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大班教案

大班教案

时间:2022-01-28 04:13:44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大班教案模板汇总八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大班教案模板汇总八篇

大班教案 篇1

  [主题与背景]:

  舞着秋风,和着虫鸣,秋天的脚步悄然而至。每到这个季节我们总会让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装着豆豆的“沙包”,孩子们把它称作“豆袋”。正因为孩子亲自参与了豆袋的制作,因此对玩豆袋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就建立在孩子对豆袋浓厚的兴趣上,以主动尝试,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为主,一物多玩的形式开展活动。我园是一所集体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有限,挖掘活动器材本身的价值,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发展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也是我们最大的追求。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婴幼儿期是人生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身体生长发育状况,将对幼儿一生产生重要影响,达到健康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体育运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案例描述]:

  班上的孩子对户外体育活动非常感兴趣,一到达场地就迅速按照五列纵队站立。幼儿熟悉体育活动的整个流程。特别是第一个环节——热身活动,孩子们都能看着老师,认真活动全身,而且情绪饱满,动作比较到位。

  在第二个环节中,孩子们能主动探索豆袋的不同摆放位置;走过器械时,虽然老师没有方向的指示标识,仍能够相互提醒,从同一个方向走过器械,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在平时的活动中已经建立相应的常规。集体交流时,孩子能够大声地介绍自己的玩法,并在集体中示范自己的摆放位置。

  第三个环节时,孩子兴趣高涨,积极、主动地探索豆袋的不同的摆放位置,而且有的幼儿已经开始相互交流、相互模仿,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摆放位置,如:颈子后、背部等。有个别幼儿出现在身体上放了多个豆袋,但是,老师没能及时关注,只是一直在不停地鼓励幼儿变换位置摆放豆袋。在集体交流时也没能够提出在身体上摆放多个豆袋的玩法。

  第四个环节是一个竞赛游戏,孩子们的情绪到达顶峰。用豆袋作为障碍,太小,孩子不太会注意,常会踩到豆袋,显然不适合。还有,为了小组的荣誉,为了争第一,孩子们不在遵守游戏的规则(摆放位置要和别人不一样,走过障碍),很多幼儿抓住豆袋向前奔跑,场面有些失控,尽管老师不停地提醒,孩子们仍旧违反规则。

  [我的反思]

  我也很困惑,为什么刚才幼儿自由探索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摆放位置,现在都消失了呢?孩子们怎么了?我设想用孩子们最爱玩的.“接力赛跑”让每个孩子都充分展示自己“带着豆袋来跑步”环节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我与孩子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原来问题出在这了——

  教师:你们喜欢玩豆袋吗?

  幼:喜欢。

  教师:除了用手拿,你还会把豆袋放在身体的哪些部位带着它游戏呢?

  (幼儿跃跃欲试,立刻做出了各种姿势)

  教师:豆袋没有脚不会走路,但是他们也很希望能跟着小朋友一起游戏,他还喜欢让你带着它跑步呢,可是为什么刚才在操场上你们都是用手抓着它跑步呢?

  幼1:我本来是想放在肩膀上的,可是我一跑,豆袋就掉下来了。

  幼2:我把豆袋放在后背上,而且可以放好几个豆袋都不会掉下来,可是跑步的时候看不见路,我把头一抬,豆袋就掉在地上了。

  幼3:我们组快要输了,我来不及想把豆袋放在哪里,只能用手抓着就跑。

  幼4:我看见他们都是用手抓着豆袋跑步的。

  ……

  关注儿童行为背后的故事让我真正明白了,不是孩子们的问题,是活动环节的问题:

  在“平衡”能力练习中设计的竞赛游戏环节出现了失误

  我设计了“带着豆袋走小路”的游戏,这个游戏要求幼儿把豆袋放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上出发,绕过障碍后回到起点,将豆袋交给下一个幼儿。每组六名幼儿的摆放位置不能重复,先结束游戏的小组获胜。游戏使孩子的情绪高涨,为了争夺第一,不断地违反规则,纷纷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抓着豆袋或是用手托着豆袋向前跑。而且当做障碍的豆袋太不显眼,很容易踩到,甚至被忽略。因此,这个竞赛游戏完全没有起到帮助幼儿练习动作的核心任务,反而影响了幼儿的平衡动作的练习。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比速度快的竞赛类的游戏不适合平衡类的练习。

  l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给予幼儿适度的挑战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不仅要满足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更要设置合适的教育内容给予受教育者适度的挑战,促进其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动作发展方面的目标指出:“具有一定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教育建议提出:“利用多种活动发展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我重新进行了二次备课,修改了原大班体育活动《好玩的豆袋》,将活动重难点放在“积极探索尝试把豆袋放在身体的不同部位通过小路,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通过“增加豆袋数量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趣味性”,在有限的活动条件下挖掘可能的教育资源,将教育目标最大化,真正促进孩子的身体发展。

  l活动的环节设计科学、合理,有效调节幼儿的活动量

  幼儿园体育活动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活动量,活动量如过小,就达不到体育活动的预期目标,活动量过大,则易加重幼儿体力负荷,甚至造成活动损伤。因此,注意循序渐进和劳逸结合的原则,科学合理的设计活动环节,才能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调整后的活动目标,将原先的一个豆袋的平衡发散为寻求多个豆袋的平衡。同时,将游戏改为“比比谁的多”,鼓励幼儿自由选择豆袋的个数以及摆放的位置,保持身体平衡地从器械上走过或绕过。谁身体上的豆袋越多,谁获胜。同样为竞赛游戏,比的不是速度,而是多和稳。孩子想争第一,肯定要多放几个豆袋;身上的豆袋多了,还要不掉下来,要稳当,他们只能是慢慢地走。这样的游戏才能起到帮助幼儿平衡动作的练习,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且同样保持游戏的趣味。

  由此可见,我们老师在进行活动时,一定要认真分析目标,抓住活动的中、难点,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游戏环节,有效地帮助幼儿练习,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

  [二次备课后修改的活动案例]

  活动教案修改后的教案

  活动目标:

  1、探索豆袋的不同玩法,学习用身体部位托住豆袋从器械上走过。

  2、通过相互交流经验,了解豆袋不同的摆放位置。

  3、通过竞赛增强游戏的趣味性,提高幼儿的竞争意识。

  活动目标:

  1、尝试把豆袋放在身体的不同部位通过小路,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

  2、通过相互交流,共同探索豆袋的不同玩法。

  3、通过增加豆袋数量,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趣味性。

  活动准备:

  l物质准备:豆袋人手一只 、两头有斜坡的独木桥、梅花桩、锥形路障

  l经验准备:幼儿有接力跑的经验

  活动准备:

  l物质准备:豆袋若干(数量多于幼儿人数)、两头有斜坡的独木桥、梅花桩、锥形路障

  l经验准备:幼儿玩过豆袋

  重点:豆袋的不同玩法。

  难点:将豆袋放在身体某个部位上,不掉落。重点:通过玩豆袋,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

  难点:积极探索尝试把豆袋放在身体的不同部位,保持身体平衡地走。

  活动过程:

  1、热身活动(头部、上肢、肩部、腰部、膝关节、手腕、脚腕等)。

  2、自由探索豆袋的多种玩法。

  要求:把豆袋放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从器械上走过,豆袋不能掉落。

  :请幼儿说说并示范自己的玩法。

  3、幼儿再次玩豆袋,鼓励幼儿变换位置放豆袋。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请幼儿示范自己的不同摆放位置。

  4、游戏:带着豆袋走小路。

  玩法:幼儿分五列纵队站立在起点线后。排头的幼儿把豆袋放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上出发,绕过障碍后回到起点,将豆袋交给下一个幼儿。每组幼儿的摆放位置不能重复,先结束游戏的小组获胜。

  :表扬获胜的小组,交流得出要注意观察前面小朋友的豆袋位置,才不会重复。

  5、放松游戏:丢豆袋。

  6、收拾器械、场地。

  活动过程:

  1、热身活动(头部、上肢、肩部、腰部、膝关节、手腕、脚腕等)。

  2、自由探索豆袋的多种玩法。

  要求:你可以自己玩,也可以找好朋友一起玩。:请幼儿说说并示范自己的玩法。

  3、幼儿再次玩豆袋,鼓励幼儿探索在自己身体上放上豆袋并从器械上走过或绕过。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4、游戏:比比谁的多。

  玩法:幼儿在场地上四散站立,自由选择豆袋的个数以及摆放的不同位置,保持身体平衡地从器械上走过或绕过。谁身体上的豆袋越多,谁获胜。

  :为获胜的小朋友鼓掌。交流经验,鼓励幼儿在下次的活动中,尝试更多的玩豆袋的方法。

  5、放松游戏:丢豆袋。

  6、收拾器械、场地。

大班教案 篇2

  一、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颜色和图案间隔来装饰鱼;

  2、体验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一条用不同颜色和图案装饰鳞片的大鱼(鳞片可取下)、一幅背景图;

  2、每人有一份绘画材料(绘画本、画纸、铅笔、水粉颜料、水粉笔、水桶、油性笔)。

  三、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美人鱼呀?小朋友回答。好,我现在给大家讲一个与美人鱼有关的故事。看谁听的最认真,老师就奖给他一朵小红花。

  有一条小河里住着许多小鱼,有什么颜色的小鱼呢?(出示背景图、答对奖小红花)

  河里的小鱼这几天不高兴,因为它们发现另一条小河里的鱼有彩色的鳞片,会闪闪发光,可它们身上却没有彩色的鳞片。

  6月1日到了,美人鱼送礼物来了,问小鱼要什么礼物,小鱼看到美人鱼身上也有漂亮的鱼鳞,在太阳光下面闪闪发光。一条小鱼说:“美人鱼,你真漂亮!要是我身上也有你一样美的鱼鳞那该多好呀!”美人鱼就取下身上的鳞片送给它,小鱼高兴的说:“谢谢你。”

  (二)欣赏讨论(答对奖小红花)

  1、出示鳞片讨论:鳞片上有哪些颜色呀?它们是怎样排队的?小鱼穿上新衣高兴的'笑了。

  2、另一条小鱼也要一片美人鱼的鳞片,美人鱼取下一片更美丽的鳞片送给它,小鱼高兴地说:“谢谢你!”

  讨论:这一片和刚才的那一片什么地方不一样?为什么更美丽?除了颜色不一样,还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3、第三条鱼也想要,但不好意思向美人鱼要。但美人鱼还是取下一片鳞片送给它。

  讨论:找找看,这片鱼鳞上的颜色又是怎样排队的?(红、黄、蓝)

  除了颜色排队还有什么也是排队的?(花、园点……)

  (三)鼓励独创、指导要点

  美人鱼游呀游,把身上的鳞片全送给了小鱼,美人鱼身上没有鳞片。小鱼想:美人鱼把鳞片全送给我们,我们应该做一个有爱心的小鱼,让美人鱼再穿上漂亮的衣服。

  1、 复习水粉画的画法

  2、 老师先示范,在引导幼儿自己在绘画本上构图绘画

  3、 再把画扩大画在画纸上,并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用图案装饰

  四、结束活动

  (一)展示作品、

  将幼儿做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比比谁的美人鱼最漂亮。

  (二)折纸(枪)

  讨论引入,老师先出示成品,然后边示范边讲解,幼儿跟着折。

大班教案 篇3

  背景

  在讨论食物的营养时,我们提出了“粮食有营养吗?”给幼儿讨论,在讨论中很多幼儿了解了粮食均为谷类,能帮助我们长身体、长力气,是必不可少的食物,逐渐改变了认为粮食仅供吃饱没有什么营养的错误看法。秋季到周边农家乐的劳动,更使幼儿增加了许多直观体验,此时,我们不失时机地将一首古诗《悯农》教给幼儿,古诗寥寥数语的诗句,再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境,深得幼儿喜爱。

  但是,要画出农民在烈日下弯腰耕作的形象,对习惯于表现直立造型的幼儿具有很大的挑战。过去,我们采用教师示范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其结果是幼儿只会画出和教师相同的图像。这种重复图像的画法,不但不可能形成幼儿自己的图式,反而会妨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疑问的能力。为此,我们一方面借助幼儿对农民耕作的直观体验和对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欣赏材料,给幼儿更多富有美感的直观感受。在讨论中,采取观察不同的人物造型,在分辨谁拾到了稻穗谁没有拾到的基础上纠错的方法,让幼儿用自己的图像进行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并不要求幼儿画得合理,而是鼓励幼儿自主地创造。

  目标:

  1、大胆表现农民收割的辛劳,表达个人对古诗《悯农》的感受。

  2、尝试打破已有直立人物的造型习惯,初步把握低头弯腰的人物动态。

  准备:

  1、欣赏作品:书法作品、优秀绘画作品。

  2、比较辨别人物动态画面数张。

  3、印有稻穗的长条纸、打印的古诗《悯农》、勾线笔、白纸。

  过程:

  一、吟诵古诗,再现经验

  1.出示书法作品,吟诵古诗。

  2.谈论这首古诗的意思,逐句解释。

  3.农民除了种大米还种些什么?(教师协助归类——粮食、水果和蔬菜)了解我们经常吃的水果、蔬菜和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

  二、欣赏艺术作品

  1.欣赏画面一(拾穗者):收割的时候,农民怎样在田野的劳动?发现农民整天在田地里,低着头弯着腰不停地劳动,不丢弃一颗粮食,多辛苦啊1

  2.欣赏画面二(田问儿童):画面上的小朋友也在田野里,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拾土豆的呢?小妹妹在干什么?了解小妹妹年纪小,不能干这样累的活,所以哥哥姐姐就让她帮着捧卜豆。

  三、比较、判别——从四张相似的动作中判别IE确与错误,说出原因,设法纠正。

  1、四个小朋友第一次到农村学做小农民,从动作上分辨谁干得好。

  2、对不会干农活的小朋友用另一种颜色的笔进行纠错。

  四、操作表现

  1、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本画古诗《悯农》的书,了解老师已经把古诗打印在每一页上,由小朋友来画低头弯腰地辛占劳动的农民。

  2、四位幼儿为一组,各用勾线笔将农民劳作的情境画在白纸上,并适当涂色。

  3、依次粘贴在图画书的内页上。

  五、观赏诵读

  1、观赏每个小组的图画书,找一找哪几个小组的小朋友最勤劳。

  2、用自制的图画书颂读占诗。

  延伸:

  开展庆丰收的运动游戏,学唱歌《悯农》。

  纠错——儿童主动学习的好方法

  美术教学活动离不开美术技能的学习,美术教学活动时常会出现教师不教幼儿则学不会画,教师教了幼J乙又学死了的两难境地,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我结合美术教学活动为古诗《悯农》画插图,尝试采取“纠错”这一教学方法,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悯农》是一首幼儿较易理解的古诗,但是在表现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中,必须把握低头弯腰的动态,这对习惯表现直立人物动态的幼儿来说有较大的挑战。我在教学时采用了纠错的方法,通过观赏、分辨、解释、纠正等步骤,引导幼儿自己来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自如地表现个人的感受。

  一、观赏

  选择众多农民劳作的实景照片和《拾穗者》和《拾土豆》两幅欣赏作品,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强化印象,发现问题:

  在观赏实景照片,重现生活情景以后,首先出示了一幅米勒的作品《拾穗者》,这是一幅非常经典的艺术作品,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农民们在烈日下收割粮食的情境,激发了幼儿对农民劳动的敬佩之情,体会到农民伯伯每天在田里长时间低着头弯着腰的辛苦,也强化了他们对弯腰这一动作的直觉印象。

  接着又拿出第二幅画:《三个拾土豆的孩子》一。农村的孩子们也在帮助成人干活。在欣赏中提出:三个小朋友都在拾土豆吗,引导幼儿从人物弯腰和直腰两种不同的姿态中发现哥哥姐姐在忙着拾土豆,小妹妹年纪小,只能帮着捧3=-豆,将动作和内容建立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动作的意义。

  二、分辨

  在活动前,从幼儿日常作品中寻找表现弯腰的画面,发现一般都会出现以下图像:

  1、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尚未摆脱画直立人的习惯)。

  2、身体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尚未把握身体的倾斜与四肢弯曲)。

  3、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尚未把握人物动作时各部位活动的特点)。

  我们将这些错误图像和许多其他正确图像放在一起,提出“这些第一次到田间的小朋友,他们都能拾到稻穗吗’’的疑问,引导幼儿一一对应地比较和判断,找出错误图像。有了比较,就降低了找出错误图像的难度,也使他们发现表现弯腰动作同样可以创造无限丰富的图像。

  三、解释

  在请幼儿谈论错误的原因时,却发现幼儿有着与成人完全不同的解释:

  1、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

  幼儿的解释:这是蹲着,没有弯腰,他一根麦穗也没拾着,倒马上要摔跤了。

  2、身体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

  幼儿的解释:这是动物,添上耳朵和尾巴就可以画成小花猫、小狗,还有……,小动物怎么能当农民呢?

  3.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

  幼儿的解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残疾人啊?

  从以上解释中不难看出幼儿与成人不同的视点和思维方式,成人总是善于从具体事物中寻找抽象的规律(例如:关节活动的特点),幼儿则是用直觉生活经验解释一切。由此领悟到以前在讨论后教师惯用的简短总结,自以为很清晰,实际上时常不自觉的拉大了和幼儿的距离,只有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释问题,才会让幼儿信服。

  四、纠错

  发现和解释错误以后,纠正错误就成了幼儿最关注的问题,于是,我们发动幼儿一起来想办法,由幼儿说方法教师操作,对以上三张错误作品逐一进行修改,帮助三位朋友一起参加劳动:

  1、将“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修改为把身体垂直改为向下倾斜。

  2、将“身体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修改为四肢弯曲或倾斜。

  3、将“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修改为表现双腿的前后位置,并找出“找到身下的衣角画双腿”的办法。

  师生的共同修改,使幼儿发现即便错误的图像,也不是全盘皆错,只要局部稍加修改,就能创造出另一个图像。也使我们发现,在操作讨论时,多听取幼儿的意见(而不是勉强幼儿顺从自己的做法),哪怕有些看法并不十分合理,只要有可取之处,教师也应加以考虑,努力创造平等对话的氛围,才能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因势利导。

  纵观幼儿的绘画过程,面对这一极有挑战的尝试,竟然没有一位幼儿束手无策。幼儿笔下的拾穗者也立刻鲜活起来了,不再是千篇一律。幼儿作品中创造的众多拾稻穗的图像,虽然并不像成人那样结构合理,却多了几分大胆与自信,同时保持了儿童的稚拙。我体会到把主动权交给幼儿以后,他们所表现的惊人创造力,相信幼儿在今后观赏、比较、判断和纠错中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新发现。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思路:

  区域活动时,几个孩子的嘀咕声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他们围绕着一本旧挂历嚷嚷开了,看得出是这本已开始泛黄的旧挂历上秀美的风光吸引了他们。确实,长阳有着悠久的历史,秀美的风光,浓郁的风情,灿烂的文化,绵延八百里清江,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画廊,有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从小对孩子进行一写乡土知识的教育,我觉得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设计了这个主题活动。这是一个已被多次采用的主题,我们此次是希望打破以往单纯的教学形式,通过三个阶段:一、搜集整理阶段 二、知识竞赛阶段 三、知识运用阶段 层层提高难度,环环相扣。 不断鼓励幼儿在亲自的参与中去切实了解认识我们的家乡,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以新颖的方式与幼儿共同学习,了解清江文化,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产生自豪感,真正感受到清江画廊--我的家乡荣耀。

  这是我的家乡(搜集整理阶段)

  活动目标:

  1、通过让幼儿在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搜集与长阳有关的图片、照片、书籍、磁带、影碟、事物等使幼儿在亲自参与中更多地了解和感受家乡之美。

  2、指导和协助幼儿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让幼儿深刻体验到家乡的美,从而自然的产生一种自豪感。

  3、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4、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活动重难点:

  指导和协助幼儿给所有的物品进行分类活动的形式:

  1、此活动延续的过程为两周

  2、此活动不安排具体的教学活动,要求幼儿爱平时的生活中做有心人,去搜集材料,内容可以是挂历、图片、书籍、音像资料、实物等。

  3、在活动室内设置四个展区:秀丽的风光(清江河、隔河岩大坝、天柱山、盐池温泉、武落钟离山,伴峡、鸣凤塔、叹气沟、长阳人化石洞,巴王洞等)浓郁的风情(美丽的土家服饰 、民歌、婚丧风俗等)悠久的历史(巴人的`发祥地--武落钟离山的传说、长阳人化石、土家第一军的故事、七七纪念碑相关的英雄故事等)灿烂的文化(土家吊角楼、碰柑、香肠、清江石文化等)。

  4、及时协助幼儿将搜集到的物品进行分类。

  5、鼓励幼儿课余多到这四个展区参观,可以对实物进行操作,组织幼儿品尝特色小吃,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进一步了解展品,并不断鼓励幼儿充实展区的物品。

  6、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只协助幼儿分类,并请家长予以配合,多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寻找、去发现。如果发现展区内的物品不够全面,教师应给予帮助。

  "我爱我的家乡"知识竞赛(知识竞赛阶段)

  活动目标:

  1、通过竞赛活动,巩固幼儿在第一阶段所了解的知识,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2、在竞赛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亲子的快乐。培养竞争意识。

  3、促进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活动准备:

  记分牌四个、人手一套绘画用品、小奖品若干、巴山舞曲、布置竞赛环境、邀请幼儿家长参加

  活动形式:

  1、幼儿自由选择代表队(按颜色分类)

  2、围绕展区的内容设置题面。表现形式多样:说、唱、跳、画、写。

  活动过程:

  一、总结第一阶段的活动

  1、让幼儿分组简要讨论展区中的内容。

  2、提出任务。(师:小朋友们都很能干,在这里都一定了解和认识了许多关于清江、长阳的知识,你们看到这些丰富的展品,都有些什么感受?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

  3、在幼儿表述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我们的家乡长阳的确很美、那我们每个小朋友就更应该关心、爱护自己的家乡)

  二、"我爱我的家乡"知识竞赛

  师:今天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我们中间,我们一起来向他们表示欢迎。他们要和老师一起来考考小朋友,看看那么究竟了解家乡有多少。

  活动反思:

  本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提出设计方案的要求。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式,另一方面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符合实际的活动方案,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活动中,我先复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式,随后提出设计方案的具体要求。由于学生是第一次自主设计,因此把这一设计活动安排在小组内进行,各小组在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便学生设计出各种与众不同的方案。在交流时,首先请各小组汇报设计的方案并说一说设计时的想法,结合他们的想法加以引导。学生在交流汇报后,我把每一种方案的设计都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并引导学生观察各种不同方案中的共同点,从中发现设计的基本特点。

  有些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来说,十分抽象,也难于理解。

  小百科: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

大班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声母b,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 、学会读声母b拼成的音节。

  3、注重培养幼儿正确的写字坐姿和握笔姿势。

  4、引发幼儿学习声母b的兴趣。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教学重点:b的发音方法及音节的拼读方法。

  教学难点:韵母带调拼读。

  课前准备

  1、单韵母、声母卡片,苹果树、单韵母苹果卡片。

  2、背景图片、拼音卡片若干、幼儿拼音用书。

  3、教学用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这节课和我们以前上课有什么不一样吗?请大家仔细观察,动动你们的小脑筋,想好了告诉老师。

  生:今天教室里来了很多老师。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很仔细,今天教室里来了很多老师,老师们今天来和小朋友一起上课,看看我们班的那些小朋友表现得最好。老师希望我们学前班的小朋友表现得最棒。

  二、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复习6个单韵母:(师出示平苹果树和苹果)

  师: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一起到果园去摘果子,好吗?

  生:好(齐声回答)。

  师:请小朋友们认真看看,树上的苹果漂亮吗?,他们分别叫什么?(单韵母)

  2、摘苹果。

  师:现在请几位小朋友上来,把这些苹果摘下来。

  把摘到的苹果上的韵母大声的读一读,领读,生齐读。

  (1)分别说说这几个单韵母的顺口溜。

  (2)给这6个单韵母排排队。

  师:小朋友们表现得真不错,老师把这些苹果送给你们,拿回家和爸爸妈妈分享吧。

  生:谢谢老师!

  过渡:师:小朋友们真棒,前面我们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了6个单韵母,在美丽的公园里还住着我们的新朋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认识汉语拼音声母中的第一个声母,师出示卡片b,我们来和他打打招呼,好吗?

  探索新知:

  1、教学声母b

  (1)学习b的读音:有的`小朋友已经会读了,请小朋友试读一次。

  (师评价,讲解发音要领:声母的发音应该轻短一些,现在请听老师读一次。发b的音时,先双唇紧闭,把气憋住,再突然放开,让气流自己冲出。)

  (2)学生试读:请小朋友们跟老师读几次:b b b

  (3)指名读并评价。

  (4)个别领读,其他学生跟读。

  2、识记b的形

  师:小朋友你们说说b像什么?(像6,像倒挂的气球……)

  (1)学习顺口溜:爱吃菠萝bbb,像个6字bbb,右下半圆bbb

  (2)生齐读顺口溜。

  3、指导学生书写声母b

  (1)师:请小朋友们注意观察b的家住在哪里?师范写。请小朋友看看上面四线格中b的位置,它占了几格?(两个格)是那两个格?

  (2)书写要领:写b时,要先写竖,然后在中格紧接着写右下半圆,请小朋友们跟老师书空几次,边书空边念名称:竖,右下半圆。

  (3)生自己试写几次。

  师:b占几格?(两格)哪两格?(中上格)

  课间操:

  (全体学生站立读拍手歌并加上动作)小手小手拍拍拍,小手小手摆摆摆,小手小手藏起来,小手小手伸出来。

  4、教学单韵母的拼读:

  师:看,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可是声母b觉得自己好孤单,它多想找到一个好朋友啊,我们帮帮他,好吗?(师一手持字母卡片b,一手持字母卡片a )

  师:我是b,谁是我的好朋友?(请两位小朋友上前)

  生:我是a,我是你的好朋友。

  师:b-a-ba

  生:b-a-ba

  师:你真聪明,奖给你一朵小红花。喜欢吗?

  师:还有谁也想来找好朋友?(引导:声母b除了和 a做好朋友,还可以和谁做好朋友呢?)

  生:和i b-i-bi

  师:小朋友们真是太棒啦,老师还要考考你们,给韵母戴上声调帽子,大家还会读吗?

  师板书:bā

  bā bǎ b?(学生自由试读)

  师:老师听出来啦,好多小朋友都会读,夸夸自己吧!

  (学生:夸 夸 夸,我真棒!)

  师:那位小朋友愿意到前面来读一读呢?(请小朋友到前面领读,其他学生跟读。)

  三、巩固练习

  1、送声母宝宝回家:

  声母b和我们成了好朋友,它出来很久了,想回家了。我们帮帮他,好吗?你们知道他的家在哪里吗?(再次和学生一起复习声母b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

  2、学生练习书写:

  请小朋友们拿出拼音课本,翻到第十页,完成下面的描一描,写一写。(注意b在四线格中的位置。)

  3、师检查,指导。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b,学会了正确书写b,还学会了拼读b和单韵母交朋友拼成的音节。小朋友们都学得很认真,表现得很棒。老师非常高兴,下节课我们再见。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尝试根据物体高矮、轻重等不同特征进行排序;

  2、能运用简单符号记录排序结果;

  3、体验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与成功感。

  设计意图:一次成功的活动,首先需要制定适宜的活动目标,有清晰的目标在心中,可以为教师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活动过程、把握生成的问题等提供一个明确的依据和方向。因而本次活动从不同角度设计了认知、能力、情感三个维度的目标。活动目标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具体、明确、有较强的针对性。

  活动重点:按动物个子高矮、嘴巴大小、耳朵长短、尾巴长短、体重的轻重进行正向、逆向排序,理解逆向排序。

  活动难点:能运用简单符号记录排序结果;

  活动准备:

  一、材料准备:课件《让谁先吃好呢》;排序卡、记录卡、笔。

  二、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初步排序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桃子”导入,引出故事。(播放课件)

  师:咦,这是什么呢?(桃子)

  师:看看,这个桃子长得什么样?

  师:哇,这样一个诱人的大桃子,你们想吃吗?

  设计意图:以诱人的“桃子”导入活动,引发幼儿的兴趣,既“勾”起了幼儿品尝桃子的欲望,为理解动物看到桃子后急切品尝心境做好铺垫。

  (二)了解几种动物的主要特征。

  师:“诱人的大桃子吸引来了一群小动物,你们看,它们都是谁?数一数,一共有几位朋友?”(猴子、长颈鹿、兔子、犀牛、鳄鱼、毛毛虫;6位朋友)

  师:“这些动物朋友都有一个最大的特征,你能把它的特征和它们的名字一块儿说出来吗?”(长耳朵小兔、大嘴巴鳄鱼、高个子长颈鹿、长尾巴猴子、大肚皮犀牛、小小的毛毛虫)

  设计意图:把动物的最大特征和动物名完整讲述,既发展了幼儿细致描述的能力,又使幼儿对这六种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按动物的不同特征进行排序”作了有效铺垫。

  (三)设疑激趣,导入主题。

  师:这群动物都想先吃这个桃子,可让谁先吃好呢?你有什么好办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巧妙的引出了本次活动的一条暗藏线索“让谁先吃好呢?”幼儿自由讨论,激发起参与活动的浓厚兴趣。

  二、基本部分:

  (一)启发幼儿按照动物个子的高矮进行排序。

  1、播放课件 ,引出从个子高矮排序的方法。

  长颈鹿说:“我们按个子的高矮来排列,谁最高谁先吃。”

  2、引导幼儿尝试用目测的方法进行高矮排序。

  师:请你按照小动物个子的高矮,给小动物排排队。

  3、观看课件,通过比较,引导幼儿说出量高矮的正确方法。

  师:我们来看看动物们是怎样比的。(点击课件)

  师:你觉得鳄鱼的方法对吗?(不对,要站在一样高的地方,量的时候要站直了,不能把尾巴算上,踮起脚来量也不行)

  4、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排序结果。

  师:动物们整整齐齐地站好了,从高到矮排序,谁最高?第二、第三高的是谁呢?接下来轮到谁?第五高?最矮的一个是谁呀?

  师:我们来记录下比赛的结果吧,用什么样的符号可以表示从高到低呢?

  设计意图:按高矮排序时,问题深入浅出的有效推进;使幼儿掌握了高矮比较中参照对象的统一性;并尝试用简单符号记录。从而为引出幼儿自主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进行排序的环节做好准备。

  (二)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按动物身上的不同特征进行排序

  1、激发幼儿讨论多种排序方法。

  师:“如果你是其它动物,你愿意以这样的顺序来吃吗?”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你喜欢的小动物当第一名?”

  “你会用几种办法给小动物排序?”

  2、幼儿自主排序,尝试在记录卡上记录操作结果。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并不呈现故事中其他动物排序的情节,而是鼓励幼儿展开联想,自主的尝试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进行排序。并尝试用自己设计的简单符号表示排序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三)根据幼儿对自己所展示操作材料的讲述,适时结合故事课件,集体讨论多种排序方法。

  师:“你是怎样给小动物排序的,为什么?”

  “小动物们也是这样排序的吗?”

  1、按照兔子耳朵、猴子尾巴的长短,嘴巴的大小等动物特征排序,让幼儿集体进行讲述。

  2、体重排序中,引导幼儿观看故事课件,运用大于号,小于号,等号等记录操作结果。

  1)回忆跷跷板的经验,帮助幼儿按体重排序。

  师:“体重得怎么称啊?犀牛用了什么办法呢?”(跷跷板)

  “你们玩过跷跷板吗?跷跷板是怎么玩的?想一想,跷得高

  的表示重还是轻呢?跷得低呢?如果跷跷板是平的,又说明什么呢?”

  “那用跷板怎么称出动物们的重量呢?比出谁重、谁轻呢”(一边坐小动物,一边放上石头,数一数石头的数量就可以了么)

  设计意图:故事中跷跷板称体重的情节,幼儿不易理解,因此采用启发式提问,联系生活中跷跷板的经验,为幼儿的思维搭建了情景化、游戏化的平台。

  2)幼儿数石头,教师观察指导。

  师:请小朋友帮助小动物数数每个跷跷板上的石头,数完把石头的数量记在操作卡。

  3)交流数石头结果,教师记录。

  师:谁的跷跷板上石头最少?毛毛虫连一块石头的重量都没有,我们应该怎么记呢?

  师:猴子与石头的比较情况呢?应该怎样记录呢?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运用合适的符号记录操作结果,既是对动物与石头比重的科学表示,又拓展了幼儿对“等号、小于号、大于号”实际运用的经验,体现了幼儿数学知识的有效整合。

  (四)再次探索,动手操作——尝试逆向思维的排序

  1、播放课件,呈现故事结尾。

  师:小动物们想了各种办法来排列顺序,可是,最后大桃子却被毛毛虫先吃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2、幼儿再次探索,尝试逆向思维的排序。

  师:毛毛虫怎样能使自己排第一呢?

  小结:故事的最后是弱小的毛毛虫排在了第一,毛毛虫是以“智”取胜,因为它运用了与其它小动物不同的逆向排序的方式,而且不仅个子最矮第一名,还是体重最轻、嘴巴最小、耳朵最小的`第一名,获得胜利。我们要在毛毛虫的身上学会一个道理;不要小看自己,要学会相信自己。

  设计意图:因为前面孩子们都沉浸在从最高、最大、最重的排序顺序中,这时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尾呈现,引发幼儿的疑问,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幼儿再次通过自己的探究解开谜底,最终主动获得逆向及多-维角度排序的经验。

  三、结束部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序。

  1、每组幼儿按自己组内幼儿的特征进行多角度、正逆顺序的排序并进行记录。

  2、交流介绍不同排序的方法。

  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排队,而且方法都各不相同,你们的本领真大,在平时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我们要了解自己相信自己,让自己成为最棒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比较方法,只要你认真观察,你就会找到许许多多的排列方式。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引导幼儿学以致用,从故事中回到生活中,迁移经验,不断探索。为后续学习提供了积极的影响。

  教学反思: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感兴趣。”教师如果能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将所学内容寓于其中,使幼儿所学的知识有情、有境,就能引起其极大的兴趣。因而在此次活动的设计中,我将《让谁先吃好呢》这样一个幽默生动,贴近幼儿的绘本故事转化为数学活动,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环节。以探究为主线,引发冲突,通过多方猜测、积极验证、练习巩固等环节的设置,力求让幼儿对原本乏味的排序活动产生兴趣,通过有效的教学,重新建构排序的经验,促进良好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

大班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生活是节奏的源泉。各式各样的节奏,隐藏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等着幼儿去发现、模仿、表现。而随处可见的各种各样的用品、工具甚至废弃物,随手拈来都是可以发出有趣声响的乐器。

  厨房正是这样一个集中了节奏和乐器的场所。当我们和孩子一起把目光投向厨房的时候,他们既好奇于形状各异的厨具,又被厨师们摆弄厨具所发出的声响吸引住了,本能地跃跃欲试,希望自己也能动动手。

  而孩子们的摆弄,只是满足于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或是模仿厨师做菜的模样,偶尔无意地敲出简单的节奏型,却并无深入探索的意识。用怎样的线索将幼儿的'节奏表现,与厨具乐器的使用结合起来呢?我选择了幼儿非常熟悉的食品——蛋炒饭。制作蛋炒饭的过程中蕴含着节奏的变化、厨具声响的变化,具有相当大的创造空间,适合大班幼儿感受与表现。

  活动目标:

  1、感受和运用厨具的不同音色,选择适宜的节奏,表现蛋炒饭的制作过程。

  2、体验运用厨具与同伴合作演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节奏短句卡,厨具图片,节奏谱。

  2、音乐磁带、课件。

  3、布置成厨房情景,散放各种型号的锅、锅盖、盆、碗筷、勺子、砧板、擀面杖等。

  活动过程:

  1、欣赏节奏乐片断

  (1)师:我有一段音乐请你听听,猜猜这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音乐欣赏,幼儿自由猜测。)

  (2)师:一看吧。(视频欣赏)音乐是从哪里制造出来的?厨师用到了哪些厨具?你听到了哪些节奏?请你学一学。

  2、讨论音乐情节

  师:厨师们在做什么好吃的?蛋炒饭是怎样做的?(引入课件,出示步骤图。)完成蛋炒饭有磕鸡蛋、打鸡蛋、切胡萝卜、炒饭……这么多步骤啊!这些动作中节奏都一样吗?(再次欣赏视频)有哪些不同的节奏呢?(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快慢不同的节奏卡,引导幼儿逐个语音节奏练习。跟随课件完整语音练习。)

  3、探索厨具音色

  (1)师:用厨具能表演制作蛋炒饭的声音吗?(演示用筷子和碗敲击模仿打蛋的声音。)哪两样东西碰一碰能发出磕鸡蛋、打鸡蛋、切胡萝卜、炒饭的声音?(个别幼儿演示,启发幼儿思考:你想表演哪个步骤?还有哪些厨具可以表演这个声音?)

  (2)师:请你也来试一试,怎样表演做蛋炒饭的各种声音。

  幼儿自由尝试,并交流:哪两种厨具碰起来的声音像打鸡蛋(切胡萝卜、炒饭)?(将幼儿选择的配器贴入节奏谱,集体敲敲节奏。)

  4、厨具演奏

  师:用厨具来表演吧。请你选择一种合适的厨具。(按准备鸡蛋、准备配料、制作炒饭分成三个声部)轮到一项工作的时候,其他厨具不发出声音。(引导幼儿随着课件完整演奏,可交换乐器。)

  5、激发小组合作

  师:我们分成小组来试一试吧!请你们三个好朋友坐在一起,完成一份蛋炒饭,一个人准备鸡蛋,一个人准备配料,一个人炒饭。(引导幼儿分组练习。)你们能用和老师不一样的节奏来表演蛋炒饭的过程吗?(鼓励幼儿进行新的尝试,发现幼儿的新节奏,演示幼儿创编的个别节奏,集体模仿,再次演奏。)

  师:我们的蛋炒饭完成了!用这种方法还能做更多好吃的呢,我们再去试试吧!,

  活动评析: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在生活中到处有教育,关键看是否善于发现。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发现了厨房用具发出的节奏美,并以此为教育内容,与音乐巧妙结合,组成了一首美妙的厨房交响曲,从磕鸡蛋到打鸡蛋、到切胡萝卜、再到炒饭,橱具的音色、制作的节奏与乐曲都浑然一体,都体现出老师智慧的眼睛与独特的思维。

  整个活动环节清晰,层层递进,首先让幼儿来欣赏音乐,观看厨师制作来引起幼儿的兴趣,随后根据蛋炒饭的过程给音乐加入了情节,,再根据各种制作需要利用各种橱具的音色来配节奏,到最后的表演与小组合作,一些都是自然天成。

  在表演中教师能利用橱具的自然声音让幼儿来进行探索,并根据制作蛋炒饭的需要来配器,给了幼儿发挥创造的空间,给了幼儿自然美的享受。

大班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之所以选取这篇故事,原因就在于它简单诙谐,来自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水果永远是孩子们的最爱。“吃瓜吐子儿”是生活常识,而偶尔吃进肚子里通常也无甚大碍;缺乏生活知识的幼儿就很容易犯下这样小小的错儿。这是一个富有张力的取材,它一头联系着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日常经验,另一头则悄悄打开了文学创造中奇特有趣的想象空间。

  活动目标:

  1、喜欢听诙谐的故事,并参与讨论,从中体会阅读的快乐。

  2、联系相关经验,说说吃瓜吐子的生活体验。

  活动准备:

  1、故事《子儿,吐吐》的PPT。

  2、洗净的苹果、甜橙、猕猴桃、橘子、香蕉等常见水果,水果刀,砧板。

  3、盘中盛放若干瓣石榴。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今天给你们说一个小猪胖胖的故事吧,走,跟着胖胖上幼儿园去喽!

  二、边讲边议论:(放PPT)1.了解故事人物—胖胖(1)观察画面:这里有这么多的小猪,哪个是胖胖呀?从哪里看出来的?

  (2)介绍:胖胖的脸比谁都胖。每次吃东西的时候,胖胖总是说:“真好吃!真好吃!”吃得又快又多。

  2.观察画面参与讨论下午吃点心了,看看吃什么呀?哦,吃甜甜的木瓜(木瓜和西瓜、哈密瓜差不多,里面有许多黑黑的子儿):“真好吃!真好吃!”胖胖吃了一块又一块,啊呜啊呜全吃完了。咦?皮儿呢?黑黑的木瓜子儿呢?

  (1)讨论一:木瓜里黑黑的子儿能吃吗?吃到肚子里会怎么样?

  以胖胖的口吻说啊?要开刀?好可怕!胖胖吓得哭起来了,哭啊哭啊,越哭越伤心,天黑了,胖胖还在哭,哭着哭着,胖胖睡着了,还做起了梦。他梦见了自己怎么啦?

  (2)讨论二:好大的一棵树顶在头上,会怎么样?(说说各自的理由)他回得了家吗?这时小鸟飞来了,小鸟说:“咦?这里怎么会有一棵会走路的树呀?”小鸟会在树上干吗?(做窝,捉虫)

  (3)讨论三:木瓜树越长越高,树叶越长越密,接下来树上还会结出什么?是不是真的会长出木瓜呢?木瓜树上结了那么多木瓜,胖胖吃也吃不完,他会想到谁啊?胖胖咯咯咯笑起来,这一笑,胖胖就醒了。他赶紧摸摸头,树呢?我头上的木瓜树呢?小朋友,你们看到了吗?

  (4)讨论四:喔唷喔唷,胖胖的肚子好疼哦!胖胖要拉肚子了!怎么会疼的?(提醒:你们帮胖胖想想他吃了好多什么?)胖胖赶快到洗手间去便便了。怎么马桶里都是一粒粒黑黑的、圆圆的什么啊?

  哦!黑黑的木瓜子儿都跑到便便里去了!刚才胖胖肚子疼,原来就是多吃了硬硬的木瓜子儿啊,吃多了会拉肚子的。

  三、猜猜水果里有没有子儿,切开证实一下。

  我带来这么多瓜果,你们都认识它们吗?这些瓜果里都有子儿吗?

  (1)切开一只苹果验证:真的吗?它的子儿藏在哪里?

  (2)我们切开看一下,你们看到什么啦?你们吃不吃苹果里的子儿?

  (3)(出示石榴)这是什么?你们都吃过吗?有没有子儿?子儿在哪里?

  (4)(出示猕猴桃)这是什么水果?你们吃到过子儿吗?到底有没有?让我们切开来看一看,有没有?这一粒粒黑黑的是什么?其实猕猴桃是有子儿的,它的子儿是可以吃的。看起来有些瓜果的子儿是可以吃的,有些瓜果的子儿是不可以吃的,那我们以后在幼儿园在家里吃水果的时候,可以去找一找,看一看,哪些子儿能吃,哪些子儿不能吃,把你找到的秘密来告诉大家吧!

  (5)共同品尝水果,体验如何吐子儿。

  活动反思:

  对于幼儿来说,很多抽象的词汇和故事情节内容以及所包含的意义,不是“旁听”一下就能领会的`,而只有在充分的感官参与的过程中,幼儿才能积累起丰富的生活经验,幼儿才能“有话可说”。

  在上述课例中,既有回忆中的感官经验,也有直接感官经验。“你还吃过哪些水果是有子的?”这是从故事跳跃到幼儿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这里一直到“请你吃一吃,把葡萄子吐在手心里”这是让幼儿从抽象的回忆到直接的尝试,进一步深化幼儿对“子儿吐吐”的感受。而从案例描述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孩子们在吃葡萄的过程中语言表达是最多的,并且表达出来的信息也是最丰富的。由此我们也可以证实,过往的生活经历是幼儿表达的一个重要源泉;而当下的感受是更能刺激幼儿表述的直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