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品质。
3、能用简短的语言写出四、五、七段的意思,背诵喜欢的段落。
4、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独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对像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奉献着的人的歌颂。
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新疆民乐和胡杨的图片。
学生:搜集有关胡杨的资料。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背景音乐起,师: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它就是——胡杨。(出示胡杨组图)
2.师: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揭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并理解其意思。
3、对于较长的句子,反复读几遍,读通为止。
4、同桌读(分段读),纠正字音,联系上下文交流新词的意思,说说每段的意思。
5、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6、指名读生字词,相机引导需要注意的字音、字形。新疆维吾尔族不腐惨不忍睹弓腰驼背嶙峋晦暗盐碱恶劣肥皂积蓄
7、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处。(相机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说出4、5、7段的意思。)
8、讨论解决不明白的生字新词。(回忆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词典,平时自己积累)
9、分小组读课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10、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熟读课文
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入新课,围绕重点句质疑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胡杨赞》一文,自学了生字词,了解了主要内容。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出示句子:不知为什么,我却独钟情于胡杨。
读了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
过渡:是呀!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自探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划出相关词句,并随时把自己的提会批注在旁边。
3、生自学,师巡视关注学困生。
二、解疑合探
同桌交流。
与你的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
班级汇报。要求互相倾听,及时纠正和补充,表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什么?谁来读读相关语句。
品味胡杨的无人关照
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的眼泪?找出相关语句仔细读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尽管无人关照,还能顽强生长。)(出示图片:瞧,这就是无人关照的胡杨,这就是受了伤害,自己弥补伤口顽强生长的胡杨。板书:无人关照)
品味胡杨的弓腰驼背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无人关照,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强调了胡杨长相的独特,谁来说说是哪个词语?(惨不忍睹)
到底是怎样惨不忍睹呢?谁来读读描写胡杨长相的句子。
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它虽然有高大的身躯,但它的脊梁始终是弯曲的,就像一位弓腰驼背的老人嶙峋地站立在漠漠黄沙之上;它的叶形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边缘常呈现锯状,它的叶色常常是晦暗的`灰色,至多是个淡绿色,没有银杏的挺拔和柏树的优雅!)
“胡杨长相为何如此惨不忍睹”?谁能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呢?(体会胡杨弓腰驼背的长相是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极强的生命力。)
引读:是呀,胡杨的毅力多么顽强呀!它每一根扭曲的枝干,每一片晦暗的叶子都是它不屈的呐喊,谁能带着对胡杨的敬重与赞美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指名读,评价、再读。)
品味胡杨的“粗茶淡饭”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二个原因是弓腰驼背,那么,第三个原因是什么呢?它的环境怎样独特?请迅速圈画出重点词语。(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在恶劣环境中傲然挺立的胡杨。在这样的环境中胡杨是怎样生长呢?谁来带着体会读读这几句话。
出示:它在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年降水量只有十几毫米的恶劣环境下,一天天长大。它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它生来没有“锦衣玉食”,只有“粗茶淡饭”。(读、评价、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三个原因是由于它的“粗茶淡饭”。(板书“粗茶淡饭”)
出示填空题总结作者对胡杨特点的钟情;
过渡: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对于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一定有了深刻的感悟,谁能用这个填空题总结一下。
回顾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 ),是因为( ),更是因为( )。谁还有不同的见解?(可以抓住中心句,也可以用重点词)
品味作者对胡杨的集中抒情:
过渡:尽管胡杨无人关照,却能千年不死。尽管胡杨弓腰驼背,却能千年不倒。尽管胡杨以“粗茶淡饭”为生,却能千年不腐。所以作者写下了这样一段激情洋溢的文字来表达对胡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一个无人关照的胡杨,一个弓腰驼背的胡杨,一个“粗茶淡饭”的胡杨,却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读得这样深情,告诉大家你的秘诀。评价读,再读。分工读。)
品味胡杨默默奉献的精神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这些特点,胡杨让作者钟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谁来说说。板书:默默奉献
胡杨做出了哪些贡献?谁来读读相关语句。胡杨的树干、枝叶、到它流出的眼泪都很有用,它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彻底的贡献给了人类。所以作者感叹到:出示:它只知道默默奉献,从来没有索取。(读、评价、读)多么高贵的品格,谁再来读读。
中国的新疆有胡杨,青海有胡杨,甘肃有,内蒙古也有,印度西北部有胡杨,中亚有胡杨,非洲北部也有胡杨,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都能看到胡杨的身影。这是因为出示:无论自然条件如何恶劣,它总是积蓄着力量,努力地成长。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胡杨的努力。
作者看到的仅仅是胡杨吗?还看到了什么?仅仅是在赞美胡杨树吗?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生命”这里的生命不是一般意义的生命,而是像胡杨一样顽强、无私精神的生命。
《胡杨赞》不仅是在赞颂胡杨,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屹立酷暑,笑傲风霜,一颗胡杨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导读:这就是生命,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生命)。男生来齐声赞美一下。读,女生也来齐声赞美一下读,是呀,这就是生命,宝贵的生命,顽强的生命,无私的生命,令人赞叹的什么生命。我们齐生再美一下读。
总结:同学们,通过交流,我们明白了作者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它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是因为胡杨顽强、无私。作者赞颂胡杨的精神,更崇敬具有胡杨品格的人。
三、质疑再探
课文学到这儿,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弄明白了吗?谁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预设:
1、胡杨在肥沃的环境中能存吗?
2、第七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说明胡杨还有很多用途?它还有什么用途呢?
3、课文中多次出现“千年、千年、千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运用拓展
1、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主要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方面谈。)
2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课后题、平时见过的题型设计一两道题,比一比谁设计的题最有特色。
板书设计:
胡杨赞
无人关照
弓腰驼背
“粗茶淡饭”
无私奉献
《胡杨赞》教学反思
《胡杨赞》是一篇以“热爱生命,共筑和谐为主题的文章,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课文,细细体会,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胡杨的深情,并认识了解象征等表达方法。
首先,我请学生找出作者集中赞美胡杨的第六自然段。抓住“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理解3、4、5自然段,再过渡到第7自然段的理解,之后,回扣6段,指导感情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由胡杨这种植物及人,了解文末两句话:“无论是……”感受生活中像胡杨一样,无私奉献、不畏艰险的人。认识象征这种手法,找出文中其他的表达手法,体会其妙处。最后,总结全文,赞美胡杨,结束新课。
课堂中,为了达成目标,我主要抓住了这几点进行训练。
1、抓住关键段落,以点带面,学习全文。
这篇文章条理清楚,尤其是文中的第6自然段,概括了3、4、5自然段的内容,我决定从这段入手,带领学生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勾画,全班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资源共享。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迅速地找出了描写胡杨的句子,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2、抓住关键词语体悟情感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是课标明确提出的。在五年级的教学中,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怎么才能准确体会呢?我首先让学生理解关键词语的本来含义。弄清含义后,放入句中朗读,反复的读,通过读、想、联系实际体会词语在文中真正的含义。如:“惨不忍睹”表面上指胡杨长的丑,难看,不忍心看。可是细细一想,既然这么丑,这么难看,作者为什么还这么钟情于它呢?顺势而导,引导学生挖掘出这个词语背后的深刻含义,从而明白胡杨的丑是千百年来抵御风沙形成的。这丑就是对生命的呼唤,对生命的渴求。胡杨的顽强就容易深入学生心灵了,这时,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我们听到的就不再是枯燥的、直白的语句了,而是有了生命力的语言。
3、感悟表达手法,渗透写作指导
这篇文章写得很美,运用了多种手法进行描写,象征是最主要的,也是学生才接触的。这一点,我放到了理解全文后才引出。当我问道“作者赞扬的仅仅是胡杨吗?那他赞颂的是什么”在对全文的理解后,学生顺利地答出“作者赞颂的是那具有胡杨一样默默奉献、有着顽强生命力的人。”此时,再引入,这就是象征。告诉大家象征的含义并举例,学生就容易接受了。因此,对这一点,我讲的多,也详细一些。而其他的比喻、拟人、排比则让学生来分析概括,让学生在分析的同时,明白写好习作的关键。
当然,这节课上完后,我也在深深地反思,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虽说可圈可点,但是整体气氛不活跃,显得比较拘谨,个别平常很积极的同学甚至没有举手。我想,我是不是显得过于强势,过于包办,以至让学生“失声”。我把学生想说的都说了,学生当然就没话可说了,或者干脆当起了听众。文章并不难,很多地方学生已经说到点子上了。我还是在重复啰嗦,以至于浪费时间,而对于该深入挖掘的地方。比如:“无论自然条件如何恶劣,它总是积蓄着力量,努力地生长,这就是生命,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生命。”这一处,生命,什么样的生命呢?什么样的人才有这样的生命呢、我们要怎样才能拥有怎样的生命呢?本应该带领学生深入地学习,进行拓展。可是,课堂上,当听到学生谈到一点时,却轻易满足,根本没细细思量,这是共性的认识还是个性的思考,就匆匆进入下一环节。即便如此,课堂上应该完成的赞美胡杨的话却拖到了课后,听不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赞美,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应该深入文本,吃透教材,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要霸占学生的舞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课题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学习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并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揣摩人物内心。
3、理解课题“圣诞蜡烛”的含义,感受科林对父亲的爱和用实际行动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懂得“爱”能创造“幸福”的真谛。
4、小组合作,进行合理的读写整合训练,发展学生表达能力。
重点:
1、学习抓住课题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
难点:
1、理解课题丰富的内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小组合作,进行合理的读写整合训练,发展学生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并做好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检查预习
1、复习课文概况
2、检查课外预习情况
认真读课文8-22节,然后简要复述科林是怎么点亮灯塔的.。
(1)、学生交流,师随机板书
( )点亮灯塔
( )搜集煤油
( )询问方法
(2)、补全板书
二、品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及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句子意思,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
1、询问方法
师:科林带着对父亲的爱,决定重新点亮为船只导航的灯塔,他去询问了看塔人达菲先生,认真读课文8——16小节,仔细找一找,哪些句子体现了科林急切的'心情?用直线划出。
A、根据学生交流出示相关句子
B、自由朗读体会,抓住关键动词
C、交流,指导朗读
(1)找寻特点
(2)明确作用
(动作描写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
D、知道人物的语言也是为表现人物内心服务的
(1)找寻特点
(2)明确作用
师:语言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塑造人物,揭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E、分角色朗读
2、自学搜集煤油
A、学生自学:
B、集体交流
(1)句子出示
(2)寻找关键词
(3)明确作用
C、根据提示齐读,读出感情
3、体会人物精神品质
师:科林的成功用达菲先生的话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你觉得呢?
板书:毅力
爱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体会科林的心情变化,感受科林的幸福。
1、师:灯塔终于点亮了,为在浓雾里漂荡了一周的渔船照亮了道路。此时的科林心情如何?会想些什么呢?
出示:听着平安夜的歌声,看着远处经过自己努力点亮的灯塔,科林十分( )心想:( )。
2、理解课题中“圣诞蜡烛”的含义。
(1)师:有了灯塔的导航,渔船终于靠了岸。灯塔给科林一家带来了什么?给渔船上所有人,和他们的家人带来了什么?带着问题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板书:幸福
(2)情境说话:圣诞的钟声敲响了,虽然科林没有点燃那根圣诞小蜡烛,但是他觉得因为
(3)理解课题
四、课堂练笔,读写整合
科林是如何搜集到第一杯煤油的?展开你的想象,写一写,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1、小组交流,学生代表执笔
2、集体交流,师及时指导
3、及时修改,再作交流
五:小结作业布置
科林用了三小时搜集了四桶煤油,前后三小时科林的心理有些什么变化?请你写一写科林搜集煤油的整个过程,注意有详有略,通过言行展现人物的内心。
板书:
(成功)点亮灯塔
13、科林的圣诞蜡烛(努力)搜集煤油
(急切)询问方法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环游、航行”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3.找出描写水手们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
4.说说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受到的启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跳水视频。
同学们,跳水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种运动。我们观看奥运会跳水运动员的英姿,为他们喝彩,是不是某些同学也梦想着能成为一名为国争光的跳水运动员?
2.解题导入。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如本文跳水的人是谁?为什么跳水?在哪里跳水?怎么跳水?
接下来,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第17课《跳水》。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桅杆(wéi gān)、吓唬(xià hu)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艘、肆、帽、桅”,并在黑板上示范。
(“艘”是左右结构,部首是“舟”,右部“叟”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竖、横撇、捺。
“肆”是左右结构,部首是“镸”,“镸”的笔顺是横、竖、横、横、横、撇折、点。
“帽”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由“”和“目”组成的。
“桅”是左右结构,部首是“木”,右边是“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时所提的问题,自行找到相关答案。课文讲述了船长的儿子在一艘帆船上,爬上了桅杆的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最终得救的故事。)
2.通读全文,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起因:水手拿猴子取乐。
经过:猴子抢孩子的帽子,并将帽子挂到桅杆顶端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结果: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水手拿猴子取乐→(孩子被猴子引上桅杆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四、拓展交流。
1.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有什么话想跟船长的儿子说?你有什么话想跟水手说?(言之有理即可)
2.如果你是船长的儿子,你有没有什么话想说?(言之有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遇事应沉着冷静,多思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跳水的起因、经过、结果。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跳水》。
3.《跳水》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我们都知道,跳水的起因是水手拿猴子取乐。那么,请同学们画出有关描写水手的语句。
(1)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人们的笑使得猴子放肆,它有多放肆呢?→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为什么水手笑,而孩子却哭笑不得呢?→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3)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为何水手们笑得更欢,孩子气得脸都红了?→猴子不但不理孩子,反而撕得更凶了,且爬上了桅杆的顶端。
(4)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怎么此时水手们突然吓呆了?→孩子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5)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为什么会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在横木上的危险程度之深。
(6)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水手们能直观地看到猴子与孩子的动作与神态,他们的表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点拨总结:在整个故事中,水手的作用是: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猴子在水手们的取乐中更加放肆,孩子在水手的笑声中恼羞成怒,失去理智。
②渲染气氛。开始水手们都“笑起来”,气氛轻松。后来“全都吓呆了”与之前水手的笑形成对比,表现了人们对孩子的担心,烘托了紧张的氛围。
③反衬主人公的品质。水手们平时训练有素,但在关键时刻却不知所措,与船长的审时度势、机智果断形成对比,突出了船长的临危不乱。
2.感悟孩子的处境。(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稍快,声调稍高,突出重点词语。你们朗读的技巧掌握得越来越好了!
3.“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4.“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所以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5.想一想: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1)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2)当时天气风平浪静,孩子跳到海里不至于被大浪冲走,而且与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相比,跳进海里是最安全的办法了。
(3)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孩子跳海之后水手们能第一时间把他救起。
(4)因为孩子的两条腿已经发起抖来,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而且在这么高的位置,孩子是没有勇气往下跳的,所以船长拿起手里的枪,逼迫孩子第一时间跳海。
综上可知,在当时的危险情况下,快速跳海是保护孩子最好的办法。
6.最后一个自然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具体。这种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和学习的。
2.学习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3.在这种危急时刻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如拉棉被让孩子跳下甲板、水手们手挽手接孩子等。指出这些方法是否可行:下落位置不定,不容易接到,冲击力大,容易受伤。船长的儿子水性应该还不错,水有浮力不会摔伤,又有水手的帮忙。指出船长的方法既节省了时间,又很安全,突出船长的思维敏捷、逻辑清晰、遇事沉着。)
4.这篇课文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要沉着冷静,要多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教学反思
1.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始料未及的事,面对这些事件,我们要做的就是沉着冷静,多分析,多思考。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融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神态和动作,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2-01
五年级语文下册《跳水》教案08-26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1-09
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02-23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29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02-09
五年级语文精彩教案下册03-15
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教案03-24
五年级下册语文《修鞋姑娘》教案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