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的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购物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购物的教案1
活动目标
1、认识人民币1角、5角、1元,并会灵活运用。
2、了解人民币、标签、物品三者的关系,产生购物的兴趣。
3、主动参与活动,体验超市购物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人民币1角、5角、1元,了解人民币、标签、物品三者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创设超市情
2、投影仪1台
3、人民币学具每个幼儿1套
4、实物若干、标签若干
活动过程
一、歌”进入活动室随音乐“卡通之。
师:“宝宝们,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嘟嘟超市的门前,你们知道超市里是干什么的吗?(幼儿:卖东西的地方)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逛超市吧!
(激发幼儿购买的欲望。)
二、幼儿进超市购物
1、师:“宝宝们看,超市里摆放的东西多整齐呀!你们看这里摆放的是什么(教师指向文具区)(幼儿会说:“这里有铅笔、棒棒胶、橡皮、尺子”等),这里是卖学习用品的地方,是文具区。
依照此方法逐一介绍生活用品区、图书区、食品区。
(让幼儿知道超市的物品是分类摆放的`。)
2、师:“宝宝们看,每排物品的下面都有一个标签,它表示上面的物品是多少钱,我们在卖东西的时候要看好价格和手中的钱再买,下面老师发给每个小朋友一个钱包,自己去卖东西好吗?
(分发钱包,幼儿自己去购物)告诉幼儿买完东西要到收印台去交钱。买东西时不推、不挤,做一个文明的小顾客。(保育员老师扮演收印员)
3、幼儿在卖东西的时候可能出现一些问题,这时教师只是旁观,不给予帮助。
4、师:“宝宝们到老师这边来,老师看看你们买到什么东西了?”
幼儿围到教师身边,师问:“你买到什么了?”“你为什么没买到东西?”
有的幼儿没买到东西可能活说:“我不认识钱。”“我不认识上面的字。”“我不会花钱。”等,这时教师让买到东西的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买到东西的。
(此环节让幼儿认识到不认识钱不会花钱是买不到东西的,从而激发幼儿认识和使用人民币的欲望。)
步骤2
三、交流比较
请买到东西的幼儿到投影仪前演示并说说自己买的是什么、怎样付的款。
如:用1角钱买了一根铅笔。就在投影仪上摆出一根铅笔、1角的标签和一个1角的硬币,从而让幼儿认识1角钱。
用同样的方法认识5角及1元的硬币,并了解5个1角和1个5角一样多,2个5角和1个1元一样多,10个1角和1个1元一样多。
(在幼儿叙述的过程中不认识人民币的幼儿学到了本领,认识了人民币,也学会了怎么使用,他们会有强烈的购买欲望,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本领)
四、再次去超市购物
师:“宝宝们现在认识钱了吗?知道怎样买东西了吗?我们现在再次进入超市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吧!如果不小心把东西碰到了地上该怎么办?(幼儿:“把它捡起来”)对,捡起来放回原处。好,现在出发吧!
幼儿自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去收印台交款。
师:“宝宝们快开告诉老师这次你买到什么东西了?用了多少钱?”
幼儿个个会非常兴奋的向老师说自己买到了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
(幼儿的本领得到了展示,他们会感到非常自豪。)
五、教育幼儿不乱花钱
师:“宝宝们手中还有钱吗?(幼儿:“有”)我们剩下的钱不能乱花,应该把它积攒起来留到以后有用的时候再用。今天我们学会了购物,以后我们要做家长的小帮手,帮他们去买东西好吗?(幼儿:“好”)现在宝宝们把剩下的钱放在存钱罐中吧!”
收学具,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只是让幼儿初步了解人民币,通过超市购物的游戏来认识人民币,幼儿兴趣颇高,求知欲强烈。但活动前对幼儿原有知识经验估计得过高,导致幼儿在第一次购物中遇到很大的困难,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感到吃力。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深入了解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孩子,这样才能使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小百科:超市一般是指商品开放陈列、顾客自我选购、排队收银结算,以经营生鲜食品、日杂用品为主的商店。一种消费者自助选购、统一收银结算的零售企业。在中国,超级市场被引入于1978年,当时称作自选商场。
购物的教案2
教材分析
对教材的理解:课标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创设了笑笑一家人去超市购物的情境,提供了所购物品的价格表,进而提出“估算花了多少钱”这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教材中提供了5种不同的估算策略,其目的有二:一是对常见的估算策略进行总结,二是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接着,通过“试一试”的三道生活化习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估算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前几册的学习,对估算的'意识,方法和应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内容是“估算费用”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常见估算策略的总结,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估算的一些基础知识并具有了一定的估算能力。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在生活中,学生接触一些购物的实际问题。
3、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从中发现规律,在活动中体验探索的活动方法。
4、我的思考: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每一位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展开思维、发展能力。因此,本课教学我注重以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观察、讨论、概括和验证数学活动中的规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理解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并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发展估算意识。
过程与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估算的方法的掌握、估算意识的提高。
教学难点:多种估算方法的理解。
购物的教案3
活动目标:
1.积极动脑,与老师、同伴互动交流解决问题,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
2.综合运用6的计数、加减以及食物营养等知识经验进行合理计划,发展理性、逻辑思维能力。
3.能将6元钱自主的进行合理分配,并运用图画、数字记录自己的购物计划。
活动准备:
1.幼儿有超市购物和食物营养相关经验
2.超市商品图片和写有“六元钱”的图片;幼儿用记录表;板夹;水彩笔;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1.谈话:天气越来越暖和了,什么季节来到了?我们一起去春游吧!春游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呢?
小结:春游前要准备合适的衣服鞋子,以及食物、饮料、玩具等。2.出示超市商品图,分类认识各种商品及商品价钱超市里有什么?数字代表什么?哪些是你喜欢的?3.出示图片“6元钱”,引出购物计划
每人只准备6元钱,要准备一顿午餐及春游需要的东西,该怎样选择商品?我们先来做一个购物计划。
二、幼儿综合运用6的计数、加减以及食物营养等知识经验制定购物计划
1.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表上有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幼儿总结出有购物篮的一栏记录所买商品,有数字的一栏记录所用钱数。
2.幼儿第一次计划,运用图画、数字进行记录
强调要求:只有6元钱不能花超,要准备一顿午餐,再买些其它春游需要的东西。
3.幼儿展示计划:我买了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午餐是什么?教师引导其他幼儿一起计算钱数,并分析计划的合理性。分析重点:(1)花了多少钱,怎样花的正合适;(2)午餐是什么?营养是否合理;饮料是否健康;(3)除了食物,还准备了什么;(4)记录是否清晰条理。
4.幼儿进一步明确要求,进行第二次计划
请幼儿分析自己第一次计划存在的.不足,结合教师的要求进行更合理的计划。
个别幼儿展示第二次计划,教师引导分析,让幼儿感受第二次计划的更合理性。
三、结合春游需要对幼儿进行安全和环保教育春游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大班音乐活动《小鸟落落》
活动目标:
1、感受三拍子歌曲的优美旋律,萌发幼儿爱鸟和关爱大自然的情感。
2、幼儿能理解歌词,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重点)
3、演唱时能表现休止符处的跳跃以及旋律的连贯。(难点)活动准备:图片、节奏图、钢琴活动过程:
一、模仿小鸟唱歌,做发声练习。
1、幼儿随伴奏一起学小鸟叫:叽喳叽喳叽叽喳。
2、幼儿和教师一起前面轻轻的学小鸟叫,后面高兴的连贯的学小鸟叫。
二、给小鸟选地方安家。
1、春天来了,小鸟喜欢把家安在什么地方呢?
2、出示图片,幼儿说出老师给小鸟选的地方都有什么?三、理解歌词,感受三拍子歌曲的优美旋律。
1、幼儿欣赏歌曲,说说老师都告诉小鸟什么了?2、再次欣赏歌曲,说说歌曲是几拍子的?
3、边打节奏边演唱歌曲,幼儿用身体动作突出三拍子的特点。四、学唱歌曲,表现休止符处的跳跃以及旋律的连贯。1、幼儿欣赏歌曲,说说每一句前面和后面的不同感受。2、出示节奏图,帮助幼儿幼儿唱好休止符和连音处。每一句前面唱的轻巧、跳跃表示很喜欢小鸟,后面把爱鸟用连贯、舒展的声音表现出来。
3幼儿完整地演唱歌曲,注意休止符和连音处。
重点指导幼儿唱好最后一句,用渐弱的声音来表达爱鸟的亲切感情。
4、这里不但风景美,人也很好,很自然的学习第二段。5、接唱。幼儿分组演唱,表现休止符处的跳跃以及旋律的连贯。
五、加上一定的动作快乐的演唱歌曲。
1、幼儿根据歌词每一句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唱时有什么不同?根据歌曲内容自由表现对小鸟的爱。2、学小鸟快乐的飞出活动室。
购物的教案4
活动目标:
1、能细致分辨相似图案之间的差异。
2、正确判断并找出一模一样的物品。
活动准备:
教具:橙边大卡片4张、红边大卡片16张(4组,每组4张)、小猴大卡片1张、磁铁(自备)。
幼儿材料:<超市购物>游戏图、<购物单>卡片。
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
1、介绍新朋友。
师:“小朋友,你们看今天有一位客人来这里,它是谁?”
2、欢迎新朋友。
师:“哦!我们对它表示欢迎吧!”(师带领幼儿一起鼓掌)
3、为新朋友起名字。
师:(拿起小猴子大卡片遮住脸,声音稍变,模仿小猴子)说:“你们好,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帮我取一个吧?”(老师挑一个幼儿起的名字运用,如‘花花’等)
4、和“花花”一起去超市购物。
1)师:“花花想去超市买东西,你们去过超市吗?”
2)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花花去超市逛一逛,为D家人购买他们想要的物品。”
二、游戏“买东西”
1、为爷爷买毛巾。
1)师:请幼儿找出到爷爷的购物单卡片,提问“爷爷想要买什么?”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超市购物>游戏图上的4条毛巾。“观察四条毛巾哪里D样,哪里不一样?”
3)师:“爷爷想要买的毛巾是怎样的?”请幼儿找出。并提问“你是怎样找到一模一样的毛巾?”
4)师:(同幼儿一起总结)爷爷想要买的是“旁边两条蓝色条纹,中间一条橘黄色条纹”的毛巾。
2、为奶奶买鞋子。
1)师:请幼儿找到奶奶的<购物单>卡片,提问“奶奶想要买什么?”
2)师:“<超市购物>游戏图里购物架上的4双鞋子D样吗?仔细观察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3)师:“奶奶想要买的鞋子是怎样的?”请幼儿找出。并提问“你是怎样找到的.?”
4)师:(同幼儿D起总结)奶奶想要买的鞋子是“鞋面淡黄色,鞋面上方的边是红色、下方的边是绿色”。
3、为爸爸买包。
1)师:请幼儿找出爸爸的<购物单>卡片,提问“爸爸想要买什么?”
2)师:请幼儿直接在<超市购物>游戏图里找出爸爸想要买的包,并提问“你是怎样找到的?”
3)师:(同幼儿D起总结)爸爸想要买的包是“中间红色的、上下为绿色的”。
4、为妈妈买围裙。
1)师:请幼儿找出妈妈的<购物单>卡片,提问“妈妈想要买什么?”(为幼儿介绍围裙)
2)师:请幼儿在<超市购物>游戏图里找出妈妈想要买的围裙,并提问“你是怎样找到的?”
3)师:(同幼儿D起总结)妈妈想要买的围裙上狗的颜色是“脚和耳朵中有一只耳朵是白色的,其它都是黄色的”。
三、集体游戏“一样的商品”
1、为老师买毛巾。
1)师:“小朋友找到了一家人想要买的物品,真棒!现在老师碰到了困难,请你们帮助一下!帮老师找出这条毛巾。”(出示任意一条红边毛巾大卡片)
2)师:请幼儿在<超市购物>游戏图里找出并说出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的。
2、帮助老师找一样的包。
师:(任意出示一张包的红边大卡片)请幼儿在<超市购物>游戏图里找出一模一样的并说出寻找的方法。
3、帮老师找鞋子和围裙。
师:教师逐一出示鞋和围裙的橙边大卡片和相应的4张红边大卡片,让幼儿分组分别从红边大卡片中找出与橙边大卡片D模D样的鞋和围裙,然后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其它三张红边的与橙边大卡片之间都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总结
师:“今天你们学会了新本领,帮助大家在超市里找到了与想要买的一模一样的物品,花花和老师都很感谢你们。”
点评:本活动选用了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创设了去超市购物的游戏情境,帮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购物,整个活动的安排自然紧凑,活动一开始,孩子就进入角色,激起了愉快情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紧扣目标“发展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比较和辨别事物间的细小差别”。同时又十分重视每个孩子的思维过程,反复提问“你是怎么找到的?”“为什么说这是XX想要买的呢?”从中隐含着让孩子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从上往下,从下往上;从明显到不明显的)。在方法上也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先集体帮助爷爷、奶奶购物,后个别操作,最后大家自由选择,为老师购买商品,幼儿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本活动的不足之处是:教师的语言尚且不够规范、简练,“一模一样”这个词组应该多重复,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
购物的教案5
两元钱,平日里微不足道的财富,比起那百元大钞是那么的不起眼,甚至于丢在路边,也难以引起行人的注意。可又有谁知道,这小小的两元钱,在平日的生活里却功不可没,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可以用它换一袋包装精美的果冻、一根香肠,还有几个可以解饿的馒头。
活动准备:
每人准备两元钱
活动过程:
(一)课外实践
每一位同学动脑筋去超市或小卖店用两元钱购物,看谁买得最多、最实用并且最有新意。
(二)课内交流
1.介绍商品
(1)说名称:你都买了那些商品?为什么买这些东西?
(2)评一评:看谁买的商品最好,说得最有新意。
(3)说包装:看了包装,给你什么感觉?
(4)说价格:请在选物时正好凑足两元钱的同学说说秘诀。不到两元钱的`同学是想节约吗?超支的原因是什么?
(5)说过程:你在购物时肯定费了不少心思,遇到过一些麻烦,请大家将自己购物的过程说一说。
2.小练笔:
看来这两元钱的确难为了大家,下面请同学们以《两元钱购物》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购物的小故事写下来,要求写得清楚、明白、具体。
购物的教案6
活动目的:
1,在购物游戏中,学着运用加法计算出老师指定的钱款。
2,提高幼儿的心算能力和归类能力。
活动准备:
超市环境设置:货架三个:内有各种食物,上有数字标签,分别为1、2、3、4、5、6、7、8、9。幼儿每人一张练习纸、记号笔等,雪花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复习10以内数的组成
1,游戏:碰球
2,游戏:猜拳
二,超市购物
1,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娃娃数学城去做客,我们要准备一些礼物。我们每一位小朋友有10元钱,请小朋友购物时正好把10元钱用完。
2,幼儿购物,老师随机指导。
3,请个别幼儿说说,你买了几样食物,是几元钱的?怎样算的?
4,幼儿之间互相检查是否正确,并加以纠正。
5,把食品按类放回货架。
6,再次购物,并用列式把购物时的计算方法写出。
7,请个别幼儿介绍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游戏:计算打比拼
礼物都买好了,请小朋友把礼物都放在小椅子的下面,我们要到数学城做游戏了。
幼儿按座位分成1—6组
每组按座位号依次抢答老师出的`数学计算题,答对的小组得一分,累计多者为胜。
活动结束:
请幼儿按货物的种类有序的摆放货物。
购物的教案7
(一)活动目标
1.体验超市购物的乐趣以及加减法在生活中的运用,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活动过程和经验。
2.能运用算式记录购买物品的过程,并清楚地表述自己购物的过程及算式的含义,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3.运用己有的数学经验解决购物中“一共用去多少钱”或“还剩下多少钱”的问题,学习10以内的加法和10的减法。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有超市购物的经验。
2.物质准备:画有货架和贴有1——9元价格标签的商品图片布置成“超市”场景图,算式记录卡每人一张,笔若干,《操作材料(二)》中的《超市购物》。
(三)活动过程
1.玩“一共需要多少钱”的购物游戏,学习加法。
(1)教师出示“超市”场景图,幼儿观察货架。
教师:超市里有哪些商品?每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每行商品有什么共同用途,每行商品可取什么共同名称?(学习用具、玩具、食品)
(2)教师提出购物要求:到超市买两种商品,总价不超过10元,说一说所买的两种商品的价格各是多少,再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
幼儿边看场景图边进行“一共需要多少钱”的购物游戏。
个别幼儿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买的两种商品,以及总价。讲述自己购买商品的事情。如买了2元钱的口香糖和3元钱的卷笔刀,一共需要5元钱。
小结:买两种商品,总价不超过10元。有多种组合方法。
(3)幼儿学习用算式记录购买商品的事情。
教师提问:可以用一道什么算式把“买了2元钱的口香糖和3元钱的卷笔刀,一共需要5元钱”的事情记录下来?教师记录幼儿所讲述的算式。
学习讲述算式中数字与符号表示的意义:2+3=5,买了2元钱的口香糖和3元钱的卷笔刀一共需要5元钱。
(4)从2+3=5的算式进行猜测,说一说除了买口香糖和卷笔刀外,5元钱还可以买两样什么商品?
猜一猜老师用5元钱买了哪两种商品。如用5元钱买了一个玩具和一种食物,猜一猜老师买了什么?当幼儿说出多种结果后,告诉幼儿买的食物是冰棍,让幼儿猜另一样玩具是什么?
用以上的方法猜一猜老师用10元钱买了哪两种商品。
(5)幼儿再次进行买商品的活动并学习用加法算式进行记录。
幼儿两两结伴,每人任意买两种商品,先将算式写在算式记录卡上,再互相讲述自己买商品的情况,最后相互检查算式是否正确。
2.玩“还剩多少钱”的购物游戏,学习10的减法。
(1)教师提出购物要求:用10元钱到超市买一种商品,说一说所买的这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算一算买了这种商品后还剩下多少钱。
边看场景图边进行“还剩多少钱”的.购物游戏。
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用10元钱购买一种商品的事情。如用10元钱买了3元钱的饼干,还剩下7元钱。
(2)学习用算式记录购买商品的事情。
提问:用一道什么算式可以把“用10元钱买了3元钱的饼干,还剩下7元钱”的事情记录下来?教师记录幼儿所讲述的算式。
学习讲述算式中数字与符号表示的意义:10-3=7,,10元钱买了3元钱的饼干还剩下7元钱。
(3)幼儿再次进行买商品的活动并学习用减法列算式进行记录。
幼儿两两结伴,每人用10元钱任意买一种商品,算一算剩多少钱,先将算式写在算式记录卡上,再互相讲述自己买商品和找零的情况,最后相互检查算式是否正确。
3.进行操作练习,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1)幼儿根据《超市购物》的指导语做练习:帮明明算一算买两样商品需要花多少钱?拿10元钱买一件商品,还应找多少钱?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检查。
购物的教案8
活动目标
1.与同伴分享使用购物袋的经验。
2.乐于演唱歌曲,并能即兴表演。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幼儿搜集塑料袋带到幼儿园。
2.不同款式的购物袋。
3.歌曲《购物袋》(歌曲及音乐欣赏CD或磁带)。
活动过程
1.幼儿出示带来的`塑料袋,一起讨论:
这些塑料袋是从哪里来的?
家人怎样处理这些塑料袋?
你有什么方法减少使用塑料袋?
2.出示不同款式的购物袋,请幼儿互相分享与家人用购物袋购物的经验。
3.播放歌曲《购物袋》,与幼儿一起唱歌曲:
4.再次播放歌曲,请幼儿边做动作边唱歌。
活动评价
能与小朋友分享使用购物袋的经验。
能演唱歌曲《购物袋》。
活动建议
幼儿做的动作可以是在活动8中创编的动作,也可以鼓励幼儿根据节奏和旋律即兴创编适宜的舞蹈动作。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幼儿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活动中,幼儿都是按自己的意愿进活动的:自由逛超市,自由讨论袋子的做法,独立地完成作品到最后的提自己的作品去购物。总之,幼儿对本次活动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情绪一直非常饱满。
购物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计算。
2、能选择简便的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
购物小票、购物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本超市购物图,笑笑在收银台结算账单。师:笑笑正在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让我们一起帮助她。
2、师出示购物小票,学生说说上面都有些什么内容?(生答货号、销售价、数量、应付款、实付款、实收、找零。)
3、师:怎样帮助笑笑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板书课题: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核对小票。
师:同桌互相说说通过观察购物小票,你知道笑笑都买了什么吗?我们可以怎么帮她?
2、汇报学习情况,先把一个蛋糕和一瓶橙汁的价钱加在一起,然后用20元减去买东西花的钱,看剩下的钱和购物小票上找零一项的钱数是不是一样。列式:20-(12.30+4.85)。
师指名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小组讨论,核对小票,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探究还可以用买东西的钱加上找回的钱看是不是等于20元钱。列式为:12.30+4.85+2.85。
4、师生小结算法。
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按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顺序来计算。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练习运用,体验成功
1、模拟购物。
师:我们小组合作,模拟购物。一人当售货员,其他三人扮演顾客,到货架上选自己需要的、喜欢的`文具,选完后填到购物单中,请售货员算一算买这些商品要花多少钱?顾客再核对一下,售货员四人轮流当。小组合作模拟购物,并填购物单。
2、反馈练习。
(1)师:在计算这几种商品的总价时,你有比较简便的算法吗?
(2)小组交流。
(3)师生小结:在计算小数连加法时,使用加法交换律或者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小数连减法时,两个减数如相加可凑整,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中减去,也可使计算简便。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今天让我们当一回家,为家人准备晚餐,选购食品。钱数在30元以内,你打算选购什么食品?
生写出自己的方案并列式计算出共花多少钱?如有剩余,余下多少钱?
五、小结全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购物小票
1.25+2.41=3.66 3.66-1.25=2.41
1.25 3.66
+2.41 -1.25
3.66 2.41
计算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其他就和整数加减法一样了
购物的教案10
教育价值
1、认识10元以内的人民币(1元、2元、5元、10元的硬币及纸币),了解钱币与货物之间的等价交换。
2、通过超市购物的游戏,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及加减,丰富有关组成、加减的数学经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运用有关组成、加减的数学经验,解决超市购物中的实际问题,体验理解超市购物中存在的数学关系。
4、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活动过程和结果。
系列活动
活动一:参观超市
活动准备:到附近的超市联系参观的事项,准备摄像机、照相机。
组织策略:
(1)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参观的目的与内容。
(2)幼儿前往附近的超市,根据讨论的内容进行参观活动。
活动二:超市里的商品真多
活动准备:观看参观超市的录像、照片。
组织策略:
(1)教师和幼儿回忆所参观的超市名称。
(2)幼儿讲述超市中的各种物品(商品、货架、收银台等)。
(3)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超市物品的种类。
活动三:自己开超市
组织策略:
(1)教师以前一天的游戏引出“开超市”的话题。
(2)组织幼儿讨论:我们的超市中可以有哪些商品?这些商品从何而来?
活动四:商品分类
活动准备: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小商品及商品的外包装。
组织策略:
(1)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各种物品。
(2)幼儿将小商品及外包装按照自己确定的标准分类。
(3)同伴间相互介绍分类的标准及结果。
(4)将分类好的物品分别装入游戏箱中。
活动五:制作商品价码标签
活动准备:分好类的各种物品、即时贴标签、笔。
组织策略:
(1)引出给每种商品标上价格的话题。
(2)幼儿讨论确定每种商品的价格。
(3)幼儿给每种商品制作价格标签。
活动六:到“银行”取钱——认识人民币
活动准备:面值为1元、2元、5元、10元的纸币与硬币若干,实物投影仪。
组织策略:
(1)利用实物投影仪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请每位幼儿到“银行”取5元钱。
(3)请幼儿相互介绍各自取5元钱的不同策略。
活动七:做钱包、装饰钱包
活动准备:幼儿自己收集制作钱包的材料,各种纸张、透明胶、双面胶、浆糊、蜡笔、水彩笔等。事先请幼儿回家观察父母的钱包,了解其形状、内部结构及外表的样式。
组织策略:
(1)请幼儿讲:述自己了解的钱包的式样。
(2)幼儿谈谈自己想制作的钱包的形状、式样、颜色等。
(3)鼓励幼儿选用合适的材料进行制作和装饰。
(4)同伴之间相互欣赏、介绍各自制作的钱包。
活动八:买两样东西
活动准备:“银行”里准备1元、2元的硬币与纸币若干,幼儿人手一个自己制作的钱包,购物筐、记录纸、笔若干。
组织策略:
(1)幼儿到“银行”去取5元钱。
(2)幼儿用这5元钱到“超市”买两样商品。
(3)请幼儿介绍用5元钱买了两样多少钱的什么商品。
(4)引导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买东西的事情。
(5)幼儿选用合适的方式记录,相互交流记录。
活动九:你还剩多少钱
活动准备:“银行”里有1元、2元的硬币与纸币若干,幼儿人手一个自己制作的钱包,购物筐、记录纸、笔若干。
组织策略:
(1)请幼儿到“银行”去取5元钱。
(2)幼儿用这5元钱到“超市”里买一样商品,算算还剩下多少钱。
(3)请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还剩下多少钱。
(4)幼儿选用合适的方式进行记录,相互介绍。
活动十:算算一共需要多少钱
活动准备:“银行”里有1元、2元和5元的硬币与纸币若干,幼儿人手一个自己制作的`钱包,记录纸、笔若干。
组织策略:
(1)教师交代活动的要求:先到超市去挑选两样商品,看看它们各是多少钱,算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并进行记录。再到“银行”去取相应数目的钱币,最后到超市去购买这两样商品。
(2)幼儿活动:挑选商品记录价格、到银行取钱、购买商品。
(3)请幼儿相互介绍购物的情况。
活动十一:猜猜买了什么(此游戏可进行多次)
活动准备:超市场景图一幅,上面画有班级“超市”中的各种商品并标有价格。
组织策略:
(1)教师出示超市场景图,引导幼儿观察图上的商品以及各种商品的价格。
(2)教师说出自己所买的两种商品的价格或类别,让幼儿推理猜测。如:教师说自己在“超市”买了一种玩具一种食物,这两样东西的价格合起来是5元钱。猜猜老师买了什么?(3)在幼儿明确如何说清猜测条件后,请个别幼儿让同伴猜他在“超市”中买了哪两样东西。
活动十二:我和老师买东西(真实的实践活动)
活动准备:给每个幼儿提供2元钱的硬币。
组织策略:
(1)给每个幼儿发两元钱。
(2)讨论:如果钱不够可以怎么办?
(3)带领幼儿前往附近的超市购物。
(4)幼儿介绍自己买了什么,用了多少钱。
购物的教案11
《纲要》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借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充分挖掘其潜在的、有理喻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
超市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场所之一,超市里各种各样的物品吸引着幼儿。为此,我们选择了幼儿感兴趣的题材——“超市”开展主题活动。将幼儿从“课堂”带到“社会场景”中,并通过参观、游戏、谈话、绘画等多种活动形式把孩子零星的经验整合起来,促使孩子了解超市的结构,体验购物的快乐,感受超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我们经常听到孩子们谈论去超市购物时自己买了多少东西,付了多少钱、但是,对于人民币的概念仍然模糊,于是生成了这节数学活动——《超市购物》。旨在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游戏情景,在多次去“超市购物”的过程中认识硬币,学会使用硬币。整个活动过程,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学习,愿意与同伴分享快乐,学会处理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增强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当幼儿亲自购物之后,能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购物体验,也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认识1角、5角、1元的硬币,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掌握购物时不同的付钱方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感受购物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
(1)活动前幼儿对人民币有初步认识,有“超市购物”的经验。
(2)幼儿认识汉字“角”“元”。
2、物质准备:
(1)布置“超市”,货架上摆着个各种实物,并标明价钱。
(2)装有10个1角、2个5角、1个1元硬币的盒、幼儿人手一份。
(3)付钱方法展示板四块。
(4)直观演示1角、5角、1元硬币之间换算关系的课件。
(5)幼儿人手一张存钱卡。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认识硬币
(1)让幼儿感知、发现货币的特征。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礼物,请你们轻轻地打开盒子,看看里面装着什么。”(幼儿打开盒子。)
师:“哇,好多硬币!小朋友们看看,都有多少钱的硬币?”(1角,5角,1元。)
“好,现在请小朋友把盒子盖起来,老师要考考你们。”
(2)出示1角课件
师:“小朋友们看,这事多少钱的硬币?”(1角。)
“你怎么知道它是1角钱?”引导幼儿观察硬币上的标志。
教师小结:对了,它的上面写着“1角”,它就是1角钱。
以同样的方法分别出示5角、1元课件,让幼儿认识。
师小结:5角的硬币是金色的,上面写着5角,硬币中最大的是1元的硬币,它的上面写着1元。
游戏:取硬币
师:“我们一起玩一个取硬币的游戏:老师说出多少硬币,请小朋友快速举起这个硬币,看谁举得又快又准确。”
老师发布号令:“请举起1角(5角,1元)的硬币。”幼儿取相应的硬币。
师:“小朋友们真棒!今天我们有这么多钱,想不想去超市购物?”(想。)
“去超市购物时,小朋友要先看看货架上都有哪些商品,价格是多少,然后选一样自己喜欢的,到收银台付钱。老师先请小朋友拿着钱盒到1号货架购物。”
评析: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幼儿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整理。幼儿在活动前对硬币有了粗浅的认识。活动过程中,教师借助实物,通过游戏,从1角,5角,1元三种硬币最明显的特征入手,引导幼儿准确认识1角、5角、1元硬币,体现了活动的趣味性。
2、幼儿第一次购物,探索1角、5角、1元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幼儿带着钱盒,到超市1号货架选商品(师设计的没一件商品均为5角钱或者1元钱),并到收银员处付钱。(收银员由老师担任:展示幼儿付钱方法,幼儿只有付钱正确才能拿走商品。)
集中梳理经验,知道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提问:“谁愿意说出你买的是什么?多少钱?你是怎样付钱的?”
幼儿分别说出5角强的两种付钱方法:用1个5角来付钱,用5个1角来付钱。
师小结:“这些小朋友买的都是5角钱的东西,有的小朋友用1个5角钱付钱,有的用5个1角付钱。”
出示课件梳理:“5个1角的硬币合起来是5角钱,1个5角的硬币也是5角钱。”
提问:“谁买的是1元的东西?你是怎样付钱的?”
幼儿分别说出1元钱的多种付钱方式:“我买了一个1元的xx,用一个1元的硬币付钱”“用10个1角的硬币付钱”“用2个5角的硬币付钱。”“用5角的硬币和5个1角的硬币付钱。”
出示课件,梳理1元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2个5角的营部合起来是1元钱:10个1角硬币合起来是1元钱:5个1角和1个5角合起来也是1元钱。
师:“原来硬币里还藏着这么多秘密。我们刚才只买了5角、1元的商品,超市里还有很多不同价格的商品,你们想买吗?购物是请小朋友仔细看看上面的标价,想想怎样付钱简单些?好,请大家拿着钱盒去购物吧!”
评析:教师在幼儿认识了1角、5角、1元这三种硬币的基础上,给幼儿提供了亲生购物的机会,进一步探索1角、5角、1元三种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每个幼儿都只有在付钱正确的情况下才能买到商品。幼儿必须先观察商品的价格,然后思考如何正确付钱,并将付钱方法粘贴在展示板上,最后通过课件梳理幼儿经验,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3、幼儿第二次购物,发现多种付钱方法
幼儿到超市选商品,教师观察。收银员由老师担任,展示幼儿付钱方法。
集中讨论,梳理多种付钱方法。
师提问:“你买的是什么?多少钱?你是怎样付钱的?”(幼儿边讲,教师边演示课件。)
(1)6角钱的商品的两种付钱方式:用6个1角的硬币来付钱:用1个5角和1个1角硬币合起来也是6角,这种付钱方法只用了2个硬币,简单多了。
(2)8角钱的.咪咪虾条付钱方式:用8个1角钱来付钱,用1个5角钱硬币和3个1角的硬币合起来也是8角钱。
(3)师提问:“如果我买的东西是1元的,请小朋友帮我想想怎样用1元、5角或者1角的硬币来付钱呢?”
师小结:“可以直接用1元的硬币来付,也可以用2个5角的硬币来付,因为他们合起来是1元,还可以用10个1角来付。还乐意用1个5角和5个1角来付。”
师:“原来同样的价钱可以有很多付钱方法。”(请小朋友将商品放进桌子底下的篮子里。)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巧妙设计,让幼儿在一次次购物游戏中发现多种付钱方法,既拓展了幼儿思维,又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体现幼儿在活动中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的特色。
4、第三次购物,巩固幼儿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
(1)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样神秘礼物——存钱卡(出示存钱卡)。这回要求请小朋友将你的付钱方法存在存钱卡里。去超市购物时,请小朋友选一样自己喜欢的商品,看看多少钱,然后回到位置上,将你的付钱方法粘在银行卡的背面。”
(2)幼儿自由购物,将付钱方法黏贴在存钱卡上。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付钱方法。
5、分享商品,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1角、5角、1元的硬币,学会了不同的付钱方法,到超市买了好多商品,真开心!就那天也来了这么多的客人老师,我们请她们一起来品尝我们购买的商品好吗?请小朋友把自己购买的商品送与客人老师一起分享吧。”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始终贯穿“超市购物”这一主线,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在不短的超市购物中认识1角、5角、1元的硬币。从认识硬币到探索1角、5角、1元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再引导幼儿发现多种付钱方式,层层深入。活动过程中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购物的教案12
目标:
1.积极参与购物游戏,感受自己准备春游物品的快乐。
2.设想合理的购物计划,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挑选合适的物品。
3.体验同伴间的关爱之情。
准备:
1.与幼儿人数相同的小钱包(每个钱包内放10元硬币),购物篮。
2.布置超市场景,包括货柜、品名提示卡、价目表等。
3.春游所需的各类物品,如奶制品类、饮料类、水果类、零食类、糕饼类、其他类。
过程:
一、第一次购物
1.再过几天,我们就要去春游。这次我们不请爸爸妈妈帮忙,自己来准备春游物品好不好?今天我们就来做个购物游戏,挑选自己最喜欢、最需要的物品,为春游作准备,好吗?
2.幼儿尝试购物,教师主要观察幼儿购物量是否合适。
3.启发幼儿讨论。
①数一数,你买了几样东西?
②展示个别幼儿所购物品,讨论带这些东西是否合适,为什么,带多少东西比较合适。
③小结:春游时带的食物应当适量。带得太少不够吃,带得太多装不下,背不动,玩起来也不方便。
4.请幼儿将物品放回原货柜,自查或互查是否放对。
(模拟的购物情境,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而让幼儿数一数、说一说的环节有助于幼儿建立“适量”的.概念。)
二、第二次购物
1.在这次购物前,我们要先想一想:买多少东西比较合适?哪些东西是必需的?
2.幼儿尝试购物,教师观察幼儿的购物情况,重点了解幼儿购物的数量、种类及他们的想法。
3.引导幼儿讨论。
①这次买了几样东西?买了些什么?合适吗?
②出示一个物品种类相对较全的购物篮,引导幼儿讨论以下问题:
●哪些物品是必需的?(如餐巾纸、饮料、水果。)
●餐巾纸有什么用?
●为什么大家都要带饮料?哪种饮料比较解渴?
●水果一定要带吗?为什么?
●有人还为好朋友准备了吃的东西。你知道你的好朋友喜欢吃什么吗?
4.请幼儿将物品放回原货柜,自查或互查是否放对。
(教师从物品种类入手,引导幼儿交流生活经验,了解哪些物品是必需的,使幼儿从直觉行动过渡到理性思考。此外,教师适时地对幼儿进行关心同伴的教育,不但激发了幼儿的情感,而且促使幼儿更全面、更整体地考虑购物需要,落实购物行为,以增强购物的目的性。)
三、第三次购物
1.看来购物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定要考虑周到。比如,带多少东西合适,什么东西是一定要带的,带什么东西是不合适的,最后还要想想好朋友喜欢吃什么。下面要开始真的购物了。你们每人一个小钱包,钱包里有10元钱,记住要算好了花。
2.幼儿购物,教师观察、指导幼儿价钱是否算对,10元钱够不够用。
3.幼儿互相介绍自己购买的物品。
4.小结:许多小朋友都买了必需品,而且不多也不少,有的还想到了好朋友,真不错。我们要告诉爸爸妈妈,以后由我们自己来准备春游物品,说不定我们想得比爸爸妈妈还周到呢!
(使用真正的钱币购买真实的货物,把活动推向了高潮。幼儿在活动中有目的地选择物品,合理地花钱,用心地考虑朋友的喜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购物感受和经验,这些都体现了教育的整合性和有效性。)
购物的教案13
设计理念:
最近,中班年级组正在进行“好忙的市场”单元活动,其中很多内容涉及到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体验,如“参观菜场”、“跳蚤市场”等,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促进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发展。针对单元活动主要目标,我园中班教研组决定带领孩子去幼儿园附近的华润便利超市亲身体验购物过程,鼓励幼儿到真实的场所进行实践活动,最大程度的促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创造条件帮助幼儿积累社会性经验。
活动目标:
1.观察超市各种商品的陈列与摆放。
2.体验自主购物过程,感受独立购物的乐趣。
3.简单了解超市里工作人员的不同分工。
活动准备:
1.向家长说明本次活动的意义,请家长配合利用周末或晚饭后散步时间去逛超市,大致了解不同区域内5元以内的商品。
2.在家长的配合下为孩子准备5元钱和购物袋。
活动过程:
一、谈话,明确本次活动目的要求。
1.结合幼儿原有经验组织谈话,明确本次活动目的要求:观察并自主选择商品,独立购物。
2.明确过程中的几个注意点:
(1)注意超市中购物的礼仪;
(2)注意保管好自己的钱、物和购物小票。
二、逛超市,体验自主购物过程,感受独立购物的乐趣。
1.教师带领幼儿全面逛一圈超市,帮助幼儿了解物品是分类、有序摆放的如:家电类、点心类、文具类、蔬菜类、水果类、水产类、日用品、肉食类等,每一类物品都是摆得整整齐齐的。
2.引导幼儿了解超市里有导购员、收银员、顾客等。
3.幼儿自主、文明选购自己想买的商品(提醒大家在相对固定的区域中选择,选择时尽量不将货架上东西弄乱)
4.鼓励幼儿有序文明付款,并能与收银员简单交流,结束后会整理好物品、零钱及购物小票。
三、交流、分享独立自主购物的快乐。
1.说说超市物品分类与摆放的特点。
2.幼儿互相交流自己逛超市的一些感受,说说自己从选择到购买的过程。
3.教师小结,结束活动。
购物的教案14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百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单纯地呈现乘加、乘减综合算式,机械地记忆运算顺序,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为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扎实地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本节课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图示的作用,鼓励学生通过直观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而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解决问题的过程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或者用直观图来说明所列算式的意思,因为画图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分析、理解的过程,所以用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直观地呈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能力。
2.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问题情境说一说所列乘加综合算式的意思,再让学生根据算式的意思尝试计算,这样的安排,不必刻意强调运算顺序,学生就会根据题意明确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小熊购物(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熊胖胖的零食吃完了,它要到超市去买一些,你们想知道它买了哪些好吃的吗?不过小熊胖胖有个条件,就是它买完以后,你们要帮助它算一算应付多少钱。可以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看图读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教材2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胖胖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应付多少元)
(2)筛选有用的数学信息。
师:要求胖胖应付多少元,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呢?(学生汇报)
胖胖应付多少元?
请学生把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提问:要求胖胖应付多少元,你有哪些方法呢?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写一写吧。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交流。
提问:你们有答案了吗?说一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有下列情形:
第一种情形: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
请学生说出图中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并帮助学生把意思表达完整准确。
第二种情形:图形与算式相结合。例如:
3×4=12(元) 12+6=18(元)
请学生说说图意,再结合图形说一说每步算式的意思。
第三种情形:只列算式,没有图示。例如:
3×4=12(元) 12+6=18(元)或3×4+6=18(元)
请学生通过画示意图来说明每步算式的意思,可让画图有困难的学生参考教材,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画图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同时有利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也为更好地理解运算顺序打好基础。
3.观察比较,认识乘加综合算式。
(1)课件出示两位同学列出的综合算式:3×4+6和6+3×4。
提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点?
(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是都有“3×4”,不同点是6的位置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2)提问:两个算式中的3×4表示什么?淘气的算式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笑笑的呢?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通过讨论、交流可以得出:两个算式都是先求买面包的钱数,再加上买蛋糕的钱数,从而求出胖胖应付的钱数)
(3)教师小结:淘气与笑笑都是把分步列出的两个算式整合成一个既有加法又有乘法的算式,这样的算式叫综合算式。这两个综合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是相同的,只是先后出现加号与乘号的顺序不同。
购物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合理购物问题的过程。
2.了解合理购物的意义,能自己做出购物方案,并对方案的合理性作出充分的解释。
3.体验数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价值,丰富购物经验。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现实生活中,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或扩大销售量,经常搞一些促销活动,谁来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促销方式?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利用商家的促销手段,学会合理购物呢?
二、促销问题
(一)观察情境图,先了解方便面的三种包装和一袋的价格,计算出其他两种包装的价格写在书上,再了解三个商店的优惠条件。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购物问题。
板书:学会购物
师:同学们打开书第80页,看方便面促销问题,认真观察上面的图,说说你们从图上都发现了哪些信息?
师:一袋方便面1.5元,5袋一包的多少钱?24袋一箱的多少钱?
师:三家商店都买这种方便面,他们推出了不同的优惠条件。看图,说一说甲、乙、丙三个店的优惠条件各是什么?
生:我发现甲店是“买一包送一袋,买一箱送一包。”乙店是打九折优惠;丙店是购物达到30元就能打八折优惠。
(二)提出:不计算,判断买一袋方便面去哪家商店合适的问题,学生发表意见后,再
讨论“买2袋、3袋呢?”“买几袋才能享受甲店的优惠条件?”
师:作为消费者,买同样的东西肯定愿意买便宜的,也就是少花钱。同学们不计算,你能判断出买1袋方便面去哪家店合适吗?
生:在乙店合适,因为买一袋在甲店、丙店都得不到优惠。
师:那买2袋、3袋呢?
生:买2袋、3袋也不行。
师:买几袋才能享受到甲店的优惠条件呢?
生:买 5 袋或 5 袋以上就可以得到甲店的优惠条件。
(三)提出:买 5 袋方便面在哪个店合适的问题。学生计算后,全班交流。
师:你们真聪明。那么,如果要买 5 袋,算一算,甲店便宜还是乙店便宜?
学生算完后,指名回答。
(四)先讨论买 7 袋方便面在甲店可以怎样买,再让学生计算买 7 袋方便面在哪个商店合适,然后交流。
师:现在如果想买 7 袋方便面,在甲店可以怎样买?
生:只买6袋就行了。因为商店会送一袋。
师:真聪明,那就是说,要买 7 袋,只算6 袋的钱就可以了。那大家算一算,买 7 袋方便面,在哪个商店买比较合适?
学生自己计算,然后交流。
甲店:1.5×6=9(元)
乙店 :1.5×7×90%=9. 45(元)
结论:甲店合适。
(五)提出:买几袋方便面到乙店就比较合适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计算。然后,交流学生探索的过程和结论。
师:通过比较计算结果,买 7 袋去甲店合适。那么买几袋方便面到乙店就比较合适呢?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如果有学生算到10袋就推出结论,给予表扬。
(六)提出:买10袋方便面能享受丙店的优惠条件?得到否定的答案,并算出买20袋才能达到丙店的优惠条件。
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买10袋方便面能享受丙店的优惠条件吗?
生:不能。因为买 10 袋方便面才花 10 元钱,不够丙店的优惠条件。
师:那买多少袋方便面才能达到丙店的优惠条件呢?请同学们算一算。
学生计算后汇报:
生:30÷1.5=20(袋),买20袋才能达到丙店的优惠条件。
(七)提出问题(4)启发学生计算,然后用计算法等说明问题的原因,进一步认识到“合理购物”的意义。
师:看来丙店的优惠条件不是很容易享受到的。请同学们课件中第(4)个问题。两位同学都在丙店买方便面,奇怪的是,李明花钱多买的少,而王强花钱少买的多,这是为什么?
请同学们讨论,并算一算是什么原因。(学生独立计算)
师:谁能解释这到底是为什么?
生1:李明只花了27元不够丙店的优惠条件。
生 2:因为王强买了 20 袋,20×1.5=30 (元),可以打八折优惠,所以只花了 24 元,
20×1.5×80%=24(元)
师:通过这两位同学的经历,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在购物时,一定要先算一算在哪家购物合适,才去买,就能充分利用商家的促销手段,少花钱多购物。
(八)出示“议一议”问题,启发学生可以算一算,然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师:那么现在请大家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讨论一下,如果买35袋方便面,怎样买比较合适?也可以算一算。
给学生思考和计算的时间。
师:谁愿意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结果是什么?
师:比较这几位同学的方案,哪一种比较合适?
结论:在丙店买最合适。
师:比较一下上面几种购买方案,我们发现,最合适的要少花 5 元多钱,所以,购物时我们要根据购物多少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商店,充分利用商家的优惠政策,就能够少花钱多购物,这种“合理购物”。
三、有奖销售
(一)出示“购物广场”上的销售广告,学生阅读了解广告中的数量信息。
师:为了促进销售,商家还会搞另外一种促销方式——有奖销售。现在让我们到购物广场去看一看吧。打开书77页,读一读上面的销售广告。
学生阅读“购物广场”上的销售广告。交流一下广告中的信息。
(二)出示问题(1),计算奖金额和中奖率。
师:根据这则广告,请同学们算一算,这次有奖销售活动的奖品总金额是多少元?中奖率是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1.奖品总金额:
500×10+100×20+50×60=10000(元)
2.中奖率:(60+20+10)÷1000=9%
(三)出示问题(2),学生计算销售额,并分析奖金额与销售额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有奖销售”的意义。
师:谁知道如果奖券已经全部发出,商家至少卖出了多少元的商品?
生:商家每发出一张奖券,说明至少已卖出了100元商品,所以1000张奖券全部发完,1000×100=100000(元),商家至少卖出 10 万元的商品。
师:为什么用“至少”这个词?
生:因为还有很多顾客买的商品不足 100 元或超过整百的余额部分不能领取奖券,我们无法计算。
师:那么奖金额至多占销售额的百分之几?
学生计算后汇报。
生:奖金额是10000元,而销售额是100000 元,10000÷100000=10%,奖金额最多占销售额的10%。
师:至多“10%”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最多占10%,很可能不到10%。
师:算一算,这次有奖销售,商家计划让利给顾客多少钱?
生:1万元。
四、分析讨论
(一)教师谈话,提出问题(3),让学生自主计算。
师:很好。我们了解到这个商家有奖销售让利给顾客 1 万元,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比较一下,如果这 10 万元的商品全部按八五折销售,同学们算一算,会让利给顾客多少元?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生:100000-100000×85%=15000(元)
(二)分别提出“议一议”的两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
师:请同学们对比一下这两种结果,你有 什么感想?
师:那么如果你是顾客,你会选择哪种销售方式?为什么?
师:大家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但是,我们还是小学生,不能单独参与抽奖活动。如果要做,也要在大人的带领下去做。
【购物的教案】相关文章:
《购物》教案04-10
《购物》教案范文04-10
超市购物教案11-24
小熊购物教案03-03
《购物策略》教案03-07
大班购物教案02-10
《超市购物》教案03-30
《超市购物》大班教案04-24
超市购物大班教案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