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乘法分配律》教案

《乘法分配律》教案

时间:2024-08-01 09:15:15 教案 我要投稿

《乘法分配律》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乘法分配律》教案[集合15篇]

《乘法分配律》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7,练习十四的第3一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进行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将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试题:

  1、(35+65)×37

  2、35×37+65×37

  3、85×(174+26)

  4、85×174+85×26

  5、(80+8)×25

  6、80×25+8×25

  7、32×(200+3)

  8、32×2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练功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2、3组的同学的第1题和第3题,第4、5、6组的同学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的快?想一想,为什么第1、2、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2、3组做第5、7题,第4、5、6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4、5、6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下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教学例7

  (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上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上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下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题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况,首先,要计算的是要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下面的复习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以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以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下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四的题目。

  1、第3题,让学生口算。当计算101×57和45×102时,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得多少?”

  2、第4题,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

  “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什么?”

  第4小题,如果学生有困难,教题先把算式38×?=38。学生回答后教师把“38×?”中的“?”改为“1”。

  “下面应该怎样算呢?”让每个学生先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请一个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3、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核对的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当核对“26×3”时,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学生发言后,教师说明:26乘以3可以写作(20+6)×3,根据乘法分配律等于20乘以3的积再加6乘以3的积,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就是说,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口算有些应用了乘法分配律。

  这道题中的第7小题应用乘法结合律比较简便,第4、6、8、9题应用乘法分配律比较简便。

  4、第9题和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做,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5、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第9题。当学生想出一种算法后,还要引导学生想一想其它的做法。这道题的做法有:

  (80—30)×110一30×110;

  (80—30—30)×110;

  (80—30×2)×110。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5、6、8题。

《乘法分配律》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第88~89页例5和“练一练”,练习十八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6+4)x 3= (8+2)x2=

  6x3+4x3= 8x2+2x2

  口算得数。

  提问:第一行的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行的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第一行的题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第二行是两个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2.揭示课题。

  像上面这样每组题里,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与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后再相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例5。提问: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2)学生回答是怎样计算的,老师板书出课本上的两种解法。

  (3)提问:这两种算法求出的都是什么?所以结果是怎样的?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5+3)x2=5x 2+3x2]

  这个等式里左边是怎样的算式,右边是怎样的算式?

  指出:这个等式左边是两个加数5与3的和同2相乘,右边是

  把5与3分别同2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2.题组计算、比较。

  (1)用小黑板出示第88页中间的题组。

  提问:第一组左边是哪两个数的和同几相乘?右边是哪两个数与哪个数相乘的积相加?第二组左边怎样?右边呢?第三组呢?

  (2)让学生计算,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在课本上o填上适当的符号。

  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在o里板书等号。

  (3)提问:第一组里两个数的和同5相乘,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5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怎样?[板书成(12+8) x 5=12x5+8x5]第二组里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和特点?(仿照板书成第一组的形式)第三组呢?(仿照板书成第一组的形式)

  3.归纳乘法分配律。

  这三组算式里,每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从这些例子里你能看出有什么规律吗?

  总结乘法的分配律,说明这也是乘法运算里的一条定律。

  让学生读书上的乘法分配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表示上面的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这样表示: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板书:(a+b)xc],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结果不变。[板书:=axc+bxc]

  追问:这个字母式子表示的是什么运算定律?你能看着这个式子说说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根据学生回答,在字母式子上连线,使板书成为:[(a+b)xc=axc+bxc]] -

  说明:乘法分配律也可以这样表示,把(a+b)xc的因数交换位置,就是cx(a+b)=cxa十cxb。(板书)

  追问:左边括号里的两个加数都要和哪一个数相乘?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l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老师行间指导。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练习情况,老师在方框里板书合适的数。

  结合提问:为什么第l小题都填的是27为什么第2小题都填747(说明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都要同括号外的因数相乘)

  第3小题是怎样想的?(在算式上用弧线连结16和8、23和8。)

  第4小题为什么把39写在括号外面?(说明39是左边相同的因数,提在括号外面)

  第5小题是怎样想的?

  2.“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老师行间辅导。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练习情况,老师在o里板书合适的符号。

  3.练习十八第1题。

  提问:怎样用两种方法计算图中小正方形的个数?

  先让学生按先求一行的个数,再求一共的个数列式计算。再让学生按颜色分别求出白色和红色的小正方形的个数,再求一共的个数列式计算。

  学生口答两种方法的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这两种方法求的都是什么,结果怎样?这两种方法的算式有什么关系?(在算式间板书等号)

  第一种方法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种方法呢?这两种算法都是求的什么?结果怎样?你能根据图上的计算,说明乘法分配律吗?

  4.提问:谁再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的分配律?用字母式子怎样表示乘法的分配律?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2题填在课本上,老师行间巡视。

  练习十八第3题做练习本上。

《乘法分配律》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它的结构特征;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情感目标:让孩子们自己生成“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

  1、在家里,你最喜欢谁?我也作了一个调查,咱们班很多同学是爸爸和妈妈很早起来为你准备早点、接送上学,辅导作业。

  2、爸爸和妈妈都对我们那么好,我们可以自豪的说“爸爸和妈妈都爱我”。

  3、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4、我听说张磊和杨军都是李新建的好朋友,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5、小结: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规律。

  [策略] 把数学知识依附于常见的`现实生活问题中,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合理处理相关信息,结合鲜活的数学材料,触动学生的道德碰撞,给原本单一冷漠的内容注入人文的血液,促进学生感悟、内化。

  (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

  1、情境引入

  讲本学期开学,学校要为一、二、三年级更换桌椅情况:

  (课件播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请仔细观察大屏幕:

  学校为一年级更换3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二年级更换5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三年级更换6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2)请同桌两个同学选一个问题在练习纸上用两种方法解答?

  (3)说说你的解题方法?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另外一种方法呢?解释一下。

  (4)谁愿意接着汇报?

  2、第一次发现

  (1)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可以与同桌讨论讨论。

  小结:每一组算式的结果相等。

  (2)我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来连接,行吗?为什么?

  板书:(50+60)×3 = 50×3+60×3

  (75+68)×5 = 75×5+68×5

  (80+65)×6 = 80×6+65×6

  3、第二次发现

  (1)再观察这三组算式,还有什么发现吗?

  (2)同学们,你们的发现是不是只是一种巧合,一种猜想呀?能不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对你的猜想进行验证呢?

  (3)每人举出一个例子,写在纸上,然后请同桌帮助验证

  汇报交流: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一些吗?举的完吗?

  4、归纳总结:

  (1)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桌说说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

  (2)请看大屏幕,你们的意思是这样吗?小声读读。

  (3)有什么不懂的词吗?

  5、个性化理解

  (1)你能用比较喜欢的形式来表达上面的这些等式吗?比如用字母,图形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

  (甲+乙)×丙=甲×丙+乙×丙

  (a+b)×c=a×c+b×c

  (2)这些等式都表示什么意思呢?(同桌讨论,然后汇报)

  (3)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感觉怎么样?

  [策略]针对众多的数学事实,不急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是让学生运用朴素的语言概括出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乘法分配律”知识的雏形,更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渐进台阶。在此基础上引出规律,水到渠成。尤其是,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示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是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规律意义的个性化感悟。

  (三)激活联系、应用规律。

  1、请你把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8+13)×4 41×(3+27)

  3×(21+6) 7×5 +8

  41×3 +41×27 3×21 +3×6

  7×(5+8) 8×4 +13×4

  (1)你为什么连得这么快?是计算了吗?

  (2)这两个算式之间为什么不连了?能用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来解释吗?

  2、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83+17)×3=□×□○□×□

  10×25+4×25=(□○□)×□

  (1)谁愿意展示一下你填写的。有不同意见吗?

  (2)分别说说转化以后的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比,哪一个让我们计算起来感觉比较简便了?为什么?

  (3)小结: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选择算法,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策略]多种练习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

  3、联系旧知、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谈话:“乘法分配律”在过去学习中用过吗?咱们回顾一下。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练乘法竖式计算,看大屏幕。乘法竖式中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看出来了吗?

  [策略]引导学生联想知识用途,勾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凭借亲自计算得到的感悟领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广泛运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想法?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50+60)×3 = 50×3+60×3

  (75+68)×5 = 75×5+68×5

  (80+65)×6 = 80×6+65×6

  ……

  (a+b)×c = a×c+b×c

《乘法分配律》教案4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

  (36+64)×820×5+50×260×10+10×10

  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什么”,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什么”,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6。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8+7)×6〇18×6+7×6

  20×(15+9)〇20×15+20×9

  教师:我们先来计算第一组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样。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然后再提问:

  “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18加7是25,25乘6的积是150。)

  “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

  教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说明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教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的圈里写一个等号。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6等于什么?”(说明18与7的和乘6的积等于18与7先分别乘6再相加的和。)

  教师:我们再来看第二组的两个算式。

  “先来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

  “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15与9的'和等于什么?”

  2.进行抽象概括。

  教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

  “仔细观察上面的两组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先看等号左面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个等式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第二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再看等号右面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什么意思?”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两个等式等号左面的算式分别与等号右面的算式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时板书“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4页方框里的结语,全班齐读两遍。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c=a×c+b×c

  “等号左面(a+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面a×c+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

  教师在黑板上再写算式:185×27+15×27,提问:

  “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哪一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哪一个数?”

  2.做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

  “在(32+25)×4中,两个数的和指的是什么?同一个数相乘指的是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应该等于哪两个数分别同4相乘再相加?”

  “第1小题的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乘法分配律,32与25的和乘4,应该等于32与25分别乘4再相加,所以两个方框里应该分别填32和25。)

  “第2小题应该怎样填?根据什么运算定律?”(根据乘法分配律,64与12的和乘3,应该等于64与12分别乘3再相加。)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1题。

《乘法分配律》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自主发觉乘法安排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视察、分析、比较,培育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实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欢乐。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乘法的安排律。 教学难点:

  乘法安排律的应用。

  教学打算:

  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实行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英勇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

  谁来说一说,驾驭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推断。(生口算。)

  设计意图:这样开宗明义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发觉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为什么这样算哪?

  生:我是依据乘法安排律算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安排律吗?

  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实力很强,但对乘法安排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安排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安排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假如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究竟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觉。(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的确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全部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全部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觉,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视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慧,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安排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安排律的意义。)

  师:假如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安排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安排律,的确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安排律计算几道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安排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验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觉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安排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安排律,看到乘法安排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反思:

  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和驾驭乘法安排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加学问的形成过程,培育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实力,并渗透从特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别的相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验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觉的过程,是在详细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去经验和体验学问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须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别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终由学生通过视察、探讨、发觉、归纳总结出乘法安排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干脆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感悟发觉,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验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觉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意合作与沟通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殊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与补充,来培育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安排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安排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胜利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乘法分配律》教案6

  教学目标:

  略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使学生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3、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意识。

  2、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重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会运用乘法分配律。

  难点:

  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昨天,同学们通过微视频自学了什么内容?(乘法分配律)

  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深入的学习乘法分配律。

  二、交流自主学习任务单

  师:通过观看《乘法分配律》的微视频,你知道了什么?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如何理解乘法分配律)

  (一)小组交流:任务一

  1、任务一: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从“举例”、“意义”和“用字母表示”这3点展开交流。

  2、学生汇报:

  师:谁有不同的举例?像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多少个?(无数个)

  通过举例,你有什么发现?

  (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师:“分别相乘”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字母表示说一说。

  (二)小组交流:任务二

  1、任务二:理解乘法分配律

  从“画图”、“乘法的意义”这2点展开交流。

  2、学生汇报:(画图理解)

  师:谁有不同的画法?(课件演示)

  仔细看图和等式,谁看懂了?说给大家听。

  1、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4×2+6×2=(4+6)×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师:看来,我们在三年级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公式中就孕伏了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

  2、组合图形大长方形的面积:

  4×2+6×2=(4+6)×2

  师: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中也有乘法分配律,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理解乘法分配律,很好。

  3、结合乘法分配律来理解多位数乘法的笔算。

  25实际上是把12分成25×12×12()+()进行计算=25×(+)

  师:同学们能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真棒!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你就会发现其实数学中有些新、旧知识是有联系的。

  4、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

  4×2+6×2

  表示:()个2()个2

  一共()个2

  所以:4×2+6×2=(+)×2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并说说判断理由。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36)×64()

  2、脱式计算:(两种方法计算)

  (8+4)×25(8+4)×25

  师: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5×48 34×72+34×28

  99×38+38 73×30—3×30

  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套运动服上衣65元,裤子35元。李阿姨购进了42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乘法分配律》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进点

  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羹育渗遇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践,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运用已有经验

  (D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

  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

  (一)锚垫孕伏

  1.口算:(卡片)

  25× 17×4 125×24

  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投影片)

  (6+4)×5 6×4+4×5

  (二)探究新知

  1.导人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且知道应用这些定律可使

  一些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乘法的分配律。(板书课题)

  2.教学例5:

  (1)出示例5: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算式,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懂得:

  ①两个算式相等。

  ②两个算式可用等号连接。

  学生答,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二150

  (]8+7)×6二18×6+7×6 .

  (4)教师出示:20×(15+9)

  20× 15+20×9=480

  20×(15+9)二20×15+20×9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明确: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反馈练习:按题目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

  学生答,教师填写投影。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使学生初感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填空题的发

  散思维训练,让学生拥有足量的感性材料,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知识的获捐

  达到水到渠成。)

  教师;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使学生明确:

  ①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相乘”指不固定被乘

  数和乘数的位置。)

  ②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③等号左右两边两个算式相等。

  3.概括定律: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让学生

  结合板书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回答其内容,加以巩固。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二——×4+——×4

  (62+12)×3=——×——+——×——

  教师: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指名板演,提示学生3个

  数可分别用o、b、c表示。然后,让学生说明算式的意义。这时,教师再提醒学

  生还有没有别的写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答出a×b×c=a×(b×c)问学生根据是什么?(乘法交换律,或用相乘来解释)

  5.我们知道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同学

  们观察我们练习的乘法结合律,在运算上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

  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6.教学例7:

  (1)出示例7:

  102×43

  =(100+2)×43

  =4300+86

  =4386

  想:把102看成(100+2),再用43分别去乘100和2,可以用口算

  用了乘法结合律。

  教师说明:熟练后第二步可以不写,画上虚线。

  (2)出示9×37+9×63

  ①组织同学讨论。

  ②组织同学阅读教科书第65页。

  ③启发学生明白了什么?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学生有些经验,再加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学

  生知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自己学会新知。)

  (三)巩固发晨

  1.练习十四第1题。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24+8)×125=一×一+一×一

  (2)25×(20+4)=25×——+25×——

  (3)45×9+55×9=(——+——)×——

  (4)8×27+73×8=8×(——+——)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

  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5 24×5+24×8

  (3)20×(17+15) 20×17+20×15

  (4)(40+28)×5 40×5+28

  (5)(10×125)×8 - 10×8+125× 8

  (6)4×(30+25) 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十29)与下面的( )相等

  ①28×42+28×29 ②(28+42)×(28+29)

  (2)与6×8—6×8相等的式子是( )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

  ①10×5+8×5+9×5 ②10+5×8+5×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6,分组计算练习十四第3题。

  (四)课堂小结

  ③28×42×29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

  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练习十四第2题

《乘法分配律》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巩固乘法分配律

  (2)理解在具体情况下,运用乘法分配律达到简便计算的算理

  技能目标:学会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乘法分配律达到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在具体题目中的应用。

  教学关键: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公式是怎样的?

  2.应用乘法分配律填空:(多媒体)

  (8+10)×125=

  17×42+17×58=

  从上面题目的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可以得到简便计算)

  三.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是学习怎样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教学例6

  (1)出示例66×29+6×71

  指名生列式计算。6×29+6×71

  =6×(29+71)

  =600

  说一说:简便在哪里?你是怎样想到的'?(题目要有怎样的特征才可以这样做?)

  (2)试一试1:

  用简便方法计算:

  5×116+5×84125×(8+40)38×99+38

  重点讲评:38×99+38

  把它看作99个38加上1个38,所以是=38×(99+1)

  试一试2:75×99+7549×80+49

  3.教学例7

  (1)出示例7101×26

  独立思考:怎样简便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一生回答:我把101看作100+1,所以是

  101×26

  =(100+1)×26

  =100×26+1×26

  =2626

  (2)试一试3:(P99第1题第2小题的前4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46×10138×10214×9925×98

  说一说这些题目有什么特征?想一想:后两题怎样做?

  独立计算,指名生回答,重点讲解后两题。

  三.巩固与提高:

  8×23+8×2725×36+14×25

  99×20+20101×32-32

  104×2594×25

  准备题:应用乘法分配律填空:

  (8+10)×12517×42+17×58

  试一试1:用简便方法计算:

  5×116+5×84125×(8+40)38×99+38

  试一试2:75×99+7549×80+49

  试一试3:(P99第1题第2小题的前4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46×10138×10214×9925×98

  三.巩固与提高:

  8×23+8×2725×36+14×25

  99×20+20101×32-32

  104×2594×25

《乘法分配律》教案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借助实际问题体会、认识乘法乘法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算式。

  预设过程

  一、引入

  1、学校要买25副乒乓球,每个乒乓球4元,每个乒乓球板9元,一共要多少元?

  2、理解题意

  二、探新

  1、学生独自列式

  2、小组交流想法

  3、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5×(4+9)=25×4+25×9=325

  25×(4+9)=25×4+25×9

  指名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4+9)×25=4×25+9×25=325

  (4+9)×25=4×25+9×25

  4、改题:如果改为买45副,你又可以怎样算?

  45×(4+9)=45×4+45×9

  (4+9)×45=4×45+9×45

  5、观察:请你们仔细观察上面这几题,

  6、你们发现了什么?

  相同点: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右边都是两个数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不同点:算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

  联系:算式左边和算式右边有什么联系?

  6、举例:这样的算式你能再举出一些吗?

  7、概括:你们能把上面的`规律概括成一句话吗?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a+b)×c=a×c+b×c

  a×(b+c)=a×b+a×c

  8、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三、巩固

  1、做一做

  判断并说明理由

  2、第5题: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第6题

  103×1220×5524×20525×24

  四、: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1、口算

  2、作业本

  3、寻找生活中乘法分配律的例子。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P15

  口算训练P16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在第一个班上课,我是运用以上的情境情境进行教学,但是题意不是很清楚,学生在这个地方也浪费了许多时间,而后面探究规律的顺序是这样的:先根据情境列式计算,再引导学生观察以上习题,再让学生相关的规律,但是这样下来感觉学生学得非常被动,对规律的概括非常困难,学生理解不够深入,也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就做了如下的调整:情境改为学校要买25套衣服,每件上衣要20元,每件裤子要10元,一共要多少元?这样的情境比较清晰,学生列出算式后再让学生说一说,

  生1:我觉得这样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与这一个数相乘,再相加。

  生2:是呀,一个数好像是公共财产,都是它们共有的。

  这样学生对这个因数理解起来就比较简单,也觉得比较有意思。再让学生举例,举例时再让学生说明这样写的理由,这样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比较轻松。

《乘法分配律》教案10

  教学内容:

  探索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课文第45页的内容,及第4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关键:指导观察分析算式的特征。

  教学目标:

  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或挂图(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导入谈话: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今天,又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呈现课文插图(实物投影或挂图)

  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6×9+4×9=54+36=90(块)

  学生B:(6+4)×9=10×9=9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42×64+42×36和42×(64+36)

  讨论交流:

  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字母表示。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

  (a+b)×c=a×c+b×c

  提示课题。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文第46页的“试一试”。

  1、(80+4)×25

  呈现题目。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呈现题目。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巩固练习

  课文第46页的“练一练”。

  第1题,简单的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第2题,注意指导一些算式的计算方法。

  99×11:可以看成(100-1)×11=1100-11或看成99×(10+1)=990+99

  38×29+38应该把算式看作:38×29+38×1

  第3题,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计算中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瓶?”可以直接扳书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进行交流。

  第二个问题“付1500元够吗?”学生可以算出这些饮料的总价,然后与1500元进行比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3×(5×4)=60 15×25×4=1500

  (3×5)×4=60 15×(25×4)=1500

  乘法结合律:(a×b)×c=a×(b×c)

  教学挂图

《乘法分配律》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掌握探索问题的程序。

  2、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

  3、会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特殊的算式计算简便。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所以,教学的重点仍应放在探索过程的指导上。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希望同学们能探究发现乘法的又一个新知识。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1、出示:学校购买校服。每件35元,每条25元。买这样3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独立计算,指名回答教师板演。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

  买同样的东西,计算价钱的方法不同,但用的钱数是一样的,也就是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同。这时可以用等号将这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板书:(35+25)×3=35×3+25×3

  4、出示:小强摆圆片,每行摆6个绿圆片,8个红圆片,共摆了5行。

  师:小强一共摆了多少个圆片?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再次各自列式计算,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算式,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接着上题板书如下:

  (6+8)×5;6×5+8×5

  虽然用的方法不一样,但是结果却一样,所以我们也可以用等号将这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5、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设疑)

  6、你们真的发现了这些算式中隐含着的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好吗?(同桌互相交流)。

  7、从大家的神态和脸部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觉得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我能猜到。不过,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能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指名汇报。

  8、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你能用语言来描述吗?请同桌再交流一下。

  生1:把括号里的两个数加起来后乘以一个数,等于把括号里的两个数都去乘以一个数,再把乘出来的积加起来。

  生2:乘法分配律是:左边把两个数加起来乘以乘数,等于括号里的一个加数乘以乘数加上括号里的另一个加数乘以乘数。

  师:你们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吗?(教师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三、应用规律,尝试练习。

  1、请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回答下面各题。(练一练第1题)

  2、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它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用处呢?(简算)那同学们会不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呢?

  完成“试一试”。

  3、我是计算小能手。

  同学们真是利害,能够学以致用。

  下面我们来一个比赛,看看谁最能灵活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使我们的计算又对又快。

  出示:(20+4)×5(75+25)×435×37+65×3720×5+24×5

  别急,先观察题目的特点。

  指名板演。你发现了什么?

  重点在解决先让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乘法分配律》教案12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P59

  教学目标:

  1.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进行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的对比练习,分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的对比练习。

  教学准备:教学情境挂图

  设计理念:对比练习中,加强对定律异同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体会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1、明确要求:这节课我们用学过的一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板书课题。

  回忆。

  二、进行对比练习

  1、练习五第6题。

  ⑴引导学生练习。

  ⑵引导学生说说运用什么定律。

  板书:加法的结合律

  乘法的结合律

  乘法的分配律

  2、练习五第7题。

  教师一组一组的`出示。

  引导学生计算后比较。

  3、练习五第8题。

  出示一部分题目,让学生练习。

  练习。

  指名口答。说出运用的是什么定律。

  一组组进行对比练习。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进行比较。

  学生练习。

  集体订正。

  反馈

  三、综合练习

  1、练习五第9题。

  ⑴让学生独立完成。

  ⑵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做,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你知道吗”

  ⑴指名读。

  ⑵引导学生理解。

  板书:

  368+184+46=598

  46×8+46×4+46×2=598

  46×(8+4+2)=598

  学生读题。

  练习。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反馈

  比较。

  读题。

  理解。

  四、小结作业

  小结

  作业设计:课堂作业:练习五第8题中剩下的题目

  家庭作业:阅读“你知道吗”,了解“双倍法”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案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例7,练习六的第3-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将复习中的题月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复习

  教师出示式题:

  1.(35+65)×372.35×37+65×37

  3.85×(174+26)4.85×174+85×26

  5。(80+8)×256.80×25+8×25

  7.32×(200+3)8.32×2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二、学习新知

  1.小组探究,学习例7。

  (1)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那么有没有简便方法?大家来研究一下。(组内可讨论研究,并写出最佳方案。)

  小组间可以互相探讨。教师选择最佳方法。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师生共同总结: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个乘积的和。

  要求大家独立完成。

  教师概括:首先,要计算的是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六的题目。

  1.第3题,让学生口算。

  2.第4题,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

  3.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核对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第8题和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做,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5.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第12题。当学生想出一种算法后,还要引导学生想一想其它的做法。

  四、作业

  练习六的`第5、6、8题。

  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的应有(简便算法)

  计算:102×439×37+9×63

  =(100+2)×43=9×(37+63)

  =100×43+2×43=9×100

  =4386=900

  教学设计:本课教学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简便计算的规律,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但课堂上可能出现各持己见、相持不下的局面,所以注意宏观控制。然而正是这样的局面,才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乘法分配律》教案1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目的要求: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规律,体会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育点:使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规律,体会探索的乐趣,从而乐于探索。

  教学准备: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5×4= 125×8 = 25×9×4= 18×25×4=125×16= 75+25= 89×100= 268×56+256×44= 要求学生说出部分题的口算依据及简算过程;最后一题,学生不会,师快速口算结果,形成悬念。

  2、谈话导入

  上节课,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律,并会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咱们继续探索,看能否发现乘法还有没有其它规律。(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这是工人师傅,为立新幼儿园厨房的.某一墙面镶嵌的瓷砖。

  引导:

  (1)先估算一下,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验证估算的结果。

  (3)回报验证的方法和结果。

  (4)比较算式及结果的异同。

  2、师举例让学生验证是不是也有其特征。(40+4)×25和40×25+4×25)

  3、观察讨论算式的特点。

  计算后,观察比较:

  师提问:这两个算式的左边、右边有什么共同特点?每个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两边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能回答:

  (1)两个算式:左边都是三个数,并且是两个数先加,再和另一个数相成;

  右边都是两边相乘,中间相加,并且都乘以同一个乘数。 (2)每个算式: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右边是这两个加数都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3)结果:左右两边的结果相同

  4、学生举例验证。举例后交流,注意:举例是否符合要求;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5、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a + b)×c = a×c + b×c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板书:——乘法分配律)

  6、寻找简算原因: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可以使计算简便,那么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能否简便,比较上面两个算式,看哪边的计算简便,为什么?

  7、试一试

  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

  (80+4)×25 34×72+34×28

  (做后说做题依据及为什么这样简便?)

  三、课堂总结

  谈收获。这节课,通过探索你发现了什么?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特点?在什么情况下,怎样使计算简便?比较乘法结合律与分配律的异同。

  四、练一练

  1、判断

  (1)(20 + 4)×25 =20 ×4 + 4 ( )

  (2) 35×(2 + 20)=35×2×20 ( )

  (3)(80 + 4)×125 = 80×125 + 4×125 ( )

  2、填一填

  (1)(10+7)×6=□×6+ □ ×6 (2)8×(125+9)=8× □ +8×□

  (3)7×48+7×52=□×(□+□)(4)25×(4+8)=□× □+□×□

  五、六、拓展

  思考、讨论:

  (1)68×101= (2)98×99 + 98 = (3)189×98 — 89×98=

  (讨论后,下节课向老师汇报,不明白的下节课一同研究)

  板书:

《乘法分配律》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9页例6,练习十四的第3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教师出示式题:

  1.(35+65)37 2.3537+6537

  3.85(174+26) 4.85174+8526

  5.(80+8)25 6.8025+825

  7.32(200+3) 8.323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式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组、3组的同学算第1题和第3题,第2、4组的同学算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为什么第l、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3组做第5、7题,第2、4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2、4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6。

  (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个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个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道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括:首先要计算的是是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习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以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以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四的题目。

  1.第3题,让学生口算。

  2.第4题,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一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什么?

  3.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核对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第9题和第lo题。先让学生独立做,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5.提前做完的学生做第19*题。

【《乘法分配律》教案】相关文章:

《乘法分配律》教案09-04

乘法分配律教案09-04

《乘法分配律》教案12-19

乘法分配律教案09-25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案04-12

小学乘法分配律教案07-28

乘法分配律教案最新10-13

《乘法分配律》小学教案03-31

乘法分配律教案15篇(精选)07-27

《乘法分配律》教案15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