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2-01-12 07:02:45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范文合集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范文合集7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力大;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使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滚珠轴承使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

  做简单的对比实验;用简单物品模拟做滚珠轴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教学难点】整理分析对比实验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提问:这两幅图中他们在干什么?

  2、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板书:滑动和滚动

  3、提问: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在箱子底下垫几根木头)

  (因为让木头滚动比滑动省力)

  二、对比实验: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

  1、提问: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和滑动比省力?

  2、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

  3、教师引导: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

  4、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

  5、设计实验如何测量。

  (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

  (2)小车的载重相同

  (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

  6、记录。指导学生看83页的表格。

  7、学生实验,把数据记录在书本表格上。

  8、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

  9、提问:为什么滚动比滑动省力呢?

  (滚动可以减少摩擦力)

  三、制作滚珠轴承

  1、哪些地方用到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

  (学生非常熟悉得四驱车滚珠轴承)

  2、介绍滚珠轴承的工作原理。

  3、根据课本的提示小组制作滚珠轴承。

  四、小结

  1、讨论:在哪些机械中也用到了滚动摩擦?

  2、讨论:哪些地方用到了滑动摩擦呢?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记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常见的昆虫——蚂蚁的外形特征以及吃食情况等生活习性,为以后建立“昆虫”概念打下基础 。

  2、通过观察蚂蚁的合作活动,萌发幼儿团结互助的意识。

  3、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

  1.蚂蚁教学挂图(或自制幻灯片);

  2.蚂蚁若干(把捉到的蚂蚁放在瓶内待用);

  3.放大镜;

  [活动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常见的昆虫——蚂蚁的外形特征以及吃食情况等生活习性,为以后建立“昆虫”概念打下基础 。

  2、通过观察蚂蚁的合作活动,萌发幼儿团结互助的意识。

  3、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

  1.蚂蚁教学挂图(或自制幻灯片);

  2.蚂蚁若干(把捉到的蚂蚁放在瓶内待用);

  3.放大镜;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从而引发幼儿兴趣

  远看芝麻撒地,

  近看黑驴运米,

  不怕山高道路陡,

  只怕跌进热锅里。

  教师引导幼儿猜出动物的名称(蚂蚁),从而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二、出示幼儿观察蚂蚁的课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观察到的蚂蚁的.外形特征和活动情况。

  教师提问:

  (1)你从哪儿找到了小蚂蚁?

  (2)蚂蚁长得什么样?

  (3)小蚂蚁是自己单独出来活动还是一起出来?为什么?

  通过观看课件,让幼儿大胆发言,回忆观察到的情况,教师及时进行鼓励和指导。

  三学习新课

  1.指导幼儿观察蚂蚁身体外形的特征。

  (1)讲述:我们来观察一下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在观察时,我们可以先从整体上观察一下它的大小、颜色,然后看看蚂蚁的身体可以分成几部分,再从前往后按顺序一部分一部分仔细观察,蚂蚁身体的各部分是什么样的,可以使用放大镜。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观察得最细致,最准确。

  (2)幼儿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讨论观察的结果:

  ①从整体上看,蚂蚁的大小怎样,都有什么颜色?(有大有小,黑色的,褐色的)

  ②蚂蚁身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经过讨论后引导学生把蚂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③蚂蚁的头部是什么样的?头部长有什么?是什么样子?

  ④蚂蚁的胸部是什么样的?胸部长有什么?是什么样子?

  ⑤蚂蚁的腹部是什么样的?

  四、出示课件,教师总结,让幼儿巩固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五、欣赏并表演歌曲《蚂蚁》。

  六、教师提问:我们应该像小蚂蚁学习什么?让小朋友知道团结起来,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七、游戏:“蚂蚁搬豆”,巩固认识。

  教师扮蚂蚁妈妈,幼儿扮小蚂蚁,四散地站在场地一端。

  游戏开始,教师说:“孩子们,咱们快去搬豆准备过冬吧!”“小蚂蚁”自由地(可不按顺序)钻过皮筋,爬过纸箱和垫子,跑到场地另一端,拾一颗小豆跑回家中,将小豆放进小篮。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把豆全搬完。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课前分析及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

  教学生成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把书翻到P6,这课的标题是“空气是会流动的吗”,又是个问题,先来说 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

  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还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板书课题 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

  二、自主学习

  1风的形成

  (1) 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如果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你有什么感觉?

  (2)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我们这堂课上完了吗?有关空气流动,你还想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体验 板书 流动的空气 风 从学生的提议中选取“空气是怎样流动的”问题

  2空气的流动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 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 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 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 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 冷空气是下沉的` 板书 热空气 演示P6实验二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适当点拨 让学生自我总结板书 上升 板书猜想答案(下沉)

  3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P7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用实物投影展示 把观察结果写在P72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4热空气的用途

  (1) 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风是怎么形成的吗?

  (2)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3)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画流动图 板书 热气球孔明灯

  三、课外拓展1 制作热气球、孔明灯

  这里学生对热空气会往上流动还不是很理解,从而使学生产生了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演示了“孔明灯”并重点讲解了利用热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会下沉的原理,来正确使用空调的方法。

  教学评价及反思

  板书设计

  空 气 是 流 动 的吗

  空气是会流动的 热空气 上升

  冷空气 下沉

  热气球 孔明灯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重点

  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②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演示法

  教学准备

  烧杯,水,生鸡蛋,盐,玻璃棒,药匙:试管,滴管,五种溶液(白醋、小苏打、石灰水、橙汁、胆矾等物质的溶液)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新课引入

  2.观察、正确理解人体的感觉器官的局限性

  3.实验室里的仪器

  4.实验的操作、观察和记录

  1.思考并回答

  2.明白观察需要认真,要有目的性。体验人体感官的局限性,理解借助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并进行准确测量。

  3.认真观察,初步了解实验室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规程

  4.仔细观察、认真实验、详细记录

  1.提问: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2.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后提问:观察和平常所说的看是否相同?引导分析:人体的感官有局限,使用工具可以扩大观察范围、进行数据测量。

  3.介绍常用实验仪器名称、用途、注意事项

  4.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提问: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那么,在科学课上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观察和实验呢?观察是不就是平时所说的看?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新课题。

  二、新课教学:

  1.观察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易引起错觉的图片),并表述观察结果。

  学生:表述观察结果。

  教师:同学的表述。

  提问:观察和平常我们所说的看是否相同?

  教师:观察和平常我们所说的看是不相同的,观察需要认真,要有目的'性。

  请同学们再观察P8图1-16和1-17,回答:图1—16中的直线是直的吗?图1—17中的两个小动物一样大吗?。

  让同学想办法来验证自己答案的方法,并让同学进行实践。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发表意见,进行验证。根据自身体会,加深认识

  讲解: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和结果可以看出,我们利用感观观察事物是有局限性的,甚至有时会产生错觉。因此,在实验室中,我们经常要用到一些仪器和工具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下面就让我们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工具。

  2.实验室里的仪器

  教师:利用图1-13,介绍仪器的名称、用途,并演示其正确使用方法。

  学生:观察器材,熟悉各常用的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名称使用方法。

  试管夹:放置试管等的仪器。

  试管:少量物质反应时用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等。

  酒精灯:使物质加热的工具。

  药匙:取少量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工具。

  停表:测量时间的仪器。

  天平和砝码: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的仪器。

  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的仪器

  图1-18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图1-19天文望远镜用于观测遥远的星体。

  强调:各种工具和仪器是为了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的,但是每一工具和仪器都有自己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因此,同学们在使用时一定要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测量仪器的精度和准确度都在不断地提高。

  设问:如何做实验、实验中又该去记录呢?

  3.实验的操作、观察和记录

  教师:我们先研究一个关于鸡蛋沉浮的实验。

  找同学介绍图1-14中的实验用品和器材,并说明各用具的使用方法(玻璃棒常用于搅拌和引流液体,在搅拌液体时,要用拇指、食指和中

  指握住玻璃棒,搅拌时玻璃棒不能与容器内壁相碰撞:药匙用于取少量药品,使用时也是要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药匙的另一端。)并示范。

  学生:让一同学上讲台演示步骤1和步骤2,其它同学进行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同学进行表述。

  教师:,指出记录要求准确和简洁。

  设问:该同学在演示中,操作是否准确。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复习相关用具的使用。

  提问:根据刚才所做的实验,今后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科学实验呢?将同学的思路引到实验前应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实验中,认真观察、仔细记录,实验后,器材、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或。

  教师:下面我们继续实验,研究几种溶液间的反应现象。介绍五种溶液,和同学一起用ABCDE等进行编号,演示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胶头滴管上端的胶头部分,取液体时胶头里的空气不能排放在被取的液体内,滴管吸入液体后要竖直,不能将滴管伸入目标试管内,也不能将滴管与器壁接触)。介绍实验步骤(先用滴管吸取少量的A溶液,分别滴入B、C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记录;然后用滴管吸取少量的C溶液,分别滴入D、E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强调:化学药品或试剂不能随意混合,以免发生意外,实验时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之后学生进行实验,交流记录的实验结果。

  学生:仔细观察、记录并分析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归纳、,同学将自己的记录与别人的进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巩固对进行实验程序过程的认识

  教师:进行。

  三、复习

  1.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见板书)。

  2.巩固

  3.布置作业

  4.让学生做吹纸实验和红墨水在冷热水中的扩散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板书设计

  1.4观察和实验

  观察与普通的“看”不相同

  实验仪器:要正确使用

  实验:

  实验前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

  实验中,认真观察、仔细记录,

  实验后,器材、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或。

  鸡蛋沉浮试验记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溶液混合实验记录

  观察到的现象

  A+B

  A+C

  C+D

  C+E

  教案点评: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本节课所涉及的实验方法与技能是学生未来进行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让学生明确观察的步骤和实验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学生在亲自参与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中的基本要求,并在头脑中形成较清晰的思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首先通过观察来体验感官有局限性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品质,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较好。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到这些目标的培养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在继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落实。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2、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CB稠油泵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3、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

  会用多种方法来观测风向,会根据观察自然现象估测风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能够制作风向标,并知道怎样使用。了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手绢、纸巾、纸ZB燃烧器泵屑等轻飘物体。

  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CLB型沥青泵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

  分小组进行观测。

  2、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

  3、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

  5、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

  6、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

  7、准备好制做材料。

  8、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9、连续观测一周的CG高温齿轮油泵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三、课后作业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时间】第十三周下 【累计课时】2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教学难点】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xx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

  (板书课题)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

  (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5、(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阅读课本第61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

  (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xx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7、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9、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10、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说明: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之中!教师简单介绍红移现象。)

  二、充满活力的宇宙

  1、师: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图片和资料。

  (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4、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5、小结:如同人体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一样,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同时,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的恒星在向外抛射物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宇宙充满了活力。

科学教案 篇7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一课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第三课时和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

  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关于科学教案07-24

精品科学教案09-30

有关科学教案03-01

科学教案模板03-25

科学教案:泡泡03-31

《空气》科学教案03-25

科学教案:蜗牛03-26

科学教案范文04-06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