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科学教案十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极参与讨论,初步掌握调查记录食物的方法
2.能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我们一天所吃食物的问题和规律
3.能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
4.发展学生的科学观念: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食物分成不同的类以及科学分类的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记录、统计,发现我们一天所吃食物的规律和问题
教学难点:食物的科学分类
教学准备:一天的食物记录纸、实物投影仪。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今天很高兴能给同学们上课,我们这儿有个习惯,碰到熟人都会问:“吃过了吗?”来打招呼,老师也想和同学们打个招呼:“你们早饭吃过了吗?“那你们早饭吃了几种食物啊?” 你们早饭就吃的很丰富,相信昨天一天吃的就更加丰富了,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吗?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我们一天的食物(出示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记录一天的食物
1、师:那么我们一天要吃多少种食物呢,要研究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把昨天一天吃的食物记录下来,想一想应该怎样记?
2、提示记录要求:记录要实事求事,不要遗漏。
按早餐、中餐、晚餐、其他来记录,小组分工每人记一个。像肉包子这种食物记作肉和面粉2种食物。不会写的可以用拼音。统计出小组内一天共吃了几种食物。
(学生记录、老师巡视)
3、交流: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你们昨天一天的食物?(投影展示2个小组的食物)
问: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发现每天吃的食物有没有规律和问题?
小结:我们一天要吃几十种食物,一天中吃的最多是米饭、水等,每餐都吃的是米饭。
活动二:给食物分类
1、整理食物,提出要求:刚才我们发现一天的食物中有很多的相同食物,我们把这些食物整理一下好吗?请小组边讨论边把食物记录表格上,每张卡片写一种食物,把字尽量写得大一点、工整一些,看哪一组最先完成?边整理边讨论怎样交流才能让其他同学听清楚?
2、学生分组整理、讨论。
3、一小组上前尝试汇报交流(把食物贴在黑板上)说说理由
4、师:刚才的小组把食物分成了几类,用分类的方法对食物进行统计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分类关键是什么?(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教师指导)
5、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确定一个分类标准,对食物进行分类。
6、再次汇报交流,请用不同分类方法的`小组汇报,师适时补充板书
7、小结:我们给食物进行分类可以有多种方法,可以按个人的喜好分、食物的结构分、按味道分、按食物的来源分、可以按生活习惯分等,不管怎样分,只要在同一次分类的过程中保持分类标准的统一性都是可以的。
8、再次分类:看书,教师要考考你们,植物类的食物和动物类的食物你们还可以怎样进行分类。
三、总结:
通过记录一天食物和给食物分类,现在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了解或研究的呢?(学生回答后出示思考:我们从食物中获得了哪些?)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请其他小组的上来补充黑板上汇报不一样的食物,把它们按分类标准贴上去。)
板书设计:
一天的食物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以及活动整体构思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进行一项大的活动(事情)首先要从整体上进行计划和组织。
2.过程与方法 :分析讨论他人的经验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严禁认真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用电灯、声光控灯、各种壁灯、地灯、荧光壁纸、白墙、手电筒、蜡烛、太阳能、玻璃天窗、打开窗户等等很多方法使那里亮起来。但是没有从活动的整体上进行构思,确保设计质量意识。
教学过程
(1)阅读奇奇的科学日记,提出生活中的'采光不足的问题。
教材中的科学日记一方面作为提出问题的材料,要激发学生产生回忆,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这篇日记也是学生科学日记的样张,教学中,应对学生渗透关注生活,并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思索的教育。
(2)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采光问题。
生活中采光不足的现象很多,大多数学生都会有所经历。教材通过人物语言暗示这里应该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把讨论的内容进行梳理和记录,为后面的研究作内容上的铺垫。
(3)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动员参加采光设计邀请赛。
积累了一系列的关于采光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发动学生开展一次采光设计邀请赛。
比赛规则可以参照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商量决定。
(4)制定研究计划
计划考虑得越周到,研究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引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是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
首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研究载体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分组。
然后引导各小组必须明确研究的目的,清楚自己将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明白下一步即将去做什么。
课后反思
考虑到学生独立研究能力是有限的,建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探究学习任务。分组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按研究内容分,也可以按照自愿结合的方式,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行适当调节。
科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和处理】
【内容分析】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旧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说明文,内容上与实际生活能够紧密联系起来。从写作上看:层次清楚,有纲有目。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语言准确,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说明文的内容上的科学性,结构上的条理性和语言上的准确性都体现出来了,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教材的处理】
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做为教学内容来看,切入点很多,过去通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说明方法,但从新教材看,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甚至提出,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显然课文作为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利用电脑导入新课,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聆听美妙的音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导入新课。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大家每天晚上都看天气预报吗?谁知道今天的天气如何?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天气预报知道天气情况,可是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要想知道天气情况怎么办呢?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经验,根据天上的云彩判断天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与天气有关的知识短文《看云识天气》。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获取天气预报这一信息的渠道是广泛的,包括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经验判断等方面,要注意从多方面搜集信息。
二、检查预习情况、交流提纲内容
对课前下发的预习提纲进行检查。预习提纲应该有的放矢,尤其是两个表格的概括应用好。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了解文本。老师不要讲太多,主要通过学生的读书、小组之间的讨论和教师的答疑来完成。
研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文章的总括句、过渡句等以及说明文结构的条理性和层次性此环节解决。
三、朗读课文,读出美感
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朗读,并说出美在哪里。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把握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通过练习体会课文用词准确,说明事物生动形象的特点,指导学生课后摘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四、统观全文,了解主要说明方法
师生共同交流。老师可以出示文中主要说明方法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对号入座,初步掌握几种主要说明方法的使用和作用。
五、学生质疑
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先由其他学生给予解答,不完整的地方由教师点拨补充。
六、总结课文
先由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师再小结。
七、课堂练习(电脑展示)
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反馈。
八、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查找有关资料或请教家里人及有经验的人),并解释说明。
2、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看谁预报得最准确。
这些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了解自然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是围绕幼儿日常生活中“如何有序摆放书包”的问题展开,所涉及的数学经验包括相邻数、序数、单双数、正数和倒数等。活动旨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在不断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在不断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中发现数的排列规律,激发幼儿探究数列规律的兴趣,进一步理解不同数列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让幼儿萌发有序摆放的意识。
活动目标
1、能感知并发现数的排列规律,尝试有规律地摆放书包。
2、体验日常生活中可以按照数的排列规律有序地摆放物体。
3、会观察自己和同伴的操作,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发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能理解相邻数、序数、单双数的含义,能对1-20自然数列进行正数和倒数。
材料准备:人手一个书包(挂着红色和蓝色的标志牌)、数字贴纸、摆放书包的柜子,图卡等。
活动过程
一、给书包编号,渗透对数的顺序知识的复习。
幼儿各自背着自己的书包,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书包上悬挂着标志牌的颜色,根据红、蓝颜色分成两组。
师:你们小书包上都挂着什么?
幼:红牌子、蓝牌子。
师:请观察一下座位的安排,你知道老师想请你们怎么坐?
幼:按牌子的颜色分成两组坐。
师:好,那请你们找位置坐下来吧。
师:想知道每一排有几个小朋友,可以用什么办法?
幼:点数。
幼:报数。
师:按顺序报数要怎么报?第一个小朋友报几?接下来呢?
幼:1、2、3……
师:如果要倒着报数又该怎么报呢?
幼:倒着报数。
幼儿通过正数或倒数确定自己的号数,选取相应的数字贴纸贴在自己的标志牌上。
本环节,教师通过设置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分析与思考,解决“怎样坐座位”“怎样按顺序报数”“怎样倒数报数”等数学问题,从中培养幼儿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引导幼儿尝试按一定的顺序摆放书包,感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一)引导幼儿观察书包柜的结构,感知其特征。
师:平时你们在幼儿园都是怎么摆放书包的。今天老师准备了书包柜,看看它是什么样的,有几层?每层可以放几个书包?
幼:有两层,可以放16个书包。
师:你们想按什么样的顺序把书包放进柜子里?请幼儿根据讨论出来的方法(按自然数的序列1-16)来摆放书包。
(二)师幼共同检查摆放情况,渗透对序数的复习。
师:我们来看看,书包都摆对了吗?5号书包放在第几层的第几格?还可以怎么说?
幼:在第一层,从左边数第5个格子。这一环节是让幼儿了解书包柜的基础上回顾日常生活中摆放书包的经验----按照自然数的序列摆放,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活动中,教师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对序数的复习,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幼儿体验序数,感受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三、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图卡中的提示排序,并根据其顺序摆放书包。
(一)引导幼儿按倒数顺序摆放书包。
师:(出示按倒数顺序摆放图卡)请你仔细观察图卡,它想请你按什么顺序摆放书包? 幼:倒数的顺序摆放。
师:第一个数字是几?第二个数字、第三个数字呢?最后的.数字是多少?想一想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幼儿尝试按倒数的顺序摆放书包,教师观察幼儿的摆放情况,了解幼儿的困难和问题。 请能快速、正确摆放的幼儿介绍找到自己书包摆放位置的方法。师幼共同检查书包的摆放情况,采用自己纠错、同伴纠错等方法调整摆放错误位置的书包。
在活动前,幼儿都能非常流利地说出“10、9、8??1”,然而在活动中大部分幼儿却表现出茫然的状态,无法按照倒数的顺序摆放书包。这反映出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只是停留在机械地诵读上,一旦遇到具体问题,如出现双层书包柜、不同号数的书包等干扰,就无法完成“按倒数的顺序摆放书包”的任务,本环节的目的就是创造幼儿“按倒数的顺序摆放”的机会。
(二)引导幼儿按单双数顺序摆放书包。
师:(出示按单双数顺序摆放图卡)这张卡片又想请你按什么顺序摆放书包?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尝试按单双数的顺序摆放书包,教师观察幼儿的摆放情况。
幼儿操作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和同伴摆放的书包,发现问题并谈论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引导幼儿根据相应指令要求,有序取回自己的书包。
师:除了按倒数的顺序、单双数的顺序来放书包外,还可以按什么样的顺序?请你们想一想,动手试一试吧!
教师发出指令,如“书包上的数字比5小的” “书包上的数字比10 大的”“书包上的数字是单数的”……幼儿听指令取回自己的书包。
活动自然结束。
大部分教师会将“有序取回书包”作为一个常规环节,而活动中教师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以不同的指令“书包上的数字是单数”“书包上的数字比5小、比10 大的”??让幼儿思考自己书包上的数字是否符合指令,从而进一步了解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活动反思
1、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下的数学学习。
我们都习惯于从数学知识的角度来选择教材,在选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来思考如何与生活联系,有时是否可以尝试换一种视角,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教材,分析其中涉及的数学知识,放大适合于本年龄班幼儿的知识点。本次活动就是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下的数学学习,涉及的数学经验有相邻数、序数、单双数、正数和倒数等。从大班幼儿水平出发,放大关于序数、单双数的学习。活动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图卡中的提示排列顺序,并根据其顺序来摆放书包,在不断解决问题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不同数列的含义以及相互关系。这样的教学内容让幼儿更真实地体验数学,自主地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如果幼儿园数学教育能更多地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那么数学教育将摆脱以“传授”为主的高结构模式,呈现出一种更为低结构的状态。
2、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学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本次以生活问题的解决为线索,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帮助幼儿提取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并进行新知识的建构。从“怎样坐座位”“怎样按顺序报数”“怎样倒数报数”到“卡片上数字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你能按图卡的提示顺序摆放书包吗”,基于问题解决开展的教学活动,问题成为教学的切入点,问题解决成为教学的目标,学习成为问题解决途径的一个环节。幼儿对教学中的“问题”有其深切的感受,由此引发的“教”与“学”能促使幼儿以积极主动地态度参与其中,主动操作,积极提问。而从教学中获得的数学知识、方法和经验又能帮助幼儿直接运用于问题的解决上,这样的教学有意义且富有实效。
3、数学学习中教师的适时介入。
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幼儿由于存储的知识经验、思维发展的水平、速度与学习风格的差异,其应对策略也应有所不同。活动中有的幼儿能观察书包柜的特点、起始的位置, 按图卡提示的规律找出自己书包摆放的位置,而有的幼儿只能是盲目跟随别人,无法进行判断。如果只是让幼儿停留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能力较弱的幼儿会感到该数学问题已经超过自己的能力阈限,或者屡次尝试都难以解决问题,其自我效能感就会降低从而放弃。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地介入,认真观察与耐心倾听,采取适宜的支持策略,帮助幼儿重获问题解决的信心和方法,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促使幼儿的相关数学经验得到进一步概括和提升。
科学教案 篇5
师讲故事:
从前,有一位智慧老人,他想寻找一名助手。于是他便在智慧屋外贴了一张招聘启事,上面写着:如果谁能花最少的钱把一间智慧屋装满谁就能被录用,并且还能获得一顶智慧小帽。听了这个消息,小动物们纷纷行动起来。你瞧,小狗信心百倍地扛着树苗,小猪兴高采烈地搬着稻草,小马满头大汗地驮着泥土……慢慢地,天黑了,只见小兔蹦蹦跳跳地走进这间智慧屋,它只是轻轻地动了一下手指,便获得了这顶智慧小帽。聪明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小兔是怎样获得这顶智慧小帽的吗?(出示图片1)
老师今天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三幅城市夜景图,你们想欣赏吗?(出示图片2、3、4,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图片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好吗?(出示图片5课题:灯泡亮了并板书)关于灯泡你有哪些问题呢?
学生猜想小白兔的方法,并起来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思考并回答图片所要表达的意思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用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并配以图片,开始一节科学课的学习,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探究和思维的火花。
关于灯泡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有的可以当堂解决,有的.不能当堂解决,这一问题的创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后,教师还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提出本课的探究主题。
活动一、大胆猜想。
(师出示小灯泡)看,老师这儿就有一个小灯泡,想一想这种小灯泡常用在哪里?同学们的桌子上就有一把手电筒,试一试你能让它亮起来吗?你是怎样让它亮起来的?为什么把开关一推手电筒就亮起来了呢?手电筒里有什么秘密呢?猜猜看。
活动二、验证猜想。
要想知道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该怎么办?
(1)出示小建议(出示图片6,提醒学生在拆装手电筒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注意安全。②要注意按顺序摆放拆下来的器件。③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写在记录卡上,看哪个小组发现的秘密多。④观察完之后,再按顺序组装好。
(2)学生拆装手电筒。
在活动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爱把手电筒当成玩具,不仔细观察,就忙着组装。所以,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做好巡视,关注每一个学习小组的活动。同时注意及时表扬表现好的小组。
(3)交流发现。
引导学生不仅说出手电筒的组成部件,还说出组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学生发现手电筒中两节电池装反了,灯泡就不亮了。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这些发现和问题为后面的实验奠定了基础。(出示图片7,针对组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明确电池的正负极。)
活动三:提出假设。
你认为让手电筒亮起来的最主要的材料有哪些?
老师也给你准备了一些材料,你能想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吗?
活动四:连一连,让小灯泡亮起来
1.小组分工,拟定实验方案。
(1)出示图片8,让学生认识这些实验器材。(2)选取器材,想一想活动中应注意什么?出示图片9,(在学生交流后教师特别提醒学生:不能用导线把电池的正负两极直接连接,这样电池里的电会很快用完的。)
2.分组合作,实施探究。
3.展示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把电路图中常用的符号展示给学生。
强调指出出手电筒的弹簧和金属外壳就起到了导线的作用。
活动五:电从哪里来?
阅读资料卡,激发学生探究电的发展史的兴趣,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出示图片10、11、12,让学生了解电池的种类、电池的发明及电的来源。)
学生就会联系实际回答,自然会想到手电筒
实验验证。
学生拆开手电筒看一看,看看手电筒是由几部分组成的,认识的有几种,不认识的有几种。
学生分组合作,再把手电筒装上,,看哪组完成的最好
学生相互交流组装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出现的问题。
学生回答:让手电筒亮起来的最主要的材料是:小灯泡、开关、电池、弹簧和金属外壳。
认识并选取做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掌握它们的功能,知道不能把电池的正负极连起来。
分小组合作进行试验
学生:展示电路图,介绍连接的方法。
学生用符号画电路图
总结:一个完整的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四部分组成。
了解电的相关资料,知道电的来源有两种:1.电池,2.发电站。学会辩证的看问题。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想,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气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知道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2、用图示法说明云的种类,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3、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
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天气现象并记录了天气日历,那么今天是个什么样的天气呢?生答:……
教师:很好,大家都知道今天是什么天气,那么天空中有什么东西出现呢?
生答:云
二、观察云
1、教师板书“云”字,问:看到这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用网状图记录学生的想法(伴随)
教师:既然大家对云有这么多的想法,我们现在就对云进行探究吧。
教师:云是怎样形成的呢? 你能不能猜测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出示小结云的组成)
教师: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根据云量的多少我们能不能知道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么来划分的呢?
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教师具体说明气象学家如何划分晴天、多云、阴天的。
2、学以致用:学生根据理解判断云的类型。(出示云的图片)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4)带好文具,将你观察到的天气情况记录到天气日历记录表中。
注意:如果有太阳注意不要直视太阳。
4、师生反馈。注重学生对云量、高度、形状的描述。
三、对云的分类
教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根据云量的多少对天气状况进行了划分,我们来看一看科学家把云分成了几类吧。
师根据学生刚才的观察反馈引入云的分类并介绍云的分类。
学以致用:出示云的图片,学生判断云的类型。最后提问:现在你能说说气象学家是根据什么对云进行分类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说明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四、了解天气谚语,丰富学生生活常识。
五、师生小结。
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对云的观测的收获,教师提示坚持记录天气日历。
附:
板书设计
云的观测
卷云
积云
层云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中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
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中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
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科学教案 篇8
一、 活动背景:
最近,幼儿园开始喝豆浆了,但经常有小朋友不爱喝,针对这种现象,我就设计了这次教学活动。
二、 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 知道黄豆可以制作豆浆、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
2。 通过观察比较黄豆的外形特征,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 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1。 每人一筐干黄豆,一盆湿黄豆,一杯豆浆、一盆豆制品(用牙签插好的黄山豆腐干和卤汁豆腐干),一块毛巾。
2。 电视机、录象机、豆浆机、电火锅、一大玻璃杯水,一只空玻璃杯,一锅事先煮好的豆浆,抹布、录音机、磁带。
3。 黄豆宝宝胸饰一只,豆腐、素鸡、百叶、油豆腐、豆腐干实物各一盆。
4。 小朋友隔天浸泡黄豆。
5。 参观菜场上的豆制品。
(三)。活动过程:
1。 初步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
(1) 师:(教师头戴黄豆头饰)小朋友,我是黄豆宝宝,我还把我的好朋友都请来了。今天,大家就来和他们一起玩。让我们先来看看黄豆宝宝长什么样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筐里的黄豆宝宝,等会告诉大家。
(2) 师:“黄豆宝宝是什么颜色的?它是什么形状的?”
(3) 师:小结:黄豆宝宝是一粒粒黄颜色的圆溜溜的小豆豆。
(评析:在组织幼儿玩的过程当中,运用多种感官对黄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幼儿十分感兴趣,有的说,黄豆宝宝是黄色的,有的说我摸上去黄豆宝宝是圆圆的。)
2。 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知道黄豆可以做成豆浆。
师:我们的本领可大了,会变许多魔术,小朋友每天喝的豆浆也是我们变出来的。
(1) 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干湿不同的黄豆的外形特征,发展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
① 师:“做豆浆前首先得把‘我’放在水里泡上一天,所以,小朋友昨天也在自然角把‘我’泡一天,请小朋友每人拿一盒,看看、比比,泡过的‘我’和没泡过的‘我’有什么不一样?你可以把发现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②幼儿观察干湿不同的黄豆。
③师:“泡过的黄豆和没泡过的黄豆有什么不一样?”
(有的幼儿说:“泡过的黄豆大,没泡过的黄豆小。”有的幼儿说:“泡过的黄豆的颜色有点淡,没泡过的黄豆的颜色有点深。”有的幼儿说:“我摸摸泡过的黄豆是软的,没泡过的.黄豆是硬的。”)
> ④师:小结 :黄豆宝宝只要在水里泡上一天,就会比原来的大一些,软一些,颜色浅一些。
(2) 观察做豆浆的过程,了解制作豆浆的方法。
①请小朋友睁大眼睛,看看黄豆宝宝是怎么变成豆浆的?(教师操作,幼儿一起说:“变变变。”)
②师:倒出豆浆后提问:“黄豆宝宝呢?它没有了,变成什么了?豆浆是什么颜色的?”
③师:“豆浆是生的,还不能吃,应该怎么?”
④师:煮豆浆。
(评析: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泡过和没泡过的黄豆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了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其次,运用变魔术的口吻,请幼儿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幼儿身临其境,具有极大的兴趣,幼儿恨不得马上吃到“变出来”的豆浆,有的幼儿看到老师做出来的豆浆就说:“老师,豆浆能不能吃了呢?”还有的幼儿说:“什么时候能吃豆浆呀?”可见,将幼儿爱吃豆浆的兴致调动起来了。)
3。在煮豆浆的同时让幼儿观看录象,了解黄豆还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
①师:“我们黄豆宝宝本领可大了,除了能做豆浆,还能做许多东西呢,现在请小朋友看录象,录象里的东西都是用黄豆宝宝做的,到底是什么呢?请大家睁大眼睛看仔细,等会告诉大家。”(看录象)
②师“录象里的东西都是黄豆宝宝做成的,今天它们也来了,哪些东西你是吃过的”
(幼儿边讲,边指。)
③师:小结:豆腐、百叶、素鸡、豆腐干、油豆腐、都是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
(评析:通过电化手段--看录象,进一步唤起幼儿的回忆,丰富幼儿的认知,知道黄豆还能做出各种豆制品。)
4。知道黄豆营养丰富,培养幼儿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1) 师:“什么东西这么香?”
(2) 请小朋友一起品尝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东西。并教育幼儿它们不光味道好,而且还很有营养,是我们的好朋友。
(3) 听优美的音乐,幼儿吃豆浆、豆腐干、卤汁豆腐干。并提醒幼儿吃好豆腐干后,牙签放在盆子里,擦干净嘴巴。
(四)。
活动延伸:
去自然角观察黄豆宝宝的又一个魔术(黄豆发芽)。
三、 活动评价: 豆浆、豆制品,是幼儿园经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爱吃豆制品,老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运用拟人化的口吻,用变魔术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教育孩子爱吃豆制品,一点都没有说教的痕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能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在认知、能力和情感方面都得到发展。如:在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时,教师运用了观察的方法,接着又比较和观察,使幼儿了解泡过和没泡过的黄豆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又运用电教手段丰富了幼儿的认知;最后,通过品尝豆制品,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
(1)、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1、谈话: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金属制成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三)制订方案 实施探究 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四)、展示交流
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五)、拓展创新:
1、谈话: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科学教案 篇10
单元第 四 单元课题4.1 把盐藏起来 课时 1
目标1、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培养敢于、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
教法
学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食盐、烧杯、筷子、热水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视频引入,板书课题。
1、播放或讲述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造成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小红军怎样才能把盐藏起来安全地带上山呢?板书课题:把盐藏起来
2、学生作出各种猜测。
如果你是小红军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
(这里面最好的办法是哪一个呢?)选用“材料超市”内的材料试一试。
小结:盐在水中“消失”了,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二、猜想假设,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使盐尽快的溶解在水里?
小红军很聪明,把盐溶解在水里,他当时的处境一定非常危险,请大家讨论一下,怎样帮他将盐尽快地溶解在水里?
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搅拌 热水
(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样。
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
1、要验证搅拌是不是可以加快溶解,我们可以用比较实验的方法。
那么怎么做才能既公平,又能比较出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引导学生得出:杯子一样大,同一种水而且一样多,盐一样多少。
指导学生做对比实验:一个杯子静止不动,另一个杯子用筷子搅拌。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2、让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个问题(教师协调每种方法都有小组实验),讨论设计对比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3、交流修正实验记录单。
4、按设计方案实验,收集证据,填写实验记录单。
四、总结交流,得出结论。
1、汇报:哪些小组把你们的实验结果汇报一下,大家认真听一听,研究相同问题的小组可以举手进行补充。
2、结论:搅拌、热水可以使盐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五、拓展活动: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六、思考:小红军把盐安全地带上了山,可是怎样才能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
【板书设计】 把盐藏起来
溶解---- 搅拌、热水溶解更快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计划
单元第 单元课题4.2 水落“盐”出课时 2
目标1、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2、探究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水的沸点与冰点。
3、培养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重点
难点对水的三态变化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
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教法
学法实验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 水盆、玻璃片、三脚架、蒸发皿、酒精灯、水、盐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由上节的故事引入,回顾问题:“小红军是怎样把掩藏起来的?谁能再说一下?”找个学生重述一遍。
复习“溶解”的概念。
提出问题:“小红军把盐藏到水中带到了山上,可红军怎样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板书课题《水落“盐”出》。
二、集体探究。
1、教师提问:我们怎样让盐再变回来,怎样变比较快?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
建议搞一次竞赛:比一比,看哪一组能让盐尽快地“变”出来。
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会有一些学生能猜想到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析出食盐。
2、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学生假设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小组交流。
(2)制定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4)交流汇报实验结论,师生共同评议纠正。
(水蒸发的快慢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水的表面积的大小,水面上方空气的.流动,水的温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提出问题:“水到哪里去了?
2、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探讨和阅读,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知识。
接着就引导他们围绕新的问题:“水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状态变化?”进行猜想。
3、实验验证。
学生分组实验:(1)研究水变成水蒸气。
(2)研究冰变成水。
(3)水蒸气变成水。
① 水蒸气固化成霜的实验,是通过在冰水中加盐,令冰强行融化,从而杯内温度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汽碰到杯壁时就会凝结成霜。
这个实验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实验时可在冰水中插入一支温度计进行观察。
用
金属杯做这个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实验时要提醒学生不能对着杯子呼吸,否则他们呼出的热气会使这个实验失败。
②冰熔化成水的实验比较简单,但由于要用到酒精灯等器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和杯内水温的变化。
重点观察冰水共存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和现象,并记录下来。
由于当时的实际气压可能不会正好是一个大气压,再由于水的纯度和温度计的精度及读数的等因素的影响,会使测得的沸点会比100℃低。
届时可向学生说明。
③水变成水蒸汽的实验在前面水中“取”盐活动中已经做过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安排。
如把这个实验与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结合起来,则更有利于解释问题。
如教材43页“水和水蒸气”实验图所示,同时演示水的汽化和汽的液化两个过程:一是酒精灯加热使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汽遇到装冰的勺子又变成水。
这个实验证明了水变成水蒸气的条件是遇热,而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是遇冷。
另外需要向学生指明的是,水加热后在水上方出现了“白气”,有很多学生以为那就是水蒸气,要让他们知道这实际是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的小水珠,这实际就是天上的云,地上的雾。
三、总结与交流
讨论水的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各组汇报与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与结论,总结出水的蒸发快慢(盐析出的快慢)与什么条件有关。
讨论水发生三态变化的条件,总结出水蒸气、水和冰两两之间发生变化的条件。
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四、拓展活动
讨论生活中蒸发的例子,如:杯中的水时间长了怎么少了?怎样晾衣服干得快?
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
如:烧开水时,锅盖上可观察到的现象。
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到室内,眼镜片上发生的现象。
【板书设计】 水落“盐”出
浮力 水的三态及变化
(吸热)
(吸热) (吸热)
固态 液态 气态
(放热) (放热)
(放热)
课时教学计划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关于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范文04-06
科学教案:泡泡03-31
《空气》科学教案03-25
科学教案模板03-25
关于科学教案02-20
有关科学教案03-01
精品科学教案09-30
科学教案:蜗牛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