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比的应用教学教案

比的应用教学教案

时间:2024-02-21 08:51:4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比的应用教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的应用教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比的应用教学教案

比的应用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积累名言警句。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进一步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3、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激发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4、写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有条例的表达能力,唤起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教学时间

  三课时

  学程导引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背诵有关节约的名言

  二、积累名言警句

  1、自读、读准字音,试着画出停顿。

  2、领读,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3、熟读、能够明白大体的意思。

  4、熟练背诵

  三、完成阅读

  1、导入、激发阅读的`兴趣;

  我们知道地球是我们全人类的母亲,是我们共有的家园,它美丽可爱,却有那样容易破碎。我们下面要阅读的是一位等上月球的宇航员所写的《地球颂》。

  2、根据阅读短文后面的思考题自读,便读变画圈。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4、全班交流。

  试着用“地球有很多的优点为开头,以正因为地球由这些优点,它才成为人类唯一的家园为结尾说一段话,中间的语句要连贯,条理要清晰。

  四、指导学生读短文 。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交际欲望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洪水,受灾面积2578万公顷,受灾人口2、3亿,死亡人数3656人 。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幸福美满的家庭 妻离子散,有的甚至无家可归,到处流浪,造成这次灾害的直接原因就是乱砍乱伐造成的水土流失。这节课我们就讨论一下怎样保护环境。

  二、讨论当地实际环境

  根据平时的实际观察,讨论本地区、本居民区或本校再环境保护上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如,本地区,高楼林立,没有树木和草地,沙尘暴天气等;街上,乱到污物。车辆废气排放严重,乱砍乱伐,白色污染等;学校。乱丢垃圾、浪费纸张,不节约用水、破坏花草树木;家庭,使用含磷的洗衣粉,装修房屋,废弃电池、食品包装等。

  三、小组交流

  1、每人发表对环境保护的看法、想法及打算。

  2、针对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讨论研究几条切实可行的措施。

  四、全班交流

  1、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所制定的措施。

  2、其他小组针对措施的可行性进行修改

  3、通过讨论制定几条全班同学力所能及的措施。

  如,捡白色垃圾,收集废弃电池、节约用水、爱护花草树木、植树造林、进行宣传活动。

  课外作业

  向你的家人、朋友介绍环保的重要性。

比的应用教学教案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正、反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识迁移,在复习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探究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2)借助对比练习,总结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策略多样化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掌握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步骤,准确判断题中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教学关键弄清题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探究新知

  (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教学例5(课件尝试题,学生试解答。)

  例5、张大妈家上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28÷8×10

  =3、5×10

  =35(元)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解: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钱。

  28x 810

  8x=28×10

  X=2810 8

  X=35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解题思路: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用水量、水的总价和水的单价三种量)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生活中同一时间的水的单价是一定的.)用水量和水的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用水量和水的总价成正比例关系.)教师板书:水的单价一定,用水量和水的总价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李奶奶家的水的总价和用水量的比值与张大妈家的水的总价和用水量的()相等?(比值相等)

  所以可以列出正比例的式子来解答。

  3、检验

  (1)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讨论方法)

  (2)检验(变式练习)

  张大妈家上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她家上个月用水多少吨?

  解:设她家上个月用水x吨。

  28358x

  28x=35×8

  X=358 28

  X=10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用了10吨水。

  (三)教学例6(课件尝试题,学生试解答。)

  例6:一个办公楼原来平均每天照明用电100千瓦时。改用节能灯以后,平均每天只用电25千瓦时。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多少天?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00×5÷25

  =500÷25

  20(天)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x天。

  25x=100×5

  25 x=500 x=20 100525= x

  答: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20天。

  解题思路: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每天用电量、天数和用电总量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多少天?)每天用电量和天数成什么比例关系?(每天用电量和天数成反比例关系.)教师板书:用电总量一定,每天用电量和天数成反比例关系。教师追问:现在每天的用电量和天数的积与原来每天的用电量和天数的什么相等?(积相等)

  所以可以列出反比例的式子来解答。

  3、检验

  (1)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讨论方法)

  (2)检验(变式练习)

三、请自学课本61页的例5和62页的例6质疑。

  四、讨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1、判断题目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量为x,注意写明单位。

  3、列出比例,并解比例,列比例时要对应了。

  4、检验后写出答案。

  六、全课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七、再次尝试

  (一)基础练习(口答只列式)

  1、学校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小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只单价是1、5元的,如果他只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多少只?

  解:设可以买x支。

  2x =1、5×4

  (三)机动

  1、用一用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雪松,你有什么办法测得这棵大雪松的高度?

  2、能力提升

  (1)从下表中选取3个数据作为已知条件,编成一道正比例关系的应用题。 4天10天

  200千克500千克

  (1)从下表中选取3个数据作为已知条件,编成一道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 4天10天

  500千克200千克

  八、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5、6、8、9、11

  九、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一找(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

  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

  四解(解比例)

  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六答

比的应用教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进行相关的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理解商不变的规律的同时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渗透“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的研究过程,归纳概括商不变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知识网络

  1.创设数学情境,复习旧知

  师:做个小游戏,看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6×2= 6×20= 6×200= 6×20xx=

  师:你们算得可真快,用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积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师:咱们还学过什么相关的知识?

  (积不变的规律)

  师:怎样可以保证积不变呢?

  (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零除外)积不变。)

  师:大家还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学习除法时,我们又发现了商变化的规律,这种情况下,商是怎样变化的呢?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反而除以或乘相同的数。)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设计意图】以数学知识本身的联系为载体,创设数学情境。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建立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比、联想,学生初步感悟了“变化中的不变”“不变中的变化”的函数思想。

  2.依托知识网络,激发联想

  师:这是我们已经掌握的积变化的规律、积不变的规律、商变化的规律,根据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商也可以不变)

  师:怎么会想到商有不变的规律呢?

  (积有不变的规律,商就应该有不变的规律。)

  师:还可以怎样想?

  师:看来我们的猜想需要一定的依据,到底怎样使商不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商不变的规律。

  板书:商不变的规律

  【设计意图】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依托,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积累经验,掌握研究方法

  1.依据联系,提出猜想

  (1)遇到新问题或不会的,我们怎么办呀?——想会的。

  咱们一起再来看看已经掌握的这些知识。

  (2)想一想,我们学过的这些规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是三个量 两个量变,一个量不变)

  今天研究的就是商不变,那两个量呢?

  板书:被除数? 除数? 商不变

  师:被除数和除数是随便变吗?

  (要有规律的变)

  (3)师:根据你前面学习的经验,具体地说说被除数、除数怎样有规律的变化,才能保证商不变?

  板书: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除以一个数,除数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除以一个数,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设计意图】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和数学学习经验,引导学生更加具体的猜想,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自主探究,举例验证

  (1)举例方法指导

  师:这么多种猜想,到底哪种猜想成立呢?有点儿难,怎么办呢?

  (举些例子来验证猜想。)

  板书:验证

  师:怎么验证?

  (举一些例子。)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然后怎么办呀?

  【设计意图】列举出了这么多种猜想,学生知道要证明猜想是否成立需要列一些算式来进行举例验证,但是如何列算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在举例验证前,设计了问题串,给学生提供了举例方法的指导。

  (2)自主探究,填写研究报告

  学习建议

  师:同学们手里都有一个研究报告单,先选一条猜想,然后再举例子来验证,最后看看你验证的猜想是否成立?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以研究报告为抓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为今后探究这类问题提供研究方法。

  (3)个人汇报,合作交流

  ①先验证不成立的猜想

  师:他验证的是哪一条?看懂他的意思了吗?请这位同学来讲一讲。

  谁也验证的是这一条?成立吗?一个反例够吗?

  ②再验证成立的猜想

  师:他验证的是哪一条?看懂他的意思了吗?说说你是怎样验证的?

  师:一个例子能证明猜想一定成立吗?

  再看看他的例子?

  还有谁也验证的是这一条?说明什么?

  师:这些例子符合这个规律,说明猜想成立。

  师:咱们用黑板上的这组算式来验证,应该怎么看呢?谁愿意像老师这样标一标?讲一讲?还有机会吗?

  【设计意图】培养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学生在动态的`举例中感知商不变的规律,这个过程就是函数动态的过程,渗透函数思想。

  学生体会到“证明一个猜想不成立的时候,我们只需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 “证明一种猜想成立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举出大量的例子来验证,这样得到的结论才具有普遍性。”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3.归纳概括,得到结论

  (1)把成立的两条猜想小声地读一读。

  能把这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吗?

  同桌同学互相说说。(板书归纳)

  (2)追问为什么0除外呢?

  在什么地方应用到了商不变的规律呢?

  4.应用练习

  (1)780÷30,可以怎样解答?

  预设:用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解决的。

  师:有同学是这样做的。

  出示:

  师: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反馈

  预设:可以,因为利用了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商不变,这样做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2)120÷15

  师:这道题我们可以怎样解决?

  预设:用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解决的。

  师:利用今天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能不能解决这道题?

  出示:

  120÷15

  =(120 × 4)÷(15 × 4)

  =480÷60

  =8

  师:被除数和除数为什么都乘4?

  生:根据被除数和除数的特点以及商不变的规律,可以直接口算解决。

  5.讨论余数

  840÷50

  师: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我们可以列这样的竖式。

  出示

  师:有的同学认为余数是4,有的同学认为余数是40,到底是多少?为什么?

  生:是40,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这道题转化为84个十除以5个十,所以余下的是几个十。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使学生切实了解到计算过程既有一般方法,又有灵活处理之处,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理解

  1.口算应用,加深理解

  下面的题你会算吗?怎么算的?

  120÷30= 6300÷700=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这样做的道理了吗?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口算中已经用过,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继续应用。

  2.顺应结构,建立模型

  (四)回顾历程,产生新的思考

  1.咱们回顾一下研究的过程。

  2.是什么引发了我们今天的猜想?

  因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发了我们今天的猜想。

  3.把四个规律放在一起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补充知识网络(商不变的规律)

  乘法、除法里存在这样的规律,你又想到了什么?

  今天的学习,使同学们产生了新的思考,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回去后可以用今天研究问题的方法,自己去探究新问题。

比的应用教学教案4

  1 教学目标和安排

  初步掌握细菌培养和接种技术,认识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培养无菌观念,练习无菌操作技术。

  细菌培养是微生物教学中的一项基本技能,这一问题涉及细菌的分布、细菌的营养、细菌的代谢、细菌的生长繁殖等各方面的细菌学基本知识,所以将细菌培养的实验教学安排在细菌学基本知识概述之后,为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打下理论基础。

  2 学习过程

  2.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在开设细菌培养实验课之前的一段时间,将煮沸的肉汤倒入无菌的烧杯,冷却后成胶胨状,置自然条件下让其表面受空气细菌污染,生长菌落;另将一份新鲜牛奶倒入无菌烧杯,置自然条件下让其变质。准备好以后,提前一周时间,将两烧杯带入教室,让学生观察肉汤和牛奶感官性状的改变,告诉学生存放一段时间的肉汤和牛奶之所以发生感官性状的改变,主要是因为有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请大家根据这一现象,考虑一个问题:如何培养存在于自然环境和正常人体的细菌?这就是教学设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本来就对看不见的微生物世界充满好奇,这一问题的提出,激起学生极大的探索欲望,个个跃跃欲试,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出存在自己身上的和身边的细菌。

  学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查阅很多相关的资料,为给学生以指导,又提出以下引导性问题:①细菌在自然界和正常人体是怎样分布的?如何进行采样?②细菌的营养类型有哪些?存在于自然界和正常人体的细菌大多是哪一种营养方式?怎样给细菌配备所需的营养物质?③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哪些适宜的条件?如何给细菌提供这些条件?④假如已经配备了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即基础培养基,还想进行细菌的纯种分离或观察细菌,这时要求培养基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可以向培养基中加入什么样的物质?⑤如何在培养基中进行标本材料的接种?⑥培养基在一定的条件下生长出了细菌,细菌是培养基中的'还是标本中的?如何消除培养基中存在细菌的可能性?在实验中又如何排除这种可能性?⑦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杂菌污染?如何进行无菌操作?⑧如何观察培养基上生长出的细菌菌落?

  2.2 成立小组,合作学习问题 学生6~7人组成一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各方面的条件基本做到组间同质,以便小组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各成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可设立组长、记录员、报告人等,共同负责小组的学习。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小组成员要分头查阅资料,包括教科书、图书馆及网络上的资料。对查得的资料在小组内部要进行整理、交流与汇总。教师同时开放实验室,学生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可随时进入实验室观察实验条件,考虑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对实验设计的技巧与原理学生往往不能直接获得答案,小组成员要搜集他人的设计经验进行推敲、讨论,最终拿出集体讨论的方案。在学生自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个别指导。例如,学生在通过查资料知道如何配备细菌培养所需的基础培养基后,对如何进行细菌的纯种分离和细菌动力观察这一问题不知如何解决,这时提醒大家胶胨状肉汤与液状牛奶生长细菌形状的不同,并让学生想想果胨类食品的特性,很多学生马上联想到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胶胨状的凝固剂。这时告诉学生,实验室提供的凝固剂是琼脂。问题解决的同时也引出新的问题:琼脂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细菌培养中为什么要使用它?对新的问题学生还要继续查找资料。

  2.3 动手实验,探索解决问题 各小组在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方案后,即可动手实施设计方案。对大部分学生来讲,由于缺乏经验,在实验设计中未免存在欠缺,例如,有的小组没有设立对照,有的小组标本采集时混杂污染,教师发现后先不点破,等出现问题后再与他们一起分析、解决问题。有的小组反复多次后才顺利完成实验。对此,学生感受很深,体会到了自己在实验设计上的不足。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小型课题的所有工作,通过这一次实验学到的东西相当于平时的几次、甚至是十几次实验课的内容。这次实验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实验兴趣,很多学生放弃双休日到实验室加班加点。

  2.4 小组讨论,总结评价问题 当所有小组在实验室实施了自己满意的设计方案,获得一定的实验结果后,在班级再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与总结。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方案及实验结果,回答老师及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指出各小组的成绩与不足,最后,根据各小组对引导性问题的回答情况,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严密性、可行性、实验动手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判断能力,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3 教学成果

  实验证明,问题解决教学方法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手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式自学活动,最终拿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很多方案设计科学、严密、可行。学生理解了细菌在自然环境中及正常人体的分布特点,掌握了采样的基本方法,知道了细菌培养的基本条件,懂得了实验中设立对照或对比的原则及控制无菌培养的措施,基本达到了知识教学目标及技能目标的要求。问题解决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而不是单纯地给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传统教育中的以教师为中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过程中,要经过研究、判断、反思等复杂的思维活动,发展了学生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如此而建构起的知识是自己的、灵活的,是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运用的,能够达到“发展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教育目标。学生通过自我学习,不仅限于解决所给予的问题,还可能会发现另一些需要学习的新议题,这样就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就将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式的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能够成为有效的合作者。

比的应用教学教案5

  课型:新授课

  设计人: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本章节的知识内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构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

  (3)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应用,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过程:

  【知识网络的构建】

  学生通过复习课本、查阅笔记、作业本以及本学习小组内讨论等方法,对本章知识进行整理、归类,细化知识,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1、 知识章节结构:透镜——生活中的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

  2、 知识规律结构: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透镜的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

  3、 重点知识填表: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

  形状 光学

  符号 性质

  凸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 近视镜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f

  f2f 幻灯机

  uu 放大镜

  【典型例题分析】

  学生并完成下面2个例题

  例1:在各图的方框内填上适当的光学元件。

  学生完成例1后总结填透镜的关键方法是什么?

  例2:完成下图中的光路图。

  学生完成例2后总结完成透镜光路的关键方法是熟记什么?

  训练与检测

  1、在如图所示的光学仪器中,使用时主要利用反射成像的是( )

  2、关于光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20xx年7月我国长江流域出现的日食奇观,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理论解释

  B.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C.若不注意用眼卫生很容易使眼“近视”,这时就需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你在岸边看到水中鱼的位置,其实就是鱼在水里的实际位置

  3、五一佳节,在常州紫荆公园月季花展上,小明将红色滤色镜(即红色玻璃)挡在照相机镜头前给一株绿叶黄花的月季拍照,照片上该花卉的颜色是

  A.绿叶黄花 B.黑叶红花 C.黑叶黑花 D.红叶红花

  4、我们学过的许多成语包含了物理知识,下列成语中的.“影”哪个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A.杯弓蛇影 B.形影不离 C.形单影只 D.立竿见影

  5.(20xx湖北武汉,2题)下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为玻璃板,b和c是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

  B.实验时玻璃板a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C.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c前应先将点燃

  D.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6.(20xx年山东莱芜,2题)下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对它们的解释正确的是

  A.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B.近视眼镜是凸透镜

  C.在岸上看到水中的鱼,看到的是鱼的实像

  D.红光照在穿白色上衣、蓝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的上衣呈红色,裙子呈黑色

  8、图10所示的四幅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近视眼校正后成像情况的图分别是 【 】

  A. 图甲和图丙 B. 图乙和图丙 C.图甲和图丁 D.图乙和图丁

  9、(1)请在图34中画出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注意标出法线)。

  (2)图35是非正常眼睛的示意图,请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合适的透镜用于矫正。

  (3)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如图36所示,夜晚,当有光照射到尾灯时可起到明显警示作用。试画出图中一条光线的反射光线(要求保留必要的辅助线)。

  10、如图是一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装置,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B处出现蜡烛的像。

  (1)该同学拿一支大小和点燃蜡烛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移动到B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这一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原物体________。

  (2)该同学发现用光屏去承接蜡烛在B点的像,像怎么也无法成在光屏上,这一实验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3)若用刻度尺测量A点到平面镜的距离和B点平面镜的距离,发现它们的值是相等的,这一实验现象说明物像与镜面________(选填“等距”或“不等距”)。

  11、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__________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乙),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__ 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__________ (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课堂总结: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比的应用教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基本等量关系

  2.会解应用题(方程法)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基本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会解应用题(方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应用题,今天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及教学反思。(课题出示)

  1、根据关键句找出等量关系 甲车比乙车每小时少行8千米。 等量关系:(个别说)

  2、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李师傅比徒弟每小时多加工零件10个,李师傅每小时加工零件45个,徒弟每小时加工零件多少个? 等量关系:(同桌互说等量关系)

  二、自我探究,掌握新知

  1、教学例6 李师傅比徒弟每小时多加工零件10个,李师傅4小时加工零件180个,徒弟每小时加工零件多少个? A:请你思考题目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进行解答。 B:学生汇报。 C:再用算术法解答并口述等量关系。

  2、独立练习 每箱桔子价钱比苹果少15元,学校买30箱桔子共用去930元,每箱苹果多少元?

  要求:(1)用两种方法解(算术法、方程法) (2)同桌交流解题思考过程 学生汇报。 师:现在老师也来列一个方程请你们判断一下是否正确。(讨论交流) (X-15)× 30 = 930橘子单价×数量=橘子总价 师:刚才我们通过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了几种解题的式子,一道题目有多种做法只要我们积极动脑就会想出多种方法来解题,教案《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巩固新知,逐步熟练

  选择题:(选出正确的编号填在括号内)

  1、一个服装厂要生产31200件衣服,原计划每天生产220件,实际120天就完成了任务。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多少件?(B、C、D) A:31200÷220-X=120B:31200÷(X+220)=120C:31200÷120-220=X D:(X+220)×120=31200 师:为什么A是错的'?

  2、小芳和小李合打一本书,小芳4小时打了5000个字恰好是书的一半,小芳平均每小时比小李多打250个字,小李打完另一半需要几小时?解:设小李打完另一半需要X小时。(A、C) A:5000÷X=5000÷4-250B:250+X=5000÷4C:(5000÷4-250)X=5000D:(5000÷4-250)X=5000×2

  师:为什么一半乘以2不对呢?

  3、一艘轮船和一艘快艇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全程960千米,快艇的速度比轮船快90千米/小时,它8小时正好到达乙地,那么这时轮船行了多少千米?

  师:同桌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一下你找到的等量关系是什么?请你从中选择一条等量关系列出式子。(我们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法多)

  四、课堂总结:

  你觉得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注意什么?或者你认为什么比较重要?

  五、拓展题

  鸡与兔共有100只,兔的脚比鸡的脚多40只,求鸡与兔各有多少只?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开门见山任务式的形式开头,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比较明确。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较准确,并且能注意化解难点形成坡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引导学生可以用不同的等量关系来思考同一道题目,这也就是一题多解思想的渗透。练习设计中有层次,选择题的答案有针对性(平时学生容易错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在模拟练习中所用去的时间较多,这一环节还应该更加紧凑。一题多解思想的渗透在例6的教学中就可以进行。

比的应用教学教案7

  (一)知识获取

  知识获取是学习型组织模型的第一阶段,是学习型组织通过课堂教学、相关课外书籍、互联网等途径汲取知识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拥有一定的教学技能,并能够准确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还可以利用阅读相关课外书籍和互联网等途径充实专业知识。

  (二)知识扩散

  知识扩散是知识在学习型组织成员间分享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知识的扩散,可以扩大知识的共享范围,让学习型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分享到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并能对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知识扩散不仅可以应用于组织内的成员之间,还可以应用于学习型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当扩散了的知识被广泛共享时,越来越多的组织成员就能对知识进行反馈,并能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合理修正,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三)共同学习

  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心智模式,对所接受的知识有自己的解释方式,所以知识在获取和扩散之后,要想成为让所有组织成员接受的知识,就必须通过共同学习,对知识信息进行再加工。通过组织共同学习之后,就会对所获取的知识达成一致认识,并能做出准确的知识反馈。

  (四)知识反馈

  知识反馈是学习型组织模型的第四个阶段,是对组织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知识反馈检验学习型组织的组织学习效果,也可以通过知识反馈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做出评价。另一方面,教师既能利用学习型组织的共同学习提高自己,也能通过知识反馈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

比的应用教学教案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根据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出算式并计算。

  2、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过程,并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选择加法还是减法。

  教学用具:情景图的光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口算。

  2、6、7、8、9的组成。

  二、 新课。

  1、分步出示小鹿情景图。

  (1) 先出示大括号,下面写9只。

  师:谁能说出它的意思?

  (2) 再出示跑走的`3只。

  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再让学生把两句话合起来说一遍。

  (3) 出示问题部分。

  师:看图你知道了什么?问题要求的是什么?

  师:谁能根据图编一道题?并列算式。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9-3=6

  1、蘑菇图方法同上。

  三、 巩固练习。

  1、做一做

  让学生先说图意,后列算式。

  2、综合练习。

  第62面11-14题

  四、 全课小结。

比的应用教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算

  (二)练习(课件演示:列方程解应用题)

  商店原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饺子粉多少千克?

  1.读题,现解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

  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设原来有 千克饺子粉.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三)教师说明:这种方法(解法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列方程解应用题.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1.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1.读题,理解题意.

  2.教师提问:通过读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板书: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3.教师提问:等号左边表示什么?等号右边表示什么?

  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直接给了吗?应该怎样表示?

  教师板书: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4.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答.

  教师板书:解:设原来有 千克饺子粉.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5.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二)教学例2 (继续演示课件: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2.小青买4节五号电池,付出8.5元,找回0.1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要解答这道题关键是什么?

  3.学生独立解答.

  4.学生汇报解答过程.

  (三)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继续演示课件:列方程解应用题)

  (四)练习

  商店原来有15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每袋饺子粉重多少千克?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哪些知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步骤呢?

  四、课堂练习

  (一)把每个方程补充完整.

  1.小明买4枝铅笔,每枝 元,付给营业员3.5元,找回0.3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3

  2.建筑工地运来5车水泥,每车 吨,用去13吨以后还剩7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二)列方程解答.

  服装厂有240米花布.做了一批连衣裙,每件用布2.5米,还剩65米.这批连衣裙有多少件?

  五、课后作业

  1.图书小组原来有一些故事书,借给3个班,每班18本,还剩35本.原来有故事书多少本?

  2.四年级做了3种颜色的花,每种25朵,布置教室用去一些以后还剩28朵.布置教室用去多少朵?

比的应用教学教案10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2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一般复合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⑴某毛纺厂有男职工25人,女职工的人数是男职工的4倍。

  A.女职工有多少 人?

  B.男女职工共有多少人?

  C.女职工比男职工多几人?

  (B、C两问要让学生思考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说说分析的思路)

  ⑵养鸡场有公鸡120只,母鸡的只数比公鸡的5倍多32只,

  A.有母鸡多少只?

  B.公鸡、母鸡共有多少只?

  (让学生试试用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二、创设问题情景

  每年的“六一”节前怡园小学生都要向山区同学捐书,今年大队部对三、四、五年级捐书情况统计如下:

  三年级说:“我班捐书36本。”

  四年级想了想说:“我班捐书的本数是三年级的2倍。”

  五年级大声说:“我班比三、四年级捐书的总数少8本。”

  你们知道五年级捐书多少本吗?

  三、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看是否正确。

  3、汇报、板演。

  36*2=72(本) 综合算式:36+36*2-8

  36+72=108(本)

  108-8=100(本)

  学生说理后再问: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如:36*(1+3)-8

  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把三年级捐书的本数看作一份数。

  四、应用及变式

  1、说说解题思路,再列式。

  ⑴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的2 倍多4条。两种金鱼共有多少条?

  ⑵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的2 倍少4条。两种金鱼共有多少条?

  ⑶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是红金鱼的2 倍。花金鱼的条数比红、黄金鱼总数少4条。花金鱼有多少条?

  ⑷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少3 条,花金鱼的条数比黄金鱼的2 倍少4条。花金鱼有多少条?

  让学生每两题一比较。

  2、列式计算

  课本练一练的第二题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一练的第3-5题

比的应用教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2.能熟练地解答除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除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分析比较除法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和投影片(电脑)、纸条、小黑板、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关于9的除法应用题。

  1.口算:

  2.根据下面乘法算式,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

  (2)引导学生想

  ①三( )十八或( )六十八

  ②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③18里有几个6

  ④18是6的几倍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了哪几种除法应用题(可举例说明)教师板书:

  (1)平均分

  (2)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3)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这三种类型的应用题,我们都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引导学生明确都用除法计算

  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和复习除法应用题.

  教师板书课题:应用题

  2.投影出示(或电脑显示):18筐白菜.同时出示例5

  (1)食堂运来18筐白菜,平均分3天吃,每天吃几筐?

  (2)食堂运来18筐白菜,每天吃6筐,可以吃几天?

  (3)食堂运来18筐白菜,9筐萝卜.白菜的筐数是萝卜的几倍?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你们知道了什么?(教师巡视,并关照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启发学生汇报:

  第(1)题讲的是把18筐白菜,平均分成3天吃,求每天吃几筐,就是把18平均分成3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列式为: (筐)

  第(2)题已知18筐白菜,每天吃6筐,可以几天吃,也就是18筐里有几个8筐,就是几天吃完,用 (天)

  第(3)题18筐白菜,9筐萝卜,白菜是萝卜的几倍?白菜和萝卜比较,18筐里有几个9筐,就是它的几倍,用

  3.进一步引学生讨论:这三道题你们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

  这三道题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第二个条件不同,所求的问题不同

  这三道题都用除法计算

  这三道题第1题数量关系是把18平均分成3份,求1份,用除法计算.

  第2题是18筐里有几个6,用除法计算.

  第3题是18筐里有几个9,就是9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条件和问题不同,数量关系不同,解答方法相同.

  4.反馈练习:

  (1)投影出示。

  学校乒乓球队有24人,平均分成3组,___________?(口头提出问题,再解答)

  学生讨论后,分组汇报.

  引导学生口头提出问题:“每组有多少人”,列式计算:24÷3=8(人)

  (2)投影出示

  学校乒乓球队有24人,________,分成了几组?(口头填一个条件,再解答)

  学生讨论,分组汇报。

  引导学生口头填一个条件:

  ①每组有8人 列式24÷8

  ②每组有6人 列式24÷6

  ③每组有4人 列式24÷4

  ④每组有3人 列式24÷3

  (3)投影出示

  学校乒乓球队有24人, ___________,乒乓球队的人数是篮球队的几倍?(口头填一个条件,再解答)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引导学生口头填一个条件:

  ①篮球队有8人 列式:24÷8

  ②篮球队有3人 列式:24÷3

  ③篮球队有6人 列式:24÷6

  ④篮球队有4人 列式:24÷4

  (4)投影同时出示:

  ①学校乒乓球队有24人,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几人?

  ②学校乒乓球队有24人,每组有8人,分成几组?

  ③学校乒乓球队有24人,篮球队有8人,乒乓球队的人数是篮球队的几倍?

  (5)分析比较上面l、2、3题,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明:

  ①这三道题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第二个条件不同,所求问题也不同.三道题,都用除法计算.

  ②这三道题第1题数量关系是把24平均分成3份,求1份,用除法计算.

  第2题是24里有几个8,用除法计算.

  第3题是24里有几个8,就是8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师生共同总结:这三道题虽然条件和问题不同,数量关系不同,但解答方法相同,都用除法计算.

  三、全课小结,小学数学教案《关于9的除法应用题》。

  这节课学习了除法应用题,通过讨论知道了虽然这三道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不同,数量关系不同,但解答方法相同.

  四、随堂练习。

  1.看图口头把下面的应用题补充完整,再解答出来.

  (1)有36根香蕉,_____________,平均每把几根香蕉?

  (2)有36根香蕉,_____________,分了几把?

  学生讨论,并口述汇报。

  2.燕子可以活9年,喜鹊可以活27年。______________?

  喜鹊活的`年数是燕子的几倍? 列式计算:27÷9=3

  喜鹊比燕子多活几年? 列式计算:27-9=18(年)

  燕子比喜鹊少活几年? 列式计算:27-9=18(年)

  3.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99页“你知道吗?”通过教师讲解、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五、布置作业。

  幼儿园买来30瓶橙汁,喝了12瓶,还剩几瓶?剩下的平均分给6个班,每班分得几瓶?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板书设计

  除法应用题

  (1)平均分

  食堂运来18筐白菜,平均分3天吃,每天吃几筐?

  18÷3=6(筐)

  答:每天吃6筐.

  (2)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食堂运来18筐白菜,每天吃6筐,可以吃几天?

  18÷6=3(天)

  答:可以吃3天.

  (3)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食堂运来18筐白菜,9筐萝卜.白菜的筐数是萝卜的几倍?

  18÷9=2

  答:白菜的筐数是萝卜的2倍.

  关于9的除法应用题

比的应用教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基本训练

  二、应用题练习

  二、讲解思考题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2、说出单位1的量和分数的对应数量

  (见幻灯投影)

  3、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见幻灯投影)

  1、做练习四第6题

  问: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为什么?题里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2、做练习四第8题

  问:哪个数量是单位1的量?与对应的哪个数量?要求什么数量?

  又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求萝卜比白菜少多少吨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3、做练习四第11题

  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和吨表示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又问:这两题都求还剩多少吨,为什么第(1)

  题用乘法,第(2)题用减法?

  4、分析练习四第12题

  1、出示口答题(见幻灯投影)

  2、学生读思考题

  问:这里两个3/10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练习四7、9、10、12

  说明:解答像上面这样的分数应用题,关键是确定单位1的数量。

  课后感受

  重点还应放在单位1和数量关系上。在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同的数量关系方面有些同学不太掌握,需要加强.

比的应用教学教案13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师:同学们,我家今天来了个客人,你们猜猜,他来自哪里?

  生1:可能来自梅州吧!

  师:不对。

  生2:来自北京。

  师:不对。

  生:老师,我国的那么多地名,很难猜对的。

  师:嗯,俗话说,的确太多了,我们不是不可能猜对,而是很难对。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你一定可以猜对?

  生:你至少要给我们一个范围吧!

  师:说得好,好吧,看在我们师生的份上,我就给你一个范围吧,这位客人来自广东省中珠海、深圳、广州、江门、河源这五个地方的其中一个,现在会猜了吧?

  生1:珠海。

  师:不对。

  生2:江门。

  师:不对。

  生3:深圳。

  师:不对

  生4:广州。

  师:对了,看来生4是最厉害的,你最会猜了。

  生:老师,这样不公平,并不是生4最厉害,而是他猜中的机率是最大的,最有可能猜对。

  师:噢,把你的想法说说。

  生:生1猜中的可能性是最小的,从5个地方选1个,他猜中的可能性只有 ,而生4的猜对的可能性就有 ,当然他最有可能猜中了。

  生:老师,我也觉得是这样。生2在生1猜错后,就只剩下4个地方可选了,所以生2猜对的可能性就只有 ,生3也是猜错,所以深圳也可排除,生4猜时就只有2个供他选择,容易多了,他占了便宜了。(生笑)

  师:看来,同学们对刚才的猜法有点意见,觉得不公平,是吧?

  生:是。

  师:老师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能够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判断生活中的问题。谁能告诉我你是利用了什么知识来解决问题的?

  生1:是利用了可能性的知识。

  生2:是利用了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知识。

  二、交流完善知识图

  师:通过两个同学的补充,我们知道刚才所用的知识原来就在我们的书里。昨天已布置同学们进行了整理,根据你画的知识树,请你跟同桌说说你整理的知识树里的知识有哪些?

  (同桌交流)

  师选了一张学生整理得不太完整的图。

  师:你是如何整理的,能说说你的知识图吗?

  生1:老师,可能性在生活中是有很多用处,比如有人利用游戏转盘来骗小朋友,他蠃的可能性很大,而小朋友蠃的可能性就很小。

  <<<123456>>>

  师:嗯,你就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还有其他话要说吗?

  生1:没有了。

  师:其他同学有补充说明的吗?

  生2:我觉得在整理可能性时,还有一个可以说的,那就是几选几的问题。

  师:能说得更清楚些吗?

  生2:就是可用分数来准确表示可能性。

  师:“准确”表示“可能性”,同学们觉得这句话有矛盾吗?

  生3:没有矛盾。可能性也可用一定形式表示,其中分数就是其中一种形式。

  师:你说得太棒了,看来你是个有心人。

  生4:老师,我想补充,可能性可用分数表示,即 ,这里分母的“几”指“总数”,分子中的“几”指总数中的一部分。

  生5:也可以用“ ”来表示。

  师:嗯,你们归纳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方法。不简单!那我们就把刚才那个同学的知识图再添加一个分支,就是方法,好吗?

  生:好,这样就完善了。

  (师在原学生图上用红笔添了一个分支)

  三、灵活使用知识图

  师:看来,同学们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知识点掌握得不错,不过还要会把知识进行灵活应用。下面听老师出题,你们来说可能性是多少,准备好了?

  生:准备好了。

  师:我在我班上选一个人当值日班长,请问:选到你自己的可能是多大?

  生:

  师:请说方法。

  生1:我班有56个同学,选其中的1个,就是从56中选1个,所以被选中的可能性是 。

  师:对,思路非常清晰。

  生2:也可以这样理解,总数是56,选1个是部分数,所以可能就是 。

  师:另类思维,一样正确。请接着听题:我要在我班的女生中选一个值日班长,请问女生选中的可能是多少?

  生1:女生被选中的可能性是 ,因为我班有女生31人,从中选1个,所以可能性是 。

  师:正确,那么男生被选中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笑:不可能。

  师:请说理由。

  生2:女生不包括男生。

  生3:男生不在被选的范围。

  师:说的多好,用词准确。但我们就真的没有办法表示这个不可能吗?

  生4:老师,我知道。男生被选中的可能性是0。

  师:0可以表示可能性吗?

  <<<123456>>>

  生5:可以的,表示不可能。

  师:噢,这是特殊情况哟。还有没有其他特殊情况。

  生6:有。如果我班只有一个女生,那么她被选上的可能性就是100%。

  师:哗,你真厉害,还会用百分数来表示可能性。为什么说这种情况也是特殊的。

  生7:因为非她莫属。没人跟她争。

  师:相信你的文学功底不错,妙语连珠。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在原知识图再添一个分支:特殊情况呢?

  生:可以。

  (师在原图再添一个分支)

  师:好,通过我们的补充之后,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知识图就更完整了。请你拿出你的图,对比一下,哪些是人想到我未想到的,或者我想到人未能想到,进行添枝加叶。然后同桌再交流一下。

  (生看着自已图,边补充边交流)

  师:现在谁能一鼓作气把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知识点说出来。

  生:我把它整理成如下知识点:一是表示的方法,几选几就用 表示;第二条分支是生活中的应用例子;第三个分支是特殊情况:不可能用0表示,非他莫属用100%表示。、

  四、内化深知知识图

  师:不错。思路理清了,下面看几道题。(出示题目:书本P118面第25题)

  1、再现情境。

  (老师手拿40张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纸片说)

  我们六年级有40名同学举行游芑活动,我准备了40张座位票,分红、黄、蓝、绿4种颜色,每种10张,分别从1号编到10号。进场时每位同学任意拿一张座位票。请问:

  (1)主持人在4种颜色任抽一种,拿这种颜色座位票的同学获开心果。每个同学获开心奖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生1有点犹豫:应该是

  师:请说理由。

  生1:因为按照刚才所说,应该是从40张中选1张,所以我觉得是 。

  生2:不对,应该是 。

  师:嗯,有不同声音,请说。

  生2:虽是从40张选一张,但这里红色有10张,就是说他可供10张红色供他选,所以是相当于从40张中选10张。即 = 。

  师:到底谁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众生:我觉得生2说得对,如果有40种不同颜色的话就是生1对。

  <<<123456>>>

  师:我同意你们的意见。看来刚才我们总结的`几选几的问题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千万不要依葫芦画瓢,生搬硬套。请继续听题:

  主持人第一次抽中了红色,然后从10个编号中抽出一个幸运号码。拿到红色票的同学获幸运奖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众生:

  师:理由。

  生:这题肯定是10选1了。

  师:10张都是红色无它,从中选1张也是红色,所以这种情况是直接用几选几,对不?

  生:对!

  师:现在请你来当设计师:(出示题目:书本P119面第26题)

  下面的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请根据要求在第一个图形中涂色,在第二个图形中中写数。

  (1)把第一个图形围成的正方体任意上抛,使落下后红色朝上的可能性是 。

  (2)把第二个图形围成的正方形任意上抛,使落下后数字“2”朝上的可能性是 。

  师:你是怎样解决第一题的。

  生1:因为这个图有有六个方格,所以我把 变成 ,表示6选2,即把其中2个格涂成红色就可以了。

  师:恩,你采用了逆向思维,懂得出去还懂得回来,真不错,我同意。其他同学有意见么?

  生:没有。

  师;那么谁来说说第2题。

  生2:这题更简单了,只要把其中5个格写上2就可以了。

  师:还有一个格咋办?

  生2:写什么数字也可以。只要不是2。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众生:同意。

  师:看来同学们不但会用可能性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还会用这些知识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

  五、感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广角

  师:说起实际问题,我们这半年学过的也不少哟,谁知道我们到底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也就是你们整理的知识图中的应用广角有哪些知识点?

  生1:老师,我觉得每个知识点在生活中都有作用,所以我举了百分数的例子。

  师:比如……

  生1:比如百分率就很多;还有很多报纸上的百分数。

  生2:老师,昨天我们就调查了我们学校的绿化率是29。1%。

  师:噢,请细说你的调查方法。

  生2:我是问了我校的总务主任邱主任,他告诉我校园面积大约是18931.2平方米,绿化面积大约是5508平方米,然后我就用5508÷18931。2就可求出绿化率。

  <<<123456>>>

  师:真不错,你不但学会了求百分率,还学会了访谈的调查方法。

  生3:老师,我们还调查了一年级三个班了解一些应急电话的情况。

  师:噢,请说。

  生3:我们每小组中抽一个人做调查小组长作代表,分别去到一3、一4、一5班,征得班主任的同意后,我就叫知道110电话如何用的请举手。结果有25人举手,全班有45人,我就用25÷45,约等于55.6%的同学知道使用110电话。

  (生鼓掌)。

  师:把数学知识用活了。

  生2;还有比的应用。

  师:比用在什么方面?

  (生一下子说不上来)

  师:看来同学们忘记了,昨天也没回忆起来。我提示一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利用数学课带同学们去哪啦?

  众生:量大树有多高。

  师:这是应用了什么知识?

  生3:比的知识。

  师:想想,生活中的数学还有哪些?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应用也很广泛。比如木匠师傅要做一张桌子,他要计算木板所用面积才知买多少料。

  生4:还可用计算体积公式来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要计算一个水果的体积,就可把它放进长方体的水箱里,看上升水的体积就是水果的体积。

  师:你的发言让我对你刮目相看,厉害!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能发现数学的精彩,生活的精彩。 下面我们就应用你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苏州到南京的特快列车硬席座车票每张33元,软席车票每张52元。风光旅行社购买这两种车票一共10张,用去406元。两种车票各买多少张?

  (生练习)

  师:请你来说说你的答案。

  生1:406-33×10=76(元)

  76÷(52-33)=4(张)------软席票

  10-4=6(张)--------硬席票

  师:在解题过程中你是用什么方法去解决?

  生1:用了假设法,假如全是硬席票。

  师:不错,准确率高。还可怎样假设?

  生2;还可假设全是软席票。

  生3:还可假设一半软席票,一半硬席票,用表格。

  <<<123456>>>

  师:假设法应用很广广泛,其实除此之外还可假设只有一张软席票、二张软席票,就是说假设法其实有无数种设计方式,不用不知道,数学真奇妙啊!

  师:这节课已接近尾声了,能与老师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吗?

  生1:我复习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

  生2:我还知道了如何设计游戏的公平性。

  生3:我知道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师:恩,每人都有不同的收获,把你的喜悦回家与家人共享。今天的作业:

  1、同桌一起来做个游戏,出示9张卡片,反扣洗一下,摸到奇数算女生赢,摸到偶数算男生赢。这样的游戏公平吗?怎样设计才使游戏公平?

  2、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很多商场为吸引顾客都举行了抽奖活动,购满一定价格可以到转盘上转1次。

  (1)观察转盘你有什么发现?

  (2)根据转盘给定区域的色彩,假如你是商场的经理,你会怎么样设计一、二、三等奖?为什么?

  想象一下如果是顾客,希望怎么设计呢?

  <<<123456>>>

比的应用教学教案14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真正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

  2×3= 2×5= 4×2= 5×1=

  5×3= 4×3= 5×5= 1×4=

  2.列式计算.

  (1)3个4相加是多少?

  (2)5个2相加是多少?

  3.师:大家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学会了计算相应的式子题和文字叙述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看谁能够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4.教师板书课题:应用题

  新授

  1.出示例8(教师板书)

  同学们浇树,每个人浇4棵,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

  2.分析解答例8

  (1)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各是什么?用小圆片摆一摆,表示出题目中的意思.

  学生可以答出:每个人浇4棵,有了3个人,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一个学生说,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贴小圆片.)

  (2)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树应该怎么想?(学生回答:每个人浇4棵,也就是1个4棵,有3个人浇树,就是浇了3个4棵.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也就是求3个4是多少.)

  (3)问:要求3个4棵是多少,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该怎样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4×3=12(棵)

  口答:一共浇了12棵.

  3.进一步理解例8算式的意义.

  师问:谁来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中的4表示每个人浇了4棵树,也就是一份是4,算式中的3表示有3个人再浇树,也就是有相同的3份,算式中的12表示3个人一共浇了12棵树,也就是3个4是12.)

  4.讲解例9

  (1)出示例9(教师板书例9)

  小明买了3个扣子,每个5角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2)师:读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贴:

  (3)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多少分应该怎样想?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样列式?说说为什么? (分小组讨论)

  (4)汇报解答方法.(小组同伴分工完成下面的任务:一人负责口头列式,一人负责板书列式,一人负责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5)再次说明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算式里的5表示每个扣子5角,3表示买3个扣子,一共是3个5角,要求3个5角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

  教师要求:

  (1)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能完成几道题就完成几道题.

  (2)如果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了所有的题目后,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乘法解答的`;这几道题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这几道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果每一道题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归纳质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1、乘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迅速的计算.

  2、求几个几用乘法计算.

  3、求几个几还可以用加法来计算,但是用乘法计算起来比用加法计算更简便.

  4、我们已经学习了“求几个几” 的文字叙述题和应用题.其实把文字叙述题加上不同的事情就是不同的应用题.

比的应用教学教案15

  教材说明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关于两物体相遇,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后面,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教材首先出现一个准备题,通过图示来说明什么叫做“相向而行”。接着通过列表分析了每经过1分、2分、3分后,两个人之间距离的变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遇”。然后再通过例3、例4教学“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

  在例3中,教材通过图示着重说明了小强和小丽两人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但是解答方法可以不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多少米,再加起来。这种解法思路较清楚,学生容易理解。第二种解法稍难一些,但是有了准备题做基础,学生就能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这种解法不仅比第一种解法简便,而且是教学例4的基础。

  在例4中,教学“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这恰好是利用例3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逆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地进行分析,只是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想应该怎样解答。

  在练习十四中,除了编排了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以外,还有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例如:相背行驶、不同时出发、间接给出某一车的速度等,为的是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有关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同时也防止学生在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四中的习题。

  2.教学例3之前,可以先复习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说明,以前我们都是研究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现在我们要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接着,出示第54页上面的准备题,通过画图或者让两个学生演示,相对走一走,说明什么叫做“同时出发”和“相向而行”。再结合图示或学生的演示,看每分两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在图下面的表中填写数目。学生填完表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表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两人在相对行走的过程中,经过1分、2分、3分后,每个人走过的米数和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最后再弄清什么叫做“相遇”,相遇时,两个人走过的路程和两家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通过例3教学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时,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使学生看到小强和小丽在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然后,可以提问:“怎样才能求出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呢?”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列式计算,然后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先分别求出两人各自走过的路程,也就是各自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家之间的路程。教学完第一种解法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准备题中分析过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在这题中由于两人同时出发,那么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怎样?求两家之间的路程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列出第二种算式计算。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和解答的。在这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数量关系上看,第一种解法是用两人各自的速度乘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后相遇,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一共走多少米,也就是“速度和”,再乘时间。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十四中第1~3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通过例4教学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复习题。复习前面刚学过的两人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然后再把条件和问题改成例4,并画图表示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想,已知两地相距270米,又知道两人各自的速度,能不能求出相遇的时间?并且联系例3的第二种解法,启发学生想,“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多少米?”“那么经过多少分钟两人可以走完这270米,可以怎样计算?”让学生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在学生做完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以后,订正时也要找几个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