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7 08:46:3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7篇(经典)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7篇(经典)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本文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把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瞧,小燕子真是个好孩子!燕子妈妈让它到菜园里去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它一连去了三次,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得一次比一次认真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识新笔画和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难点:读好诗中的长句子。

  四、教具准备:

  图片、卡片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动画激趣。

  大屏幕放映连环画〈〈秋天的莱园〉〉。配上乐曲〈〈小燕子〉〉

  2、谈话激趣。

  (1)看了这组连环画,你想说什么?

  (2)谁还记得〈〈菜园里〉〉这首儿歌?(记得的学生一起背诵)

  3、揭示课题,感知全文

  (1)导入:是啊,秋天的菜园多美啊!菜园的外边有一座房子,可爱的小燕子和妈妈就住在这屋檐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发生了……

  大屏幕演示利用课文插图制作的动画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欣赏动画。

  (2)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3)过渡:这个有趣的故事名叫〈〈一次比一次有迸步〉〉。(出示课题)

  (4)读课题,学习生宇“次”。指名读,齐读。

  ●尝试学习,识字读文

  1、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小组合作学习。(各组选一段尝试自学)

  (1)学习任务:

  用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读准字音。

  用好办法记住生字的.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组词)。

  先画出带有生字的句子逐句读一读,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正确、读流利。

  (2)合作方式:

  组长组织大家围绕上述任务学习、交流。

  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人人做好当小老师的准备。

  (3)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1、各组轮流上台,人人当小老帅,指导其他小朋友学习课文的其中一段。

  2、小组合作学习本组选择的段落之外的三个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朗读全文,巩固生字

  1、同桌练读,各组练读。

  2、巩固生字。

  ●指导书写“回”、“皮”

  1、学生观察范字,然后分别描红,再试写一个。

  2、对照范字评一评。选择出现问题较具普遍性的作业,引导学生对照范字评议。

  3、教师范写,提示要点。

  4、学生练写。

  ●布置作业

  1、跟好朋友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

  2、想一想: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3、收集蔬菜、水果的图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做“走迷宫”游戏,复习本课生字词。

  2、导入:小朋友们识记生字真是一次比一次有迸步!那么,燕子妈妈为什么也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呢?

  ●指导朗读,理解感悟

  1、小组合作,读读议议。

  2、全班交流,学会读书。

  (1)组织交流,指导学生学会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法来读书。

  (2)相机出示课件(课文插图二的动态效果图),引导学生跟小燕子一起仔细观察茄子与冬瓜的不同。

  (3)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桌读,指名读。

  ●表演课本剧

  1、各组排练。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本剧表演比赛,评选明里小组。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全文,边读边配上动作。

  ●巩固练习

  1、做钓鱼游戏,练刁用“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仔细”、“什么”分别说句子。

  2、完成课后的“读读说说”。

  ●指导书写皮

  1、认识新笔画“横钩”。。

  A、教师介绍笔画并范写。(写时左低右高,钩短小有力)学生书空。

  B、调动识字积累,进一步认识新笔画。

  2、书写“皮”。教师范写,学生描一个、写一个,师生评议,学生练写。

  ●扩展活动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图片,自选两种蔬菜或水果,仔细观察后说说它们有哪此地方不一样。

  板书设计:

  15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冬瓜:大

  绿

  皮上有细毛

  躺在地上

  认真仔细观察

  茄子:小

  紫

  柄上有小刺

  挂在枝上

语文教案 篇2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

  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预习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土地平旷(kuàng)

  刘子骥(jì)诣太守(yì)间隔(jiàn)

  四,读课文,疏通文意

  1、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

  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省略句。舍:舍弃)

  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省略句。才:仅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复:继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然:…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

  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阡(qiān)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垂髫(tiáo))

  2、字词翻译:

  缘:沿着。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复:继续。欲:想要。

  尽:到头。仿佛:隐隐约约。

  才:仅仅。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阡陌:田间的小路。黄发:指老人。

  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3、古今词义。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关联词语)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引导他们树立不畏艰险、百折不回、奋勇登攀的凌云壮志。

  二、学习本文描绘景物抓住特征,剪裁疏密有致,叙述旁征博引的写作方法。

  三、进行口头训练,发展想象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点:

  一、“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二、课文写雨的方法与作用。

  三、登攀“十八盘”的精神。

  难点:

  文章中的引文、典故。

  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万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盈心头。请说说看,谁游览过名山?游览过哪些山?(学生答)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为最。哪五岳呢?(学生试答: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长呢?也在泰山。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举,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就是其中之一。(学生背诵《望岳》)

  古往今来,记述登临泰山的文字不少,但“雨中登泰山”的倒不多。物以稀为贵,文以奇取胜。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不仅描述了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更记录了雨中登山的独特情趣。让我们追寻作者的足迹,沿着他的游踪,领略雨中泰山的神韵,与作者分享雨中登山的收获。

  李健吾,山西省运城县人,现代戏剧家、翻译家。解放以后,致力于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编译工作,1982年逝世。

  1961年,正当我们国家面对空前的困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严重挫折的时刻,作者写出这样的文章,抒发战胜艰难险阻的豪情,鼓吹“登泰山而小天

  下”,曾经给读者以强烈的“鞭策”与“鼓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

  二、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弄清课文结构。

  1.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2.讨论课文的结构:课文由几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各写了些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课文由三部分构成。l、2两段为第一部分,写冒雨登泰山的缘由;第3—9段为第二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情景;第10、11两段为第三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感受。文章从“几十年来”“好些次”“都当面错过了”登泰山的机会起笔,粗看似乎离题远了点,仔细一想,错过机会的次数越多,希

  望弥补的欲望就越强烈。作家正是用了一个极为贴切的比喻来形容这一心情;“像是欠了悠久的文化传统—笔债似的、”欠债哪有不偿还的道理?第2段,机会终于来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一个“偏偏”,急切之情跃然纸上。那雨点“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等”又“渺茫”。“盼到十一点半钟”终于迫不及待“喊了一句:‘走吧!’”这些文字更是极细腻地描述了作者焦虑、渴望以至按捺不住的心情。冒雨在泰山既是理智的选择,也是感情的驱使。两段文字即交待了“冒雨出发”的缘由,也巧妙地为雨中奋力攀登作了铺垫。第三部分以雨天后下山所见之“平

  淡”(相对而言)反衬山中雨景之“壮丽”,点明“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确有“独得之乐”。这一切又归结于一个“敢”字。“敢于在雨中登泰山”,才能“独得其乐”,否则,机会又将错过,“债”仍然不能偿还。这样安排,一切顺乎自然,首尾呼应,文气贯通。游记文章大多这样结

  构,值得我们仿效。

  三、讨论、讲析“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讨论“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答案是《教参》第18页)

  2.联系课文第二部分,讲析“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本文写景以“移步换景”之法为主.所谓“移步”是指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所谓“换景”则指景

  观不同,或观察对象的变换,或是由于距离、角度的变化,同一观察对象,面目姿态也会大不相同。这种以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为线索,描述所见景物的方法,通称“移步换景”。例如,课文中对“岱

  宗坊”至“南天门”诸多景点的描述,就是以作者的游踪的线索串联起来的.作者走一路,看一路,依次记述了沿途种种景观.正是运用了“移步换景”之法。又如对“紧十八盘”,既有远处眺望(“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匍在山峡当中”),也有下边仰视(“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更有紧贴其前立于其上的精确描述(石级窄窄的,搁不下半只脚)。多角度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立体的印象,给人以亲目所睹如历其境的.感觉。

  3.学生阅读课文,划出运用“移步换景”之法的地方并用简洁文字标注出来。

  四、布置作业:阅读课文,解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第3、5、8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二、讨论课文怎样写“雨”,弄清课文写“雨”的作用。

  1。课文是怎样写“雨”的?

  课文紧扣一个”雨”字,既有正面明写,又有侧面暗写。“淅淅沥沥”、“越下越大”、“斜风细雨”等等是正面明写。但正面直接写“雨”,难度极大,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作者十分精明,集中笔墨致力于侧面暗写。那“灰蒙蒙”的雨烟雾气,“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那虎山水库七股大水的声威,山上山下大大小小的瀑布,“飘来飘去”的云雾,都是侧面写“雨”。(《教参》认为这些都是正面明写,似可商榷。)那道旁的野花野草,“挨挨挤挤,芋芋莽莽”,岩上古松怪柏,潇洒多姿,奇形怪状的山石也都神态毕现,无不暗扣一个”雨”宇,虽不着痕迹,却明明白白。

  2.指名口述山中雨景,顺序可作适当调整甚至重新组合,精采词语要充分运用。

  3.课文写“雨”,有什么作用?

  ①创设特定的意境,借“雨”抒情。

  莽莽苍苍的大山。朦朦胧胧的烟雨,创设了一种诗的意境。作者好不容易抓到一个机会,可以一偿宿愿了,“偏偏”遇上这无情的“雨”,一下就是几个小时,“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人的心里”,怎不叫人心焦意躁?但是,这淅淅沥沥的雨”,道是无情却又有情。不是这“雨”,那流泉飞瀑、奇树怪石又怎能分外壮丽妖烧?虽然增加了几多艰难,却让你享受到战而胜之的喜悦,为你提供了仔细观赏七真祠中那些塑像的机会,没有让你受到“淋漓之苦”。至于文中的“水”(其实是“雨”),更是情切切、意绵绵。先是“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后是“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而后又“跟我们跟到南天门”。可以说,课文中无一景不写“雨“,无一景不合情,情景交融,尽在“雨”中。

  ②设悬念,生波澜,引人人胜。

  文章开头借“雨”设置悬念,中间借“雨”生出波澜,结尾借“雨”抒发感慨。文章的一步步推进,起起伏伏都与“雨”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详见《教参》第15页)

  三、讨论课文的深层内涵;课文开头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用意何在?中间写攀登艰难有无必要?结尾部分“敢于”一词能否删去?

  课文开头引用古诗文,实际上是定下了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正因为如此,文中写登山之险,“雨”中之难就不是闲笔了。结尾“敢于”一词正是“点睛”之笔。这个“敢于”呼应全篇,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敢于”冒雨攀登,战胜艰难险阻,才能领略无限风光,才能“感到意兴盎然.”

  课文中写两位老人雨中登山,一位“穿花一般”,一位虽是小脚.却也”稳稳当当”,既交待作者是在他们的“鞭策”与“鼓励“之下,奋力向上的,也是为了以此“鞭策”、“鼓励”读者.

  对课文的深层内涵要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仔细品味,深入领悟。

  四、讨论“思考和练习”第四、五两题。(答案见《教参》第19页)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2。作者把人生比作登山,试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感想,写一则读书笔记.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分析】

  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治水后”的线索,展现了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

  【教学要求】

  1、 德: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学会本科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

  2、 简介大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 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2、 检查字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 范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大禹的什么?

  4、 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诗大禹为了( ),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

  三、细读课文。

  1、 指名读课文。

  2、 讨论:

  (1) 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 从哪儿看出洪水凶猛?

  (3) “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4) 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3、 指导朗读。指名读。学生练习。

  四、教学生字。

  1、 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 引导说字形记忆方法。

  五、作业: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抽读生字卡片。

  2、 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

  二、细读课文。

  1、 第2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大禹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

  (3) 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4) 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很辛苦?

  (5)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不是指一千和一万,说明什么?

  (6) “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表示什么?

  (7) “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说明什么?

  (8) 想一想大禹可能会吃什么苦?

  (9) 知道朗读。

  2、 细读第3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找出表示数量的词。

  (3) 这些数量词强调什么?表现了什么?

  (4) 知道朗读。

  3、 细读第4段。

  (1) 齐读课文。

  (2) 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

  (3) 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4) 齐读课文。

  三、练习背诵。

  1、 引导背诵。

  2、 自由练习。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多音字组词。(出示小黑板)

  2、口头扩词。

  治( ) ( ) ( ) 久( ) ( ) ( )

  理( ) ( ) ( ) 伟( ) ( ) ( )

  二、教学生字。

  1、 教学字形。

  理、形: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指导“伟、雄”的笔顺。

  2、 指导书写。

  3、 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读一读,抄一抄。

  洪水 冲倒 治理 很久很久

  地形 引导 父亲 伟大英雄

  按要求填空:

  洪:有( )画,第七画是( )

  父:有( )画,第三画是( )

  理:有( )画,第十画是( )

  姓:有( )画,第三画是( )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懂得遇事不动脑筋,盲目跟着去做,容易做出傻事的道理。

  二、教材说明

  这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讲述的是一只猴子看见井中月亮的影子,以为月亮掉到井里了,大声叫嚷。听到的猴子一个接一个都跟着叫嚷,并且想法到井里捞月亮,结果什么也没捞着,后来发现月亮在天上。课文共七个自然段,一至四段讲猴子们看见井中月亮的影子,都在叫嚷。五至七段讲猴子们一只接一只倒挂着捞月亮。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懂得课文说明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投影片或课件,课文朗读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中,“捞、另”的声母是边音,“另”还是后鼻韵母;“附”是第四声,不要读成fǔ;“伸”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倒”是多音字,在本课读dagrave;o,不读dǎo。重点引导分析识记以下几个字。

  猴:左右结构,右边是时候的“候”字少中间一竖。

  掉:右半部上边不要写成“十”。

  “捞、咱、倒、另”,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字形。

  2、写字教学。

  猴:不要漏写“亻”,最后一笔是“捺”。

  倒:左中右三部分要写紧凑,“亻”和“”都比中间部分长。第八笔是“提”,不是“横”。

  井、另:要写在田字格的中间。

  (三)词句教学

  课文的语言浅白,比较好理解。“喘着气”一词可让学生用表演的方法理解。“老猴子听见了,跑过来一看,也跟着叫起来”对“也”字的`理解,可承接前面小猴子、大猴子的叫来理解,表示老猴子没有思考,同样地叫起来。

  (四)朗读指导

  注意指导四个“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的朗读。可引导学生想象猴子看到井中月亮那着急的神态、动作和心情,并进行体会。朗读时两个“糟啦”连接紧一些,第二个“啦”字的声音稍拖长点,以表现出猴子喊叫时着急的心情。四个句子的朗读速度可以逐渐加快,反映出焦急紧张的气氛。最后一段老猴子的话可以用喘着气、很累的语气进行朗读。第一个“不用捞了”后面的逗号,根据内容及语气表达的需要,停顿时间可稍长一点,表现出老猴子喘着气说话的样子。

  (五)练习提示

  课后第三题是加偏旁组成本课的生字,再组词语。学生只要对照本课的生字就不难完成,只是“另”的偏旁“口”加在上边,其余的都加在左边。组词语的时候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组与本课不同的词语。

  第四题是三个“也”字句,学生通过读这几个句子,可以进一步体会“也”字的用法。如果学生能用“也”字练习说话,教师应当鼓励。

  (六)扩展活动

  想象说话或编故事

  1听到老猴子说月亮还好好地挂在天上时,下面那些倒挂着的猴子有什么反映,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

  2许多年以后,当年参加“捞月亮”的小猴子已经成为老猴子的时候,当他和儿孙们坐在井边面对井里那轮明月时,他会怎样说,怎样做

  (七)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谁捞月亮、谁在哪里捞月亮、为什么捞月亮、是怎样捞的、结果如何,等等。

  (二)教师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分小组学习,互相讨论、解答问题。

  (三)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自学生字。

  1同桌两个学生互读互听,互相检查自学生字的情况。

  2指名学生说说是怎么识记生字字形的,给学生创造相互学习的机会。

  (四)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捞月亮》的故事。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完成课后练习。

  (七)进行扩展活动。

  1收集有趣的童话故事,开一次故事演讲会。

  2学生自由组合,表演课文内容。在表演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进行创造性地发挥。

语文教案 篇6

  1、教学目标:

  在认识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意识到身上的责任,明白落实到行动的重要,明确我们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和行动。增强环保责任感,做合格小公民。

  学生自主参与,自主行动,根据实际情况,在生活中具体参与环保行动,切切实实做环保公民。

  2、课时安排:1课时

  3、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复习旧课导入。

  二、出示一组图片,进一步直观了解我国地质灾害的严重性。

  三、出示一组与前组对比的'图片,在心里产生震颤,促使思考。

  1、由于自然资源长期以来遭到人类毁灭性的破坏,生态严重失衡。地质灾害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远不止于此。

  2、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如何做呢?

  四、学生讨论:生活与环保

  五、交流总结。

  节约用水——随时关紧水龙头,别让水空流

  一水多用——让水重复使用

  阻止滴漏——检查维修水龙头

  慎用清洁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水污染

  支持绿色照明—— 人人都用节能灯

  节用电器——为减缓全球变暖出把力

  做“公交族”——以乘坐公共交通车为荣

  当“自行车英雄”——保护大气,始于足下

  减少尾气排放—— 开车人的责任

  珍惜纸张——就是珍惜森林

  不寄或少寄贺卡——减轻地球负担

  买环保电池——防止汞镉污染

  选绿色包装—— 减少垃圾灾难

  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地球资源

  自备购物袋——少用塑料袋

  交换捐赠多余物品—— 闲置浪费,捐赠光荣

  旧物巧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延长寿命

  垃圾分类回收——举手之劳战胜垃圾公害

  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做环保志愿者——拯救地球,匹夫有责

  六、欣赏歌曲《送给不懂环保的人》

  1、欣赏歌词

  2、歌声中总结

  七、作业:观看视频《坚持环保,改变生活》,课后向本地区中小学生发一份“保护家园,从我做起”的倡议书。

  八、结束本课时。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我”在危急时刻的沉着。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学习“我”在危急时刻的沉着、冷静,感受全村人对“我”的爱。

  2.对文中第7自然段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满山的灯笼火把

  我的父母常年在野外工作。他们无法照顾我,就把我送到远在四川农村的外婆(pó)家。[①这句话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我是和那儿的孩子们一起长大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生活。

  一天,我跟着大人们到田里去干杂活。傍晚,突然狂风骤(zhòu)起,乌云翻滚。[句导读:本句写出了天气的恶劣,预示着将要下大雨。]大人们怕大雨把我淋坏了,让我先回家。[句导读:为下文独自历险埋下伏笔,又写出了大人们对“我”的关爱。]我看了看茫茫雨幕中的田野,决定抄近路回家。 [②“我”为什么决定抄近路?]因为舍不得穿鞋,就脱下来拎(līn)着,光着小脚丫,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滑溜溜的窄窄的田埂(ɡěnɡ)上走着。 [③从“深一脚浅一脚”“滑溜溜”“窄窄”可以看出什么?]又一阵疾风扑面而来,我不由自主地侧身避(bì)风,不料,脚下一滑,一下坠(zhuì)入田边的土井中,幸亏那上大下小的背篓(lǒu)和我瘦弱的身子恰(qià)恰能卡[qiǎ]住井口。 天上下着大雨,身下浸着井水,我哭着、喊着、挣扎着,两手抠(kōu)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希望能爬上来。[④“我”遇到危险时开始是怎样做的?]然而,一番艰苦努力的结果却是又往下陷了一点儿。 [⑤从这里可以看出“我”这样做产生了什么结果?]

  段导读:这一段主要是写“我”一个人冒雨回家,由于道路泥泞,不小心坠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上,怎么也爬不上来。

  危急中,我突然明白了:不能再这样盲(mánɡ)目地胡乱挣扎了, 乱挣扎的结果只会更坏。[⑥为什么乱挣扎的结果只会更坏?]我应该保存体力,坚持着不再往下掉,等人来援(yuán)救。 [⑦这一段内心活动的描写说明了什么?]我知道亲人们一定会来救我的。

  段导读:这一段主要写在危急中“我”明白了:要勇敢地坚持着。

  我不再哭,也不再喊,只是全力拽(zhuài)住井口的杂草,不让自己再往下坠。雨渐渐小了,停了,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句导读:通过描写天气的变化,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写出了“我”的心情由紧张到平静的变化。]四周死一般的寂静,连一个人影也看不见。

  段导读:这一段主要写在黑暗中“我”奋力支撑着。

  虽然四肢(zhī)已经发麻直哆嗦(duō suo),身子又可怕地往下陷了一点儿, 可是我仍然坚持着,坚信着。[⑧在处境这样危险的情况下,“我”仍坚持着,坚信着,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这一段主要写在身体快不能支撑的情况下,“我”仍然坚持着,坚信亲人会来救“我”。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我”在大雨中一个人从田里回家,坠入一口土井并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会来援救。

  突然,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声音。那是一声又一声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⑨“亲切而悠长的呼唤”说明了什么?] 紧接着又看到了涌出的先是一线,很快是一片、一大片的亮光。那满山遍野的灯笼火把,越来越近,越来越亮…… [⑩你从“一线、一片、一大片、满山遍野”中体会到什么?]顿时,我泪如泉涌。[ 为什么“我”泪如泉涌?]

  段导读:这一段主要写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乡亲们打着灯笼火把来了。这种场景是多么激动人心哪!

  当人们小心地把我从井口拽上来,紧紧搂在怀里的时候,我已经冻僵(jiānɡ)了,全身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 虽然全身已经冻僵了,但那眼泪却“是热的”,两者相互矛盾吗?为什么?]

  段导读:这一段主要写乡亲们救助了“我”,“我”非常感激,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你知道有多少人出来寻找我吗? 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哪![ 段末为什么用“!”?]

  段导读:这一段主要写“我”对乡亲们的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写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救助了“我”。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课的生字卡片。

  一 导入

  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有难忘的事。这些事或给我们以启示,或让我们感动,它们都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这篇课文就讲了一件难忘的事。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看那满山灯笼火把的夜晚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婆 杂 幕 溜 亏 瘦 恰 卡 盲 肢

  (2)多种形式认读:带读、比读、分组读,结合生活理解词语。

  外婆——婆 杂草——杂

  查字典理解“杂”的意思。

  滑溜溜——溜

  “滑溜溜”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举例说明。

  雨幕——幕

  结合生活说说什么是“幕”。

  瘦弱——瘦

  你知道“瘦”的反义词吗?(胖)

  幸亏——亏 恰恰——恰 卡住——卡

  出示课文句子:

  幸亏那上大下小的背篓和我瘦弱的身子恰恰能卡住井口。

  把“恰恰”换成别的词,又不改变原意。(正好)“幸亏”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卡住”?

  盲目——盲 四肢——肢

  举例子说说什么是“盲目”。

  (3)书写指导。

  ①杂:下半部分不是“木”。 ②盲:上半部分是“亡”,三笔组成,不要多加一个“点”。

  4.小组内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按照提示看看课文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我”是在四川农村外婆家和那里的孩子一起长大的。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雨中“我”单独回家,因为抄近路,坠入了土井中。危急中,“我”没有盲目挣扎,而是保存体力等待援救。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全村人终于找到了“我”,“我”激动得泪如泉涌。

  2.交流分几部分的结果,对于不同意见,教师要注意指导,帮助学生逐渐掌握理清层次的方法。

  3.指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雨中“我”独自回家,坠入土井,全村人寻找“我”,“我”终于得救,心中很受感动。)

  在语文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这样可以对调动学生的情感,对理解课文有很好的作用。在讲授本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到当文中的“我”被乡亲们救起来时,乡亲们的动作“拽”“搂”,体会到乡亲们对“我”的关心爱护。接着让学生想象,乡亲们搂着“我”,轻轻地拍着“我”的背,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把乡亲们对“我”的那种关爱之情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样,在理解后边的“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这句时,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体会到“我”被乡亲们深深地感动了,“我”被救了,因为激动、高兴,所以流下了眼泪,这是激动的泪,是感动的泪……

  趁此机会,教师还应让学生想象“我”会在此时说些什么。孩子们可能会说:“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你们与我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我以后也会像你们一样给需要帮助的人帮助的。”……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孩子们,你们被乡亲们的善良,被他们对他人的这种关爱所感动,我希望,这种善良在你们的内心生根发芽。”

  这种对课文的想象,对训练孩子的想象力,训练孩子对课文中难句的体会、感悟非常重要。

  1.学习“我”在危急时刻的沉着、冷静,体会全村人对“我”的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写有课文第7自然段的投影片。

  一 导入

  全村一百多人在山间寻找“我”,满山都是灯笼火把,那亮光是那么温暖,让人永远不会忘记。

  二 细读课文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环境怎么样?

  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

  (1)从“狂风骤起、乌云翻滚、茫茫雨幕”等词语体会雨很大。

  (2)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可以形容雨很大?(倾盆大雨、瓢泼大雨等。)

  (3)从“滑溜溜的窄窄的田埂”中体会路不好走。

  2.“我”遇到了一件什么事?

  (1)出示:

  又一阵疾风扑面而来,我不由自主地侧身避风,不料,脚下一滑,一下坠入田边的土井中,幸亏那上大下小的背篓和我瘦弱的身子恰恰能卡住井口。

  看书中的图,知道什么是“卡住”。

  (2)从“不由自主”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3.遇到这种情况,人的本能反应会怎样?

  (1)人都会挣扎。

  (2)然而,努力挣扎的结果是又往下陷了一点儿。“我”这时的心情会怎样?(恐惧、害怕)

  (3)读一读课文这一部分内容。

  4.面对危险,“我”挣扎无果后,“我”是怎么做的?如果不这样做,结果又会是怎样?

  学生甲:他不挣扎了,他保持着体力。如果不这样做,他还会往下陷,很危险。

  学生乙:他没有盲目挣扎,只是在等人来援救。如果他要是继续挣扎,会很快陷下去,会有生命危险。

  5.你觉得“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冷静、沉着、会动脑筋等。)

  6.这对你有什么启发?一起读一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7.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四周一片苍茫,“我”的四肢已经发麻发硬,但是却坚信着。指名读第4、5自然段。

  (1)“我”坚信什么?

  (2)对比读,谈谈感受。

  ①可是我却坚信着。

  ②可是我却坚持着,坚信着。

  (3)有感情地朗读第4、5自然段。

  (4)为什么如此坚信?

  (因为有爱自己、关心自己的人。)

  8.终于村里的人来了!他们焦急、亲切而又悠长地呼唤着,他们在呼唤什么?想象村里人发现孩子不见了,都做了哪些事情。

  9.得救了,应该高兴,为什么“我”会“泪如泉涌”?

  学生甲:因为得救了太高兴,所以哭了。

  学生乙:因为看到大家都在找自己,很感动,所以哭了。

  学生丙:因为他很高兴,也很感动,所以哭了。

  10.学习第6~8自然段。

  有感情地朗读这三个自然段。

  投影出示:

  当人们小心地把我从井口拽上来,紧紧搂在怀里的时候,我已经冻僵了,全身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

  (1)全身已经冻僵,是冰冷的,但眼泪却是热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内心的无比感激)

  (2)被紧紧搂在怀里是什么感觉?(温暖、安全)

  (3)想象村里人此刻会说什么。

  (4)课文第8自然段可不可以去掉?

  朗读这一个自然段,感受到人多,感受到孩子的感激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7、8自然段。

  三 总结全文

  生活中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成长的动力,都会是我们人生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你愿意把自己的成长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1.本文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朗读时要指导学生注意揣摩“我”心情的变化,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演进,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节奏读出理解和感受,切忌从头至尾不加区别地齐读。

  2.可以抓住课后第2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找出令人感动的情景并交流感受。学生一般容易找到“全村男女老少寻找‘我’”这一情景,却容易忽视“‘我’在危急中的表现”这一情景。教学中,应提示学生注意文中的两处泡泡框,准确把握全文。

  3.“背篓”中的“背”学生容易读错,应明确其读音bēi。教师应顺势教导学生勤读勤查,扎实基本功。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疾风 ( )的喧哗

  ( )的呼唤 ( )的亮光

  2.照样子,写一写。

  越来越近 灯笼火把越来越近。

  3.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4.为什么有满山的灯笼火把?

  因为“我”跟大人在田里干活,傍晚狂风骤起,大雨来临,大人们怕“我”淋坏,让“我”提前回家。但是雨天路滑难走,“我”不小心卡在了土井口,无论怎样挣扎也上不来,盼着亲人来援助。结果全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举着火把来寻找“我”,这满山的灯笼火把中饱含着乡亲们深深的情意,使“我”泪如泉涌,激动万分。

  小学生怎样进行自我保护

  1.不要轻信陌生人。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不能跟陌生人走,更不能带陌生人回家,以免上当受骗。

  2.要学会分辨真伪。不要顺便在马路边购买十分便宜的物品,特别要提防假冒伪劣商品,以免食用后影响我们的健康与安全。

  3.避免误入困境并学会摆脱困境。一人独自外出时,应向家人或老师说明去向和归来时间,遇到困难或发生意外时,应保持镇静,并积极想办法向一切能给你提供帮助的人或机构寻求帮助。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教案02-20

语文教案02-20

语文教案02-20

语文教案02-20

语文教案02-20

语文教案02-20

语文教案02-20

语文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