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54~55页。
教材简析:
"10的认识"是小学生认数的一个重点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0~9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编排与前面类似。教学内容包括数数量是10的物体,10的读、写,1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比较,10的组成等知识。由于日常通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就要进1,所以10的组成特别重要,它是1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数、摆、写、比、分等实际操作认识10。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逆向思维,同时,配合课本主题图,有机渗透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目的:
l.能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的个数,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会读、写10,掌握10的组成。
3.学习按照一定顺序和从不同方向想问题的方法。结合主题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0认识。
教学难点:10的组成。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主题图、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1.电脑显示数字娃娃图,讲数字娃娃比大小的故事引出数字10。
2.通过质疑方式提出学习目标。
二、进行新课
1.认识10。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抽象出数字10。图上有几个小朋友?有几个汽球?可以用几来表示?
(2)动手操作:从学具盒中数出数量是10的任意一种学具。
(3)想一想,我们身体哪一部分的个数可以用10来表示?
(4)电脑屏幕上出示10根小棒,直观展示数字10包含的意义。
2.书写10。
(1)老师示范在田字格内写10。
(2)学生在田字格里写10。
3.10以内数的顺序。
(1)电脑显示拨珠过程:先拨了9颗,又添上1颗。
问:现在是几颗珠?
9添上几是10?
10去掉1就是几?
那么,10应该排在谁的后面?
(2)按数的顺序,让学生把直尺上的数字填完整,然后,屏幕上的直尺图抽象成数轴图,再把数轴上的空白位置填上数。
4.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1)比较10和9的大小。
(2)观察直线上的数说一说,除了9小于10,还有哪些数小于10?比10小的数都排在10的哪边?排在10的右边还有很多数,它们比10怎么样?谁能说出一两个?
5.区别10个和第10个。
10可以表示10个物体的个数,还可以表示排列顺序中的第10,谁能说从左往右数,闪蓝光的珠子排第几?(电脑屏幕上第10颗珠子闪蓝光。)
学生听口令,伸手指,亲自体会"10个"和"第10个"的区别。课间休息(活动一分时间)。
6.10的组成和分解。
(1)分小棒。
用学习9的组成的方法来分小棒,学习10的组成,同桌合作,一个分,另一个记录。问学生:可以分几种?你是怎样分的?根据学生回答电脑显示:
10 10 10 10 10
/\ /\ /\ /\ /\
9 1 8 2 7 3 6 4 5 5
10 10 10 10
/\ /\ /\ /\
1 9 2 8 3 7 4 6
(2)归纳记忆10的组成的方法。
10的组成一共有几种?你用什么方法能很快地记住它呢?(引导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3)强化记忆10的组成。
请几个学生每人说一个10的组成,其他学生马上说出想到的另一个组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把第55页组成填上,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
2.记组成。
(1)击掌组成10:老师先拍,学生后拍,所拍次数要组成10。
(2)说数组成10:老师说的数与学生说的数组成10。
3.10的组成和分解的运用。
小动物举行投圈比赛,每个小动物投10个圈,根据投中的圈数让学生抢答说出有几个没投中?
四、游戏
1.游戏。
2.让学生。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聪明题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10可以分成两个数,10能不能分成三个数?四个数?试一试。
[板书设计]
教学设想
"10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0~9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生认数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本节课知识点多、容量大,面对厌静好动的`低龄儿童,我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1.开讲激趣,萌发学生求知欲望。
以新颖的故事(数字娃娃比大小)创设情境、巧设疑问:10比9大吗?从而激起学生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
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获取知识。
本课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数、摆、写、比、分等实际操作认识10,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首先通过观察主题图初步感知10,再通过动手摆数量是10的学具,进一步增加对10的感性认识,最后,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后从中抽象出数10,培养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10的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先让学生同桌协作探求10的各种分法,充分发挥学生动手能力、合作,再让学生观察每种组成左边和右边的数,分别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教会学生有序记忆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主动性。
3.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的难点。
区别"10个"与"第10个"是本课难点,我借助多媒体屏幕演示:圈住的10颗珠与闪动的第10颗珠,使学生建立清晰表象,加以对比从中发现"10个"与"第10个"的不同点。另外,在本课的开始、学习10的含义,1o的书写及重点处都分别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刺激学生感官,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及顺序的理解.
2、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并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3、掌握文字题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出示复习题:
45加上39的和除以6,商是多少?
2、口答:
35与43的和是多少?
67与35的差是多少?
25乘以4的积是多少?
80除以20的商是多少?
3、根据条件补问题,并且列出综合算式.
(1)36与44的和乘5,( )?
【积是多少?(36+44)5】
(2)25减去64除以8的'商( )?
【差是多少?25-648】
二、学习新课.
(首先揭示课题,板书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1、出示例2.45与39的和,除以45与39的差,商是多少?
集体讨论:
(1)这道题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关系式怎样表示?
(求商.用除法计算,被除数除数)
(2)能直接算出来吗?必须先算什么?
(不能直接算出来,必须先算出被除数、除数.)
(3)题中被除数、除数是怎样表示的?
(题中被除数是45与39的和,除数是45与39的差.)
(4)那么必须先算出什么?后算什么?
(必须先算被除数是45+39=84,除数是45-39=6,后算商,846=14.)
(5)怎样列成综合算式?把谁写在前面、后面?为什么?
(因为要求的是商,所以被除数45+39写在前面,除数45-39写在后面.)
45十3945-39
(6)怎样表示要先算出45+39和45-39?(必须要加上小括号.)
(45+39)+(4539)
=846
=14
2、引申、变化.
把例2改成:45与39的和乘以45与39的差,积是多少?
教师提问:这道题求什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怎样列综合算式?
(45+39)(45-39)
=846
=504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列出综合算式.
(1)35与25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2)25与4的积,减去7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
2、连线.
3、列综合算式.
4、根据四则算式的意义,把算式读出来.
(1)274+545(27乘4的积,加上54乘5的积,和是多少?)
(2)(72+28)(72-28)(72与28的和,乘它们的差,积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的思路是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五、作业.
列综合算式解下面各题.
(1)82与15的差,乘32与18的和,积是多少?
(2)1650除以5的商,加上16与8的积,和是多少?
(3)25与16的积,减去756除以4的商,差是多少?
(4)720与160的和,除以84与40的差,商是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巩固分数连除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掌握此类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及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巩固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连除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投影)
1.找准单位1,并列式解答。
2.出示准备题。
(1)读题,请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3)老师指导学生画图。老师先画一条线段表示美术组人数后提问:谁和美术组比?怎么画?(生物组和美术组比,可以画在美术组上面。)谁和生物组比?(航模组和生物组比,应画在最上面。)
提问:美术组,生物组,航模组三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4)请一名同学列式解答,然后订正。
(二)讲授新课
老师把准备题进行改编。
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1.指导学生画图。
提问:这道题中有哪几个量?需用几条线段来表示?(有三个量,用三条线段表示。)
提问:和准备题比,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给了航模组人数,求美术组人数。)
老师按学生的回答,把准备题的图示进行修改。
2.找出含有分率的句子,进行分析。
(3)这道题中有几个单位1?美术组、生物组、航模组三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4)根据三量之间的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5)这个式子的等号两边相等吗?为什么?人。)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提问:根据上面的分析,应设谁为x?(设美术组人数为x。)
老师板书:
解 设美术组有x人。
答:美术组有30人。
看方程提问:
(3)为什么要设美术组人数为x?
(因为只有知道美术组的人数,才能求出生物组的人数。航模组又和生物组比,所以设美术组为x人。)
师小结:对于含有两个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样条件的复合应用题,首先要找准单位1,在两个单位1都是未知的情况下,根据题中条件,准确设定其中一个单位1的量为x。
(三)巩固练习
(投影)
先讨论以下问题,再动笔做:找出单位1,画图并分析数量关系。
2.看图,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1)说出这个图所反映的`等量关系式。
(2)师小结:这道题出现了小汽车是大汽车的4倍,而不是几分之几,但它们的数量关系不变,解题思路也一样。
师:这道题和前两题比,前两题是不同数量相比较,这一道题是同一数量相比较,我们可以画单线图分析数量关系。(老师指导画图。)
三好生4人。
学生动笔做,老师带领学生订正。
的高是多少厘米?
根据题意填空:
是( )厘米。设( )为x。
果树有多棵?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今天学习的是由过去学过的两道分数除法应用题组成的复合题。)
这类题分析解答时应注意什么?(弄清有哪三个量,它们之间什么关系?找出等量关系,确定设哪个量为x,再列方程解答。)
(五)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讲的是分数连除应用题,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逆解题,所以本课由分数连乘应用题引入,通过改变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使之转变成一道分数连除应用题,为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基础。本教案还重视分析思路的训练,通过设计提问和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为学生自己解题奠定了基础。在练习的设计中,采用不同形式,由扶到放,不但一步步强化了学生的分析思路,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生活中有特点的图形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97页“回顾与交流”情境图。
观察上面的图形,并解答下面的问题。
(1)图A是轴对称图形吗?
(2)图1中图A经过怎样的运动可以得到图2?
(3)图1中图A经过怎样的运动可以得到图3?要得到图4呢?试一试。
学生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小组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进行汇报。
预设
生1:图A是轴对称图形。
生2:图1中图A经过平移变换可以得到图2。
生3:图1中图A经过旋转和平移变换可以得到图3。
生4:图1中图A经过旋转和平移变换可以得到图4。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情境图中不仅包含了平移知识,还有旋转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复习。(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
⊙回顾与整理
1.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预设
生1:物体沿着直线方向运动,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
生2:物体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或轴)转动,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旋转。
2.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提问:观察情境图,请根据图1变换成图2的过程说说平移有怎样的特征。(小组讨论)
生:平移不改变原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只改变原图形的位置。
(2)提问:观察情境图,请根据图1变换成图3的过程说说旋转有怎样的特征。(小组讨论)
生:图A旋转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没有改变,只是图形的方向改变了。
3.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预设
生1:电梯的上下运动是平移现象。
生2:方向盘的转动是旋转现象。
……
4.用平移和旋转作图。
(1)用平移作图。
①提问:继续观察图1变换成图2的过程,图1中图A是如何经过平移变换得到图2的?用平移作图的方法和步骤有哪些?
(学生观察图形的变换过程,并在小组内讨论用平移作图的方法和步骤)
讨论结果:向下平移了3格。
②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用平移作图的步骤和方法:
a.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b.找出图形的关键点。
c.沿一定的方向,按一定的距离平移各个关键点。
d.按原图形顺次连接各个关键点,并标上相应的字母。
(2)用旋转作图。
①提问:继续观察图1变换成图3的过程,图1中图A是如何经过旋转变换成图3的?用旋转作图的方法和步骤有哪些?
(学生观察图形的变换过程,并在小组内讨论用旋转作图的方法和步骤)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 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多种比较策略。
3.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老师,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好吗?
[评析:借助拍手的情境导入新课。]
二、 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1. 揭示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师:把刚才的话说完整,好吗?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呢?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师:(指黑板面)像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生: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评析: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及观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学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引发新知的生成。在学生沉浸于生活体验时,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面积的含义。及时地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等。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2. 摸一摸,说一说。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等。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
生1:课桌面的面积比凳子面的面积大。
生2:练习本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评析:摸身边物体的表面,观察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物体的表面,并且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能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的认识,巩固面积概念。同时,还可以渗透全等形等积和面积的可加性等公理,以及其他等量公理,为引进面积单位以及用直接计量法求面积打下基础。]
三、 操作实验,比较大小
1. 涂一涂。
师:我们研究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看过了,也摸过了,想不想再动手涂一涂呢?(想)好,全班分成两大组,来个涂色比赛。请听清两个要求:第一,发给你们的图形要涂满,不能有空隙;第二,老师说开始,才可以动笔涂,时间1分钟。请小组长打开1号信封,每人发一张纸。(小组长按要求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
师:准备好了吗?开始!
学生涂色。
师:时间到,涂好的同学请举手。下面,我隆重宣布比赛结果:小组获胜。获胜的小组,把你们的作品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生1:太不公平了!我们不服气。
生2:他们涂的纸比我们的小多了。
生3:看看我们的纸,比你们的大多了。
师:你们小组的纸大,他们小组的纸小,也就是你们小组要涂的什么大?
生:我们小组要涂的面积比他们小组要涂的面积大得多。
[评析: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咱们研究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看过了,也摸过了,想不想再动手涂一涂呢,分成两大组,来个涂色比赛,学生兴致盎然。而教师事先发给两组涂色的图形的面积不一样,一组比较小,另一组要大得多,当然涂起来用的时间就多。这样,当学生看到事实真相之后,对面积的大小也就有了更强烈的感受。]
2. 练一练。
(1) 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同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图形。
师:这是从同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地图。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吗?
生:四川省的面积最大,江苏省的面积最小。
(2) 画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师:下面请大家动动手,画出两个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生按要求画两个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选择3~4幅在投影仪上展示,并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师:同学们画出的这些图形,都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吗?(能)
(3) 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校园平面图。
师:咱们再来看一幅校园平面图。选择其中两个图形,比一比所占土地面积的大小。
生1:运动场的面积比生活区的面积大。
生2:水池的面积比花坛的面积小。
生3:办公楼的面积和生活区的面积差不多。
师:到底是办公楼的面积大,还是生活区的面积大呢?能一眼看出来吗?
生:看不出来。
师:怎样比较这样看上去面积差不多的两个图形的面积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评析:相差悬殊的两个面面积的大小,凭观察就能做出判断。对于两个面积差不多的.图形,要比较大小就得另想他法。]
(4) 比较图形的面积。
师:(出示面积接近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呢?(学生意见不一)
师:咱们光用眼睛看,难以准确地做出判断。你们能不能想想其他的办法?
学生在小组内议论。
师:为了方便大家比较,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4个小方块、纸条、尺子。大家可以借助这些材料,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
组织反馈。(略)
[评析:问题是启发式教学的驱动器。抓住了问题,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当老师出示两个面积很接近的图形时,引起了学生的争论。这个时候的学生,是带着问题在思考,策略的探求已经从外压转化为求知的内需。]
四、 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图形。
师:下面四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你们有比较的办法吗?
生:数格子!
师:那么,我们就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图形的大小。
学生在书上数出结果,写在每个图形旁边。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汇报。(数梯形的面积时出现了分歧,有少数学生的答案是20格。)
师:究竟哪一个答案正确?
生:应该是18格,梯形中的4个半格合起来是2格。
师:通过数格子,我们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梯形的面积最大。
2. 出示下图:
师:小明家用方砖铺地,还剩下两个部分没有铺,如果铺满这两块空地,哪块空地用的方砖多?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师:两块空地各用多少块方砖?
生:第一块空地要用16块方砖,第二块空地要用18块方砖。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以数空的格子。
师:怎样才能把这两块地的空格数准确呢?
生:可以把空出的格子先画出来再数。
师:你来试一试。
学生到投影前操作。(画出格线,数出空格)
师:哪一块空地的面积大?
生:第二块空地的面积大。
师:这两块空地,一共要用多少块方砖?
生:16 + 18 = 34(块)。
3. 游戏(猜猜看)。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好,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规则是:同学们分两组,分别看老师出示的图形。一组同学看图形时,另一组同学不能看。
师:(出示一个较大的被分成4格的图形)请第一组同学看,这个图形一共有几格?
生:(齐)4格。
师:(出示一个较小的被分成6格的图形)请第二组同学看,这个图形有几格?
生:(齐)6格。
师:大家来猜一猜,哪个组同学看到的图形面积大?
生1:6格比4格多,当然6格的图形大。
生2:不一定。说不定6格的图形格子小。
师:究竟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想不想看看这两个图形。(出示两个图形)为什么4格的图形,面积反而大?
生1:4格的图形,每个格子大。
生2:6格的图形,每个格子小。
师:看来,用数格子的办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评析:比较面积大小,可以通过观察,运用直觉思维做出判断。对于面积相差不多的两个图形,则需要用其他的方法,如叠合法、数方格的方法等。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就是将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比较,归结为两个数的大小比较。教科书以想想做做第3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方法。随后的练习,因为图中没有现成的格子,所以学生既可以比照旁边的方砖,去数空缺处有多少格,也可以先画格子然后数。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这就为下一节课学习面积单位做了必要的铺垫。]
总评
这节课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练,在活动中体验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提炼新知。教者在吃透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现教材预期的教学目标,把数学课上活。
第二,强化面积概念的教学。面在小学和初中都是不定义的概念。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把面积和周长混同。关于面积计量,学生先要根据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的意义掌握面积的直接计量法(即数方格的方法),然后推导出几个面积公式,从面积的直接计量过渡到间接计量。所以在面积概念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全等形等积和面积的可加性两个公理,为直接计量法打好基础。为了防止面积和周长混同,往往用对比题组对学生进行训练。
第三,注重把握探索时机,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者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学设计注意从解决问题中提升概念、方法和规律,并有效发挥活动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4-07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6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小学数学教案02-0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