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02 08:53:47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范例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教案【范例9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喜爱蝴蝶、热爱昆虫的情感,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蝴蝶的成长过程,获得快乐体验。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现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蝴蝶的成长过程、种类、身体特征。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蝴蝶。

  活动准备:

  1、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活动。

  2、多媒体课件;铃鼓1个;用各种蝴蝶卡片布置“蝴蝶展览区”;用各种方法、各种材料制作的蝴蝶。

  活动过程:

  1、带领幼儿参观蝴蝶展览,自由欣赏、观察蝴蝶。

  2、利用课件,向幼儿介绍各种类蝴蝶。(凤蝶、蛱蝶、斑蝶、环蝶、枯叶蝶、眼蝶)

  3、故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

  4、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幼儿介绍蝴蝶的生长过程,并尝试用身体动作来表现。

  (1)虫卵(2)毛毛虫(3)蛹(4)蝴蝶

  (5)完整认识蝴蝶生长的4个阶段,了解蝴蝶的生长属于“完全变态”。

  5、知识拓展:介绍其它与蝴蝶一样成长过程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螳螂、蝗虫、蟋蟀、飞蛾、蝼蛄、甲虫、天牛等)

  6、了解蝴蝶的身体特征:(1)口器(2)脚(3)触角(4)蝴蝶对人们的用处。(传播花粉、观赏等)

  7、游戏:毛毛虫变蝴蝶

  8、欣赏用各种方法、各种材料制作的蝴蝶,引出延伸活动:师生共同制作蝴蝶。(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师生共同动手运用各种材料来制作蝴蝶。

  活动反思:

  由于本次活动的开展,是从孩子的兴趣点生成的,所以幼儿对整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活动中蝴蝶图片的欣赏、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游戏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幼儿了解了蝴蝶的种类、成长过程、身体特征,使重点和难点的学习得到很好的解决,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了美,在游戏中体验到了快乐。整个教学活动中,语言(故事)、艺术(表演)、健康(游戏)等领域教育的渗透,体现了新《纲要》中“整合”的教育理念。表演和游戏活动的开展,也正顺应了孩子活泼、好动、爱表演的年龄特点,幼儿在动静交替、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体验了快乐。

  当然活动中也存在不足:比如,游戏《毛毛虫变蝴蝶》内容太简单,只停留在幼儿用动作来表现蝴蝶的4个生长过程,没有更深的去挖掘。可以在每一遍游戏结束,让幼儿摆出不同的姿势,“变”出不同的蝴蝶,对于大班孩子来说这样可以使游戏内容更丰富、更有趣味,也更有挑战性。

  小百科:蝶,通称为“蝴蝶,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锤角亚目动物的统称。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麦的特征及用途。

  2、知道农民伯伯劳动的艰辛,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

  3、幼儿通过观察、想象、动口、动手及语言表达,进一步加强对小麦的认识,教育幼儿爱惜每粒粮食。

  【活动准备】

  小麦生长期图片,实物麦子一小捆、麦粒一盘、面粉一小袋。

  【活动过程】

  1、出示小麦生长期图片,让幼儿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

  2、出示实物麦子,让幼儿观察小麦的外形特征,知道小麦生长在土地里。小麦的茎俗称麦秸、空心、有节、光滑,麦叶狭长。茎的顶端长麦穗,麦穗有象针一样的麦芒,麦穗上的麦粒整齐地排列着,小麦未成熟时呈绿色,初夏成熟时是金黄色的。

  3、发给每个幼儿一个麦穗,让幼儿看、摸,了解麦粒是椭圆形的,知道麦粒磨成面粉可以做馒头、面条、饺子、蛋糕、饼干、油条、面包等等。

  4、让幼儿知道麦秸可用来烧饭、烧水,也可用来盖房子、造纸,还可编各种用品,如:草帽、扇子、凉席子、草包等等。

  5、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农民伯伯收割麦子的情景。

  教师讲解炎热的夏天,农民伯伯收割麦子、捆麦子、搬麦子时汗水直淌,满脸是红的、衣服是湿湿的,腰酸悲痛,让幼儿从中感受收割麦子是辛苦的,应当尊重农民伯伯的,爱惜粮食。

  结束部分:智力游戏《看谁说得快》

  教师提问:

  1、小麦的茎叫什么?(麦秸)麦叶是什么形状的?(狭长)茎的顶端长什么?(麦穗)小麦未成熟是什么颜色?(绿色)初夏成熟时是什么颜色?(金黄色的)面粉可以做什么?(馒头、油条、饼干等等)麦秸可以做什么?(草帽、扇子、凉席子等等)。

  2、以回答速度快,正确的小朋友为胜。

  【活动延伸】

  1、启发幼儿到有面粉厂的地方看麦粒如何磨成面粉的2、引导幼儿回家观察妈妈加工馒头的过程。

  活动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创造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思考、去学习、去实践,从而体现了《纲要》中所规定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的思想。例如,认识小麦时,先让幼儿主动去观察;用肢体语言表现小麦的生长过程时也充分尊重幼儿个体独特的表现力。

  新《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根据需要合理的安排,因时,因内容灵活的运用。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总是以孩子学到了多少内容来定义他的学习到底好还是坏。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幼儿园的学习,我们并不是要让孩子学到多少,而是要积极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满足和享受到乐趣,进而使这种满足和乐趣成为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教师也无须特别钟情于我们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而是应该随时随地的观察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兴趣的需要随时调整我们的教育内容及方案。本次活动中,教师采用了亲身体验、游戏、课件等教学形式组织活动,使幼儿在看看、听听、玩玩、说说、演演中愉快地了解到麦子的生长过程,懂得了珍惜粮食。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活动来自主题《弯弯绕绕》,弯绕既是许多物体的自然形态,又凝聚着人们的刻意创造。这种形态不仅体现了物体的美感,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体的实用性。而对于植物的弯曲运动对于孩子来说说近不近,说远不远,活动中需要老师引导孩子观察各种植物的弯曲现象,并对一些弯曲了解他们的作用,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对植物的盘曲弯绕现象产生兴趣,认识几种攀缘植物。

  2、更主动地关注各种特定的形状,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挂图第25号。

  2、事先在幼儿园附近寻找有弯绕植物的'场所。

  3、记录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植物为什么会弯绕

  1.出示挂图。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它们的名称吗?这些植物长得怎样?

  2.爬山虎长得怎样?为什么会爬得这么高呢?(引导幼儿说出爬山虎是依靠弯弯绕绕的藤蔓及叶片上的“脚”,向上攀缘的)

  3.牵牛花是怎样生长的呢?(引导幼儿观察牵牛花茎的攀附缠绕现象,即卷须及茎附着在别的东西上蔓延生长)

  4.西瓜长在地里时有一根长长的藤,这根藤又是怎样的呢?(帮助幼儿理解瓜藤都是弯弯绕绕的)

  5.这些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都离不开弯弯绕绕的藤蔓。

  (二)找找弯弯绕绕的植物

  1.弯弯绕绕的植物还有许多,让我们去找找看吧。

  2.幼儿结伴去户外寻找攀缘植物并记录。绘画记录不必强调画面的逼真,只要能表现植物的盘曲弯绕现象即可。

  3.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藤蔓(茎、须)是怎样长的?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幼儿随着年龄增长,是非辨别能力得到提高,而且电视中也时常有社会公益广告宣传,他们有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美好愿望。通过这次活动,让他们在讨论交流后,知道人类愿意生活在美好的绿色环境中,对于脏、乱、差要积极想法整治,并将自己喜欢居住在美丽家园的心愿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初步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要求:

  1、通过活动,鼓励幼儿创造画出美丽的家园,培养幼儿运用色彩表现美的能力。

  2、知道地球是人类生活居住的地方,初步培养幼儿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重点、难点:

  大胆运用绘画手法和协调的色彩表现人们喜欢居住的环境。

  活动准备:

  地球仪,有关地球的录象;范例,绘画用品。

  活动流程:

  导入活动------感知、交流------体验表现------评价延伸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出主题。

  1、出示地球仪,问:“这是什么?是谁的家?”

  2、小结:这是地球,是人类、动植物的家。

  二、感知地球环境,交流环保经验。

  观看两段录象(美好家园和脏、乱、差的环境),组织讨论:

  1、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你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小结:我们喜欢生活在花园般的地方,那儿空气清新,既干净又美丽。

  2、你不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小结:我们不喜欢生活在又乱又脏的地方,那儿没有小鸟,没有花、草、树木。

  3、怎么样将它变得既干净又美丽呢?

  小结:废气、废水不可乱排放,不乱扔垃圾,多植树绿化,交通工具使用无污染的能源等。

  4、总结:地球只有1个,我们人类只有保护好地球,才能生活在空气清新、干净、美丽的家园,人类和动植物才能快快乐乐。

  三、体验美丽的家园,表现美好的'愿望。

  1、你想象中的美丽家园是怎样的?(幼儿介绍)

  2、教师示范讲解:绿色的大地、树林;兰色的天空、海洋。绿、兰表示清洁、干净;红、黄、橙表示美丽、幸福。

  3、幼儿绘画:教师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作,并用色彩来表现。

  四、评价延伸活动

  1、评价幼儿作品、创作绘画、色彩表现。

  2、延伸活动:我们一起努力将地球建设得更加美丽。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环节自然相扣,主线清晰,幼儿不仅对我们美丽的家乡(中国)有了较全面清晰的认知和了解,同时通过教师对灾区情况的介绍,让幼儿对灾区小朋友的学习、生活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激发了幼儿同情心及博大的爱心,记住在这次地震中遇难的亲人和同胞,记住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解放军叔叔、医生护士、广大的志愿者,树立长大后建设我们美丽家园的决心。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意图: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正是受到好奇心和兴趣的直接驱使去探索求知。好奇心和兴趣是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和学习的基本前提,针对幼儿这一特点,开展了此次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激发幼儿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受杠杆、平衡的原理和现象,探索小丑倒立的原因。

  2、学习填写记录表。

  3、喜欢科学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小丑2个;事先画好的小丑图片(贴好衬底)、底座(小杯子、油泥、吸管);吸铁石、回形针、雪花插片、文件夹每人各2个;幼儿记录表、笔、黑板等。

  活动过程:

  1、出示小丑。

  (1)出示双面范例小丑

  “你们看过小丑表演吗?我这儿有个小丑,他会表演倒立,想不想看?”

  为什么小丑能倒立?你们的小丑会吗?幼儿尝试。

  (2)2种小丑进行比较

  为什么我的小丑能倒立,你们的小丑不能倒立?

  (3)幼儿用硬币进行尝试

  硬币贴哪小丑倒立。

  (4)讲述自己的发现

  把硬币贴在什么部位小丑能倒立?

  为什么小丑手部贴上硬币能倒立?为什么贴在别的地方就不能?为什么要贴2个硬币呢?

  总结:2个一样重的硬币贴在小丑手部,才能平衡,就能倒立了。

  (5)尝试未倒立起来的小丑。

  2、记录还有哪些材料能使小丑倒立起来

  (1)启发幼儿讨论

  除了硬币,还有什么材料能使小丑倒立?

  (2)猜想并记录

  小筐里有吸铁石、回形针、雪花插片和文件夹,我们来猜一猜,哪些材料能使小丑倒立起来,并把你的'猜想记录在表格的‘?’后面,可以的就打‘√’,不可以的就打‘x’。

  3、幼儿实验

  (1)用各种材料试一试,做记录

  猜好的小朋友就用小筐里的4种材料分别去试一试,看看哪些材料也能使小丑倒立起来,试好后记录在表格的‘小手’后面,可以的打‘√’,不可以的就打 ‘x’。注意:每次只用一种材料进行实验。

  (2)将幼儿的记录表贴在黑板上

  为什么吸铁石和文件夹也能使小丑倒立,而雪花插片、回形针不可以呢?

  总结:这4种材料是不一样的,吸铁石和文件夹重一点,所以能使小丑倒立,回形针、雪花插片轻一点,小丑就倒立不起来了。

  (3)试一试不同的材料贴在小丑手部是不是也能倒立?

  (4)尝试用同一种材料但大小不一,比如纽扣,但提供大小不一的纽扣去尝试小丑是否也能倒立呢?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动物爱吃地食物。

  2、有喜爱小动物地情感。

  活动准备:

  在活动室内布置小兔家的场景,青菜、萝卜、蘑菇、青草、小鱼、小虫等小动物吃的食物玩具,小熊、小鸡、小猫、小猴等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今天小兔家请客,看看小兔请了哪个小动物到它家去做客?”“你们能不能帮每一个小动物挑选一份礼物送给小兔?”

  2、选购礼物:

  (1)、幼儿到“超市”为小动物选择小兔喜欢吃的食物。

  (2)、互相说说自己选了什么礼物:

  ——“现在你们能到超市去为小兔选一些招待小动物的'食物吗?”

  3、到小兔家做客:

  小动物到小兔家,将礼物送给小兔时,会说什么话?

  ——“想一想,小兔会拿什么东西招待小动物们呢?”

  延伸活动:

  小白兔吃青菜(体育游戏)

  玩法:请一位幼儿扮老狼,其余幼儿扮小白兔,当小兔念完儿歌最后一句时,老狼出来追吃小兔,小兔快速逃到家里;如果小兔被老狼抓住,小兔就停一次游戏。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目标:

  1.感知花生的构造,知道花生中花生米的数量是不同的。

  2.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花生米的数量。

  3.尝试有计划、有条理的进行多次剥花生、做记录的活动。

  准备:

  1.每桌花生1盆40个左右;铅笔、分类盒、记录单人手一份;每桌两只空盆

  2.事先将花生轻压出口子,方便幼儿剥。

  剥花生统计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一共

  3.教师记录大表

  剥花生统计表

  过程:

  1. 猜谜语,引起剥花生的'兴趣。

  l 猜谜语。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说是花生呢?观察花生特征。

  l 猜一猜你选的花生中有几个花生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2. 剥花生,并记录花生米颗数。

  l 每人选5颗花生分别放在分类盒的5个格子里。

  l 介绍记录表,知道该如何记录。

  l 幼儿操作,注意观察个别幼儿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3、交流分享并统计

  l 教师示范统计所选5颗花生中几个花生米的花生最多。

  l 幼儿统计自己的记录单。

  l 统计全部幼儿的数字,看看全班幼儿所剥花生中几粒花生米的花生最多。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在我们的生活中空气无处不在,空气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但是空气又是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的东西。《纲要》中指出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因此我设计了科学活动《空气的秘密》,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空气的特征和重要作用。

  2、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并尝试记录。

  3、对空气的秘密感兴趣,乐意参与探索活动。

  活动重点:

  了解空气的特征和重要作用。

  活动难点:

  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并尝试记录。

  活动准备:

  教具:气球一个,记录表一张,吹泡泡玩具一个、PPT《空气的秘密》。

  学具:

  1、透明塑料袋、吸管每人一个。

  2、装水的箱子4个、装有毛巾的水杯2个、记录表3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出示气球,吸引幼儿注意力。

  二、基本部分

  (一)了解空气特点。

  1、幼儿自由尝试在活动室的任意地方抓空气。

  2、交流小结:空气无处不在,到处都有。

  3、围绕空气展开讨论:空气是什么颜色?什么气味的?

  (二)探索空气的.重要作用

  1、人需要空气

  (1)小实验:用吸管在水里吹一吹,发现什么?

  (2)捂住口鼻,体验没有空气的感觉。

  2、哪些东西也需要空气?

  3、空气的本领

  分组实验:《毛巾湿了吗》

  三、结束部分

  到户外玩吹泡泡的游戏,进一步探索空气的秘密。

  延伸活动

  1、将活动材料投放在科学区,进一步探索空气的秘密。

  2、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查阅资料,了解空气被污染的情况。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本设计试图借助蛋壳这样一个孩子们熟悉的物品作为媒介,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操作活动中,让孩子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对于孩子来说,活动结果的获得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学习探索的方法,并享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3.简单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勘儿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壳(分成两半)、铅笔、水、吸管、透明胶带纸、纸条(三条,长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纸条)、小积木若干。

  2.教师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记录表、投影仪,有关桥梁、隧道、圆屋顶等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导幼儿操作感知。

  (1)故事《小鸡出壳》引出问题:小鸡是怎么啄破蛋壳的?

  (2)启发幼儿用铅笔尖代替小鸡的尖嘴巴,来模拟小鸡用尖嘴啄蛋壳的过程;发现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时,蛋壳很容易被啄破的现象。

  (3)师:试试用笔尖啄蛋壳的另外一面,看看会怎么样?引导幼儿通过操作,验证相同力分别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产生的不同现象。

  2.实验: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1)将水分别滴落在蛋壳的凹面和凸面,引导幼儿观察两种不同的现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2)幼儿操作:将水滴落在蛋壳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现象。

  (3)教师出示图l,作简单小结:我们作用于蛋壳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样,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变小。

  3.知识迁移,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像“︿”的物体?

  (2)运用实物投影仪,向幼儿介绍有关拱桥、圆屋顶、隧道等的.图片,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4.幼儿继续探索,并学习用简单统计魄方法记录探索的结果。

  (1)给幼儿一个河流模型和三张纸条,启发幼儿尝试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桥,用小积木代替拱桥所受的力来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的结果。(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录。)例:(图表)

  (2)帮助幼儿比较分析几种桥的受力程度,让幼儿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

  (3)师:你觉得什么样的拱桥才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帮助幼儿分析实际应用中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5.延伸扩展: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找找现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建造的,如斜拉索大桥、高架桥、立交桥、铁路公路两用桥等,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

《大班科学教案【范例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1-02

大班教案科学教案11-10

大班蜗牛科学教案09-30

大班科学教案06-14

大班生活科学教案03-06

大班《电》科学教案04-13

大班《地球》科学教案04-13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03-24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20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21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大班科学教案【范例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教案【范例9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喜爱蝴蝶、热爱昆虫的情感,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蝴蝶的成长过程,获得快乐体验。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现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蝴蝶的成长过程、种类、身体特征。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蝴蝶。

  活动准备:

  1、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活动。

  2、多媒体课件;铃鼓1个;用各种蝴蝶卡片布置“蝴蝶展览区”;用各种方法、各种材料制作的蝴蝶。

  活动过程:

  1、带领幼儿参观蝴蝶展览,自由欣赏、观察蝴蝶。

  2、利用课件,向幼儿介绍各种类蝴蝶。(凤蝶、蛱蝶、斑蝶、环蝶、枯叶蝶、眼蝶)

  3、故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

  4、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幼儿介绍蝴蝶的生长过程,并尝试用身体动作来表现。

  (1)虫卵(2)毛毛虫(3)蛹(4)蝴蝶

  (5)完整认识蝴蝶生长的4个阶段,了解蝴蝶的生长属于“完全变态”。

  5、知识拓展:介绍其它与蝴蝶一样成长过程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螳螂、蝗虫、蟋蟀、飞蛾、蝼蛄、甲虫、天牛等)

  6、了解蝴蝶的身体特征:(1)口器(2)脚(3)触角(4)蝴蝶对人们的用处。(传播花粉、观赏等)

  7、游戏:毛毛虫变蝴蝶

  8、欣赏用各种方法、各种材料制作的蝴蝶,引出延伸活动:师生共同制作蝴蝶。(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师生共同动手运用各种材料来制作蝴蝶。

  活动反思:

  由于本次活动的开展,是从孩子的兴趣点生成的,所以幼儿对整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活动中蝴蝶图片的欣赏、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游戏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幼儿了解了蝴蝶的种类、成长过程、身体特征,使重点和难点的学习得到很好的解决,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了美,在游戏中体验到了快乐。整个教学活动中,语言(故事)、艺术(表演)、健康(游戏)等领域教育的渗透,体现了新《纲要》中“整合”的教育理念。表演和游戏活动的开展,也正顺应了孩子活泼、好动、爱表演的年龄特点,幼儿在动静交替、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体验了快乐。

  当然活动中也存在不足:比如,游戏《毛毛虫变蝴蝶》内容太简单,只停留在幼儿用动作来表现蝴蝶的4个生长过程,没有更深的去挖掘。可以在每一遍游戏结束,让幼儿摆出不同的姿势,“变”出不同的蝴蝶,对于大班孩子来说这样可以使游戏内容更丰富、更有趣味,也更有挑战性。

  小百科:蝶,通称为“蝴蝶,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锤角亚目动物的统称。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麦的特征及用途。

  2、知道农民伯伯劳动的艰辛,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

  3、幼儿通过观察、想象、动口、动手及语言表达,进一步加强对小麦的认识,教育幼儿爱惜每粒粮食。

  【活动准备】

  小麦生长期图片,实物麦子一小捆、麦粒一盘、面粉一小袋。

  【活动过程】

  1、出示小麦生长期图片,让幼儿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

  2、出示实物麦子,让幼儿观察小麦的外形特征,知道小麦生长在土地里。小麦的茎俗称麦秸、空心、有节、光滑,麦叶狭长。茎的顶端长麦穗,麦穗有象针一样的麦芒,麦穗上的麦粒整齐地排列着,小麦未成熟时呈绿色,初夏成熟时是金黄色的。

  3、发给每个幼儿一个麦穗,让幼儿看、摸,了解麦粒是椭圆形的,知道麦粒磨成面粉可以做馒头、面条、饺子、蛋糕、饼干、油条、面包等等。

  4、让幼儿知道麦秸可用来烧饭、烧水,也可用来盖房子、造纸,还可编各种用品,如:草帽、扇子、凉席子、草包等等。

  5、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农民伯伯收割麦子的情景。

  教师讲解炎热的夏天,农民伯伯收割麦子、捆麦子、搬麦子时汗水直淌,满脸是红的、衣服是湿湿的,腰酸悲痛,让幼儿从中感受收割麦子是辛苦的,应当尊重农民伯伯的,爱惜粮食。

  结束部分:智力游戏《看谁说得快》

  教师提问:

  1、小麦的茎叫什么?(麦秸)麦叶是什么形状的?(狭长)茎的顶端长什么?(麦穗)小麦未成熟是什么颜色?(绿色)初夏成熟时是什么颜色?(金黄色的)面粉可以做什么?(馒头、油条、饼干等等)麦秸可以做什么?(草帽、扇子、凉席子等等)。

  2、以回答速度快,正确的小朋友为胜。

  【活动延伸】

  1、启发幼儿到有面粉厂的地方看麦粒如何磨成面粉的2、引导幼儿回家观察妈妈加工馒头的过程。

  活动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创造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思考、去学习、去实践,从而体现了《纲要》中所规定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的思想。例如,认识小麦时,先让幼儿主动去观察;用肢体语言表现小麦的生长过程时也充分尊重幼儿个体独特的表现力。

  新《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根据需要合理的安排,因时,因内容灵活的运用。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总是以孩子学到了多少内容来定义他的学习到底好还是坏。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幼儿园的学习,我们并不是要让孩子学到多少,而是要积极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满足和享受到乐趣,进而使这种满足和乐趣成为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教师也无须特别钟情于我们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而是应该随时随地的观察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兴趣的需要随时调整我们的教育内容及方案。本次活动中,教师采用了亲身体验、游戏、课件等教学形式组织活动,使幼儿在看看、听听、玩玩、说说、演演中愉快地了解到麦子的生长过程,懂得了珍惜粮食。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活动来自主题《弯弯绕绕》,弯绕既是许多物体的自然形态,又凝聚着人们的刻意创造。这种形态不仅体现了物体的美感,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体的实用性。而对于植物的弯曲运动对于孩子来说说近不近,说远不远,活动中需要老师引导孩子观察各种植物的弯曲现象,并对一些弯曲了解他们的作用,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对植物的盘曲弯绕现象产生兴趣,认识几种攀缘植物。

  2、更主动地关注各种特定的形状,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挂图第25号。

  2、事先在幼儿园附近寻找有弯绕植物的'场所。

  3、记录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植物为什么会弯绕

  1.出示挂图。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它们的名称吗?这些植物长得怎样?

  2.爬山虎长得怎样?为什么会爬得这么高呢?(引导幼儿说出爬山虎是依靠弯弯绕绕的藤蔓及叶片上的“脚”,向上攀缘的)

  3.牵牛花是怎样生长的呢?(引导幼儿观察牵牛花茎的攀附缠绕现象,即卷须及茎附着在别的东西上蔓延生长)

  4.西瓜长在地里时有一根长长的藤,这根藤又是怎样的呢?(帮助幼儿理解瓜藤都是弯弯绕绕的)

  5.这些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都离不开弯弯绕绕的藤蔓。

  (二)找找弯弯绕绕的植物

  1.弯弯绕绕的植物还有许多,让我们去找找看吧。

  2.幼儿结伴去户外寻找攀缘植物并记录。绘画记录不必强调画面的逼真,只要能表现植物的盘曲弯绕现象即可。

  3.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藤蔓(茎、须)是怎样长的?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幼儿随着年龄增长,是非辨别能力得到提高,而且电视中也时常有社会公益广告宣传,他们有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美好愿望。通过这次活动,让他们在讨论交流后,知道人类愿意生活在美好的绿色环境中,对于脏、乱、差要积极想法整治,并将自己喜欢居住在美丽家园的心愿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初步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要求:

  1、通过活动,鼓励幼儿创造画出美丽的家园,培养幼儿运用色彩表现美的能力。

  2、知道地球是人类生活居住的地方,初步培养幼儿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重点、难点:

  大胆运用绘画手法和协调的色彩表现人们喜欢居住的环境。

  活动准备:

  地球仪,有关地球的录象;范例,绘画用品。

  活动流程:

  导入活动------感知、交流------体验表现------评价延伸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出主题。

  1、出示地球仪,问:“这是什么?是谁的家?”

  2、小结:这是地球,是人类、动植物的家。

  二、感知地球环境,交流环保经验。

  观看两段录象(美好家园和脏、乱、差的环境),组织讨论:

  1、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你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小结:我们喜欢生活在花园般的地方,那儿空气清新,既干净又美丽。

  2、你不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小结:我们不喜欢生活在又乱又脏的地方,那儿没有小鸟,没有花、草、树木。

  3、怎么样将它变得既干净又美丽呢?

  小结:废气、废水不可乱排放,不乱扔垃圾,多植树绿化,交通工具使用无污染的能源等。

  4、总结:地球只有1个,我们人类只有保护好地球,才能生活在空气清新、干净、美丽的家园,人类和动植物才能快快乐乐。

  三、体验美丽的家园,表现美好的'愿望。

  1、你想象中的美丽家园是怎样的?(幼儿介绍)

  2、教师示范讲解:绿色的大地、树林;兰色的天空、海洋。绿、兰表示清洁、干净;红、黄、橙表示美丽、幸福。

  3、幼儿绘画:教师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作,并用色彩来表现。

  四、评价延伸活动

  1、评价幼儿作品、创作绘画、色彩表现。

  2、延伸活动:我们一起努力将地球建设得更加美丽。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环节自然相扣,主线清晰,幼儿不仅对我们美丽的家乡(中国)有了较全面清晰的认知和了解,同时通过教师对灾区情况的介绍,让幼儿对灾区小朋友的学习、生活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激发了幼儿同情心及博大的爱心,记住在这次地震中遇难的亲人和同胞,记住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解放军叔叔、医生护士、广大的志愿者,树立长大后建设我们美丽家园的决心。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意图: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正是受到好奇心和兴趣的直接驱使去探索求知。好奇心和兴趣是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和学习的基本前提,针对幼儿这一特点,开展了此次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激发幼儿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受杠杆、平衡的原理和现象,探索小丑倒立的原因。

  2、学习填写记录表。

  3、喜欢科学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小丑2个;事先画好的小丑图片(贴好衬底)、底座(小杯子、油泥、吸管);吸铁石、回形针、雪花插片、文件夹每人各2个;幼儿记录表、笔、黑板等。

  活动过程:

  1、出示小丑。

  (1)出示双面范例小丑

  “你们看过小丑表演吗?我这儿有个小丑,他会表演倒立,想不想看?”

  为什么小丑能倒立?你们的小丑会吗?幼儿尝试。

  (2)2种小丑进行比较

  为什么我的小丑能倒立,你们的小丑不能倒立?

  (3)幼儿用硬币进行尝试

  硬币贴哪小丑倒立。

  (4)讲述自己的发现

  把硬币贴在什么部位小丑能倒立?

  为什么小丑手部贴上硬币能倒立?为什么贴在别的地方就不能?为什么要贴2个硬币呢?

  总结:2个一样重的硬币贴在小丑手部,才能平衡,就能倒立了。

  (5)尝试未倒立起来的小丑。

  2、记录还有哪些材料能使小丑倒立起来

  (1)启发幼儿讨论

  除了硬币,还有什么材料能使小丑倒立?

  (2)猜想并记录

  小筐里有吸铁石、回形针、雪花插片和文件夹,我们来猜一猜,哪些材料能使小丑倒立起来,并把你的'猜想记录在表格的‘?’后面,可以的就打‘√’,不可以的就打‘x’。

  3、幼儿实验

  (1)用各种材料试一试,做记录

  猜好的小朋友就用小筐里的4种材料分别去试一试,看看哪些材料也能使小丑倒立起来,试好后记录在表格的‘小手’后面,可以的打‘√’,不可以的就打 ‘x’。注意:每次只用一种材料进行实验。

  (2)将幼儿的记录表贴在黑板上

  为什么吸铁石和文件夹也能使小丑倒立,而雪花插片、回形针不可以呢?

  总结:这4种材料是不一样的,吸铁石和文件夹重一点,所以能使小丑倒立,回形针、雪花插片轻一点,小丑就倒立不起来了。

  (3)试一试不同的材料贴在小丑手部是不是也能倒立?

  (4)尝试用同一种材料但大小不一,比如纽扣,但提供大小不一的纽扣去尝试小丑是否也能倒立呢?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动物爱吃地食物。

  2、有喜爱小动物地情感。

  活动准备:

  在活动室内布置小兔家的场景,青菜、萝卜、蘑菇、青草、小鱼、小虫等小动物吃的食物玩具,小熊、小鸡、小猫、小猴等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今天小兔家请客,看看小兔请了哪个小动物到它家去做客?”“你们能不能帮每一个小动物挑选一份礼物送给小兔?”

  2、选购礼物:

  (1)、幼儿到“超市”为小动物选择小兔喜欢吃的食物。

  (2)、互相说说自己选了什么礼物:

  ——“现在你们能到超市去为小兔选一些招待小动物的'食物吗?”

  3、到小兔家做客:

  小动物到小兔家,将礼物送给小兔时,会说什么话?

  ——“想一想,小兔会拿什么东西招待小动物们呢?”

  延伸活动:

  小白兔吃青菜(体育游戏)

  玩法:请一位幼儿扮老狼,其余幼儿扮小白兔,当小兔念完儿歌最后一句时,老狼出来追吃小兔,小兔快速逃到家里;如果小兔被老狼抓住,小兔就停一次游戏。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目标:

  1.感知花生的构造,知道花生中花生米的数量是不同的。

  2.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花生米的数量。

  3.尝试有计划、有条理的进行多次剥花生、做记录的活动。

  准备:

  1.每桌花生1盆40个左右;铅笔、分类盒、记录单人手一份;每桌两只空盆

  2.事先将花生轻压出口子,方便幼儿剥。

  剥花生统计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一共

  3.教师记录大表

  剥花生统计表

  过程:

  1. 猜谜语,引起剥花生的'兴趣。

  l 猜谜语。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说是花生呢?观察花生特征。

  l 猜一猜你选的花生中有几个花生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2. 剥花生,并记录花生米颗数。

  l 每人选5颗花生分别放在分类盒的5个格子里。

  l 介绍记录表,知道该如何记录。

  l 幼儿操作,注意观察个别幼儿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3、交流分享并统计

  l 教师示范统计所选5颗花生中几个花生米的花生最多。

  l 幼儿统计自己的记录单。

  l 统计全部幼儿的数字,看看全班幼儿所剥花生中几粒花生米的花生最多。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在我们的生活中空气无处不在,空气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但是空气又是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的东西。《纲要》中指出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因此我设计了科学活动《空气的秘密》,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空气的特征和重要作用。

  2、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并尝试记录。

  3、对空气的秘密感兴趣,乐意参与探索活动。

  活动重点:

  了解空气的特征和重要作用。

  活动难点:

  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并尝试记录。

  活动准备:

  教具:气球一个,记录表一张,吹泡泡玩具一个、PPT《空气的秘密》。

  学具:

  1、透明塑料袋、吸管每人一个。

  2、装水的箱子4个、装有毛巾的水杯2个、记录表3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出示气球,吸引幼儿注意力。

  二、基本部分

  (一)了解空气特点。

  1、幼儿自由尝试在活动室的任意地方抓空气。

  2、交流小结:空气无处不在,到处都有。

  3、围绕空气展开讨论:空气是什么颜色?什么气味的?

  (二)探索空气的.重要作用

  1、人需要空气

  (1)小实验:用吸管在水里吹一吹,发现什么?

  (2)捂住口鼻,体验没有空气的感觉。

  2、哪些东西也需要空气?

  3、空气的本领

  分组实验:《毛巾湿了吗》

  三、结束部分

  到户外玩吹泡泡的游戏,进一步探索空气的秘密。

  延伸活动

  1、将活动材料投放在科学区,进一步探索空气的秘密。

  2、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查阅资料,了解空气被污染的情况。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本设计试图借助蛋壳这样一个孩子们熟悉的物品作为媒介,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操作活动中,让孩子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对于孩子来说,活动结果的获得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学习探索的方法,并享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3.简单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勘儿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壳(分成两半)、铅笔、水、吸管、透明胶带纸、纸条(三条,长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纸条)、小积木若干。

  2.教师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记录表、投影仪,有关桥梁、隧道、圆屋顶等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导幼儿操作感知。

  (1)故事《小鸡出壳》引出问题:小鸡是怎么啄破蛋壳的?

  (2)启发幼儿用铅笔尖代替小鸡的尖嘴巴,来模拟小鸡用尖嘴啄蛋壳的过程;发现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时,蛋壳很容易被啄破的现象。

  (3)师:试试用笔尖啄蛋壳的另外一面,看看会怎么样?引导幼儿通过操作,验证相同力分别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产生的不同现象。

  2.实验: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1)将水分别滴落在蛋壳的凹面和凸面,引导幼儿观察两种不同的现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2)幼儿操作:将水滴落在蛋壳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现象。

  (3)教师出示图l,作简单小结:我们作用于蛋壳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样,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变小。

  3.知识迁移,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像“︿”的物体?

  (2)运用实物投影仪,向幼儿介绍有关拱桥、圆屋顶、隧道等的.图片,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4.幼儿继续探索,并学习用简单统计魄方法记录探索的结果。

  (1)给幼儿一个河流模型和三张纸条,启发幼儿尝试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桥,用小积木代替拱桥所受的力来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的结果。(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录。)例:(图表)

  (2)帮助幼儿比较分析几种桥的受力程度,让幼儿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

  (3)师:你觉得什么样的拱桥才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帮助幼儿分析实际应用中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5.延伸扩展: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找找现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建造的,如斜拉索大桥、高架桥、立交桥、铁路公路两用桥等,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