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时间:2024-04-30 13:11:13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七年级生物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七年级生物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七年级生物教案

关于七年级生物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图示:学生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

  胚的基本结构:

  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种皮、胚

  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作出计划4、实施计划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

  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根据情境作出什么样的假设?

  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

  分析

  1、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

  分析对照组、实验组

  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

  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

  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 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

  练习

  书本P92: 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

  结论: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外界条件;

  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

  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 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小组讨论

  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 1、选怎样种子? 2、选多少粒种子 3、求发芽率的公式? 4、实验次数?

  :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 自身条件:活的胚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把种子萌发的实验先在家里做过后再讲,这样学生有了体验后再做,效果会比较好,但很多学生没有做,这样就要先把实验过程讲解,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抓紧时间,把重点、难点讲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多加点时间讲讲,因为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也比较清楚,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因为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难。而后面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学生易理解,因为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授课最后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帮学生做一个,让学生把整节课的内容充分回忆、理解,便于他们复习。

关于七年级生物教案2

  一、教材简析

  (一)地位和作用

  一个人,只要是活着,就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取养料,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本节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学好《尿的形成和排出》这节内容,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能正确区分排泄和排遗;

  ⑵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⑶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⑷明白排尿的意义。

  能力目标:

  ⑴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⑵通过对血浆、原尿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养成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与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二、教法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在教学中淡化了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根据对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以问题贯穿其中,用逐渐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三、学法引领

  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产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愿望,让学生感受到本堂课的内容是与自己有关的。学法上倡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理解知识,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问题情境,与生活实际相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在一天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去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出远门坐车时要少喝水?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检验尿液中的各种成分变化,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排尿有什么意义?

  (二)合作探究

  1、废物排出的方式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要予以鼓励。然后由教师小结。

  2、泌尿系统的组成

  ⑴出示泌尿系统组成图

  ⑵解读图,思考回答:泌尿系统主要由哪些器官组成?

  注意观察肾动脉与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推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考虑动态生成: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没有,顺利过度到下一环节;也有的学生认为没有关系,请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设置悬念,为下一环节做一铺垫。)

  ⑶交流分享

  ⑷总结归纳

  协助、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讨论,进而归纳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3、肾脏的结构

  实物出示,课件示图。学生观察,教师讲解。主要讲解肾单位的结构。

  4、尿液的形成过程

  问题引入:

  ⑴医生为何可以通过一张单子、一些数据就能判断一个人肾脏是否有病呢?

  ⑵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数据分析:书本82页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分析并讨论,回答后面的讨论题。

  为什么血浆与肾小囊液中蛋白质含量差异这样大?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如果尿液是由肾小囊直接形成,为何尿液中不含蛋白质和葡萄糖?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动画演示尿液的形成过程,加强理解肾小球的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挖掘教材、提出新发现:

  尿液同肾小囊液(原尿)比较,并没有新的尿素产生,为什么浓度会增大呢?

  5、尿液的排出

  教师设问:

  ①肾脏形成尿液在腹腔脊侧,是怎样通过腹腔排到体外的?

  ②人的肾脏每时每刻都在形成尿液,也就是说,尿液的形成是连续不断的,而为什么排尿又是间歇的?

  ③膀胱内的尿液从何而来?为何有贮存功能?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然后教师用图表列出排尿过程。

  6、排尿的意义

  学生自学后回答

  (三)总结练习

  1、排出废物的方式:排泄、排遗

  2、泌尿系统的组成

  3、尿的形成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4、尿的排出过程及意义。

  练习略

  (四)拓展探索

  介绍血液透析、血尿、蛋白尿等

关于七年级生物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培养观察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师生一起欣赏图片中碧蓝的天空、流动的白云、遍地开放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原、悠闲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别致的毡房。

  教师提出问题: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学生观察后,小组内交流展示观察的结果,最后达成共识:花草、树、牛羊是生物,白云、毡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

  板书课题: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认识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这些生物的主要特征就必然对不同的生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那么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尝试进行归纳和总结。

  学生阅读后,归纳、总结,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最后达成共识:

  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2、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3、如果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4、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热烈的讨论能让你迸发思想的火花。

  学习目标二:生物的特征

  多媒体展示图片:

  (在尼日尔南部城镇马拉迪的一个治疗性给食中心,一位母亲背着她那因为营养不良而极度瘦弱的孩子。)

  问:这2张图片说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什么?

  答: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肉食动物通过捕获草食动物获取食物,草食动物通过取食植物获得食物,民以食为天,人要每天从食物中获取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一旦食物匮乏,就可能出现图片中的状况。总之,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多媒体出展示图片:

  (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是什么动物?生活在哪里?你们看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它为什么要浮出水面呼气?

  (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讲:生活中的人每时每刻也都要进行呼吸,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生物能进行呼吸

  多媒体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该图片揭示了什么生命特征?

  (教师提示:注意季节气候、身体状态)

  讲:人在运动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汗液,是因为在运动中人体内产生了比平时更多的废物,这些废物要及时排出体外,排泄的途径除了排汗外,还可以通过排尿和呼气的形式排出。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花朵,一朵花受到昆虫的刺激作出什么反应?

  (花瓣收拢起来了)

  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叫应激性。

  4、应激性

  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

  (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兔子发现天上的老鹰后向坡上猛窜;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自然下垂;一滴糖水会招来许多蚂蚁;我们吃饭时,会分泌许多唾液……)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图片,讨论交流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讲:一粒种子可以萌发生长形成幼苗,一株幼苗可以长成一棵大树;一头小象可以长成一头大象……这些都是生长。当生物体长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如蜻蜓点水等。

  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学生思考后回答:

  ——除了鸡、鸭可以产卵之外,猫、狗可以产仔。

  ——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茎繁殖,还有用叶繁殖的。

  ——还有用细胞繁殖的。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无性生殖。

  补充说明细菌可以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等。

  讲:以上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征,你还能举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吗?

  (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生物现象,归纳出生物具有的其他特征。

  问:蚯蚓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能不能生活在沙漠中?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会使土壤变得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答: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问: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你会发现,孩子一般和他们的长辈相像,但又不完全相同,有着明显的差异,这说明了什么?

  答:这说明了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

  问:生物都能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结构基础,生物有没有共同的结构基础呢?

  答:虽然各种生物形形色色,但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

  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的蘑菇、枯叶、钟乳石、机器狗,指出哪些属于生物?并说出理由。

  学生讨论后回答:蘑菇属于生物,枯叶、钟乳石和机器狗不具有生长、繁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属于非生物。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后,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能够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生命,观察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

关于七年级生物教案4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重点)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说明睾丸产生精子和卵巢产生卵子。

  难点:说明睾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

  三、教学准备:

  1、男、女生殖系统的挂图。

  2、FLASH: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

  3、视频文件: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的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4、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父母进行访问: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

  人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朗读]:书P1页的绪言。

  [讲述]:人类只有在对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才可能真正地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提问]:课前让大家做了两个访问题:

  (1)人是怎样形成的?

  (2)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你们对父母的访问结果是什么?

  富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认同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必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饶有兴趣地发言。

  结合已有的认知,说出人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知道自己是从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人的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讲述]:大家说得很地,人的个体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预示着新一代生命的诞生,由受精卵发育为成熟人体,需经历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

  [提问]: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以是怎样产生的?让我们带着问题先来认识一下男女性生殖系统。

  [讲述]:男女生殖系统是由一系列的生殖器官组成的,在这些生殖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人的生殖过程。

  [观察]: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认识生殖系统分别是怎样组成的?说出产生精子和卵子的部位,以及精子和卵子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填表]: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表。

  名称

  男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

  组成

  产生精子

  卵子部位

  排出路线

  主要器官

  [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睾丸和卵巢分别是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

  [小结]:对,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子都是人的生殖细胞,分泌的激素则可以维持人体的第二性征。

  [播放视频]: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观察、讨论,并用笔在图上画出精子和卵子的排出路线。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填写表格。熟悉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

  回答:因为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产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

  观看,进一步了解男、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产生精子和卵子的器官以及它们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布置课后访问]:同学们对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及组成已经非常了解了,回去以后,再做2个访问。

  (1)你们的母亲在怀你们时,身体有什么感受?

  (2)当母亲怀孕时,父亲都做了些什么?

  [阅读]:课外阅读“试管婴儿——生殖医学的奇迹”。

关于七年级生物教案5

  预习提示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 和 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 部分和 部分。

  3.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3)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生产者概念的内涵;

  (2)正确书写并分析食物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森林公园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分析该公园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该公园内所有的松树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吗?观看,并分析讨论作答。

  森林公园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草丛里、树林间栖息着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生物,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部分“养育”那里的所有生物,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所以,蒙山森林公园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可见,要判断某系统是否是一个生态系统,就要分析其组成成分,只要具备了生物和非生物部分(其中必须成分是:非生物部分、生产者、分解者,但在自然界中不具有消费者的生态系统是很少的),就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个池塘、一片树林等

  二、 生态系统的组成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资料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关系;讨论:

  1.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细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分配角色并且讨论发言,阐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三、 食物链和食物网

  引导学生尝试完成课本“观察与思考”,然后用展示正确的连接图;

  讲解:食物链只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组成,它们之间只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一般不超过6个营养级)的形式。

  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绿色植物),数食物链条数时,要从绿色植物数起,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不能中途停止。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样、数量庞大,致使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关联着,这样就构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假如某种生物数量大量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尝试连接图中的食物链,数一数共有多少条?并写出所有的食物链。然后与展示的正确食物网比较,你连接的完全正确吗?

  通过听讲、讨论学会:

  1.数食物链条数;

  2.正确书写食物链;

  3.尝试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

  四、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提问:在一片草木茂盛的草原上生活的兔子,其数量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加?为什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

  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比较出哪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多,分析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讨论交流后认识到:

  兔子的数量不会无限制地增长。因为,当兔子的数量急剧增加时,食物就会减少,兔的天敌也会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有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才强,才不容易被破坏;

  要使我们的'环境变好,就要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认真观察插图,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

  五、形成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播放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实例的图片,介绍一些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事件。

  提问: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实例?若有的话,请举例。你对此持何种态度?有何建议?

  课堂小结

  小结: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不应该随意把有毒物质排放到生态系统中!

  课堂测试

  1、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 )

  A.草→蚱蜢→食虫鸟→蛇→鹰 B.蚱蜢→草→食草子的鸟→鹰→狐

  C.狐→鹰→食虫鸟→蚱蜢→草 D.草←蚱蜢←食虫鸟←鹰←蛇

  2、 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

  A.水稻和稗草 B.猫和老鼠 C.人和猪 D.蚂蚁和蚱蜢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

  A.一片农田 B.一块草地 C.生物圈 D.一条河中的所有的鱼

  巩固测试

  1、下列生物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

  A.草 B.食虫鸟 C.细菌 D.猪

  2、20xx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撞击事件”,自此次恐怖活动之后,美国国会议员又遭遇了“炭疽热”的侵扰。请分析“炭疽热”的病原体属于生态系统的()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不是

  3、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沿着食物链的单向传递叫做 ( )

  A.能量输入 B.能量输出 C.能量流动 D.能量交换

  反馈测试答案:1.A 2.A 3.D

  巩固练习答案:1.A 2 3

【七年级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生物教案02-21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1-03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2-08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05-16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6-16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1-21

七年级生物教案15篇02-07

七年级生物教案14篇02-08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07-14

七年级生物教案(15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