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0 08:35:14 教案

语文教案5篇(合集)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5篇(合集)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结合理解词语。积累“约定俗成”、“穷追不舍”、“兴风作浪”、“点到为止”等词语。

  3、朗读课文,读懂两条鳄鱼争斗的句子,理解最后一节的作用。

  4、继续学习查找资料:收集有关“鳄鱼”的资料,交流资料内容和资料来源。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关于“鳄鱼”的资料,并记下资料的来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鳄鱼捕食的照片。

  2、2、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动物?(鳄鱼)你对鳄鱼有什么印象呢

  3、生交流。(凶猛、残忍、凶残)

  4、师:的确,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里,鳄鱼是一种令人胆寒的'动物。但你们知道吗?动物学家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鳄鱼的争斗“,得出了出人意料的结果。

  5、揭示课题:28、鳄鱼的争斗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自读全文,说说鳄鱼的争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小组学习字词。

  2、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1)“喉咙”、“颌”代表身体的两个部位,明确起位置。

  (2)形近字区分:嚣——器 喉——候——猴

  3、学生交流。

  三、围绕问题,读懂2、3小节

  1、默读2、3节,思考:入侵者怎样向罗宾挑战?罗宾又是如何还击的?分别用不同的记号标出。

  2、交流读句

  3、两条鳄鱼约定俗成的规矩,第一回合罗宾胜利了。

  四、抓住关键,理解结论。

  1、 师:但是,鳄鱼间的争斗并没有结束。虽然,入侵鳄鱼已经投降,罗宾却进一步向它发出了警告。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2、 交流句子。(1) 出示句子

  (2) 罗宾用怎样的动作警告入侵的鳄鱼?

  (3) 读第一句话,“但是”前后个说了什么?你怎样理解罗宾是“点到为止”?

  (4) 读第二句话,怎样理解“仅仅”、“并且”?

  (警告行为没有进一步加大;警告时间却持续着)

  (5) 两句话连起来读,体会鳄鱼间的争斗是“点到为止”

  3、读罗宾似乎在警告对方的话,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进一步指导朗读。

  五、总结

  师:课文通过一个真实的例子证实了,鳄鱼间的斗争看似凶残,实是“点到为止”的结论。其实,这是动物学家长期观察、长期研究的结果。

  六、交流资料,了解来源

  1、小组交流有关鳄鱼的资料,并向组员说明资料的来源。

  2、在交流的基础上,办一份“鳄鱼小报”。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22鳄鱼的争斗

  入侵者 罗宾

  嚣张 点到为止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声母:b p m f,这些字母我们称它们什么?(声母)声母一般都站在音节的最前面。

  2、认读韵母卡片,这些字母我们称它们为什么?(单韵母)再认带调韵母,教师讲解:声调都标在韵母上面。

  (二)教学声母d。

  1、看图说话引出d:

  2、教学d的发音,记清形。

  (1)听:教师示范发音,舌尖顶住上颚,堵住气流,然后舌尖突然离开,让气流冲出来。

  (2)记:左下半圆d d d (生各抒己见)

  3、教学d的书写。

  范写:两笔写成,半圆在2楼。

  4、教学d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1)板书d,声母是→d。板书e,韵母是→e。声音不中断,紧接着带出e,直呼→de。板书:de。

  (2)自己试拼:da du di

  (三)教学声母t。

  1、出示雨伞,引出t:请同学看弯弯的伞柄,今天我们要学的第二个声母“t”的样子就像一把弯弯的伞柄。板书:t,将雨伞打开,伞面张开后,在伞柄上加一横,就是t了。看图想想:t 还像什么?

  2、教学t的发音,记清形。

  (1)看、听:用薄纸放在嘴前,示范d t的区别。(发t时,嘴里有一股气送出。)p、t一样。

  (2)记:伞柄朝下t t t。

  3、指导t的书写。

  4、拼读t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1)t---e---te谁会读?

  (2)拼读ta te ti tu及四声连读。

  (四)巩固复习。

  拿一把小花伞,伞柄朝上,(f),伞柄朝下,(t),学生读字母。(机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两位新朋友,出示课题。看谁学得又好又正确。

  (三)教学声母n。

  1、猜谜引入:两个门洞是什么字母?齐复习,两个门洞m m m。今天我们要学一个门洞的n,板书n。

  2、教学n的发音,认清形。

  (1)谁能看图,自己编一个顺口溜?(一个门洞n n n,一扇小门n n n,像只小凳n n n,倒放茶杯n n n。)

  (2)教师范读、领读、齐读、轻读、正音。

  3、教学n和u v a o e的.拼音。板书。

  4、指导书写。

  (四)教学声母l。

  1、看图,说话引出l:

  2、读准音,认清形。

  (1)范读,讲解读n时,鼻翼两侧微微振动,而发l时,没有这种感觉。(开火车练习)

  (2)记忆字形:一根小棒l l l。

  (3)教学l和u v a e i的拼音。板书。对比读n l分别与u v的拼音。

  (4)指导书写:在四线格的三楼的四分之三处起笔,往下写到第三条线为止。

  (五)复习巩固。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猜字母游戏。

  2、卡片认读声母。

  (二)巩固d t n l的字形。

  1、比较区分:b—d、f—t、m—n、b—p

  (1)请同学看看b和d有什么不同?

  (2)编故事猜谜语区别。(伞柄朝下t t t,伞柄朝上f f f)

  (3)区别m—n,想想这两个声母的儿歌,n和m有什么不同?(两个门洞m m m,一个门洞n n n)

  2、做找朋友的游戏。

  (三)拼音练习。

  1、开火车拼读音节。

  (四)看图拼音节,认生字。

  1、看图说话,图上画了什么?你能看图说几句话吗?

  2、这些生字你认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不认识的,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们记住?

  3、扩词练习,谁能给这些生字找找朋友?

  (五)拼读儿歌。

  1、请学生自己拼读,你读懂了什么?

  2、你会拼读哪些音节,做做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3、在老师的指导下试读儿歌,说说儿歌讲了什么?

  (六)总结课文。

  这几节课,我们学会了声母d t n l和它们的拼音。并能拼读词语和儿歌,还认识了几个生字。小朋友们学得很认真。课后,小朋友们要多读、多练、多识字。

  教学反思:

  比较区分:b—d b—p 的形,学生容易混淆。

  比较区分:n—l的发音,学生应多练习。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配乐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练习朗读课文。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生答:我知道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

  生答:叶圣陶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编辑,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

  生答:繁忙的工作之余,叶老还到多处风景名胜区参观游览,并写下了许多清新优美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就是其中之一。“两个岩洞”就是金华北山“五洞十景”中最为著名的两个溶洞:双龙洞和冰壶洞。

  生答:目前,双龙洞已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天游人如织。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问题。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

  ⑴想一想每段讲什么?

  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⒈开火车分析生字的音、形、义。

  ⒉抽读课文。(了解学生通读课文情况。)

  ⒊理解生词。(学生在读课文时随机检查。如:蜿蜒、明艳、突兀、森郁等词。)

  五、给课文分段。

  ⒈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⒉同座谈论分段和段意。

  ⒊老师总结归纳。

  六、作业:

  ⒈抄写生字。

  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⒈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⒉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⒊ 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片段练习。

  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⒈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⒈听写生词。

  ⒉请说说本文分几段,段意是什么?

  ⒊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二、学习第一段。

  ⒈抽学生读本段。

  ⒉思考:

  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请用:“ ”画出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⒊ 配乐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⒋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想象)

  ⒌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要求:

  1、帮助学生树立诚信的观念。

  2、帮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父亲面临的是一个道德难题,深刻认识父亲的诚信品质。

  2、理解“生计、拮据、精湛、迷惑、馈赠”等词语。

  三、教学难点:

  理解母亲说的两句话。

  四、课前准备:

  1、学生自己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生活的现状。

  2、收集有关赞美诚实、信用等方面的名言或谚语。

  五、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关于资本主义社会……

  (二)指导阅读,初步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检查掌握生字情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三)学生质疑

  在这篇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先小组讨论,然后把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四)整体感知

  1、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过课文之后,对哪句话印象最深?并说出为什么。

  (五)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

  思考:(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2)课文内容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在班上谈读文后的体会。

  (父亲是个大好人,不贪财,不图利,诚实、守信……)

  (课文是围绕着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写的。)

  3、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心句)提问。

  (为什么说只要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谁做到了诚实、守信?在什么情况下做到了诚实、守信?他是怎样做的?)

  (六)讲读三、四、五、小节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让我们一起到父亲的中彩现场看一看。请你仔细观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这幅图上的人物与我们平日里见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2、书上有没有这样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联系前两个小节,试着提出问题。

  中了大奖,心情当然应该很高兴,他为什么神情如此严肃?

  家里很穷,终于有了一辆汽车,更应该高兴啊!

  说说你的理解:(因为家里生活困难,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他买的两张彩票里有一张中彩,恰恰是一辆奔驰牌汽车,而那张中彩的彩票又是父亲帮库伯先生捎的那一张,并作了记号。而库伯先生早已把此事忘记了。如今中彩了,父亲拥有这辆车,不但能实现自己往日的夙愿,而且能使家里的经济状况大为改观,但是这样一来,后半生将会受到良心%。

语文教案 篇5

  导入

  师:昨天我们上了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主题是龙,关于龙的成语我们积累了几个,谁来说一说?

  生:金龙现瑞、龙凤呈祥。

  生:龙飞凤舞、龙腾虎跃。

  生:画龙点睛

  师:昨天在写的时候,有同学把画龙点睛的睛写成了晴,这两个字是不同的。注意这一点。来,继续。

  生:降龙伏虎,卧虎藏龙。

  师:卧虎藏龙,又一部电影就叫卧虎藏龙。

  生:龙潭虎穴、一龙一蛇。

  师:我们积累的关于龙的成语真不少,同学们见过龙吗?

  生:没见过。

  师:没见过不要紧,下面我画一条龙。

  教师在黑板上草书“龙”。

  师:像吗?

  生:这是一个字。

  师:对,这是一个字。是我国瑰宝书法中草书中“龙”的一种写法。同学们仔细看看想不想一条龙啊?同学们看,这便是什么呀,(龙头)这边呢?(龙尾)实际上呢这个字就是模仿着想象中龙的形象写出来的。龙到底是什么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我们来看看一群大人是怎么说的。我们一起来学第二课。(板书课题:大人们这样说)

  初读

  师:这里的大人们,有哪些人啊?

  生:奶奶、爷爷、爸爸、妈妈、老师。

  师:他们都说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先请同学把课文读一下,在读的时候你要力争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听清楚每一个字的发音。能做到吗?

  生:能。

  学生分小节读诗歌,师生正音。

  生字

  师:,同学们基本能读通顺,文中的生字能不能写一写。在预习当中这一点应该能做到。那么我们找个同学写一写看看,写三个。谁敢来?(一名同学上黑板)咱们的要求:第一个是要正确,第二个要做到美观。(听写“缩、嘉、喷”)

  师:都写对了吗?这三个字里面,哪一个最好看?你能不能给他一点儿意见,哪个地方写的还不是很好看?

  生:嘉,上面应该小一点儿,下面应该大一点儿。

  师板书“嘉”。

  生:“缩”比其它的字宽。

  再读

  师:下面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诗歌,看看在这里面提到了哪些人,他们对龙,各是什么态度?

  学生自由读诗歌。

  师:读完之后思考我们提出的问题,诗歌中提到了哪些人,他们对龙各是什么态度?可以在书上直接画一画,写一写。

  师:谁来说?这里面提到了哪些人?

  生:奶奶、爷爷、爸爸、妈妈、老师。(师板书。)

  师:这些人在诗歌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人们。还有没有提到其他人?

  生:“我”。(师板书。)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我对龙是什么态度?在哪一小节出现了?

  生:第一小节。

  师:我对龙是什么态度?

  生:不了解。

  生:疑惑。

  师:从哪个句子能看出来?

  生:可是龙是什么,谁又见过真真切切的龙?

  师:谁来把这一小节读一读?

  生读。

  师:能读出疑惑来吗?(学生摇头,再指名读)

  师:很好,请坐。我觉得它里面有一个句子读的最好,哪一个?听出来了吗?

  生:可是龙是什么?

  师:这个句子很好地体现出了“我”内心的疑惑,他读得也非常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师:我内心当中是非常疑惑的,到底龙是什么呢?于是我就寻求答案,问了很多大人,他们分别怎么说的,我们先看奶奶,在奶奶的眼中龙是什么?

  生:水里生出的神。

  师:哦,龙是神!在奶奶的眼里,龙是神哪!神怎么样?

  生:威力无边,变化万千,腾云驾雾。

  师:那谁来读一读。(学生有短暂的静默)很好,同学们学会了思考,那该怎么读呢?

  生读。

  师:在这个小节里有几个句子希望同学们读的时候注意:“缩小如蚕蚁,伸展能遮天”。同学们看一下,龙小的时候怎么样?伸展开呢?那么这两个句子是什么呀?(对比)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对比的感觉来呢?

  生读。

  师:你想想在奶奶的心里,对龙是什么样的态度?

  生:害怕、敬畏。

  师:那就是神啊,应该烧香磕头对吧?那么在爷爷的心里,龙是什么?

  生:龙的故乡在。

  师:哦,他觉得是龙的故乡。你看龙那么厉害,他的

  故乡就是我们。谁来读一读?

  生读。(较平淡)

  师: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在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骄傲。很自豪。(再指名读这一小节)

  师:那么在爸爸的眼中,龙又是什么?

  生:长城是巨龙留下的身影。(读这一小节)

  师:当爸爸带着我登上长城之后,看到了想一条巨龙一样的长城的时候感慨万千,他说——内心当中是怎样的?

  生:激动的,很自豪。

  (指名读课文)

  师:很好,那么妈妈呢?妈妈又是怎么说的?

  生:妈妈说龙并没有消失。

  师:爷爷说,龙腾空而去了;爸爸说龙只留下了身影。而在妈妈看来,龙并没有消失,那在哪儿呢?

  (生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师:三峡水利工程是全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京九铁路从南边香港直通到北京,远不远?但是我们也修建成功了。还有很多的卫星上天,还直到最近发射的卫星叫什么?(嫦娥一号)这些都是龙在轰鸣、在飞腾。谁再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很好,龙到底是什么?老师是怎么说的?

  生:他觉得世界东方有一条巨龙。(读这一小节)

  师:这条巨龙是什么?

  生:。

  师:是,我们经常说,我们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诗中说,我们怎么样?

  生:再腾飞,跃出东海,搏击万里长空,……

  师:那么这些到底想说什么呢?

  生:发展很快,越来越强大。

  师:报纸上有人评论,8年是引领世界元年,什么意思呢?原来的时候世界看美国,以后慢慢的世界就要看了,将是世界的龙头。厉害吧?

  生:厉害

  师:厉害我们得读出来。谁来读?

  学生练读。

  练读

  师:你看在不同的人看来龙是不同的。同学们再看一看他们都是带着怎样的语气来说的?比如说奶奶?

  找出五名学生分别代表五个大人。引导他们体会自己所代表的人物。

  师:注意看清你读哪一部分,读谁的你就是谁了。下面呢我就是“我”,我当小作者。好好想一想该读哪些地方。我有一些提示的语言问你,你要考虑好了再读。

  师读第一小节,稍有变化:

  我见过赛龙舟,建过舞龙灯。我知道北海有九龙壁,我知道东北有黑龙江省。(我还知道,电影明星有成龙、李小龙。我们班有李文龙、闫云龙。)可是龙是什么,谁有见过真真切切的龙?连属龙的'人也说不清。(有疑就要问,奶奶年龄大,而且知道很多故事。她一定知道龙是什么。奶奶,龙是什么?)

  生:奶奶告诉我……

  师:你是谁啊?

  生:龙是水里生出的神……

  师:这奶奶听能抒情,那么厉害!是不是真的?咱们还得问问,问问爷爷。你说一说龙是什么呀?有没有真的龙?

  生:……

  师:你可以用文中的话,稍变一下。

  生:有,龙的故乡在……

  师:真的有龙啊!我心里来是有点儿疑惑。我们再问问爸爸。爸爸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带我登上了开往长城的汽车,于是我们就上了长城了。

  生:爸爸带我登上……(众笑)我带着我的孩子登上八达岭,给他讲述龙和长城。……

  师:这位爸爸知道得很多,我们还得问问:老龙头是什么?还有嘉峪关?(学生说不上来)看来要做好爸爸也不容易,得努力才行。这些应该在预习的时候查一查。(教师介绍老龙头和嘉峪关)还有妈妈,爸爸说了半天这个问题没有回答出来,还是得问问妈妈,你认为龙到底有没有?

  生:有龙,龙并没有消失……

  师:妈妈这样一说,我就明白很多了。最后呢还是问问老师,在老师看来龙是什么呢?

  生:我们的就仿佛东方的一条巨龙。在世界的东方……

  师:读得很好,不愧是老师!

  师:读了一遍,我们对这首诗歌有更深的理解。在这两年的春节文艺晚会上,有一类节目非常感人。去年的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诗朗诵和今年群星朗诵的关于南方救灾抢险的诗。我觉得这诗关键还得去朗诵,下面我们也试一试,按照座次来分小组朗诵诗歌。

  (分组接诵诗歌,教师简要。)

  拓展

  师:我在读的过程中,我觉得这首诗的的确确写得很好,但是也有不足。如果按照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前后照应来看,这首诗后面好像还少一节。文中“我”问了半天,最后自己是怎么想的呢?前面有疑问,当了解了以后应该有新的想法。下课之后,请同学们也仿照这首诗写几句,给它加一个结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教案[精选]10-12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教案12-05

语文教案12-05

语文教案12-05

语文教案12-05

语文教案12-05

语文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