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黄河象教案

黄河象教案

时间:2024-04-12 18:27:12 教案 我要投稿

黄河象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河象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河象教案

黄河象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能给课文分段,写出第二段各层的提纲

  2、朗读课文,并能按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3、了解科学家们假象的黄河象骨颌化石的来历及假想,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4、能收集资料,制作简单的幻灯片,以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出示背景课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指名一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幻灯)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师板书课题:19、黄河象)

  (二)、学习第一段

  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师板书。)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 ——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幻灯示答案生齐读这句话。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石头。

  5、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2—7自然段

  (1)抓住关键词导入,理解课文内容

  1、师问:什么是假想?

  2、生答:假设、想象。

  3、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4、生自由谈。

  5、(出示幻灯,示假想依据)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6、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并能复述此故事;(2)、对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7、指名一人复述此内容。

  8、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9、质疑:对于科学家的假想,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10、学生自由质疑。

  12、自由感情朗读。

  (2)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幻灯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3)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1、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2、让学生提出不懂的生字、词,共同交流、讨论。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黄河象教案2

  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学示引导:

  1、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难点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解决办法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

  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

  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词的句子,将生词多读几遍。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并加以理解。

  3.指导书写。

  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4)媒体演示,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2)四人小组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并对照板书,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板书设计:

  黄河象

黄河象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够认真漂亮的书写本课六个生字,准确认读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象化石的情况以及发现挖掘的过程

  4、能有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搜集黄河象化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

  1、师:先来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幻灯出示化石图片)这些都是——化石。关于化石你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化石的资料)

  2、出示黄河象化石的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化石吗?对,这是古代黄河象的化石。你对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又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资料,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及时补充。

  3、看来同学们在课前都认真的搜集了资料,为我们这节课的学篇科普散文,这样的文章我们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二、检查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

  (随生回答板书:化石样子、假想来历、发现挖掘)请你根据这些内容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在文中用双竖线标出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叙述顺序,你认为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而本文却是先写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再写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最后写化石的发现和挖掘,这在写法上属于倒叙的写法?你知道为什作者要把黄河象化石的样子放在文章的开头来介绍吗?(为了突出化石的样子,说明黄河象化石的样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细读课文,品词悟情

  1、那我们就先来读读文章描写化石样子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黄河象骨骼化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有印象,你是从哪一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

  (1)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感受到黄河象化石的高大,完整。有多高?四米比我们教室还要高出一米,有多大,长八米教室长。这具大象的骨架如果放在我这里恐怕屋顶都要涨破。你怎样理解除了尾椎以外这句话?(只有尾椎不是化石)

  (2)看,前面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是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三米多长的大象牙重有三吨,得用载重吨的大卡车去拉。

  你怎样理解甚至?(舌骨很难发现也能保存着,说明化石的完整。)

  (3)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一百多块的脚趾骨,连三四厘米的趾骨也没有失掉可见完整。大到三米长的大象牙,小到三四厘米长得脚趾骨都保存着,可见它的完整。

  3、作者为了说明化石的高大、完整用了一些数字来说明,这在说明文中是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我们来再读读这三句话,感受一下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准确性。

  4、人们站在这样的骨架前,似乎可以看到一头大象这昂首阔步向前跑。

  (出示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你看到的这具化石的样子介绍给大家吗?

  结合第一段的内容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

  5、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

  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为什么能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呢?

  (死后没有被移动过)你怎么知道的?

  6、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问题: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发现的?因为什么所以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7、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大象的脚踩着石头。

  课件出示: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 ),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 )。

  大象是失足落水的,死后没有被移动过,这都是科学家们的想象和推想。但是不是随便瞎想。而是有理有据。科学家的推想是有根据的。那么科学家又会我们假想出怎样的一个精彩的大象失足落水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再去欣赏吧!

  第二课时

  一、复  二、学  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

  交流;

  1)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2)归纳总结出:因为天气的炎热才有象群的疲劳和干渴,才会有老象因为急于喝水而失足落水。岁月的变迁使之成为了化石。

  3)体会科学家假想的条理性。

  4)同桌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3、科学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假想?

  联系最后一段的内容说一说。

  三、课外延伸

  1、找一找这样的科普文章读一读

  2、为黄河象设计解说词,写一写。

  四、综合提升

  自己试着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写一篇小故事。

  板书设计:

  黄河象

  化石样子——高大完整

  假想来历——有理有据

  发现挖掘——科学有序

黄河象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能给课文分段,写出第二段各层的提纲

  2、朗读课文,并能按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3、了解科学家们假象的黄河象骨颌化石的来历及假想,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这“黄河象”名字的来历吗?你想知道它是怎样挖掘出土的吗?你想了解科学家对它进行的考古分析及山此假想出来的'一段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

  1、课文讲了黄河象什么事?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科学家相依据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了它的来历。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

  2、给课文分段(详见教参)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为什么说这具黄河象骨架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2、讨论:

  五、学习第三段。

  1、小声读,画出描写骨架的词语,根据什么,推想出这只黄河象死后未被移动?

  3、读这一段这头大象当时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结局?

  六、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科学家假想了几方面的情况泥?

  三个方面:(1)时间,气候(2)来到河边陷进去(3)变化石

  2、这一段可分哪几层(三层)

  3、默读第一层,画出假想的时间,地理环境,气候,说说为什么这样假想?这一层写了什么?

  4、指名读第二层,这一层写了什么情景?

  5、指名读第9小节,这层写了什么?假想陷进淤泥里的黄河象变成化石的过程

  七、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假想了什么?20xx万年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黄河象呢?

  八、小结黄河象变化石的条件是什么?酷热,河流,淤泥二百万年,地壳变动

  九、回归整体

  1、我们来继续学习21课黄河象。初读课文时同学对课文内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部分内容。

  2、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你知道为什么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吗?

  3、课文还讲了些什么?(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4、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5、听老师把这段话读一遍,体会老师重读的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斜斜踩着想象推想)使句子的意思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6、科学家根据发现发掘的样子,假想它成为化石的情景,这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天,读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动的一幕是什么?你认为描写生动的是哪一节,读给大家听。

  7、我们刚才通过有语气的读,体会了科学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动,那你认为这种想象合理吗?哪些地方合情合理?为什么合理?举例说说。分小组交流,选择汇报形式。

  十、小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黄河象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真漂亮的书写本课六个生字,准确认读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象化石的情况以及发现挖掘的过程

  4、能有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学习作者说明方法的准确性。

  6、欣赏科学家假想的故事,感受科学家假想的有理有据。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搜集黄河象化石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交流资料导入

  1、 师:先来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幻灯出示化石图片)这些都是——化石。

  关于化石你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化石的资料)

  2、 出示黄河象化石的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化石吗?对,这是古代黄河象的化石。你对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又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资料,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及时补充。)

  3、 看来同学们在课前都认真的搜集了资料,为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3课黄河象。(板书课题)一起来读读课题。这是一篇科普散文,这样的文章我们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二、 检查预习

  1、 学习课文之前先来检查一下我们对本课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出示本课生词指名随机认读,随机抽查个别词语的理解。)在预习中,你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打开书在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有没有小组里解决不了的?

  2、 我们本课一共有六个字要求大家会写。打开写字课本。我们已经让大家临帖并写了一个。现在我们看一看这六个字按结构分可以分为几组?先来看左中右结构的这三个字你认为在写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左右结构的呢?最不好写的要数半包围结构的这个腐烂的腐字,跟老师一起先写一下。好拿起笔把,按我们刚才说的再来写一写这六个字。与你预习时写的比一比,是不是有了明显的进步。

  3、 字如其人,写一手漂亮的好字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去写就一定能把字写好看。看我们不都是进步了吗?

  4、 好下面我们打开书,我请同学们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一他读得准确吗?二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指名读文)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随生回答板书:化石样子、假想来历、发现挖掘)请你根据这些内容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在文中用双竖线标出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 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叙述顺序,你认为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而本文却是先写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再写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最后写化石的发现和挖掘,这在写法上属于倒叙的写法?你知道为什作者要把黄河象化石的样子放在文章的开头来介绍吗?(为了突出化石的样子,说明黄河象化石的样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 细读课文,品词悟情

  1、 那我们就先来读读文章描写化石样子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黄河象骨骼化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有印象,你是从哪一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2、 交流:(1)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感受到黄河象化石的高大,完整。有多高?四米比我们教室还要高出一米,有多大,长八米教室长。这具大象的骨架如果放在我这里恐怕屋顶都要涨破。你怎样理解除了尾椎以外这句话?(只有尾椎不是化石)

  (2)看,前面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是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三米多长的大象牙重有三吨,得用载重吨的大卡车去拉。你怎样理解甚至?(舌骨很难发现也能保存着,说明化石的完整。)

  (3)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一百多块的脚趾骨,连三四厘米的趾骨也没有失掉可见完整。

  大到三米长的大象牙,小到三四厘米长得脚趾骨都保存着,可见它的.完整。

  3、 作者为了说明化石的高大、完整用了一些数字来说明,这在说明文中是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我们来再读读这三句话,感受一下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准确性。

  4、 人们站在这样的骨架前,似乎可以看到一头大象这昂首阔步向前跑。(出示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你看到的这具化石的样子介绍给大家吗?结合第一段的内容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

  5、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为什么能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呢?(死后没有被移动过)你怎么知道的?

  6、 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问题: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发现的?因为什么所以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7、 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大象的脚踩着石头。课件出示: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 ),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 )。大象是失足落水的,死后没有被移动过,这都是科学家们的想象和推想。但是不是随便瞎想。而是有理有据。科学家的推想是有根据的。那么科学家又会我们假想出怎样的一个精彩的大象失足落水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再去欣赏吧!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听写词语

  2、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 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 ),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 )。

  2、科学家根据发现时黄河象的样子为我们假想乐乐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交流:

  1)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2)归纳总结出:因为天气的炎热才有象群的疲劳和干渴,才会有老象因为急于喝水而失足落水。岁月的变迁使之成为了化石。

  3)体会科学家假想的条理性。

  4)同桌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3、科学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假想?

  联系最后一段的内容说一说。

  三、 课外延伸

  1、 找一找这样的科普文章读一读

  2、 为黄河象设计解说词,写一写。

  四、 综合提升

  自己试着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写一篇小故事。

  五、 板书设计

  黄河象

  化石样子——高大完整

  假想来历——有理有据

  发现挖掘——科学有序

黄河象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

  2.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列出简要提纲。

  3.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

  4.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第四部分,发掘时人们看到的和想到的。

  教学方法:自学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按照要求预习,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到底什么样?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6课“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自读生字新词,从音形义三方面说说应该注意的问题。

  2.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字音易错的:

  蒿草 末端 椭圆 砾石 扑踏扑踏 折磨

  (2)说说怎样记住下面的字:

  炙(上面是“月”的变形,用火烤肉就是“炙”)

  蒿(与草有关系,是草字头。)

  椭(不要把三部分的顺序搞错。)

  (3)区分字义:

  “趾”和“指”。 “鸵”和“驼”。

  3.检查读书情况。

  (1)两人一组轮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利,然后互评。

  (2)指名读课文,学生从正确、流利两方面评议。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科学家假想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

  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呢?默读标画。

  第一部分(1):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或特点。

  第二部分(2-8):写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形成的过程。

  第三部分(9):简要地写出地壳的变化。

  第四部分(10):写发现和发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看到的情景以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想。

  3.课文分成了这四部分,这四部分又组成了这样一篇结构完整的课文。这几部分;也就形成了文章的框架。如果将每部分内容再精简一下,就可以列出课文的提纲了。

  4.学生尝试自列提纲。

  5.互相修改。

  6.集体交流。

  第一部分:陈列化石

  第二部分:假想来历

  第三部分:地壳变化

  第四部分:发掘化石

  列提纲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脉络,培养我们的理解概括能力。

  四、学习第一段。

  1.课文的第一段向我们介绍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想看看吗?

  2.投影出示:请看图,站在面前的这个黄河象化石给你怎么样的印象?(高大)仅仅是高大吗?(完整)

  3.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怎样高大完整呢?读读书。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可与教室的长、高进行比较。)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理解之后对照书中插图,找一找,指一指。

  4.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呢?再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学生很容易发现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但运用逐层递进的关联词语来介绍特点这种方法不容易发现。可以出示投影:

  读下面的句子,想想括号中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5.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如此高大、完整,请你们有语气地读一读。

  6.(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7.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学习第一自然段的环节安排在第二课时的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之后)

  第二课时

  一、回顾质疑,导入新课:

  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二、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生回答怎样发掘的。

  2.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3.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4.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5.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三、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们是依据什么假想的?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全文,找出科学家假想的依据并画出来。(从它站立的姿势……保存得这样完整。)

  4.再读读这些句子,想象科学家依据发掘场地及黄河象骨架站立姿势,是怎样假想的?为什么这样假想?

  A.有沙土和砾石,假想到什么?(此处曾经是河;脚踩砾石说明是失足落水。)

  B.大象为什么会失足落水、陷进淤泥里呢?科学家们又是怎样假想的?(大象干渴,到此处找水喝。)

  C.大象是耐渴的动物。由大象干渴又推想到什么?(天气极为炎热。)

  5.科学家是这样假想的,文章又是怎样写的呢?(天热——干渴——喝水——失足落水)

  6.指导细读:科学家们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热”、“渴”、“陷”的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第二段。

  重点点拨:

  (1) 热:

  投影: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

  由这句话大家想到了什么?(水流缓,有淤泥沉积)

  (2) 渴:

  从老象走路的样子、神态动作看出大象极其干渴。

  (3) 陷:看看这一部分用了几个“陷”字?

  石头往下陷(大象体重,承受不住)

  淤泥陷(重心前倾,淤泥承受不住)

  挣扎陷(疲劳干渴,没有力气挣扎。)

  为什么写它脚踩砾石,抬头呼救,结合上文理解。

  四、引导推想、创新:

  科学家们依据这具高大、完整的化石姿态以及出土时看到的样子,进行了科学的推测。大家同意这种推想吗?对这种推想的每一个情节你有不同意见吗?如果有,说说看,说出这样推测的依据。

  五、了解文章记叙顺序:

  1.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还可以怎样连段成篇?(发掘——样子——假想——变化)(按事情发展顺序)

  3.本文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连段成篇?(引人入胜、激发读者兴趣)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板书设计:

  16黄河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

  陷进

  ↓

  化石

黄河象教案7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2、简要复述课文重点段落。

  3、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

  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教学难点:

  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并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导入新课:

  复习:上接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黄河象》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回忆一下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黄河象骨架化石有什么特点?

  (高大、完整)

  质疑:由此,你还想了解什么?

  (为什么这么高大、完整?)

  (是什么时间?谁?在哪?怎样发现的?)

  (为什么叫黄河象?)

  (是怎样形成的?)

  二、指读第四段:

  1、你读懂了什么?能回答以上的哪个问题?

  指答:

  时间、地点:73年春,甘肃省几个农民发现的。

  名称:因为在甘肃省,所以叫黄河象。

  完整: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在上级指挥下发掘,人们有文物保护的意识。

  2、品词:区别“发掘”与“挖掘”。

  挖掘:往深处发掘出来

  发掘:把深藏的东西挖掘出来,有目的的,小心谨慎地挖掘

  3、用“——”画出黄河象出土一刹那的句子。

  板书:斜插脚踩

  三、科学家由此进行了假想,想到了哪几方面内容?有什么依据?

  1、自己默读第二部分思考

  2、指答:板书:热、渴、喝、陷

  3、说一说科学家推测的思路:陷、喝、渴、热

  4、过渡:文章是怎样将这些方面联系起来又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的?

  四、小组研究性学习:(小组任选一方面)

  1、读书——想到什么——依据——好词佳句

  2、汇报:

  据沙土和砾石?(水)

  斜斜地说明什么?(失足)

  (1)天气——炎热

  (2)地理环境——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流着(形成淤泥)

  (3)老象——渴

  指读、范读、齐读:扑踏(有气无力、慢、沉重)

  指读:跑(高兴、喜悦、急切)

  男女生对比读:男生读疲惫,女生读兴奋

  老象急着要干什么?读出老象兴奋的语气,评读。

  (4)过渡:老象想的多好啊!可这美好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促使

  它失足落水,我们看看它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出示.课件:观察老象失足落水的顺序,理解“侧”和“栽”

  满怀希望的老象万万没有想到在这短短的一瞬间陷入了深渊,我们也为老象感到——

  让我们带着沉重的感情读描写这部分的语句。

  指名读、齐读。

  (5)复述:课文按照天气状况、地理位置、老象失足落水情景的顺序抓住老象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按照这样的顺序,简要复述。

  自练、指名说、评议。

  五、师过渡第八自然段: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随着时间的流失、地壳的演变,老象的尸体与空气隔绝而腐烂,它的骨胳和牙齿变成了像化石一样硬的东西。

  六、师生对读第九自然段:

  二百万年过去了,大地——,往日的草原上升成——,一座座山岭——,一条新的大河——。

  这条新的大河就是现在的黄河,黄海象由此得名。

  七、《黄河象》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回忆一下.写作顺序,

  指名说一说:首先介绍了黄河象骨架化石的特点,接着假想了它失足落水的情景及地壳的演变过程,最后介绍了它的发掘情况及科学家假想的依据。

  八、.总结:

  科学家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对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进行推测、想象,这种思路在21世纪更为重要,我们从中受到启迪,自然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我们要依据科学展开想象,探索自然的奥秘。

  九、想象推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课内外延伸、资料的收集:还了解哪些有关推理的事例?

  2、对琥珀的形成进行推理

  要求:假想要合理,对情景的想象力求生动。

  可将推理的顺序列出提纲,重点词语写一写

  自愿结成小组分角色说一段话。

  3、小组汇报:

  4、评议:

  十、作业:

  1、对琥珀的形成过程或黄河象尾骨的失落情况进行推测,用一段话写出来,力求生动、形象。

  2、简要复述课文。

  十一、板书:

  26 黄河象

  斜插 脚踩

  陷

  热 喝

  渴

黄河象教案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做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处理生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发掘: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

  古生物大厅:专门陈列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图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理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历史的重要依据。

  砾石:经水流不断地冲击,磨光了棱角的石头。

  冲积:高地的'砂砾、泥土被水流带到河谷低洼地区沉积下来。

  一瞬间: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时间很短。

  碧空:蓝蓝的天空。

  挣扎:用力支撑。

  炙烤:炙,烤。炙烤还是烤的意思。

  万里无云:天气晴朗,天空一片云也没有。

  骨骼:人或高等动物的骨头架子。

  尾椎:人或高等动物脊柱的末端。

  下颌:口腔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假想:想象,假设。

  3.分别找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二、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明确: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2)朗读体会特点。

  (3)小结,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学习第2-6自然段。

  默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明确: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明确:1973年 甘肃(发现 挖掘)

  假想的根据: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2)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三、练习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四、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教师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探究活动

  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根据提供的骨架,画出一头大象。

  2.写一篇想象作文,注意想象要合理,有一定顺序。

  3.参观自然博物馆。

黄河象教案9

  教材分析

  《黄河象》是“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主题“变化”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设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和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说明二百万年间,大地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本课内容既有实际的,又有推想的,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区别,仔细体会,阅读课文时以学生为本,以读促思,以思促悟,真正体会文章情景。

  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是首届课改实验班,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实践,这些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好地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和程序,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能通过预习基本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为课堂上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但由于学生受家庭条件限制,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在大局部学生身上还落实不到位针对课文内容质疑,从众多问题中提炼有价值、有质量的问题,还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读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掘、挖掘”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体会作者推想的合理性。

  3.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力与科学的推断力。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中推想的内容,发掘了二百万年间沧海桑田的变化,体会作者推想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

  黄河象的化石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1.师:同学们我在网上得到一个消息,明年暑假北京自然博物馆要向全国小学生免费开馆一月,你想去观赏吗?

  生:想。

  师:谁为我们当导游呢?怎样才干做一个合格的导游呢?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到北京自然博物馆观赏黄河象。

  2.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师:读了课题,请你猜猜课文的内容。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当导游”,读课题猜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沛调动起来。]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接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考虑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这篇课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自身的想象或另编一个合理的故事。

  生:读了《黄河象》,我感觉科学家的推断很有意思,但是不是还可以有另外的推断?

  师:对,同学们提得很好,这也是本课要学习的重点之所在——展开丰富的合理的想象。

  2.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全班齐读。

  (2)对照自学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3)指名汇报。

  生:“太阳炙烤着大地,蒿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了”。理解“炙烤”的意思。

  生:“一群大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理解:“有气无力”。

  师: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感受?

  生:天热极了,大象又累又渴,难受死了。

  师:谁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示出来。

  师:请大家看第一幅插图,说说图中的情景。

  师:一群大象向河边走来,本想痛痛快快地饱喝一顿,哪知道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谁知道是什么事?

  生:一头老象最先跑到河边,它伸长鼻子去吸水,河水少,够不着,它就跨进水里,右脚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没想到石头下全是淤泥,石头往下陷,老象也往下陷,抬起的左脚来不和往回收,一下就踏进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

  师:大家再读这段话,多读几遍。

  师:读了这段话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老象太倒霉了,我很同情它。

  师:请你再读一遍,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河水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师:请大家看第二幅插图,说说图中情景。

  用简单的几句话归纳完整的黄河象的化石形成过程。

  (4)创设情景,激发想象。

  师:《黄河象》是根据推想而写的,除了这样的'推想,还有其他的推想吗?

  生:一天老象带着儿子去拜年,来到一条小河边,由于老象带的礼物太多,它对儿子说:“我把礼物送到河对岸,再返回来接你,说完踩着河中的石头过河,刚到河中心,脚下的石头突然往下陷,老象也跟着深深地陷了进去。

  ……

  师:这些同学的推想很有趣,这就是这篇课文要送给我们的一把“金钥匙”,(课件出示“金钥匙”,全班一起读一读。)

  (5)指导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说说体会到什么?

  (6)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概括它们主要讲什么?理解“发掘,挖掘”。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让学生借助自学提示,在读中思,读中悟,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细读全文,体会感受。

  (1)同伴互助细读全文,找出表示作者合理想像的细节的词句。

  (2)学生汇报

  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

  一群大象,在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

  ……

  (3)(课件出示句子)比较句子,说说自身的感受。

  小结:本课作者多处用到细节描写,通过它我们体会到作者具有丰富、合理的想象力,同时文章的内容也较生动形像。现在就请大家模仿《黄河象》的写作手法,有顺序有条理清晰地把你对黄河象的由来的想像写一写,或者说自编一个故事。

  [设计意图:细节描写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让学生在自身的习作中试着运用这种方法,尤其是展开合理的想像的写作手法。]

  教学反思

  《黄河象》是一篇图文并茂的课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创设情景,用当“导游”,看课题猜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在阅读课文时,我采用“递进阅读”方式,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读中感悟,细读课文,体会感受,由浅入深,螺旋上升,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通过这些环节的实施,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课的学习要领:有顺序的叙述黄河象化石的发现和丰富合理的想像等写作方法。

黄河象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能给课文分段,写出第二段各层的提纲

  2、朗读课文,并能按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3、了解科学家们假象的黄河象骨颌化石的来历及假想,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们知道这“黄河象”名字的来历吗?课文介绍的这具大象的化石,是1973年在甘肃省合水县马莲河畔发掘出来的。在自然博物馆参观时,看到一具高大的黄河象化石了吗?你想知道它是怎样挖掘出土的吗?你想了解科学家对它进行的考古分析及山此假想出来的一段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

  1、课文讲了黄河象什么事?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科学家相依据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了它的来历。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

  2、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为什么说这具黄河象骨架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2、讨论因为它高大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外,全部由它完整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也………完整地保存所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很少见

  五、学习第三段小声读,画山描写骨架的词语斜插泥土,脚踩砾石,原地未动根据什么,推想出这只黄河象死后未被移动?骨架完整

  填空: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相互关联的情况可以(

  )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没有被移动过,所以能保存得这样完整。

  2。读这一段这头大象当时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结局?科学家的假想,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六、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科学家假想了几方面的情况呢?

  三个方面:

  l)时间,气候

  2)来到河边陷进去

  3)变化石

  2、这一段可分哪几层(三层)

  3、默读第一层,画出假想的时间,地理环境,气候,说说为什么这样假想炙热—一喝水弯弯小河—一有水喝这一层写了什么?

  4、指名读第二层,这一层写了什么情景疲劳和干渴——喝水——掉河里的原因

  用鼻吸水水浅够不着脚踩在石头上有淤泥左脚踩淤泥身重全身栽进河里科学家为什么这样假想。从发现的化石来看斜斜地插——身子一侧

  脚踩砾石——河边踩砾石上原地未动——陷进淤泥这一层写了什么,假想黄河象来到河边喝水,陷进淤泥里的景象

  5、指名读第9小节,这层写了什么?假想陷进淤泥里的黄河象变成化石的过程

  七、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假想了什么?20xx万年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黄河象呢?

  八、小结黄河象变化石的条件是什么?酷热,河流,淤泥二百万年,地壳变动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假想部分。

  3、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段,积累语言,体会语言,复述课文。

  三、教学用具

  一张展示大象骨骼斜插在河土中脚踏踩石的投影片,一张呈现大象骨架高大完整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21课黄河象。初读课文时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部分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三部分内容。首先讲了什么?

  课文讲了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陈设着一具黄河象的骨骼,它高大完整(这具骨骼有什么特征?)-高大完整

  打出投影:谁能看着投影再结合书上内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黄河象怎样高大完整?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你知道为什么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吗?

  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另外当地农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发现后马上报告,在上级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课文还讲了些什么?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看看投影片听老师把这段话读一遍,体会老师重读的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斜斜踩着想象推想)使句子的意思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科学家根据发现发掘的样子,假想它成为化石的情景,这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天,读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动的一幕是什么?你认为描写生动的是哪一节,读给大家听。

  注:以上是熟读,第五节描写具体,写出了大象失足落水的一举一动,抓住这些词语再读读。

  我们刚才通过有语气的读,体会了科学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动,那你认为这种想象合理吗?哪些地方合情合理?为什么合理?举例说说。分小组交流,选择汇报形式。以上是体会语气、思维和语言训练。

  师:科学家的假想是合理、严谨、完整,同时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能象讲故事一样把它讲出来吗?还可以加上体态语言,自己试着说说,自己练习。

  师:我给你开个头,请几位同学讲:

  (1)天气环境;

  (2)老象失足;

  (3)成为化石。以上是指导复述。

  师:除以上外课文还写了什么?大地变化-黄河-黄河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

黄河象教案11

  《黄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这是全文的重点。根据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逆推法教学,从中教给学生由已知求未知,从结果推原因的追溯性的逻辑推理方法,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这种“逆推”教学按三步进行。

  一、找已知明结果

  找出已知,是为了使学生明白科学家之所以这样想象的依据。在教学第一段时,先让学生理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有两大特点:“高大”和“完整”,再提问:①这两个特点中,哪一个特点写得比较详细?②你从第一段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得很完整?待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出化石保存完整的语言因素后,教路突然一转,以设悬念:“黄河象骨骼化石为什么保存得如此完整呢?它是怎样发掘的呢?”一下子拉到第四段(最后一段)的内容。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明白化石保存完整的两个原因:1。上级的正确指挥;2。黄河象失足落水后在原地没动。紧接着用:“你怎么看出来的?”进行追踪提问,以达到如下认知:

  失足落水←斜插沙土、脚踩石头

  原地没动←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

  然后直奔课文本质所在,设问:科学家怎样推想出它是“失足落水”的?依据何在?以大跨度的`跳跃,形成了溯源教学的起点。

  二、导逆推溯原因

  承接以上设问,即进入对第三段的学习。教学时,先让学生看二、三、四节,要求学生用三个字分别概括这三节大意。当学生用“热、渴、陷”三字概括后,并不急于让学生学“热”一节(第二节),而是引导学生议果——“陷”(即第四节)。

  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陷”字,开动脑筋,自己对第四节设计问题,并从中选取较合理的问题(如:黄河象是怎样一步一步陷于淤泥而死的?)让学生读读、圈圈、想想、议议。与此同时,还注意让学生在学习第四节时不忘第四段中的“已知”,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这种假想并不是凭空臆想,而是有根有据的。如由“脚踩石头”可想到“右脚踩在椭圆形石头上往下陷”;由“骨架斜插沙土”想到“身子一侧,栽进水里”的细节。这样,前后照应由已知到未知,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学完了第四节,便引导学生从“陷”这一结果进行逆向思维,通过层层因果关系的推理,让学生知道致使黄河象“失足落水、陷于淤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见下图:

  接着,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如因为天气很热,所以黄河象感到口渴。)通过这一组“因果”关系句的训练,既让学生得到了思维训练,又使学生感到科学家假想黄河象来历之周密和合理。

  三、练顺推求验证

  为了使逆推教学既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溯原因”以后,又让学生顺着“热→渴→陷”的路子,练习顺推,以验证黄河象失足落水,陷于淤泥所具备的种种必要条件和科学家假想黄河象来历的充分依据。教学时是这样安排的:①让学生顺着“热→渴→陷”的路子根据板书提示复述黄河象失足落水的全过程。②完成填空:

  这样,变中有序,讲练结合,既落实了“双基”,又使教路、学路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趋于同步。

黄河象教案12

  1.教学设计

  学科名称:黄河象教案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与语言感悟能力,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并且初步具备了与他人合作识字的能力,但也有个别学困生,学习能力弱,需进一步加强。

  3.教学内容分析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

  4.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假想部分。

  3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

  课文第二段,积累语言,体会语言,复述课文。

  6.教学课时2课时

  7.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21课黄河象。初读课文时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部分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三部分内容。师:首先讲了什么?

  生:课文讲了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陈设着一具黄河象的骨骼,它高大完整(这具骨骼有什么特征?)-高大完整

  打出投影:谁能看着投影再结合书上内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黄河象怎样高大完整?

  生:说或读第一自然段。

  师: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发现是很少见的,你知道为什么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吗?

  生: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另外当地农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发现后马上报告,在上级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师:课文还讲了些什么?

  生: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师: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生: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第看到一头大象……情景

  师:看看投影片听老师把这段话读一遍,体会老师重读的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斜斜踩着想象推想)

  生:使句子的意思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师:科学家根据发现发掘的样子,假想它成为化石的情景,这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天,读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动的一幕是什么?你认为描写生动的是哪一节,读给大家听。

  注:以上是熟读,第五节描写具体,写出了大家失足落水的一举一动,抓住这些词语再读读。

  师:我们刚才通过有语气的读,体会了科学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动,那你认为这种想象合理吗?哪些地方合情合理?为什么合理?举例说说。分小组交流,选择汇报形式。

  以上是体会语气、思维和语言训练。

  师:科学家的假想是合理、严谨、完整,同时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能象讲故事一样把它讲出来吗?还可以加上体态语言,自己试着说说,自己练习。

  师:我给你开个头,请几位同学讲:(1)天气环境;(2)老象失足;(3)成为化石。

  以上是指导复述。

  师:除以上外课文还写了什么?大地变化-黄河-黄河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在课下王俊就极力向我推荐了一本书,我觉得的确是一本好书,现在请他把书推荐给大家。

  教学反思

  《黄河象》是一篇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科普小品文。课文形象生动的为我们介绍了1973年春天在甘肃省庆阳地区合水县的马莲河畔,发掘出的.一具古代黄河象化石,重点写了科学家假想的这头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在课文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掌握列数字、使用递进词语的说明方法及写作顺序,还要使学生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黄河象教案13

  知识目标:

  1、学会理解本课“假想”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处理生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陈列、发掘、古生物大厅、化石、砾石、冲积、一瞬间、碧空、挣扎、炙烤、万里无云、骨骼、尾椎、下颌、假想

  3.分别找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课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学生:骨骼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黄河象)

  3、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1自然段)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朗读体会特点。师问: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高大 完整。师归纳板书:骨骼样子 高大 完整)

  2、齐读这些语句,再次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3、(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4、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5、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第三段(最后两个自然段)

  1、师问: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学生:1973年 甘肃(发现 挖掘)]。

  2、师问: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读第○7、○8自然段。)

  3、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教师归纳板书:发掘化石)

  4、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学生:在第○8自然段的第4句。) 5、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6、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师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二段(○2—○6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天气酷热,动物干渴,需要喝水,就会来到河边。再加上看到“脚踩着石头”,作者就会完全可以想象出,大象不小心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就会有了前面那悲惨的一幕。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却漫漫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生自由回答)

  (五)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六)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七)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黄河象教案14

  教学目标 :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象化石的形成及其发掘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力。

  2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黄河象来历的假想及其根据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学习骨骼化石的样子

  1 上节课,我们一起熟读了课文《黄河象》,了解了课文的叙述顺序,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化石样子→来历假想→发掘过程)[板书:化石样子→来历假想→发掘过程] [出示课件二]

  2 指名读第一小节

  3 小组讨论,说说黄河象骨骼化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出示课件三]

  小组启发:4米、8米有多高多长,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找出字词

  4 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高大、完整?

  (高大:用了例数字的方法,“高4米,长8米”、“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

  完整:用了举事例的方法,“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我们在读课文时怎样读,就可以读出化石的大呢?(重音读出数字)

  哪些字词写出了化石的完整?(除了……;甚至……也……;连……也……)

  5 齐读第一小节

  6 如果你就在古生物大厅里参观,看到这样高大、完整的骨骼化石,你会有什么问题呢?

  7 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估计有:骨骼化石怎么这样大?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能保存得这样完整?

  二、学习科学家对化石的假想

  1 这高大、完整的骨骼化石是怎样来的呢?科学家做出了大胆、科学的假想。时光,回到了200万年前。

  2 轻声读27小节,用自己的话比较概括地说说化石的由来

  (200万年前炎热的一天,一群黄河象到河边喝水。领头的老象一不小心踩在松动的石头上,陷入淤泥中死去了。时间一天天的过去,黄河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变化成了化石。)

  3 从课文哪些地方的'描写可以看出当时群象处于炎热的天气中

  △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

  炙:烤。

  △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

  △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一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这两个小节怎样把它读好?(前半段读慢些,表现出天气的热,使人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和群象的疲劳;后半段读轻快些,表现出它们见到河时喜悦的心情和急切的想喝水)

  试读

  4 正当群象干渴难耐想喝水的时候,它们找到了小河,跑到河边喝水,这时发生了什么事?

  找出老象喝水、陷入淤泥的句子(老象的右脚正好……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试读[出示课件四,圈出其中的动词]

  试读

  5 老象陷入淤泥后使劲挣扎,可它却越陷越深,其它黄河象吓得四散逃跑,可怜的老象被活活闷死了。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的尸体渐渐腐烂了,它的骨骼和大牙慢慢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成了化石。200万年过去了,大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草原变成了高原。

  三、了解发掘过程

  1 当甘肃省的农民挖掘沙土时,发现了这具化石,它是什么样子?(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出示课件五]

  2 从化石的样子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什么?

  △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

  △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

  它的“姿势”指怎样的姿势?

  △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

  “可以想象出那一瞬间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情景?

  3 人们推想这只老象死后没被移动过,这又是根据什么来说的?(各部分关联的情况;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板书:未被移动]

  四、复述课文

  这篇课文是按化石样子→来历假象→发掘过程的顺序来写的,除此以外,还能按什么顺序来写?(来历假想→发掘过程→化石样子;化石样子→发掘过程→来历假想)

黄河象教案15

  一、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合理想象的文章,要让学生充分感悟推想的科学性、合理性,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从关键的词语去突破。

  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扫清生字、词障碍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理清文章思路显得轻而易举。

  我力图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让学生感悟推想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推理。

  其次,通过单独思考、表演、交流、讨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抓住重点词语,“炙烤、扑踏扑踏、”等词语理解课文,体会作者丰富、合理的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表演升华、推理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文字,体味老象是如何形成化石的

  学习本文合理的想象力和科学的推断力

  三、 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

  2、学生:熟悉课文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黄河象骨骼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2、难点:你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故事吗?

  五、 教学过程

  (一)开篇点题,复习导入

  1、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你学习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

  3、你面对这样一具完整的骨骼,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习2自然段

  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

  点拨:大约—用词准确、严谨;碧空万里无云—天气晴朗;天气热(炙烤、蒿草、栎树、羚羊、鸵鸟);小河:弯弯的,缓缓地)

  2、学习3自然段

  教师:此时,我们的主人公“大象”在做什么呢?

  女生读,男生思考

  交流:(表演辅助理解)

  评议:老年公象(权威,首领);动作:扑踏扑踏;神态:疲劳、干渴)

  3、学习4自然段

  男生读,女生思考

  交流

  4、学习5自然段

  默读,思考

  交流

  拓展: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头象,你会怎样做呢?

  5、带着沉重的语气读6、7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部分

  1、自学

  提示:默读

  2、交流

  3、点题: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在黄河边上出土,所以这头象,被命名为:黄河象

  (四)讨论

  1、完整的'黄河象的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你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故事吗?

  2、点拨、交流

  (五)小结:

  课文可以按不同的顺序来叙述,但都必须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进行。

【黄河象教案】相关文章:

《黄河象》教案06-26

《黄河象》教案12-13

黄河象教案02-28

《黄河象》教案08-26

《黄河象》教案(13篇)03-30

《黄河象》教案13篇03-27

《黄河象》教案12篇06-26

《黄河象》教学反思04-14

黄河的教案12-16

《黄河》教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