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我的空中楼阁》语文教案

《我的空中楼阁》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16 17:46:45 佩莹 教案 我要投稿

《我的空中楼阁》语文教案(通用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空中楼阁》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的空中楼阁》语文教案(通用8篇)

  《我的空中楼阁》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2.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一近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

  理清“文脉: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1)诗化的语言(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①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②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

  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2)画的笔法

  ①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②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3)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总结、扩展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中优美的语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五、板书设计

  14 我的空中楼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生活情况的语句,理解其含义。

  如:写自己小花园时说 “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侧重表现“无形的围墙”,目的是说小屋环境“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这种环境里生活是何等心情舒畅,自由自在。描写破晓和入暮美景时,可以看出作者在观察过程中有难以言传的享受,作者还点到,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讨论

  (1)文章反复写山、树和屋,原因是什么?

  明确:山、树、屋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前两者是自然景观,后者则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表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和破晓、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什么深意?

  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托物言志的手法

  ①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明确: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②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明确:小屋脱离尘世,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任。

  ③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

  含义是双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5)疑点讨论

  小屋究竟是真是虚?

  此处自由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没有标准答案。

  二、总结、扩展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三、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写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题目自拟。

  四、板书设计

  《我的空中楼阁》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

  2、把握作者的语境和写作思路。

  知识目标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品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领会文章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感受。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文章诗化的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2、托物言志的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同学,假如你有足够的钱的话,你会把你心目中的房子建在哪里?怎么设计?

  2、老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向往已旧的房子,我们暂且称它为小屋吧,温馨点。这小屋它可能在毛泽东的湘江畔,在徐志摹的康桥边,在郑愁予达达马蹄声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这小屋也许像海子的房子一样在海边,也许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或者干脆是归有光的一处陋室!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呢?

  二、新课学习。

  1、师:大家都预习过了课文了,在字词上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了,今天就不强调了字词了。今天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朗诵课文,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会作者优美的句子和隐藏在句中的情感。下面请大家花两三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呆会儿,我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不能笼统的说每一句好,一定要找出自认为最好的。)

  教师准备: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痔一点。

  也许那是上帝赏玩的牡丹或芍药。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略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我外出,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栖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山峡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

  它给人一种朦胧美,恍若仙镜。

  2、听配乐朗读。

  3、朗读训练。

  问:你觉得他读得怎样?下面请同学找出喜欢的句子,自由读出来,要求:读出味道来。

  作业布置:熟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我的空中楼阁》语文教案 3

  [教学重点]

  赏析课文的情趣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组织学生讨论本文与《陋室铭》在内容艺术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对个别段落的背诵情况。

  二、赏析课文的画面美

  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在这里,作者也用那美妙而自然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幅画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绘小屋的英姿,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画面。

  小结: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描绘小屋,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平添异彩;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有风度”。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作者是诗人,是画家,更有哲学家的内蕴。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通过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

  1、“诗言志,文传情”,优美的散文总有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

  上节课,我们用笔墨画出了如梦似幻的“荷塘月色”,今天,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要求动笔写出,时间5分钟)

  明确:

  ①是当代的“陶渊明”。陶渊明曾有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更有甚者,他设想了文人千古一梦的“桃花源”。他把田园生活描述得这般可亲,把劳作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表现了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回归田园的恬适之情。

  ②是当代的“王维”。王维在《山居秋冥》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诗人向往大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③是当代“李白”。李白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人笔下,明月、敬亭山有了灵性,与诗人相知、相亲,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获得莫大的安慰。

  ④是当代“欧阳修”。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表现了他钟情山水的美好情怀。

  ⑤是当代的“周敦颐”。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借莲花表明自己高格脱俗的情怀。

  ⑥是当代的“朱自清”。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借写荷塘朦胧淡雅的月下之景,抒发心中淡淡的忧愁,物我相融,景人一体。

  ……

  总结:作者的形象是钟情于自然美景,向往淡泊宁静的境界。

  2、重点品读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品味作者的情、志。

  ①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主的游目骋怀。

  ②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③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④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⑤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明确:

  ①表明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畅。

  ②“香”字不但说明因“清新的空气”而沁人肺腑,而且抒发了愉快的心情。

  ③“觉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反映了对大自然的爱。

  ④表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⑤自然风景如画,环境如此美好,足见小屋主人心情欢欣,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

  总结:“空中楼阁”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的远离尘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文章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向往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从作者对“远离尘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3、“空中楼阁”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说明:不拘一格,言之成理即可。

  四、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同点 写法托物言志

  不同点 体裁抒情记叙散文铭体(首尾议论,中间记叙)

  主题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

  内空以周围环境为主以室内生活为主、方法含而不露地批判直接批判官场生活

  五、美读课文,重视意境,建构学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选七位同学读课文(1—3、4—8、9—11、12—13、14、15、16—18),其余同学点评。

  六、课堂小结

  朱光潜先生称赞弘一法师(李叔同)“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中国的文人,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主张积极用世,道家思想主张消极避世,这两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心中矛盾着,交织着,斗争着,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这种无奈的选择。

  《我的空中楼阁》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散文的欣赏。

  教学难点 :

  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的点拨法,将学生导入 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味,捕捉情感信息,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例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教具使用:

  相关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同样在高一,我们还接触过一位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作家——“归有光”。他笔下的项脊轩经过修耷后,是什么样子的呢?“使不上漏……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循,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间“尘泥渗漉”,狭小破旧的陋室,在归有光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

  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课文录音+字词

  四.整体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

  ②“柔和的一个角度上”: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

  山坡平缓,地势、地形,具体的事物赋予色彩、质地、性情。

  ③“点破”:直接了当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显眼、显要和。

  ④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⑤如果从选景、取景的角度看,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观察?

  远处。——远观全景。

  3.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

  ①树点缀了小屋(由近及远)。

  近观: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树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好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别致出色。高出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阴”,“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②小屋点缀了树林、树丛(由远及近)

  远看: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隐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屋的形势和情姿。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个里程碑。

  ③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和小屋的关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

  虚写

  写花园: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线加强,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暗淡,花瓣微微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啊!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个里程碑。

  5.从文章的整体看,“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确有其建筑?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合远离“入境”“不闻车马喧”之意。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6.“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喜爱之情。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读最后一段。作者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所谓“地利”即“空中楼阁”,它踞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不必养鸟,无须挂画”,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个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作者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其颇为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小屋只是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文章开将从山写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来之笔点出小屋的位置,接着用一组博喻来突出小屋点缀山,接着重点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这部分由近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多方位写两者的关系。尔后,又以大量篇幅立足于小屋描写外面的景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在对外面多种景物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抒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这样独具匠心的构思,使文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写抒发了情怀。

  7.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示例:

  我们学校大礼堂的屋檐下,有一口老铜钟。

  这口老铜钟和学校大礼堂同龄,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从我上一年级到五年级,几乎每天都去看看它。由于日晒、风吹、雨打,全身长满了青绿色的铜锈,因而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它的表面除了五朵雕花和三圈花纹外,再没有别的打扮了。

  有一天,学校停电,电铃响不起来。这时老铜钟响了。“当!当!当!”好像在招呼我们,“上课了,大伙儿快进教室吧!”哟,老铜钟居然也有比电铃好的地方呢!

  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打算一辈子都作为我们默默作贡献似的。(《大礼堂屋檐下的老铜钟》)

  说明:这篇文章通过对大礼堂屋檐下的大铜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意愿做一个淳朴厚道、不计报酬,一辈子为人们默默做贡献的人。这篇文章在交代了老铜钟所在的地点和方位之后,重点抓住老铜钟的两个特点来言志。一是抓住老铜钟的“老”。老铜钟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全身长满了铜锈,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赞美了老铜钟淳朴厚道,一辈子为学生作贡献的精神。二是说明老铜钟的作用。在停电的时候,老铜钟发出“当!当!当!”的响声,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赞美了老铜钟不计报酬,随时为学生们服务的精神。作者对老铜钟的赞美,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意愿和志向。这篇文章在描写老铜钟时,采用了拟人的方法,如老铜钟在电铃不响的时候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结尾写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这样写较鲜明、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志向。

  8.描写景物的角度: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A.近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近看到得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B.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想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瓦屋、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轻灵而自由”。

  C.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E.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F.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我的空中楼阁》语文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领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

  2、学习本文定景换点和定点换景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

  3、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理解作者对安静、独立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二、重点:

  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一些语言表达的技巧。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三、难点:

  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予小屋的生活理想。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亭台楼阁”在古代往往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地方,我们在初中学过哪些有关“亭台楼阁”的文章呢?

  明确:《醉翁亭记》名句——《登幽洲台歌》名句——《岳阳楼记》名句

  2、有关小屋的的名篇有吗?若有是哪一篇?

  明确:有,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其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齐背)这里的屋子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李乐薇的小屋,看看他的小屋在那里?又是怎样的?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1930~)江苏南京市人。早年肄(yì)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艺教育工作,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她的散文作品,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光、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信息。在《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散文中,她引入现代派诗歌艺术,综合运用多项叠景,以及幻觉错觉、虚实相映等多种技法,致力于潜意识和自我情绪的表现,从而使作品给人一种境界超然的空灵美和遗世独立的超越感。

  三、解题

  2.空中楼阁

  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或脱离实际的理想中生活的地方。

  标题“我的空中楼阁”是一个偏正短语,重点在交代“空中楼阁”。它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①课文倒数第四段:“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数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下的灯把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可以看出它是指我居住的建于山上的小屋。②但小屋仅仅是指建在山上的小屋吗?不,它也指我们现在所说的含义:即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这是一语双关

  二.点拔指导:

  一)整体感知课文,疏理文章思路。

  1、问题:作者的小屋是怎样的一间小屋呢?

  明确:仅仅是一间山间小屋而已!它处于山上,交通不便,没有豪华的气派,用现在的眼光看,就是一间陋室!

  2、问题:在作者的眼里小屋美吗?作者喜欢她的小屋吗?

  明确:很美,很喜欢!

  3、问题:为了写小屋的美,作者选取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呢?

  明确:依次写了:山、树、花园(含花)、云霞、空气、光线、山路、小屋的夜景。

  4、问题: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观察立足点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

  一、立足于屋外看小屋(1~8自然段)。

  二、立足于屋内看世界(9~18自然段)。

  5、问题:全文一共几个部分?

  明确:

  两个部分:

  一、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二、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二)研讨一部分:

  1、问题:(1~3自然段)作者站在哪里看山和小屋?又是怎样描绘小屋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站在“山外”。通过写山来描绘小屋。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比喻

  这个比喻使读者想象驰骋。山像女子用黛粉描的柳叶眉,小屋是女子眉梢的美人痣,那么整个大自然该是女子的美丽面庞了。这一精美的比喻赋予山屋以少女的灵秀,饱含着作者爱屋,爱山而及整个大自然的迷恋之情。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大雁,是单调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排比、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所以“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2、问题:小屋与山的关系怎样?(答案:4自然段)

  板书:屋点缀山:点破寂寞

  (全景)增加风景

  这是立足山外,远观:看全景。

  3、问题:(5~7自然段)作者站在哪里看小屋和树的?又是怎样描绘小屋的?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站在“山上”。通过写树来描绘小屋。

  ——“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比喻、拟人。

  清健、挺拔写出了树的阳刚之气,而苗条、婀娜则写出了树的多姿的阴柔之气。在这里,树的多姿多态,树的精神和活力,使小屋有灵气,把小屋写活了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6自然段)——对比。

  在这里,树与小屋进行对比,相互点缀,动静结合,把树与小屋的那一种和谐关系写的淋漓尽致。

  问:这种和谐关系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哪个最恰当?

  明确: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7自然段)——拟人。

  这是一幅近景的特写镜头:小屋在树阴的掩映下,时隐时现,有时象个害羞的小姑娘,显得含蓄而又委婉;大树仿佛是一位护花使者,一位美髯大汉,在守护着她。有时又象个穿着一身礼服的绅士,风度翩翩。写出了小屋的神韵。

  板书近看:树动屋静

  树高屋小

  树阴浓屋含蓄

  这是立足山上,近看:看局部。

  4、问题:8自然段中,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作者看到了什么?又是怎样描绘小屋的呢?(答案:就在8自然段)

  明确:站在“山下”仰视(还可从小屋“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看出来)。首先看到是小屋前面的树;然后是一些“线条”、一角“屋檐”、一排“屋瓦”、一片“蓝墙”、一片“白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作者善于捕捉色彩,并且看的很仔细,很明显,小屋在这个角度很显眼,很亮丽、清晰。哪儿是墙,哪儿是窗都看得很清楚。

  ——比喻:这是一幅远景特写镜头:作者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和“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新颖独特。

  在这里,小屋“活泼翘起的屋檐”动感极强,犹如展翅高飞的鸟儿,而屋瓦上的图案,兰色的墙,白色的窗,则又很容易让人想起翩翩起物的蝶儿。加上在大树掩映下若隐若现,就象栖息在树枝一样。说小屋象鸟,象蝶,写出了小屋凌空而起、翩然若舞的形;而轻灵自由则写出了小屋的神。

  板书:远看:若隐若现

  轻灵自由

  这是立足山下,远看:看局部。

  5、问题:树与小屋是什么关系呢?(参看:4自然段)

  板书树点缀屋

  讨论:作者作者笔下的“山——小屋——树”可以说达到了“完美自然、和谐统一”,作者这样刻意地描写它们的“和谐统一”,目的何在?

  明确: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小屋是人文景观,作者反复写三者的关系,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另一方面表达了“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思想。

  小结:当她立足于“小屋之外”时,观察点的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由远及近再到远,也就是由“山外——山上——山下”,就好比一个摄影师,随着剧情的变化,一会儿用一个长镜头,一会儿用一个短镜头,一会儿再来个面部特写!

  第二课时

  一、研讨二部分

  一问:作者立足于小屋内,又描绘了哪些景物?

  明确:有“袖珍形的花园、园中小路、园中花朵”、“五彩的云霞”、“清新的空气”“美丽的山中晨昏”、“崎岖的山路”、“迷人的小屋夜景”。

  二问:小屋如何?作者的感受又如何?作者的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1、很小:房屋小、花园小、路小,领地很小;作者感受到的领空却很大:“无限”。

  ——对比:一方面写出小屋的小巧玲珑,另一方面又写出了眼前的广阔、视野的无限。

  作者感到无比高兴:神采飞扬、心花怒放——

  9自然段:“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游目骋怀。这个无限大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

  2、很美:屋内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真可谓院落花团锦簇;天空的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白,有红,有绚烂,也有飘落。”真可谓云霞缤纷。这里连用了六个“有”,道出了作者无比欢快愉悦的心情(10自然段)

  板书:领空大,花绚丽

  三问:这里的空气、光线如何呢?作者对山上环境的感受如何?

  明确:空气是清新的,是香的;光线是明亮的,是富于变化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可享受清福、享受充足的睡眠、享受美梦。

  12自然段所描绘的是一幅多么柔静、宁谧的画面,小屋静卧在大山的怀抱中,沐浴在晨曦和暮霭中,是多么恬适、惬意,引人遐想——

  一个动感极强的比喻:把光线在山中出没的规律写的很清楚:日出花开,日落花收,光线的来去,给小山增强了动感,给小屋、小山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调。

  强调:“山的怀抱”:比做花蕊。小屋光线的明暗变化:比做花蕊的“绽开”“收拢”。小屋在花蕊的怀抱中,更显出小屋的美好以及作者对小屋深情。

  板书:空气清新、光线变化、环境独立、安静

  四问:(14自然)作者笔下的山路、山坡好不好走?作者把“山坡”“山路”称之为什么?作者的感受如何?

  明确:不好走,不便于行车;“山坡”:幸福的阶梯;“山路”:“空中走廊”!是一条往返于幸福与快乐之间的道路。作者感到无比快乐、幸福!——“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

  五问:为什么说“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明确:因为出外时,是满怀希望,去开始新一天生活,所以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归来

  时,满载成功的收获,所以说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板书:山路是走廊;山坡是阶梯

  五问:第15自然段加一个小标题该怎样加好?

  明确:参考:小屋夜景、空中楼阁等。

  这很平常的山中夜景在作者笔下都变成了“迷人的人间仙境”、“朦胧的空中楼阁”!

  学生齐读感受第15自然段。

  六问:为什么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而山上的则是照淡了呢?

  明确:因为山下的人多,灯多(万家灯火),光线强;而山上的人少,灯少(疏落),光线弱,突出了山上比较独立、安静,象世外桃源。通过灯光,再衬以迷蒙的月色、点点星光把小屋写得很朦胧,很飘渺,正如烟雾之中的空中楼阁。给小屋蒙上了一层朦胧而神奇的色彩。

  七问:“雾失楼台”是怎样一种情景?这里说的“空中楼阁”与“雾失楼台”情景完全一样吗?为什么?

  明确:暗喻;浓雾弥漫罩了楼台,使人觉得楼台消失了。不完全一样,因为“雾失”可达到一点也看不见,“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只是显得“朦胧”。

  板书:小屋夜景:朦胧飘渺

  八问:作者的“空中楼阁”,是“现实的”还是“虚构的”?

  明确:应该说“空中楼阁”既是现实的,又是虚拟的。说它现实,可能作者心爱的小屋确实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高耸入云;说它虚构,是因为作者特意让小屋居于“高高的山坡”,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这就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另外小屋的最大特点就是融于大自然之中:文章最后指出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屋内有天然的装饰、屋外有盈耳的鸟语、天然的巨画。很明显,它象征了理想中的远离喧嚣,独立、安静、自由的生活环境!

  二、“空中楼阁”到底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寄寓了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自由的”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他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文中暗含着对“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真切呼唤!

  三、散文中这种“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志向”的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明确:托物言志。作者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正像近代学者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文中对山中美景着意描绘的目的了!

  四、简析文章诗化语言。

  语言诗化、清新优美,主要表现在:

  1、修辞美——①综合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为文章增添了绚丽的色彩。②对比手法的运用,比如“高大”和“小巧”、“有限”和“无限”等等,则使文章的意境更加深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2、语言美——①适当地运用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如“山如眉黛”“凌空而起”“足以举目千里”等,使语言更显得隽逸潇洒;②恰当地运用一些富有独创性的词汇,如“领土”、“领空”、“空中走廊”等,为文章注进了清新的气息;

  3、音乐美——①短句的成功运用,既使文章变得欢快活泼,又增强了文章明快的节奏感(“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②整散结合的语句,语句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云帆,辽阔无边的……是山川美景中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在于活力,在于精神!”,“足以举目千里,足以……左顾有……右盼有绿野阡陌。”,“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我只觉得出外时……”)。

  4、绘画美——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五、本文前后部分在定景定点上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你能概括出来吗?

  板书前一部分:定景换点(重在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

  后一部分:定点换景(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而“我”却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我”却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六、作者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你能举出一些类似的形象吗?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A、可想象为“陶渊明”似的形象。

  B、可想象为“欧阳修”似的形象。还可以想象为“刘禹锡”、“王维”、“周敦颐”,甚或“朱自清”、“徐志摩”、“郁达夫”似的形象。

  教师:其实,这种“追求自然宁静生活、讲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中国文人自古就追求的,七:探讨:精神----物质李乐薇的精神家园——山中小屋海子的精神家园——春暖花开的大海朱自清的精神家园——月下荷塘普希金的精神家园——自由奔放的大海

  《我的空中楼阁》语文教案 6

  一、教学目的:

  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2、难点: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

  阅读课文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预习思考题:

  1、本文寄托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2、作者对小屋的描写是如何由实而虚,虚实结合的?

  词语注释:

  俯仰天地:随宜应付一切。

  游目骋怀:放眼观看,使人开怀。

  绚烂:灿烂。

  柔静:柔和恬静。

  宁谧:安宁、安静。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也作飘渺。

  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par

  解题: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结构:

  第一部分:(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

  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

  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

  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写作特点:

  虚实结合,由实到虚。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我的空中楼阁》语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1、话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2、诵读赏析,体会文章诗化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教学方法

  话题探讨法、诵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只曲子叫什么名字?(生答《梁祝》)。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这只曲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只曲子跌宕起伏!高亢处,如排山倒海;低回时,似微风拂面,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双飞的悲壮,这就是音乐的美所产生的震撼效果!

  音乐文学本相通,一篇美文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审美享受,能否让我们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课件打出题目)。

  二、问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朗读思考问题

  下面,同学们迅速但轻声地朗读全文(大概5分钟时间),我们音乐伴奏,同学们边读边思考: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何处?(课件放伴奏音乐《秋日的私语》课件打出问题)

  三、文章结构点示。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不同角度,实写小屋之美--依赖大自然,含蓄超然。

  第二部分,在小屋的生活情状--自由独立,无限开阔,心灵享受。

  第三部分,渐入虚境--路是空中走廊,小屋是空中楼阁,如烟、如雾、虚无缥缈,是幻境,是心灵的追求。

  文章由实到虚,最后含蓄的点示,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回归自然!

  那么,小屋是实、是虚?还是既实又虚?作者最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留给学生第二个疑问。

  四、简析文章诗化语言。

  美好的情怀是散文的神,我们已经领略了,当然,这美好情怀还需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才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是很美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诗化语言:(课件板书)

  1、修辞美——生动的比喻、拟人、夸张手法

  2、音乐美——长短结合、整散结合的语句

  3、绘画美——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五、拓开思维。初中时曾学过陶渊明的《桃花记》,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由学生说出)

  六、布置作业

  同步练习

  《我的空中楼阁》语文教案 8

  学习目标:

  一、把握托物言志的手法。

  二、鉴赏散文清新、自然、含蓄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

  三、体会文章的主旨

  重点:鉴赏散文清新、自然、含蓄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

  难点: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独立生活的向往和迷恋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设计: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有一笔足够的钱,可以修建一所自己的小屋,你们会把它修在哪里呢?

  生1: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建在水上的。因为我比较喜欢在水边的生活,我可以下水游永,钓鱼,我觉得那样的生活很适合我。

  生2: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是建在空中的。因为我比较喜欢站在高空往下看的感觉,然后我可以和云朵作伴,还有,上面的空气一定很新鲜的。这样有因为我比较喜欢站在高空往下看的感觉,然后我可以和云朵作伴,还有,上面的空气一定很新鲜的。这样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生3:我喜欢在大海边生活。每天面对大海,我的心情就很好。

  生4:我喜欢山村里的生活,因为我这个人喜欢清静,喜欢一个人独处,喜欢和大自然作伴。

  喜欢远离尘嚣脱离世俗的那种生活。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房子,我们暂且称它为小屋吧,温馨点。这小屋它可能在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有在郑愁予达达的马蹄走过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在狄金森充满诱惑的篱笆下。这小屋也许像海子的房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许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或者干脆就是归有光的一间陋室。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学们都预习过,那么我给几分钟时间请同学为我们用说明文的语言客观的介绍一下这间小屋(意图让学生初步体会文章中语言的诗意和超然)

  颜色:蓝墙白窗

  外形:整齐的屋瓦屋檐翘起

  位置及周围环境:利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在一座有着浓郁树阴的小山上

  三、把握文章脉络

  请同学们主动选择自己愿意朗读的段落,老师朗读剩下的段落,完成全文的阅读。

  (阅读要求:文章的基调是明快的、乐观的,要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对文中倾注了作者感情的句子,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那么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位同学介绍的小屋和作者笔下的小屋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请同学来我我们读一遍,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要填空的话―――之屋呢?(横线上只能填名词)

  我先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很喜欢文章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在这里,作者非常传神的将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一点,我觉得这里的小屋是俏皮的,活泼的,可爱的,灵动的,我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山之屋。给小屋取名字的时候,我对大家有个要求,必须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四到八段:树之屋

  十到十一段:花之屋云之屋霞之屋

  十二段:光之屋

  十五:夜之屋雾之屋梦之屋

  师(归纳):还有灿烂的云和多彩的霞,有山外青山,有绿野阡陌。我们又看到明丽如洗光滑如缎的清晨里小屋,暮霭沉沉满月清辉里的小屋,还有灯影重重下如烟似梦的小屋。在这里,作者仿佛是以小屋为焦点,为我们拍摄出一幅又一幅的画面,那个他这个拍角角度是单一的吗?有没有顺序的?大家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角度问题,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视觉-有近看、远观、左顾、右盼、仰视、俯瞰。

  空间-有屋外对小屋的描写,也有屋内对屋外的捕捉

  (各找出相应句子)

  时间-白天所见,夜晚所观

  点明:这个就叫做定点取景,多角度的描写,这个是作者构思上了精妙之处

  四、感受,品味文章的语言

  请同学们为我们描述一下,小屋是什么样的呢?这前面的景物和小屋是什么关系呢?可以自由找一个来说。

  1、写山之屋时是从外面看小屋,远观,整体看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的小屋玲就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提示:这幅画面是描绘了小屋点缀了寂寞的山,关键是是否学生能对“眉黛”、“痣”、“风帆”、“飞雁”、“色彩”等比喻产生无穷的遐想,整幅画面实际是把小屋放在大背景中,“眉梢的痣一点”,其实是把山的坡形喻成美女的眉,体现了山的形状和柔和的状态,“黛”,深色,更体现了山的色彩。而小屋正是美女的痣一点,“眉黛”与“柔和”相呼应,小屋立于玲珑清新、自然柔和的山脊上,令人不由得联想到妙龄女子那抚媚动人防姣好面容。作者又言犹未尽;连用四个比喻来增添画面的意境,把“山”喻为。一望无际的水面”,和“辽阔无边的天空”,首先就使“山”增强了形象感,使学生联想到“大背景”的“一望无际”,“辽阔无边”,尤为精彩的是把“小屋”喻成”飘过”的“一片风帆”,“掠过”的“一只飞雁”,一下就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使本来静止的大背景中,涂抹上“一点灵动的色彩”,使整幅画面充满“生气”和“情调”:寂静的山上增添如此灵巧、如此灵秀、如此迷人的点缀,怎能不令人驻足品味呢?

  2、写树之屋时也是从外面看小屋,由近及远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绘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提示:这是一个特写镜头。作者先把镜头对准小屋,逐渐拉近,置小屋于“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的“美妙的绿的背景”中:学生能想象出小屋在绿树环抱中,显得别致小巧。接着作者把镜头再次拉近,定格于一棵大树与小屋,“细而密”“美而浓”的大树的.浓阴使画面具有一种神秘的色彩,而小屋则如一位绅士或隐士一样,静立于浓阴之下,使这幅风景画更加迷人,更呈风采。什么样的人在我们印象中是“含蓄而有风度“的呢?读书人?君子?艺术家?教师?画家?诗人?总之,在大家的印象中含蓄、有风度的一定是有一些学养和一定精神追求的人物。这里体现了什么呢?(明确:作者有独立的人格追求)

  也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把这棵大树想象成为一位护花使者,一位美髯大汉,在护卫着一位矜持而知书达礼的女子,使画面平添了人文品位。

  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提示:这是一幅远景的特写镜头。小屋处于树与树之间,妙在其若隐若现上,想象着“一些”线条,“一角”屋檐,“一排”屋瓦“一片”墙,“一片”窗,这些在树阴中隐现着,使人浮想联朗,而作者把小屋喻为“鸟”、“蝶”的奇妙想象,更会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凌空而起,姿态溯然”的小屋本身就给学生以宽广的想象空间,而这“轻灵而自由”的“鸟”和“蝶”的点睛之笔,非但没有把空间填充,反而更应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这“轻灵而自由”的空间翱翔,使整幅画面神韵毕肖,充满活力。

  3、写花之屋,从小屋内向外看(周围及天空)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的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比喻的修辞手法,联想的运用)

  提示:这又是一幅庭院风光图,可以想象出作者在小屋的生活情景:每天作者临窗读书,当读到兴致激发处,放下书卷,起身来到庭院中、,极目远望,只见左边青山连绵起伏,流水潺潺;右看,阡陌纵横,绿野千里;近看,在自己的小花园里,花团锦簇,竹架上紫藤花迎风格曳,间杂了吴娜开放的牵牛花;架下五颜六色的月季在春光的沐浴下或含苞待放,或竞相怒放,心中好不惬意。抬眼望去,只见天上云霞锦簇,仿佛又是一个大花园,天上白云朵朵,天边晚霞缤纷。天上人间,一个何等自由、舒畅的文人雅士处于其间。

  4、写光之屋,用光线的变化来写出小屋中明暗的变化,化静为动

  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

  提示:这是一幅多么静美的画面,读到此句,学生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一片微光里,小屋静卧在大山的怀抱中,休浴在晨光或暮霭中,整幅画面充满着“柔静”、“宁谧”的氛围的而更能使学生产生美好联想的应是“花蕊”这一新奇的妙喻,使本来静态的画面却充满了动感:在学生眼前,群山这静态之物(花蕊)在“破晓之时”,因光线的变化,而“慢慢地”“绽”开了,使画面具有了一种“惊人”的艺术效果。

  5、写夜之屋

  每个夜幕深重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提示:这是作者意犹未尽、别出心裁地为我们描绘的一幅迷人的小屋夜景图,要重点抓住“照亮”“照淡”、“山也虚无,树也缥渺”、“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这些语句启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头脑中呈现出这座“空中楼阁”的景象:山下明亮的万家灯火和山上小屋淡淡的影像,给小屋创造了一种如烟似雾、朦胧漂渺的背景。这时,白天如眉黛般的青山也隐入了夜幕中,“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的绿树也笼罩在蒙蒙烟雾之中,只有小屋淡淡的灯光衬以迷蒙的月色、点点星光,真如进入蓬莱仙境,小屋成为远离人间的烟雾蒙蒙、虚幻缥缈的空中楼阁,成为了“雾失楼台”的仙境。

  五、师生在充分想象、憧憬、欣赏了“山中小屋”的优美画卷后,再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

  “我的空中楼阁”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是存在呢,如作者笔下如诗如画,毫无烦忧?(体会作者的情志)

  1、作者在文中将小屋描绘成一个远离尘嚣的室外桃源,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喜爱之情

  2、明明写小屋,却写自然景物,是不是离题呢?作者在写山中小屋却并没有具体展开小屋的形态、陈设、结构,而是将它安插在一派自然的景物之间,最后“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都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作者在文章里既没有描写小屋的具体构造,也没有详细描绘屋内的摆设。她更多地叙述了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飘渺,轻灵,如同飘在空中。文章的第一部分较为写实,但也以写环境为主。第二部分之虚,也是相当明显。可以说,“空中楼阁”的小屋并非真实存在,乃是作者的一种梦想。

  3、为什么作者的文题不能就此改作“山中小屋”呢?

  参考:作者在文中将小屋描写成与外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远离喧嚣的宁静世界,表达了她希望摆脱现代文明社会的喧哗,投入宁静的大自然之中。因为这里是作者的心灵居所,是作者对自由,宁静,独立人格的一种追求。

  4、文章十五段说到“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文章虽然只是在写山,但是却给人一种水的灵动感,这种轻灵的感觉正是作者诗意的栖息,诗意的生活追求的一种写照。

  参考:作者爱自然,爱小屋,更爱那种自由、独立的人格追求,一种诗意的生活。借小屋来表达她的种人生理想,这种手法叫做―――托物言志

  六、延伸扩展:

  思考:从《陋室铭》到梁实秋的“雅舍”,再到“空中楼阁”,从一些相似的特征中,由中国散文寄予的关于“自己的房子”的理想,可以分析出怎样的文化心态?

  总结:这个问题可以做一个大的讨论,简要以括之,浸润几千年“天人合一”文化传统的知识分子,在生活细节中体现了“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特征。

【《我的空中楼阁》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我的空中楼阁》语文教案06-28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03-30

我的空中楼阁的教案02-23

《我的空中楼阁 》教案02-26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01-14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04-13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10篇03-30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精选15篇)04-16

我的空中楼阁的教案11篇02-23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