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10篇【精】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与生物入侵者相关的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揣摩语言。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说明顺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入侵者”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为人类造成的损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不速之客――猫鼬”。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作一番考察。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认真听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1.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2.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明确:
1.开篇:假设情境,引出话题,作出解释。
第2-4段:具体写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第6-7段: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
第8段: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措施。
2.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顺序。
三、局部揣摩: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中“课文练习”部分。)
四、合作探究:
1.以组为单位,根据已有资料,简介一种生物入侵者(姓名、来源、特点、危害等)并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全班交流合作学习成果。教师启发思考:预防、治理、利用。
五、总结提升:
一枝黄花有可能让我们的城市或乡村“尽带黄金甲”,薇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使云南滇池死掉,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边滩涂……据统计,我国已有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损失达574亿之多。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在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六、布置作业:
搜集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加深对生物入侵的认识,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5. 会用“如饥似渴”、“倾注”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1. 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感悟,受到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的感染,从而对她产生由衷的敬意。
2. 理解文中重点句。
教具准备
课文配乐朗读磁带、生字词卡片、海伦资料、海伦图像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题
1. 中国的张海迪大姐姐、南京的聋哑儿童周婷婷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2. 今天我们要读读一位外国大姐姐的事迹,她就是海伦·凯勒。简介海伦·凯勒,(略)。
3. 本文讲了她的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文
1. 各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 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读,师相机纠正读音。
(3)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读课文过程中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 指名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 轻声朗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课文那些内容使你印象深刻?
2. 师生交流。师相机归纳学生读懂的内容,适时板书。
3.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根据板书给课文分段。
4. 分小组讨论,然后师生交流。第一段(1);第二段(2—5);第三段(6—7)第四段(8)
5. 分段朗读,要求读通读顺。
四、作业
1、 指导写生字。
2、 用钢笔描红、临写。
3、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上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指题,学生读题,你了解了什么呢?课文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2. 这堂课我们就细细研读课文,感受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二、学习课文(根着学生的思路学习)
轻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海伦·凯勒那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2—5)节
1. 自读课文2—5节,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海伦·凯勒那不屈不挠的精神?
3. 师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1) 出示文字灯片“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引导体会海伦·凯勒那不屈不挠的精神。
(2) 指导朗读。
(3) 她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决心,这么顽强的意志呢?引导理解“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一句。
语文教案 篇3
单元理解:
本单元以“鸟儿”为主题,编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分别介绍或叙述了有关鸟儿的知识和特点,这些精彩的描述可激发学生产生喜爱鸟类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鸟类,理解亲情。
本单元的学习,可使学生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做好。语文天地中的一些设计,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进行描述,并练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教学目标 :
1、 学习课文《翠鸟》、成语故事《惊弓之鸟》、阅读课文《一只小鸟》和自读课文《鹰》。
2、 学习生字33个,写字26个。
3、 让学生了解有关鸟的知识和特点。通过精彩的描述可激发学生产生喜爱鸟类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鸟类,理解亲情。
4、 语文天地中的一些设计,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地进行描述,并练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揭示“翠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翠鸟,激发学生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2、交流:相互交流翠鸟的资料。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观察翠鸟,了解翠鸟。(揭示课题)
二、课文初读
(一)学生按照要求自学生字、词:
1、引导学生回忆复习用音序查字法的方法步骤。
2、引导学生回忆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即:一读:读课文;二画:画出文中生字、词;三查:认识生字、新词;四找:从字典中找出重点生字的字义。
3、让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自学,纠正读音。
①读准字音。
②读一读:
f 腹部 jí 疾飞 dǎi 逮住 jǐn 尽管 鲜艳
s 饲养 陡峭 小巧玲珑 荡漾 逃脱
2、指导学生识记字形。
三、学习交流
(一)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让学生说出各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检查预习。
(二)抓重点句,读懂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段共有几句话?其中哪几句话介绍了翠鸟各部分羽毛的颜色?让学生边读边想,将有关内容在文中画出来。
2、出示思考题。
翠鸟各部分的羽毛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
3、指名回答。
4、出示重点语句。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①指名读句子。
②讨论:这四句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③指名读第1自然段第1句话,让学生想一想这句话介绍了什么?
④指名读第6句话,想一想这句话主要介绍了什么?
⑤出示图片,填一填,想一想,作者怎样写出了翠鸟的可爱?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 。
背上的羽毛像 。
腹部的羽毛像 。
翠鸟小巧玲珑:
一双 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 的嘴。
四、指导朗读
1、自读。
2、互读,互评
3、指名读,师生评价。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翠鸟的外形描写,了解了翠鸟的外形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的2、3自然段。
二、学习交流
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本段有几句话?主要写的是什么?
2、抓住重点句、理解句意。
①出示重点句:“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②指名读句子。
③课堂讨论:什么是“疾飞”?翠鸟在“疾飞”中,又能“轻轻地停在苇秆上”说明了什么?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①出示重点句
“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②课堂讨论。什么是“注视”?翠鸟为什么能“一动不动地注视”?
4、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①讨论:翠鸟怎样捕捉小鱼?
②指名读有关句子。
③出示填空练习:
翠鸟( )开苇秆,像箭一样( )过去,( )起那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 )走了。只有那苇秆还在( ),水波还在( )。
这两句写出翠鸟 。
④讨论括号里所填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⑤为什么翠鸟能这样迅速准确地捉到小鱼呢?出示句子,让学生选择带点词的意思。
尽管小鱼是那样( ),只( )地把头( )出水面来( )了个小泡泡,可还是难以( )翠鸟( )的眼睛。
这一句写翠鸟 。
锐利:a.目光尖锐 b.锋利 c.尖而快
三、 拓展
你喜欢翠鸟吗?为什么?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指名读有关句子。
1“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2“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指名读句子,要读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二、让学生借助板书,分析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在描写中,作者抓住翠鸟一动一静两方面的特点,既写出了翠鸟的外表美,又写出了它动作快捷捕鱼本领高。一动一静,恰到好处。这样的描写来源于作者按顺序抓住特点的细致观察,在写作中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三、 练习
1.多音字组词。
尽 jǐn ( ) jìn ( )
2.抄一抄。
鲜艳 荡漾 陡峭 小巧玲珑
3.试着用以上词语造句。
4.比一比,用一用。
愿望 失望 希望
1我有一个美好的( ),( )能乘着宇宙飞船去太空遨游。
2我一直( )能亲眼看到孔雀开屏,可是今天在百鸟园等了半天也没看到,真让人( )。
第四课时
一、课前交流
课前,你们都收集了著名女作家冰心的有关资料,相互交流收集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冰心写的一篇文章《一只小鸟》。
二、质疑问难
板书课题。同学们,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 这只小鸟什么样?
—— 讲了一件什么事?
—— 这只小鸟出什么事了?结果怎样?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就知道了。
三、初读课文,独立识字:
1.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用学过的方法认识它们。
2.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中解决自学时遇到的困难。
3.较正读音:同桌互读、互帮、互检、互评。
4.指名课文。
四、交流识字
1.读句子,解决难字。
“弹”读dàn,我们还学过它的另一个读音tán,试着读句子。
2.读生词。
丰满 觅食 景致 倾听 仰望 翎毛
弹子 衔 树隙 清脆 柔美 啁啾
1自读,读准字音。
2互读,读给同桌听,互相较正。
3指名读。
五、学习课文
感情朗读,体会感悟。
1.指名读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分段读,思考:每段讲什么?
指导学习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时,注意抓住要点:谁(或什么)在哪儿(或什么时间)干什么。
3、.下面我们就按照三部分来学习课文: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1、2自然段)
边读第1、2自然段边思考: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
理解词语:翎毛、觅食、倾听。
抓住小鸟的动作:抖刷。
体会小鸟的快乐、可爱、好奇的心理,边表演边试着读读1、2自然段。
六、 诵读表演
1.自读。
2.指名读,体会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自然画图啊:“灿烂的阳光,葱绿树木,大地上一片好景致”加上小鸟“清脆和柔美”的歌声。
3.读后,来表演一下这只小鸟。
七、评价
1.自评。
2.互评:学生之间互评,从感情投入及朗读的技巧、字音是否准确几个方面来评价。
3.师评:鼓励,指导学生读出小鸟的可爱、快乐。
第五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小鸟的可爱,快乐以及它“清脆和柔美”的歌声。接着,发生了什么,它还会那样快乐地歌唱吗?这节课我们继续继续来学习课文的第二、三部分。
二、学习交流
(一)学习课文3~6自然段,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
1.“这小鸟天天出来唱歌,小孩子们也天天来听它的歌声”,两个“天天”,既表现出小鸟的可爱,也说明孩子们是很喜爱小鸟的。由于喜爱,有的孩子便想捉住它。因此发生了射伤小鸟的悲剧。
2.抓住小鸟的动作“跌”,说明速度快,情况危急。
3.看到小鸟被弹子射中,老鸟这时会有什么反应?抓住老鸟的行动“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让学生充分讨论,从中体会亲情的`伟大。
(二)结果怎样呢?学习课文7、8自然段。
想像:小鸟的歌声消失后,孩子们会是什么心情?他们会怎样想?
三、指导诵读
1.练读。读出小鸟被射中时,老鸟的心情,体会亲情。
2.指名读。学生评价。
四、拓展
小鸟后来怎么样了?先自己思考,然后交流,最后写一写。
第六课时
一、谈话导入
那么可爱、幼小、快乐的小鸟因为被孩子们用弹子射中了,却再也不会听到它“清脆和柔美”的歌声了。你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要对那些孩子说的吗?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 学习交流
师:是啊!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帮我们做了许多事。
1.交流查找收集的有关鸟类的资料,评选鸟类能手:
鸟名
外貌与特点
歌唱能手
捉虫能手
捕鼠能手
筑巢能手
2.我们把收集到的资料、图片合在一起办一个展板,放到校园里让其他同学一起了解鸟类,保护鸟类。
3.鸟儿既然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鸟类呢?
三、练习
1.拼一拼,组成词语。
弹 dàn( ) tán( )
只 zhī ( ) zhǐ( )
2.抄一抄。
丰满 觅食 景致 倾听 仰望
3.试着用上面的词语造句。
第 七课时
一、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课文,做到正确,并要求:
1画出与生字有关的词,多读几遍。
2遇到不理解的词名用指定符号标出,即词用“△”标出,句子用“——”标出。
3标出自然段序号
2.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多音字读音。
为 wéi( ) wèi( )
更 gēng( ) gèng( )
3.检查生词朗读情况
惊弓之鸟 射箭 郊外 疑惑
悲惨 愈合 弧单失群 拼命
4.让学生说说读书时遇到哪些不懂的地方
5.教师适当解决一些跟理解课文内容有关系的问题。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本课共有8个形声字。掌握生字的字形及读音。
2.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生字在书写时易错的笔画。
如:“魏”左边“委”字的捺要写成“点”,“女”字的横要写成“提”。
三、学习交流
1.自读,思考: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
2.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简短的话回答。
2“能手”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能称为有名的射箭能手呢?
四、指导朗读
注意突出更羸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自己先练读。
互读,互评。
第八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更羸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呢?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交流
(一)学习2~8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为什么说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呢?
2.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体会更羸是如何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的。
1请学生默读5自然段。找出更羸是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句子: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
3请学生边读句子边做动作。
4请两名同学到黑板前做动作表演,让其他同学进行评判:哪个同学的表演符合课文内容,为什么?
3.让学生从第5自然段中找出大雁是怎样从天上掉下来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句中两个“直”的不同含义。
4.让学生分角色朗读2~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魏王看到这一情景,前后有什么变化?
5.引导学生讨论魏王说的“本事”指什么?
6.谈话过渡:更羸的本事就是只是指不取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那么,更羸到底有什么本事?他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开这个谜团。
(二)学生第9自然段。
1.默读第9自然段,按照以下问题自学。
1更羸说了几句话?
2每句话说了什么内容?
3用“——”标出更羸看到听到的,用“~~~”标出更羸的分析。
4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用因果句式练习说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三)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
1.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即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遇事胆怯的人。
2.成语今用。
请你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这个成语可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四)复述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叙述顺序。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结合板书,同桌练习复述。
3.指名复述课文。
三、拓展
1.交流收集、查找到的有关鸟的成语。
2.在小组内总结,比一比哪组收集的多。
3.试着说说它们的意思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第九课时
一、开卷有益
1、自读《鹰》,画出不认识的字,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互读,纠正读音。
3、指名读。
4、通过读文,你都知道了哪些关于鹰的知识?试着概括段意。
5、你还知道哪些鸟类的知识?
6、有感情地朗读,互评。
二、金钥匙
1、 读一读丁丁、冬冬的话。
2、 当你在朗读中读错时,你是否能立即纠正呢?
3、 有的同学在读书时,往往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当他非常专心,眼到、口到、心到时,又可以及时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的。所以,我们读书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养成认真的好习惯。
第十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 新课。
填一填,想一想,作者怎样写出了翠鸟的可爱?
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 。
背上的羽毛像 。
腹部的羽毛像 。
翠鸟小巧玲珑:
一双 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 的嘴。
你有没有自己喜欢的鸟儿?你想不想也试着把你喜欢的鸟儿写一写呢?
二、再读例文,感知写法。
1、边读边思考。
(1)这段写了翠鸟什么特点?
(2)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3)表达了对翠鸟怎样的感情?怎么看出来的?
2、检查阅读,思考情况。
3、点拨后,师生共同总结。
三、分组讨论,明确写法。
1、试着也按这几点来说说你喜欢的鸟儿
(1)你喜欢的鸟儿有什么特点?
(2)按顺序描述它的样子
(3)试着用些比喻句。
学生自己试着练习说一说。
2、小组交流。
3、指名说一说,评一评。
4、写一写。
把你说的,试着写一写。
5、展示部分学生的作文:看看他们写的鸟儿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评一评。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自制生字卡片、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
二、读中识字。
1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2分组互助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
3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认读(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层、尽、染、淡、登、翠、爽、壮”。)
4开火车读生字。
5 同桌卡片抽读。
三、朗读感悟。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画面。
2 分组试读,互相帮助,力求读正确。
3 多媒体演示秋天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4 学生边读边想象,联系大自然实际,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
5 多种形式读。
(1)开火车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美读,要求读得有感情。
(3)自由读给喜欢的小伙伴听。
四、在读中巩固识字。
1选词语,读词语。出示图片,选出与图上景色相对应的本课词语,读一读。
2分小组读“我会读”中的词语,巩固认读生字。
3 自编字谜,在编字谜、猜字谜的过程中自主识字。
五、在应用中巩固识字。
1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语)。
2卡片游戏《找朋友》。
六、在写中巩固识字
1 认读字音。
2 根据规律分析字形,记住字形。
如,“宜”与“实”,上边都有一个宝盖儿,区别在于“宜”的下边是个“且”,“实”的下边是个“头”。
3 分组说说自己喜欢的记字方法。
4 说说难写的字和容易写错的字。
5 师范写,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注意指导偏旁和部件的占格位置,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6 学生练习。
七、实践活动
“庆丰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收获了粮食瓜果,我们收获了词语。分小组整 理收集到的秋天的词语,在班上展示、交流,看谁获得了词语大丰收。
关于秋天的词语
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
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秋收立秋中秋节
教案怎么写?
1。明确教学目的。
教师教案写作中,极为重要的就是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明确教学目的,就能为教案的写作指引方向,就能按部就班,以明确,具体的教学步骤一步步进行,较快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整合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教案的写作中,要注意整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是教师整堂课程的核心和关键,是教学任务的根本。提炼重点,突出难点,才能便于学生跟上老师的思路,把控整堂课的思维走势,配合老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教学效果。
3。创新教学方法,规范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灵活性,犹如一双翅膀,能够帮助提升整堂课的效果和水平。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灵活性,需要依据当堂课程内容进行设计规划,还要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水准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好的教学方法会大大节省时间和劳动力,并有效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规范化教学设计,有序化教学步骤,可以指导老师上课流程的合理性,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任务。
4。积极引进相关的教学内容。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大量的新鲜事物涌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将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儿,开阔一点儿,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要学会引入新鲜的极具时代感的东西,针对学生心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古怪、无忧无虑、尽职、闭息凝视、变化多端、生气勃勃”等词语,会用“任凭”“生气勃勃”造句。
2.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并能仿写。
3.懂得本课抓住猫的性格特点、有层次叙述的写作方法。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优美段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大猫的性格古怪,小猫的淘气可爱,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2.和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情感。
3.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猫的古怪性格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并初步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并能仿写。
三、教学策略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尤其是在写猫的性格时,是将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猫性格的古怪鲜明生动。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以读促悟,以悟促情。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猫的特点和可爱,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注意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表达的方法。
2.读写结合。带领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建立情感
1.哪些小朋友家里养过猫?你们仔细观察过猫吗?猫给你们什么印象?
2.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老舍,他非常喜欢猫,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猫》。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入语文学习。多媒体课件展示猫的各种形态,可以使学生感受猫的可爱。通过图片展示,设悬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不懂的语句自己做上记号。
2.查字典,理解词语:尽职、变化多端、闭息凝视。
指导方法:学生抓住组成词的关键字眼,查字意,然后理解词义。
3.这篇课文中,写了哪些猫?(大猫和小猫)
4.想一想:课文第一段,主要写大猫的什么特点?课文第二段,写小猫的什么特点?把能概括它们这一特点的句子画下来。
第一段:猫的性格实在古怪。
第二段: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设计意图】读通文本是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前提,多种形式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深入体验文本做好铺垫。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朗读和审美能力。
(三)品读课文,体会语句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课文开头第一句就说:“猫的性格实在古怪”,下面就写它怎么古怪,它古怪在哪儿呢?听老师读课文。
2.先来看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从叙述的内容里,我们看到了猫的几种不同的形象?
结合课件以及平日观察,具体描绘一下猫的这些形象。每叙述一个形象,要求概括一下自己对猫的印象。
出示课件图片:猫在睡觉。学生叙述:猫很老实。师:无忧无虑。
出示课件图片:猫出去玩。学生叙述:猫很贪玩。
出示课件图片:猫等老鼠。学生叙述:猫很尽职。师:尽职。突出:非……不可……
(1)点拨:猫又是老实,又是贪玩,又是尽职,那么课文上是怎么把这些不同的特点连起来的呢?你们再读读课文,特别注意课文中连接的词语和句子。
说老实吧,它的确……;可是……;说这贪玩吧,的确是呀……;可是……。
(2)比较读,体会两种句式语气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
①说它老实吧。②它很老实。
第二组:
①说它贪玩吧。②它很贪玩。
“说它老实吧”“说它贪玩吧”,我们体会体会,这种语气给你什么感觉?(并不完全这样)
(3)小结:说它老实,它是乖,可是,它又贪玩;说它贪玩吧,它是贪玩的,可是,它又尽职的。所以课文开头第一句就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些就是猫的古怪的表现之一。
(4)启发: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根本谈不上什么古怪呀,老实呀,乖,贪玩呀,尽职呀。但是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作者爱猫,觉得猫像顽皮可爱的小孩似的,所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就把作者爱猫的感情表达出来了)
(5)指导朗读。现在我们看,谁能把作者对猫的爱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对“任凭……也”“非……不可”“无论……也”这几组关联词的关注,使学生懂得它们可以把猫的“贪玩、尽职、不高兴”的.特点表现到极致,也正是这些矛盾的表现才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了猫的性格古怪。
2.继续学习,猫又怎么古怪,第二自然段中,哪几句是主要的,能概括全段内容的?把有关的语句画下来,自己讲一讲。
这一自然段读读、想想、讲讲。如,层次怎么分,详略怎么样,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用词和造句,甚至标点符号的作用等都可以挖掘。
学生交流:
(1)“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后面用了冒号,表示下面写猫的温柔可亲。
(2)高兴时的温柔可亲是详写的,不高兴时一声不响,写得简略。
(3)写高兴时着重写了猫的不同叫声。
突出有关词语:长短不同、丰富多腔、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4)猫并无高兴与不高兴之分,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猫的感情。
(5)指名读第二节,把冒号、层次、感情等用停顿和语调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画批,深刻感悟到大猫的古怪,将“古怪”这样抽象的词语具体化,感受古怪一词运用得如此恰当。老师在学生品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老师做方法的整体回顾和梳理,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和仿写练习打下基础。此外,句式训练,让学生明白句与句之间是如何连接的,为学生打好语言运用的基础。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进一步写出猫的古怪。用一对反义词把这一节的内容概括一下吗?害怕、勇猛。
(3)用上关联词语把它们联接起来。“既……又……”“虽……但……,更多的是……”
4.现在我们来看第一段,写猫的古怪,分了哪几层来写。
课文中哪些方面写得详细?老实、尽职、温柔可亲、勇猛。
为什么作者写猫的老实、尽职、温柔可亲、勇猛比写猫的贪玩、一声不响、胆小要详细呢?
原因:一方面是作者爱猫,就把猫的长处写得详细;第二,事实上猫的优点是主要的,不然的话,怎么会许多人家养猫,作者又怎么会爱猫呢?
5.指导:概括段意,这一段主要写的什么?还可以用书上哪一句概括?(猫的性格实在古怪)这一句写在这一段的第一句,这叫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人一看就明白,而且印象深刻)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你们再看第二段的第一句,在全段中的地位怎样?(段首概括)
“满月的小猫更可爱”,“更”字告诉我们作者爱猫,更爱小猫。从课文里找找,哪些词语本来是用在小朋友身上,现在却用到小猫身上去了。从“不哭、打秋千、生气勃勃、天真可爱”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2.小猫的可爱,感觉到了吗?谁来讲讲,先照课文讲,然后补充自己所观察的说出小猫的天真可爱。
3.指名练习朗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浅显,大部分情景学生都亲眼见过,或能想象出来。主要通过自读、评读的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悟出作者是依然是运用了具体事例和拟人写法写出小猫活泼可爱的特点,并且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读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四)练习背诵
1.巩固词语理解。
“任凭、无忧无虑、温柔可亲、尽职、变化多端、闭息凝视、古怪”,从中挑出两到三个词语,写出猫给你的印象。
2.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积累语言,完成教学目标。
(五)口语练习
过去我们写动物,只会写出动物的形状、生活习性,这篇课文却着重写出了猫的性格及作者对猫的爱。谁能选自己所喜爱的一种小动物,说出它的特点,表达出对它的感情。
提供导语:__________的性格实在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实现课内学习的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摘录好词佳句。
2.小练笔:试着把你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写出来。
【设计意图】落实语言积累,学习写法。
语文教案 篇6
· 活动目的:
· 1、 能围绕话题,较连贯、流畅地谈论自己在假期中的事情,幼教中班语文教案 《愉快的节日》。
· 2、 能耐心地倾听同伴讲话,了解别人的谈话内容,养成不打断别人讲话的好习惯。
· 活动准备:
· 1、 开学前教师对部分幼儿进行家访,与家长、幼儿交谈,了解幼儿的假期情况,幼儿教案《幼教中班语文教案 《愉快的节日》》。
· 2、 布置展览“假期生活记载表”,自制、绘画的各种作品。
· 3、 小红花若干
· 活动过程;
· 1、 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话题:教师与幼儿一起围坐在展览角,引导幼儿观看同伴的作品和“假期生活记载表”,激发幼儿谈话的'兴趣。
· 2、 引导幼儿围绕话题“假期中最高兴的事和假期中学会的本领”自由谈话。(启发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中的内容接给同伴)
· 3、
· 引导幼儿拓展谈话范围:听了别人的假期生活活动报告,你喜欢谁的呢?为什么?(鼓励幼儿为自己认为假期生活愉快、进步、有趣的小朋友发小红花)在以后的假日里,你准备做些什么更有趣的、更有进步的事呢?
· 4、 律动《敲锣打鼓放鞭炮》,进一步感受节日的喜庆。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37个词语的意思,能依据问题理解难句与重点句的意思,会用"既……又……"写句子。
3、了解过渡句的作用,理解用总起分述的方式记叙的段落内容。
4、知道茶叶的种类,饮茶的好处,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继续学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理解用总起分述的方式记叙的段落。
教学难点:学生对我国的"茶文化"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对我国是"茶的故乡"的含义,对茶的价值,品茶的乐趣等较难理解。
三,教学准备
六大种类的茶叶些许;若干套透明茶具;一瓶热水。让学生了解有关茶的知识,有条件的组织学生参观浙江茶叶博物馆。。
四,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认真默读课文,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
3、初步培养爱茶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揭题,释题。
(1)"说"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一个词吗
(2)想想,课文会向我们介绍茶的哪几方面的知识
2,自学,要求:
(1)通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2)自学生字新词。
(3)逐段默读,想想该段介绍了茶的什么知识。
3、检查生字词。
(1)出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
(2)交流哪些字音,字形需要注意,为什么
字音:占,暑,尚,兽(翘舌音),族(平舌音),曾(后鼻音),玻璃(轻声)
字形:享(下面是"子")区别曾,兽。
(3)提出不理解的词,酌情处理。
(4)选择难写易错的字写一写,记一记。
4、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关于茶的什么知识交流中引导学生朗读并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小标题。(茶乡,种类,实用价值,精神享受,增进友谊,讲究茶具)
(2)回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及具体方法。
(3)根据课后习题2,思考哪几个自然段描述同一方面的内容,进行归并,分段。
(4)交流分段,重点点拨:第1,2自然段都讲我国茶的特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归并为一段;第3。4自然段都讲饮茶的作用与好处,并为一段。
5、作业。
(1)通读课文,质疑间难。
抄写生字新词。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二段,了解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总起分述的'方式记叙的段落内容。
2,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3,进一步理解课文初步培养爱茶,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一段。
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课后习题1(1)。
交流讨论,出示实物,认识6大种类的茶叶。
带着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第二段,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下一步学习重点。
你们希望重点品读哪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
重点品读第4自然段。
自学,思考:
A这段主要写什么,怎么写的
B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C选择好词佳句反复朗读。
交流,重点理解:
A品茶讲究茶叶的色,想,味,顺序应是先观,再闻,后尝。
B区别"饮茶"与"品茶"的不同。(饮茶即喝茶,品茶须细细品尝,讲究茶叶的色,香,味,讲究程序,讲究茶具,是种精神享受。)
学生分组尝试品茶,用上"先……再……最后……"介绍品茶经过
④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品茶的乐趣。
(4)依照第4自然段的学法,自学第3,5自然段。
(5)重点交流:
①这两段与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②质疑问难,相机理解课后重点句,朗读。
3、作业(任选一题)。
(1)摘抄描写品茶过程的句子,读读背背。
(2)以《品茶的乐趣》为题,用上"先……再……最后……"写一个总分段式。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段,了解中国茶具的特点。
2、深化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
3、感情朗读课文,深切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三段。
(1)回忆第二段的学习方法。
①这段主要写什么怎么写的
②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③选择好词佳句反复朗读。
(2)按照上述方法,学习第三段,完成填空练习。
这段介绍()。先总说(),然后从()和()两个方面具体介绍,最后一句话点明品茶讲究茶具的()。
(3)交流填空题,了解内容,体会写法。
(4)结合质疑,朗读,理解重点词句。
(5)感情朗读这一段。
2、总结全文。
(1)学习课文,你对我国的茶文化有什么新的认识
(2)课文6个自然段中,哪几个自然段写法基本相同,
小结:这种先总起后分述的记叙方式,条理清楚,有助于我们理解层次,并按照这一顺序理解段落的内容。我们今后可以把这种表达方法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
3、扩展阅读。
(1)学生回顾总结按事物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
(2)默读一,二篇课外读物(如《选学读本》上的《松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
(3)交流。
作业:(1)听写词语。(2)阅读有关介绍"茶"的文章。(课外延伸)
板书:
9说茶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叶种类多。
实用价值
2,喝茶好处多精神享受:观闻尝
增进友谊
质地
3,品茶讲究茶具形状
造型
图案
语文教案 篇8
总体教学设想:采用任务型写作方式,在学生了解并深刻体会到优秀女性的人格魅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writng 的教学反思。让学生喜欢作文课,让各层学生在写作课上都有收获,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采用各种方法激励引导学生。采用一切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和参与度,让各类学生都能亲身经历合作学习和知识建构的过程把本班的学生嵌入图片当中,展示他们的未来,这样提高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和参与度,让各类学生都能亲身经历合作学习和知识建构的过程。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准备:
教学用具 :黑板,多媒体利用可牛ps的学生相片,多媒体,视频歌曲,<< 我的未来不是梦>>,教学案
背景分析:长期以来,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写作教学一直困扰着广大英语教师。以往单一的训练模式,往往使大部分学生写作相当被动,缺乏积极主动性和写作的热情。在我校普通高中高一新生英语写作更有有相当大的难度,即很多学生望文生畏甚至有的学生对作文课“深恶痛绝”。让学生喜欢作文课,让各层学生在写作课上都有收获,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采用各种方法激励引导学生。
学生分析:经过半年的学习,少数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写作句型和写作技巧。但仍有很多学生写作相当被动,缺乏积极主动性和写作的热情。所以在写作课上要采用一切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和参与度,让各类学生都能亲身经历合作学习和知识建构的过程。
二 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分析:
教学内容 :通过本单元两篇阅读理解,使学生了解并深刻体会到优秀女性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反思《writng 的教学反思》。文章中非常好的短语合句式可以给学生很好的写作范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写作的难度。本节写作课会有顺理成章之感,让学生轻松完成。
导入部分:观看英语视频歌曲Myfuture isn’t a dream ,教师发表简短关于儿时梦想的.演,是学生产生共鸣。学生采用头脑风暴,积极设想自己的未来,积极融入这节课所创设的情境。
询问然后通过观看图片,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学生更是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而且学生都有采用教师准备的问题和图片写提示的短语句型来组织语言的想法和行动,为实际写作部分设立较好的铺垫。
写作部分:写作前,让学生互相采访,给出对方的未来的设想,互相以对方为写作主体。
然后让学生提供积累的好句式和短语,教师进行整理编排。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无话可说的尴尬。而且让学亲自体验写作的准备工作,能优化写作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
写作完成后让学生首先互评互改文章,因为写的是自己成功的未来当然会更细心阅读体会并检查,很多学生乐在其中。之后当场再批阅几位同学的作品,使学生有意识的减少基础性的错误,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语言意识。
总结部分:展示成功的文章,学习优秀的表达形式。再次鼓励和表扬学生,重申基本的写作原则和注意事项。
作业设计属于作文课的延伸,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为这种人物的写作做了充分的准备三篇任选一篇降低了作业的难度,使学生敢于尝试较难的写作。
三教学回顾:
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参与度较高,各层次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想写-敢写-会写-(写好)。每个学生都能比较好的句式,甚
至十几位学生还能写出表达非常高级的文章。整体教学过程较轻松。
教学效果明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和参与度,让各类学生都能亲身经历合作学习和知识建构的过程。
四 教学反思:
虽然本节课效果不错课堂气氛宽松、和谐。但第一部分展示学生图片部分时间控制的不太合理,还应在缩短,时间多向实际动笔部分倾斜。作文指导部分及相应句式短语部分应该再丰富一些。
语文教案 篇9
知识目标:
1、学会理解本课“假想”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处理生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陈列、发掘、古生物大厅、化石、砾石、冲积、一瞬间、碧空、挣扎、炙烤、万里无云、骨骼、尾椎、下颌、假想
3.分别找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课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学生:骨骼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黄河象)
3、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1自然段)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朗读体会特点。师问: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高大 完整。师归纳板书:骨骼样子 高大 完整)
2、齐读这些语句,再次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3、(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4、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5、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第三段(最后两个自然段)
1、师问: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学生:1973年 甘肃(发现 挖掘)]。
2、师问: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读第○7、○8自然段。)
3、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教师归纳板书:发掘化石)
4、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学生:在第○8自然段的第4句。) 5、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6、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师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二段(○2—○6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天气酷热,动物干渴,需要喝水,就会来到河边。再加上看到“脚踩着石头”,作者就会完全可以想象出,大象不小心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就会有了前面那悲惨的一幕。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却漫漫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生自由回答)
(五)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六)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七)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写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2.领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设想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细致,感情丰富,语言生动、精炼,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得多,读得熟,可以领会得深切。为使学生加深对写景抒情的散文的理解,本单元教学可采用以讲读带自读的方法。课文《春》重点讲,使学生学会精读。在精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后,再训练自读。精读是自读(往往是速读)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谈过精读和速读的关系。
他说:“课内精读文章最用细琢细磨的工夫来研讨的;而阅读的练习,不但求其理解明确,还须求其下手敏捷,老是这样细磨细琢,一篇文章研讨到三四个钟头,是不行的。参读相关文章就可在敏捷上磨练;能够花一两个钟头把一篇文章弄清楚固然好,更敏捷一点只花半个钟头一个钟头尤其好。参读的文章既与精读文章相关,怎样剖析,怎样处理,已经在课内受到了训练,求其敏捷当然是可能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殿话对如何处理讲读课文和白读课文的关系,很有指导意义。
本篇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首尾的盼春、赞春与主体部分的绘春;春草报春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一提到春,就会令人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有无数描绘春天的诗文。“春风又绿江南岸”,“春城无处不飞花”,都是传涌的名句。引用诗句激发学生想象,进入春的境界。进而告诉学生,课文《春》是朱自清先生写的著名的散文。朱自清先生(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他是五四以来我国最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也是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土。他长期任清华大学教授,一生著述甚多。他的著名散文,如《春》、《背影》、《菏塘月色》等,都是中学语文的传统教材,深受师生喜爱。
2.朗读课文。
教师先范读(或放录音),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并受到感染。接着,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不漏字、加字,读顺畅。提示注怠以下加点字的音、形、.义。
“水涨(zhang)起来了的“涨”不能误读为(zhang)。“涨”是多音多义字,读zhang,指“水量增加”或“价格提高”。读zhang,指“体积增加”,如“豆子泡涨了”;还有“多出来”的意思,如“涨出十块钱” “捉迷藏(cang)”的“藏”.不能误读为(zang)。读cang,指“隐蔽、收存”,读zang,指“存放东西的地方”,如“宝藏”。
‘散(san)在草丛里”的“散”是“松开”的意思,不能误读为(san)。
“酝酿(yun niang)”不能误读为(wen rang)。
“巢(chao)”不能误读为(chao)。
“应和(he)”的“和”不能误读为(he)。
“黄晕(yun) 的“晕”不能误读为(yun)或(hun)
“蓑(suo)”不能误读为(Shuai )。
(以上字词可先让学生,再在黑板或投影上出示。)
3.引导学生了解全文。
即对文章总的内容,对整体有所了解。学生初读课文,一对全文只能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把内容作个整理,分别归纳一下,就会印象清晰些。让学生思考回答:这篇文章写了哪
几个方面?教师明确:文章开头盼望春天,接着描绘春天,最后赞颂春天。
板书:
盼着 绘春 赞春
对作者的思路了解清楚了,文章的结构也就能相应的明白了。课文第1段盼春,是引予,点题;第2段至第7段绘春,是文章的主体;第8段至第10段赞春,是结尾,也是点睛之笔。在把握文章整体之后,再细致理解局部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
4.简析文章开头。
开头写盼春只有一句话,简明得当。虽然面短,可迎接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却突出地表达出来了。“盼望着,盼望着”,词语叠用,意思增强。一个“来了”,一个“近了”,写出感知春天来临的喜悦心情。可让学生即时背出这个句子。
5.引导学生研读文章主体。
“绘春”是讲读的重点。第2段先写春大总的景象,描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情态。“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于,欣欣然张开了眼”。让学生注“一切”这个词语和“刚睡醒”“张开了眼”这个拟人的写法。写山色,用“朗润”表示明朗、润泽。因为春天到了,山草变绿,林木抽芽,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树木由枯萎转为润泽。写水“涨”了,再现了冰雪消化、春水涣涣的样子。写太阳,用“红”描绘,表现了春日融融的暖意。作者抓住春山、春水、春日的特点,勾画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具体描绘创设了广阔的背景。
下文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几幅图画。如有同学认为描绘春景图的只有四幅,最后是写人们在春天的活动,不算春景图,也是可以的。
让学生读“春草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先写春草。写春草从地里长出来用“钻”,又以“偷偷”修饰,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用得确切。“钻”表明小草破土而出的劲头,“偷偷”写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长出来。这些描写显示了春草不可压抑的生命力。“嫩嫩的”说春草柔软纤嫩,“绿绿的”指春草青葱嫩绿。“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春草分布之广,绿满大地。从春草的情态、色泽、长势显示出春天的`蓬勃生机。再由春草的可爱,写儿童在草地上欢快活动的情景。启发学生抓住写动作的词语,坐、躺、滚、踢、跑、捉;体会整齐流畅的短语短句,“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口语化,活泼、自然。这样细笔描绘,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目所睹、亲身经历之感。
板书:
让学生分组轮流读课文,当堂齐声背诵。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练习三(书面作业 ),练习四(准备口头发言)。
2.背诵前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春花争春、春风唱春、春雨润春等细腻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 。
(1)指定学生回答练习三、四两题。
(2)指定学生背诵前三段,要求声音宏亮、背得流畅。有语气、有感情。
2.引导学生继续研读文章主体。
(1)让学生读“春花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说明本段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以培养概括段意的能力。教师明确:突出了春花万紫千红、争妍斗艳的特点。
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本段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层次分明地展开描述。教师明确:本段为了突出春花的特点,先后写了花朵多,竞相开放;花色艳,万紫千红;花味甜,联想到果实累累。井然有序。下面写蜂飞蝶舞,也是衬托花儿的繁茂,花儿的香甜;与野花“遍地是”,表明数量多,“杂样儿”,表明种类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描绘了阳光下野花
闪闪烁烁,惹人喜爱的景状。全段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仔细体会。还可以理解到这一段写得很有立体感,先写树上繁花似锦,次写花间蜂蝶喧闹,再写地上野花烂漫;写眼前的花儿争春,又写想象中的果实满枝;写花的色彩,又写花的香甜,这种高低结合、虚实结合、色味结合、动静结仑的描写,使人仿佛置身于绚丽的春景之中。上面是从抓春花的特点和先后顺序上理解,再引导学生从描述方法和语句上体会。拟人和比喻的写法,学生比较容易领会,可让学生自己分祈,老师给以比较、深化。
如用拟入写法,写枕树、杏树、梨树;不简单地说讫朵开得茂盛,而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描述,寓树以人的情态、动作,“赶趟儿”,表明争先恐后地,要赶上这一趟儿,赶春天,赶春光,百花争春,这就把是写活了。用比喻,如写花色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汉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从语言上看,选词精当,凝练有力。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个“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虚词用得也好,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里连用了“仿佛”“已经”“满”三个副词,如果不用这几个副词,写成“树上是桃儿、杏儿、梨儿”就不符合实际,没有丰富想象意味了。
板书:
让学生齐读、默读、背诵第四段。
(2)让学生读“春风图”,引导学生进行分祈。学了“春草图”‘春花图”,学生对景物描写有所体会,再读‘“春风图”,会有理解、感受。提问:春风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春风的?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发言,指出读这段要思考;风无形无色,怎样来描述呢?大家读了以后可体会到,作者是借助其池事物来表现春风的。首先,借助感觉写春风的温暖,“像母亲的手抚模着你,”使人亲切地感到春风的柔和温暖。其次,借助嗅觉写春风的芳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使人直接感到春风的香甜、醉人。再次,借助听觉写春风的和悦,鸟儿‘精脆”、“宛转”的鸣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和轻风流水应和,这是多么动听的音乐。这样,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美妙感人。再回看前文,作者写春花等着景,除了视觉以外,也写到了触觉、嗅觉、听觉。
这里,启发学生了解:外界事物的形态、颜色、声音、味道、性质等,都靠五官去感觉,于是产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本文对香景写得如此具体生动,是和作者有多方面感觉,获得深切感受分不开的。要获得实际感受,就耍仔细观察,观察就是要把五官一齐开放,使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去认识。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观梁能力。板书:
让学生按座位分行轮流熟读,默诵第5段。
(3)教师读“春雨图”(或放录音),朗读示范可常做。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由风写到雨,风是春大豹风,雨当然是春天的雨。那么,”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和春雨笼算下什么样的景物呢?启发学生理解:写春雨“最寻常”,“一下就是三两天”,简明点出春雨连绵,这是一个特点。“可别恼”,三个字说得好,春雨虽然绵绵不断,可它看喜人的。文章用一个“看”字领起,引出各种雨景。首先写雨的形态,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表明细而密;“像花针”,表明细而亮;“像细丝”,表明细而长。“斜织着”,一个“斜”字,照应上文写的春风,春风春雨相伴。一个“织”字,又和细丝的比喻联系趄来。“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又用比喻描述细雨蒙蒙的景状。这些都把春雨细密而轻盈的又一待点生动地描绘出来了。这不由使人想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接着写雨中的树,雨中的草,雨中的人。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了树叶儿和小草儿,树叶在雨中洗过以后,尘土没有了,“绿得发亮”;小草儿“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意境全出来了。文章由自然景物转到写人家。傍晚,“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这是静景。当时,家家一灯如豆,隔着蒙蒙细雨望去,灯光四周就呈黄晕的光芒,“黄晕”和“绿”、“青”相连接,写出色彩。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雨中行人“撑起雨伞慢慢走着”,地里农民“披着蓑戴着笠”,各具特色,形象勾画得简练,又有江南地方特点,这是动态。房屋“在雨里挣默着”,表达了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景象,渲染了春雨沐浴的温馨。
板书:
学生齐读、背诵。
布置作业
按课本练习五的提示练习朗读。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老少迎春描写的表现力量;比喻排比赞春的热烈感情。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 。
全班学生齐背1-6段,再指名学生背,互评。
2.引导学生继续研读,学习第7段。
教师提示:课文从第2段到第6段都是写春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春草图”表达了对春的生机的赞扬,“春花图”流露出对春光艳丽的喜悦,“春风图”、
“春雨图”融入了作者为春天孕育万物而感到的欢乐。启发学生思考:文章肘绪7段着重写什么呢?教师明确:由景到人,写人的春意,画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文章由“风筝”引起,
写了迎春人数之多,“家家户户”,从小孩到老人;范围之广,“城里乡下;写了人的情态,“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和前面写春天的果树“赶趟儿”争相开花相照应。“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充满了活力。写了人的思想,“一年之计在于春”,表现出人们正趁大好春光为创建美好生活奋发进取的精神。这幅“迎春图”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板书: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筋骨,抖擞精神,
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让学生齐读、默诵第7段。
3.引导学生分祈文章结尾
让学生反复朗诵课文最后三句话,有感情地背出来。
课文结尾只三句话,写成排比句,用了三个比喻,生动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眷天的赞颂之情。引导学生领会这三个比晌形象、新颖,含意深刻,领会到把春天比做“刚落地的娃娃”,表明春天是“新生”的,富有生命力;比做“花枝招展的小拈娘”,麦明春天是“娇美”的,无限美好;比做“健壮的青年”,突出春天有无穷的力量,给人以希望和信心。“新”“美”“力”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三个比喻用排比句表达,显得整齐有力。三句分行排列,又光后有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发展过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赞美春带给人们以活力,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一来一去,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意境深远。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教案04-01
语文教案04-01
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04-04
语文教案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