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找规律教案及反思

找规律教案及反思

时间:2022-01-10 21:20:3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找规律教案及反思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找规律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找规律教案及反思

找规律教案及反思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幼儿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幼儿初步观察、推理能力。

  3、激发幼儿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的情感。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PPT、找规律图卡、不同颜色的椅子、美羊羊头饰、串珠玩具、黑板

  活动过程:

  一、课前调控:拍手律动,组织幼儿向老师们问好。

  二、导入: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今天我们上课坐的椅子,和平常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1、幼儿观察椅子,各自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一边引导幼儿说出椅子的颜色排序不同。

  颜色:红红、绿绿、红红、__

  红、绿、红、绿、___

  红红、绿、红红、___

  2、全体幼儿跟着老师读出椅子的排列顺序,引出规律。

  三、情景引入:今天老师请来一位客人,(美羊羊头饰)教师扮演美羊羊。美羊羊:“昨天羊爷爷问了我几个问题,可是我不会,我想请小朋友帮帮我,好不好?”。

  1、看课件(各种颜色图形的排列):找出顺序并说出规律,将空白的地方添上正确颜色的图形。幼儿边说规律教师边积极地鼓励及引导。

  美羊羊:“你们真棒啊!有你们这样的朋友真好!可是爷爷还给我一张纸上面全是这样的图形,小朋友再帮帮我吧!”

  2、教师出示课件和黑板(贴有图形排列规律的图卡),给幼儿说明要给图形宝宝找规律

  (1)请幼儿认真观察图卡,找出规律。

  (2)请个别幼儿上台,把空白处的图卡粘贴完成。

  3、美羊羊:“小朋友都完成了,我也学会了,谢谢小朋友们,你们这么聪明,所以我想请大家一起进行一个比赛,这个比赛是—比眼力(出示课件)!”。

  (1)教师出示找规律图片,幼儿通过观察、推理,以最快的.速度说出规律,并说出空白处应该粘贴的图片。

  (2)教师给表现好的小朋友给予表扬。

  4、串珠游戏——送项链 美羊羊:“今天我买了一条好看的项链(出示串珠玩具串成的项链,),可是只买到了一条,但是我还想再带一些回去,送给羊村的小伙伴们,你们可以帮我做一些吗?”。

  (1)教师请全体幼儿观察美羊羊的项链,引导幼儿说出项链排列的规律是按红黄绿蓝排列的。

  (2)请三个幼儿上台进行“串项链”,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

  (3)串项链完成,教师请幼儿分别说出自己串的项链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排列的。

  (4)把完成好的项链送给美羊羊。

  四、结束:美羊羊:“哇,真漂亮!谢谢小朋友们送的项链,我要回羊村了,喜洋洋他们看见了肯定会很开心,小朋友们再见!”。幼儿:“美羊羊再见!”

  活动反思:

  找规律活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要求孩子思维灵活,需要孩子先感受再发现,才能理解规律,而这些要求单靠老师的讲解显得收效甚微。针对这个情况,在平时的小游戏中,我让孩子通过观察来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一些规律,激发他们创造简单规律的兴趣,感受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例如在美术活动中,就可以在运用规律来进行花边装饰,还在整理班级用品时也可以运用规律性地来排列,在排列队伍中也同样可以运用规律进行,使得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活动《找规律》中,我改变了以往教师先详细、深入讲解操作材料的方法,而是让幼儿自己根据卡片寻找规律,然后讲述排列规律,幼儿的兴趣很高。然后再出示规律类型卡片,让幼儿来匹配;果然幼儿在操作材料中运用已有经验,顺利完成,最后展示生活中运用这些规律来排列的图片,更激发了他们学习和运用规律的兴趣,活动延伸中我让幼儿自己设计规律排列,把活动推向了高潮,更激发了他们学习和运用规律的兴趣。

找规律教案及反思2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P94-P96页

  教学目标

  1、巩固找规律有关内容。

  2、熟练掌握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掌握创造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的能力。

  难点:掌握创造规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试一试:请你仔细观察这列图:

  ☆○□☆○□☆○□☆○□

  这是用☆○□这3个图形按一个☆、一个○、一个□的规律排列的,你还能用这3种图形排出和上面不一样的规律吗?

  找图形排列规律的关键是要仔细观察图形呈现出的形状、颜色、数量的变化来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来回顾所学知识,快速引入这节课的复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引导学生看图:教材94页第1、10、11题,寻找数学信息。找一找,圈一圈。

  2、与学生一起完成教科书94页第3、4、8、9、13题,涂一涂,画一画,填一填。

  3、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5、6、7、12题填数。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涂一涂。

  ◇◇◇◇◇◇◇◇◇

  ☆☆☆☆☆☆

  2、摆一摆。

  □□○○○□□○○○□□

  3、找规律填数

  (1)1、3、5、7、()()();

  (2)0、3、6、9、()()();

  (3)2、4、2、4、2、4()()

  (4)☆○☆○☆○()();

  (5)3 5 7 9 □ 13

  (6)35 30 25 □ 15 □

  (7)□ 17 15 13 □

  (8)2 2 3 5 8 □

  (9)1 6 16 31 □

  3、一生汇报答案,其余自我核对,纠正错误

  同学们真能干。让我们表扬自己一下吧。

  (连续表扬三次)哎,你们发现了吗?刚才我们的掌声有没有规律?。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还有那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我达标性的'独立练习,进一步强化“双基”寻找存在的问题,纠正错误,并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什么内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学习进步,体验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教后反思:

  优点

  使学生感受学习进步,体验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缺点

  通过学生自我达标性的独立练习,进一步强化“双基”寻找存在的问题,纠正错误,并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通过观察来回顾所学知识,快速引入这节课的复习。

找规律教案及反思3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并运用事物排列规律

  2、能仔细观察物品排列规律,发展幼儿观察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有规律的意识,发现规律

  活动准备

  1、布置活动室,在室内挂有各种规律排列的物品(气球、小旗、各种图形)

  2、 三个大小不一的魔术盒、幼儿每人一套图形

  3、 印章、珠子、蜡笔、粘贴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寻找活动:如何挑

  1、孩子们听音乐以有规律的踏点步进入活动室

  2、 师:“孩子们,你们看,今天我们的教师真美丽,你能发现有什么?”

  (幼儿找出①按颜色排列的规律:气球是按红黄顺序排列的,小旗是按红蓝得顺序排列的……②按图形排列的规律:三角形、正方形、圆形。③找出其他按大小、高矮、长短等规律)

  二、采用变魔术的形式,学习掌握事物的.规律

  1、师:“我这里有三个魔术盒,看看他们有什么规律。”(一个比一个小或一个比一个大)

  师:“我们打开其中一个魔术盒,看看里面会变成什么?”从第一个魔术盒里找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个孩子们一个动作:拍手拍腿各一下,拍手拍腿各两下,拍手拍腿各一下……教师和幼儿一起练习动作,幼儿说一说其中的规律。

  2、打开第二个魔术盒。里面“变”出来的是两张图片

  带领幼儿观察图片一:四个盘子,盘子里装着糖果分别是2个、3个、4个、5个。请幼儿找出其中的规律:一个盘子里的糖果比另一个盘子里的糖果多一个。

  带领幼儿观察图片二:四个鱼缸,鱼缸里游的金鱼分别是2条、4条、6条、8条。请幼儿找出其中的规律:一个鱼缸里游得金鱼比另一个鱼缸里游得金鱼多两条。

  3、打开第三个魔术盒

  送给每个幼儿一盒几何图形。幼儿自由摆一摆,要求有一定的规律。排列好以后可以告诉老师和好朋友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样的规律排列的。

  三、幼儿动手操作复习对规律的认识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印章、珠子、蜡笔、粘贴图片等,要求操作中体现一定的规律特点。

  四、活动延伸:在街上、家里找一找那些东西是有一定规律

  教学反思

  1、 本次活动我以规律的广泛性存在一切事物中的特点而设计的。通过有趣的游戏形式展开活动,在活动中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寓教于乐。孩子们通过拍手拍脚的动作找出规律,通过观察图片找出递增、递减的规律,通过用摆图形找出颜色、形状的规律。最后幼儿在穿珠子、粘贴图片等操作过程中去掌握规律的普遍存在,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 在教法上我采用多层次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活动开始让幼儿观察活动室的物体,幼儿按颜色、形状、大小、长短、高矮观察其中的规律存在,逐渐过渡到永动作拍出的规律,用图发现数的递增、递减规律,用图形摆出规律等层层深入,为幼儿认识规律加深了难度。

  3、 活动中幼儿兴趣很高,参与的欲望较强。幼儿通过观察去寻找规律,用动手操作去发现规律,用动作去体现规律,用各种感官去变现规律。幼儿在看、说、动、做中思维十分活跃。

  小百科: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谓整齐而有规则。

找规律教案及反思4

  【活动目标】

  1、学习在9格内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规律地进行排序。

  2、对思维训练活动感兴趣,愿意用语言说出排序的规律。

  3、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教具:白板课件《找规律》、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移动白板、6组小动物图片、白板笔。

  学具:幼儿人手一套9格及小动物学具。

  【活动过程】

  一、复习游戏,唤醒已有经验。

  1、导入。

  师:“今天我带来了两位好朋友,它们在哪呢?”

  2、游戏“排队”,复习ABAB模式。

  二、学习按规律进行4格间隔排序。

  1、出示2个小动物图片和两层楼房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2、师幼一起帮老虎和狮子分房间。

  要求:横排住的两个小动物不一样,竖排住的两个小动物也不一样。

  三、学习按规律进行9格间隔排序。

  1、出示3个小动物图片和3层楼房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2、按幼儿的要求安排小动物住进第一横排的房间,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们的排列顺序。

  3、请幼儿安排小动物住进第一竖排的房间。

  四、幼儿操作,展示作业。

  1、出示操作材料。

  2、提出操作要求。

  (1)横排住的3个小动物不一样,竖排住的3个小动物也要不一样。

  (2)谁住第一间房间自己决定。

  (3)分房间时要注意小动物的排列顺序。

  3、幼儿操作。

  4、改错。

  教师出示一个错误的操作结果请个别幼儿改错,集体检查。

  5、探索发现其规律:斜着的房间里住的小动物是一样的。

  6、展示幼儿不同的排序方法。

  【活动反思】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这一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回顾整节课,学生好像是在“节日”中度过,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容的真实性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先是一支《快乐的节日》轻快的歌声引入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接着围绕“装扮我们的教室,过快乐的六一”这一主题,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现实场景中,将数学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在这美丽的“节日世界”里,学生用独具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以积极的心态去创造、去享受,以激发他们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探究性、活动化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保障。

  《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创造出不同层次的规律,有图形形状的规律,颜色的规律,掌声的规律,小朋友自己上台排队的规律。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只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一直在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主动地探索规律、创造规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3、联系生活,感悟规律的美

  从刚开始出现的几幅彩旗图,让学生选择哪条看着最舒服,最工整时,学生就对规律的美有所体验了,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营造出规律的美的感受。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中也处处充满这美丽的规律。并让学生举例子,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一是在这节课上我发现自己平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体现在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设计几组有规律的动作或图案时,学生大多设计的规律没什么新意。二是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教师应该注意合作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更和谐地进行合作,提高合作效率。但在本节课中我还是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还不够。三是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发现规律,而我在颜色的处理上,甚至摆图形给学生的提示太多,没有做到循序渐进,对学生的审题或思维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后我将以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为契机,加强学习研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中反思,反思后再实践,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找规律教案及反思5

  悦来中心小学四年级教研组

  片段1

  创设情境,感知“间隔排列”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玩游戏吗?

  生:喜欢。

  师:那好,下面我们就先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猜看”

  师(点击课件:一面黄旗,一面红旗……有规律的排列,最后一面是要学生猜的):猜一猜,最后一面是什么颜色的?

  生:是黄色的。

  师:哇,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吗?(点击课件,出现结果。)猜得真准,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我看老师是一面黄色、一面红色摆的。

  生2:我通过观察发现小旗是按照黄色、红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红色的下一个就应该是红色的了。

  师(点击课件:一只苹果,一串葡萄,有规律的排列,中间有一个是要学生猜的):你再来猜一猜,中间的那个应该是什么?

  师:小朋友们观察真仔细。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反思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系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课的开始就设计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同时也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有关数学知识(间隔排列),为学生下面在观察课本中的主题图找到这种间隔排列,以及发现间隔排列的事物在个数上的规律奠定基础。

  但是,现在想来,也许用一个就可以了吧?毕竟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对这样的间隔排列还是很了解的。

  片段2

  情景引入,探索规律

  师(多媒体呈现主题图):小朋友,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兔子、蘑菇、大树、……

  (在试上的时候我是没有安排这一个环节的,因为我觉得这样会打乱学生的思维,刚刚已经认识了“间隔排列”,如果直接问学生,“在这幅图上你有没有发现和刚才我们看到的这种‘间隔排列’呢?”可能效果会好一点,学生的思维会连贯一些。但是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学生对图上的事物的称呼是五花八门。这又给下面的教学带来了麻烦,所以,为了统一名称,我在正式上课是又加了这个环节。)

  师:在这幅图中你有没有发现和我们刚才看到的这种“间隔排列”呢?(给学生充分观察的时间)

  师:把你的发现和同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的。(师随即板书:兔子蘑菇)

  师:你能不能数一数,兔子有几只,蘑菇有几个?(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兔子、蘑菇的后面板书:87)

  师:排在第一的是谁?最后是谁?那蘑菇是排在什么地方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兔子的上面写了“中间物体”,在蘑菇的上面写了“两端物体”。)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这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有的学生受导入中游戏的影响,对兔子耳朵的颜色较起了真。还有的学生对兔子的耳朵的方向和穿的衣服的款式动起了脑筋。这显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很匆忙的说:“哦,这些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就这样搪塞了过去。事后我又看了看我了我的.课件,明白这个课件的确有问题,当然,我在这节课中的教学机智还是很不成熟的。最起码我可以让学生再仔细看看,让学生在错误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啊!可惜我没有把握住。)

  (还有两个即手帕和夹子,篱笆和木桩方法上是差不多的,主要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现,参与交流,让更多的学生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师:请小朋友横着观察一下每一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把你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注意,要让他们能理解你的意思。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兔子比蘑菇多1,夹子比手帕多1,……

  师:你能结合它们的位置说一说吗?

  生:排在两端的兔子比排在中间的蘑菇多一个。

  ……

  反思: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1、让学生自己观察图,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比老师一条一条地呈现,更赋予思维的空间和思维的广度。2、让学生通过我的引导和观察感受到:兔子(夹子、木桩)是排在两端的,而蘑菇(手帕、)是排在中间的。因为这节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如果两端物体是一样的,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的个数要比排在中间物体的个数多一个。所以,我觉得要让学生明白个数的规律,首先要让学生感知排列上的特点。只有具备这种特点的排列,它才具备这种数量上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就强调了两端物体是一样的。

  现在我也有这样的思考:1、这样的强调是否有用,我是不是干脆搞一个反例,如再出示一个不是两端一样的例子:兔子、蘑菇、兔子、蘑菇。让学生从直观上再次明白:原来不是所以的间隔排列都有数量上的规律,还得有个前提,那就是得两端的物体必须是一样的。2、教师通过有序的板书,一下就将无序的数据清楚,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不是又定了方向?

找规律教案及反思6

  设计背景

  作为中班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过规律排序的教学活动,所以具备粗浅的规律排序经验,已掌握了 AABAAB、ABBABB的排序能力,本次教学活动既在帮助孩子巩固对已学知识的掌握,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也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习新的排序规律。

  活动目标

  1、能主动发现排列的规律AABAAB、ABBABB和 ABCABC,学习按规律AABBCC的方法进行排列。

  2、在做珠帘、欣赏珠帘的过程中感受规律美。

  3、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主动发现排列的规律

  难点:学习按规律AABBCC的方法进行排列。

  活动准备

  1、教具:小熊、小猴、小猪、小猫的图片;三条有规律的路;三个已粘有部分AABBCC规律的盘子;一根长绳子,上面穿有夹子;一条有AABBCC规律的围巾图片。

  2、学具:人手一根长纸条,一个固体胶、各色小圆片若干。

  3、经验准备:幼儿已有AABABB、ABBABB的`排序认知经验。

  活动过程

  (一)复习规律AABAAB、ABBABB,引出规律ABCABC

  1、出示三种动物图片。

  2、逐一出示三条路,引导孩子发现AABABB、ABBABB和ABCABC排列规律。

  (二)学习新规律AABBCC

  1、出示围巾图片,引导孩子观察、发现AABBCC的规律。

  2、观察围巾上的花纹有几种颜色?每种颜色又有几个并排放在一起?

  3、引导孩子发现盘子上的规律,并接下去往下排。 第一个集体排,还有两个请两个孩子上来比赛排,检查是否排对。

  4、小结:原来这三个盘子上的花纹也都是有规律地排列的。

  (三)操作,进一步巩固规律AABBCC

  1、做一串珠帘,要三种颜色有顺序地排。

  2、介绍操作材料和要求:每个人拿一根长纸片,从画着颜色的这一头开始粘,三个颜色有规律地排,一直到纸片粘满了,就把它挂到珠帘下面,用上面的夹子夹住。

  3、孩子操作。

  (四)欣赏漂亮的珠帘,感知规律美

  活动反思

  我设计了以“小熊请客”为线索,巧妙地渗透各种具有规律排序的事物,让孩子在与这些“动物”的互动中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的规律,达到教学活动的目标。

  孩子们对今天的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而且决大多数的孩子在自主的操作过程中也能正确地完成排序规律,但是在自己的讲解和孩子的操作中也有不足:

  1、在引导孩子感知AABBCC的排序规律时出示了一个圆盘,但当孩子全部粘贴完整之后,忽然意识到应该给孩子一个起始的标记,没有标记颜色就混在一起,规律不再那么清晰。

  2、我提供给孩子长纸条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根据规律粘贴,应该提示孩子当纸条已经不再有地方粘时,一个节结束的时候就不再往下粘了,而我们则应该在孩子操作之前就要要提醒孩子将AA也要去掉,地方不够了就不再往下粘了。

  让我知道了我们要做的前期准备有太多,包括教材的核心经验,知识点的正确把握等等,尤其是数学、科学领域,是不允许老师有丝毫的学科知识方面的偏差,甚至只是环节设计中的一个小细节,教师都需要考虑周全才性,才能带给孩子最为科学的认知经验。

找规律教案及反思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准备:

  课件、气球、三角彩旗、粘绳、塑料圆件(3个红、3个黄、3个蓝)。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找准起点。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新增内容,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可学生对于“规律”一词很难理解,理论的解释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徒劳无功的,但生活中却处处存在着规律,学生也时刻接触着规律,因而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身边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确立目标。

  (1)经历观察、猜测、操作、欣赏等数学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着的简单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体验数学的有序美。

  3.策略选择。

  本课教学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猜测、操作、交流、探索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规律的认识。

  教学中让学生始终沉浸在“庆六一”的节日氛围中,充分利用教学具和多媒体课件的各自优势,让学生在可看、可玩、可想的事情中愉快地度过每一个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1.欣赏场景。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为了庆祝小朋友这个快乐的节日,老师特意把教室装扮得漂漂亮亮的,你们高兴吗?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仔仔细细地观察一下我们的头顶上这些美丽的气球(红黄、红黄……)和彩旗(红蓝绿、红蓝绿……)你认为老师挂得怎么样,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2.感受体验。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气球和彩旗,你们想不想也来挂一挂,把我们的教室装扮得更漂亮?

  待学生挂上后,组织交流,揭示规律。

  (二)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1.分配任务。

  师:现在我们的头顶上,中间挂满了彩旗,前后挂满了气球,但是左右两边……(引导学生把左右两边也进行装扮)。

  师:小朋友手上有3个▲,3个○,3个□和一条粘绳,你能用你心中的规律创造出一串漂亮的灯笼吗?

  2.创作灯笼、打扮教室。

  3.成果展示、抽象规律。

  (1)介绍自己的灯笼,说说你是按什么规律创作的?

  (2) 走出座位,把你喜欢的灯笼记录下来(可以用声音、动作、图形或符号等表示它的规律)。

  (三)巩固应用、解释规律

  1.涂出规律。

  2.找找生活中的规律。

  (1)课件显示几张美丽的照片,让学生在欣赏中寻找其中的规律;

  (2)让学生回顾一下生活中有规律的事件。

  让数学为“六一”添光彩,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无穷魅力。

  让数学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让数学直接从学生的手指间诞生,真实体验一回做数学的感觉,体现“主动创造”这一人本理念。

  展示自我,体验成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出不同层次的规律。在开放、互动的自评和他评中不断碰撞,提升自我。

  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欣赏生活中常见的有规律的事物的美丽景象,体会规律无处不在,我们时时在接触规律、用规律,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片段实录:

  师:谁愿意把你记录下来的规律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记录下来的是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师:这串灯笼有规律吗?(并板书)

  生:有!

  师:如果还有图形,那接下来是什么?

  生:接下来还是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师:是的,这些图形是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的,那还有谁也这样记录的?

  生:老师──老师──(有点不自信)我不是这样记录的,但我的规律和他的一样。

  师:(疑惑)请接着说。

  生:我是红黄蓝、红黄蓝、红黄蓝的。

  师边板书边问:你说的规律和他的一样是什么意思,你能再说具体一点吗?

  生:我……

  老师(另一生抢答):我的也是,(稍顿)我是ABC、ABC、ABC。

  师:不愧是双语学校的,还能用字母记录,你能说说到底哪儿和他的一样。

  生:我觉得画图,写字(指汉字)都很麻烦,我就用A代红三角形B代黄圆形、C代蓝正方形。

  师:好家伙!

  此时其他小朋友也好像有所顿悟,都投以赞许的目光;

  生:老师,那用304、304、304记录也可以吧?

  师:大家说呢?

  教学反思:

  整节课下来,学生好像是在“节日”中度过,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容的真实性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本课基本围绕“装扮我们的教室,过快乐的六一”这一主题,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现实场景中,将数学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在这美丽的“节日世界”里,学生用独具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以积极的心态去创造、去享受,以激发他们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探究性、活动化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保障。

  《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参与装扮教室,用3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形,设计制作灯笼,给学生带来了创造的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创造出不同层次的规律,有图形形状的规律,颜色的规律,还有不同数量变化的规律。我先让学生自主操作,如遇困难可以求助组内同学或老师合作完成,然后展示成果。学生运用心中的“规律”创作出一串串漂亮的灯笼,为“六一”节增彩,个个都成为了小小设计师。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示自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环节。同时,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一直在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主动地探索规律、创造规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找规律教案及反思】相关文章:

找规律教学反思02-08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03-06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03-10

《找规律》教学反思07-18

找规律教案03-29

找规律教案02-19

《找规律》教案02-20

《找规律》教案03-26

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03-24

【推荐】《找规律》教学反思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