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6′
1、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请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七百八十四千零三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数后交流。
新课22′一、教学例2:
1、板书: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问:这些数怎样写?
2、问:这些数的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三亿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0000
3、想一想:整亿的数怎样写?
4、重点分析“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这一中间有零数的题型
5、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1、学生试写。
2、学生根据自己的写法回答。
3、学生归纳:有多少亿,就在亿级上写多少,再写8个0。
4、学生练习。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激发兴趣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
同学们,大自然奇妙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美妙的景色,请看。
问:你们发现,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状水波?
2、生活图片欣赏。
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图形?
2)抽象出圆。(PPT)
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形的?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圆,激发学习兴趣。】
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
(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2)师评价:大家说得都有点道理,那接下来我们就自己动手,来画一个圆,看一看,圆是不是具有刚才小朋友所说的特征?
2、圆规画圆
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
2)认识圆规(PPT)
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开始画圆,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漂亮(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3、反馈探讨画圆的方法
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
2)讨论:画圆失败的原因
3)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生………………)
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
板书:
点
长
4)再想一想,刚才我们在画圆时,针尖和笔尖落在纸上,各自确定了一个点,也就是两个点。然后在画的过程中,这两个点的“分工职责”有什么不同?
(一个点负责固定,一个点负责绕,旋转。也就是一个点是不动的,另一个是动的,我们暂时把着两个点叫作:“定点,动点”)
板书:定点
动点
5)师:那画圆时,这个“动点”是不是可以随便的动的?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则的?什么规则?
(动点移动到任何地方,和定点的距离保持不变。)
6)那你如何证明你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这个动点和定点的距离始终没有变化呢?
(圆规的两个脚分开后,只要没有外力去动这两个脚,针尖和笔尖之间的长度距离是不变的。如:我们人的两个脚在走路是。)
7)师演示圆规画圆。
师:看一看,老师如何画圆的。
小结:圆规画圆的方法
8)学生再次画圆
师:根据刚才老师的演示,大家能不能在用圆规画一个圆,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画得漂亮?
反馈讨论:这一次,你画得这么圆,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
(二)操场画圆,丰富画圆方法
1、展示足球场上的圆。
师:我们现在能用圆规画一个漂亮的圆,那这个圆我们能画吗?
1)讨论:这个圆我们怎样画?说说你的想法。
2)课件演示:体育老师画圆。
3)教师演示(用“线钉”)
2、探究不同画圆法的内在联系
师:我们发现,在纸上画一般的圆,我们可以用圆规,如果在生活中画较大的圆,我们还可以用线、钉和木桩。它们画的工具不一样,但原理相同吗?
1)讨论:相同在什么地方?
钉子就是…… 线就是…… 小推车就是……
2)圆的构成确定
师:画了那么多圆,那你能告诉老师,哪一部分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圆?
(生上台指圆)
3)演示:(PPT)
揭示:到某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无数个的点连起来组成的一条封闭的曲线,叫做圆。
(三)圆的特征揭示
1、设疑讨论:你认为黑板上的'圆能不能画的更大些?谁决定了这个圆的大小?
(定点个动点的距离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
2、师演示验证谁决定了圆的大小。
3、揭示概念“半径”,用“r”表示
4、揭示概念“圆心”。(在画圆过程中的那个定点叫“圆心”,用“o”表示)
板书:半径
圆心
5、学生演示画“半径”
1)师:谁能上来画出这个圆的半径?
2)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圆心到圆上一个点的距离)
找一找:下图中,圆的半径是()
6、问:在这个圆里,还能画一条半径吗?还能画几条?
(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半径,看能画几条?)
得出:在一个圆里,能画无数条半径。
7、观察讨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相等)
为什么?
教师小结:(从动点到定点方面研究考虑)
师: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正是圆的这些特征,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回归生活,解释应用
1、展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1)学生讨论
2)媒体展示解释
2、人文素养的培养
1)理解: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
2)媒体演示。
3、圆的归类
1)出示篮球。问:这是圆吗?
2)讨论反馈
小结:球是立体的,圆是平面的,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属于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
四、总结梳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圆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将会发现更多的有关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点圆心(o)位置
动点长半径(r)大小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能有意识地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4、进一步感受
教学重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问题并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指导学生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节约时间,保证教学目标的实施)
一、情景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人吗?你还知道哪些与人口有关的数据。下面是某地1985—20xx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统计表,(课件出示)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整理和分析这些信息,看看能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课前预习完成)
师:在制图时要注意什么?生答后师简要小结:作图时要注意线条要直,画完后要标上数据。
2、自主探究
①学生观察单式条形图(课件分别出示城镇人口统计图和乡村人口统计图)。
②设疑问难:
统计的现实意义,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③生尝试自主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可根据书上99页完成)师巡视并辅导个别差生。先完成的可以同桌比一比,说一说自己作的好的地方。
3、合作交流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生互评后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条形统计图。(出示制作好的大幅条形统计图并板书课题)
②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
④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⑤联系实际激发情感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人口逐年变化情况。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某超市两种饮料月销售情况统计图,回答
①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②如果你是超市老板,下个月应该怎样进货?
2、出示1997-20xx年我国废水排放量统计图,观察并回答问题。
工业废水排放在逐年?生活废水排放在逐年?
从图中你想到了什么?(渗透环保意识)
四、拓展应用
1、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
2、根据复式统计表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3、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五、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第54、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运动前后脉搏跳动变化规律的过程,感受通过实验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增强用平均数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2、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平均数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了解人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亲自试验、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准备:
计算器,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举行了男子足球比赛,这就是我们班的足球队员在绿茵场上的风采(电脑出示比赛照片)。通过他们的奋力拼搏,取得了非常棒的成绩,当然,这其中也有我们啦啦队的功劳。
提问: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那么你们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电脑出示)
师:这些变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活动讨论。
刚才我们知道了,运动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这节课我们选择其中的一项脉搏来探讨一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1、实验一:
(1)伸出你右手中间的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脉搏在跳动,老师喊开始的`时候,你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的次数。
(2)全体起立,原地跳跃30秒后,立即测出1分钟脉搏的次数,并记录下来。
(3)休息2分钟后,再测出1分钟脉搏的次数。
(4)四人一组完成实验表格。
2、小组交流讨论:
运动后,你的脉搏是怎样变化的?从算出的平均数来看,小组同学的脉搏情况又是怎样变化的?
运动前后,你的脉搏次数与小组平均数相比,差别大吗?
从上面的实验中,你还能知道什么?
3、阅读"你知道吗"
4、实验二:
(1)不同的运动方式对脉搏会有不同的影响吗?让学生选择原地跑步的运动方式,按前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填写统计表。
(2)提问:这次运动引起的脉搏变化是怎样的?比较两次运动引起脉搏发生的变化,你想到了什么?
5、小结:通常情况下,体育运动都会引起脉搏的加快,而不同的运动所引起的脉搏加快的程度也不一样,如果运动量比较大,脉搏也比较快。
三、引申反思:
通过两次实验,同学们已经了解到运动会使脉搏跳动加快,不同的运动项目,如果运动强度不同,带来的脉搏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运动强度越大,脉搏跳动次数越多。一般来讲,通过体育活动使脉搏跳动加快,对人体是有好处的。但是运动强度过大,脉搏跳动过快,也会给身体带来伤害。那么,我们四年级学生体育课上每分钟脉搏次数达到多少比较合适,请同学们课后向体育老师了解一下,并询问老师是怎样为你们安排活动的。
四、布置作业:
设计并完成活动:测量你在不同运动前后每分钟的呼吸次数,记录下来制成统计表,与同学交流。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5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对比评价,选择优秀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读折线统计图,体会特点
1.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三、独立制图。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独立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四、运用延伸
1.出示北京地区20xx年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 )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
一、学习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04~105页例1及课后做一做。
二、学习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理解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情,可以节省时间。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学习重点
掌握事情的先后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四、学习难点
通过学习初步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学习中的事情;并掌握流程图的画法。
五、学习过程
(一)联系生活,游戏导入
1、导入:同学们今天咱们用一些语文知识开始这节课,好不好?那么请大家用“一边…一边”造个句子。指生回答。(及时评价,引导事件的。合理性)老师点评,能够同时进行吗?①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板书课题:合理安排时间。
(二)自主探究引入探究内容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张图片(课件出示)。大家认识他吗?生:不认识师:他是老师的偶像,华罗庚(课件出示)。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因家境贫穷,从小就失去了在学校学习的机会,但是他凭着自已对数学的一腔热情,自学完成了高中、大学的课程,勤奋学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数学,是数学界的英雄,也是中国的.骄傲。师:华罗庚爷爷身上发生过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华罗庚沏茶》,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课件出示)华罗庚有次读书到深夜,想喝茶。但是发现家中的水壶里有水垢(g?u),想喝茶需要洗水壶、接水,还需要找茶叶、还得烧水、洗茶杯、沏茶……怎样才能尽快喝到茶呢?师:要喝上一杯热茶,一共需要哪几个步骤?指生回答师:老师把每个步骤所需要的时间已经给大家统计好了。(课件出示)问题:请你帮华罗庚爷爷设计一种方案,让他快速喝到茶。
2、自主探究要求:
(1)先独立思考,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2)再将设计方案写在练习纸上。
(3)最后计算出沏茶所需的时间。
观察学生做题情况,指生上台展示(其它同学同桌讨论,看一看谁的方案更合理)3、学生展示:预设情况: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共14分钟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找茶叶(1分钟)茶杯(2分钟)共11分钟问:比较两种方法,哪种设计能让华罗庚爷爷尽快喝上茶呢?为什么?问:(板书:同时)接水、沏茶能同时进行吗?(板书:顺序)师:能同时做的事情竖着摆在一起,其他事情要有先后顺序,我们用箭头表示顺序,是不是更清晰呢?(边说边画箭头,出现流程图)师:沏茶虽然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其中却展现出了时间管理带来的效益。我们的华罗庚爷爷就是通过这件小事找到了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提出了优化思想,帮助人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巩固练习
师:冬季天气寒冷干燥,大家不注意保暖的话就容易生病。
1、小红感冒了,吃完药后要赶快休息。她应如何合理安排下边的事情?
总结:合理安排时间要先考虑做事情的顺序、再考虑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师:那下面这道题你会解答吗?课件出示
2、节日礼物马上要过元旦了,佳佳想亲自准备一顿美味的晚餐,送给妈妈当作节日礼物。佳佳仔细计算了一下时间,发现洗米需要3分钟,蒸米饭需要20分钟。另外,洗菜、切菜、炒莱共需要10分钟,准备碗筷需要1分钟。佳佳应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呢?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帮助?
指生回答课堂板书合理安排时间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找茶叶(1分钟)1+1+8+1=11(分钟)洗茶杯(2分钟)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7
教材分析
《角的分类和画角》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中的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角的分类以及各种角的度数,教学难点是会画指定度数的角。我在教学中安排了“动一动”、“折一折”、“玩一玩”等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利用活动角、圆形纸等实物教具充分进行操作,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同时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画角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角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体验,并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且有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用量角器来测量角几乎没有体验。
教学目标
1.利用活动角学习角的分类,认识分类的标准,掌握不同角的.特征,发现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关系。
2.按要求画指定度数的角,初步总结出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3.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自主探索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角的分类以及各种角的度数。会角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104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优化问题的合作探究,感悟合理、快捷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难点: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件出示)吃早餐需要10分钟,收听广播需要15分钟。你认为怎样安排这两项活动最省时间?(收听广播的同时吃早餐,这样安排最省时间。)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合理安排时间。其实啊,合理安排时间可是一门大学问,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合理安排时间中的沏茶问题(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小明家来客人了(出示课件)
师:仔细听,听听他们说了些什么?(德育教育)
(2)小明沏茶需要做哪些事情?分别需要多长时间? (出示课件)
师:沏茶的工序有这么多,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呢?
1.独立思考
2.生摆一摆。
3.(板书学生方案)
用小卡把学生的.方案贴在小黑板上。(请两个学生)
4.计算这两个同学设计的方案各用了多少时间?
5.提问:还有更节省时间的方案吗?
6.小组讨论。
7.汇报
比较方案
对这三种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理,又省时间?
8.小结: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时,都要先考虑做事情的顺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同时,还要考虑做哪件事情有空闲时,可以同时做哪些事,这样才能做到合理安排时间,节省时间。
三、延伸扩展
①简介流程图
②介绍数学家华罗庚的双法。(统筹法和优化法)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完成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
小红感冒了,她想吃完药赶快休息,小红在休息之前要做这些事:(出示图表后,理解水变温的意思),应如何安排才能让她尽快休息呢?
要求: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设计出流程图,并算出至少需要多长时间?(要求书写格式规范)
(2)展示几名学生的流程图,生评议。
三、拓展练习。
下面的事可以同时做吗?
(1)、晨练时,军军边扫地边背英语单词。
(2)、红红边写作业边看电视。
(3)、强强在老师上课的时候,认真写今天晚上的数学作业。
(4)、小明为了节省时间,一边走路一边看书。
五、总结全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老师把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与您共勉(课件):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附板书设计:
合理安排时间
---- 沏茶问题
最佳方案: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找茶叶(1分钟)
洗茶杯(1分钟)
1+1+8+1=11(分钟)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至7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生活情境,体验“调商”的过程。难点: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与方法:
课件。情境教学、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 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出示情境图(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情境图)。根据这幅图,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归纳,交流:
三年级有学生192人,四年级有学生184人,五年级有学生230人;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24人。师:你认为应该怎样来安排乘车? (1)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讨论估计试商。三年级学生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列式为:192÷24=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2)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2 4 ”看作“2 0 ”来试
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试着用竖式计算一下,看看能不能求出答案。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个别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把“24”看作“20”来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会发现9×24的积比被除数大。积大了,说明商太大了,这是因为把除数看小了,所以商要改小,因此商应该为8。即192÷24=8(辆)。四年级学生都做大客车,需要几辆车?列式为:184÷46=
试商的过程:把46看坐50,50×3=150,商3······,但是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说明商3小了,应该商4。同样的,用竖式试着计算一下,看看结果如何?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个别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把“46”看作“50”来试商,但在具体计算时,会发现商3是不合适的。因为用3×46得138,被除数184减去138得46,余数46与除数46相等,说明商小了,因此要改商4。即184÷46=4(辆)。三、精讲点拨。
全班交流,使学生认识到:
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比4小时,可用“四舍”法试商,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由于这时把除数看小了,商往往偏大。当除数的个位是5或比5大的数时,可用“五入”法试商。由于除数变大了,商容易偏小。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如果除数接近整十数,可以把它看作整十数来试商。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3页“试一试”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板演,并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深入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体会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四、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试商。
2、完成“试一试”第2题:认真思考,小组内说一说,试商的时候,什么时候商可能会小?什么时候商可能大?请你举例说说自己的想法。
3 、完成“练一练”第1、2、3题。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学到了什么知识?引导学生从遇到的问题中揭示新的认知冲突,再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增强交流,并获得收获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秋游
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192÷24= 184÷46=
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是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计算方法和试商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加上整堂课都是进行计算教学,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机械,学起来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一般。分析教材,通过具体情境和现实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调商。学生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早已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在计算除法时,如果遇到商乘除数的积比被除数大,知道“不够减”,这些都是教学调商可以利用的资源。本课教学中,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以欣赏秋游图片的方式引出情境图,让学生发现信息,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P5 ~ 7
教学目标:
1、通过“买文具”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40÷8
28÷7
36÷6
24÷8
81÷9
15÷3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3、练习(二人板演,全班齐练)
4×8+6 40-6×4
二、探索新知
出示P5 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中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3本作文本一共18元。问题: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
3、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笑笑买了一本作为本和一本英文本。
分析条件:主题图中只给出英文本每本4元 3本作文本一共18元
所以先要解决一本作文本多少元的问题,再算出作文本和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2)列算式。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两种方法
(a) 18÷3=6(元),6+4=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b) 18÷3+4
=6+4
=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3)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全班讨论:18÷3+4 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18÷3+4”中的“18”表示3本作文本18元, “18÷3”表示1本作文本多少元。所以“18÷3+4”表示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因此计算“18÷3+4”的时候,应先算18÷3=6,再算6+4=10,用脱式计算。
(4)引导学生发现:有加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4、尝试解决问题。
(1)提问: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2)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尝试独立解答。
(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5、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6、说一说下面哪种做法对。
总结脱式计算写法
1、不参加运算的部分要抄下来,等号前后应该相等。
2、现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课题巩固练习
P6“试一试”。
1、提示:先算淘气买的钢笔一支是多少元。
2、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3、结合情境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计算
四、巩固练习
P6~7连一连全部内容。
五、总结
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板书设计:
买文具(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
解法一: 18÷3=6(元), 6+4=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解法二: 18÷3+4
=6+4
=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第20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中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认识,并将这两部分知识加以整合。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亿以内数的写法和改写的基础上学习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既是对亿万以内数的写法和改写的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之一。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善于观察、乐于动手、言语表述强等特点,而且在学习本节课知识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亿以内数的写法和改写的方法,这为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也接触过较大的数据,具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所以通过前面知识的迁移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究。但随着数据的变大,相应的数位、数级的增多,对于部分学困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并将整亿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迁移、探究的过程,归纳出亿以上数的写法和改写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和改写。
2、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台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预习。
2.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看书说说三亿是如何写出来的?
预设:
①先看这个数有三级,亿级上是3,其他数级没有数,所以写0占位,三亿写作:300000000。
②这个数亿位上是3,所以在亿位上写上3,其他数位上都没有数,所以写0占位,就是300000000。
(2)说说三十亿九千万是如何写出来的。
预设:
①先看这个数有3级,亿级上是30,万级上是9000,个级上都是0,所以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②这个数十亿位上3,千万位上是9,其他数位上没有数,所以写0占位,就是3090000000。
(3)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请2~3名学生写一写,并要求说说是怎么写出来的。
预设:
①先分级,有三级,亿级上是7003,万级上是20,个级和其他没有数的数位上都写0占位,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0000。
②这个数千亿位上是7,亿位上是3,十万位上是2,其他数位上都没有数,所以写0占位,就是700300200000。
2、练习巩固
(1)出示以下题目:
①今年6月份福建省经历了持续的暴雨洪水袭击,导致三十五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总损失达到十一亿五千六百万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达三亿八千六百万元。
②海王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四十五亿零四百万千米。
③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出广东省有一亿零四百三十万三千一百三十二人
(2)让学生先读读内容,再写出横线上的数。
(3)要求学生上台汇报。
3、总结汇报
先想想亿以上的数该怎么写?再用自己的话总结亿以上数的写法。
4、出示例3
(1)说说例3的要求是什么?(学生都题目)
(2)让学生说说200000000在没有改写单位前它的单位是什么?
(3)请一名学生说说200000000是如何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的?
预设:
先分级,然后找到亿位后将亿位后面的0全都改写成“亿”字。
(4)让学生说说200000000在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后它的单位是什么?(即改写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5)请学生独立完成1000000000和530500000000的改写,并汇报将整亿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5、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做一做第3题。
八、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写法、改写
写法: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0000
改写:
1000000000=10亿530500000000=5305亿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是板书只有课题,其余部分的设计只是在展台上进行了展示,但在黑板上没有呈现,这些内容应当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以此给学生展示本节课的所学内容,并对亿以上数的写法和改写的准确的写法起一个示范作用。其次,环节设计的不是很紧密,对时间的把控也不是很好,导致课上都没有做相关的练习。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56-57页上的内容及数学配套上的相关练习知识与能力
1、能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合情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探究学习 自主观察,发现问题。
1)、3×10+5×10=(3+5)×10=
2)、4×8+6×8=(4+6)×8=
我发现:
2、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3、用简便方法计算。
(60+25)×4 78×69+22×69 28×99+28 69×102 85×98
【导学解惑】:
1、请提出你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解答。
2、请记录下你认为特别有意义的题。
【当堂检测】:
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5×34 = 34×25 ( )
7×2×5 = 7×(2×5)( )
2×4+2×6=2×(4+6)()
用简便方法计算。
76×62+24×62 156×99+156 127×101
【课后反思】:
1.想一想,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
2.问一问自己:“今天,我主动学了吗?”
板书设计
根据老师讲课适当板书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题。第四单元运算律
课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能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认识常见的几种角,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活动角演示器,三角板,演示用的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一个角,让学生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
二、教学角的度量
1、引入课题。
出示图片:
这两个角哪个大?(角2大。)
你能准确地说出角2比角1大多少吗?(不能。)
要知道角2比角1大多少,就要知道角2和角1各有多大,那就要对这两个角进行度量。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2、认识量角器。
我们知道度量线段的长度要用刻度尺和常用的计量长度的单位。同理,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常有的计量角的大小的单位是度7,用符号来表示。教师出示量角器,同时让学生拿出量角器观察量角器上有些什么?
学生观察感知后,提问:你看到量角器上有哪几个主要的部分?
让学生回答后出示量角器,讲解量角器的构造。
(1)量角器的中心:半圆的圆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
(2)认识1度的角:以半圆的圆心为中心,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
1度的角,记作1,也就是半圆边上的一小格。
(3)认识内刻度的零刻度线和内刻度:从0。刻度线开始,按逆时针的方向往上数。2份所对的角就是2。;30份所对的角就是30;90份所对的角是90;170份所对的角是170;180份所对的角是180,为了读数的方便,给它标上刻度数,这就是量角器的内刻度;内刻度的零度所在刻度线就是内刻度的零度刻度线(指演示量角器),也是量角器右边的零度刻度线。
(4)认识外刻度的零度刻度线和外刻度(可以仿照内刻度线的认识来进行)。
3、教学角的度量方法。
教师:认识了量角器。怎样量角呢?
教师:量角的时候。把量角器有度数的一面放在角的开口方向上,按照这么几步来做:
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零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接着提问:角的另一条边上有两个度数,读哪个度数呢?
指出:如果电了内刻度线的零度线,就读内刻度的度数。如果用了外刻度的零度线就读外刻度线的度数:教师指导学生量书上的之3的度数。量完/3后,指名让学生再按照下面的提问复述一遍量角的步骤。
提问:量角器怎样放?第一步把什么和什么重合?第二步把什么和什么重合?角的度数看哪边:从哪儿的0。往上数?
为了帮助学生很快掌握量角的方法,介绍一首歌谣。(贴在黑板上。)
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
他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量出教科书第123页上需要进行比较的两个角的大小。教师注意巡视学生对量角的方法掌握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学生量完两个角后,提问:从上面的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指出:龟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4、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23页的做一做。
教师注意察看学生量角的情况,对有困难的作个别辅导。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4题。
先让学生量角的度数,再指名学生回答量的结果,集体订正。
(3)做练习二十八的第5题。
这道题是让学生量实物中的。角,要注意察看学生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对有困难的学生
要及时指导,学生量完后,指名回答量的结果。
教师要指出:一般三角板上的角的度数是固定的,即一块为30、60、90。另一块为45、45、90。这些角的度数今后用到的地方比较多。请大家一定要把这些特殊角的度数记住。
(4)做练习二十八的第6题。
先让学生量,由于没有学过角的计量单位分,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量的时候,若不得整度数,可取最靠近的度数,这样/1、之2应为56,之3是113。让学生回答后,可以进行适当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角的分类
1、导入课题。
用出示一组角。
问:这一组角有什么不同?
因为角有大有小,所以需要把角分类。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分类。
板书课题:角的分类
2、理解直角的概念。
(1)直角的度数。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它们的四个角都是什么角?用量角器量其中一个直角,看是多少度?(学生量手中的图形。)得出结论:直角是90。(板书结论。)
(2)用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直角。
(3)用活动角演示器展示一个直角(需变换不同的`位置和方向)。
(4)举例说出周围实物中的直角。
(5)画一个直角。
注意察看学生画角的两边时画的方向对不对。(应从顶点出发画两条射线,以强化角的概念。)
3、理解平角的概念。
(1)认识平角。
把用纸折出的直角展开。
提问:这是不是又得到一个角?找出角的顶点,角的两条边在哪?再看看角的两条边成什么样子?
指出:像这样的角叫做平角。
提问:谁能说说平角的特点?
(龟的两边成一条直线,这样的角叫做平角。)
提问:平角有多少度?为什么是180。?平角与直角有什么关系?(板书l平角=2直角。)
(2)用活动角演示器展示一个平角。
(3)画一个平角。注意要从一点向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组成一条直线。
4、理解锐角的概念。
(1)认识锐角。
提问:用直角与下面各角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这些角都比直角小,也就是说都小于90。像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锐角。
提问:谁能说说什么叫锐角?
板书锐角的概念: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2)用纸折一个锐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折叠,教师注意巡视,察看学生折的情况;
(3)用活动角演示器展示一个锐角(要变换不同的位置和方向)。
(4)让学生说出自己平时见过的锐角。
(5)画出一个锐角:
先让学生画。然后再指名学生说说怎样判断自己所画的角是锐角。
5、理解钝角的慨念:
(1)认识钝角。
用量角器量出下面各角.并写出结果。
提问:量了这些角之后,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可能回答这些角都大于90。,教师要引导学生再说出这些角还都小于180。)
指出:像这样的角我们称为钝角。
提问:谁来总结一下,什么样的角叫做钝角?
学生回答后,集体归纳钝角的概念,板书: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2)让学生用纸折一个钝角,教师注意察看。
(3)用活动角演示器展示一个钝角(需变换不同的位置和方向)。
(4)画一个钝角。
6.练习。
(1)做第125页上半页做--做的第2题: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8题。
教师出示三角板,指名让学生说说老师所指的角各是多少度。它们分别是O一种角。
(3)做练习二十八的第9题:
先iL学生填在书上。指名学生回答时,要求简要说明一下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再出示已画好的角的投影片。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哪几个角小于90。哪几个角大于9O.
四、小结
指导学生看书。并提问:
(1)这节课学习了几种角?
(2)哪几种角的度数是固定的?哪几种角的度数不固定?
(3)把这些角按照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五、巩固练习
(1)闭眼想--想各种角的形状: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0题。
提示学生做这道题时可以借助量角器或三角板,教师注意巡视;
(3)做练习二十八的第7题。
先指名学生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时间,再分别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电的度数:集体订正时,先让学生说出自己量的结果,再根据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可以适当介绍一下周角: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周角,一个周角是360。然后指出:一个钟面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周角,也就是360。从而指导学生思考小时的刻度将钟面平均分成12等分,每一等分所对的角就是36012=30。由此便可推算出各个整时数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并能够应用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引出课题.
1.口算.
250÷5= 230÷10= 78÷3= 64÷4=
360÷6= 2400÷10 28÷2= 450÷90=
2.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
(1)谁来根据演示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演示课件“月饼装盒”,演示月饼装盒的过程)
(2)请你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继续演示课件“月饼装盒”,出示18÷3=6)
(3)在这个除法算式中,18、3、6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继续演示课件“月饼装盒”,出示被除数、除数、商)
教师小结: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除法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引出新知.
教师提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谁能编出一道应用题?
学生编题、列式、计算.
教师板书:18÷6=3(盒) 6×3=18(块)
教师提问:第二题求的`是什么数量?第三题呢?
你能不能象学习乘法各部分关系那样也能找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呢?(小组讨论)
教师板书: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教师提问:求除数用除法进行计算,求被除数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
2.应用知识,进行验算.
教师出示:1247÷29=43
教师提问:你怎么能够知道这道题算的是否正确?
我们可以怎样验算呢?
验算:
3.应用知识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出示例5:求280÷ =56中的未知数.
教师提问:结合今天学过的知识,大家看看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呢?
板书:280÷ =56
=280÷56
=5
教师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你的根据是什么?(根据除数=被除数÷商)
(2)出示例6: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教师提问:根据以往的经验,这题可以怎样解答?
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设要求的数是.
÷48=15
=15×48
=720
教师小结:在解答这道题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三、练习巩固,掌握新知.
1.填空.
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填空计算的
2.根据1288÷23=56,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
÷=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2380 1653÷=19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里.
÷28=84
A. =30 B. =2352 C. =300
1414÷ =14
A. =11 B. =101 C. =1001
四、小结
教师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这部分知识的应用,你有没有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五、课后作业.
1.求未知数.
÷50=14 141÷ =47 ÷40=108
÷104=9 256÷ =64 612÷ =51
÷120=31 4815÷ =45 -374=689
2.(1)什么数除以64得28?
(2)4698除以什么数得81?
(3)5475是哪个数的75倍?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5
◆教材分析
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限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只举了少数简单的事例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材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数、如何逐步发明各种记数符号等,直观形象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认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的全过程,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数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教学难点】
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一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二、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打开课件)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1、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2、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师:看来数的产生来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下面介绍一些记数符号。
出示课件:巴比伦数字:(略)中国数字:(略)罗马数字:(略)
3、自然数
问:你们知道阿拉伯数字是怎么产生的吗?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学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略。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2-20
数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最新11-08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教案11-2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12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06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1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3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18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统计》数学教案01-17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