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乘法分配律》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乘法分配律》教案1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式题:
1.(35+65)×372.35×37+65×37
3.85×(174+26)4.85×174+85×26
5.(80+8)×256.80×25+8×25
7.32×(200+3)8.32×2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式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2、3组的同学算第1题和第3题,第4、5、6组的同学算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为什么第1、2、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2、3组做第5、7题,第4、5、6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4、5、6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7。
(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习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个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个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题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括:首先,要计算的是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结语:过去我们做口算乘法时,实际上已经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自读第65页的相关内容。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四的题目。
1.第2题,让学生口算。当计算101×57和45×102时,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得多少?”
2.第3题,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
“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什么?”
第4小题,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先把算式38×29+38写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想:从表面上看这道题不是两个乘积的和,但是题中的乘法有因数38,后面所加的数恰好也是38,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如果所加的数是38乘一个数,那时我们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了。提问:
“想一想怎样使所加的38变成38与一个数相乘,而且乘积仍是38?”教师同时板书:38×?=38。学生回答后教师把“38×?”中的“?”改为“1”。
“下面应该怎样算呢?”让每个学生先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请一个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乘法分配律》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例7,练习六的第3-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将复习中的题月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复习
教师出示式题:
1.(35+65)×372.35×37+65×37
3.85×(174+26)4.85×174+85×26
5。(80+8)×256.80×25+8×25
7.32×(200+3)8.32×2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二、学习新知
1.小组探究,学习例7。
(1)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那么有没有简便方法?大家来研究一下。(组内可讨论研究,并写出最佳方案。)
小组间可以互相探讨。教师选择最佳方法。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师生共同总结: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个乘积的和。
要求大家独立完成。
教师概括:首先,要计算的是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六的题目。
1.第3题,让学生口算。
2.第4题,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
3.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核对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第8题和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做,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5.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第12题。当学生想出一种算法后,还要引导学生想一想其它的做法。
四、作业
练习六的'第5、6、8题。
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的应有(简便算法)
计算:102×439×37+9×63
=(100+2)×43=9×(37+63)
=100×43+2×43=9×100
=4386=900
教学设计:本课教学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简便计算的规律,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但课堂上可能出现各持己见、相持不下的局面,所以注意宏观控制。然而正是这样的局面,才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乘法分配律》教案3
学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 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 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
1.情景
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出示照片)
出示资料: 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
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
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
③交流算式的意义
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
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
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
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A.涉及到得运算及顺序:都包含了+、×这两种运算,左边是先算加法,合起来以后再乘;右边是分别先乘,然后再加。
B.涉及到的数:都用到了18、23和8这三个数,其中8在左边出现了一次,在右边出现了两次。
C.计算结果:结果相等。
(设计意图:对算式意义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相等的道理,而从外在特点的分析则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同时,细致的特点分析也为学生后面的举例验证打下基础)
2.提出猜想
真有趣,运算顺序不同,数据也有不一样的,结果却一样,那是不是只有这一个算式才是这样呢?还是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怎样才能知道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
引导学生想到用举例的方法进行验证。
师小结:要想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那我们就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再看看它们的结果想不想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对一个人而言,记忆一个知识、规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要知道从哪里去寻找知识和规律,要知道他的发现如何去获得证明。本节课就是要以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立足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在教学。)
二、举例验证,证明合理性
1.全班举例:抽生举例,全班进行判断,看所举的算式是否符合猜想的特征。
2.分组举例
两个孩子为一组,一起举一个例子,再一起计算验证,看结果是否相等。
3.交流:谁愿意把你举的例子和大家一起分享?
A.这个式子符合要求吗?
B.这些式子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这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左边都是把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右边是分开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右边算式中这个相同的乘数,在左边算式中放在了括号的外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过程,经历归纳概括的过程。)
三、概括归纳,建立模型
1.个性概括
这样的式子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完吗?
强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是写不完的。
你能用一个式子将所有的像这样的式子都概括出来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概括规律。(学生可能用文字概括,可能用图形符号概括,可能用字母概括)。
2.统一认识
教师指出一般用a、b、c表示式子中的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a+b)×c=a×c+b×c
给出规律的名称:今天,我们一起动手动脑发现了这个非常有趣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四则运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3.进一步认识
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数合起来与第三个数相乘的结果与用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结果相等。反之,两个数都与同一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所得到的结果与先把这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所得到的结果相等。
齐读式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同方法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尤其是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四、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1.哪些算式与72×35相等
72×30+72×5
72×35 72×30+5
70×35+2×35
70×35+2
问:为什么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
2.你会填吗?
(10+7)×6= ×6+ ×6
8×(125+9)=8× +8×
7×48+7×52= ×( + )
问:订正时强调第一小题为什么这样填?第三个式子中括号外面为什么要写7。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
3. 7×48+7×52 7×(48+52)
这两个式子你想选择哪个进行计算?为什么?
如果只给你第一个式子,你会想办法让你的计算变得简便吗?
小结:利用乘法分配律有时候可以使计算变得更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明白乘法分配律在计算中的意义。)
<<<1234>>>
4.先想一想,下列各题怎样计算更简便,把你的简便方法写出来。
①34×72+34×28(订正时问:为什么不直接算)
(80+4)×25
订正时问:把(80+4)×25写成80×25+4×25依据是什么?
如果不用好不好算?
(80+20)×25
问:这道题与(80+4)×25的样子一样,都是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为什么你们又不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呢?
教师小结: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
②21×25 75×99+75
小结:在计算中遇到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可以利用拆数等方法,在不改变原数大小的前提下将式子变成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然后再进行简算。
(设计意图: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生搬硬套题型。)
五、全课小结
孩子们,你们今天收获了什么?
当你们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中发现某些规律,而你又不敢肯定它正确时,你可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8+23)×8 (18+23)×8=18×8+23×8 7×48+7×52=7×(48+52)
=41×8 … … … …
=328(元) 学生举例 … … … … 34×72+34×28 (20+4)×25
18×8+23×8 … … … … (80+20)×25
=144+184 个性概括:… …
=328(元) (a+b)×c=a×c+b×c 21×25 75×99+75
《乘法分配律》教案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P58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初步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计算与比较,发现乘法分配律可以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另一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难点:发现乘法分配律可以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另一个数相乘。
教学准备:
教学情境挂图
设计理念:
通过实际题目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在计算、观察以及和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比较中,内化乘法对减法的分配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1、明确要求:这节课我们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来解答一些题目。
2、板书课题。
回忆。
二、复习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1、练习五第1题。
⑴引导学生观察看图。
⑵思考:怎样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
⑶指名汇报,并说说这样计算的依据。
⑷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2、练习五第2题。
出示16401
(30+2)15
引导学生重点说说算法。
出示10323
125(8+16)
重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算。
看图,弄清图意。
思考。
列出两种算式进行计算。
汇报,说出计算的依据,明确乘法分配律的实质。
练习。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练习。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三、学习乘法对减法的分配律
1、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第3题。
⑵你发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吗?
⑶与刚才我们做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2、练习五第4题。
出示:12(40-5)
3598
引导学生重点说说第2题的计算方法。
3、练习五第5题。
⑴指名读题。
⑵解答第一个问题。
⑶解答第二个问题。
⑷小结:这一题是乘法分配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分组计算一组题目。
指名板演。
观察,交流发现的规律。
与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进行比较。
计算。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读题。理解题意。
练习。反馈
练习,列出不同的算式。比较。
四、小结作业
提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的表现怎样呢?
指名回答,自我评价。
作业设计:课堂作业:练习五第2、4题中剩下的两题。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案5
教学说明:
乘法运算定律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计算的学习,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会更大,特别是合理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这部分内容。本课是要完成的是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与研究,下面就教学安排作简单说明。
一、 观察与思考:通过对例题和生活实例的观察、研究和学习,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在生活中寻找和学习数学知识。
二、 讨论与归纳:这是比观察与思考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相互讨论、研究、补充、完善,归纳出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懂得合作,学会合作。
三、 练习与提高:通过两部分内容的练习,进一步熟悉、理解、认识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四、 简便运算:完成例2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特别是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学生的困难较大,所以在教学时要区别对待。基本内容部分要求全体学生掌握,也就是这一教学段的前三部分内容,这一教学段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但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 P28-29 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
2、懂得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改写成两个积的和。
3、会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得出及其运用。
教学安排:
一、 观察与思考:
1、 出示例1:(1)看下图计算,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A、用实物演示引出两种算法。
(5+3)2=16(个) 52+32=16(个)
B、观察以上两式得到:(5+3)2=52+32
2、 出示生活实例:
①一件上衣30元,一条裤子20元。买4套这样的服装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通过计算观察得出:
(30+20)4=200(元) 304+204=200(元)
即:(30+20)4=304+204
②2角硬币和5角硬币各6枚,一共有多少钱?
请学生同桌说说两种计算方法,然后汇报结果。
(2+5)6=42(角) 26+56=42(角)
即:(2+5)6=26+56
3、 请学生仔细观察上面讨论得到的三组等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前后两式是相等的.、先算和再算积与先算积再算和是一样的)
这就是今天我们重点要研究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二、 讨论与归纳:
1、 出示问题,读读想想。
A、 以上三组算式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B、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先小组讨论,再派代表汇报交流。
得出乘法分配律的正确说法。
看书,齐读乘法分配律。
2、 质疑。
为什么乘法分配律说: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而不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以一个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数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前面,也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而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这个数只能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
3、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三、 练习:
1、 根据乘法分配律填上适当的数或运算符号。
(8+6)3=8○3○6○3
(25+9)40= 40+ 40
(56+ )3=56 +8
2、 判断:
13(4+8)=134+8 ( )
13(4+8)=138+48 ( )
13(4+8)=134+138 ( )
四、 简便运算:
1、 出示例2:(125+70)8
请同桌两人右边的按运算顺序算,左边的用乘法分配律先去掉括号再算。
算好后同桌观察讨论:怎样算比较好?为什么?
教师总结:用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2、 选择题:
1624+8424的简便算法是( )。
A、(16+24)84 B、(16+84)24 C、(1684)24
3、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先同桌讨论,再独立完成)。(有的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25+9)8 29175+2529 48128-2848 7599+75
4、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算式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你有几种不同的填法。(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41□+5923 □□+6328
五、 小结:
1、 乘法分配律及字母表达式。
2、 运用乘法分配律应注意什么?
①运算符号 ②分配合理
《乘法分配律》教案6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运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乘法分配律应该不会觉着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应该是一个薄弱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本着自主探究的原则,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举例、验证,通过大量的感知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意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的训练,形成数学模型,丰富应用的'经验,提高简便运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 经历推导、发现的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乘法分配律》教案7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好处。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潜力训练点
透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潜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透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好处及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卡片)
25×17×4 125×24
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投影片)
(6+4)×56×4+4×5
(8+12)×4 8×4+12×4
8×(7+3) 8×7+8×3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且明白应用这些定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这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乘法的分配律。(板书课题)
2.教学例5
(1)出示例题:(小黑板)
小强摆小木块,每行摆5个白木块,3个红木块,摆了4行。小强一共摆了多少木块?(两种方法解答) (2)指名读题并使学生明确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
(3)让学生拿出学具红、白小木块,按照要求摆一摆,并计算。(启发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师巡视)
(4)学生试做后,引导回答如何列式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3)×4
=8×4
=32(个)
5×4+3×4
=20×12
=32(个)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明确:不一样解法的不一样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
①先算出每行红、白木块共摆多少个,再算出4行一共摆木块多少个。
②先求出4行白木块和4行红木块各摆多少个,再算一共摆了多少个。
(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算式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懂得: ①两个算式相等。
②两个算式可用等号连接。
学生答教师板书:
(5+3)×4=32
5×4+3×4=32
(5+3)×4=5×4+3×4
(6)教师出示:
(18+7)×6=
18×6+7×6=
(18+7)×6○18×6+7×6
20×(5+2)=
20×5+20×2=
20×(5+2)○20×5+20×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明确: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好处。(学生答教师用色粉笔描4、6、20这些数,从而渗透“一个数”) 反馈练习:按题目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答教师填写投影。
【透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使学生初感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填空题的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拥有足量的感性材料,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知识的获得到达水到渠成。】
教师:像贴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使学生明确:
①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相乘”指不固定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
②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③等号左右两边两个算式相等。
3.概括定律:
透过学生观察比较,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乘法分配律资料。(转板出示)让学生结合板书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回答其资料,加以巩固。
4.反馈练习做一做: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________×4+________×4
(62+1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资料并指名板演,提示学生3个数可分别用a、b、c表示,然后,让学生说明算式的好处。这时,教师再提醒学生还有没有别的`写法。透过教师引导学生答出c×(a+b)=c×a+c×b,并问学生根据什么?(乘法交换律,或用相乘来解释)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十四第1题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____+25×____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______)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务必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524×5+24×8
(3)20×(17+15) 20×17+20×15
(4)(40+28)×5 40×5+28
(5)(10×125)×810×8+125×8
(6)4×(30+25)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取题:
(1)28×(42+29)与下方的(相等
①28×42+28×29
②(28+42)×(28+29)
③28×42×29
(2)与a×8-b×8相等的式子是(。
①(a+b)×8
②(a-b)×(8+8)
③(a-b)×8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①10×5+8×5+9×5
②5×10+5×8+5×9
③10×5+5×8+9
四、课堂小结:这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明白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四第2题。 六、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例5.… (5+3)×4 =8×4 =32(个) 5×4+3×4) =20×12 = 32(个) 答:小强一共摆了32个木块。 (5+3)×4=32 4×4+3×4=32 (5+3)×4=5×4+3×4 (18+7)×6=150 18×6+7×6=150 (18+7)×6=18×6+7×6 20×(15+9)=20×15+20×9 (a+b)×c=ac+bc c×(a+b)=ca+cb
《乘法分配律》教案8
教学内容:人教社教材四年级下册P26页例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使学生亲历观察、猜测、验证、归纳、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会应用乘法分配律,使某些运算简便。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索发现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买衣服的情境转入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几组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字母公式,并能用语言表述出来,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生活引入,激发兴趣
今年十月,县里准备举行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我们学校准备派5个同学参加比赛,学校准备为这5位同学选一套运动服装。老师在商店逛来逛去选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请看大屏幕。
出示:两件上衣(价格分别是100元、80元)
两条裤子(价格分别是70元、50元)
2、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出示:(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
(2)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案计算出总价(用多种方法计算)。
二、探索交流,建构规律
1、生选择搭配方案并计算。
2、组内研讨,并出示: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3、汇报交流:
(1)探讨第一种方案。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项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预设学生回答:A: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1套多少钱。即:一套的价钱×套数=总价。列式为:(100 70)×5
B: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5件上衣的价钱和5条裤子的价钱。即:上衣价钱 裤子价钱=总价.列式为:100×5 70×5)
(2)探讨第二种方案。
(3)探讨第三种方案。
(4)探讨第四种方案。
教师板书:
一套 ×套数 = 5件上衣 5条裤子
(150 100)× 5 = 150×5 100×5
(150 70)× 5 = 150×5 70×5
(100 100)× 5 = 100×5 100×5
(100 70)× 5 = 100×5 70×5
4、生列举例子。
(1)出示:活动要求
A、写出三个这个的算式。
B、交流: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2)汇报、师板书学生说的等式,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证明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5、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问:谁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全班所有同学的算式?
6、学生归纳概括: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训练提升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 20)×12=□×12 □×12
25×(4 9)=□×4 □×9
8×(10 5)=□×□ □×□
30×24=30×□ 30×□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 52×12 15×18 26×18
(15 18)×26 25×40 25×4
25×(40 4) (48 52)×12
14×(45-5) 11×4 25×4
(11×25)×4 14×45-14×5
四、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的吗?
《乘法分配律》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透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潜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生:能够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决定。(生口算。)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样不如刚才的快啊? 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 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内含不一样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为什么这样算哪?
生:我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算的。
师:你是怎样明白的?你明白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生:我是从书上明白的,我明白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潜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能够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透过验证,这道题确实能够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能够这样计算呢?透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样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方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能够这样计算?
(学生计算,并汇报。)
……
师:由于时光关系,老师就写到那里,透过举例我们能够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能够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方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够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明白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好处。)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能够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透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能够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能够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能够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能够应用这样的方法。)
《乘法分配律》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
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想大声的呼吁:请不要再滥伐树木了,不然的话沙尘暴会更厉害。
2、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3、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大量植树。
师:说的太好了。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学校植树活动的情况吗?
(多媒体展示植树的场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师:请根据这些信息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展示汇报: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和第二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来看4×25和2×25分别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即(4+2)×25。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这次植树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讨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师:刚才同学们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样算呢?动手试试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来给大家说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别与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两个积相加。即25×(4+2)=25×4+25×2
(2)举例观察
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师:谁来汇报你写的式子,师随生汇报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以及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学交流。
(3)交流概括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算式都对,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并抽学生汇报。
生1:a、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因数。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数,b、c表示两个加数,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
《乘法分配律》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掌握探索问题的程序。
2、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
3、会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特殊的算式计算简便。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所以,教学的重点仍应放在探索过程的指导上。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希望同学们能探究发现乘法的又一个新知识。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1、出示:学校购买校服。每件35元,每条25元。买这样3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独立计算,指名回答教师板演。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
买同样的东西,计算价钱的方法不同,但用的钱数是一样的,也就是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同。这时可以用等号将这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板书:(35+25)×3=35×3+25×3
4、出示:小强摆圆片,每行摆6个绿圆片,8个红圆片,共摆了5行。
师:小强一共摆了多少个圆片?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再次各自列式计算,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算式,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接着上题板书如下:
(6+8)×5;6×5+8×5
虽然用的方法不一样,但是结果却一样,所以我们也可以用等号将这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5、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设疑)
6、你们真的发现了这些算式中隐含着的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好吗?(同桌互相交流)。
7、从大家的神态和脸部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觉得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我能猜到。不过,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能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指名汇报。
8、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你能用语言来描述吗?请同桌再交流一下。
生1:把括号里的两个数加起来后乘以一个数,等于把括号里的两个数都去乘以一个数,再把乘出来的积加起来。
生2:乘法分配律是:左边把两个数加起来乘以乘数,等于括号里的一个加数乘以乘数加上括号里的另一个加数乘以乘数。
师:你们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吗?(教师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三、应用规律,尝试练习。
1、请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回答下面各题。(练一练第1题)
2、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它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用处呢?(简算)那同学们会不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呢?
完成“试一试”。
3、我是计算小能手。
同学们真是利害,能够学以致用。
下面我们来一个比赛,看看谁最能灵活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使我们的计算又对又快。
出示:(20+4)×5(75+25)×435×37+65×3720×5+24×5
别急,先观察题目的特点。
指名板演。你发现了什么?
重点在解决先让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乘法分配律》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进点
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羹育渗遇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践,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运用已有经验
(D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
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
(一)锚垫孕伏
1.口算:(卡片)
25× 17×4 125×24
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投影片)
(6+4)×5 6×4+4×5
(二)探究新知
1.导人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且知道应用这些定律可使
一些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乘法的分配律。(板书课题)
2.教学例5:
(1)出示例5: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算式,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懂得:
①两个算式相等。
②两个算式可用等号连接。
学生答,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二150
(]8+7)×6二18×6+7×6 .
(4)教师出示:20×(15+9)
20× 15+20×9=480
20×(15+9)二20×15+20×9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明确: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反馈练习:按题目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
学生答,教师填写投影。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使学生初感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填空题的发
散思维训练,让学生拥有足量的感性材料,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知识的获捐
达到水到渠成。)
教师;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使学生明确:
①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相乘”指不固定被乘
数和乘数的位置。)
②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③等号左右两边两个算式相等。
3.概括定律: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让学生
结合板书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回答其内容,加以巩固。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二——×4+——×4
(62+12)×3=——×——+——×——
教师: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指名板演,提示学生3个
数可分别用o、b、c表示。然后,让学生说明算式的意义。这时,教师再提醒学
生还有没有别的写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答出a×b×c=a×(b×c)问学生根据是什么?(乘法交换律,或用相乘来解释)
5.我们知道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同学
们观察我们练习的乘法结合律,在运算上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
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6.教学例7:
(1)出示例7:
102×43
=(100+2)×43
=4300+86
=4386
想:把102看成(100+2),再用43分别去乘100和2,可以用口算
用了乘法结合律。
教师说明:熟练后第二步可以不写,画上虚线。
(2)出示9×37+9×63
①组织同学讨论。
②组织同学阅读教科书第65页。
③启发学生明白了什么?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学生有些经验,再加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学
生知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自己学会新知。)
(三)巩固发晨
1.练习十四第1题。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24+8)×125=一×一+一×一
(2)25×(20+4)=25×——+25×——
(3)45×9+55×9=(——+——)×——
(4)8×27+73×8=8×(——+——)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
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5 24×5+24×8
(3)20×(17+15) 20×17+20×15
(4)(40+28)×5 40×5+28
(5)(10×125)×8 - 10×8+125× 8
(6)4×(30+25) 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十29)与下面的( )相等
①28×42+28×29 ②(28+42)×(28+29)
(2)与6×8—6×8相等的式子是( )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
①10×5+8×5+9×5 ②10+5×8+5×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6,分组计算练习十四第3题。
(四)课堂小结
③28×42×29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
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练习十四第2题
《乘法分配律》教案13
教学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6×25 =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案14
一、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教材第36页的例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四、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六、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 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 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简便)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算哪?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学生计算,并汇报。)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反思:
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
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乘法分配律》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好处.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透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潜力.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好处及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 口算.
(27+73)×8 40×9+40×1 14×
(10+2) 10×6+10×4
2. 用简便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 25×63×4
3.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 (1250+125)×8
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明白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能够使运算简便,你们想明白吗?这就是我们这天要研究的资料.(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教学例6:
(1)出示例6: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6下载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3)教师提问:从上方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能够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
20×15+20×9=480
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好处.
(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贴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够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__×4+__×4
(62+12)×3=__×__+__×__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 (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5.教学例7: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7下载 (1)出示例7:102×43
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比较:(100+2)×43,102×(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能够使计算简便.
教师板书:
(2)出示9×37+9×63
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根据乘法分配律,能够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37+9×63 =9×(37+63)
=9×100
=900
学生讨论: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一样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3)揭示教师算得快的奥秘
上课开始时,我们已经比赛看谁算得快,如(1250+125)×8,老师就是应用的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此刻你们会了吗?
三、巩固发展
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练习 下载
1. 练习十四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3+25)×2=□×□+□×□
8×47+8×53=□×(□+□)
3×6+6×7=□×(□+□)
8×(7+6)=8×□+□×□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
(2)25×(20+4)=25×__+25×__
(3)45×9+ 55×9=(__+__) ×__
(4)8×27+73×8=8×(__+__)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务必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32×(48+52)
(2)(24+8)×824×5+24×8
(3)20×(l+15)0×17+20×15
(4)(40+28)×540×5+ 28
(5)(10×125)×810×8+125×8
(6)4×(30+25)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取题:
(1)28×(42+29)与下方的()相等
①28×42+28×29②(28+42)×(28+29)③28×42×29 (2)与a×8-b×8相等的式于是()
①(a+b)×8②(a-b)×(8+8)③(a-b)×8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①10×5+8×5+9×5②10+5×8+5×9③10×5+5×8+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一辆凤凰牌自行车420元,一辆永久牌自行车405元.此刻各买三辆.买凤凰车和永久车一共用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这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明白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期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3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方各题.
(80+8)×2535×37+65×37
32×(200+3)38×29+38
【《乘法分配律》教案】相关文章:
《乘法分配律》教案09-04
乘法分配律教案09-04
《乘法分配律》教案12-19
乘法分配律教案09-25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案04-12
小学乘法分配律教案07-28
乘法分配律教案最新10-13
《乘法分配律》小学教案03-31
乘法分配律教案15篇(精选)07-27
《乘法分配律》教案15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