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26 12:49:43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幼教小班常识教案-什么不见了。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

  1、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东西,引起幼儿观察与学习的兴趣。

  1)观察教师实验: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看不见了、溶化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还能看见 、不溶化)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

  教师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变得看不见了,而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2、让幼儿做小实验(任选一种)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让每个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3)交流实验结果: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幼儿教案《幼教小班常识教案-什么不见了》。

  点击浏览该文件

  3、提问个别幼儿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能细致观察梧桐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初步了解叶脉的作用。

  2、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理解词语:主脉、侧脉。

  二、活动准备

  1、《梧桐树叶脉的秘密》记录单(梧桐树叶形状的纸片若干),人手一个放大镜。

  2、叶脉书签、叶脉图片、叶脉PPT、梧桐树叶以及其他园内幼儿常见的树叶等。

  3、幼儿已经观察过落叶的现象,捡拾过落叶,绘画活动中给“梧桐树叶”涂过色。

  三、活动过程

  1、欣赏幼儿绘画作品,引发对叶脉的关注。

  (1)教师:秋天到了,梧桐树的树叶都飘落下来了。昨天,我们用笔把这些美丽的梧桐树叶都画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眼中观察到的梧桐树叶是怎样的。

  (2)(引导幼儿关注画有叶脉的树叶)这幅画好像和别的有点不一样,这些线条是什么?(引出叶脉)小朋友们画的叶脉是什么样的?

  2、观察梧桐树叶的叶脉,探索其结构。

  (1)自由观察实物。

  ●教师:我们仔细看看梧桐树叶的叶脉到底是怎样生长的。请每人拿一片树叶观察,你觉得观察哪一面会把叶脉看得更清楚一些呢?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及时肯定有的小朋友既能观察叶子的正面又能观察叶子的反面。

  (2)细致观察并交流。

  ●教师出示叶脉PPT:我们一起看一看、说一说叶脉是什么样的。

  ●认识主脉和侧脉。

  提问:你发现叶脉了吗?有几根非常明显的叶脉?(引出主脉)主脉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一直长到什么地方?除了主脉,还有其他的叶脉吗?(引出侧脉)侧脉是怎样生长的?

  (3)用放大镜观察细脉。

  教师:除了主脉和侧脉,还有其他的叶脉吗?我们用放大镜来仔细看看,你看到什么啦?你发现了叶脉的什么秘密?(幼儿用放大镜观察时,引导幼儿顺着 叶柄向下看,发现叶脉由粗到细、像许多的管子连接 在一起、像一张大网等秘密。)

  (4)幼儿在记录单上绘画自己观察到的叶脉。可 边用放大镜观察边绘画。

  3、讨论叶脉的作用。

  (1)教师:叶脉为什么会长得像一张网?为什么 会粗细连在一起,一直生长到叶片的各个部分?叶脉 有什么用?

  (2)(观看PPT)叶脉输送养分:植物通过根在泥 土里吸收水分和养料,然后传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为了传送养料,植物从根的末端开始,经过茎到叶子 的位置,这些管子藏在茎里面,平时是看不见的,但 是到了叶子里面就变成了更细更小的.分叉的管子, 它们就是叶脉,我们从外面就能看到。

  (3)支撑叶子:叶脉就像我们身体里的骨头,把 叶子支撑起来。

  4、拓展。

  (1)教师:除了梧桐树叶长有叶脉,其他的树叶 也有叶脉吗?幼儿自己选择不同形态的叶子进行观 察、比较。讨论交流:它们有叶脉吗?它们的叶脉是 怎样生长的?和梧桐树叶的叶脉一样吗?

  (2)小结:树叶的形状不同,叶脉生长的形状也 会不同,但是它们都会有叶脉,叶脉可以帮助树叶输 送养料和水分,还可以起到支撑树叶的作用。

  四、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五、活动延伸

  1、收集更多种类的树叶,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叶脉。

  2、教师记录并组织幼儿讨论他们自己提出的关 于叶脉及植物的问题,引发幼儿对植物的学习兴趣。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自然现象。从风的形成、风的种类到风的作用,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科学知识。让幼儿浅显地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强科学素养。通过动手"制造风",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等,从而开发幼儿的潜能。

  活动目标:

  1.了解风产生的原因、风的特征和风的种类。

  2.动手"制造风"。

  3.感受风的力量和等级。

  活动准备:

  1.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观察一些与风有关的现象:挂在室内的装饰小花、小鸟挂件在飘动;树的摇动;水中的浪等。

  2.物品准备:注射器、气球、扇子、羽毛、吹管、细绳、喷雾器、电吹风、蚊香、风扇、碎纸屑、纸板、饮料瓶等。

  3.知识准备:风的谚语;寻找不同的风等。

  活动过程:

  一、动手实验,了解风产生的原因

  1.教师用注射器吹起一个气球,并用细绳扎好。在吹气球的过程中,与幼儿互动。

  师:气球有什么变化?

  幼:变大了。

  师:为什么变大了?

  幼:因为有"气"进入气球。

  师:"气"从哪儿来?

  幼:从针筒中来。

  师:针筒中的"气"从哪儿来?

  幼:从空气中来。

  小结:我们周围都是空气(为下面认识风产生的原因打下基础)。

  2.教师打开电风扇,让幼儿感受到"风"。

  师:现在将风扇关闭,小朋友还能感觉到风吗?

  幼:没有风了。

  小结:当打开电风扇时,由于空气流动,我们感觉到了风,当关闭电风扇时,空气不流动,所以就没有风了。因此,风是由于空气流动产生的。

  二、幼儿实验,加深对风产生原因的认识

  1.各组小朋友从自己的工作台上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试一试如何让空气动起来产生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玩的(各组选出代表)。

  2.教师将吹起的气球发给幼儿,请他们两人一组,将气球里的气放出,感受空气被压迫出来的动力,是否形成了风。

  3.羽毛比赛。

  1)羽毛放在桌子上,提问:如果让羽毛动起来(不用手触到)怎么办呢?(扇,吹动)

  (2)幼儿分两组,老师同时从高处放下两片羽毛,看哪一组的羽毛在空中停留的时间长。(幼儿共同向羽毛吹气,运用手中的物品扇动空气)4.分组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在什么时候发现风或制造风(骑车,汽车开动,快跑的时候)。

  三、归纳总结,分析风的种类

  1.根据活动准备,寻找生活中不同的风。

  现在就请大家来说一说,你们都找到了哪些风。

  (1)空调吹凉风;

  (2)刮大风时很冷;

  (3)打开冰箱有凉风;

  (4)台风;

  (5)妈妈洒完香水后有香风;

  (6)电吹风里的风很热。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风,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这些风。风是一个大家族,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型的风可以按等级分,按季节分,按风向分。如一级炊烟随风偏,二级风来吹脸面,三级风吹叶动彩旗飘,四级风吹飞纸片……;夏季的风温暖潮湿,冬季的风寒冷干燥。

  请幼儿根据儿歌判断现在室外风的等级。

  2.实验风的干湿、风向。

  用风扇将喷出的水雾吹向孩子,让大家感受风潮湿的感觉,并引导孩子回忆下雨时风的特点(有点凉,吹在身上有湿的感觉)。再用电吹风吹向幼儿的头,感觉风很热很干燥!

  点燃蜡烛,让孩子拿着站在窗口、门口和走廊上,观察火苗的方向,并说出风是从哪儿吹来的。

  教师总结:小朋友了解了判断风的等级、风向和风的干湿的方法,这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你们以后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提问:你们知道负责天气预报的科学家是怎么预测风的等级和风向的吗?(风向标,测风仪)3.动手制作风向标。

  (1)将红蜡光纸条两头对折剪出头,粘在细木棍儿上。

  (2)将吸管插入装有沙子的饮料瓶中,再将细木棍儿插入吸管。

  四、作品展示鼓励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风向标,最后把孩子们的作品摆放起来集中展示。

  活动延伸:

  带幼儿用自制的风向标到户外观测风向。

  教学反思:

  风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虽然每天都能遇到,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事物。上这节教育活动,就是为了让幼儿了解关于风这一自然现象的一些简单常识。我最大限度的调动自然资源,选择生活中可利用的实物进行了此堂课,让幼儿可以亲身感受到风,只有让幼儿亲自感受到风的存在,才可以体会到单凭口说理解不了的知识。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牛奶几乎每个幼儿都天天喝,吃完以后就随手扔了纸盒,我觉得非常可惜,何不利用这纸盒给孩子游戏玩耍,体验用废物做玩具的乐趣。但是成人常常认为只有买的、昂贵的玩具能开发孩子的智力,其实不然,我们常常能在家中利用不需要的包装盒(如盒子、瓶子)等中找到各种教育契机。比如:可以通过挤、压纸盒装水射水等来锻炼幼儿的手部肌肉,同时感受装水的不同方法,从小培养幼儿自己探索尝试的科学能力。 设计这一活动,

  1、可以让幼儿熟悉生活中各种盒子的不同废物玩法,帮助幼儿获得感性经验,不是买的玩具才是最好的玩具;

  2、锻炼手部肌肉;

  3、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回忆自己的操作过程,发展幼儿的记忆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乐意尝试用不同方法玩纸盒水枪的`游戏,感受不同玩法的乐趣。

  2.让幼儿通过操作摆弄,体验成功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喝光的空牛奶盒、装水的容器、若干,倒背衣、毛巾与幼儿人数相等

  2.装有颜色的牛奶盒每人一个,大张白纸两张,小熊、电话机一个,场地准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幼儿和老师一起做游戏,电话铃响了。老师假装接电话。 “你好,你找谁?哦,是小熊。有什么事?……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到你家去玩纸盒水枪?哦,你等一等我来问一问?” 老师问:“小朋友, 小熊请我们一起去它家去玩纸盒水枪,你们愿意吗?”

  二、幼儿操作:

  1、幼儿向小熊问好。小熊请小朋友坐。(老师套手偶)

  2、幼儿围坐在老师的周围,老师展示纸盒。

  小熊:“小朋友,谢谢你们来我家做客。今天我为你们准备了许多纸盒水枪,你们想玩吗?

  3、教师示范。师:这是一个空的纸盒,现在老师要把它变成一个水枪,看看老师能不能成功。先把牛奶盒挤一下放到水里,把它拉拉好,数五下,1、2、3、4、5、看看里面有没有水,哈哈,有了小朋友仔细看,水枪要发射了。好不好玩?现在请小朋友试试

  4、引导幼儿积极尝试。教师帮助能力弱不愿尝试的小朋友。 幼儿尝试打开装水、射水。

  (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老师关注以下内容:注意幼儿的习惯养成,如不要把衣服弄湿,不要把水射在小朋友身上,毛巾擦过要放在指定地方。巡回指导,帮助幼儿共同回忆自己的操作过程,即自己是如何装水、射水的。鼓励幼儿尝试打开各种不同的方法装水、射水。边操作边说“纸盒水枪射射”。)

  三、结束:

  1. 现在我们让水枪再来给我们变魔术发射‘烟花’?教师示范把彩色水枪喷在白纸上,让幼儿体验彩色水枪喷在纸上的乐趣。

  2. 鼓励幼儿积极尝试。

  3. 庆祝自己也会变魔术,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4. 收拾材料,回活动室。

  活动反思:

  活动中始终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育原则,每个环节都让幼儿先行探索、理解,教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再进行引导。事实证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学会”。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并了解现代科技的一些成就。

  2.感知中国人民的勤劳、聪明,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关于四大发明的视频、图片、资料。

  2.挂图:四大发明。

  活动重点、难点:

  知道四大发明的内容,了解中国现代的成就。

  活动过程:

  一、介绍中国的四大发明。

  1.幼儿谈话,引出主题师:小朋友,我们是什么国家的人呀?你觉得中国人聪明吗?我们中国人很聪明,真了不起。

  你知道吗?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就发明了很多东西。

  二、幼儿探索了解中国的四大发明

  1.幼儿操作,寻找四大发明的图片师:你能讲出古代的中国人发明的一样东西吗?(幼儿讲述)后面的桌子上有很多中国人发明的东西的资料,我们去了解一下,看看有那些是你知道的。

  师:古代的中国人发明了许多东西,其中有四样东西是在世界上非常有名的,叫“四大发明”。谁能把四大发明找出来呢?(幼儿操作)

  2.利用图片,进一步介绍四大发明

  (1)介绍造纸(出示图片)提问:是谁发明了纸?教师讲述蔡伦造纸的故事。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写在甲骨上的,叫甲骨文,到了后来将文字刻在木简上,用绳索穿起来,多不方便呀。东汉时代,一个叫蔡伦的人想出了个好办法,他造出了纸。

  (2)介绍印刷术(出示图片)在还没有印刷术之前,书籍都是用手一本一本的抄写出来的.,多辛苦啊!宋代的时候,毕昇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方块,一端刻上文字,印刷时,将活字印台依照文章内容排列,然后在版上涂墨,再用纸覆压就可以印出文字了。这样就方便啦!

  (3)介绍火药火药是方士在炼丹的过程中发明的。把火药做成火龙炮,好象一个火箭筒,在火龙炮的头尾各有两只小火箭,小火箭被点燃后会使火箭筒上升,我们现在用的礼花、鞭炮就是火药做成的。

  (4)介绍指南针(出示实物)以前人们利用磁铁的磁力来指示方向,这样就不会迷路了,指南针是宋代的时候制造出来的,它可以用于航海。

  我们一起来做做指南针的实验把吧:(和幼儿一起做指南针的实验)

  3.小结

  师:我国最早结束人类用手抄文字的繁重劳动,发明了印刷术;我国最早使用火药,我国的烟花爆竹样式很多,很美丽。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四大发明。

  师:我们古代的中国人怎么样?真了不起!老师这里有一首赞美中国人的儿歌,跟我念一下:中国人,真聪明,造纸火药指南针,还有一个印刷术,四大发明了不起。我们从小学本领,长大也做发明家,发明家。

  你也是中国人,你也很聪明,你长大后,要发明什么东西?用来干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有积极创造的信心)。

  活动反思:

  孩子对整个活动都十分感兴趣,他们开动脑筋回答老师的问题,还展开丰富的想象。对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直鼓掌,表达他们对古人的敬意。其实让幼儿了解四大发明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感受中国人的聪明,让幼儿感受到中国人民勤劳聪明的优秀品质,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小百科:聪明,汉语词汇。褒义词。是用来表达对待某事某物有着好的想法和正确的逻辑,一般是用来赞美的词语。也可以形容某物有着某种与人类智慧共通之处,有着某种灵性,某种生命力。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本堂课由寻找风的踪迹开始,逐渐进入判断风的方向。通过学生用自己的风向标测定风向,初步知道测定风向的方法。并能利用周围事物的现象对风向作出判断,进一步巩固风向的概念。第二步,通过吹纸风车体验到风是有力量的,风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第三步,通过学习书本上的风力表,明白生活中人们对风力的大小作了等级规定。然后,根据书上图中的现象作出风力大小的判断,最后,到操场上对今天的风力大小作出判断,从而初步形成风力大小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测定风向。

  2、感受风的力量,设计制作简单的装置测定风力的大小。

  3、能初步判断风力的大小及等级。

  4、经历测定风向和风力的过程。

  【教学重点】

  初步判断风向和风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风向和风力的等级。

  【课前准备】

  器材准备:风向标 风车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风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怎么知道起风了?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测定风的方向

  (1)、和老师一起去操场寻找风好吗?

  一起到操场上寻找风的踪迹,并作好记录。

  (2)、你有办法知道吹的是什么风向吗?

  用自制的风向标测定风向。

  在测定风向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呢?

  学生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2分钟内出现次数最多的风向是当时的风向)

  (3)、讨论:旗帜、烟飘去的5和风向有联系吗?请说一下吧。

  2、风有力量

  (1)、同学们,我们能测风向了,那么同风向的风一样吗?你有办法知道风的大小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举例说明风是有力量的,力量是有大有小的。

  老师简介一下气象站也有用风杯的转动来测定风力大小的方法。

  (2)、现在,我们照书上的方法制作一个纸风车。

  学生按书本方法制作风车。

  对风车吹气,仔细观察,钮扣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和你吹的气有关系吗?

  学生吹风车后思考、讨论并把自己的看法说给全班听。

  3、风力的大小

  (1)、现在,我们知道风是有力量的,有风向的。谁能说一下电视、广播里是怎样报风的情况的?

  学生回忆后发言。

  (2)、那么,你知道今天的风是几级吗?依据是什么?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规定的?

  学生思考回答。

  仔细看书中的风力等级表。

  大家来判断一下书中的四幅图里的风是几级?

  学生观察后回答。

  (3)、我们去操场上观察一下,今天是几级风?

  学生到操场观察并记录,回教室后对观察记录的结果进行比较。

  4、课外延伸

  课外记录天气预报,并对天气情况作观察比较。

  学生记录、观察、比较。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名称

  科学:牢固的纸桥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知道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2、 鼓励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感知,同样的纸折成山形最牢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活动,萌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A4纸,两个油泥盒子,一根吸管。

  2、每组一盒塑料积木。

  3、 折纸扇,石棉瓦,平常的瓦片等等。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你见过桥吗?是什么样子的?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平常我们见过的桥都是用水泥钢筋或者木头做成的,今天我们也要做一座自己的小桥,这座桥能够放一块积木在上面。

  教师介绍材料:积木、纸、吸管。

  提出要求:两块积木座桥墩,吸管是桥下面的流水,纸用来做桥面。

  2、幼儿制作纸桥。

  1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请做好纸桥的幼儿将纸桥展示在桌子上。

  提问: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这次要在桥上放三块积木,你可以把你的纸桥变一变。

  2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并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桌子上。

  提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的纸发生了什么变化?

  3游戏:比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刚才大家做出的纸乔都能够放三块积木,现在我请大家来比赛,看看谁做的纸桥能够放的积木最多?

  (提出要求: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赛,并数一数最多在桥上能够放多少积木)

  从每组选一个小朋友上来展示:比一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讨论:你做的纸桥最多能够放几块积木?为什么你的纸桥能够放这么多积木?

  3、帮助幼儿了解简单原理

  结论:“当纸弯曲之后能够承受的重量变大,弯曲的次数变多,承受的重量也就变大了,而且弯曲的次数越多,承受的重量越大,纸桥也就越牢固。

  4、扩展幼儿的经验

  日常生活当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便牢固的?(瓦、折纸扇、瓦楞纸等等)

  5、总结,激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活动延伸:

  请幼儿制作山形的纸桥,通过弯曲次数的变化,看看谁的纸桥最牢固。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说说,初步了解热带鱼花纹美丽的简单原因及几种海洋生物保护自己的本领,对科学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

  2、培养幼儿观察、想象的能力,并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3、初步知道保护自己的重要性,激发幼儿关心自己、关心同伴的愿望。

  4、对xx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材料准备:电脑一台、有关知识的VCD碟片(参考《印尼野性篇—水中奇境》)。

  活动过程:

  一、海洋生物的保护色。

  1、热带鱼的保护色。

  (1)、看有关热带鱼的VCD片。

  (2)、讨论:热带鱼为什么有这么漂亮的颜色?鼓励幼儿寻找、探究答案。

  (3)、看VCD了解答案。

  2、侏儒海马的保护色。通过看图片,幼儿发现它的颜色与生活环境的相关联系。

  3、鲽鱼保护自己的本领。

  4、变幻极大师:章鱼的奇特本领。

  二、海洋生物的其它自我保护本领。

  1、鳗鱼的自我保护意识。

  2、成群的小海龟如何逃生的。

  3、稍大一些,没有特殊本领的鱼是如何逃避敌人的.攻击。

  三、讨论:小朋友如何保护自己,发现幼儿园里的一些不安全因素,说说每天在回家的路上、在家里玩时有什么潜在的危险。

  活动反思:

  幼儿仍然保留着直觉行为性思维的特点,对自己行为的计划性、预见性较差。因此,生活中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据此对幼儿进行自我安全保护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从幼儿的实际情况看,他们对安全方面的知识并非一无所知。在前几年的生活中,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积累了安全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若能进一步运用他们的原有经验,并从情感激发入手,引起幼儿对安全的“警觉“,这样,才能使教育的要求真正地转化为幼儿自觉的安全行为。

  首先,从设计多种情境,提供多方信息着手,引起幼儿对安全问题的关注,让他们在看看、听听、讲讲、议议中初步懂得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为以后的教育作好铺垫。

  其次,结合日常生活、或创设特定的情景帮助幼儿了解什么情况下易发生安全事故,了解哪些是危险动作,怎样做才是安全行为,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和操作,以学习一些简单地自我保护身体的方法。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能用鼻子闻出气味,发展嗅觉能力。

  2.学习用鼻子闻气味的方法,会用简短的语言表达感受。

  活动准备:

  1.密封但有气孔的果奶瓶若干,里面分别装有香水、风油精、醋、酱油、麻油等。

  2.吹塑纸做成的"家"、小喷壶。

  活动过程:

  1.进入弥漫着香气的教室,引出课题。

  (1)提问:你闻到了什么气味?你是怎样闻出来的?

  (2)提问:你的小鼻子在哪里?请指一指。

  (3)幼儿说说自己鼻子的`形状和用处。

  2.闻气味瓶,感知鼻子的用处。

  (1)提问:这是气味瓶,怎么才能闻出里面的气味呢?

  (2)幼儿闻气味。老师引导幼儿尝试用鼻子闻,注意不让瓶子贴紧鼻子,也可对着瓶子用手轻轻扇动气味进入鼻子。

  (3)提问:桌上有什么?这些气味瓶里装的事什么?怎么才能知道?

  (4)幼儿闻气味,并同老师、同伴交流闻到的气味。

  3、玩游戏:气味瓶找"家"

  (1)认识气味瓶的"家"。

  (2)请幼儿问出气味后,将气味瓶送回"家"中。

  (3)师幼一起验证:气味瓶找到自己的家了吗?

  

  我们的鼻子用处很大,能闻到很多气味,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除垢》科学教案04-10

昆虫科学教案04-10

科学教案:泡泡03-31

科学教案:蜗牛03-26

《空气》科学教案03-25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精品科学教案09-30

关于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范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