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01 13:28:2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5篇(实用)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5篇(实用)

语文教案 篇1

  春

  教学目标

  1了解积累词语的意义,交流积累词句的方法,摘录本课的好词好句。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意思,能解释“卖弄”、“宛转”、“抖擞”待词语的意思。

  3从春天美景的阅读中,体会到春天的生机和希望,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重点:了解积累词语的意义、方法,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难点: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正确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生字词,给文章分段。

  2学习单元“学习提示”,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红、黄、绿、灰四色灯片。看到这四种颜色,使你想到春天的是什么色彩,为什么?

  今天读朱自清的`《春》,看看他笔下的春又是怎样一幅图画。

  2自学。

  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通课文,划生字。

  学习字词。

  作业本2的灯片出示,出示组词灯片。

  学生质疑问难。

  3初读。

  (1) 我们也写春,为什么朱自清笔下的“春”特别美?

  自由读书5分钟、讨论问题、学习“单元提示”、明确目标。

  (2)自由读书,用---划出特别传神的词,用[]划出特别美的句子,读出喜爱,读出美来。

  自由读划、四人议论、全班汇报。

  (3)默读课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绘春天的?课文可分几段?

  4学习第一段。

  这段讲什么意思?出示灯片和课文第一段比较。

  “东风来了,人们盼望的春天也到了。万物苏醒,山青了,水满了,太阳也变红了。”

  这灯片上的句子和第一段的内容差不多,但读起来的感觉为什么会差多了?(突出拟人的写法的和生动形象,更好表达作者盼春之情。)

  自由读、指名读、试背、齐背。

  5 作业。

  (1) 作业本第三者题,修改课内组词。

  (2) 朗读课文数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春景中体会春的无限生机和希望,激发热爱春天之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摘录好的词句。

  教学过程

  1检查

  齐背第一段,说大意。

  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思考:第二段作者写了春天中几方面的景物?

  指导读“小草”部分。

  比较下列句子和课文的异同。

  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伙伴互学“花”、“风”两个自然段。

  春花和春风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写出这特点?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喜欢?

  用自己的朗读读出春花的多、美,春风的柔和,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独立自学“春雨”自然段。

  回顾前面的学法:划找思考朗读体味汇报交流训练朗读。

  按此法学习。

  课内做作业本3、4、5题。

  学习第三段。

  这段讲一个什么意思?在用词上有什么新特点?

  学习第四段。

  这三句各告诉我们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句顺序能改变吗?

  这三句采用什么写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要一句比一句加强语气?

  作业

  修改课堂上的作业。

  准备背诵课文,有能力的先背诵一、四两段。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交流积累词句原方法,摘录课文好词句。

  教学过程

  1导入定向

  读了朱自清的《春》,当你听到“春”这个词时,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图画?“春”又意味着什么?出示本节目标灯片。

  2指导背诵。

  检查个别学生一、四段背诵,并让学生谈谈背诵的方法与经验。

  重点指导背诵第二大段。

  按“小草”“花”“春风”“春雨”的顺序打出四幅彩色灯片,让学生借助灯片中之图及图边上的重点“词语”自由试背,全班试背,指名背,齐背。

  出示第三大键字词,让学生借助词语背诵。

  出示全文背诵的板书,指导背诵。

  3学会积累。

  重读“学习提示”,交流各自积累的办法。

  《春》哪些词句特别精彩?该如何积累?

  延伸练习,听《草原》第一段的配乐朗读,出示《草原》第一段课文灯片。让学生试摘录,并说说积累的理由。

  4训练作业。

  完成作业6题的连词成段。

  摘录《春》的好词5个以上,好句3句。

  从下列作业中任选1、2题。

  模仿课文写野花的句子写写夜空中的星。

  完成作业本上第7题。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读本课的生字和词语,积累一些数量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 通过体验和操作,了解邮票齿孔的好处。

  3、 了解阿切尔发明邮票齿孔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造的品质。

  二、教学准备:

  1、 几张连在一起的邮票;

  2、 每个小组一个信封,一张没有齿孔的`邮票,胶水;

  3、 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出示几张邮票)同学们,这是什么?(随机板书“邮票”)

  邮票有什么用处?

  2、早在100多年前的1840年,英国就发明了邮票。(出示图片)和现在的邮票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随机板书“齿孔”)

  3、关于这个小小的齿孔,还有一个故事呢!(随机板书“故事”)

  (二)学习巩固生字

  1、要想知道这个故事,你要先学会这些生字(课件出示)。请小朋友读读课文,遇到这些生字就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等会告诉大家,你学会了哪几个字。)

  (指名读读生字,其他学生跟着读;抽“撕、究、裁”说说是怎么记住的。)

  2、猜猜字谜。

  3、单个的生字会读了,这些词语能难倒二(5)班的小朋友吗?(课件出示)请个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

  4、(生字、词语都会了,你会写吗?)学写生字“式”。你觉得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或者安排这个练习{积累数量词,课后的“读读填填”}

  (三)初读课文

  1、这些生字和词语回到了课文中,你还能认出他们,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指名4人读课文。

  3、现在你知道邮票的齿孔是谁发明的吗?你可以从课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且大声读一读吗?

  4、书上有这么一句话“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那个人是谁啊?他有什么举动啊?你能告诉你的同桌吗?(再一起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延伸

  1、现在老师就要请各小组合作,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帮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在每一组的信封里,有一大张没有齿孔的邮票,你可以撕一张下来,贴在信封上吗?

  2、你刚才是用课文中哪一段介绍的知识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的?

  3、那全世界各地的人都要使用邮票,难道也这样一张一张用针刺出来吗?阿切尔也想到了,他是怎么做的呢?(在课文中找找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

  4、阿切尔的发明到现在还在被应用,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邮票,请沿着齿孔,把邮票撕下来,贴在信封上。和刚才用针刺比一比,你有什么感受?

  5、正是由于阿切尔仔细观察,开动脑筋,而且不断实验,才发明了邮票打孔机。你现在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体会童话故事生动、有趣的特点。

  2、指导学生看图想象说话。

  3、在练说的基础上,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编写童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练说的基础上,编写童话。

  难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童话编写得生动有趣。

  【课前准备】

  1、例文的录音。

  2、教材插图的放大彩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小朋友,教师知道你们都爱听故事,今天,教师就请小朋友来吃故事大餐。

  二、读懂例文

  1、听例文录音。

  今天老师带来的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编写的童话故事,请小朋友听听,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2、学生自由读例文,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学编童话

  1、谈话激趣。

  小朋友,你们觉得编这样的童话故事很难吗?那我们也来编编童话故事吧!

  2、指导看图练说。

  (1)编点什么呢?我听说最近幼儿园的老师很苦恼,有一些小朋友有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如我们就来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送给他们,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你们觉得老师的提议怎么样?

  (2)(出示挂图小兔怎么了)小朋友,你们能看懂这幅图的意思吗?小兔他怎么了?

  ①小组讨论讨论。

  ②指名说。

  ③师生共同想象、评议、补充。

  (提示:小兔的表情?小兔会说些什么?小兔该怎么办呢?结果怎样?)

  (3)依照例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完整地编一个童话。

  ①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互相补充。

  ②大组交流、评议。

  (4)自由选择情境编写童话。

  这里还有几幅图,看着这些图还可以编好多的故事呢。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觉得有内容写的图来编故事。

  ①学生自由练说。

  ②交流评议。

  3、学生练写草稿。

  4、交流、评议、补充。

  (1)小组互读互评互助。

  (2)大组交流,师生共同提出修改意见。

  5、学生修改、誊写。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理解这节课的特殊之处,唤起学生作为子女应用的关心与孝敬父母的意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体会孩子们内心的变化,唤起他们关爱父母的意识。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两篇课文《拐弯处的回头》和《母亲的账单》,谁还能记得他们是讲的什么?

  是啊!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的对么?那你是否以同样的感情爱着我们的父母呢?今天就让我们上《一节特殊的课》(板书),感悟为人子女的我们应该怎样爱父母。

  二、初读课文:

  1、什么是特殊?

  2、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特殊的一节课是怎样的?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圈出课后生字,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要求标段。)

  (2)读后想一想,这节课为什么是特殊的?它的特殊在哪里?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检查学生字词认读情况。)

  三、整体感知:

  1、那么哪位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性的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那么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为什么是特殊的?它的特殊在哪里?(学生答不出来也可,在整个分析完这节课后再说也可。)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细读课文,体验感悟。

  (一)老师在这节课上向同学们一共提了几个问题?在回答每一个问题时同学们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板书:三个问题 学生表现

  1、第1自然段在描写同学们的表现时都用了哪些词?

  “齐刷刷”“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等词语。从这些词里可以看出来什么?

  可以体会到孩子们的兴奋和幸福的'心情,也可以看出父母都是那么无私的爱孩子。(指导学生用高兴欢快的语气朗读。)

  2、第3自然段在描写同学们的表现时都用了哪些词?与前文有什么不同?

  “安静”“依然很安静”“默默地举起手”。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读者印象深刻。

  3、第4自然段在描写同学们的表现时都用了哪些词?

  “寂然无声”“沉默着”“沉默着”体会到孩子们后悔,惭愧的心情。(指导学生用不好意思,难为情的语气来朗读。)

  (二)1、画出孩子们沉默时的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的语句。

  动作—目光,全躲开了。低着头或望着窗外。都沉默不语。

  心理变化—忍受着、不安?歉疚?懊悔?(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2、说一说你的体会?(沉默正是因为他们有了这个意识)

  3、展开想像,孩子们沉默了,他们在想什么?

  4、“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对父母的爱)

  说明在孩子的心中也是同样的爱着父母,只是这种爱已经成为习惯,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些关爱父母的事。

  (指导用内疚,不安的语气来朗读。)

  (三)1、第6自然段里,孩子们七嘴八舌在谈论什么?

  2、教室里又热闹起来了,与沉默前的热闹有什么不一样?

  从“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发言中和教室里又热闹起来”体会到孩子们能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实际行动中去关爱孝敬父母。

  (指导朗读这段时,前半部分用后悔、内疚的语气来读,后半部分用热闹、高兴、欢快的语气来读。体会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四)1、“只要你表达了自己的爱,再稚拙的礼物,他们也会觉得珍贵无比的”,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只要有一份爱心,无需注重形式)

  2、这一段里的“稚拙”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指导朗读)

  (五)1、让我们再重温一下这节特殊的课。最后交流“这节课特殊在哪里?”它的特殊在哪里?(生交流后的汇报)

  2、这篇文章都通过对人物的哪个方面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我们班的同学有哪些人知道父母的生日?有哪些同学为父母祝贺过生日?

  4、如果还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就按课文中老师的建议去做吧!

  二、拓展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你体会到父母的爱了吗?举例说说

  2、你准备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回报父母?

  三、总结全文: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爱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帮助他们何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除了父母我们还应该爱身边所有的人,懂得给予比得到更快乐。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难点: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 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精品教案01-23

语文《石榴》教案02-16

语文小学教案02-21

语文教案(经典)08-07

(经典)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经典]08-02

【精选】语文教案09-02

(精选)语文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