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教案

时间:2022-02-28 19:18:2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一历史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一历史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教案1

  【课程标准】:

  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电视《封神榜》吗?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导入。

  注意引导学生神话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艺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发展:简要讲述。

  2、周灭商:抽学生来讲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并要求学生概括出一个相关的成语来。并谈一谈这一战的胜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学生一起说西周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教师运用书上的地图说明西周的来历。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

  观察地图、识读地图

  三、分封制

  1、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以后,抽一学生来主持:对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

  由学生来主持,热情很高

  参与积极

  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诸候国?分别在哪条大河流域?诸候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分封制能长期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吗?

  2、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有关分封制利与弊的分析,为以后春秋的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结束

  点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决定了西周灭亡的必然命运。最终在周幽王在位时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镐京而统治结束。

  要求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时灭亡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原因,训练概括能力

  五、小结全课:学生来小结全课的内容。教师补充。

  六、学习与探究:学习测评,阅读“史海拾贝“。

  布置作业:心得与疑问。

初一历史教案2

  【自主回顾】

  (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师出示图片,边看边讲,以及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一时期,有哪些文化。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中国早在古代,就有世界上最新进的技术,而且至今保持在领先地位?

  2、我国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被人说是:“神医扁鹊,起死回生。”后人为什么这样崇拜?

  3、从节气的产生,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判断?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了解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今后的历史朝代产生了哪些影响。有什么意义?

  【巩固练习】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目前,在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北京人B.蓝田人C.元谋人D.山顶洞人

  2.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

  A.北京人B.半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3.在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 )的部落联盟首领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淮河流域

  4.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世纪( )

  A.晚500年B.早5000年C.早500年D.晚5000年

  5.把商朝的都城迁到殷的是( )

  A.文王B.伊尹C.盘庚D.纣

  6、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在( )

  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207年D.公元221年

  7.史书记载的“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发生在( )

  A.商朝B.西周C.春秋战国D.夏朝

  8.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可烧炭火的青铜器D.三星堆青铜立人象

  9.要研究商王的活动,最有说服力的文字资料的(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甲骨文D.铭文

  10.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处于战国时期的( )

  A.齐国B.楚国C.赵国D.秦国

  1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里指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B.楚汉战争C.长平之战D.秦完成统一

  【布置作业】

  列一份历史朝代表,及每个朝代帝王的作为。

  第四单元测试

  测试目的:对第四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整理提高和查漏补缺,以便下一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和教学。

  测试难度:较大

初一历史教案3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长安是唐朝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唐朝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日本、大食、天竺等国向唐朝派遣使节;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①通过对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课后的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的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④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联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使学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景况,认识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政治经济条件及其重大作用。

  ②运用观察、联想、比较、讨论等方法讲授本课内容,使学生感知日本等国的遣唐使节和中国的鉴真、玄奘等,为发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见,国力的强大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②日本等国的遣唐使、中国的高僧鉴真、玄奘等为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精神得到后人的景仰和继承。

  [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难点:唐朝的对外开放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

  [教学纲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对外交通

  2、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罗的遣唐使节

  二、鉴真东渡

  1、鉴真东渡的艰辛历程

  2、鉴真的贡献

  三、玄奘西游

  1、玄奘西游的艰苦经历

  2、玄奘西游的贡献

  [课堂练习]

  学生做“课课练”习题,独立完成。

  第5课唐代的中外交往

  1、唐朝最大的外贸港口是()。唐政府在广州设置(),管理对外贸易,这是历史上最早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2、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多个。

  3、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宠大,居各国之首。

  4、日本赴唐朝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使者是()。

  5、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向日本传播(),还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传给日本。他死后安葬在日本奈良的()。

  6、唐太宗时,僧人()西游()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7、玄奘把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珍藏在今天西安的()。

  8、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仿照()制度进行的改革。8世纪前期,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利用()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的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

初一历史教案4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会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探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学习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难点)

  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

  (导学方法)

  ①情境法: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②探究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③其他方法:指导法、讲解法、练习法等。

  (学习方式)

  学案导学 → 自研自探 → 合作探究 → 展示提升 → 质疑点拨 → 总结归纳

  (设疑预习) (静心独学) (交流互动) (板书、口述、或表演)(适当点拨) (知识梳理)

  (学法指导)

  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xx年、220年、221年、222年。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激发兴趣)

  学案导学(我学习。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仿微软雅黑字部分是学生供学生使用的学案)

  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本,完成以下探究活动,并把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好标记,独立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

初一历史教案5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国消灭了20xx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

  透过教师讲述土地改革的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大运动之一,土地改革的进行也是当时势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对巩固新政权有极端重要的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运用刘文彩这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旧社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状况,从而突出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对于土地改革的资料与性质,可结合教材图片让学生进行总结。

  对于土地改革的意义,应当先进行补充,讲述土地改革所带的结果及其在农村土地制度上的变化、农民社会地位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然后再从结果中引导学生归纳其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电影资料吗?(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认识)

  生:(思考并讨论)

  师:《白毛女》描述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十分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现实中,是有此人存在的。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仅16岁的她,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届33岁时才重返人间,此时的她已是满头白发。20xx年去世,死时80岁)

  师:同学们在听完“白毛女”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呢?在旧社会,地主是如何剥削广大农民的?

  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额地租;强迫农民为他们干活……

  师: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超多土地,阡陌相连,他依靠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最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进,小斗进”的伎俩巧敢豪夺,住的是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庄园,专门用水牢迫害穷苦百姓;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一句话,站在地主这边来说,就是坐享其成;站在农民那边来说,就是劳而无获。

  有个农民叫唐礼福。他家有件棉衣,已祖孙多代穿了162年。传到他这代的时候,已补丁摞补丁,看不出它的模样了。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辛,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更不要说买新衣服穿了。

  师:其实,众观整个中国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农民,他们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师:对,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历朝历代,人们不堪忍受的时候,就起来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总之,农民从始到终都在为土地而奋斗。到了毛泽东那里,以他对历史的熟谙和研究,深知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什么。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去为农民争取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土地,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展开了,下面就让我们一齐来学习新课。

  (讲授新课)

  第3课土地改革(板书)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书)

  (引导生阅读P11的第一段,了解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真正理解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进行土改。)

  师:正是由于旧封建土地制度的严重盘剥,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热情,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简介地主、富农、贫农、中农、雇农的阶级成份划分)

  (注:1950、6、30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时的阶级成份划分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产工具而不劳动,或者只做轻微的附带劳动,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划为地主。

  富农――凡自耕农土地有余,而兼顾人耕种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农民,自己无土地,资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获超过需要,并雇人耕种者为富农。

  中农――虽然占有土地,又拥有必须的生产工具,但既不剥削别人,也不出卖劳动力,靠自己的劳动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生者,划为中农成份。

  雇农――完全没有土地,而靠被人雇佣耕种者为雇农。

  贫农――占有不完全的生产工具,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靠出卖一部分劳动力为生者,划为贫农。这种农民一般都租种他人土地。)

  (副板书)

  地主、富农(10%)

  贫农、雇农、中农(90%)

  70%――80%

  20%――30%

  1、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板书)

  师:在旧中国的状况是这样的,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又是怎样的呢?

  2、新中国:新解放区未进行土改(板书)

  师: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地位有什么变化?(大家回顾第1课的资料,是否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生(思考并回答):中国人站起来,人民当家作主。

  师:对,大家回答得很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身作了国家的主人,也掌握了国家政权,地位得到提高的他们,于情于理都想去争取他们一向以来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土地,最典型的就是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获得土地。那么,在前面我们提到毛泽东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意识到这一点,此刻新中国成立了,他具体又是怎样去实践的呢?(引导生阅读P12的相关资料)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0)(板书)

  师:新的土地改革法里规定,在农民土地所有制下,土地归谁所有?

  生(思考并回答):农民。

  师:对,这是和旧的`地主阶级所有制的区别所在:大家一齐来观看P11―P12的四幅图片,在颁布新的土地改革法后,1950年冬起,全国又分批进行土改,土地当时都掌握在地主手中,就应如何做?――没收地主土地。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引导生看P12的图片),那么,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动脑筋P12)

  生(思考并回答)

  师(归纳总结):首先,封建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压迫的总根子,要把它给废除,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其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就当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师:地主赖以生存的土地被没收了,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反抗、阻止土改的开展……

  师:那么,在土改过程中,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这是为什么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减少土改的阻力……

  三、土地改革的成果(板书)

  1952年底,近三亿农民获得七亿亩土地(板书)

  (引导生阅读P12,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土改状况)

  (引导生阅读P12的第二段小字部分,找出这次土改与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回答):保有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中农放心,稳定……孤立……减少……发展……

  师:土地改革后,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并加以适当的讲解来到达这一目的,让学生明白建国初期的土改的意义是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

  注: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1)地主占有农村土地的70―80%,农民占地20―30%

  (1)全国3亿多无少地的农民无偿分得土地4660多万顷。

  (2)农民每年要向地主缴纳大约300―350亿公斤粮食供应的地租。

  (2)每年交地租达350亿公斤粮食。

  (3)存在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

  (3)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4)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103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为2,45亿元。

  (4)1952年,全国粮食供应总产量1639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为349亿元。

  四、土地改革的意义(板书)

  废除了……消灭了……巩固了……解放了……(板书)

  师:人民政府的威望在广大农民中迅速树立起来,即使在3年经济困难时期,农民们也坚持下来与共产党和国家共赴难关。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了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改革都已完成,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着重大的意义。

  课后练习:做《历史学习指导》(第3课)

初一历史教案6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师生共同充满激情地朗诵后,提问该词的作者及该词表达了作者一种的怎样的心情。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这首词体现了作岳飞当年不愿虚度年华的激昂心情以及决心抗金的雄心壮志。然后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你想知道《满江红.怒发冲冠》中“靖康之耻”是怎么回事吗?岳飞为“收拾旧山河”作出了怎样的斗争?从而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二)讲授新课

  (提问)金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建立的少数民族分别是怎样的?金与辽的关系怎样?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1目,师生归纳知识要点)

  (过渡)金灭辽后,又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面对辽的大举进攻,北宋军民是怎样做的呢?北宋统治者又是怎样做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1目,师生归纳知识要点)

  (过渡)由于北宋统治者的妥协投降,北宋军民取得的东京保卫战并没有改变北宋的命运,北宋最终还是灭亡了。那么,北宋又是怎样灭亡的?

  (生1:由于发生了靖康之变。生2:北宋统治者的妥协投降和腐败。)教师及时作出肯定及表扬。

  北宋灭亡的同一年,南宋建立。生答出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定都的都城。南宋建立后,金又发动了对南宋的大举进攻。面对金的大举进攻。以岳飞为代表的抗战派坚决抵抗。教师积极创设一系列环环想扣的问题情境:

  课件一:《七嘴八舌岳飞》,你知道有关岳飞的哪些故事?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查资料,学生补充了大量课本以外的知识,使岳飞抗金将领的伟大形象跃于纸上。)

  课件二:你知道岳飞领导的岳家军取得辉煌战果的原因有哪些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抗金斗争是正义的,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这是抗金斗争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就是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等。)

  课件三:抗金形势一片大好,宋高宗为何急令岳飞班师回朝?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又展开了依次积极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宋高宗害怕抗金力量的壮大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教师及时总结和表扬,指出岳飞班师回朝后,宋高宗和秦桧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

  课件四:你如何评价岳飞?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参与、讨论、调查、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综合分析,自己得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看他对历史发展起的作用”;“看他的作为是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对于学生创新的火花,教师及时作出表扬性的评价。

  有的学生认为岳飞是南宋杰出的军事家,著名的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领导宋军还取得堰城大捷的胜利,打败金军大将兀术领导的最精锐的部队“铁浮图”和“拐子马”。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保护了中原地区较高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有的学生补充道,岳飞还是一个优秀的词作家和书法家,因为他曾留下了慷慨激昂、豪情满怀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写了充满爱国情感、气吞山河的“还我河山”这四个大字。总之,岳飞虽死犹生,流芳百世,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我希望自己也像岳飞那样,做一个对班级、学校、社会有贡献的人。

  课件五:我们说岳飞是抗金名将,能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

  在学生互相争辩的基础上,教师指出:一般把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勇于通外国侵略者斗争的人物称为民族英雄。学生举出了象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属于民族英雄。

  课件六:岳飞的事迹能够流传至今,你认为是为什么?你能从他身上学习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畅所欲言,一致认为应学习岳飞爱国爱民的高尚品质。从而达到了古为今用、在体验中感悟历史的目的。

  岳飞被害后,宋金加紧了投降议和活动,并于1141年,签定了宋金和议。学生回答宋金和议的内容和影响。然后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你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历史上的三次议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三次议和的内容,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考虑三次议和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宋金和议后,为适应对劫掠来的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管理,(课件展示)假如你是金朝的统治者,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改变女真旧俗,巩固自己的统治?(学生根据课本,各抒己见,献计献策。)

  (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宋金南北对峙,(课件展示)心灵探险:学习了这一课后,你有哪些感悟?又有哪些疑问?(主动探究,互相解疑)最后:得出:历史和人民永远是公正的,爱国爱民者永远受到尊敬;祸国殃民者遭到唾弃,遗臭万年。教师让学生对照板书设计复述宋金南北对峙形成的过程。(课件展示)

  (四)布置课后探究活动

  以“走进少数民族”为题,调查了解周围生活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及其历史,办一期历史小报。

初一历史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为什么说环境问题就是发展问题,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处理好了,环境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发展的问题处理不好,环境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反而会愈演愈烈。)

  2、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来源:学|科|网]

  3、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问题的相互关系。

  4、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自己动手、动脑的认知水平。

  【教学方法】

  教法:用典型案例、精典问题的分析方法,创设情境和氛围,进行情境式教学。

  学法:阅读分析案例和地图,思考讨论总结、重要的数据对比分析。

  【教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显示案例、景观图片、图表、训练题目、知识结构)

  【教学设计】

  1、本节课的导入:环境问题是何时产生?怎样产生的呢?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原因。历史时期以自然原因为主,而当今主要由人为因素造成。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不平衡,各地人口合环境的压力也不一样,环境问题突出地区不言自明,环境问题的表现也各有各的特点。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的导学,投影录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教师可点拨:恶化的生态环境曾使玛雅文明消失,以史为鉴,为了长久的利益,上述地区应怎么去做?——应该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的导学,由于这一部分较难理解,先投影《淮河的水污染》,然后进行案例分析,教师需进行适当的补充、引导。通过上述各项活动,在设凝、提问、讨论后,经教师点拨、引申,让学生慢慢咀嚼、体味人类社会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最后师生共同从机理上揭示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4、教师拓展:在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地降低了,为此又须花费巨额资金去治理环境,付出高昂的代价。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绝不应再步其后尘!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大屏幕出示相关图片和资料)

  通过这些图片和材料让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我国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庞大的人口压力

  资源短缺的压力

  环境危机的压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过渡)

  通过以上资料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面对我国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并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大屏幕显示南水北调示意图请同学思考:南水北调能不能根本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紧张问题。

  那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呢?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问)有那些好的方法呢?请同学门给社会出出主意,你们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方法:

  调整农业结构

  开展综合利用

  开发利用新能源

  2、发展工业的同时注意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来实现。尽量地减少污染,对有污染的应该采取措施。

  4、大量的种植树木,绿化环境

  5、把居民区和工业区分开。

  6、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7、寻找新的清洁的能源。

  ……

  (巩固复习)略。

  资料补充介绍:植物与环境

  大气污染报警器 雪松,雪松对二氧化硫和氟化氢这两种气体很敏感,当雪松针叶出现发黄、枯焦现象时,说明周围可能有二氧化硫或氟化氢污染。

  紫花苜蓿、胡萝卜、菠菜可以监测二氧化硫污染;菖兰、郁金香、杏、梅葡萄可以监测氟污染;苹果、桃、玉米、洋葱可以监测氯污染。

  如果你想知道附近有没有氟污染,那么你不妨试一试,放一、二盆美丽的菖兰,随时注意它的生长表现,如果叶片边缘和尖端出现淡棕黄色的带状伤斑,而且受害组织之间有一明显的界限,这就是菖兰给你发出的.警报:你周围的空气中有氟污染,不可掉以轻心!菖兰是被大家所公认的很好的警报器,当氟的浓度在百万分之0.005时既会出现症状,而浓度在百万分之8时才对人有害,所以得到菖兰警报之后采取防污染措施还来得及。

  利用植物警报简单方便,既美化环境,又能监视污染,一举两得。

  空气净化器 有一些植物它们的“肚子”吸了不少“毒”,但却没有中毒,依然花枝争荣,生气盎然。

  据计算,1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20千克二氧化硫;1公顷银桦林每年可吸收11.8千克氟化氢;1公顷刺槐林每年可吸收氯气42千克;美洲槭等能吸收二氧化氮;栓皮栎、加拿大白杨、桂香柳等能吸收醛、酮、醇、醚和安息香砒啉等毒气。向日葵、夹竹桃等吸收污染气体的能力也很强。

  净化污水 芦苇、小糠草、泽泻能杀死水中的细菌;水葱、田蓟、水生薄荷等能杀死水中的大肠杆菌;凤眼莲、浮萍、菹草、金鱼藻等都有较高的吸收锌等重金属的能力天然消音器 据测定:1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30%,2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40%,3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50%,4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60%。

  天然氧气“制造厂” 植物既是天然氧气“制造厂”,又是二氧化碳的“广阔市场”,据统计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制造750千克氧气,吃掉1000千克二氧化碳。探矿手 在澳洲和挪威分别有石竹科的两种植物专门生长在含铜极高的土壤上,是铜矿的指示植物;在美国有一种豆科植物名叫“灰毛紫穗槐”,是铅矿的指示植物;还有一种豆科植物和一种十字花科植物,是硒矿的指示植物;在西德和瑞典,发现一种“堇菜”,专门生长在锌矿的废堆上,另一种十字花科的植物也能指示锌矿;在我国有一种“海洲香薷”,是铜矿的指示植物,在它们根部的干物质里含有3%的铜,当地的群众把这种植物称为“铜草”。

初一历史教案8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学习型社会的了解,终身学习的意愿,并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断进行更新。

  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了解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含义、对学习主体的要求,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能够理解终身教育的现实意义,养成积累知识、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学习型社会,理解学习型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知道终身学习的含义。结合前一课的学习,深化对学习型社会中学校和教育的认识。

  重点

  对终身教育的理解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

  对终身教育的理解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活动

  关于对终身教育的理解

  1、终身教育是人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持续不断地接受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它既是人一生所受各种教育的综合,同时也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这里,前者是从纵向上来谈的,说明终身教育含概人的一生。

  2、教育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变化,重要的是叫和学习模式也内在地发生了改变。这从终身教育的特点可以看出。

  3、可将终身教育的特点与传统教育的特点进行对比说明。传统教育仅把教育对象局限于中小学,忽视了中小学学习与幼年期学习、成年期发展的联系;把教育等同与学校教学,没有充分关注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从社会生产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展出发,进行具有实质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革新。因此,传统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强调掌握各个领域的黄钻们知识,忽视了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形成;在教育内容上,集中于抽象的知识,忽略了知识与生活、与人的情感等其他因素的联系;在教育功能上,强调筛选功能,忽视人的素质的充分、全面发展;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从外部施加,忽视了对学习主题个性、独立性的尊重和激发。终身教育则与此相反。

  4、做终身教育的实践者,这就是中社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做到对教育和学习活动持积极态度,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同多自己的提高对社会生活持积极态度。具体就是从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做起。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制能力,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还要养成用不同方式斤毫年升毫年个学习的习惯,学会观察、倾听,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考。要能够热闹市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并对自己的学习和手到的教育进行评价。要组到使自己置身于广泛的学习领域之中,并注重方法和原则的掌握,而不是仅仅局限与某些显证结论的学习和掌握。还要会利用不同的学习条件,作到使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不同的学习条件结合起来。学会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不断发展自己。

  教学资源

  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具有以下特点:①民主性。终身教育是为了一切人的教育,它一在使所有民众都能平等地获得受教育的机会。②形式多阳性。生活是多样的、丰富的,作为与此相适应的终身教育来说,也必须是多氧化的,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形态的总和。③连贯性。终身教育所要求的饿是各种教育的连贯性、一直性,是从整体上来看待和组织相互以来的教育过程的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的。“在任何能够一种概念中,教育将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得自己的地位,将贯穿于个性发展的始终;基于这样概念,现在把各类各级教育活动中密封式的相互隔绝的学多障碍加以消除,让位给充满生气的、有目的的相互交流”④自主性。终身教育尊重没个人的个性和独立性,重视学习者自主、自发地持续性发展,它不仅使学习内容多氧化的范围更加扩大,而且教育、学习的技术、方法也进一步扩大化,学习者可以自主得从多种内容和方法中进行选择。

  潜能

  一是指存在于人的身体内部的体力和脑力的综合,是已经具备的能力,知识没有通过一定的形式时微度第亿外部表现;还指这些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没有获得开发的机会,尚未变成一种可以损失有效运用的能力。

  板书设计

  终身学习

  1.社会发展对人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2.社会发展也使人们重视生活质量

  3.国家应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教学反思

  对单纯理论的教学应该注重多和实际相联系,我尽量这样去做了,可是我觉得现在学生的知识面太狭窄,他们似乎对窗外的世界一无所知,让我一腔热情都被浪费了。

初一历史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

  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

  2、“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据这一材料,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进化

  C、大脑的进化D、劳动

  4、下面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几十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设下陷井捕捉野兽

  C、人工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5、有关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面貌还保留着一些猿的特征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针

  C集体居住在山洞里D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6、山顶洞人是比北京人更进步的远古人类,是因为:()

  A手脚有明显分工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D过着群居生活

  7、北京人与元谋人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B人工取火御寒

  C过着群居生活D使用打制石器

  8、山顶洞人抵御野兽的攻击,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石器 B木棒C火把 D弓箭

  9、在同一地点发现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北京人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半坡原始人类D、河姆渡原始人类半坡原始人类

  1A2B3D4D5A6C7B8D9B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图是什么人?距今约多少年,位于哪条河的流域?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黄河流域

  ②图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石器和木棒

  ③图中人物的体质特征有何特点?

  北京人能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但头部还保留着猿类的一些特征。

  ④图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天然火火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类的体质,增强了与大自然斗争的能力。

  合作探究学习

  11、考古学家对北京人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现在我们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肢骨碎片、胫骨等,分属40多个不同年龄的个体。同时还有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的灰烬,其中兽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还有已经灭绝了的剑齿虎、肿骨鹿等……

  (1)请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一天中的劳动:妇女和儿童等采集果实,男子打渔,集体捕猎野兽,获取食物;

  一天中的.学习:长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猎的本领和生活的经验;

  一天中的娱乐: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会,竞技比赛等;

  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专人负责看管火种;

  其它: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

  三、浏览巩固。

  原始人类名称生活地点距今年代体质特征工具制造观念用火情况

  元谋人云南约170万年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等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北京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从事采集、渔猎等活动懂得爱美人工取火

  四、抽测达标。

  [导入新课]展示远古人类的头部模型。设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人类头部模型?那时侯,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人群?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课堂组织学生自学课文,完成学案

  学生充分展示后教师总结

  [小结]

  对本课内容的小结,教师可采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归纳,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并作为学习资料保存。

  七年级历史科教学案

  设计:张萍审核:班级:姓名:

  课题第1课祖国近内的远古居民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学习难点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自学内容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

  2、“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据这一材料,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进化

  C、大脑的进化D、劳动

  4、下面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几十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设下陷井捕捉野兽

  C、人工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5、有关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面貌还保留着一些猿的特征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针

  C集体居住在山洞里D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6、山顶洞人是比北京人更进步的远古人类,是因为:()

  A手脚有明显分工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D过着群居生活

  7、北京人与元谋人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B人工取火御寒

  C过着群居生活D使用打制石器

  8、山顶洞人抵御野兽的攻击,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石器 B木棒C火把 D弓箭

  9、在同一地点发现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北京人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半坡原始人类D、河姆渡原始人类半坡原始人类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图是什么人?距今约多少年,位于哪条河的流域?

  ②图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③图中人物的体质特征有何特点?

  ④图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合作探究学习

  11、考古学家对北京人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现在我们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肢骨碎片、胫骨等,分属40多个不同年龄的个体。同时还有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的灰烬,其中兽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还有已经灭绝了的剑齿虎、肿骨鹿等……

  (1)请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三、浏览巩固。

  原始人类名称生活地点距今年代体质特征工具制造观念用火情况

  元谋人云南约170万年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等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北京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从事采集、渔猎等活动懂得爱美人工取火

  七年级历史科教学案课时:2

  设计:张萍审核:班级:姓名:

  课题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主要的历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量

  (一)、复习与提问

  (二)、学习新知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

  4农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指导阅读复习提问:

  1:我国现在生产的农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麦)那么远古人类是靠什么手段来获取事物

  2讲:古老的神话,神农氏,教人耕种。从此有了农耕。

  3介绍、分析、提问三

  讨论:远古时人类采集食物会遇到什么困难?

  思考: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有那些?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时间:约四五千年

  地点:山东

  生产工具:石镰石锄

  原始手工业:黑陶白陶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私有财产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贫富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强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课时小结:

  自由发言,说出本课的知识要点。

  提问: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的异同?

  拓展想象:

  生活在原始农耕时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会有时么劳动分工?

  思考:贫富分化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变化?积极发言

  比较回答

  阅读思考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小结:同学们了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农耕生活。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带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原始饲养业、制陶和纺织的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种,原始的艺术也开始萌芽了。

  5分钟

  作业:动手写一段小文章:

  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板书设计:2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

  4农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粟

  5原始手工业陶器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石锄

  4原始手工业:黑陶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三、浏览巩固。

  四、抽测达标。[导入新课]

  [小结]

  七年级历史科教学案课时:1

  设计:张萍审核:班级:姓名: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三、浏览巩固。

  四、抽测达标。[导入新课]

  [小结]

初一历史教案10

  【课程标准】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xx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暴政的关系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初一历史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构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能够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

  ③开始:

  ④法律依据:

  ⑤资料:

  ⑥实施:

  ⑦结果:

  ⑧历史意义:

  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简要说明西藏民主改革,补充比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有哪些主要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等,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地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6.教师使用课件,运用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师使用课件,指导学生观看相关插图和材料,形象地了解土地改革经过和农民情绪,透过讨论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提问】

  (1)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初一历史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

  2、齐桓公率先称霸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3、秦国异军突起并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4、争霸的过程也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历史进步的表现;(难点)

  5、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拓展/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教学法;

  2、故事讲述法;

  3、小组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教学准备:

  1、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2、编排历史短剧:商鞅力说秦孝公进行变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幽王烽火戏诸候

  西周末年,国家连年灾荒,而周幽王却不理朝政,终日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当时周有一个诸候国叫褒国,其国君褒珦因规劝幽王而被关进大牢。褒珦之子为救父王不惜重金买得一年轻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给她宫廷礼仪,然后将她送给周幽王,从而褒珦被释。褒姒生得妩媚动人,深得幽王专宠并立为王后,但她有个怪脾气,就是从来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丝笑容。于是,幽王贴出告示: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一千。结果,众人白费心机,褒姒无动于衷。幽王手下有个爱逢迎拍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给幽王给了个坏主意,即烽火戏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二、新课分享

  (一)课堂准备

  学生快速阅读(3分钟),用最简单的话或词概括阅读后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老师在黑板注明关键词)

  学生概括:“国家”、“改革”“商鞅”、“战争”、“动荡”、“争夺”……

  教师:(询问:能否再简单一些,用一个字?)“乱”(板书大写的`“乱”字?学生表示认同)

  (二)围绕“乱”字展开话题并设问,请学生再次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乱”?

  2、怎么“乱”的?

  3、天下大“乱”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三)板书: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为什么会“乱”(板书)

  1、要求学生根据第一章所提供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史料,分析周王室衰败的必然性。(小组讨论)

  (①分封制确保了王室的血脉;②王室内部矛盾的不断显性化与统治力的衰弱。)乱世出英雄(板书)

  1、总括:

  (1)“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

  2、故事讲述

  (1)退避三舍;

  (2)秦晋之好;

  (3)问鼎中原;

  (4)卧薪尝胆。

  3、课本剧展示,回归历史:卫鞅力劝秦孝公纳其主张,实行变法。

  4、齐桓公率先称霸

  (1)条件

  a)良好的地理位置——地处东方,盛产渔盐,经济富庶;

  b)锐意进取,实行改革——管仲改革,国力逐渐强盛;

  c)战略战术——“尊王”、“攘夷”,整合也力量,树立了威信,最终成就霸业。

  (2)结果:齐桓公吹响了争霸有号角,诸侯之间互相兼并,诸侯国数量急剧减少,最后出现了以齐、宋、晋、秦、楚为代表的“春秋五霸”局面。

  设问:如何理解争霸也是民族融合与进步的过程?(小组讨论)

  (提示:诸侯国数量减少,割据状态与规模缩小,有利于国家向统一迈进。而且,诸侯国的兼并,使不同习俗的人走到了一起,也有利于民族团结。)

  4、秦国后来者居上——商鞅变法,秦称雄于世,并完成大一统。

  (1)秦为何成为“后来者”

  a)地处西北,国力弱小;

  b)受中原各大国轻视,被拒于诸侯盟会大门之外。

  (2)厚积薄发——商鞅变法及其影响

  a)鼓励垦荒,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爵与田宅;

  c)编制户口,严刑峻法,实行连坐;

  d)建立县制,国君直接任免官吏。

  (3)影响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b)涌现了一大批军事新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有利于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强化国家的控制力;

  d)有利于强化国王的权力;

  e)但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最终惨遭酷刑而死。

  乱之终结——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三、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兼并战争,最终消灭分裂实现天下统一。当今社会,和平是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大家也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四、训练与评价

  课后思考:以春秋战国为例,说明改革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初一历史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联横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面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检索资料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通过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不畏困难的恒心毅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分析、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还有待于提高。但七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并展现自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重点难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本课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程导入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多媒体播放)

  2700多年前,华夏大地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在那个激荡的时代,勇者彰显崛起之势,智者掀起变革风暴,谋者解开兴亡之谜,这就是中华文明正源生成的春秋战国时代。悠悠岁月沉封了那个金戈铁马、英雄浪漫的时代,留给我们的是古老的历史斑痕与辉煌而又沉重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西周末年,昏聩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终付出了身死国破的沉重代价,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出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和名称的含义。(学生找出并回答)同学们请注意,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形成的时期。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幕:说周王衰落 看纷争四起

  看多媒体出示的图片,从图片中我们看到东周时期,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权势,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实力大大下降,到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就更可怜了。而正是在此时,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下面我们就根据材料来分析诸侯争霸的原因。通过出示两则材料来帮助学生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一是周天子势力衰落,诸侯势力变得强大。二是为了争夺土地、财产、人口和权力。)实质就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幕:观春秋烽火 看霸主雄风

  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你们知道吗?(学生回答)

  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并结合老师的提示来分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学生分析并作答,教师总结。)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诸侯盟会,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之后起来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这两国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期最壮观的景象。

  在晋楚争霸中,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一跃成为中原霸主。(教师讲解)

  虽然称霸受挫,但楚国并没有放弃对霸主地位的追求,到楚庄王时,通过邲之战,楚国终成春秋一霸。(教师讲解)

  请一位学生朗读每课一得,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教育学生学习勾践的优秀品质。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个国家了,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幕:谈七雄兼并 解战国风云

  战国初期,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个国家,它们与原来的齐、楚、秦、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知道各国的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上中下。介绍战国七雄的实力变化特别是秦国,由学生扮演角色分析问题。进而导出“合纵”“连横”。著名的纵横家秦国的张仪、魏国的公孙衍等。那么,“合纵”“连横”政策的结果如何呢?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进行分析,教师进行指导。得出结论:合纵失败,秦国壮大,为后来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问题探究: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是“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恢弘壮观的春秋战国时期还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下面来看第四幕:讲趣味故事 悟历史智慧

  请一位学生生动地讲述一个成语故事,然后一起领悟其中的智慧。教师罗列一些相关的故事其启示。

  春秋战国,纷争不休,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最终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历史告诉我们,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让我们把视野移至海峡两岸,那一弯浅浅的海峡成为无数中国人抹不去的乡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世界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和梦想。遥想当年,国弱民穷,山河破碎,梁启超先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少年中国说》,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努力拼搏;看今朝,国泰民安,复兴在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齐努力、共奋斗、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请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牢记:中华复兴,重担在肩!

  活动3【练习】课堂练习

  四、作业

  多媒体出示作业:当堂练习。

  活动4【活动】课堂活动

  请一位学生生动地讲述一个成语故事,然后一起领悟其中的智慧。教师罗列一些相关的故事其启示。

  活动4【课堂小结】

初一历史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

  二、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_;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四、学习小节: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五、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附: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2、统一北方;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2、主要措施;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初一历史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初一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历史教案03-08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11-14

初中历史教案12-08

高中历史教案01-03

初中历史教案大全11-07

历史教案:洋务运动07-21

收复新疆历史教案07-25

初中历史教案15篇03-20

初中历史教案15篇02-21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初一历史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一历史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教案1

  【课程标准】:

  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电视《封神榜》吗?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导入。

  注意引导学生神话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艺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发展:简要讲述。

  2、周灭商:抽学生来讲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并要求学生概括出一个相关的成语来。并谈一谈这一战的胜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学生一起说西周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教师运用书上的地图说明西周的来历。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

  观察地图、识读地图

  三、分封制

  1、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以后,抽一学生来主持:对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

  由学生来主持,热情很高

  参与积极

  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诸候国?分别在哪条大河流域?诸候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分封制能长期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吗?

  2、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有关分封制利与弊的分析,为以后春秋的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结束

  点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决定了西周灭亡的必然命运。最终在周幽王在位时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镐京而统治结束。

  要求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时灭亡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原因,训练概括能力

  五、小结全课:学生来小结全课的内容。教师补充。

  六、学习与探究:学习测评,阅读“史海拾贝“。

  布置作业:心得与疑问。

初一历史教案2

  【自主回顾】

  (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师出示图片,边看边讲,以及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一时期,有哪些文化。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中国早在古代,就有世界上最新进的技术,而且至今保持在领先地位?

  2、我国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被人说是:“神医扁鹊,起死回生。”后人为什么这样崇拜?

  3、从节气的产生,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判断?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了解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今后的历史朝代产生了哪些影响。有什么意义?

  【巩固练习】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目前,在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北京人B.蓝田人C.元谋人D.山顶洞人

  2.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

  A.北京人B.半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3.在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 )的部落联盟首领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淮河流域

  4.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世纪( )

  A.晚500年B.早5000年C.早500年D.晚5000年

  5.把商朝的都城迁到殷的是( )

  A.文王B.伊尹C.盘庚D.纣

  6、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在( )

  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207年D.公元221年

  7.史书记载的“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发生在( )

  A.商朝B.西周C.春秋战国D.夏朝

  8.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可烧炭火的青铜器D.三星堆青铜立人象

  9.要研究商王的活动,最有说服力的文字资料的(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甲骨文D.铭文

  10.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处于战国时期的( )

  A.齐国B.楚国C.赵国D.秦国

  1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里指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B.楚汉战争C.长平之战D.秦完成统一

  【布置作业】

  列一份历史朝代表,及每个朝代帝王的作为。

  第四单元测试

  测试目的:对第四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整理提高和查漏补缺,以便下一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和教学。

  测试难度:较大

初一历史教案3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长安是唐朝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唐朝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日本、大食、天竺等国向唐朝派遣使节;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①通过对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课后的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的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④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联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使学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景况,认识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政治经济条件及其重大作用。

  ②运用观察、联想、比较、讨论等方法讲授本课内容,使学生感知日本等国的遣唐使节和中国的鉴真、玄奘等,为发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见,国力的强大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②日本等国的遣唐使、中国的高僧鉴真、玄奘等为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精神得到后人的景仰和继承。

  [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难点:唐朝的对外开放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

  [教学纲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对外交通

  2、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罗的遣唐使节

  二、鉴真东渡

  1、鉴真东渡的艰辛历程

  2、鉴真的贡献

  三、玄奘西游

  1、玄奘西游的艰苦经历

  2、玄奘西游的贡献

  [课堂练习]

  学生做“课课练”习题,独立完成。

  第5课唐代的中外交往

  1、唐朝最大的外贸港口是()。唐政府在广州设置(),管理对外贸易,这是历史上最早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2、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多个。

  3、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宠大,居各国之首。

  4、日本赴唐朝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使者是()。

  5、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向日本传播(),还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传给日本。他死后安葬在日本奈良的()。

  6、唐太宗时,僧人()西游()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7、玄奘把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珍藏在今天西安的()。

  8、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仿照()制度进行的改革。8世纪前期,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利用()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的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

初一历史教案4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会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探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学习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难点)

  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

  (导学方法)

  ①情境法: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②探究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③其他方法:指导法、讲解法、练习法等。

  (学习方式)

  学案导学 → 自研自探 → 合作探究 → 展示提升 → 质疑点拨 → 总结归纳

  (设疑预习) (静心独学) (交流互动) (板书、口述、或表演)(适当点拨) (知识梳理)

  (学法指导)

  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xx年、220年、221年、222年。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激发兴趣)

  学案导学(我学习。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仿微软雅黑字部分是学生供学生使用的学案)

  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本,完成以下探究活动,并把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好标记,独立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

初一历史教案5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国消灭了20xx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

  透过教师讲述土地改革的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大运动之一,土地改革的进行也是当时势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对巩固新政权有极端重要的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运用刘文彩这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旧社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状况,从而突出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对于土地改革的资料与性质,可结合教材图片让学生进行总结。

  对于土地改革的意义,应当先进行补充,讲述土地改革所带的结果及其在农村土地制度上的变化、农民社会地位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然后再从结果中引导学生归纳其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电影资料吗?(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认识)

  生:(思考并讨论)

  师:《白毛女》描述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十分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现实中,是有此人存在的。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仅16岁的她,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届33岁时才重返人间,此时的她已是满头白发。20xx年去世,死时80岁)

  师:同学们在听完“白毛女”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呢?在旧社会,地主是如何剥削广大农民的?

  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额地租;强迫农民为他们干活……

  师: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超多土地,阡陌相连,他依靠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最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进,小斗进”的伎俩巧敢豪夺,住的是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庄园,专门用水牢迫害穷苦百姓;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一句话,站在地主这边来说,就是坐享其成;站在农民那边来说,就是劳而无获。

  有个农民叫唐礼福。他家有件棉衣,已祖孙多代穿了162年。传到他这代的时候,已补丁摞补丁,看不出它的模样了。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辛,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更不要说买新衣服穿了。

  师:其实,众观整个中国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农民,他们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师:对,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历朝历代,人们不堪忍受的时候,就起来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总之,农民从始到终都在为土地而奋斗。到了毛泽东那里,以他对历史的熟谙和研究,深知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什么。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去为农民争取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土地,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展开了,下面就让我们一齐来学习新课。

  (讲授新课)

  第3课土地改革(板书)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书)

  (引导生阅读P11的第一段,了解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真正理解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进行土改。)

  师:正是由于旧封建土地制度的严重盘剥,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热情,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简介地主、富农、贫农、中农、雇农的阶级成份划分)

  (注:1950、6、30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时的阶级成份划分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产工具而不劳动,或者只做轻微的附带劳动,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划为地主。

  富农――凡自耕农土地有余,而兼顾人耕种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农民,自己无土地,资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获超过需要,并雇人耕种者为富农。

  中农――虽然占有土地,又拥有必须的生产工具,但既不剥削别人,也不出卖劳动力,靠自己的劳动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生者,划为中农成份。

  雇农――完全没有土地,而靠被人雇佣耕种者为雇农。

  贫农――占有不完全的生产工具,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靠出卖一部分劳动力为生者,划为贫农。这种农民一般都租种他人土地。)

  (副板书)

  地主、富农(10%)

  贫农、雇农、中农(90%)

  70%――80%

  20%――30%

  1、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板书)

  师:在旧中国的状况是这样的,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又是怎样的呢?

  2、新中国:新解放区未进行土改(板书)

  师: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地位有什么变化?(大家回顾第1课的资料,是否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生(思考并回答):中国人站起来,人民当家作主。

  师:对,大家回答得很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身作了国家的主人,也掌握了国家政权,地位得到提高的他们,于情于理都想去争取他们一向以来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土地,最典型的就是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获得土地。那么,在前面我们提到毛泽东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意识到这一点,此刻新中国成立了,他具体又是怎样去实践的呢?(引导生阅读P12的相关资料)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0)(板书)

  师:新的土地改革法里规定,在农民土地所有制下,土地归谁所有?

  生(思考并回答):农民。

  师:对,这是和旧的`地主阶级所有制的区别所在:大家一齐来观看P11―P12的四幅图片,在颁布新的土地改革法后,1950年冬起,全国又分批进行土改,土地当时都掌握在地主手中,就应如何做?――没收地主土地。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引导生看P12的图片),那么,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动脑筋P12)

  生(思考并回答)

  师(归纳总结):首先,封建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压迫的总根子,要把它给废除,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其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就当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师:地主赖以生存的土地被没收了,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反抗、阻止土改的开展……

  师:那么,在土改过程中,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这是为什么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减少土改的阻力……

  三、土地改革的成果(板书)

  1952年底,近三亿农民获得七亿亩土地(板书)

  (引导生阅读P12,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土改状况)

  (引导生阅读P12的第二段小字部分,找出这次土改与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回答):保有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中农放心,稳定……孤立……减少……发展……

  师:土地改革后,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并加以适当的讲解来到达这一目的,让学生明白建国初期的土改的意义是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

  注: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1)地主占有农村土地的70―80%,农民占地20―30%

  (1)全国3亿多无少地的农民无偿分得土地4660多万顷。

  (2)农民每年要向地主缴纳大约300―350亿公斤粮食供应的地租。

  (2)每年交地租达350亿公斤粮食。

  (3)存在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

  (3)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4)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103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为2,45亿元。

  (4)1952年,全国粮食供应总产量1639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为349亿元。

  四、土地改革的意义(板书)

  废除了……消灭了……巩固了……解放了……(板书)

  师:人民政府的威望在广大农民中迅速树立起来,即使在3年经济困难时期,农民们也坚持下来与共产党和国家共赴难关。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了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改革都已完成,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着重大的意义。

  课后练习:做《历史学习指导》(第3课)

初一历史教案6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师生共同充满激情地朗诵后,提问该词的作者及该词表达了作者一种的怎样的心情。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这首词体现了作岳飞当年不愿虚度年华的激昂心情以及决心抗金的雄心壮志。然后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你想知道《满江红.怒发冲冠》中“靖康之耻”是怎么回事吗?岳飞为“收拾旧山河”作出了怎样的斗争?从而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二)讲授新课

  (提问)金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建立的少数民族分别是怎样的?金与辽的关系怎样?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1目,师生归纳知识要点)

  (过渡)金灭辽后,又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面对辽的大举进攻,北宋军民是怎样做的呢?北宋统治者又是怎样做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1目,师生归纳知识要点)

  (过渡)由于北宋统治者的妥协投降,北宋军民取得的东京保卫战并没有改变北宋的命运,北宋最终还是灭亡了。那么,北宋又是怎样灭亡的?

  (生1:由于发生了靖康之变。生2:北宋统治者的妥协投降和腐败。)教师及时作出肯定及表扬。

  北宋灭亡的同一年,南宋建立。生答出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定都的都城。南宋建立后,金又发动了对南宋的大举进攻。面对金的大举进攻。以岳飞为代表的抗战派坚决抵抗。教师积极创设一系列环环想扣的问题情境:

  课件一:《七嘴八舌岳飞》,你知道有关岳飞的哪些故事?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查资料,学生补充了大量课本以外的知识,使岳飞抗金将领的伟大形象跃于纸上。)

  课件二:你知道岳飞领导的岳家军取得辉煌战果的原因有哪些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抗金斗争是正义的,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这是抗金斗争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就是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等。)

  课件三:抗金形势一片大好,宋高宗为何急令岳飞班师回朝?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又展开了依次积极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宋高宗害怕抗金力量的壮大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教师及时总结和表扬,指出岳飞班师回朝后,宋高宗和秦桧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

  课件四:你如何评价岳飞?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参与、讨论、调查、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综合分析,自己得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看他对历史发展起的作用”;“看他的作为是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对于学生创新的火花,教师及时作出表扬性的评价。

  有的学生认为岳飞是南宋杰出的军事家,著名的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领导宋军还取得堰城大捷的胜利,打败金军大将兀术领导的最精锐的部队“铁浮图”和“拐子马”。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保护了中原地区较高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有的学生补充道,岳飞还是一个优秀的词作家和书法家,因为他曾留下了慷慨激昂、豪情满怀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写了充满爱国情感、气吞山河的“还我河山”这四个大字。总之,岳飞虽死犹生,流芳百世,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我希望自己也像岳飞那样,做一个对班级、学校、社会有贡献的人。

  课件五:我们说岳飞是抗金名将,能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

  在学生互相争辩的基础上,教师指出:一般把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勇于通外国侵略者斗争的人物称为民族英雄。学生举出了象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属于民族英雄。

  课件六:岳飞的事迹能够流传至今,你认为是为什么?你能从他身上学习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畅所欲言,一致认为应学习岳飞爱国爱民的高尚品质。从而达到了古为今用、在体验中感悟历史的目的。

  岳飞被害后,宋金加紧了投降议和活动,并于1141年,签定了宋金和议。学生回答宋金和议的内容和影响。然后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你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历史上的三次议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三次议和的内容,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考虑三次议和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宋金和议后,为适应对劫掠来的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管理,(课件展示)假如你是金朝的统治者,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改变女真旧俗,巩固自己的统治?(学生根据课本,各抒己见,献计献策。)

  (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宋金南北对峙,(课件展示)心灵探险:学习了这一课后,你有哪些感悟?又有哪些疑问?(主动探究,互相解疑)最后:得出:历史和人民永远是公正的,爱国爱民者永远受到尊敬;祸国殃民者遭到唾弃,遗臭万年。教师让学生对照板书设计复述宋金南北对峙形成的过程。(课件展示)

  (四)布置课后探究活动

  以“走进少数民族”为题,调查了解周围生活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及其历史,办一期历史小报。

初一历史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为什么说环境问题就是发展问题,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处理好了,环境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发展的问题处理不好,环境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反而会愈演愈烈。)

  2、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来源:学|科|网]

  3、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问题的相互关系。

  4、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自己动手、动脑的认知水平。

  【教学方法】

  教法:用典型案例、精典问题的分析方法,创设情境和氛围,进行情境式教学。

  学法:阅读分析案例和地图,思考讨论总结、重要的数据对比分析。

  【教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显示案例、景观图片、图表、训练题目、知识结构)

  【教学设计】

  1、本节课的导入:环境问题是何时产生?怎样产生的呢?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原因。历史时期以自然原因为主,而当今主要由人为因素造成。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不平衡,各地人口合环境的压力也不一样,环境问题突出地区不言自明,环境问题的表现也各有各的特点。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的导学,投影录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教师可点拨:恶化的生态环境曾使玛雅文明消失,以史为鉴,为了长久的利益,上述地区应怎么去做?——应该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的导学,由于这一部分较难理解,先投影《淮河的水污染》,然后进行案例分析,教师需进行适当的补充、引导。通过上述各项活动,在设凝、提问、讨论后,经教师点拨、引申,让学生慢慢咀嚼、体味人类社会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最后师生共同从机理上揭示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4、教师拓展:在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地降低了,为此又须花费巨额资金去治理环境,付出高昂的代价。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绝不应再步其后尘!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大屏幕出示相关图片和资料)

  通过这些图片和材料让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我国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庞大的人口压力

  资源短缺的压力

  环境危机的压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过渡)

  通过以上资料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面对我国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并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大屏幕显示南水北调示意图请同学思考:南水北调能不能根本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紧张问题。

  那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呢?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问)有那些好的方法呢?请同学门给社会出出主意,你们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方法:

  调整农业结构

  开展综合利用

  开发利用新能源

  2、发展工业的同时注意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来实现。尽量地减少污染,对有污染的应该采取措施。

  4、大量的种植树木,绿化环境

  5、把居民区和工业区分开。

  6、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7、寻找新的清洁的能源。

  ……

  (巩固复习)略。

  资料补充介绍:植物与环境

  大气污染报警器 雪松,雪松对二氧化硫和氟化氢这两种气体很敏感,当雪松针叶出现发黄、枯焦现象时,说明周围可能有二氧化硫或氟化氢污染。

  紫花苜蓿、胡萝卜、菠菜可以监测二氧化硫污染;菖兰、郁金香、杏、梅葡萄可以监测氟污染;苹果、桃、玉米、洋葱可以监测氯污染。

  如果你想知道附近有没有氟污染,那么你不妨试一试,放一、二盆美丽的菖兰,随时注意它的生长表现,如果叶片边缘和尖端出现淡棕黄色的带状伤斑,而且受害组织之间有一明显的界限,这就是菖兰给你发出的.警报:你周围的空气中有氟污染,不可掉以轻心!菖兰是被大家所公认的很好的警报器,当氟的浓度在百万分之0.005时既会出现症状,而浓度在百万分之8时才对人有害,所以得到菖兰警报之后采取防污染措施还来得及。

  利用植物警报简单方便,既美化环境,又能监视污染,一举两得。

  空气净化器 有一些植物它们的“肚子”吸了不少“毒”,但却没有中毒,依然花枝争荣,生气盎然。

  据计算,1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20千克二氧化硫;1公顷银桦林每年可吸收11.8千克氟化氢;1公顷刺槐林每年可吸收氯气42千克;美洲槭等能吸收二氧化氮;栓皮栎、加拿大白杨、桂香柳等能吸收醛、酮、醇、醚和安息香砒啉等毒气。向日葵、夹竹桃等吸收污染气体的能力也很强。

  净化污水 芦苇、小糠草、泽泻能杀死水中的细菌;水葱、田蓟、水生薄荷等能杀死水中的大肠杆菌;凤眼莲、浮萍、菹草、金鱼藻等都有较高的吸收锌等重金属的能力天然消音器 据测定:1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30%,2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40%,3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50%,4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60%。

  天然氧气“制造厂” 植物既是天然氧气“制造厂”,又是二氧化碳的“广阔市场”,据统计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制造750千克氧气,吃掉1000千克二氧化碳。探矿手 在澳洲和挪威分别有石竹科的两种植物专门生长在含铜极高的土壤上,是铜矿的指示植物;在美国有一种豆科植物名叫“灰毛紫穗槐”,是铅矿的指示植物;还有一种豆科植物和一种十字花科植物,是硒矿的指示植物;在西德和瑞典,发现一种“堇菜”,专门生长在锌矿的废堆上,另一种十字花科的植物也能指示锌矿;在我国有一种“海洲香薷”,是铜矿的指示植物,在它们根部的干物质里含有3%的铜,当地的群众把这种植物称为“铜草”。

初一历史教案8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学习型社会的了解,终身学习的意愿,并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断进行更新。

  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了解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含义、对学习主体的要求,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能够理解终身教育的现实意义,养成积累知识、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学习型社会,理解学习型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知道终身学习的含义。结合前一课的学习,深化对学习型社会中学校和教育的认识。

  重点

  对终身教育的理解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

  对终身教育的理解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活动

  关于对终身教育的理解

  1、终身教育是人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持续不断地接受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它既是人一生所受各种教育的综合,同时也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这里,前者是从纵向上来谈的,说明终身教育含概人的一生。

  2、教育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变化,重要的是叫和学习模式也内在地发生了改变。这从终身教育的特点可以看出。

  3、可将终身教育的特点与传统教育的特点进行对比说明。传统教育仅把教育对象局限于中小学,忽视了中小学学习与幼年期学习、成年期发展的联系;把教育等同与学校教学,没有充分关注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从社会生产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展出发,进行具有实质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革新。因此,传统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强调掌握各个领域的黄钻们知识,忽视了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形成;在教育内容上,集中于抽象的知识,忽略了知识与生活、与人的情感等其他因素的联系;在教育功能上,强调筛选功能,忽视人的素质的充分、全面发展;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从外部施加,忽视了对学习主题个性、独立性的尊重和激发。终身教育则与此相反。

  4、做终身教育的实践者,这就是中社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做到对教育和学习活动持积极态度,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同多自己的提高对社会生活持积极态度。具体就是从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做起。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制能力,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还要养成用不同方式斤毫年升毫年个学习的习惯,学会观察、倾听,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考。要能够热闹市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并对自己的学习和手到的教育进行评价。要组到使自己置身于广泛的学习领域之中,并注重方法和原则的掌握,而不是仅仅局限与某些显证结论的学习和掌握。还要会利用不同的学习条件,作到使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不同的学习条件结合起来。学会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不断发展自己。

  教学资源

  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具有以下特点:①民主性。终身教育是为了一切人的教育,它一在使所有民众都能平等地获得受教育的机会。②形式多阳性。生活是多样的、丰富的,作为与此相适应的终身教育来说,也必须是多氧化的,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形态的总和。③连贯性。终身教育所要求的饿是各种教育的连贯性、一直性,是从整体上来看待和组织相互以来的教育过程的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的。“在任何能够一种概念中,教育将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得自己的地位,将贯穿于个性发展的始终;基于这样概念,现在把各类各级教育活动中密封式的相互隔绝的学多障碍加以消除,让位给充满生气的、有目的的相互交流”④自主性。终身教育尊重没个人的个性和独立性,重视学习者自主、自发地持续性发展,它不仅使学习内容多氧化的范围更加扩大,而且教育、学习的技术、方法也进一步扩大化,学习者可以自主得从多种内容和方法中进行选择。

  潜能

  一是指存在于人的身体内部的体力和脑力的综合,是已经具备的能力,知识没有通过一定的形式时微度第亿外部表现;还指这些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没有获得开发的机会,尚未变成一种可以损失有效运用的能力。

  板书设计

  终身学习

  1.社会发展对人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2.社会发展也使人们重视生活质量

  3.国家应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教学反思

  对单纯理论的教学应该注重多和实际相联系,我尽量这样去做了,可是我觉得现在学生的知识面太狭窄,他们似乎对窗外的世界一无所知,让我一腔热情都被浪费了。

初一历史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

  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

  2、“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据这一材料,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进化

  C、大脑的进化D、劳动

  4、下面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几十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设下陷井捕捉野兽

  C、人工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5、有关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面貌还保留着一些猿的特征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针

  C集体居住在山洞里D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6、山顶洞人是比北京人更进步的远古人类,是因为:()

  A手脚有明显分工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D过着群居生活

  7、北京人与元谋人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B人工取火御寒

  C过着群居生活D使用打制石器

  8、山顶洞人抵御野兽的攻击,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石器 B木棒C火把 D弓箭

  9、在同一地点发现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北京人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半坡原始人类D、河姆渡原始人类半坡原始人类

  1A2B3D4D5A6C7B8D9B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图是什么人?距今约多少年,位于哪条河的流域?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黄河流域

  ②图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石器和木棒

  ③图中人物的体质特征有何特点?

  北京人能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但头部还保留着猿类的一些特征。

  ④图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天然火火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类的体质,增强了与大自然斗争的能力。

  合作探究学习

  11、考古学家对北京人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现在我们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肢骨碎片、胫骨等,分属40多个不同年龄的个体。同时还有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的灰烬,其中兽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还有已经灭绝了的剑齿虎、肿骨鹿等……

  (1)请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一天中的劳动:妇女和儿童等采集果实,男子打渔,集体捕猎野兽,获取食物;

  一天中的.学习:长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猎的本领和生活的经验;

  一天中的娱乐: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会,竞技比赛等;

  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专人负责看管火种;

  其它: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

  三、浏览巩固。

  原始人类名称生活地点距今年代体质特征工具制造观念用火情况

  元谋人云南约170万年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等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北京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从事采集、渔猎等活动懂得爱美人工取火

  四、抽测达标。

  [导入新课]展示远古人类的头部模型。设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人类头部模型?那时侯,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人群?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课堂组织学生自学课文,完成学案

  学生充分展示后教师总结

  [小结]

  对本课内容的小结,教师可采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归纳,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并作为学习资料保存。

  七年级历史科教学案

  设计:张萍审核:班级:姓名:

  课题第1课祖国近内的远古居民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学习难点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自学内容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

  2、“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据这一材料,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进化

  C、大脑的进化D、劳动

  4、下面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几十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设下陷井捕捉野兽

  C、人工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5、有关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面貌还保留着一些猿的特征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针

  C集体居住在山洞里D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6、山顶洞人是比北京人更进步的远古人类,是因为:()

  A手脚有明显分工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D过着群居生活

  7、北京人与元谋人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B人工取火御寒

  C过着群居生活D使用打制石器

  8、山顶洞人抵御野兽的攻击,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石器 B木棒C火把 D弓箭

  9、在同一地点发现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北京人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半坡原始人类D、河姆渡原始人类半坡原始人类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图是什么人?距今约多少年,位于哪条河的流域?

  ②图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③图中人物的体质特征有何特点?

  ④图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合作探究学习

  11、考古学家对北京人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现在我们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肢骨碎片、胫骨等,分属40多个不同年龄的个体。同时还有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的灰烬,其中兽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还有已经灭绝了的剑齿虎、肿骨鹿等……

  (1)请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三、浏览巩固。

  原始人类名称生活地点距今年代体质特征工具制造观念用火情况

  元谋人云南约170万年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等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北京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从事采集、渔猎等活动懂得爱美人工取火

  七年级历史科教学案课时:2

  设计:张萍审核:班级:姓名:

  课题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主要的历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量

  (一)、复习与提问

  (二)、学习新知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

  4农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指导阅读复习提问:

  1:我国现在生产的农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麦)那么远古人类是靠什么手段来获取事物

  2讲:古老的神话,神农氏,教人耕种。从此有了农耕。

  3介绍、分析、提问三

  讨论:远古时人类采集食物会遇到什么困难?

  思考: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有那些?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时间:约四五千年

  地点:山东

  生产工具:石镰石锄

  原始手工业:黑陶白陶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私有财产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贫富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强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课时小结:

  自由发言,说出本课的知识要点。

  提问: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的异同?

  拓展想象:

  生活在原始农耕时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会有时么劳动分工?

  思考:贫富分化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变化?积极发言

  比较回答

  阅读思考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小结:同学们了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农耕生活。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带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原始饲养业、制陶和纺织的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种,原始的艺术也开始萌芽了。

  5分钟

  作业:动手写一段小文章:

  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板书设计:2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

  4农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粟

  5原始手工业陶器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石锄

  4原始手工业:黑陶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三、浏览巩固。

  四、抽测达标。[导入新课]

  [小结]

  七年级历史科教学案课时:1

  设计:张萍审核:班级:姓名: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三、浏览巩固。

  四、抽测达标。[导入新课]

  [小结]

初一历史教案10

  【课程标准】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xx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暴政的关系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初一历史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构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能够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

  ③开始:

  ④法律依据:

  ⑤资料:

  ⑥实施:

  ⑦结果:

  ⑧历史意义:

  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简要说明西藏民主改革,补充比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有哪些主要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等,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地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6.教师使用课件,运用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师使用课件,指导学生观看相关插图和材料,形象地了解土地改革经过和农民情绪,透过讨论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提问】

  (1)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初一历史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

  2、齐桓公率先称霸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3、秦国异军突起并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4、争霸的过程也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历史进步的表现;(难点)

  5、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拓展/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教学法;

  2、故事讲述法;

  3、小组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教学准备:

  1、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2、编排历史短剧:商鞅力说秦孝公进行变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幽王烽火戏诸候

  西周末年,国家连年灾荒,而周幽王却不理朝政,终日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当时周有一个诸候国叫褒国,其国君褒珦因规劝幽王而被关进大牢。褒珦之子为救父王不惜重金买得一年轻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给她宫廷礼仪,然后将她送给周幽王,从而褒珦被释。褒姒生得妩媚动人,深得幽王专宠并立为王后,但她有个怪脾气,就是从来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丝笑容。于是,幽王贴出告示: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一千。结果,众人白费心机,褒姒无动于衷。幽王手下有个爱逢迎拍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给幽王给了个坏主意,即烽火戏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二、新课分享

  (一)课堂准备

  学生快速阅读(3分钟),用最简单的话或词概括阅读后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老师在黑板注明关键词)

  学生概括:“国家”、“改革”“商鞅”、“战争”、“动荡”、“争夺”……

  教师:(询问:能否再简单一些,用一个字?)“乱”(板书大写的`“乱”字?学生表示认同)

  (二)围绕“乱”字展开话题并设问,请学生再次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乱”?

  2、怎么“乱”的?

  3、天下大“乱”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三)板书: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为什么会“乱”(板书)

  1、要求学生根据第一章所提供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史料,分析周王室衰败的必然性。(小组讨论)

  (①分封制确保了王室的血脉;②王室内部矛盾的不断显性化与统治力的衰弱。)乱世出英雄(板书)

  1、总括:

  (1)“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

  2、故事讲述

  (1)退避三舍;

  (2)秦晋之好;

  (3)问鼎中原;

  (4)卧薪尝胆。

  3、课本剧展示,回归历史:卫鞅力劝秦孝公纳其主张,实行变法。

  4、齐桓公率先称霸

  (1)条件

  a)良好的地理位置——地处东方,盛产渔盐,经济富庶;

  b)锐意进取,实行改革——管仲改革,国力逐渐强盛;

  c)战略战术——“尊王”、“攘夷”,整合也力量,树立了威信,最终成就霸业。

  (2)结果:齐桓公吹响了争霸有号角,诸侯之间互相兼并,诸侯国数量急剧减少,最后出现了以齐、宋、晋、秦、楚为代表的“春秋五霸”局面。

  设问:如何理解争霸也是民族融合与进步的过程?(小组讨论)

  (提示:诸侯国数量减少,割据状态与规模缩小,有利于国家向统一迈进。而且,诸侯国的兼并,使不同习俗的人走到了一起,也有利于民族团结。)

  4、秦国后来者居上——商鞅变法,秦称雄于世,并完成大一统。

  (1)秦为何成为“后来者”

  a)地处西北,国力弱小;

  b)受中原各大国轻视,被拒于诸侯盟会大门之外。

  (2)厚积薄发——商鞅变法及其影响

  a)鼓励垦荒,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爵与田宅;

  c)编制户口,严刑峻法,实行连坐;

  d)建立县制,国君直接任免官吏。

  (3)影响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b)涌现了一大批军事新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有利于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强化国家的控制力;

  d)有利于强化国王的权力;

  e)但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最终惨遭酷刑而死。

  乱之终结——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三、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兼并战争,最终消灭分裂实现天下统一。当今社会,和平是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大家也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四、训练与评价

  课后思考:以春秋战国为例,说明改革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初一历史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联横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面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检索资料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通过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不畏困难的恒心毅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分析、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还有待于提高。但七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并展现自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重点难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本课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程导入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多媒体播放)

  2700多年前,华夏大地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在那个激荡的时代,勇者彰显崛起之势,智者掀起变革风暴,谋者解开兴亡之谜,这就是中华文明正源生成的春秋战国时代。悠悠岁月沉封了那个金戈铁马、英雄浪漫的时代,留给我们的是古老的历史斑痕与辉煌而又沉重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西周末年,昏聩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终付出了身死国破的沉重代价,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出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和名称的含义。(学生找出并回答)同学们请注意,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形成的时期。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幕:说周王衰落 看纷争四起

  看多媒体出示的图片,从图片中我们看到东周时期,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权势,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实力大大下降,到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就更可怜了。而正是在此时,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下面我们就根据材料来分析诸侯争霸的原因。通过出示两则材料来帮助学生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一是周天子势力衰落,诸侯势力变得强大。二是为了争夺土地、财产、人口和权力。)实质就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幕:观春秋烽火 看霸主雄风

  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你们知道吗?(学生回答)

  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并结合老师的提示来分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学生分析并作答,教师总结。)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诸侯盟会,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之后起来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这两国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期最壮观的景象。

  在晋楚争霸中,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一跃成为中原霸主。(教师讲解)

  虽然称霸受挫,但楚国并没有放弃对霸主地位的追求,到楚庄王时,通过邲之战,楚国终成春秋一霸。(教师讲解)

  请一位学生朗读每课一得,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教育学生学习勾践的优秀品质。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个国家了,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幕:谈七雄兼并 解战国风云

  战国初期,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个国家,它们与原来的齐、楚、秦、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知道各国的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上中下。介绍战国七雄的实力变化特别是秦国,由学生扮演角色分析问题。进而导出“合纵”“连横”。著名的纵横家秦国的张仪、魏国的公孙衍等。那么,“合纵”“连横”政策的结果如何呢?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进行分析,教师进行指导。得出结论:合纵失败,秦国壮大,为后来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问题探究: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是“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恢弘壮观的春秋战国时期还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下面来看第四幕:讲趣味故事 悟历史智慧

  请一位学生生动地讲述一个成语故事,然后一起领悟其中的智慧。教师罗列一些相关的故事其启示。

  春秋战国,纷争不休,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最终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历史告诉我们,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让我们把视野移至海峡两岸,那一弯浅浅的海峡成为无数中国人抹不去的乡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世界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和梦想。遥想当年,国弱民穷,山河破碎,梁启超先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少年中国说》,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努力拼搏;看今朝,国泰民安,复兴在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齐努力、共奋斗、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请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牢记:中华复兴,重担在肩!

  活动3【练习】课堂练习

  四、作业

  多媒体出示作业:当堂练习。

  活动4【活动】课堂活动

  请一位学生生动地讲述一个成语故事,然后一起领悟其中的智慧。教师罗列一些相关的故事其启示。

  活动4【课堂小结】

初一历史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

  二、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_;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四、学习小节: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五、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附: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2、统一北方;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2、主要措施;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