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7篇[推荐]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意识到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2、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材料。
3、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重点:
认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难点:
区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纸可以做成书本,木头可以加工成桌椅,金属可以制造成轮船……物品都是用材料做成的。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常见材料。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点评:从生活中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学质疑。
1、出示自学提示:
(1)识别教室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区别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些常见物品(P42)分别是由哪几种材料做成的?分别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为什么选用这种材料?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质疑,确立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和还想进一步知道的问题。教师提出教学目标。 (点评: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常见材料可以怎样分类?按什么标准来分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讨论研究:身边的一些物品(以球鞋为例)分别由几种材料,什么材料做成的'?人们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做这些物品?
(点评:通过小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交流汇报。
1、全班汇报:常见材料的分类、分类标准及相互关系。
2、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天然材料做成的?哪些物品是由人造材料做成的?
3、全班汇报:球鞋由几种材料,什么材料做成的?人们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做这些物品?
4、选择一件由两种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说说分别是什么材料?这种材料有什么特点?
(点评:关注了课堂的生成,注重了学生的充分展示,有效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
五、点拨总结。
1、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点拨:根据材料的来源将材料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一件物品由多种材料做成,是因为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点评:让学生课堂总结,巩固了课堂所学。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明晰地掌握。)
六、拓展延伸。
1、谈话:除了一些常见材料 外,现在已经有了许多新型材料。你们了解哪些新型材料?(学生交流)
2、提供有关“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新型金属”等新材料资料供学生阅读、研究。
3、提问:关于材料,你还能提出哪些自己能研究的问题?
(点评:通过有效拓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整课教学案,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能有效指导教学。)
板书设计:
1、常见材料天然材料
按材料的来源分类
人造材料
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
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发现植物角花草的身子都探向窗外这一现象后,先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这种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然后通过查阅资料,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最后通过实地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排除明显不合理的猜想后,从中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科学的问题,准备进一步的研究。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在以前的科学课和语文课等的学习中知道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和水进行光合作用,知道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知道茎有运送养分和水分的作用,知道肥料也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知道风、雨、虫害等多种因素都会对植物产生影响。六年级的学生会运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学生具有一定的对某一现象的原因、条件、结果进行猜想的能力。没有借助资料进行更全面的猜想,提出一个科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
能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
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
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联网电脑,准备好的资料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请同学们打开电脑,从老师的资料库中查阅相关资料。)请同学们查阅资料,并把可能成立的原因记录下来,有利于交流。
学生交流资料内容。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三、分析与总结
师:哈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
学生迷茫。
师: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 ?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
如果时间充足,详细进行这个环节。否则,布置成作业。
师:你准备研究哪个问题呢?研究第一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你们可以坐在一起,第二个问题的同学坐一组。现在就可以分组了。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问题的实验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交流。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为下节课的实验做好准备。
下课。
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什么因素?
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拿小麦来说,它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温度、水、肥料、空气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蚜虫、蝗虫、鼠、鸟类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为什么植物也会动?
高等植物不能象动物一样自由移动整体的位置,但植物体的器官(根、茎、叶、花)在空间可以产生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就是植物的运动。高等植物的运动主要有两种类型: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有关。凡运动方向朝向刺激一方的为正向性,背向刺激一方的为负向性。多发生在根和茎部。向性运动的种类与刺激的.种类有关。光、重力、水分和化学物质均可引起向性运动,分别称作向光性、向重力性、向水性和向化性。受到刺激的一侧与另一侧的生长速度不同而发生弯曲,所以向性运动只发生在正在生长的区域。切去生长区域或停止生长的部位都不会有向性运动。
为什么含羞草受到刺激会后叶子会合上?
感性运动的定义: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叶片闭合,许多花朵和复叶都有昼夜周期性开闭的现象等。含羞草普遍生长在经常有暴雨的热带,每当大雨来临时,最初落到植株上的几滴雨点,就能够使小叶合拢、叶柄下垂,这样,当雨水猛烈下降时,可以使整个植株免遭伤害;
为什么向日葵的花会随太阳的移动而移动?
植物随光的方向而弯曲的能力称为向光性,向光性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感受光的位置主要有茎尖、根尖、胚芽鞘尖端、叶片或生长中的茎。有的器官向着光的方向生长;有的器官背向光的方向生长;有的器官与射来的光成垂直方向生长。由于植物的茎有向光性的特点,所以叶子能尽量处于最适宜利用光的位置。某些植物的生长旺盛的叶子对阳光方向改变的反应很快,它们竟能随着太阳的运动而转动,例如向日葵和棉花等。
棉花、向日葵和花生等植物顶端(最上面的新长出来的部位,不仅仅是花)在一日中随阳光而转动,即所谓的太阳追踪,叶片与光垂直。向日葵的向阳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葵花白天随太阳由东而西转动,正午时分朝南而转向西方,到夜间八点半钟左右由西而东转,至于夜葵花已朝向东方而并非在第2天太阳初升时才从西而转向东方的。葵花的运动机制尚无深入的研究。
植物的根为什么都向下生长?
地球上的植物在重力影响下,保持一定方向生长的特性这就是向重力性。如茎向上生长,和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相反,是负向重力性的表现;根向下生长,和重力方向相同,是正向重力性。向重力性使植物的根向土壤深处生长,这样,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在无重力作用的外层空间,将植物由直立改为水平放置,则植物继续径直生长,不会出现弯曲现象。
当这些植物的茎横放或植株倒伏时,开始呈负向重力性反应,下侧积累较多的生长素、赤霉素和乙烯,生长快,节间向上弯曲生长。仔细观察,会发现:买来的小葱,平放在家里。过两天,葱的新叶向上翘起的现象,这就是负向重力性。还有倾倒了的植物,茎叶会向上生长。
为什么牵牛花的茎会绕着树枝转?
达尔文在观察西番莲卷须向支柱快速弯曲运动时发现,卷须的末梢接触到支柱后,在 20~30 秒内就能激发出明显的弯曲来。他认为这样快速的运动不是向光性生长的机理所能解释的,并大胆提出:卷须的向触性运动是靠电波传递和原生质收缩来实现的。牵牛花的茎也是这样,黄瓜、丝瓜的须能自己缠绕着竹竿也是这个原因。
为什么养花要施肥?
肥料是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适合的肥料能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效果,促进植物的生长。肥料中的化学物质在植物周围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生长变化称为植物的向化性,如作物根部朝向肥料较多的土壤生长。
为什么养花要浇水?
水分不只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须的(1﹪)。植物中的养分的传输也需要水分,就像人体的血液。同时植物体内的水分还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在盛夏的季节,植物的叶子大量的蒸发水分,就降低了自身的温度。植物主要靠根吸收水分。土壤中水分分布不均匀时,植物根趋向较湿地方生长的特性称植物的向水性。由于根系吸水,根系附近水分减少,而水在土壤中的移动速度很慢,所以根从土壤中获得水分主要是通过根系不断生长。根的向水性有利于根系不断占据土壤中较湿的区域。土壤中水分过多,以致土壤通风不良时,常常看到根向相反的方向生长。这是因为高等植物的根对氧具有显着的正向性。所以,浇水要适量。
光合作用与哪些条件有关?
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吸收的水分、二氧化碳、微量元素在绿叶里通过阳光照射,产生动物需要的氧气和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这些养分就长成了新的叶子、花朵、种子、长粗长高了茎和根。光合作用为植物的生长制造了必须的养分。
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所以光是光合作用必需的。
根据对光照强度需要的不同,可把植物分为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两类。阳生植物要求充分直射日光,才能生长或生长良好,如马尾松和白桦。阴生植物是适宜于生长在荫蔽环境中,例如胡椒和酢浆草,它们在完全日照下反而生长不良或不能生长。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所以适应不同的光照,是与它们的生理特性和形态特征的不同有关。
农作物虽然没有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之分,但不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二氧化碳,陆生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叶片气孔进入叶子。浸没在水中的绿色植物,其光合作用的碳源是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盐和重碳酸盐,这些物质可通过表皮细胞进入叶子中去。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想象,并应用类比推理对溶洞以及钟乳石等的形成进行推测。
3、探究中能够与人合作、积极交流,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4、通过研究溶洞,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1)滴管、烧杯、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吸管、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石灰石、鹅卵石等。(2)收集一些溶洞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课前参观当地的溶洞。
2.教师准备:(1)有关溶洞的声像资料。(2)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溶洞及其内部地貌特点。
1、教师提供生动、丰富的声像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溶洞。
2、深入仔细地观察并结合已有的经验,使学生认识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花,并充分描述其特点。
二、研究溶洞的形成原因。
介绍溶洞存在的地理位置。人们经过考察发现,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
1、提出问题: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溶洞的形成与石灰岩有关吗?有什么关系?
(1)学生分组讨论。
(2)提出假设。
2、指导学生做岩石腐蚀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2)分组实验。
(3)师生交流。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②你们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秘密?(石灰岩的岩石都能被盐酸腐蚀)
3、利用类比推理分析溶洞的形成。
三、研究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
1、学生根据钟乳石的形态特点和溶洞的`形成过程推想其成因,让学生充分讨论生并利用实验验证。
问:当酸性水流经石灰岩表面或沿裂缝渗透到岩石后,流走的水中会增加什么物质?
2、分组实验
(1)用吸管往少量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会发现什么现象?
(2)继续往里面吹气,又会发现什么现象?
(3)用酒精灯给再次变清的石灰水加热,直到水分蒸发,有什么现象发生?
3、分组汇报并分析实验结果。
4、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想钟乳石的成因。
5、播放钟乳石形成的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6、引导学生根据钟乳石的形成过程,推想石笋、石柱的成因。
7、播放石笋、石柱的形成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石笋、石柱的形成过程。
四、拓展。
1、大便器用久了,表面会形成一种难以除去的物质,你们有什么办法除去它吗?
2、炊壶底部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独立设计记录符号在记录表中记录,尝试统计的方法,使用恰当的语言与同伴交流、描述探究的过程。
2、鼓励幼儿运用原有经验,猜想并尝试,发现工具的不同使用方法。
3、体验思考、发现、探索与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1、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工具,并能正确的说出它们的名称。
2、核桃肉若干,放在一个方盘里;核桃若干;记录表;笔;纸板。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集体品尝,激发幼儿砸开核桃的欲望
(1)出示核桃, 幼儿品尝核桃仁
师:“小朋友,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位小伙伴,快来看看它是谁?” (出示核桃)
核桃:“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核桃,我有一件硬壳做的外衣,肚子里有香香的果肉,你们吃了我的果肉,会变得更聪明、更健康的,今天我就请你们来品尝我的果肉,好吗?”( 请幼儿品尝核桃仁,每人一块)
核桃:“小朋友,你们一定没吃够吧,那好,我把伙伴们请来,让你们吃个够!但是,这次你们要自己想办法吃到香香的果肉,你们能做到吗?”
(2)出现核桃的伙伴们(完整核桃),幼儿讨论怎样吃到核桃仁?(充分讨论、争议、辩论,漫画演示各种办法的结果)
师:“快来说说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幼:“用脚踩”、“用牙咬”、“用拳头砸”、“用锤子(或其他工具)砸”……(根据幼儿的回答内容请幼儿分别示范不同的办法)。
2、说工具
请幼儿说一说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砸核桃?
师:“那你们都知道哪些工具可以用来砸核桃呢?”
(二)猜想与尝试
1、成功的设想
(1)示范讲解记录表格的使用方法。(工具下第一栏填预想哪种工具会成功,第二栏记录实践后的`结果。)
师:“这是核桃带来的记录卡,记录卡第一行画的都是什么呀?”
师:“第二行的前面有一个问号,它的意思是请小朋友猜一猜、想一想,哪些工具能砸开核桃;第三行的前面有一只手,它的意思是请小朋友动手试一试,把结果记在这里。”
(表格中选择了八种工具,分别是剪刀、锤子、钳子、镊子、螺丝刀、木棒、扳子、锁头。)
(2)幼儿设计记录符号,记录猜想结果。
师:“在记录之前,你要先选择一种符号,然后在第二行认为能成功的工具下面画上符号。”
2、实验与验证
(1)请幼儿自由使用各种工具实验,并记录结果。教师注意引导幼儿边实验边记录,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幼儿间交流实验结果,引导幼儿注意到同一工具有不同的使用结果。
三、探索与发现
1、统计与排除
经过小组统计与集中统计,确定能成功的工具,排除不能成功的工具,找出有分歧的工具。
师:“现在我给每组发一张大统计卡,请每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尝试结果记在上面,你使用哪种工具成功了,就在这种工具的下面画个1,每组的每个小朋友都要记录。”(各组统计)
师:“现在请每组派一名代表,把你们的统计结果说一说。”
2、交流新发现
(1)交流工具的恰当使用方法
师:“请大家说一说你发现哪种工具怎样使用容易成功?”
(2)交流砸核桃的适合部位
师:“砸核桃的哪个地方容易成功呢?”
(3)交流使用工具的力量
师:“我们要怎样砸容易砸开核桃?”
四、激励与创造
欣赏成型的艺术作品,激发幼儿用核桃壳创造的欲望。(在收集核桃壳的同时整理活动室)
师:“核桃肉可以吃,核桃壳能干什么呢?小朋友快来看一看吧!”(展示核桃壳制作的作品)
师:“我们回去后,也用核桃壳做一些漂亮的作品,好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活动室整理干净吧!”
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1、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的从不同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传递信息,
2)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渠道,学习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 活动准备:幼儿通过查询、采访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
3、 活动过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可启发幼儿从物体发信号、用声音发信号、用文字发信号等几个方面考虑。如:通过手势、旗语、烟火等物体发信号;通过吹号、打铃、敲鼓、广播电话等声音发信号;用信鸽捎带、邮局传递、发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文字形式发信号。
2) 教师配图讲述有关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如:古时候长城的烽火台上燃烟火传递敌情;抗日战争时期,用放倒消息树的办法报告敌人的去向等。
3) 讨论:现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工具。
4) 组织幼儿玩通讯游戏传电话: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的第一个人说一句悄悄话,开始后,再一个一个的往后传,各组最后一个报告电话内容,传的又快又准的一组为胜。
4、 活动延伸:
1) 组织幼儿自己操作电脑。
2) 在活动区内提供半成品材料,学习制作这些通讯工具,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道具。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经历垃圾分类和做堆肥的活动。
2. 知道垃圾怎么分类,每类包括哪些,以及各类垃圾的处理方法。
3. 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4. 了解堆肥的意义和堆肥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准备卡片,用来标注各种垃圾的名称。
2. 3个盆或桶 ( 蓝、绿、红色 ) ,分别贴着“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字条。
3. 录像或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你们制定的解决垃圾问题的系统方案是怎样的呢?(评价大家提出的方案)
2. 同学们提到的各种解决方案都不错。那么,怎样才能在所有的家庭中甚至在全社会中实施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 播放录像或谈话:
很多地方的垃圾是混装、混倒的,或者采取混合集中后再分类,但这样的方法都不利于垃圾的回收和无害化处理。我国现在已经开始实行垃圾从源头上分类、分装。
二、垃圾分类的方法
1. 我们的街道、小区的垃圾分类了吗?是怎样分类的`呢?还存在哪些问题 ?
2. 从有利于垃圾回收和处理的角度考虑,怎样分类比较合适?
3. 垃圾分类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每个小组桌上放一堆“混合垃圾”(用模拟卡片代替),讲台上放“分类垃圾桶”(红绿蓝色的盆子)。每个小组的学生以接力的形式,一次在“混合垃圾”中拿出一种“垃圾”,扔到台上相应的垃圾桶中,分类正确、速度快的小组为优胜。
(2)进行垃圾分类比赛。
选学生做裁判,检查各小组的分类正确率,评比。
4. 讨论填写教材第 28 页的分类表。介绍现行使用的分类垃圾桶的颜色。
5. 介绍有毒有害垃圾随意处理的危害,简单介绍如何处理废电池。
三、怎样在家里科学处理垃圾
1. 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能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分装和及时处理,将对改善环境和节约自然资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讨论:
我们家里的垃圾分类了吗?是怎么分的呢?
有没有存放废纸、玻璃、金属和塑料的地方?
我们知道收购废品的回收站在哪里吗?知道怎样卖废品吗?
3. 思辨:
有人说:“一点点废品卖不了几个钱,放在家里占地方不划算。”你们怎么看?
4. 家庭垃圾中约三分之一是食物废料。这些垃圾和院子里的枯叶、杂草等能够通过堆积自然分解,成为有用的有机肥料。这样既处理了垃圾,又生产了肥料,一举两得。
5.看书,学习制作堆肥箱。
6. 像这样的科学处理垃圾的办法还有许多,你们还知道哪些?
7. 希望同学们人人行动起来,对生活垃圾分类、分装和及时处理,让我们的家园更清洁和美丽。
科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习了电和磁铁的基础上来认识电磁铁,让学生明确电磁铁与电和磁之间的关系。电磁铁在通电的状态下具有了磁铁的一些性质,其中所蕴涵的秘密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研究电磁铁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但是在此研究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本课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活动:
1.制作电磁铁。首先让学生制作一个电磁铁,这是研究电磁铁的前提条件,一节电池、导线、大钉子可以组合成简易的电磁铁装置。电磁铁组装完成后,接通电源测试磁性。学生组装好电磁铁以后马上就想看到现象,去尝试,可以让学生对电磁铁和永久磁铁做一比较。
2.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这个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强度、线圈缠绕的匝数有关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仍采用“假设与搜集证据”、“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来完成探究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强调的是现象的观察和数据的记录整理。在活动中一定要提醒学生细心,因为学生制作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有的时候变化是很小的,稍一疏忽就可能忽视了一个数据的记录,从而导致验证数据的不准确,结果就会有问题。
3.探究电磁铁的两极。磁铁有两极,那电磁铁是否也有两极呢?学生会沿着这个思路研究下去,学生在研究中会发现电磁铁也有两极,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周围同学的电磁铁两极是否一样。只要学生能找到不一样的原因,那电磁铁的`磁极问题学生就能迎刃而解。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将学会不断地去反思自己的活动。
4.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就是为生产、生活服务,主要可以采取让学生交流、资料共享的方法,认识到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认识到电磁铁为人们的工作带来的巨大方便。有条件可以用学生天天接触的电铃做演示来说明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5.电与磁相互转换的活动。教科书的两个活动均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选其中的一个来做。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到相互转换的观点。
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基础是五年级“磁铁”以及上一课时“电和磁”相关知识。电磁铁是用电流的磁效应使铁芯磁化而产生磁力的装置。电磁铁是电生磁的最直接应用,电磁铁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呈现的现象有趣,可以开展适合学生水平的多种研究。主要有两大活动:一、制作铁钉电磁铁;二、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又有两个主题活动:1、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2、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而 “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活动中,“线圈绕线方向、电池连接方法都与电磁铁的南北极有关系”这一活动,,更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但在电磁铁南北极的探究活动中,要受到“线圈绕线方向”、“电池连接方法”变量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控制好变量进行实验探究,是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磁铁科学认识的关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
科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科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学科学必须要学自己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本课采用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着力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科学,在动手动脑中学知识,重视从学生的视角来展开研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本课的开始,教材以一段文字引发学生进入声音世界,指出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声音,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然后安排了两个造声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办法制造声音;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最后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设计思路:
本课所呈现的教学活动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点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结构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制造声音,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多法验证——归纳结论,拓展应用。本课教学的关键,贵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自主设计实验,强调多法并举和方法创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知识与能力: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收集第一手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现象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保鲜袋、小鼓、鼓槌、音叉、尺子、橡皮筋、绿豆、钹、干净的透明瓶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声音,提出问题1、谈话:老师这儿搜集了好多种声音,想试一试你的耳朵灵不灵,猜一猜这些声音都是什么物体发出的,有兴趣吗?
播放制作的声音课件:国歌声、雨声、鞭炮声、鸟鸣声、欢呼声、打雷声……
学生汇报。
提问:你能从这些声音中知道些什么?
2、保鲜袋发声。
谈话: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
学生实验、交流方法。
3、身体发声。
谈话: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请一个人上来做,老师也参加。
提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4、小结: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5、关于声音,请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吧!
学生提出关于声音的诸多问题,选择“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设计意图:一是将学生带入到轻松优美的声音中,让学生放松身心,愉悦性情,同时也感受到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声音,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二是想办法制造声音,可激发学生对研究声音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发声的方法很多,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
二、制造声音,观察现象,猜想原因 1、提问: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学生交流。
2、交流:用哪些方法可以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呢?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可以用耳听、手摸、眼睛看的方法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3、提出实验和观察要求:下面老师给你10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制造声音,这儿老师有两点建议:(1)制造声音时不易用力过猛损坏器材,控制好声音的大小;(2)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注意观察每一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
学生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课后记录表。
(1)橡皮筋: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拔动橡皮筋。
(2)钢尺:一只手在桌子边缘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
(3)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
(4)鼓、鼓槌、绿豆: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
(5)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
4、交流与猜想:(1)各种物体发声时分别有什么现象?(2)尽管不同的物体用不同方法发出的声音不同,但它们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现象?(3)由此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5、小结:各种物体在敲打、碰撞、摩擦等外力作用下发出声音时都有一个共同现象,即物体发声时都有振动现象,由此可以推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在以往执教这一课的诸多课例中,由于教师的指导不够到位,学生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怎样制造声音上,忽视了对发声物体的观察,导致了学生动手多,观察少,对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推测缺乏深入的思考,只关注外力作用。为避免重蹈覆辙,教师提出了明确的活动目标,通过交流明确了观察方法和要求,展开了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保证学生有针对性地获取充分的感知信息,让学生的猜想有根有据。]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归纳结论
1、预设实验方案:你能想办法让我们看到或感受到物体发声时在振动吗?比如,老师击鼓后怎样看到鼓面在振动,你可以设计个实验来证明给大家看。其他的发声物体如音叉、小瓶、气球、水、锣、笛子等都可以设计一个看得见振动现象的实验,比比看,谁的方法多,做法妙!
学生选择材料,讨论实验方案。
2、交流:(1)选择什么材料,怎样进行实验?(2)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交流时可以对设计不完善的实验进行修改,对设计中没有用的材料提示学生运用。)
3、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倾听和指导。
4、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5、归纳结论:以上实验现象可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出声音。
[设计意图:教师启发学生想办法让振动发声现象显性化,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充分表达、交流实验方案与实验结果,体现了个性的张扬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四、应用所学,升华认知,感受快乐
1、教师击锣、锣声发出的声音很长,怎样去做才能使锣声立即停止呢?(用手摸锣面或用其他物体的接触锣面。)
2、手摸喉咙发声,感受发声时的现象。
3、欣赏歌曲(假如幸福拍拍手):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歌声,用心体会振动发声带给我们的快乐。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生活,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能使学生有用所学知识去改变生活的意识。]
五、拓展应用
1、老师送给你一件小礼物:麦杆,试一试能让它发出动听的声音吗?
2、课后制作会发声的麦杆。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精选]科学教案07-22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科学教案11-26
科学教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