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11 09:26:41 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实用的大班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集合]实用的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发现纸盒悬空的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2.探索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感知纸盒悬空现象与重心的位置、辅助材料的轻重有关。

  活动重点:

  探索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

  活动难点:

  感知纸盒悬空现象与重心的位置、辅助材料的轻重有关。

  活动准备:

  1.自制纸盒娃娃、音乐。

  2.辅助材料:石块 、木块、塑料。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出示纸盒娃娃,引题:有一个很特别的杂技团要在我们班作精彩演出。他要给我们表演杂技--悬空,你们猜他能成功吗?

  2.教师演示成功的"纸盒娃娃的杂技",提示:他能用这么少的部分把身体悬空,你们的纸盒娃娃会不会悬空呢?

  二、发现纸盒的悬空现象1.设问:你们的纸盒娃娃能悬空吗?

  2.幼儿探索(教师提供"木块"让幼儿自发尝试悬空的方法:纸盒一头放在桌子的边沿,一头悬空)3.交流:你是怎么让他悬空的'?

  三、探索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1.设问:用什么方法能让纸盒悬空最多?

  2.幼儿探索(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运用现有材料,探索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体验到悬空现象与重心的位置有关。)3.幼儿交流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

  4.小结:木块在纸盒顶端能让纸盒悬空最多。

  四、比较借助不同材料后的悬空现象。

  1.设问:每种材料都去试一试,你能发现什么?

  2.幼儿探索。(引导幼儿比较借助不同材料让纸盒悬空最多现象,发现悬空现象与辅助材料的轻重有关。)3.交流:你用三种材料比较以后,发现了什么?

  4.小结:纸盒里的东西越重,纸盒悬空越多。

  五、迁移经验,感受身体重心1.导入:纸盒娃娃的表演完了,现在轮到我们小朋友来表演杂技《椅子上的单脚舞蹈》

  2.要求:只用一只脚站在椅子上,另一只脚悬在椅子外,肢体表演各种动作。

  3.幼儿表演并体验单脚悬空的感觉。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名称

  科学:牢固的纸桥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知道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2、 鼓励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感知,同样的纸折成山形最牢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活动,萌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A4纸,两个油泥盒子,一根吸管。

  2、每组一盒塑料积木。

  3、 折纸扇,石棉瓦,平常的瓦片等等。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你见过桥吗?是什么样子的?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平常我们见过的.桥都是用水泥钢筋或者木头做成的,今天我们也要做一座自己的小桥,这座桥能够放一块积木在上面。

  教师介绍材料:积木、纸、吸管。

  提出要求:两块积木座桥墩,吸管是桥下面的流水,纸用来做桥面。

  2、幼儿制作纸桥。

  1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请做好纸桥的幼儿将纸桥展示在桌子上。

  提问: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这次要在桥上放三块积木,你可以把你的纸桥变一变。

  2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并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桌子上。

  提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的纸发生了什么变化?

  3游戏:比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刚才大家做出的纸乔都能够放三块积木,现在我请大家来比赛,看看谁做的纸桥能够放的积木最多?

  (提出要求: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赛,并数一数最多在桥上能够放多少积木)

  从每组选一个小朋友上来展示:比一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讨论:你做的纸桥最多能够放几块积木?为什么你的纸桥能够放这么多积木?

  3、帮助幼儿了解简单原理

  结论:“当纸弯曲之后能够承受的重量变大,弯曲的次数变多,承受的重量也就变大了,而且弯曲的次数越多,承受的重量越大,纸桥也就越牢固。

  4、扩展幼儿的经验

  日常生活当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便牢固的?(瓦、折纸扇、瓦楞纸等等)

  5、总结,激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活动延伸:

  请幼儿制作山形的纸桥,通过弯曲次数的变化,看看谁的纸桥最牢固。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发现有洞的水瓶与瓶盖的关系,探索洞洞的变化对瓶中水会有什么影响。

  2、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发现有洞的水瓶与瓶盖的关系,探索洞洞的变化对瓶中水会有什么影响。

  活动难点

  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并进行分享。

  活动准备

  戳有一只洞洞的水瓶×8、戳有一高一低两只洞洞的水瓶×8、水桶×8、收纳筐×8、毛巾×8、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实验(实验激趣,初试记录)

  导入:请看,这只瓶子和常见的水瓶有什么不同?

  集体猜测:有洞的瓶子装满了水,会发生什么?盖上瓶盖,又会发生什么?

  过渡:光猜还不够,要做实验验证猜想。

  操作要求:

  (1)两人一组在瓶子里装满水,手提瓶口进行观察。

  (2)观察盖瓶盖和不盖瓶盖两种情况,将实验结果清晰记录在纸上。

  提问:实验完成,结果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你们有什么发现?

  追问:哪一组记录一眼就能看明白?为什么?

  小结:当瓶子上有洞时,盖上瓶盖不漏水,不盖瓶盖会漏水。大小适中、位置合适、线条流畅、页面整洁的记录方式,就能帮助你们清晰准确地记录下实验结果。

  二、第二次实验(二次实验,花样记录)

  过渡:看,这只瓶子和之前的瓶子有什么不同?(有上、下2个洞。)

  集体猜测:2个洞的瓶子装满水,会发生什么?盖上瓶盖,又会发生什么?

  操作要求同上

  巡回指导:幼儿是否记录了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幼儿是否能与之前预测的现象进行比较。

  提问:通过第二次实验,结果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你们有什么发现?

  追问:他们的出水情况一样吗?对于这样的发现哪一组的记录更清晰?

  小结:不盖瓶盖,2个洞都漏水,上面洞的水漏得近,下面洞的水漏得远;盖上瓶盖,上面的洞不漏水,下面的洞漏水。

  三、活动延伸(大胆猜测,无限可能)

  第三种瓶子,你们看看不同之处在哪?(并排的两个洞洞)盖上瓶盖和不盖瓶盖会是什么结果呢?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有三大亮点,即自主探索——在活动中教师只是引导及旁观者,幼儿有极大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在活动中教师只是帮助幼儿梳理总结,所有的'发现都是通过实验产生;自主记录——在两次操作后,孩子们运用不同的方式将发现的"秘密"自主记录下来,丰富幼儿的记录方式。

  本次活动目标度达成度为90%。整个活动通过实验引导幼儿发现洞洞与瓶盖的关系从而探索发现洞洞的变化对水会有什么影响;孩子们基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并进行表达。

  一开始,我设计了三个实验,分别为探究如何让有洞的瓶子不漏水、两个上下位置的瓶子有没有瓶盖的出水情况及平行两只洞瓶子的出水情况,但在几次科学室活动与个别化中我发现让孩子们们自己发现盖上瓶盖水瓶就不会漏水较难,会让他们失去探究的兴趣,所以我将环节进行了调整,变为探索一个洞的瓶子与上下两洞的瓶子盖上瓶盖和不盖瓶盖是否会漏水,难度适中的实验会更好的激发幼儿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此次活动是大班主题活动《奇妙的水》中的一次常识活动,这个主题对孩子们来说很感兴趣,非常喜欢动手操作。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由于温度的高低,会发生变化的物理现象。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成冰。

  2、通过实验验证水的三态变化,发展探究能力。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请幼儿在家里用冰箱做“水和冰”的实验。

  2、准备一只煤炉、锅、烧杯。

  3、挂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朗诵散文诗《会变的水》,引导幼儿思考水是否真的会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回忆生活经验和在家做的“水变冰”的小实验,讲述“水是怎样变成冰的”。

  三、幼儿观察水遇热的变化

  教师操作实验,引导幼儿观察:

  1、你们发现水烧热后有什么变化?

  2、你们看到杯口冒出了什么?

  3、水气是从哪里来的?

  4、水变成水蒸汽后到哪里去了?

  5、杯子里的水有没有少?

  6、水在什么时候变成水蒸气的?

  四、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把水蒸气变成水?”

  1、提问:我们能不能把水蒸汽变成水?

  2、幼儿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利用实验材料进行操作验证。

  五、帮助幼儿梳理有关水的三态变化规律的经验:当水的温度在“0”度

  以下时,水就变成冰。冰融化了变成水。水热了就会变成水蒸气了。水蒸气遇冷又会变成水。

  六、跟读散文诗《会变的水》,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水的变化。

  活动反思:

  反思一:创设环境有利于孩子发展。

  这次活动是以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所以我选择在室外进行活动,让一部分幼儿坐在两排台阶上,一部分幼儿围坐成圆圈,以便能让每个幼儿都能看清楚实验的全过程,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情绪愉快轻松,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能集中。

  反思二:追随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当我出示孩子们自己带来的冰块问“水是怎么变成冰”时,由于从冰箱中拿出来有段时间了,小朋友看到冰有些融化了,就开始争论:“冰怎样变成水了?”“这个冰块怎么这么小了?那块还很大呢?”……这是我在教学中没有设计到的,显然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孩子们讨论,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小实验。鼓励他们用各种办法把冰块变成水。如太阳晒、暖气烤、开水浇、凉水泡、小手捂等。让幼儿比较哪种方法能让冰融化得快一些。引导幼儿发现温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

  反思三:当提问不利于幼儿活动时,及时引导,加以调整

  在活动中我设计了这个问题:“水可以变成水蒸气,我们能不能把水蒸气变成水?” 幼儿一时难以回答上来。我就请幼儿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提示在歌曲《云》中这样唱:“白云白,蓝天蓝,……不装鱼,不装虾,装的却是小雨点”。对幼儿讲解水蒸汽升上天空后,会变成白云,遇冷后会变成雨水落下来。提问:小朋友在洗热水澡的时候,有水蒸气吗?墙上为什么会有水珠呢?再提醒幼儿思考,我们现在有什么办法让水蒸气变成水。这样一下子就启发幼儿想出了好多方法。“找来冰箱里冷的空气。”“玻璃是冷的,把玻璃盖在上面”。“我的手也很冷,也可以放在上面让它变成水”……

  反思四:重视幼儿的探索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在把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当中,有小朋友想出把手放在水蒸气上,水蒸气也会变成水时,小朋友都围过来试一试。这时我很犹豫,是阻止还是支持呢?结果我没有阻止他们,而是在一旁提醒他们注意安全,等他们都一一亲自实验过,然后与他们一起讨论这是为什么。就这样循序渐进地将引导幼儿回到主题。

  存在问题:

  1、我在课前还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便于操作观察的材料,如每组准备一只酒精炉、烧杯,让每个幼儿都能亲自进行实验探索,从而能更加引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

  2、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

  3、对活动的组织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整的教育行为还比较谨慎,不够大胆。如在这次活动中的生成课程转换得比较犹豫。

  4、及时反思、整理思路的能力还不足,活动后立即反思显得条理性不够强。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对活动的组织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整的教育行为还比较谨慎,不够大胆。如在这次活动中的生成课程转换得比较犹豫,及时反思、整理思路的能力还不足,活动后立即反思显得条理性不够强。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生活科学教案03-06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03-24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7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7-27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0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8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30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03

大班科学教案06-15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