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15 09:34:20 教案 我要投稿

[热]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语文教案10篇

语文教案 篇1

  1、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火车种类的常识性课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以及火车提速,修建青藏铁路等有关我国铁路建设成就,展现了我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式,借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本文的重点,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本文的难点:(1)、第三段介绍的几种火车专业术语较难理解

  (2)、对课文中出现的几个词语,如:“飞驰”、“夕发朝至”,“创举”“海拔”也较难理解。

  (3)、生字“弄、断、修、建、世”很难记住。

  2、教学建议

  (1)识字:本课的生字多,且较难,有许多字,既不是会意,又不是形声词,所以建议应突出二点。

  ①呈现多样的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提、速、查:让学生自主运用已过的“是、束、旦”加全偏旁进行识字,为今后“归类识字”打下基础。

  郊:用跟熟字“校”比一比的方法进行认识。

  断、修、梦、弄:可用猜字谜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大米放在筐里,称称有几斤”(断)。“一人一竖短,折文右上边,三撇在右下,此字认不难”(修)“林中看夕阳,像在梦幻中”(梦)。“小王一人在小弄里跑”(弄)。

  ②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注意在复现中巩固。

  儿童识记汉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记得快,忘得也快,所以巩固识字尤为重要。如本课的“建、创、列、世”,这些生字平时也很少用到,认教时也没有好的识字方法,也只能通过多次反复出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它们。但机械的重复出现学生又觉乏味,这就不光在课堂上做游戏识字,又在教室的一角布置“我会认”园地,把最容易忘记的生字写在各种有趣的物体上,如:“苹果、梨、树叶、蘑菇、鸭子、小鸡……”而这园地有时布置成“果园”,有时布置成“树林”,有时布置成“草地”,每过几天换一背景,这样的情景教学巩固生字,学生很乐意接受。

  (2)、写字。

  本课要求书写的六个字中四个是合体字 “名、动、晚、新”,其中“名”是上下结构,“动、晚、新”是左右结构。四个合体字都是由已写过的熟字组成,不是难点,提醒学生注意的是“晚”字的右边不是“兔”,“兔”的一点代表眼睛。另外二个独体字“发、成”。指导“发”时,可与“友”进行比较,指导“成”字要重点指导斜钩的写法,要写得有点弯度,不能写直。

  3、朗读感悟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可本文是常识性课文,对农村孩子既没见过,又没有坐过火车,课文语言没有童趣,学生对这类课文最不感兴趣,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①实物演示激发兴趣。

  A、出示一列玩具火车,在讲台上演示转几圈后,教师卸下机车让学生来操作,当学生发现后面的车厢走不动时,老师随机问:这么长的火车车厢,一节连着一节,靠什么带动呢?这时学生肯定纷纷举手回答问题。(靠机车带动)

  B、应当堂卸下机车中发动机旁边的电池,再让卸下电池的机车带着车厢在讲台让学生演示开车,可机车没法带着车厢开动。这时老师问:机车发动还要靠什么?学生也一定知道靠“电”,机车发动还靠什么呢?

  ②课件演示激发兴趣,边讲解。

  A、蒸汽机车(它烧煤,从上面的烟囱冒出浓浓的黑烟)。

  B、内燃机车(它烧汽油、柴油或煤气,产生少量的烟)。

  C、电力机车(电力机车的车顶上有电线。它行驶时,下面靠两根铁轨,上面靠电线提供能量)。

  D、悬磁浮火车(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火车,速度快,接近普通飞机。)随机追问,你最喜欢哪种火车?学生一定回答最喜欢磁悬浮火车。哪为什么?学生有的说因为它跑得快,有的说它没有冒烟。老师说:“对呀,那才是‘绿色环保型’火车”。学生也容易理解了“绿色环保型”火车了,也知道演变带来了好处:“速度快,污染小”。

  4、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1)课件演示飞驰而过时理解“飞驰”。也可结合日常生活中,举例,如:汽车、摩托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

  (2)夕发朝至:“夕”与“朝”在识字中学过,也理解了它们的意思,只要告诉学生“发”就是“出发”,“至”就是“到”,所以,“夕发朝至”连起来的意思,放手让学生去说。

  (3)、海拔:教师在黑板上作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

  (4)、创举:这个词非常抽象,如果老师向学生解释说是世无前例的举动,那学生会更糊涂,所以“创举”这个词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理解创举,问:看看我国的铁路修到了海拔超过4000米的世界屋脊上,你想说什么?(学生回答:真也不起!)对呀!从来没有人把铁路修到这么高的地方,那就是创举呀!(随机板书:创举)在感悟中理解创举。学生在朗读时也自然而然地读出赞叹,佩服的语气。

  5、实践活动

  (1)、提出问题:你想象中的新型高速火车是什么样的?

  (2)、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一列未来的火车画下来。

  (3)、把学生的作品贴出来展示交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设计]

  《瀑布》是语文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全诗共三节,分别描写听见瀑布的声音、远看瀑布及近看瀑布的情景。这首诗语言简练,韵味十足,比喻生动,词句贴切,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于诗词在表达上极其凝练、丰厚,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学生不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它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等优势整合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地阅读。这首诗以描写的对象为题,突出主体,简洁醒目。诗句使用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朗读、背诵时体会诗的意境,强调学生独立识一部分生字。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文,以描写景物而见长,比喻手法的运用尤具特色。作者用词准确,使读者闻声见形。例如一个“啊”加上感叹,把令人惊喜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座珍珠的屏”,一个‘屏’字再加上“珍珠”两字使一座晶莹透明,酷似珍珠,在阳光下熠熠闪耀的壮观瀑布跃然纸上。最后的“如烟,如雾,如尘”更是把风中的瀑布写得白茫茫,轻飘飘的一片。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瀑布》使一首包含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据此,我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领略美好景色,受到美德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本课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行为、壮观。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1、录像引入,整体感知。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首先我们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又被多媒体所再造的游览瀑布的情境中。真实的瀑布,动人的音乐,激情的范读,三位一体,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思维被激活,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生在小组内读文,自主合作识字。

  3、细读课文,感悟课文。

  4、运用多种媒体,理解诗歌。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感受景物,如教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里可播放浪涛声、松涛声让学生用耳去感受瀑布的声音。第二小节“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里可放录象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如烟,如雾,如尘”,播放录象片,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多种感官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5、欣赏。讲析完诗意让学生再回味全诗,把自己最理解,最喜欢的地方说出来,并陈述依据。最后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瀑布,动情时结束新课,留给学生无穷的回味。

  总之,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进行自学,同时逐步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搜集所需的材料,扩展视野,让学生逐步养成勤学、好问、多思、善疑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评析]

  本节课教师以展示自己在黄果树瀑布前的照片开始,一下子拉近学生与瀑布的距离,产生情感上的亲近,自然的引入课题,接着教师在画面与音乐衬托下的范读,引领学生整体感受文章所蕴涵的美好意境。教师设计出在字词学习、问题提出、深入理解三个层面上展开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紧紧围绕问题展开,教好的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最后,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显得自然而有意义。应该说,这是一节教好地体现新课改精神,富有创新意义的展示。

  这是一节充满激情的课。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极大的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共鸣,情感互动,画面与美文交融,通过欣赏瀑布画面,聆听松涛声音、朗读文章美句、联系生活经验的想象,全身心的体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展现出来。从学生摇头晃恼、入情入境的阅读神态上,不难体会到学生的心灵在美好情感中得到熏陶。

  这是一节充满探索的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重要理念。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千仗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叠叠的浪涌上岸滩、珍珠的屏三个问题,将本文的难点一下子凸现出来,体现学生较强的问题意识。教师及时围绕问题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体现教学活动的生成意义。在教师有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参与热情,发表富有个性体验的理解,有效的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读的充分,品的细致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范读、齐读、重点读、自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多样。读赏结合,读评结合,读思结合,读说结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是简单的讲解,而是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强化感性认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情感的激发,适时的点拨引导,以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化。

  本节课重视读、说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又体现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在文本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自然神奇、体会语文学习的愉快等情感方面得到满足。师生互动,以情激情,表现出较强的学科感染力。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⑴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 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1──课题)

  二、正课

  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习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幻灯片2──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鲜妍(yán)明媚 堕事(huī)飞沙走砾(lì)恶能无纪(wū)曝(pù)沙之鸟 呷(xiā)浪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huán)脱笼之鹄(hú) 靧面(huì)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红装而蹇(jiǎn)者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课件出示幻灯片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⑴ 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⑵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⑶ 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导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面刚刚学过的几首古诗吗?谁能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学生背,略。)几位同学都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草》。这首诗摘选于《赋得古草原送别》的前四行诗句。

  出示灯片1

  草

  唐代 白居易

  离 离 / 原(yun) 上/ 草,

  一 岁( su )/ 一 枯 / 荣。

  野 火 / 烧 / 不 尽 ,

  春 风/ 吹(chuī)/又(yo)生。

  2、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写的。(领读题目和作者。)

  这首诗有4个生字,大家看拼音,读一读。(学生拼读,指明读。)

  二、听录音朗读课文 (师:在灯片标出读法。)

  三、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哪些地方看不懂。

  (这首诗是写草的。是从题目看出来的)

  2、这首诗是写哪儿的草呢? 请看“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原因 原来 高原 草原原子弹 原人)

  小结:嗬!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请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是指黑板上的哪一个词语?(草原)大家同意吗?是的 。/Article/List/List_24.shtml这里的“原”就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

  3.问: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出示一幅“草原图” (指名回答)

  (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茂盛,一棵挨一棵。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小结: 说得大美了。聪明的同学们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

  “离离”是什么意思了。谁说说?(就是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老师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看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指5、名6、回答)

  ( 刚才有同学说的句中都有“岁”字。他今年8岁了,也就是说,他从生下来到现在几年了?8岁是8年,1 岁就是 一年。)

  问:一年有几个季节?(春 夏 秋 冬)一年四季草有哪些变化呢?出示四季草图(指名说说)

  小结: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绿一次,黄一次。

  春夏长得茂盛,秋冬就枯黄了。“一岁一枯荣”就是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

  7、再看“野火烧不8、尽”这一句。“烧不9、尽”就是烧不10、完!

  问:“尽”就是完的意思。这可奇怪了!到了冬天草叶都冻死了,枯黄了,大火一烧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学生看图疑思。

  出示一幅“火烧图”(地下的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

  出示一幅“草根图”

  11、学到这儿,12、我想同13、学们一定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了。谁能把第四句的(春天来了,14、春风一吹,15、小草长出来了。)

  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朗读这首诗。

  总结:同学们,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们觉得小草顽强吗?正因为小草的生命力很顽强,白居易才写诗赞美它。

  2、全班用赞美的语气读全诗(配乐);分角色读,3、找一名4、读一、二行,5、女生读第三行,6、男生读第四行; 自由读; 会背的站起背。

  3、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谁背的好,各组评出两名优胜者;参班里赛,评出“之星”和“小标兵”。

  4、同学们,放学回家谁愿意背给妈妈听?现在请“朗诵小标兵”表演,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5、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

  6、请同学们跟着录音唱“小草”的歌曲。

  结束语: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放学回家后请把《草》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

语文教案 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2.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3.了解人类征服沙漠的业绩,树立改造大自然的雄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分类说明、举例说明的方法以及恰当的使用词语准确说明说明事物。

  解决办法:

  (1)利用多媒体手法导入,并利用此法使学生理解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式以及人类防御沙漠、向沙漠进军的方法。

  (2)比较阅读,体会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写法。

  (3)借助于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4)开展演讲的形式,让学生树立改造大自然的决心。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观看录像,分组讨论,开展演讲比赛。

  五、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之地,经济繁荣之所,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丽,留给人们的只是遗憾,我们要拿起武器,与沙漠决战,还我家园。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讲得有声有色。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说明文主要说明什么?

  (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6)说明对象包括哪些?

  六、参考资料

  沙漠,一是对荒漠的通称;二是指沙质荒漠,即地表面为流沙覆盖、沙丘广泛分布的地区。

  全世界沙漠面积达1535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1/10,撒哈拉沙漠为世界之最,面积为800万平方公里。我国沙漠表面109.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11%。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32.7万平方公里,为全国沙漠之最。

  沙漠气候干燥,蒸发量大,降雨量少,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沙漠地区温差大,年温差在30℃~50℃之间,绝对温差达50℃~60℃,日温差(夏秋午间)可达60℃~80℃。地表植物稀少、矮小。风力强,最大风力达10~12级。虽地表水少,但地下水资源丰富,全世界储量可达400万亿立方米。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分别出自两人之口的不同含义。

  2、掌握自学方法,能做到有效率地进行阅读。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别饿坏了那匹马”的不同含义。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用具: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自学,完成以下要求:

  1、初读,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扫除字词障碍。

  2、再读,思考。

  (1)找出有关提示时间的词句,并根据这些给课文分段。

  (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从此;有一次;这天傍晚;很久之后的一天。)

  (分段:11;2-3;4-7;8-14)

  (2)课文为何以“别饿坏了那匹马”为题?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意思一样吗?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课文以这个善意的谎言为题,寓意深刻,串起全文,展现了两个人物的性格。)

  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

  1、你觉得文中的残疾青年和“我”各是什么样的性格?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2、自由讨论,答案不强求统一。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 )忘返 身无( )( ) 片甲( )( ) ( )( )大吉

  来之( )( ) ( )流不息 理直气( ) 同心( )力

  ( )武扬威 废( )忘食 千( )一发 调兵( )将

语文教案 篇7

  第二单元 汉语家园

  板书设计:

  词语的变迁

  丰富多彩 摇身一变 脱口而出 侧耳倾听

  课后小结:

  表达——我创编的故事

  表达内容

  如果发挥想象,几个看来不太相关的词语就可以创编成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你想试试吗?

  请你自己任选下面的一组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试着创编一个小故事,题目自拟。

  1.斧头 森林 农夫 洪水

  2.天空 白云 小鸟 风筝

  3.老虎 河水 小羊 猎人

  4.大海 陆地 帆船 狂风

  5.铅笔 橡皮 格尺 小刀

  表达提示

  1.根据词语之间的联系,想象你要编写的故事大概故事情节。比如,你选定“斧头、森林、农夫、洪水”这一组词语,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并由此展开联想。先口述故事,然后再详细地写出来。

  2.想象尽可能合理,读起来让人信服。

  3.创编故事可以选用一组词语,也可以自由挑选词语重新搭配一组,还可以挑选上述5组词语以外的词语来。

  交流评改

  1.把你编的小故事读给爸爸妈妈、朋友听,看看他们赞扬你的是什么,并概括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

  2.读一读同学编的故事,看看你能受到什么启发。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

  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

  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

  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 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

  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

  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

  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

  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

  文,并用“ ” 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

  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

  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

  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

  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

  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

  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

  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

  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

  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

  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

  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

  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

  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

  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 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

  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

  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

  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

  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

  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

  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

  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

  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

  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

  服。

  5、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

  理解。

  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

  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

  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

  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

  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

  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

  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

  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

  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

  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板书设计 :

  19 林海

  |岭 |

  |林 | 景色美 |

  大兴安岭 |花 | |

  名字悦耳 | | 亲切 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

  | | 作用大 |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语文教案 篇9

  文本细读:

  本篇文章作者峻青用浓郁的色彩,在如画的景色描绘中寄托出了自己炽热的情感。通过抓住富有秋天特征的大海、蓝天、柿树、苹果、葡萄等事物,生动具体地描绘五彩斑澜的秋色世界,表现了秋天的丰收、成熟与繁荣。而在他的描绘中着重通过对秋天各种水果颜色、形状的描写,突出秋天瓜果遍地、景色迷人的特点。作者通过对柿树与枫叶的对比,更突出了柿树的鲜红与内涵的丰富,蕴涵着柿树的成熟与收获。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黄澄澄的大金帅,红玛瑙似的山楂果,绿莹莹的、红玫瑰似的呈现多种色彩的葡萄……如此绚烂的色彩,组成一幅美丽而迷人、成熟与繁荣的秋天景象。作者采用了大量比喻的修辞方法,使得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与读者面前。文章最后一段,道出作者之所以喜爱秋天,就是因为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表达出作者面对丰收的.景象内心的快乐。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秋天这一丰收季节的赞美。

  该篇文章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从感官上认识秋天。提示学生实际观察秋天的美景,感受自然界给予人的色彩、味道、神韵,把学习理解课文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作者的“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之后,跳出作者的感悟,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的秋天。用看得见的画笔描绘,用直通心灵的语言表述,或是默读体味秋色的魅力,或是朗读读出秋色的绚烂,总之,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为主。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字7个,会写字8个。理解“逊色驰名中外绚丽繁荣等”生字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尝试运用所学到的略读课文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

  3、初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略美丽而迷人的秋色,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的景象。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观察秋天里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秋色

  师: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的观察,你能把你眼中的秋色告诉大家吗?

  (学生畅谈)

  师:有一位叫峻青的作家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读文识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对读不好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可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参考课文题目,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说一说文章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1、作者之所以喜爱这样的秋天,是因为它表示着——和——也意味着——和——。

  你同意作者的这种感触吗?

  如果同意,请在课文中找到这样认为的理由;

  2、同学交流,互相补充。

  如:体现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柿子红得像一片火;苹果逗人喜爱;山楂缀满枝头;葡萄如水晶和玉石雕刻,晶莹透明。

  读中体会作者的比喻手法。把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3、如果还有别的想法,请像作者那样把自己的理由说充分。

  你眼中的秋色是什么样子的?

  描绘出最令你感动的秋天的场面。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唇”上下结构,但是上半部撇写的要长些。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搜集秋天的词语、句子,读关于秋天的文章、古诗句。

  2、可以向同学推荐教参书中的诗句。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查资料,了解一种以上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2、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

  重点难点

  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

  教具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一种少数民族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些民族吗?

  2、学生们畅所欲言。

  过渡:各民族的文化生活真是别具一格,你们想走进他们吗?

  二、创设情境,走进民族

  1、出示四幅民族图,说说分别讲的是那些民族?

  2、小组探究:

  根据搜集来的.资料,判断图上是哪几个民族,说说你是从什么地方判断的。

  要求:小组长要让组员都有发言的机会,要互相倾听他人意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小组选代表发言,必要的地方演一演

  过渡: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真实丰富多采,你能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家庭成员向大家介绍吗?

  三、自组小组,自选介绍

  1、出示各民族的照片,展示各民族的风采。

  2、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成小组,练习导演。

  (学生根据自己爱好自由组成旅游团体,自导自演,展开研究,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度,让学生主体实践和亲身体验。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交往活动中,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教师更多的是提供帮助、指导,甚至协作研究,与学生一起讨论。)

  3、畅所欲言的介绍会,师生共同评议。

  4、谈谈这次旅游的感受。

  四、发展思维,内化积累。

  1、出示一些典型的民族照片,让学生判断是哪个民族,并说说这个民族的代表性节气、风俗。

  2、出示一张中国地图,指导学生找出各民族的聚居地区。

  3、观看MTV《爱我中华》,你想对祖国说些什么?你打算怎样为祖国贡献力量?

  拓展延伸:

  全班共同努力,多种渠道搜集资料,把反映各民族的生活资料,整理成一本民族集锦。

  教后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猫》教案01-11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关怀教案03-04

语文优秀教案02-16

语文备课教案01-21

语文母鸡教案04-18

语文下册教案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