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20 09:09:4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7篇[精选]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7篇[精选]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的作者是如何把文章的主要意思一层一层表达出来。

  2。选一件生活中难忘的、能够从中接受教训的事,写一篇作文。

  3。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教学重点:

  写一件生活中难忘的、能够从中接受教训的事,并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教学难点:

  围绕中心有条理地记叙。

  习作指导:

  一、谈话揭题:

  生活中我们做过许多事,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或其它傻事,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一些发人深省的教训更是令我们终身难忘。揭示题题——难忘的教训。

  二、初步审题。

  1。教训是什么意思?(教训: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等。)为什么难忘?

  2。从题目上看写这件事心须具备哪两点?(一是难忘,二是教训。)

  3。你认为应该写一件什么事?(一件难忘的“错事”。当然,我们应该把“错事”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你曾经做过的坏事、错事、傻事,不成功或失败的事等等,都可以。)

  三、具体指导

  1。选择材料(明确写什么?)

  (1)问:在你难忘的事中,哪一件最令人难忘,给你的教训最深?请选一件真实的向大家说一说。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这些错事我们永远难忘,它就像一面镜子随时照着我们,使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并时时提醒我们千万别再犯类似的错误,因为它使我们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训。那么,你从这件事中吸取了一个什么教训呢?

  2。确定中心。(为什么写?)

  师:这个教训就是中心,中心来自对生活的感受。比如,老师我“因看书成了近视眼”这件事,受到的教训是要注意看书的时间、姿势和光线。

  问:那么,你从你“难忘的教训”这件事中受到的教训是什么?(或吸取了什么教训?)先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老师请几个诚实又勇敢的同学来说。

  小结:我们在确定文章的中心时,要尽量准确。确定了中心,再围绕中心写,就能写出有中心的文章。当然,光有中心不够,还得把文章的主要意思按一定的顺序一层一层地表达出来,即“理清文章的条理”。

  3。理清条理(怎样写?)

  (1)以《田忌赛马》为例,理清文章的条理。(师生一起回忆)

  (2)“难忘的教训”这件事你准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请思考。)

  (3)有条理地简要说一说你“难忘的教训”。(先分组说,再抽代表说,师生评判。)

  四、强化巩固(范文引路)

  1。教师念范文《说大话的.下场》(学生人手一份)。

  去年暑假的一天,我们几个淘气鬼打过扑克后,就到竹林里说起大话来。

  比我小半岁的弟弟说他不怕老鼠;强强说他敢和山羊打架;莉莉说她是捉鸡能手。我也眯起双眼吹起牛来说:“蜂子是我的手下败将,它们从不敢螫我。”强强撇撇嘴:“燕燕吹牛,我才不信呢。”“不信?那你给我找个蜂窝,我要不敢,是……是小狗。”“我家房檐下有只大蜂窝,走,看你敢不敢?”

  于是我们几个很快跑到强强家的后墙根。“在这儿呢。”我顺着看去,不看还罢,一看还真把我吓一跳,这么大的蜂窝,我犹豫了。可是不捅,“小狗”这“美名”呀开学准会传遍全班的。可这么高,怎么办呢?还是强强眼尖,他看到旁边草堆边有根木棍儿,忙捡来递给我。我接过木棍儿不管三七二十一,对准蜂窝就是一阵猛捅。“嗡嗡——”蜂子没命地到处乱飞。那几个胆小鬼早已藏到草堆里边。我扔掉木棍连滚带爬窜向草堆。那蜂子像长了眼似的,在我的胳膊上、脸上螫了几下,疼得我直掉眼泪。当时我那狼狈相,绝对赛过电视里的小丑。

  唉,看来说大话是有害无益的啊!

  2。师:听了这篇作文,你觉得写得怎么样?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及鼓励性评价。)

  3。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这篇文章的题目怎么样?为什么?你认为还可以用哪些题目?

  (2)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还可以怎么写?

  (3)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4)“我”从这件事中受到的教训是什么?

  五、总结:

  教训是深刻的,所以是难忘的,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教训中学到知识,明白道理,正是我们写“难忘的教训”的目的和意义。

  六、作业

  教师出示小黑板。

  1。课内作业:拟订作文提纲

  本次作文我所写的事是(),从这件事中我受到的教训事是()。这件事我打算先写(),再写(),最后写()。

  2。课后作业:以“难忘的教训”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选材真实,教训难忘;题目自拟,尽量新颖;条理清晰,经过具体;写完后认真修改。

  附:板书设计

  难选择材料——真

  忘

  的“错事”确定中心——准

  教

  训理清条理——序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⒈品味重点词句,感受槐乡的五月给孩子们带来了幸福与快乐,体会槐乡的八月磨练了孩子们勤劳淳朴,热情好客、潇洒豪放的品格。学习他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

  ⒉了解槐树、槐花、槐米及槐树种子的知识,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

  ⒊学会六个生字,认读四个生字,积累叠句。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

  教具准备

  课件;槐花图;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1熟读课文。2、自学生字新词3、了解槐树、槐花。

  第一课时

  一分钟竞赛(一分钟记忆)

  山山洼洼噼噼啪啪摇摇晃晃匆匆忙忙犹犹豫豫

  甜丝丝香喷喷白茫茫绿油油美滋滋清凌凌

  一、出示槐花图片及诗句,导入新课

  槐林飘香

  一湖月夜渚流光,万树琼花浮暗香。

  心醉不知归去路,欲把草畔做寝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槐乡,走进生活在那里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二、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当我们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槐乡风情中,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听后的整体感受。

  3、槐乡独特的风土人情令人陶醉,相信读了课文你们一定会被槐乡那独特的风情所吸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语要想像当时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如暮霭、草垛等。

  三.品读欣赏

  1、按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如“酿”读niàng,不要读成liàng;“塑料”的“塑”读sù,不要读成su。)

  2、你最喜欢槐乡的那个季节?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联系课文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1)请喜欢五月槐乡的孩子谈体会:

  (槐乡的五月令人兴奋,让人陶醉,处处浸润着槐乡特有的风情。)

  (2)喜欢八月槐乡的同学谈体会:

  (槐乡的八月,给孩子们带来繁忙与收获,浸透着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喜欢的段落。

  4、小结:槐花飘香的五月,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他们幸福快乐;繁忙的八月,孕育了孩子们勤劳善良、自立自强的品格。

  5、说说心里话: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分钟竞赛(一分钟记忆)

  热情好客 勤劳淳朴 风土人情 令人兴奋 让人陶醉 潇洒豪放 吃苦耐劳 自力更生

  孕育 勤劳 善良 自强 自立 馥郁 如雪的颜色 多姿的形态 飘溢的香味 笔笔融情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⒈指名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⒉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槐乡的美景,感受了槐乡孩子的幸福快乐。这节课,我们一齐来体会作者优美质朴的语言。

  二、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得好处。

  以下是要求学生重点领悟的:

  ⑴叠词的广泛运用,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如:槐豆豆、香喷喷、山山洼洼、摇摇晃晃、一缕缕炊烟、香香的花粉。找出文中的叠词,读一读。

  ⑵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描写更生动形象。“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近看如新疆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辮儿。”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槐花的润泽精美以及槐花的俏皮和充满灵气。那美丽的样子,真使人见人爱。“老槐树心疼的伸出手臂为他们遮住露水,并轻轻的哼着谁也听不懂的歌。”槐乡人培育了槐树,槐树庇护着槐乡的儿女,如父母疼爱着自己的儿女。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找出文中的其他比喻句、拟人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⑶侧面烘托的描写。如“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香的花粉,酿出了甜甜的蜜。噼噼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子挎走了白生生的槐米。”作者从侧面写出了槐花的香,这是槐花的馨香引来了蜜蜂,引来了孩子此文转自淘。教。案网()。。“鸡儿热的耷拉着翅膀,像塌了架的草垛;狗儿热的吐出舌头,躲在树荫下直喘粗气;蝉儿热的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扯着嗓子乱叫。”这几句对动物的描写,道尽了八月的炎热,更衬托出槐乡孩子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

  三、学习生字。

  1、自读生字,想一想,在字形方面,你要提醒大家什么?你有没有最好的方法记住它?

  2、用生字组词扩展对字义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摘抄好词佳句。

  五、听读文章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揣测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3、抓住关键,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同学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语句赏析,培养同学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

  2、揣测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马图书法,激趣引读

  1、马图书法:

  教师展示有关马的各种书法作品并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同学欣赏。

  ⑴看了这些书法画面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⑵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更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说理由。

  2、激趣引读:

  教师: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灵,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用亲切的感情、形象的语言、人格化的描写,给这些“朋友”画像,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了人性光彩的马儿吧。下面谁能介绍一下作者呢?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喜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一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像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老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二、有情朗读,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读:

  ⑴全体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

  ⑵同学个别朗读竞赛,其他同学适当加以朗读评价。

  2、整体感知:

  ⑴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

  ⑵你能用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吗?

  家马:“驯良”。

  野马:“自由豪放”。

  ⑶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示在哪些段落?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示在二、三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⑴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

  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支配,还会迎合他人的心意。它们“无保存地贡献着自身”,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悲痛的堕落。

  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暴地禁锢它。更凄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身的玩物。

  ⑵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分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有高贵姿态。

  ⑶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讨论明确: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身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括两层含义:

  ①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

  ②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这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⑷“给马戴黄金链条”等是不是对马的“侮辱”?

  讨论明确:是“侮辱”,因为这些做法使马失去了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痛。

  2、赏读品味:

  请同学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并加以赏读品味,特别要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描写的语句。

  表示驯良的词句:迎合他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示自由豪放的`词句:飞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可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方面与同学一起分享你的赏读感受。)

  四、揣测体会,对比描写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考虑其作用。

  (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烘托野马的自由豪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烘托马的美貌。)

  2、文章在写马的美貌时,与其他动物作了对比,你认为其他动物真的很丑吗?说说你的看法。

  运用对比描写,更能突出马的美貌。但作者把马与其他动物作比较时,态度是不很客观的,因为动物的外形是它们在漫出息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自行演变的结果,无所谓优劣美丑。

  3、请用对比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身喜欢的动物,并在班级交流。

  五、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⑴你认为人工与天然究竟哪种更美?(可不局限于有关马的研讨。)

  ⑵在你看来,家马的驯良是天性的吗?请联系自身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驯良”的。

  ⑶在你看来,我们该不该驯化动物呢?

  ⑷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呢?

  ⑸假如你是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你会怎样想呢?

  是的,假如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倒霉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假如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梁晓声《假如我为马》中的片段)

  (可各抒己见,可从不同的角度评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互动释疑:

  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不只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被奴役之马的深切同情。

  2、拓展延伸:

  ⑴找出自身最喜欢的语句(段),并写好自身的感受。

  ⑵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并作读书摘记。

  ⑶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个自身养过或见过的小动物,不少于300字。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依据】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下)第16课《水上飞机》。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③能根据 “究竟”的不同意思造句。

  2.情感目标:了解水上飞机的种类和作用,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3.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②抓住文章中的空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③借助课文语言材料,进行角色体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水上飞机的种类和作用,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揭题设疑

  1、同学们,老师带了一个谜语来考考大家,有信心挑战吗?

  (出示:猜一猜

  “一只大鸟真神奇,只喝油来不吃米,呼啸一声冲上天,载客运输飞千里。”——打一交通工具)揭示谜底——飞机(板书)。

  2、说起飞机,大家一定不陌生,你们知道有哪些种类的飞机呢?(学生说一种,点击图片出示一种,教师介绍了解。)

  3、今天,有一位小客人——小海鸥(出示图片),要来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科学发明(点击课件、板书)——水上飞机。

  4、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这种飞机的特点?

  ①指名读。②评读。③齐读。

  5、《水上飞机》和我们已经学过的《航天飞机》一样,都是科普童话,都是以童话的形式来介绍科学知识。

  6、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7、同学们真爱动脑筋,一下子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今天,咱们就跟着小海鸥一起走近水上飞机,揭开心中的两个谜团:水上飞机是什么样子的?水上飞机有哪些本领?(板书:样子、本领)

  不过,要想揭开这些谜团,可得好好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明确自读要求

  出示: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

  想一想:①水上飞机是什么样子的?②水上飞机有什么本领呢?

  2、检查生字新词。

  出示词语:

  遇难 汲水 溅起 森林

  救援 救护 迅速 运输

  机舱 谈话 究竟 佩服

  海鸥 喂 货轮 求救

  ①自由轻声读

  ②指名读。

  复习多音字:难;注意字形:佩、喂;找近义词:救援 -- 救护。

  ③齐读

  三、精读感悟 感受外形之奇

  1、小海鸥带我们来到了茫茫的大海上(出示图片)看到这样辽阔的`海面,你想到了哪些成语呢?(理解“茫茫”的意思)

  你能把这个词读好吗?

  2、瞧,在茫茫的大海上,小海鸥发现了一条奇怪的大船(出示图片)

  ①与普通的船相比,他们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呢?(找出区别,点击课件)

  ②课文怎么介绍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找有关语句。

  ③指名读。

  ④难怪小海鸥说它发现的是一条怎样的船?(板书:奇怪)

  ⑤齐读,读出船的奇怪。

  3、看到这条奇怪的船,小海鸥想客轮、货轮,啥样的船我都见过,可就是没见过这种长翅膀的船。

  ①这时,小海鸥心里肯定会觉得怎么样?指名读

  ②齐读,带着好奇、疑惑的表情读。

  4、因为小海鸥感到奇怪,所以——他飞了过去,想问个究竟。(出示)

  理解“究竟”:

  ① “究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什么词?(清楚、明白。)

  补充:

  ②宇宙上究竟有多少颗星星?理解“究竟”在句中的意思(疑问)。

  ③用“究竟” 分别根据不同的意思造句造句。

  ④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四、以读促讲 初识本领。

  小海鸥想问个究竟,它是怎么问,那条奇怪的船又是怎么回答的呢?让我们来听一听。

  ①听录音

  ②谁愿意来扮演小海鸥,试着和这位船大哥打个招呼?指导朗读“喂”。女生齐读。

  ②奇怪的大船很友善地对小海鸥作了纠正。男生齐读。

  ③小海鸥听了大吃一惊,为什么吃惊?指导朗读好两个“?”。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课文写的是一位画家和一个小姑娘之间发生的事。在海滩上,画家请小姑娘看管衣服和画夹,自己游到礁石上捡贝壳;小姑娘冒着火热的太阳等了好长时间,画家才回来;画家想给小姑娘贝壳以表示感谢,小姑娘谢绝了。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圈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识记4个生字:肠、蜊、蛳、捅。理解并积累7个词语。仿写比喻句。

  3默读课文,按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女孩的美好心灵。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

  交流预习情况。分节读课文,提出问题。

  字词教学

  课文4个生字都是形声字,可以用换部首的方法记住读音和字形,再通过比较理解字义。

  本课的词语也比较浅显,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发现不懂的地方,合作想办法解决。

  阅读教学

  课文比较长,课始(或课前)可让学生预习课文。预习的要求不要太高,可以是读通课文,圈划自己不懂的地方和最感动的地方。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先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比如:结合“阅读芳草地”的第二题,根据提纲理清课文的层次。然后深入学习课文,通过小姑娘的言行理解她乐于助人、守信、做了好事不求报答等好品质。同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句子的语气。

  练习指导

  1“词句活动室”的第一题:小组合作,写出“一字打头”的成语,比一比哪一组写得多。要通过“游戏”、“比赛”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帮助学生积累成语。这类成语很多,如:一心一意、一本正经、一表人才、一波三折、一步登天、一尘不染、一帆风顺、一干二净、一鼓作气、一呼百应、一见如故、一箭双雕、一举成名、一举两得、一马当先、一鸣惊人、一目了然、一诺千金、一丝不苟、一团漆黑、一望无际、一针见血等。

  2“词句活动室”的第二题:“照样子,填写句子。”例句中“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比喻心情非常激动;理解了之后,让学生想想谁在什么时候心情非常激动;最后,完成填写练习。

  语言实践

  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提纲,把课文内容讲听。课文比较长,主要是训练学生学习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有时也可以把一个大段分成几个部分),想清楚以后在进行复述。具体讲的时候对学生要求不能太高,大致内容讲清楚就可以了。

  实践活动

  “语言直播厅”是一道跨度很大的练习,重在培养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知新而温故”——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复习旧知识。在课内外学过的文章中,只要主人公的品质和“乐于助人”、“守信”、“做了好事不求报答”中的一个方面有关即可。假如主人公有其他美好品质,一般也可以允许。

  资料

  作者:庄之明原名庄志明。1937年出生。福建晋江人。著有短小说集《海菊花与宝石花》,中小说集《爱的萌芽》等。

  词语注释:

  一望无际:际,边。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

  灵机一动:灵巧的心思一下子出现了。

  古诗诵读

  游子吟

  唐·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简介

  孟 郊 (751-814) 字东野,湖州武康(浙江德清)人。贞元进士,任溧阳县尉。其诗多寒苦之音,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孟东野诗集》。

  注释

  游子:离开家乡游走四方的人。吟:一种诗体名称。就像本书中所收的汉乐府《长歌行》中的`“行”字那样,总是放在名的最后。密密缝:意为母亲担心儿子长久远游外地,生活没人照料,便密缝衣服使之不易破损。寸草心:比喻儿子自感报答母爱的孝心非常绵薄。因子女需母亲抚养方得成年,有如小草需阳光照射方得长高,故有比喻。三春晖:春季三个月的温暖阳光。比喻母亲的慈爱恩德。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握针线,正在为即将外出远行的儿子缝制衣衫。她一针一线细密地缝着,仿佛是担心儿子不能按时归来,便把自己对孩子深深的关爱都缝进衣服里。作为子女,寸草般微薄的教心又怎能报答这阳光一样伟大的母爱呢?

  提示

  这是一首颂扬伟大母爱的小诗。诗人是从一个很普通的生活场景开始对母爱进行描绘和颂扬的。这首诗看似浅显平淡,实际上含意深婉,又富有民歌特色,因此长期以来为人们所传诵。

  谢亭送别

  唐·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作者简介

  许 浑 字用晦,一作仲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太和进士,官虞部员外郎。其诗长于律体。有《丁卯集》。

  注释

  谢亭:在今安徽宣州。相传是唐朝谢朓(tiǎo)所建。劳歌: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是古时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别时唱的歌。泛指送别歌。西楼:即谢亭。

  译文

  我在谢亭设酒为好朋友饯行。离愁别绪笼罩着每个人的心头。在送别的歌声中,船夫解开缆绳,小船起程了。我目送着船儿离去,只见经霜的枫叶染红了两岸的青山;湍急的江水载着那一叶小舟,渐行渐远,融入了天际……夕阳西下,暮蔼沉沉,凛凛的秋寒使酒醉的我醒来,可是知心的好朋友已远远离去。在这满天的风雨中,我孤独寂寞地走下了谢亭。

  提示

  这是一首送别诗。它以景写情,用自然的风光来衬托人的感情。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小伙伴的可怜,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使学生懂得要为别人着想,做一个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使学生懂得要为别人着想,做一个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引导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课题。看到题目,有什么不解?

  2、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解释。

  3、引导质疑,驾驶归纳问题。

  (1)达贝里年纪那么小,他为什么要办杂志?

  (2)达贝里年纪那么小,他怎么办杂志的?

  (3)达贝里创办的《阳光》杂志挣来的钱怎么花的?

  4、导入:现在就请大家按老师的要求读课文,尽可能借助小组的力量,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二、提纲导入,小组合作学习。

  1、下组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画出生字,在组长的组织下学习生字,认读词语。

  2、自由读课文,小组内检查上述问题的解答情况或小组内讨论,交流,解答这些问题。

  3、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三、掌握生字,整体感知。

  1、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读,教师强调。

  2、再读词语巩固认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使?

  4、小结:一个少年年仅12岁少年达贝里创办了一份杂志令人佩服。他用办杂志挣来的钱帮助贫困小伙伴,而自己却一分钱也不花,这更让人感动。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穷孩子的困境。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在九十多年前,一些穷孩子遇到什么困难?说说自己的体会。

  2、指名反馈,出示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语。(纽约市的`一所小学有一些穷孩子,每年寒冻一到,因为没有鞋穿,无法去上课。)

  3、学生说体会。

  4、是的,有一个少年名叫迪罗。达贝里,他就想让同学们穿上鞋,摆脱贫困。

  5、比较体会。

  (1)在这么冷的天气里,我要是能穿上鞋袜那该多暖和呀!

  (2)在这么冷的天气里,同学们要是能穿上鞋袜那该多暖和呀!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同情2、可怜地、渴望地)

  五、小结。

  在寒冷的冬天,同学们那么渴望能穿上鞋袜暖和暖和呀!达贝里并没有等着天上掉下鞋袜来,而是自己动脑筋、想办法。他要创办杂志挣钱来帮助同学们。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

  2、九十多年钱,纽约市的一个小学的穷孩子,每年寒冬一到,因为没有鞋穿,无法去上学。达贝里就是这些可怜的孩子中的一员,于是,他想办法办杂志挣钱来帮助贫困的小伙伴。那么,他是怎样做的?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抓关键词句谈体会。

  1、出示提示。

  (1)达贝里为了创办杂志《阳光》都做了哪些事?

  (2)达贝里办杂志挣到的钱是怎么使用的?

  (3)用“~~~”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你认为达贝里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学生自学。

  3、集体反馈。

  三、小结。

  1、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事。来我们来说一说吧。

  2、总结: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呀,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行为,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我们应该向达贝里学习。做一个关心和帮助别人、有爱心的人。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讲讲你或小伙伴关心和帮助别人的故事。

  板书设计:

  12.少年总编

  写信请人写文章

  找印刷厂印刷

  卖鞋袜给小伙伴

  关心帮助别人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

  2、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

  3、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和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鉴赏主要人物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从而加深学生的社会认识。

  教学重点:

  1、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

  2、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家作品

  2、积累字、词,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梁山好汉,108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奇故事。鲁智深是拳打镇关西,杨志是失了生辰纲,武松是景阳岗打虎,那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的一段故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二、了解作者和作品

  ⑴ 施耐庵 元末明初小说家,生平事迹缺乏可靠记载。

  ⑵ 《水浒传》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反映的是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南宋时期,有关宋江等“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英雄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元末明初,施耐庵等人在表现水浒故事的话本、杂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基础上,加工编成了《水浒》,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水浒》最早为100回本,后来出现120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了71回以后的内容,又将第一回改为楔子,成为70回本,这样故事性增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水浒》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三、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理清文章思路

  一)、积累字、词

  1、下列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C )

  A、赍发(jī) 喝彩(hè) 砧辱 模样(mú)

  B、酒撰 调和(tiáo) 迤逦 朔风(shuò)

  C、差拨(chāi) 彤云(tóng) 洗漱 央浼(měi)

  D、提防(tí) 仓廒(áo) 吹撼 毡笠(zhān)

  解析:

  A、玷辱 B、酒馔

  D、提防(dī)

  2、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D )

  A、当时管待林冲酒食(款待,招待)

  B、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拿出)

  C、老军都点见了堆数(点清)

  D、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减少,消失) 解析:消耗:消息

  二)、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三)、师生共同理清文章思路

  开端(第1自然段): 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发展(2-5 自然段): 陆虞候密谋害林冲,林教头买刀寻敌。

  进一步发展(6-9 自然段):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 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四)、分析文章线索

  明线: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

  暗线:敌人对林冲的陷害

  四、结束语:

  林冲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家境殷实,生活幸福,这样的一个人,为何会一再遭到高太尉的陷害,他又是如何走上反抗道路的呢?我们下节课分解。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2、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与意义

  教学步骤:

  一、根据情节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1、补充介绍与课文有关故事情节

  林冲是《水浒》里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最后被逼上梁山的典型。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他的上司太尉高俅的儿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高俅及手下陆虞候设下一条毒计,让林冲买了一把宝刀,然后高俅命令林冲带宝刀入府,乘机诬陷林冲阴谋行刺,林冲因此被刺配到沧州。在去沧州的路上,押送的公人被陆虞候买通,多次想杀害林冲,幸亏被鲁智深救下,安全来到沧州。以下是课文的情节。后来林冲逃到柴进家里,柴进又把他介绍到梁山,成了农民起义军的一员。

  2、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⑴沧州遇旧

  ①李小二“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后又是林冲“救了他免送官司”,并“与他赔了些钱财,方得脱免”,最后还是林冲“赍发他盘缠”才“于路投奔人”。这充分体现了林冲行侠仗义,扶危济困的性格特征。 ②林冲来到沧州,虽然感到前途渺茫,但仍存有幻想,违心地说自己是“恶了高太尉”才“刺配到这里”,对自己遭受陷害的冤情,虽有怨意,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说明他安于刑徒生活,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并无反抗之意,抱有刑满释放,重获生路的希望。 ③“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这淡淡的一句,表明扶危济困的英雄林冲,身在危难之中,依然不顾自己的苦难,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高贵品质。

  ⑵买刀寻敌 当林冲得知陆谦来到沧州陷害他时,他大怒,离开酒店去买了一把解腕尖刀,前街后巷地去寻,这时的林冲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但寻了三五日,不见动静,他“也自心下慢了”,显示出他安于现状的性格。

  ⑶ 接管草料场

  ①调他到草料场时,他不但没有意识到是新的阴谋,反而认为是“好差使”。见草屋已“四下里崩坏了”,就想等“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可看出林冲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特点。 ②林冲外出沽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拽上锁了,”一件一件做得很有条理;沽酒回来后发现草厅倒了,“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充分体现了他小心谨慎的性格。

  ⑷ 手刃仇敌

  当林冲在山神庙得知敌人的狠毒阴谋时,他再也无法忍耐下去了。当他听到“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等话语时,他怒火中烧,旧恨新仇,一齐涌上心头,拽开庙门,挺着花枪,大喝一声“泼贼哪里去!”这山崩地裂的一声大喝表明,经过艰苦思想斗争的林冲,终于忍无可忍,抛弃了幻想,同从前所依附的封建统治集团彻底决裂,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二、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关键在于一个“逼”字

  ①相国寺里辱娇妻

  ②白虎堂上遭陷害

  ③野猪林里谋性命

  ④火烧草料场断后路

  2、意义:

  ①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

  ②深刻揭示了“民不得不反”的生活真理

  三、合作探究: 林冲杀差拨和富安,用的是花枪,为什么杀陆谦用的是尖刀?而且如何认识其手段的残忍? 杀陆谦的解腕尖刀本就是为他而准备的。林冲杀陆虞侯的手段是残忍了些,但唯其如此,方能显示敌人的阴险狠毒和林冲的被逼无奈,最终忍无可忍,以此来释放心中的愤怒。因而林冲杀陆虞侯,是借杀人来控诉,控诉陆虞侯的不义和社会的不公,从而显示林冲造反的正义性;林冲杀人,既是杀掉自己的结义兄弟,也是在杀“自己”,杀掉那个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自己,而一个全新的林冲也从血腥和烈火中涅磐。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及作用

  教学步骤:

  一、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然后分析其作用

  1、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

  ①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②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③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④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⑤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2、合作探讨: 文章两次写到了偷听,请找出来并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①店里:李小二的妻子有意去听,但由于陆谦等人是在谋划害人的亏心事,因而做贼心虚,怕人听到,只能暗中私语,隔墙之耳也就听得不甚清楚了。

  ②庙里:林冲无意中听到了陆谦等人谋害自己的全部对话。陆谦等人放火成功,根本没想到深夜冷落萧条的山神庙里会有人,更想不到会是林冲;加上他们自以为阴谋得逞,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免不了得意忘形,无所顾忌;林冲又仅隔庙门,因而听得清清楚楚。

  3、作用: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二、分析景物描写——风雪的作用

  1、直接描写

  ①.刚去草料场,“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出门沽酒时,“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 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下得紧。”

  ③.沽酒返回时,“看那雪, 到晚越下得紧了。”

  2、用侧面描写 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这些描写,使读者对当时风大雪紧,留下具体印象。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出去沽酒,才会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雪越下越大,草屋才被大雪压倒,林冲才去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雪大,为了抵挡风雪,林冲才将大石头堵门;正因为庙门被抵推不开,才有机会让陆谦等人的阴谋暴露,促使林冲性格变化,起到推动情节层层发展的作用,同时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性格。那密布的彤云,怒号的朔风,飞扬的大雪,破败的草料场,孤寂的破庙,形成一种荒凉、寂寞的冷酷气氛,而草料场那“必必剥剥”地爆响,“刮刮杂杂”地燃烧起来的熊熊烈焰,也点燃了林冲反抗的怒火。正是在这悲壮、凄凉的气氛中,林冲完成了他性格的重大转变,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3、作用: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三、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水浒传》第七~十二回。

  2、完成学案和习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教案(精选)09-23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母鸡教案04-18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影子》教案06-13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跳水》教案06-13

语文教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