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3、分组实验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三、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2、通过油菜花的观察活动中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3、说出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在对一颗油菜的花进行观察后能推测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二、教学重点:
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三、教学难点:
知道油菜花的各部分组成名称。
四、教学准备:
学生个人和小组观察的油菜花若干,小卡片、镊子、放大镜若干,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到了,油菜花开了,桃花开了,蒲公英花开了……花草树木以白花盛开的形式宣告:创造新生命的工作开始了!同学们,平时有认真地观察过花吗?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花的世界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出示一颗油菜,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
(2)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3)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自己解决描述所需的油菜花各部分名称的词汇问题。
(2)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①关于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②关于油菜花各部分的分类摆放
③关于“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的花瓣是四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并推测花蕾的变化。
(1)观察一个花蕾;把这个花蕾画下来。
(2)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说说推测依据。
(3)画除花蕾未来变化连续图(或排列花蕾的变化连续图照片)。
(4)课后寻找一个花蕾进行实证性观察。
5、交流与小结。
(1)关于油菜花,我们知道些什么了?
(2)对于各种各样的花,我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1 油菜花开了
1、观察一棵油菜
2、观察一朵油菜花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3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养蚕。
2、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3、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
4、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5、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幼虫期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2、知道幼虫形成了蛹,蚕蛾是从蚕蛹里羽化出来的。
3、知道蚕的成虫——蚕蛾从蛹里孵化出来后,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长大。
4、知道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蚕蛾产卵,卵孵化出下一代幼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2、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3、珍视在整个养蚕期搜集的科学信息。
4、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5、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了解蚕在每一个阶段的生长变化。
教学难点: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
蚕的生长过程的教学碟片蚕的一生标本
三、教学过程:
(一)、汇报蚕已经经历的生长情况谈话:你们的蚕宝宝怎么样了?你们在饲养蚕宝宝的时候为它们记录了成长的过程。我们就叫“给蚕宝宝记日记”(板书课题)讨论:你是怎样给蚕宝宝记的?你在记录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感受蚕生长中的变化。
1、了解蚕宝宝吃什么对它的影响提问:你的蚕宝宝吃什么?比较:吃桑叶和莴笋叶的蚕哪个长的好。
2、了解蚕是怎样蜕皮的谈话:蚕生长一段时间后,会有几天不吃不喝,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请了解的学生介绍:怎么蜕,从哪里开始蜕皮,一生蜕皮几次。提问:蚕为什么蜕皮?蜕皮后蚕宝宝有什么变化?
3、了解吐丝结茧谈话:经过四次蜕皮以后蚕开始吐丝了,你见过吗?它会形成什么?布置:观察蚕茧是什么样的'?称一称一只茧有多重?量一量蚕茧的长度和宽度。剪开一个茧子观察,再用手碰一碰。讨论:剪开的茧子能活吗?(做好观察记录)提问:蚕茧过几天后又发生什么变化?
4、观察蚕蛾同学介绍蚕蛾及产卵。强调为保证成功可以将几家的蛹放一起。
(三)、归纳蚕的一生提问:蚕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展示蚕的一生的标本。
四、布置作业:
记好观察日记,过段时间进行交流。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4
第一课时: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介绍定向运动及其发展:播放短片
播放后提问:
(1)短片中介绍了一项什么运动?
(2)通过短片介绍,你对定向运动有了哪些了解?
(3)看来参加定向运动还需要具备一些本领,你知道是什么本领吗?(看地图,识别方向)
(4)如果让你来参加这项运动,你会用什么工具来确定方向?
二、自主探究、了解公园定向运动图(出示公园定向运动图)。
从这张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探索1号点的位置。
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A、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B、突出以起点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起点?小组讨论、质疑:
(1)、知道1号点在起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3)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的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
3、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 偏
,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度的方向?(现在有两种不同的说法,通常我们要从角度比较小的这个方向说。)
4、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如果你来参加这项运动,以每分钟行进200米,你要走几分钟能到达1号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试一试解决。
三、巩固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与同学们一起来分离你的收获?
五、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o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o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的位置。
第二课时: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会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绘制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1)停车场在广场的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小红家在广场的 偏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二、自主探究新知
、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
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到,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2、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个内容后,你觉得还有什么困难?
第三课时: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
(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
(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
(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
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3、质疑解难
刚才大家确定的同样是上海和北京这两个地点,描述它们位置的时候为什么有那么大 的差别?一个是南偏东约30度,一个是北偏西30度?
二、复习巩固
、完成做一做:
教师可以在教室地面上画一些长方形,并连接对角线,量出各条线段的长度,标出度数,让学生分别站在不同的顶点上进行练习。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
书中的做一做中的角度是45度,比较特殊,可以说成是你在我的东偏南45度,也可说南偏东45度,或你在我的西偏北45度,也可以说是北偏西45度,还可以说成是“东南方向”。
三、复习反馈、完成练习第1、2两题
2、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北偏东的方向上。)
(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
(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第四课时: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目标:、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2、继续描述行走路线
讨论: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3、这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10千米
4、观察行走路线后回答讨论:
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5、打开书本P23,观察书上的校园定向运动路线图,根据上面的路线图,说一说每一赛段所走的方向和路程。
二、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绘图后回答:(1)点1的西北方是
,终点在起点的 方向,点2在起点的 方向。
(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1,再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2,最后向
偏度方向走
km到终点。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根据同伴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
注意:绘图前,先定下出发时的位置。
2、第26页第5题,根据描述把电车行驶的路线图画完整。
在练习的过程中,多注意交流、展示,最好能够用到实物投影仪,把学生绘制出的图进行展示,有利于比较、改进。
四、开放题:小小动物园的参观路线。
学生自行设计,设计后并写出如何走,对一些绘制较好的图进行展示、评比、加分。
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5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通过观察认识量角器,,了解量角器的基本结构。
2、通过尝试、交流等方法使学生了解度量角的方法,并能正确地使用量各种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实际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学会使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量角器
学具准备:
练习纸、一副三角尺、量角器、活动角、各种卡纸图形、多个相同的小角、10°小角拼成的半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角的图片∠A∠B,让学生比较大小
2、比较大小
(1)小组活动:
请同学利用教师课前给学生的学具(活动角、多个相同的小角、 10°小角拼成的半圆),自由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请小组同学汇报并演示两个角的比较过程。
① 利用活动角
说一说怎样运用活动角,要注意什么,遇到什么困难。
(活动角易改变大小)
②利用多个相同的小角
说一说怎样运用,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摆。缺点是什么。(小角拼的时候易活动)
③ 利用10°小角拼成的半圆
a.说一说这个工具是怎么形成的`。
(18个相同的小角拼在一起组成的)
b.指出这些小角共同的顶点。
(在这个半圆的“中心”)
指出每个小角的两条边,指出两(三、四)个小角组成的大角的两条边。
c说一说怎么运用这个半圆。
(中心对顶点,看这个角里包含了几个这样的小角)
(2)比较3种方法那种最好,为什么?
(3)运用这个工具再量几个角,引出小角太大,再把每个小角平均分成10份。
二、认识量角器
1、呈现“原始”状态下的量角器,(只有一圈刻度的量角器),介绍量角器的“中心”(所有小角共同的顶点)、“刻度线”、“0刻度线”(角的一条边)、“刻度”、“1°”(指出角的两条边)。
找出20°、50°、90°、150°、170°(指出角的两条边)
运用这个量角器量一个反方向的角,引出“内外圈刻度”。
呈现改进后的量角器(现有的量角器)
2、介绍量角器的基本结构。幻灯片演示。
(1)中心点
(2)认识零刻度线、90刻度线,注意零刻度线两头各有两个零。一个0在内圈,一个在外圈。
(3)认识内外圈刻度,读一读,引导学生观察内外圈刻度,找找有什么不同。
(4)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量角器里的各个部分。
4、认识1度角
(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做1度记作 1°1小格是1度,几小格就是几度。
(2)认识平角=180°,周角=360°
(3)读度数。幻灯片出示40°,41°(内圈)79°,101°(外圈),指名读数。
三、自主探索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
1、认识了量角器这位朋友,也知道了角的度量单位是度。下面请同学看作业纸中第1题,先估计一下这个角是几度,再试着用量角器量出中这个角的度数。(学生自主探索度量方法)
2、小组交流,得出最恰当的度量方法。
3、小组汇报演示。边汇报,边幻灯幻灯片片演示。
(1)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
(2)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3)从与边重合的零刻度往上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教师板演示。黑板出示步骤。
一盖:有量角器把角盖住;
二合: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
三看:看另一条边,分清内外圈,读出度数。
5、幻灯片演示度量∠2、∠3。比较大小。
四、练一练
1、完成作业纸上第二题。请用量角器量出∠4的度数。先估计,再测量。
(1)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读数时)
幻灯片演示。
注意:读度数时,角的一边与量角器哪一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就从那一圈的零刻度向上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这圈上的刻度就是所量角的度数。
(2)要区分是内圈还是外圈的数,你还有别的好方法吗?
还可以先判断所量的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是锐角的话选择较小的度数,是钝角则选择较大的度数。
2、判断
打手势判断,说说为什么错?
3、量一量
学生量,指名核对
4、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5、知识延伸: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都是180度呢?
五、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啊?
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
2、关心家庭生活,分担家务劳动,树立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3、关心父母,主动与父母沟通,做到平等相待。
教学重点难点:坚持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理解父母,与父母及时沟通。
教学准备:
1、提前一周准备小调查观察统计表。
2、准备一次主题活动,事先向父母发出邀请,使父母能安排时间参加。
3、准备心灵考验试题。
4、学生准备:或卡片、或信、或小制作、或鲜花……等礼物。
第一课时
一、回忆 浅绿:我
1、出示一棵家庭树(双色叶)
绿:父母
2、回忆这么多年来父母关怀爱护自己的感人事例及自己关心父母的事例(学生说一件,贴上一张相应颜色的叶子),并及时谈谈自己当时的心情、体会或方父母的表情、反应。
二、观察
1、 出示小调查观察统计表
2、交流调查结果
3、说说感想
三、思辩
帐单上反映的是什么?
1、出示两份帐单,进行讨论
解读父母的帐单,为什么会是0元的呢?
2、看了这两份帐单,你怎么想?归纳出两种看法。
第一种:我是家庭中的一员,帮助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是我应尽的义务,不应该要报酬。
第二种:家务劳动是大人的责任,帮父母干家务,父母给予一定的报酬是应该的。
3、小擂台辩论。
4、:通过上述辩论,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是无法回报的,而我们作为家庭成员之一,也应当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家庭责任感。而做家务究竟该不该要报酬,可以视家庭经济情况和父母的态度而定。
四、感悟
1、树干演示父母的付出(父母的每一次辛苦操劳都是出于他们对我们的爱,出于家庭责任感)——家庭责任感。
2、出示学习提示。读一读,悟一悟。
五、感恩
1、两个节日来历。(父亲节,母亲节)
2、写写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写想为自己的父母做的事。(可以结合书P32—33)
第二课时
一、心路历程
1、请一位父亲、一位母亲讲讲孩子出生时的心路历程;或请两位母亲分别谈谈孩子出生时和抚养过程中的点滴体会。
2、即兴采访孩子听后的感受。
二、真情流露
1、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诗朗诵)
2、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交流上节课写的感想,也可现场想说的)
3、孩子,我想对你说……
4、孩子赠送小卡片(小礼物)给父母。
三、心灵考验
1、父母最爱吃的菜、水果是什么?
2、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几月几号?
3、爸爸妈妈最爱吃的菜是什么
4、爸爸妈妈最爱吃的水果是什么?
4、父亲(母亲)节到了,你会怎么做?
四、爱的互递
1、歌《世上只有妈妈好》
2、诗…………
课后作业:完成活动手册
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7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要求:1、用数方格和转化的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3、平行四边形面积能灵活运用,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三角板
电学具准备:学具袋、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明
评价重点
活动一
出示水产养殖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活动二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号虾池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我们已知道一号虾池的形状师平行四边形的,那么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师:同学们提出了各自的猜想,到底谁是对的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请小组线验证商讨的方法在一起验证。比一比,那组的方法最合理,最简单?
活动三:
师: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想法,结论是什么?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想到将平行四边形装化成一个长方形。到怎么计算面积呢?用件品的方法来研究。
师:交流一下你们小组怎样将平行四边形装化成一个长方形?
师:虽然大家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却有共同点,谁来说一说?
师:观察思考,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活动四
师:下面用平行四边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
“一号虾池能放养多少尾虾苗”的问题。
活动五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学生观察情景图,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方法。
学生分组活动。每组中有下列学局(剪刀、直尺、方格纸、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纸片)
学生先讨论方法,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完成。
小组汇报。
小组合作。
组内研讨交流。
全班交流转化方法。
学生观察不同的剪法(如何转化),后推导计算公式。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8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生产与生活由
1、吃穿用哪里来
2、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
3、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了解工农业生产过程和生产活动,形成“生产”概念,从而建立生产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2、观察日常生活使用的'某件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并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3、了解生产的发展与人们需求变化的相互关系,并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将农业和工业方面整合为一个单元,目的事使学生立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能真实地、客观地、综合地了解社会生活本身。
2、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大家对生活中各种物品越来越要求多样化和便利化。
3、本单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课时分配:共有3课每课两课时共计6课时
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9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的过程;经历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
2、认识几种常见的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认识各种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在外部形态上是不同的,都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认识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激发探究植物种子和果实的兴趣。
3、在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植物的多样性、植物与动物、植物与人类等知识的直接认识。
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
教学准备:
1、选择一些常见的植物果实和种子:油菜、栗子、蒲公英、苍耳等。
2、在校园里寻找一块适于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草地或泥地,落差也尽量选择与栗子树接近。(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植物进行代替栗子树。)
3、蒲公英飞行距离的测量记录纸(表格由学生自己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一株油菜大约能产生多少粒种子?
2、模拟实验:用纸剪一棵植物的模型,顶端放上油菜种子,下铺一块厚的绒布,让种子散落在附近。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讨论:种子成熟后,都掉落在植物近旁,会产生怎样的情况? 观察油菜的果实。 请你推测一下:你觉得油菜的种子是怎样散播到远处的? 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推测? 汇报验证推测的方法。
2、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 观察栗子树的图片,认识栗子的果实。 栗子成熟了,从高高的树上掉落下来,你估计会掉到什么地方? 你能想出一个在我们课堂上进行验证的方法吗? 到校园里分组进行测量。 测量提示:负责抛落栗子的同学不能将栗子往下扔,而让栗子自由垂直落下。测量的起点应该是栗子的垂直落点。 汇报测量结果:跳得最远的是多少距离?在测量过程中你还有什么 新的发现?怎样的.栗子跳、滚得最远? 得出结论。
3、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蒲公英的种子:你有什么发现? 推测一下蒲公英是怎么散播种子的? 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分组设计记录表,测量蒲公英的飞行距离。 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
4、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分类整理成册。
板书设计:
2.5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1、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2、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
3、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
4、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
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10
习作题目:
1、春天的小河(小雨)
2、想象作文:我是春天的小雨点
习作要求:
1、指导学生抓住形、色、声等写出春水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 2、指导学生展开大胆、神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春雨的特点,使习作有声有色。
3、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习作习作目的
1、生动、具体、有条理地写好一件事。
2、捕捉事物的鲜活点,让习作内容丰富新颖、语言活泼生动。 习作课时:
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
习作内容:
习作指导
习作过程:
一、谈话导入,说说春雨的特点
孩子们,春天是个迷人的季节,“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不湿杏花雨。”你们喜欢春雨吗?谁能说说春雨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形、色、光等方面说说春雨的细小,珍贵。)
二、交流积累的有关春天的资料
1.孩子们,像“春雨贵如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样的农谚、格言、诗句很多,她们在丰富我们的语汇的同时,也在向我们传达着春天的信息。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展示出来,我们一起分享!
2.孩子们的积累真多。(出示孩子们交流的农谚)看看这些农谚有什么特点?我们也试着编一个吧!
3.指名说说自己编的农谚,教师相机点评(要与春天、农业有关,语言要简练)。
三、同桌互说、互听、互议。 四、范文欣赏
《抢春水》 《三月桃花水》
第二课时
习作内容:
练写指导
习作过程:
一、丰富材料、抓住重点
孩子们,春天是美好的,花开了,树绿了,小河又开始流淌了。用你的眼睛、你的.心灵去触摸春天感受春天吧,充满生机的春天睁开了惺松的眼睛,也正欢迎着我们投入到她热情的怀抱呢!
本单元的主题是围绕春水展开的,几篇课文也都和春水有关,所以我们这次习作就来写写春水吧。
1.指名读“笔下生花”的内容,说说题目的要求。
2.学了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描写春水的语句和写法吧,说说你的收获。
3.思考2分钟,你准备选择哪个题目,结合冬冬的话,说说怎么能把春水写得生动具体、有声有色?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按一定顺序; 抓住形、色、声、光等; 大胆想象; 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 引用诗句、格言、农谚等)
二、乘兴写作,体验欢愉
第一个选题:写春天的小河(小雨??)
后面的括号里提供的是备选内容,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另写,如小溪、池塘等。 既然是写春天的小河(小雨??),就要根据春天这个季节的特征,抓住春天的小河(小雨??)等春水在这个季节的特点和不同于其它季节之处。春水滋润着万物,那么一场春雨前后一定会有一些变化,应重点描写春雨后的景象。 第三个选题:写想象作文:我是春天的小雨点
写想象作文要大胆地去想象,但一定要符合春雨的形态和特点,只有把自己合理地想象成春天的小雨点,才能逼真地演绎出春天小雨点的栩栩形态和勃勃生机,从而达到想象和实际的完美结合。
好了,让我们拿出笔来进行我们这次的习作吧! 三、写完后修改要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孩子们,先自己读一读修改修改,然后请和你的同桌或好朋友互改,看谁的作文写得生动具体,有声有色! 好了,让我们拿出笔来进行我们这次的习作吧! (各自根据要点修改润色,然后同学之间交换欣赏。)
第三课时
习作内容:
讲评习作
习作过程:
一、总评
一、 讲评作文
1、 肯定优点:
本次作文,同学们的好的作文层出不穷。有的写出了春天的小河,有的同学写春天的小雨点,表达自己的真 情实感。同学们的选材范围相当宽泛,形式多样,内容较具体。 2、 指出不足:
在写作中,同学应注意语言要凝练,应注意写作要有明确的中心,写完后,注意认真修改。
二、表扬本次习作优秀者
三、重点讲评
四、小组讲评,合作交流
1、互读互评,进行交流、修改。
2、借鉴他人的长处,来优化自己的习作。
第四课时
习作内容:
修改习作,再次誊写
习作过程:
一、 仔细阅读习作及老师的评语,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 修改病句
三、自由合作欣赏习作
1、四人一组组,借阅优秀习作,借鉴其写得好的方面。2、教师巡视,并深入个别组参与交流。
四、再次誊写
[ 内 容 结 束 ]
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11
学习目标:
1.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2.经历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的过程,,明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从观察的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
学习过程:
一、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1.观察图形,理解题意。
题中的物体是由4个小正方体拼摆成的,前后共两行,前面一行有3个小正方体,后面一行有1个小正方体。通过观察,辨认三个平面图形分别是小华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2.摆正方体,观察图形。
学生用学具照着书上图形操作,从不同方向观察,并且连线。
3.交流看法。
学生做完题以后,老师指名说说为什么这么连线。
4.教师根据书上图形,分析做题方法。
二、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
1.分析第一个图形。
照着书上图形摆小正方体,分别画出从上面、从左面、从前面看到的图形。
2、分析第二个图形。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到的正方形,忽略距离的远近,拉在同一个平面上。
3.分析第三个图形。
总结规律:从同一位置观察由相同个数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看一看。
从左面、右面、上面看到的图形相同,从前面看到的图形不同。
2.易错题分析。
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从左面和从前面看到的图形相同,从上面看到的图形与左面、前面不同。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12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的贡献。
2、学习抽丝的基本方法,掌握抽丝的一般技术。
3、测量一根丝的长度。科学知识:
1、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饰业的贡献。
2、知道缫丝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生命创造的奇迹。
2、为祖国灿烂的古代蚕业文明而自豪。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学会缫丝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
1、有关养蚕和真丝织物图片(课件)。
2、实验器材:蚕茧、炊帚、小水槽、小锅一只、小苏打、缠线板、直尺。
3、学生收集种桑、养蚕、缫丝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提问:在古代,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的国家,你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传说和历史吗?学生交流小结:交流成果,说明华丽的真丝织物是用蚕丝织成的。
(二)、指导学生进行抽丝活动
1、谈话: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蚕吐丝结成茧,蚕茧又是怎样加工成蚕丝的呢?
2、阅读课文
3、小组讨论:开展抽丝活动需要的材料、活动步骤、小组分工、结果预测、注意的问题等
4、集体探讨抽丝方法先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接着把蚕茧放在开水浸泡10-15分钟,同时加入配好的小苏打。再用小炊帚轻轻搅动,找出丝头,接着抽丝、测量、缠绕在线板上。最后记录测量结果。
5、教师带领学生分组活动各组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放在教师准备好的锅内。教师倒入开水浸泡并加入配好的小苏打。教师用小炊帚轻轻搅动,找出丝头,交给各组学生。各组分组抽丝。测量蚕丝长度并作记录。
6、汇报测量结果
7、师生小结:蚕丝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最长达3000米,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
(三)、巩固总结
1、讨论:(1)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业的贡献有哪些?(2)你是通过哪些方法知道的?
2、说一说抽丝的方法,你认为抽丝技术的关键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课后探究对蚕茧抽丝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2、查阅资5
料:蚕和蚕丝的其他用途。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13
第二单元指要
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单元设计理想
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5.古诗二首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笔者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山重水复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
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读懂古诗的意思,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图片)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风景名胜引入课题,并且欣赏庐山风景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解诗题、知诗人。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学生试读,纠正字音,注意把诗的节奏和对诗的理解读出来,师生评价。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3、采用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一讲每首诗的意思。
2、有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质疑。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四、读后理解、学生质疑
1.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14
一、单元主题:
科学与发现
二、语文要素:
1、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2、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
三、教学内容:
1、三篇精读课文:《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2、一篇略读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
3、口语交际——说新闻
4、习作:我的奇思妙想
4、语文园地
5、快乐读书吧
四、教学目标:
1、认识43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45个字,会写46个词语。
2、能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3、能理解并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热爱科学,关注科技发展。
5、能讲述一则新闻,准确传达信息。
6、能把新闻说得清楚、连贯,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7、梳理、总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方法。
8、认识“宾、吉”等12个生字。
9、理解一些词汇的新含义,并能积累一些具有新含义的词汇。
10、能够运用作比较的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11、朗读、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12、能产生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自主规划阅读。
13、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14、能感受阅读科普作品的乐趣,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五、教学重点:
1、会认会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六、教学难点:
1、 能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2、能把新闻说得清楚、连贯,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七、教学措施:
1、“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围绕这一语文要素开展教学时,继续强化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提出一些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并能记录、梳理问题。
2、借助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资料说说对相关句子的理解,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3、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朗读、品味、抄写中感受课文课文的语言表达特色,自觉主动地习得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八、教具准备:
课件、音频、视频素材
九、课时安排:
5、 琥珀
教材分析《琥珀》是一篇说明文。作者由一块稀世珍宝琥珀,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采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推测并再现了这块少见的琥珀的形成过程。文章布局严谨,语言细腻形象,逻辑推理严密,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极具神奇色彩。
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体会真实情景描写的简洁翔实,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深切感受想象中的故事情节,感受其描写的生动传神、细致巧妙。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拂拭、推测、成千上万”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4、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教学重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依靠事实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设计个人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琥、珀、嗡”等11个生字和多音字“扎”,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怒吼、松脂、详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琥珀的图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琥珀 蜘蛛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琥珀有何特点?课文讲了琥珀的哪些内容?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2)重点词语释义。
4、学生练习书写、识记,教师巡视、纠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3)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清楚叙述顺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发生的时间。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琥珀的形成过程。
该部分可分为两层:①松脂球的形成;②化石的形成。
第三部分(第13~17自然段):琥珀被发现的过程。
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到一些词语,如_______,也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文中这块神奇的琥珀包含了________、________两种动物,文中讲述的故事其实是________。在课堂上,同学们表现大胆积极,如________同学展示了他搜集的琥珀图片;________同学把琥珀的形成过程制成了动画演示,真是够形象的。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2、教师激情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学生讨论交流:句中“约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几万年”前要用上“约莫”这个词?
2、自由读第2~12自然段,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1)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板书:松脂球、化石)
(2)请学生当科学家,研究松脂球形成所需要的条件。
3、默读第2~9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1)提出汇报要求:
我会读: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句子,再说说原因。
我会演:大方表演写得精彩的部分,可以加入自己的语言,自由发挥。
(2)学生汇报。
①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苍蝇的活动写得很生动)
②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一切发生得很凑巧,作者的想象真丰富)
③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能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黏稠的黄色泪珠里。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哪位同学能表演“前俯后仰”?
师:这么做,就会留下黑色的圆环,这就与我们观察到的吻合,原来科学家是这样推测的。(同桌互读。)
4、请默读第10~12自然段,找一找松脂球变为化石需要哪些条件,画出有关句子。
(1)学生标画。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3)视频播放琥珀形成的过程。学生认真观看后做复述。
(4)设问:我们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家推测出来的,这样的想象有哪些依据?
5、请默读第13~18自然段,探讨交流。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
(3)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有什么价值?
三、拓展提升,学有所获
当解说员。
假设这一块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博物馆的官网上有一则招聘广告,招聘琥珀解说员,同学们想试试吗?
(1)学生练习。
(2)汇报。
(3)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颁发聘书)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把琥珀形成的过程讲给家人听。
2、完成本课《优化设计》
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15
教材分析
《笔算除法》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一节课。小学生从二年级开始认识除法,三年级接触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四年级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五年级学习小数除法,六年级学习分数除法,可以说,除法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中,除法计算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因为除法的算理比较复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有余数除法和除数是整十数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学生后续数的运算的学习做了铺垫。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并且可以很熟练的`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题了,同时学生们也已经掌握了如何估算被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了,为本节课的探究提供了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2.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算法。
3.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算理算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
主要活动
设计意图
一、热身运动
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
60÷20=3
150÷30=5
160÷20=8
210÷70=3
240÷60=4
350÷50=7
450÷90=5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进行口算的的?
预设生回答:把450看成45个十,90看成9个十,45个十除以9个十等于5个一。
师:回答非常完整,请坐。我们在口算的时候啊,我们先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看做几个几相除的表内除法,再利用乘法口诀求商。我们把这种思想叫做转化。
看来同学们的口算除法已经掌握的很不错了,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板数课题:笔算除法)
通过复习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初步渗透转化思想,为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笔算除法的算理埋下伏笔。
二、探究新知
师:请看大屏幕。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同学们思考一下,可以用我们之前学过的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预设生回答:可以使用估算法,把92估算成90,因为90÷30=3,所以92÷30≈3(个)
预设生回答:我是采用乘法,30×3=90.所以92本连环画可以分给3个班
预设生回答:可以用小棒代替连环画,通过分小棒来计算
师:那就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让你们提前准备好的小棒,摆一摆分一分,老师看看谁分的又快又好。我看你分的已经分好了,你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分的吧。
预设生回答:我把每十根小棒捆成一捆,捆了三捆,就是90根小棒,还剩下两根小棒,所以92本连环画可以分给3个班,还剩两本。
师:同学们啊都很棒,刚刚我们通过估算法和分小棒知道了,92本连环画可以分给3个班,那么这道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预设生回答:竖式法
师:那好,老师现在就来带着同学们用竖式法来解决这道题。同学们先自己在草稿纸上写一写,待会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那现在同学们来看第二个问题,老师现在什么都不讲,你们能不能直接列出竖式自己解决这个问题。140÷30
预设生回答:
那竖式应该怎么写呢?
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增强学生们的估算意识,为接下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做好前提准备。
分小棒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学会在发现抽象的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可以借助实物或者画图的方法来解决。
利用错题,让学生们的思维产生碰撞,产生思考结果,加强学生对算理的充分理解。
三、巩固新知
师:学习了这些知识,我们现在来练习一下吧。
30÷10= 40÷20= 64÷30= 85÷40=
140÷20= 280÷50= 565÷30= 324÷40=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学习了用竖式进行计算,课后同学们要好好进行复习巩固,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板书设计
笔算除法
92÷30 140÷30
【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案02-26
第二单元《线与角》教案(精选11篇)09-15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04-12
第二单元作文05-24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08-18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06-13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06-20
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02-25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