圈,蹦床,轮胎.)
4).在透明玻璃杯中放多半杯水,提供吸管,启发幼儿用吸管吹气,看看有什么现象.
引导幼儿得出结论:到处都有空气.
3.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蓝兔:“为什么说空气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呢?大家一起来做个小实验。”
1).请闭上自己的嘴巴,并用小手捏住鼻子,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憋得喘不上气来,因为我们的身体里缺少空气,说明人离不开空气。)
2).除了我们人类需要空气外,还有谁也需要空气呢?
除了人类需要空气外,动植物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需要空气。
3).点燃蜡烛,请幼儿用玻璃杯慢慢罩住,问幼儿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引导幼儿思考:空气还有什么用处?假如没有空气,世界会怎样?(地球上温差会加大,声音不能传播,物质不能燃烧,汽车火车不能开动,飞机不能上天,帆船不能行驶等)
不错的4).为了不让这些危害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办?(环保教育)
4.延伸活动:手帕的变化,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蓝兔还有一个问题想不通呢,想请大家来帮助解决:
1).蓝兔拿一玻璃杯,让幼儿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2).请一幼儿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3).请幼儿将手帕放入杯底,然后将茶杯倒扣倾斜着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同时提醒幼儿观察手帕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4).讨论:
第一次手帕为什么没湿?
第二次手帕为什么湿了呢?
5).请幼儿回家继续与父母做这一实验,谁发现了这个秘密就来城堡告诉蓝兔.
小朋友,今天你们参观了我的精灵城堡,在城堡里我们认识并了解了空气。我们学到了新知识,大家高不高兴?那我们就带着高兴的心情,乘上火车回家吧。
《空气》科学教案12
活动目标:
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里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1.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和细致观察的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塑料袋。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
二、尝试活动:装空气
1.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3.讨论:想一想,你见过、用过、玩过的哪些东西里有空气?
4.总结。
三、尝试活动:手帕的变化
1.请幼儿每人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2.请幼儿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个别指导幼儿按要求进行操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讨论:手帕为什么没有湿?水为什么进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4.请幼儿将手帕放入杯底,然后将茶杯倒扣倾余着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同时提醒幼儿观察手帕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5.讨论:第一次手帕为什么没湿?第二次手帕为什么湿了呢?
6.总结。
四、活动延伸:将一只昆虫和一盆花分别放在密封的容器中,观察它们的变化。
课后活动反思:
这节科学活动课还是很受幼儿欢迎的。首先,在激疑环节,充气宝宝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很愿意参与,都想办法让它鼓起来。通过挤呀,吹呀,反复几次,让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又通过实际操作---逮空气,让幼儿体验玩得快乐。后面通过层层深入,了解了空气无处不在,在人的肚子里,动物的肚子里,又让幼儿体会空气的重要性,这里不足的.是让幼儿亲身捂住鼻子感受空气的重要就更好了。接着,我把空气的探究延伸到水里,让幼儿亲眼看到空气的无处不在,以及砖头放在水槽会有冒泡现象,也是有空气的存在,更加体会到空气的重要性。最后让幼儿总结:空气在哪里?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虽然看不见,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都离不开它。
《空气在哪里》本来是一节很抽象的活动,幼儿对空气根本没有概念。怎么让幼儿体会空气的存在及重要性,它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只有让幼儿亲身感受、操作、观察、猜想、得出结论,幼儿才会真正感受空气的无处不在,我们都离不开它。所以,这节活动是幼儿喜欢探索的,给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适合于大班幼儿。
《空气》科学教案13
活动由来: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一天,一个孩子无意当中发现,土放在水里会有气泡,孩子们都围成一团观看,教师抓住这一契机,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理,培养幼儿发现事物、探索事物的习惯。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让幼儿初步认识空气,让幼儿在自己的身边寻找空气的存在。
2、每组一个装有三分之一水的透明水槽,吸管、泥土人手各一份。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猜谜语,引出课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我们来一起猜猜它是谁?
谜语:看不见、摸不着,闻也闻不到,
二、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1、寻找空气:
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一起来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气?
2、幼儿讨论后回答,教师作集体记录。
三、实验操作,探索活动:
1、身体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请幼儿把吸管插入水槽中,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2、土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少量土慢慢的放入水槽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四、幼儿集体讨论:
1、让幼儿自由交流讨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2、请各组轮流讲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五、教师小结:
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掉,小动物和小花、小草,还有土也需要空气,可是有的工厂排放出来黑黑的气体,污染了我们的空气,就会影响我们身体的健康,所以我们要一起来保护环境,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很健康。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
六、延伸活动:
应该怎样保护空气?
《空气》科学教案14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自操作的实验和游戏来感受空气的存在,掌握其特性。
2、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方法,对科学小实验感兴趣。
3、能够不怕困难和失败,有一定的耐挫能力。
活动准备:
塑料袋、水盆、干的小毛巾、抹布、两盆植物
活动过程:
一、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其特性。
T: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是什么.好吗?
T:谜面是这样的: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是什么呀?(空气)
T:是吗?(是)它在哪里呀?我怎么看不见,你们去把它找来,看看好吗?老师为你们每个人准备了一只小袋子,你们找到了把它装在小袋子里,之后回来告诉大家:你在哪捉到了空气?你看得见空气吗?能摸到空气吗?闻一下空气是什么气味的?
1、幼儿操作(找空气)
2、组织幼儿讨论(上述问题)老师示范给幼儿看,拧紧袋口,用手慢慢向下押,押不动,为什么?(袋里有空气).
3、小结空气的特性: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它是~的气体.
T:哦,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的气体,今天呀,老师根据空气这些特性要和小朋友们来玩一个变魔术的游戏,想看老师的魔术表演吗?老师:你们看好了.这有一只杯子,和一块毛巾,我现在将这块毛巾塞入杯子底里,请你们来告诉我这杯子里有什么?就毛巾吗?如果我把这只杯子倒扣到这缸水里,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毛巾会湿吗?老师操作,幼儿观察、发现操作结果:毛巾不会湿。同时,请幼儿说说其中的原因。(是空气把水顶住,不让它流进杯子的,所以毛巾没有湿)
4、激发小朋友的操作兴趣,同时提出更高的操作要求。T: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来玩?请你们也去试一试,请你们边操作边注意观察,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可以提醒你们一下,刚才老师是杯底与缸底放平的,直着放下去的。如果将杯口倾斜一些呢?你们会看到什么呢?
(在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性这一部分活动中,我首先以谜语的形式导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幼儿进行捕捉空气的操作活动,同时要求他们对捕捉到的空气通过将空气拧住后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来探索、发现空气的特性;然后,应用小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与其特性,最后达到让幼儿掌握空气特性的目标。)
二、认识空气的作用。
T:空气既然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那要它有什么用呢?我想没有它也罢。(幼儿讨论空气的作用)
1、幼儿体验没有空气是不行的:请幼儿捂住口鼻,说说有什么感觉?(很闷,不能呼吸了)
2、做小实验: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杯子扣住看结果,发现被扣住的蜡烛火熄灭了,而没有扣住的还在继续燃烧。
3、讨论:除了我们人需要空气,还有谁也需要空气?(动物、花、草、树木等)
4、小结:除了我们人类离不开空气外,还有动物、植物它们都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需要空气。出示两盆一样的种植,将其中的一盆用塑料袋包装住,一盆就这样继续生长。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让幼儿通过自身的体验、观看小实验来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人类和动植物都需要空气,空气对我们和大自然的万物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人们对空气的'利用:放风筝、制作的降落伞等。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幼儿能说出这些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对空气的简单的利用,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
四、讨论保护空气的洁净。
(不乱扔垃圾、不乱焚烧、在日常生活中,要想获得清新的空气,关键是要减少空气污染。对室内污浊的空气,必须靠开窗通风等手段来改善等)
活动延伸:
课后观察植物的变化。
活动反思:
首先,我能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情况,制定明确、实在的活动目标和要求,我把它定位在了我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幼儿通过跳一跳能获得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操作技能。其次,对本次活动的课前准备工作,我做得比较充分,为幼儿探索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操作材料。再次,我对活动过程设计得比较好,主要是这样的一个活动流程:以谜语的导入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捕捉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通过小实验等,探索、发现空气的特性,—探讨空气的作用和人们对空气的利用— 懂得空气的重要,知道要保护空气的洁净,这样一个有浅到难、层层深入、活动层次非常清楚的学习活动。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幼儿始终保持着积极、兴奋的参与情绪,活动气氛活跃。他们能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有自己的操作方法。他们乐意探索,发言积极。通过本次活动,幼儿知道了空气无时无刻都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掌握了空气的特性;知道了空气的作用与重要;对探索科学活动感兴趣,学会了简单的操作实验方法,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空气》科学教案15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自实验和游戏来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压力等,知道空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激发幼儿对空气进行观察和实验的兴趣
3.了解雾霾天气,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瓶子、纸团、玻璃杯、蜡烛;课件
活动过程:
一、科学小实验:放在瓶口的纸团能用嘴把它吹进瓶子里吗?
1.猜想:能不能把放在瓶口的纸团吹进瓶子里?
2.介绍操作要求:平放瓶子,把小于瓶口的纸团放在瓶口,用力往瓶子里吹,能否吹进。
3.幼儿操作,师观察指导。
4.观看视频总结为什么吹不进。(空气的压力)
二、实验二:不吹自灭
1.师介绍操作要求
2.幼儿操作,师指导。
3.小结:空气里有燃烧需要的氧气,氧气没了蜡烛自然熄灭
三、总结讨论
1.空气的特点: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
2.空气的重要性:动物植物以及人类都离不开空气。
四、了解雾霾天气
1.什么是雾霾?
2.雾霾天气哪里来?
3.雾霾对人类的影响。
4.对雾霾我们(小朋友)能做什么?
活动反思:
《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无处不在的空气,在幼儿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空气本身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空气的秘密》这一活动的内容实际是很抽象的,雾霾天气更是难以理解,但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环保教育又是非常必要的,如何能让幼儿理解这个知识点是个难点。对照《指南》的要求以及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以幼儿动手操作为核心的活动过程,过程中以“放在瓶口的纸团能用嘴把它吹进瓶子里吗?”和“不吹自灭”两个小实验进行探索,实验一是“放在瓶口的纸团能用嘴把它吹进瓶子里吗?”,这个环节根据幼儿的经验觉得非常容易吹进瓶子里,而结果却让幼儿很吃惊,不管是使劲还是轻轻吹都无法把纸团吹进瓶子里,从而在亲身体验中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压力;实验二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了解空气中有燃烧需要的氧气。这两个环节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感知了空气的特点及作用。
最后环节,抓住了今年的社会关注点“雾霾”,虽然“雾霾”对我们南方城市来说是少见的,可以说对我们而言是较遥远的.,但在现代社会里对治理雾霾又是势在必行的。因此,本次活动后半部分从了解什么是雾霾?雾霾天气哪里来?到雾霾对人类的影响。最后讨论对雾霾我们(小朋友)能做什么?这几个环节中让幼儿多方位了解关注“雾霾”,让幼儿知道从小这样做的重要性,达到对幼儿从小进行环保教育的效果。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大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空气》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空气大班科学教案11-22
中班科学教案空气03-25
寻找空气中班科学教案04-18
大班科学教案:空气在哪里07-01
空气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11-18
大班科学教案:空气(通用21篇)03-31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找空气08-12
大班科学教案:空气在哪里9篇07-01
《空气》说课稿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