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10篇[优]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会认6个字。读懂相关的生词及句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夏、冬两季自然界的不同景象,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并引导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景。
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夏天、冬天特征,从心底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形象感知。
(出示四季景象)教师导语: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
你们看,大自然这位画家为我们描绘了春夏秋冬各不相同的景象,尤其是夏天和冬天,有着截然不同的季节特点。平时,我们也一定留心过周围景象的变化吧。今天,让我们随着作者到课文中去感受两个季节的不同情趣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勾画生字词语。
3、检查自读情况。
①同桌或小组互读互评。
注意读准词语:打卷儿煮熟转圈口哨麦穗
②指名读,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同时思考:读了课文,你有怎样的感受,不同的季节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景象是什么?
4、全班评读井交流感受。
教师小结:是啊,夏季天气闷热,经常有雷雨倾盆;冬季,天气寒冷,冰天雪地,雪花飘飘,北风呼啸。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特点。让我们首先学习第一篇短文,走进夏季吧!
三、细读课文,了解夏季特点
(一)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自由读1--2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里感受到夏天炎热?是怎样体会出来的,(教师相机贴出“柳叶”、“小花”、“有鱼的湖水”3张图片)
2、读句子,想象画面,体会夏季的“热”。
①CAI课件出示句子,读一读:
“太阳像一个大火球。”
“柳叶打着卷儿,小花低着头,湖水冒着热气,小鱼该不会煮熟了吧!
②引导想象:这两个句子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把自己想象的画面说给同学听。
③全班交流:你是抓住哪些词语想象画面的,(理解:“打着卷儿”、“低着头”、“冒着热气”等)
④教师小结:作者把柳叶、小花、湖水当成人来写,我们读了以后,感到特别形象生动。
3、联系生活,指导仿说:同学们。平时你一定观察过很多夏季的景物,它们在大火球似的太阳照耀下、都是什么样的呢?请学着再说几句。(如:大树垂下双肩。小草耷拉着脑袋。)
4、引导体验,练习朗读。
①天气这么热、如果这时你看到了柳叶、小花,特别是看到小鱼在冒着热气的湖水里游、你有什么想法?(担心)我们应该怎么读第二句话呢?(学生练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②正在我们担心时,蜻蜒低飞、向我们报告了要下雨的好消息,应该怎么来读蜻蜓的话呢?(指名读,学生评读)
5、齐读1、2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指名读3、4自然段,思考:文小写了雷雨时的哪些景象,
2、山示课件(雷雨景象),听雨声录音、想象人们的心情。
3、比较句子
大雨哗哗地下。
哗!哗!哗!哗!大雨快活地下。
学生交流;哪句说明雨更大?你从“快活”中体会到什么?
指导朗读:如何读能表现雨大,表现人们此时的心情呢?
4、学生练习朗读3、4自然段。
(三)学习5—9自然段。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5--7自然段,学生闭眼想象:雷雨后,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与雷雨前相比,有什么不同?
根据学生描述,CAI依次出示5、6、7自然段的句子,
(学生齐读5--7自然段)
2、小组讨沦,完成表格填写。
景物
雨前
雨后
天上
柳叶、小花
湖水
小鱼、青蛙
3、引导想象:结合平时你的观察,仿照书上的句子,说说雨后还会有哪些景象?
4、激情引读:一场雷雨冲走了夏天的炎热,带来了阵阵凉爽。此时,天边挂起晚霞,空气特别清新。
①当你雨后出门散步时,看到重新焕发光彩的.花草时,我们不禁要说——学生看课件中句子,齐读第6自然段。
②当你散步到湖边,看到欢快的小鱼、青蛙时、我们不禁又要说——学生看课件中的句子、齐读第7自然段。
5、雨过天睛,人们来到湖边乘凉、散步,小朋友也来到桥上,假如你就是其中一员,你最想干什么?
教师小结:是啊,看着清亮的湖水,让我们像小鸟一样飞起来,飞到雨后的桥边,飞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吧!我们齐读第9自然段。(学生齐读第9自然段)
四、朗读回味,表现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夏”全文,可以一个人朗读,也可以和小组内同学合作朗读。再次体会夏天雨前、雨后景色的变化带给人们的快乐。
2、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读或背诵并评点。X k B 1 . c o m
五、习写生字,交流学法
1、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自己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
2、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六、课后拓展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画一画夏天的景物;搜集文中或课外的描写夏天的词句,并进行摘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学生齐背诵短文《夏》。
2、指名读《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冬天季节的特点,想想,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象是什么。
二、细读课文,了解冬季特点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你从哪里感受到冬天的寒冷?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2、填空练习。cAI出示句子:小雪花给(),()暖暖的。
①想象“雪白的大衣”、“雪白的被子”是什么样的景象?
②读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师随机指导:拟人的写法、使句子更为形象生动,读了以后,使头脑中的雪景更为具体。
(二)学习:2一6自然段。
1、自由读2—6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北风的?
2、讨论:①从哪里看出北风“淘气”?②联系生活想想“吹口哨”是什么意思?
3、听音响(北风的呼啸声),联系生活想象冬天北风的猛烈。
4、再读思考:冬天,北风凛冽,寒风刺骨。但在作者笔下、北风却是“淘气的”,“吹着口哨”、“滑了一大跤”,使人感到特别有趣。这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5、品读练习:你觉得这一部分哪一段格外有趣?该怎么读?(教师尊重孩子独特体验,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学习第7、日自然段。
1、指名读7、8自然段,说说:小麦苗做了什么美梦?
2、练习领读、齐读,,(教师领读每句话的前半句;学生齐读每句话后半句)
3、引导想象,拓展思维:小麦苗还可能会梦见什么?
三、朗读回味,表现情感
1、朗读《冬》全文,并练习背诵。
2、同桌交流冬天的景色特点。
四、整体回顾,归纳全文
1、指名读全文。
2、说说夏天和冬天的景色各有什么不同?
五、拓展练习
1、搜集描写冬天的有关词句,进行摘抄。
2、画一画“冬天”。
3、仿照课文,说说“春天”和“秋天”。
板书设计:
夏天和冬天
太阳大雷雨下
柳叶打卷
夏炎热小花低头快乐
湖水冒热气
雪花北风
冬寒冷云杉穿上快乐
麦苗盖上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
1、通过比较阅读,赏析“散文中三峡的神韵”。
2、借助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课题
同学们,人们常用“亘古未变”来形容山川河流,现在,山川河流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明年的6月1日,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就要消失了,永远的消失了。三峡是灵异的、浪漫的、富有诗意的,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用心去认读三峡、研究三峡。
二、播放三峡风光片
1、学生谈从“风光片” 中获得的信息。(风光片中的三峡过于文静、单薄)
2、学生补充自己收集的资料。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深深地感到,人们的心中存在两种三峡:一个是自然的三峡,一个是文学作品中的三峡。那么,到底哪个更具魅力?
三、明确研究专题
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要消失了,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研读“文学作品中的三峡”。
文学作品的样式很多,可研究的领域依然很广阔,一节课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我们只可能就一种样式展开研究,我们这一节课的研究专题是:“散文中的'三峡神韵”。
四、比较阅读
要求:
自读郦道元《三峡》和刘白羽《长江三峡》,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提示:可以从景物特点、写作角度、语言风格、情感态度等方面比较)让学生跳读两分钟,然后让同一爱好的学生自由组合,学习研讨,进而双方擂台赛。
(谈到情感态度的差异时插入的资料: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作者,由此写出不同的意韵;其实,就同一作者,对同一景物也会写出不同的篇章。如李白58岁时流放到夜郎,经过三峡时,他的感觉是“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而到白帝城时,忽然接到大赦的消息,这时的李白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无不烙上作者的感情色彩。)
五、老师引导大家梳理归纳讨论结果
大家刚才找出了许多的不同点 ,现在我们把它归纳整理一下,着重是哪几方面?
异同点主要体现在:①景物特点②情感态度③语言风格④写作角度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围绕研究专题重点探讨的四个方面,即四个切入点。
六、引导学生探究研究课题
我们从散文中去看三峡,还是一孔之见,三峡是我们民族古文化的繁衍之地,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东西还很多。如今,随着“高峡出平湖”的奇观出现,中国人70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其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三峡的灵异、浪漫也将不复存在,它将意味着三峡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下面就请大家凭着对三峡的热爱、了解,思考一下,你将确立哪方面的研究专题。(小小组讨论,后大班交流;所研究的专题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几个人合作。)
(如果时间允许,就其中的某一课题探讨研究方向)
七、老师总结
你们关注、研究的领域很广阔,三峡的文化积淀的确很丰厚的。同学们,随着你们走近三峡、研究三峡,美丽的三峡将在你们心中永恒!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体验自主、有效的合作和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品味古诗的实质,有效的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特色】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读悟,有效地互动合作,积极地探究。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提升情感,并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合理的想象,使景与情一体解读。以“读→想→悟→背”的学法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滚动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感悟。
【教学目标】
1、学会“庐、瀑、炉”3个生字。
2、朗读、背诵、默写《望庐山瀑布》。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幅自制的庐山瀑布图、有文字的资料、教师创写的几首小诗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大体如下:
一、课前谈话。
针对本班实际情况,为学生加油、鼓劲,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引旧入新。
1、谈话激发学生背诵二年级时已学过的一首古诗《夜宿山寺》。
⑴背诵古诗《夜宿山寺》。
⑵说说此诗是谁写的,是抓住哪一个词来写的?(高)
⑶你认为李白写的诗有什么特点?(想象丰富,气魄雄伟)。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次来领略一下诗人的这种浪漫的风格。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
另一首写景诗《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
3、读课题。学习生字“庐、瀑、炉”,并辨别“庐”与“炉”。
4、回忆、讨论学习古诗的步骤及方法。
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你准备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⑴学生回忆讨论。
⑵教师帮助梳理归纳,板书“读、想、悟、背”。
三、读读诗。
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歌。
1、学生读诗(可以自由读、同桌一起读、互换读、对读)。教师巡视点拨。
2、教师范读。
3、指导朗读,师生同读。
四、抓重点词句想一想,悟一悟。
1、自主探究释疑。
⑴独自在诗中找出不懂的词句,作上记号。(弄明白后,再把记号改成“”笑脸,让生感受读书的快乐。)
⑵借助注释、字典和相关资料自主释疑。
2、合作探究。
⑴小组内讨论交流,相互解疑。
①说说哪些词句你读懂了。
②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讨论解决。
③感受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⑵全班交流。
①质疑问难。提出在小组内还没弄明白的地方,大家来帮助解决。
②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结合诗文画面说。
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总结全文。(略。边总结边板书)
4、鼓励学生用“啊,……真……”的句式来表达庐山瀑布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5、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李白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五、背诵诗。
1、指导感情背诵。
2、自由试背。
3、师生齐背诵这首诗。(回味诗意,整体感悟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展示投影,让学生看着画面有感情地背诵。)
各位小诗人,我们已经来到庐山脚下,请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吧。(齐背诵)
4、我们再用歌声来赞颂庐山瀑布的壮美吧。(师生齐唱)
六、延伸拓展。
1、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同学们,学了这首诗,你们一定从《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生、挂、飞、落”等词的妙用,品味到了词句的精美,也受到了诗人大胆夸张、想象手法运用的启发。用你手中的笔,写出你心中最美好的诗;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你想象中的壮丽雄伟的庐山瀑布图奉献给大家,让老师和同学们与你同分享创作的愉悦。小诗人,小画家们快快行动吧!
2、展示老师创写的几首小诗。(起一个鼓舞、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都能写,自己也能写。)
语文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二、学习重难点:
体会什么是尊严,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
三 、学习准备: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四、学习时间:2课时
五、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质疑问难。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中的“我”是怎样对待母亲的生日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弄清是什么事情让“我改变了主意,体会当时”我“的感情发生的变化。
教具准备:
音乐磁带、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课文
你知道每年的哪天是母亲节吗?你为母亲过过节日吗?是怎样过的呢?一般来说,送鲜花给最亲爱的人,来表达自己最真挚的感情。本课文的题目是《一束鲜花》,我们看看这束鲜花是送给谁的.?又是怎样送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概要
1、根据意思,把课文分成几部分。请同学自由发言。
老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根据意思,合并自然段,便于读懂课文。
2、把你不理解的语句用”--“线画出来。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播放录音)
1、学习第一部分课文(第一至第五自然段),说说你的体会。
老师:失望的意思是:希望落了空。母亲希望儿子顺路经过这里,见见面。可是,儿子和朋友约好见面的时间,不能来,母亲很失望。尽管这样,母亲还是祝儿子一路顺风,表示母亲对儿子的关心。
2、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第六至第十二自然段),说说你的理解。
老师:同学们讲得挺好。这部分主要讲:他开车要上高速公路了,突然想起母亲的生日,又知道母亲喜欢鲜花。因此,绕回一段路,打算买鲜花,让花店派人给母亲送去。说明他还是孝敬母亲的。他也肯于帮助别人,为小男孩补足了花款。
3、看课文插图,学习第三部分(第十三至第十六自然段)(出图片)
老师讲:看图要按一定的观察顺序: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请同学们看图时,要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能力,把静止的画面动起来。
教师引导:同学们说的不错。再想一想那个小男孩在墓前向”我“挥手时,”我“可能想了些什么?
老师: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在母亲生日那天,做晚辈的有所表示是对的。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母亲听了也会高兴的。牢记”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文中的”我“,由让花店派人给母亲送花到决定亲自给母亲送鲜花的感情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四板书设计
一束鲜花
我给母亲打电话小男孩买玫瑰
写地址请人送变化摊放墓碑
掉车头亲自送
五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说说是什么事情让”我“改变了主意。
2、填空
顺:()结构,音序(),部首(),组词()。
久:()结构,音序(),部首(),组词()。
拿:()结构,音序(),部首(),组词()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积累生动优美的语言。
二、能力培养点
1、品味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2、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培养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的情趣,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难点
品味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引导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1、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周围的声音一分钟,比一比谁听到的声音比较多。
2、请同学起来说说刚才听见了些什么。
教师导入课题:虽然刚才教室里很静,但只要你认真聆听,或多或少会听到一些平时不太注意的声音。作家桂文亚就听到了雪花飘落的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探究竟。
二、读声篇
1、教师配乐朗读。
2、选择一段你最喜欢的朗读给大家听。
3、问:你认为朗读应注意哪些方面?
4、问:这段文章感情应如何把握?
(在学生的表演朗读中穿插提问)
5、分男、女声朗读。
三、品声篇
1、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问:这篇文章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过渡:作者在课文中提到这样一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类人,他们对于大千世界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别人说好,他就跟着点头,别人批评,他就跟着摇头,作者将之称为“木头人”。
(问)在我们同学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木头人”?
既然都不是木头人,那老师就要来考验你们: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是生活的有心人。
四、听声篇
1、听力大比拼。
2、发挥联想想象,描绘声音。
五、写声篇
1、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听到的.最美的声音。
2、听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六、结语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不是缺少音乐,
而是缺少捕捉音乐的耳朵;
生活中不是缺少爱,
而是缺少感受爱的心灵。
把眼睛叫醒,把耳朵叫醒,把心灵叫醒!
笑对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听见的。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教具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导入: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
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
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⑴ 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⑵ 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
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⑴ 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⑵ 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⑶ 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⑴ 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⑵ 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⑶ 联系我的发现:
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
(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⑴ 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
自由读,指名读。
⑵ 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⑶ 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⑷ 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⑸ 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着重留意:
⑴ 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⑵ 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
(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
(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⑴ 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⑵ 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⑶ 还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根据课后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合作的原因和怎样合作,激励学生要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合作。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人们为什么要合作?
怎样才能与别人合作成功?
初读指导
(1)出示词语。
钥匙嘴唇倾泻协作瓶子牺牲一幢顾名思义情不自禁
(2)指名读,注意读准带点的字。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而想到它的含义。
倾泻:课文指美妙的乐曲好似从乐师的嘴唇边、指缝里飞扬出来。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
交响乐团:大型的管弦乐演奏的团体。由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等组成,参加者能达上百人。
(4)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分自然段读课文。
5、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3自然段):说明生活在世界上大家都离不开与别人合作。
第二段(第4~6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合作得好。
第三段(第7自然段):指出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人新授内容
二、精读训练
1、理解第一段。
激发思考:作者围绕合作,首先谈了什么?
自由朗读第一段,找出文中的重点句。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不论……也不论……都……”
“只有……才能……”
“小……小……大……大……不……就……”
通过对上面句子的理解,举出在实际生活中“合作”的事例,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归纳演说词的语言特点。
小结:这一段说明了人生活在世界上,都离不开与别人合作。
2、理解第二段。
过渡: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
(1)理解第4自然段。
自由读第一个事例,随后播出一段交响乐录音,学生置身交响乐的`美妙旋律之中。乐止,介绍交响乐是由上百人用不同的乐器演奏而成,他们是怎样合作的呢?
思考:“团体目标”的“高度统一”和“协作精神”分别形容“合作”的什么?(合作的“完美”与“和谐”)
从这个事例中,同学们明白了什么?
(2)理解第5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议:
这个实验的目的、要求、经过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联系课文想想“依次”是什么意思?
外国专家是怎么说的?
“我在许多地方做过这个实验、从未成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从这个事例,你明白了什么?
(3)理解第6自然段。
读读,想想:
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
小结:文章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例,说明只有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合作得好。
提问:为了说明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作者举了两个事例。只举前一个例子够不够?为什么?(不够。因为只举前一个例子只说明合作需要有协作精神,而后一个例子是说明合作需要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只有举两个例子,才能把问题说得很全面)
3、理解第三段。
自由读,谈谈你对既要“竞争”,又要“合作”的体会。
三、总结全文
四、指导学生练习演讲
五、作业
练习演讲
学写一篇演讲稿。并在班里进行演讲。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记得上个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爱如茉莉》吗?谁来说说讲的是什么?(生回答)是啊,爱,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那飘雪的寒夜,爱就是一股驱走寒冷的暖流,就是一种克服万难的力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爱之链。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这“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这“爱”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让我们一起来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平翘舌音:餐、蹭、糙;前后鼻音:吻、腕;后鼻音:蹭。
2、指名读词语。
乔依 颠簸 凄凉 矮小 脚腕 蹭破 车胎 瘪了
袜子 油污 绝望 餐馆 亲吻 粗糙 脸颊
荒芜人烟 天经地义 潸然泪下
3、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荒芜人烟:指没有人居住的地方。
天经地义:指非常正确不容质疑的道理。
潸然泪下: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2、按提纲“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给全文分段,再试着概括段意。
第一段(1—8自然段):讲一天晚上在乡间的小路上下岗后又找不到工作的.乔依非常热情地无偿帮助一位在寒风中几乎绝望的老妇人修好了汽车,老妇人非常感动。
第二段(9—11自然段) 写老妇人来到乔依妻子开的小餐馆,得到了女店主的热情服务和细心照顾,老妇人深受爱的感染,留给女店主一些钱就悄悄地走了。
第三段(12自然段))乔依的妻子发现老妇人留下的钱和字条以后非常感动,心中充满了爱的暖流。
四、作业
1.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 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第一首乐府诗吗?生齐背:《江南》。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师做副板书。)通过昨天预习,你在文中读懂了黑板上哪些问题?(谁?一位现年80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对于其他问题,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没有)那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一生交流,)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一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 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喜------悲------泣
说课: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学生经过5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及课文插图,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依托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是本课主要实现的人文目标。二者以呈现人物情感变化线为主线,以读、议、悟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互为促进,实现本节课教学中的二性有机统一。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离骚》的教案01-20
语文《青松》教案01-20
语文精品教案01-23
语文尊严教案02-04
语文《猫》教案01-11
语文小学教案02-21
语文《夏》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