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植树问题》教案

《植树问题》教案

时间:2023-03-12 09:25:56 教案 我要投稿

《植树问题》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植树问题》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植树问题》教案

《植树问题》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106—107。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以及封闭图形(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含义、《表内除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以及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设计理念及思路:

  “数学广角”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植树问题”的本质是对应问题,只要明确了“间隔”与“树”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再以此为基础并通过适当变化就可以应对各种变化了的情况。

  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本节课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作了如下调整,把原例题中的路长“100米”改为“20米”,把“两端要栽”这个条件去掉了。数据改小有利于学生思考,也便于学生动手操作,但并不影响我们要研究的数学问题。“两端要栽”这个条件去掉了,旨在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再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用发现的规律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而使学生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借助直观,通过间隔和数的对应,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的规律,建立不同情境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2.数学思考。

  (1)学生在参与观察、动手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中,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化归、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

  3.问题解决。

  (1)能运用所得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能和他人合作交流。

  4.情感态度。

  (1)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植树问题的价值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运用一一对应,建立植树问题模型,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笔 直尺

  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讨论交流、操作练习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引出课题

  师:想让自己的头脑变得更聪明的同学请以最佳的状态坐好,都有这个美好的愿望,光说不练可不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上思维的道路,一起去迎接新的挑战吧。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课前思维训练题:

  1.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锯成9段,需要锯几次?

  2.四年级在三楼,每上一层要走20个台阶,一共要走多少个台阶才能到三楼?(每层台阶数相同)

  师:锯木头和上楼梯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植树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一)创设情境,出示问题。

  园林工人打算在一条长20米的笔直小路一边植树,请同学们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帮忙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预设: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栽一棵)

  师: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

  (预设: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每两棵树的距离都相等)

  (二)动手操作,设计方案

  同桌二人合作,摆一摆或画一画

  (三)交流汇报,展示作品

  师:大多数同学已经完成了,谁来汇报(汇报后展示)

  (预设:我们小组设计栽了5棵树。在一条长20米的路上,开始先栽一棵,然后隔5米栽第二棵,再隔5米栽第三棵……再隔5米栽第五棵。)

  师:不错,老师期待你更精彩的表现,他们设计了5棵,还有不同方案吗?

  (预设:我们小组设计栽了4棵树,开头的地方没栽,先隔5米栽第一棵……隔5米栽第4棵。)

  师:为什么开头的地方不栽?

  (预设:因为有的时候在一条路的一头可能会有障碍物,所以不能栽。)

  师:你想得真周到,真是个既细心又爱动脑的孩子。是呀,如果在路的`一端有建筑物就只能在另一端栽了!同学们的设计真精彩啊!还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吗?

  (预设:如果路的两端都有建筑物,可以栽3棵。)

  师:你回答的太棒了,老师感到震撼!对,有的时候在路的两端都会有障碍物,这个时候路的两端就不能栽树。

  (四)比较方案,探究规律。

  1.间隔数与总长、间距的关系。

  (1)出示植树的三种情况,学生观察相同点。

  师:同学们真有创造力!短时间内根据要求设计出了三种不同的方案,你们都有资格成为一名设计师了。现在请用你们雪亮的眼睛看一看,这三种方案中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总长、间距、间隔数 20 5 4)

  (3)间隔数与总长、间距的关系。

  师:这三种方案的间隔数都是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20÷5=4(个))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你们能说说怎样求间隔数吗?(总长÷间距=间隔数)

  问:要想知道有几个间隔,必须要知道哪两条信息?(总长、间距)

  师:接下来,咱们来比一比,谁的反应快?(如果一条小路长100米,每隔10米栽一棵树,一共有多少个间隔呢?如果每隔20米栽一棵树,一共有多少个间隔呢?)

  2.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1)学生观察不同点,教师讲解三种方法的名称,同桌交流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

  问:刚才咱们找到了这三种方案的相同点,请同学们再用你们睿利的目光观察,不同的地方又是什么呢? (预设:植树的棵数不同、植树的方法不同)

  学生汇报后,教师讲解三种方法的名称。

  师:看来虽然间隔数相同,但是不同的植树方法,植树棵数是不同的。我们就来研究在不同的植树方法中,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赶紧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吧,可以把你的发现和同桌分享。

  (2)汇报交流。(板书)

  (3)演示,明白原因。(演示:树与间隔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3.小结:解决植树问题方法

  师:会求植树的棵树吗?这三种关系可是个宝贝,你们想得到它吗?那请闭上眼睛,打开你的大脑主机,我要把这个宝贝输入你的大脑了,千万别开小差啊,出现死机现象那可麻烦啦,准备好了吗?我要开始传宝贝了……好,收到了宝贝的同学请用最美的姿势坐好。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既然宝贝已经保存在你的大脑里了,那可不能让它天天睡懒觉,得常常拿出来发挥一下它的神奇作用。下面这几道题就需要它大显身手。请看:

  1.有一条500米的石子路,在石子路的一侧每隔5米栽一棵(只栽一端),需要准备几棵树?

  2.同学们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8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3.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一侧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4.在一条全长18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6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植树的问题”,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想请大家帮我解释一下:植树问题就仅仅是指植树这一种现象吗?

  生举生活中的其他例子,锯木头、上楼梯、安装路灯……

  回到大脑思维体操的题目,进一步理解每一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师:第一题锯木头属于哪种情况,第二题又属于哪一种情况呢?

  师:今天这节课,你觉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师:植树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美化着我们的生活,美化着我们的校园。其实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个封闭图形,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有兴趣继续探索吗?请利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回家和家长探讨。

  板书设计:

  (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

  方法 间隔数 棵数 关系

  总长 ÷ 间距

  两端都栽 4 5 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 4 4 棵数=间隔数

  两端不栽 4 3 棵数=间隔数-1

《植树问题》教案2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一共分三种情况,教材在编排时将它们分成三个例题进行教学,分别是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只栽一端。本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在第一课时就将三种情况全部呈现,并且将重心放在探究只种一端时,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其实只要是只种一端,不管路是几米,间隔数和棵数始终相等,因为树和间隔始终一一对应。处理好了这层关系,理解了一一对应,那么两端都种和两端都不种就可以根据对应思想,通过迁移发现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问题的规律,理解并掌握不同种法中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

  2、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等能力,初步渗透“一一对应”思想。

  3、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建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建立模型及“一一对应思想”的应用。

  教学过程

  1、恰好3月份,植树节即将到来,因此在第一环节通过询问植树的好处,渗透环保意识,并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与生活。

  2、第二环节我主要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通过小小设计师,将枯燥的解决问题转变成灵动的设计方案。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个5米种一棵”什么意思,有些学生可能认为只有两棵树之间的5米才是间隔,一边不种树的话那个5米就不是间隔,因此我将示意图这样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间隔。再引导学生猜测并画图,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

  第二层是本堂课最关键的部分,首先请学生展示作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在说的过程中询问学生分了几个间隔,为什么分4个间隔,它是怎么来的。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三种画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并揭示每种种法的.名称。然后将探究的重心放在只种一端的情况上,通过列算式,解释算式意义,并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猜测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为探究埋下伏笔。有些学生虽然对树和间隔的对应关系有点了解,但难以用语言概括,因此我在课件中用不同颜色描出树和它对应的间隔,闪烁树和间隔,并用圈一圈的方法,便于学生区分和发现,之后安排学生对照着左手,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同桌,深化对对应关系的理解。因为本节课的规律属于不完全归纳法,单靠一个例子是不科学,没有说服力的,所以我增加了300米的小路种树,想象着种树的过程,理解为什么只一端种时,棵数始终等于间隔数。最后运用迁移,理解为什么一个加1,一个减1。

  第三层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它们第一步都是先算什么?数学广角这类题目建模是关键,但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会使课显得空洞,这一层主要让学生形成一个策略:要知道一共有几棵树,必须先求出间隔数。接着通过例题,使知识得到一个巩固,最后展示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感受数学不仅来源于生活,更要运用于生活。

  第三环节中设计了两道习题,第二题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主要为了培养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隐藏信息的能力,接着通过变式,隐去一座房子又会怎样种。其实在画图时会有这样一个疑惑,为什么那一端空在那不种树,而这道题目可以给出很好的说明,有时候在解决问题时还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反思:

  作为新教师,对于这类课我是比较难把握,数学思维如此缜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有所疏忽。

  1、语言不够精炼,会不自觉地重复学生的话。在讲解只种一端的时候,学生对一一对应还是明了。

  2、评价语有些生硬,对于学生的回答有时不能及时得做出点评。

  3、探究得太少,自己说得太多。使课堂不够开放。

  4、本节课虽然渗透了解决的方法,先求间隔数,但没有明确间隔数的求法。应该在板书上指明。

《植树问题》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6-118页例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是有关数学广角的“植物问题”,主要探讨的是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只栽一端、只栽中间、两端都栽等。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探索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人手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总长×间隔距离”的关系。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间隔”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让你们猜个谜语好不好?出示谜面:(打一  我们在排队时,也出现了间隔数与人数之间的某种关系。下面,请几位同学上来排队(先请三人起来排队)问:有几个人?几个间隔?(再增加1人)再问:有几个人?几个间隔?(再增加1人)继续问有几个人?几个间隔?

  通过观察同学们刚才排队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人数与间隔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人数比间隔数多1,或者间隔数比人数少1……)

  3、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队列中间隔数与人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称为植树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4、刚才我们谈到的手指和队列的问题都是植树问题,大家能说出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吗?教师举例:(上课和铃声、整点敲钟报时、美国五年一届的`总统选举)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课件出示问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说说这道题的关键词是什么。(每隔5米是指什么,两端要栽……,并重点理解“每隔5米”就是指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就是间距;两端:也就是这行树的两头)然后教师提问: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答案呢?(如果要求同学们通过画图证明,每5米1棵,那究竟要画到什么时候呢?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那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我们可以把这条路看作较短的10米、15米、20米……通过画图得出规律,再根据规律求100米路要植树的棵数),这是在我们数学上常用的一种方法叫做“花繁为简法”。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学生实践记录单

  出示实践记录单后,教师先示范画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标出“间距,间隔数,线路总长”等,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线路总长、间距、间隔数”。

  同学们在全长1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b、在长15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要栽)每五米一棵,可植多少棵?(线段图),学生通过画图探究,逐渐对总长、间隔距离、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建模。

  c、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要栽),每五米一棵,可植多少棵?那么在长25米和30米的小路上呢?

  (1)学生自主活动,完成实践记录单。(学生完成这个表格后,教师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并提问:怎样求间隔数?怎样求棵数?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全长(米)10 15 20 ┉

  间距(米)5 5 5 ┉

  间隔数(段)

  ┉

  棵树(棵)

  ┉

  (2)观察表中的棵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板书:两端要种:棵数=间隔数+1或间隔数=棵数—1),全班齐读规律。

  ②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应用这个规律,我们能不能解决例1的问题?(全班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教师提问:100÷5=20这里的20指什么?(间隔数)20+1=21为什么还要+1?(因为两端要种的棵数=间隔数+1)刚才我们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数,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3、解决实际问题(口答)

  ①教师说间隔,学生说棵数。(或者教师说棵数,学生说有几个间隔。)

  ②小组内各同学互相出题。

  小结:

  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棵数=间隔数+1,如果知道了间隔数和间距(每两棵树的距离),怎样求总长呢?(引导学生说出:总长=间隔数×间距(板书)

  4、完成“做一做”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先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中的间隔数是多少,间距是多少,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后,教师可再进一步提问:如果在公路的两侧植树,又该怎么做?)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求植树的棵数,求间隔数,求植树的路线的总长度,解决这几个问题的关键是相同的,就是要运用好段数与点数之间的规律。

  三、应用规律,解决拓展

  1、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练习

  全路长(米)间隔距离(米)间隔数(个)棵数(棵)

  1 30 5

  2 50

  10

  3

  4

  21

  4 1000

  101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0时敲响10下,需要多长的时间?

  3、小明要在全长2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如下图),请你帮小明设计一下植树方案。(此题留待学生思考,为以后教学只栽一端和两端不栽做铺垫)

  四、谈谈你的收获?

  学生谈谈收获,教师总结。

  五、作业

  完成教科书练习

  六、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间隔数=总长÷间隔距离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但在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原型,新课程教材把它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教学了课本106-108页例1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反思本课教学过程,我觉得以下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数学,在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时,建立数学模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形成猜想—化繁为简—合作交流—发现规律—梳理方法—应用规律”的教学流程,意在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应用”这一过程,从而建立“植树问题”数学模型。

  二、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教学中,我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用画图方法模拟实际栽树。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化繁为简,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化归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其次,通过画线段图,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猜想、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既培养了数学思想能力,学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又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注重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我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验证猜想的合理性。其后,改变间距,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再次验证,并完成表格,从而发现规律。在用“数形结合”方法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精神都得到一定的培养。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我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归类,出示生活实例,告诉学生“这些现象的事物间都存在着间隔,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是进行变式练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从而使学生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这节课虽然取得了一些收获,但也有许多遗憾。

  一是操作的实效性。在学生画图探究间隔数和棵数的规律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小组比较少。这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其次是操作方法交待不够清楚,以致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出现操作困难,影响操作效果。

  二是练习设计不够精。因为希望把尽可能多的题型呈现给学生,所以没有把握好教学时间。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教学的度,相信学生的能力,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植树问题》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一种情况:“两端都要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少1的情况)。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 掌握已知间隔长度和全长,求间隔数的方法,以及已知间隔数和间隔长度,求全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同学们,你们每年都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吗?美化绿化自己的家园,你们可曾注意到植树中也有很多学问,由于植树的线路不同,植树的情况也就不同,你们想了解植树中的学问并学会怎样解决植树问题吗?这个单元我们共同来研究你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2、小游戏。

  师生共同在毛线两端系个扣,然后等距离每隔一段系个扣,看一看,数一数,一共可以系几个扣。 学生动手试一试。

  小组讨论,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集体交流,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后得出系扣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

  3、验证。

  学生拿出一根20厘米的毛线绳,每隔5厘米系一个扣,绳子两端也要系,数一数,一共系了几个扣。

  指名说说自己系了几个扣。 验证扣的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4、练习。

  同桌两人各拿一张纸条,互提要求在纸上分段,要求两端均画上标志。 相互评价,互提建议。

  二、新授

  1、出示教学教材第106页例1。

  (1)读题,理解题意。

  (2)交流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3)学生动手试一试。

  (4)小组看图讨论,各自交流。

  想法一:100÷5=20,所以要准备20棵树苗。

  想法二:我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帮助思考,如果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两端也要栽树,这样就可以栽5棵。照此思路,可以推出间隔数比棵数少1。

  (5)猜测。

  猜一猜,谁的思路对。

  (6)集体反馈,发现规律。

  经过集体交流,发现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在100米长的小路上共有20个间隔,那么就可以栽21棵树。

  (7)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规律。

  因为植树总数比间隔数多1,这样我们就可以先求出树与树之间一共有多少个间隔,而每个间隔的长度是已知的,就可以求出一共植树多少棵。

  (8)研究列式的方法。

  100÷5=20(段)

  20+1=21(棵)

  教师表扬能自己正确列式的学生,并请他们阐明思考过程。

  2、尝试。

  (1)出示例题:在一条18米长的水泥路上,从头开始每隔3米摆一盆花,一共摆多少盆花?

  (2)读题,理解题意。

  (3)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4)找寻数量间的关系。 同伴探究,并得出结论。

  (5)独立列出算式。

  (6)集体反馈。

  指名板书:18÷3=6(段)

  6+1=7(盆) 请学生分别说出每步的意思。

  3、巩固练习

  1)有一根绳子,每隔2米挂一盏灯笼,起点和终点都挂,共挂了14盏灯笼。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学校领操台前从起点开始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

  3)新建小区要在一条长1000米的路两旁安装路灯,每隔8米装一盏(两端都装)。一共需要多少盏路灯?

  4)一个小学生从一楼上到三楼用了40秒。照这样计算,他从三楼上到六楼需要多长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二种情况:“两端都不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多1的情况)。

  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已知棵数和全长,求间隔长度的方法,以及已知棵数和间隔长度,求全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已知全长和间隔长度,怎样求棵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棵数=全长÷间隔长度+1 那么已知间隔长度和棵数,怎样求全长呢? 答后板书:全长=间隔长度×(棵数-1)

  二、新授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另一种植树问题。

  1)出示教材第107页例2。

  (1)读题,理解题意。

  (2)投影出示教材图,帮助理解。

  (3)分组看图讨论。

  (4)尝试列式计算。

  (5)集体交流。

  教师板书:60÷3=20(段) 20-1=19(棵) 19×2=38(棵)

  (6)质疑。

  为什么减1?(因为两端都不种树,所以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为什么要乘2?(因为是在两馆间的路两旁植树,所以要乘2) (7)比较与例1的不同。 先分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例1是两端都要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数多1。 例2是两端都不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数少1。 (8)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讲述: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60米里面有多少个3米,就是多少个间隔。我们知道大象馆和猩猩馆在路两端,也就是说两端不栽树,所以间隔数就比植树的棵数多1。

  2)小游戏。

  这里有一张彩纸条,老师想把它等分成2份,需要用剪刀剪几次?(一次) 请你们拿出彩纸条,分别把它们分成3段、4段、5段,看一看要剪几次。 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剪的次数比纸条的段数少1。

  3)巩固练习

  1、两根栏杆之间每隔3米放一个障碍物,一共放了8个。这两根栏杆相距多少米?

  2、两栋楼之间每隔2米种一棵树,共种了 15棵。这两栋楼相距多少米?

  3、甲、乙两地相距4千米,每隔800米设一个站牌(甲、乙两地各设一个)。甲、乙两地一共设有多少个站牌?

  4、小明家门前有一条35米的小路,绿化队要在路旁栽一排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端栽,一端不载)。一共要栽多少棵数?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教师指导:棵数=间隔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三种情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

  重点:掌握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已知株数和全长,求株距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前两节课都学习了有关“植树问题”的哪些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忆内容,教师整理板书:

  (1)两端都植树,则棵数比间隔数多1。 全长、棵数、间隔长度之间的关系:

  全长=间隔长度×(棵数-1)

  棵数=全长÷间隔长度+1

  间隔长度=全长÷(棵数-1)

  (2)一端植树,则棵数就比在两端植树时的棵数少1,也就是棵数与间隔数相等,全长、棵数、株距之间的关系:

  全长=间隔长度×棵数

  棵数=全长÷间隔长度

  间隔长度=全长÷棵数 (3)两端都不植树,则棵数比间隔数少1。

  棵数=全长÷间隔长度-1

  间隔长度=全长÷(棵数+1)

  2、设想。

  你还知道有关“植树问题”的哪种情况?给同伴做一个介绍,说一说你是从哪知道或学到的。

  3、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第三种“植树问题”,这种情况比较特殊,也很有意思,看谁最先发现规律。

  二、新授

  1、出示教材第108页例3。

  (1)引导学生审题,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生:从情境中知道张伯伯要在圆形池塘周围栽树,池塘的周长是120m,每隔10m栽1棵树,问题是求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2)引导学生:把这类问题转化成在封闭的图形上植树的问题。

  师:什么是封闭图形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无论什么图形,只要起点和终点重合,即首尾相连就是封闭图形。

  师:观察封闭图形上的棵数与间隔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棵数等于间隔数。 教师板书。

  师:本题该怎么解答呢?

  生:因为圆形池塘是封闭图形,根据“棵数等于间隔数”解答。120÷10=12(棵)

  师:如果把圆拉成直线,你能发现什么?

  出示下图:

  生:间隔数与棵数相同,也就是相当于一端栽树,另一端不栽树的情况。

  2、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自主探究或同伴共同探究。

  (5)集体交流。

  (6)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7)套用关系式进行验证。 (8)解答。150÷15=10(盏)

  三、巩固练习

  1、一个圆形花坛,它的周长是150米,每隔2米栽一棵树。共需树苗多少棵?

  2、社区有一块正方形活动区,每边都栽种19棵树,四个角各种1棵。共种树多少棵?

  3、时钟6时敲6下,10秒敲完。那么12时敲几下,需要几秒?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条件,解决“植树问题”。

  2、熟练应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素养。

  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条件研究计算方法。

  难点:熟练运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用这几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解决实际问题。

  四(1)班同学办安全小报,全班48人每人展示一张。在每张作品的四个角都钉上图钉,一共需要多少个图钉?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小组讨论,制订方案。

  学生动手试一试。

  小组讨论,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重点是根据条件研究计算方法。

  (4)分小组汇报设计方案。 根据不同的方案进行计算。

  ①共1行,每行48张。列式:(1+1)×(48+1)=98(个)

  ②共2行,每行24张。列式:(2+1)×(24+1)=75(个)

  ③共3行,每行16张。列式:(3+1)×(16+1)=68(个)

  ④共4行,每行12张。列式:(4+1)×(12+1)=65(个)

  ⑤共6行,每行8张。 列式:(6+1)×(8+1)=63(个) 还有其他方法吗?

  最简单的方法是48×4=192(个)。

  但是,这种方法比较浪费图钉,生活中一般不会采用这种方法。

  (5)说一说,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布置展板。

  (6)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2、拓展。

  (1)板书练习。

  李明上楼,从第一层到第三层要走36级台阶。如果从第一层走到第六层,需要走多少级台阶?(各层之间台阶数相同)

  (2)理解题意。

  (3)尝试解答。

  (4)交流反馈。

  (5)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讲述:我们把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看作1个间隔,第二层到第三层看作1个间隔,所以李明从第一层到第三层共走了2个间隔,根据“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可求出每相邻两层楼梯之间的台阶数为36÷(3-1)=18(级)。而从第一层到第六层共走了5个间隔,根据“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可得,18×(6-1)=90(级)。 (6)归纳。

  这道题从表面看并不是“植树问题”,但是我们把层数看成棵数,可以抽象成为一条线段上的点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巩固练习

  (1)计划在一条长8064米的水渠的一条边上植树,包括两端在内,共植169棵。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2)椭圆形的跑道周长是400米。每隔40米装一盏红灯,两盏红灯之间装2盏绿灯。一共装多少盏灯?

  (3)舞蹈队排成一个方阵,最外一层的人数为60人,舞蹈队外层每边有多少人?这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四的题目,并逐一校对。

《植树问题》教案5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方法。它通过生活中常见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抽取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再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3课时,探讨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如果是矩形,每边可看作一端种另一端不种)。

  教学目标

  1、建立“棵数=间隔数”的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建立模型,应用模型,建立初步的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3、体会数学模型的生活意义与作用,体验到学习的喜悦。

  学习重点:

  建立“树的棵数=间隔数”的数学模型

  学习难点:

  为什么“树的棵数=间隔数”?

  预设过程

  一、复习开放情形

  ……

  在一条20米路的一侧种树(两端都种),每2米种一棵,共需种几棵?

  在一条20数路的一侧种树(两端都不种),每2米种一棵,共需种几棵?

  ……

  在一条20米路的一侧种树(一端种),每2米种一棵,共需种几棵?

  1、揭题:植树问题。

  2、呈现问题,请学生解决。

  3、反馈解法,说说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方法。

  二、研究封闭情形

  用围棋摆一个正方形,每边摆7个,一共需要多少围棋?

  1、议:7×4=28对不对?

  2、根据要求及图形,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3、反馈各种解法,说说自己的方法的怎么避免重复计数的?

  4、议:(7-1)×4的理由是什么?

  三、练习

  1、完成P121做一做-1,3。

  2、完成P121做一做-2,并讨论最多的情况。

  3、画图完成第3题。

  四、

《植树问题》教案6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树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白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

  教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国家设立的植树节是在哪一天?(3月12日)在这一天的植树活动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吗?(板书)你认为哪一个结果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

  直接出示例题的情境,通过学生的尝试解答,既是对教学起点的了解,又利用两种不同的结果设置疑问,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

  二、经历过程,感受方法

  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检验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我们不能去户外植树,但是我们可以在草稿本上画一画。遇到了什么困难?

  预设:100 m太长了,不太好画。(追问:那我们可以怎么办?)

  学生: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一试。(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使学生经历分析思考的整个过程,感受“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深刻地体会“从简单事例中发现规律,并利用此规律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数学思想。

  三、探索实践,建立模型

  教师:先看看20 m的距离,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可以栽几棵树。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教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20÷5=4,20 m被平均分成4段,因为两端要栽,所以要栽5棵树。

  教师:再画一画,25 m可以栽几棵树?(学生操作)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25÷5=5,就是把25 m平均分成了5段,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要栽6棵树。还可以这样画:这里的蓝色线段表示什么?(间隔数)红色线段呢?(植树棵数)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课件上输入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棵数要比间隔数多1。(追问: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式子表示?)棵数=间隔数+1。教师:谁能说说为什么要“+1”?(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栽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你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开头的问题吗?(指名回答,分析讲解)

  教师:回顾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说说你的想法。

  归纳小结:在解决较复杂或数据较大的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出发得出规律,然后将规律运用于复杂问题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

  “画示意图──抽象出线段图──不画图”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设计理念,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建立起“一条线段两端都栽”这类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四、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还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在一条全长2 km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 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教师:读完这个题目,你觉得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预设1:单位不统一,要先进行转化再计算。

  预设2:两旁。(追问:表示什么?)就是两边。你能通过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两旁”吗?在计算时该怎样体现?(先算出一边的路灯的数量,再乘以2。)

  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2 km=20xx m(20xx÷50+1)×2=82(盏)

  答:一共要安装82盏路灯。

  教师:20xx÷50算的是什么?(间隔数)“+1”说明了什么?(两端都要安装)

  2、马路一边栽了25棵梧桐树。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教师:仔细读题,认真思考,说说你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引导得出:要求一共栽多少棵银杏树,实际就是求梧桐树的间隔数。由“棵数=间隔数+1”可得“间隔数=棵数—1”。

  25—1=24(棵)

  答:一共要栽24棵银杏树。

  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和这题有关的简单的例子,我们只要张开一只手。五个手指相当于题目中的?(梧桐树)每两个手指之间栽一棵(银杏树),可以栽几棵?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

  练习中的实际问题,相比例题有一些变化,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1题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地表示出“两旁”,解决了算式中为什么要“×2”的问题;第2题先让学生思考,说说自己的理解,验证的环节既是对方法的回顾,又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五、逆向思考,拓展新知

  园林工人沿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 m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教师:读题并思考,要求“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就是求什么?(路长)跟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预设:例题是知道了路长求栽树的.棵数,这题是知道了栽树的棵数,求路线长度。教师追问:该怎样解答呢?试一试,并说说你的思路。

  (36—1)×6=210(m)

  答: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是210 m。

  教师:“36—1”算的是什么?(间隔数)再根据“间隔数×间隔距离=路长”计算。

  【设计意图】

  通过变式练习,加深学生对例题中发现的规律的理解。该题是植树问题数学模型的逆向应用,有了前一题“间隔数=棵数—1”的知识为基础,学生应该能比较容易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可引导他们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答。

  六、回顾思考,全课总结

  教师: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强调:

  1、解决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棵数=间隔数+1。

  2、当遇到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要栽)总长÷间距=间隔数间隔数+1=棵数100÷25+1=21(棵)

《植树问题》教案7

  《奥赛天天练》第25讲《植树问题》、第26讲《上楼梯与植树》,知识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应用一一间隔的规律解决问题。

  一一间隔的规律是指:两个不同的物体一一间隔地排成一行,如果两端的物体相同,则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另一种物体多一个;如果两端的物体不同,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同;如果两个不同的物体一一间隔地排成一个封闭图形,两种物体的个数也是相同的(把封闭图形从任意一个点剪开展开,就可以得到与第二种情况相同的排列)。

  在植树问题中我们可以把树苗和间距看作两种物体,先求出间距的个数,再利用一一间隔规律,算出树苗的棵数。

  在爬楼问题中我们可以把楼层看着两端物体,把楼梯看做中间物体,再利用一一间隔规律,根据楼层求楼梯的层数。

  《奥赛天天练》第25讲,巩固训练,习题1

  【题目】:

  有16个同学排成一排,要求每2名学生中间放2盆花,需要放几盆花?

  【解析】:

  16个同学排成一排,每两个同学之间有一个间隔,共有间隔:16-1=15(个)

  每个间隔放2盆花,需要摆花:15×2=30(盆)。

  《奥赛天天练》第25讲,巩固训练,习题2

  【题目】:

  某城市举行长跑比赛,从市体育馆出发,最后再回到市体育馆。全长42千米,沿途等距离设茶水站7个,求每相邻两个茶水站之间的距离。

  【解析】:

  从题目给出条件:“从市体育馆出发,最后再回到市体育馆。”可知这次长跑路线是个封闭图形,所以茶水站个数与茶水站之间的`间距的个数是相同的。所以每相邻两个茶水站之间的距离是:

  42÷7=6(千米)

  《奥赛天天练》第25讲,拓展提高,习题2

  【题目】:

  小敏用同样的速度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散步,他从第1棵树走到第6棵树用了5分钟,当他走了15分钟时应到达地几棵树?

  【解析】:

  首先要让孩子弄清:在散步过程中,与时间有直接数量关系的是路程,也就是树的间距,而不是树的棵数。

  走到第6棵树,走来5个间距,用了5分钟,每分钟的路程为1个间距:5÷(6-1)=1(个)。

  走15分钟,共走了15个间距,到达第16棵树:15×1+1=16(棵)。

  《奥赛天天练》第26讲,巩固训练,习题1

  【题目】:

  一根木料锯成4段用了6分钟,另外有同样的一根木料以同样的速度锯,18分钟可以锯几段?

  【解析】:

  首先要让孩子弄清:一、在锯木头的过程中,与时间有直接数量关系的是锯的次数和每次锯的时间,而不是锯的段数;二、木头锯成的段数总比锯的次数多1。

  锯4段需要锯3次,锯一次的时间是:6÷(4-1)=2(分)。

  18分钟可以锯的次数是:18÷2=9(次)。

  18分钟可以锯的段数是:9+1=10(段)。

  《奥赛天天练》第26讲,巩固训练,习题2

  【题目】:

  时钟6时敲了6下,5秒敲完。那么,这只钟12时敲12下,几秒敲完?

  【解析】:

  与时间有直接数量关系的是钟每敲两下之间的时间间隔。

  时钟敲6下,有5个时间间隔共5秒,即每敲两下之间间隔1秒:5÷(6-1)=1(秒)。

  时钟敲12下有11个时间间隔,需时间:(12-1)×1=11(秒)。

  《奥赛天天练》第26讲,拓展提高,习题1

  【题目】:

  一个运动员参加马拉松赛跑,他从第1个茶水站跑到第4个茶水站共用了75分钟,已知从起点到终点每两个茶水站相距5千米(起点和终点都没有茶水站),他跑完全程共花了200分钟,问马拉松的赛程是多少千米?

  【解析】:

  从第1个茶水站到第4个茶水站中间有3个间隔,共用了75分钟,每跑一个间隔需要时间:75÷(4-1)=25(分钟)。

  每两个茶水站相距5千米,即这个运动员25分钟跑了5千米。200分钟跑的路程也就是马拉松的赛程:200÷25×5=40(千米)。

《植树问题》教案8

  个人简介:陈智敏,男,30岁,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任乐清市雁荡镇一小副校长。先后被评为乐清市教坛新秀、温州市首届学科骨干教师,两次荣获乐清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20xx年获得乐清市优质课一等奖,并多次承担温州市、乐清市教研室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乐清市级公开课教学和新课程专题讲座,所撰写的论文、案例多次在乐清市、省级获奖及发表。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下P117-P118页《植树问题》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新课标实施,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每册教材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解题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主要的任务是向学生渗透一种思想,一种在数学上、在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思想--化归思想。

  本课的设计,主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开放性的设计,让学生在设计植树方案的过程中通过画图亲身体验在三种种植情况下,选择的间隔不同,但棵数与间隔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系。通过学生的体验,建构植树问题的模型,再运用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教学中重在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更注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植树节)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引导探究

  1、创设情境,理解概念

  (1)出示:“为了美化环境,学校准备在操场边上的一条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总务主任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2)理解题意。

  a.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有什么问题?

  b.理解”间隔“的意思?

  C、理解三种种植情况

  (两端都种、一端种、两端不种)

  2、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1)计算你的设计需要多少棵树苗?利用画线段图把它表示出来吗?并将植树方案补充完整

  植树方案

  总长(米)

  间隔(米)

  间隔数 (个)

  棵数(棵)

  种植情况示意图

  (2)学生反馈

  (3)组织讨论:你发现什么规律?

  两端都种时,棵数=间隔数+1

  一端种是时,棵数=间隔数

  两端不种时,棵数=间隔数-1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出示例2:

  (2)读题后思考,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同学值得注意的。

  (3)学生独立解题、反馈

  三、回归生活,变式练习

  1、封闭图形相当于一端种

  (1)出示P122练习二十第4题

  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2)讨论:封闭图形相当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个类型?

  (3)学生独立解题,反馈。

  2、同时出示两道习题:

  (1)锯木头问题(两端都不种)

  一根木头,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2)排列问题(两端都种)

  四、欣赏生活中类似于植树问题的事件

  生活中的类似于植树问题的――――欣赏

《植树问题》教案9

  设计说明

  1.重视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知识迁移法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端栽树时的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掌握了两端栽树的解题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栽树”的规律,这时老师提出如果两端都不栽树,棵数和间隔数之间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通过动手操作,形成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规律,让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重视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都不栽树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对比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复习题:在一条60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m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指名汇报)

  (2)对于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指名回答:棵数=间隔数+1)

  2.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上题改为:在一条60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m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想一想,这道题与上一道题相比较,有什么变化?

  (2)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两端不栽”的。(学生思考后自由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看一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环境。

  ⊙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单的数据分析,发现两端不栽的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用画线段、摆图形、摆小棒等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内研究,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总长

  间距(3m)

  间隔数(个)

  棵数(两端不栽)

  6m

  间距(3m)

  2

  1

  9m

  间距(3m)

  3

  2

  12m

  间距(3m)

  4

  3

  15m

  间距(3m)

  5

  4

  18m

  间距(3m)

  6

  5

  …

  …

  …

  …

  (2)填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的?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自由汇报:两端不栽,棵数比间隔数少1或间隔数比棵数多1)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设计丰富的探究活动,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师恰当地向学生渗透“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问题,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这一数学思想。

  2.自主学习,应用规律解决教材107页例2。

  (1)课件出示教材107页例2: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①认真读题,分析题意,说一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②独立思考,怎么解决。

  ③组内交流,确定方法。

《植树问题》教案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情境: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要根据植树要求“动脑筋,领树苗”。

  问题:有一条12米长的`小路,一小组要在小路的一边植树,要求每隔2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该领多少棵树苗呢? (大屏幕出示)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1.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1)初步感知,大胆猜想

  你们认为一小组的同学该领多少棵树苗呢?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用画图法或摆一摆的方法“栽一栽”。

  2.尝试不同的栽法,积累研究素材

  师:刚才我们是每隔2米栽一棵树,发现出现了6个间隔,可以栽7棵树。你们还有不同的栽法吗?

  (1) 激发兴趣谈栽法

  (2) 自由选择试栽法

  (3) 交流汇报作记录

  3.观察分析,发现规律

  师: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一下老师记录的这些数据,你会不会有所发现呢?先独立思考,再把你们思考的结果互相说一说。

  (1)认真观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集思广益

  (3)班级汇报,总结规律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运用规律,解答117页的例1。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运用规律,解答118页的“做一做”。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3.运用规律,解答119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小结:安装路灯问题也是一种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教案11

  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封闭曲线(方阵)中探讨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课件出示)

  (1) 在100米的小路边,每隔5米种一棵柳树,两端都要种,一共种了多少棵?

  (2) 校园图书馆和体育馆两栋楼之间长40米,每隔4米种一棵柏树,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第一题)1000÷20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1?(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师:40÷4求的是什么?又为什么要减1呢?(两端不栽:棵数=间隔数-1)。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你能说说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

  1、圆形花坛的一周全长12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2米摆放一盆花,一共需要多少盆花?

  板书课题: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2、运用规律。 圆形花坛的一周全长12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2米摆放一盆花,一共需要多少盆花?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2)理解圆形的株数与间隔数相等,

  列出算式:12÷2=6(盆)

  3、课件出示一个圆形,在圆形的花坛上种树,棵数=间隔数

  4、发现规律:在圆形的花坛上种树,棵数=间隔数 。

  圆形花坛的一周全长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2米摆放一盘花,一共需要多少盘花?

  5、学习例题:

  (1)课件出示例题。例:在围棋的每边都放19个旗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放多少个旗子? (2)生读题,独立列出算式

  学生小组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自主探索会出现如下几种方法:

  方法1:直接点数出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72个棋子。

  方法2:列式:19 ×2+(19-2)× 2=72(个)

  方法3:列式:(19-1)×4=72(个)

  方法4:列式:4+(19-2)×4=72(个)

  方法5:列式:19×4 - 4=72(个)

  以上方法,教师引导比较:除方法1外,其余算法都抓住了4个角上的棋子不能重复计算的关键点。

  6、探究规律。

  (1)首先理解封闭图形 围棋盘的最外层是一个正方形,像这样首尾相连没有开口的图形就是封闭图形。(课件出示)

  (2)提问: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有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部分学过的封闭图形。学生任选一个,用小圆点代替棋子在封闭图形中画一画,数一数,想一想,会有怎样的发现? (3)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寻找规律,学生交流说出:棋子数=间隔数的结论。

  提问:这和我们学过的哪种植树情况一样呢?(帮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链接,迁移到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植树情形。)这是巧合吗?想不想继续研究? 学生研究发现 :如果将画好的封闭图形沿着一圆点断开拉直就变成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植树问题模型,利用原理逆向思维再次验证棋子数=间隔数这一规律。

  (4)回到原题:围棋盘最外层每边有19个棋子,即每边有(19-1)个间隔,4边共有18×4=72(个)间隔。因为最外层的棋子数=间隔数,所以72个间隔也就说明有72个棋子。 列式:(19-1)×4=72(个)

  (5)请一学生板演,并说出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19-1=18(段) ----表示19个旗子有18段间隔 18×4=72(个)----表示最外层的总数 答:最外层一共可以放72个旗子。 (6)引导学生说出公式: 最外层的总数=(每边的'棵树-1)×边数

  7、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摆棋子:一个四边形,每个顶点都摆一个。

  (2)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1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设问:100-1求的是什么?乘4呢?(为什么要乘4?)

  (3)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2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4)如果在一个正五边形的边上摆,怎么算?一个三角形呢?

  小结:看来,在封闭图形中的植树,只要先求出每边间隔数,再乘边数就可以求出最外层的总棵树。但是要注意在求每边间隔数时,要用棵数减1,你知道为什么吗?

  8、摆花盆:完成做一做第2题 问题:

  沿正方形的池塘边植树,要求每边都植4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三、巩固延伸

  解决问题:

  1、沿一个正三角形实验田的外边,每边种8棵向日葵最少能种几棵?

  2、16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若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相隔1米,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课后延伸题

  1、“四(4)班”召开班会时,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如果每边做5人,(如下图),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每边都有5张课桌,一共要多少张课桌子?

  2、公园里的花坛有以下几种形状,请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形状,计算一下如果每边放4盆花,至少一共可以摆放多少盆花?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马上就要下课了,这节课你又收获吗?一起来分享分享吧? 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株数=间隔数

  最外层总数=间隔数×边数

  五、作业布置

  教材122页的第4、6、7、8题

《植树问题》教案1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题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发现并理解段数与棵树之间的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实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感觉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植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间隔与发现植树棵数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用尺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故事:(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说话、做事情时不能信口开河,不加思索来完成。

  2、揭示课题: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我们的节日有很多,同学们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节?(植树节)其实,“植树”这件事还很有数学上的学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去植树,每隔5米分为一段,一共可以分成多少段?

  100÷5=20(段)

  2、出示例题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读题分析理解:“一边植树,两端要栽”的意义。

  可能许多同学列成:100÷5=20(棵)

  (2)学生试做。

  让学生讨论。

  3、感知间隔的含义

  请你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的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4、学生依次画图,课件依次演示画图过程的算法。

  段数棵数

  12

  23

  34

  56

  通过上面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

  棵数=段数+1

  或:段数=棵数-1

  5、完成例题。A:先要求出段数:100÷5=20(段)

  B:再次求出棵数:20+1=21(棵)

  6、再次感知,找到规律

  课件上做习题栽了8棵树,有()个间隔。(两端都要栽)

  有20个间隔,栽了()棵树(两端都要栽)

  三、尝试练习,做一做

  课件:1、园林工人沿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2、做书上的练习P122(练习二十)。T1、T2写在书上。

  四、巩固加深,拓展。

  1、打开书P117读书,思考。

  2、你在这一节课有什么遗憾?

  3、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4、联系生活举例,加深理解。

  五、总结延伸

  植树问题还有许多学问,今天我们只是解决了两端都栽,如果两端都不栽,封闭图形(如圆形花坛)栽树又怎样计算等待下一节课再去研究。

  板书设计:

  段数棵数学生练习板演

  12

  23

  34

  45

  规律:棵数=段数+1

  或:段数=棵数-1

《植树问题》教案13

  【教学内容】:

  《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分成若干间隔。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和植树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比较的方法,找“植树问题”的规律。

  【学期与教材分析】: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等,其目的在于通过解决问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不同的教师在处理植树问题的教学上各有差别,而俞正强老师,一个衣着朴素、老式的布鞋、光亮的脑门、憨厚的笑容,对“植树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和见解,他抛开课本给出解决植树这类型问题的方法,从练习题的引入出发,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概括能力,从而初步认识植树问题,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为完成上述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 俞老师从简单的习题着手,进一步联系到生活中的植树等实际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练习引入,构建新知。

  课前创设简单易懂的题目“20米,平均每5段一份,可以分几份?”学生很快列出算式20÷5=4(段),紧接着引出例题“20米路,每5米栽一棵树,可以栽几棵?”学生列出算式20÷5=4。

  俞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询问,为什么用除法?问题(1)中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练习中,突现知识的起点----平均分。而不同点又是什么?一是求点数,一个求线段。那么一共可以栽几棵树呢?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了一共可以栽4+1=5(棵)树,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展开教学。

  二、注重实践,体验探究。

  教学中,俞老师多次引导学生观察、假设、思考,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端点,也就是要在5棵树。使学生发现和理解,植树问题并非简单的除法就可以解决,植树问题种在的地方就是点,而非线段上,接着俞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和观察,生活中哪些人把什么做在点子上?学生通过思考后纷纷答道:电线杆、垃圾桶、栽花、纽扣、排队等,从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俞老师提出问题“段数和点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树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体验是构建的基础,俞老师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理解植树在实际生活中的利用。让一排学生当“点”每2米栽一棵树,可以栽几棵树?转变为如果路尽头有了一座房子,我们该怎么植树?如果路的头尾各有一个房子,又怎么植树?栽几棵?简单实在的实际问题,把本节课的知识点良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使学生从旧知向隐含的新知迁移了,本节课也因此达到了升华。

  总之,本节课,以学生的设计为出发点,通过线段这一简洁、直观的方法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积极认真的思考,进而透过现象发现不同情况下的棵树与段数之间的关系。本节课,俞老师没有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真正是一节难得的常态课,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植树问题》教案14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植树问题中一条线段两端都植树的特征,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通过猜测操作,验证,交流的方式探究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

  (3)从封闭曲线(方阵)中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基本规律的提炼和方法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学校旁边有一条长100米的小路,老师要在栽几棵树苗,想请你们当回小小设计师帮忙设计行吗?(行)今天我们来研究研究植树问题中的奥秘。

  二、探究规律。

  (一)1.出示题目

  这条小路长100米,每5米栽一棵小树苗(两端要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可能会有部分学生会马上列出算式:100÷5=20(棵)

  ①理解题意

  a、 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实物演示。

  指一指哪里是小棒的两端?

  说明:两端要栽就是小路的两头要种。

  ②学生动手操作。

  拿出小棒,同桌间互相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

  ③同桌互相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a、指名说一说:你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

  上黑板上来摆给大家看一看。

  b、数一数你们刚才摆的小棒,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c、间隔与种树的棵数有什么关系?

  ④师说明:开始大家算出的100÷5=20,这个20并不是表示可以栽20棵树,而是指共有20个间隔。

  2.改变题目条件变为:

  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可用线段图表示)

  1.学生试解答

  2.用小棒检验

  3.说一说你的想法

  间隔数与栽树的.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试说后,教师小结。

  4. 基本练习:同学们做操,某竖行从第一人到最后一人 的距离是24米,每两人之间相距2米,这一行 有多少人?

  5. 提高练习: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栽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二)出示例2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①“两馆间的小路”指的是哪一段?

  ②“小路两旁”指的是要栽几边?

  2、学生互相合作,用小棒摆一摆

  师提示:我们现在可以假设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18米,其它条件不变,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要求完成:

  ①你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②每一边的小棒根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这种情况属于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即植树棵数=间隔个数—1。

  (三)用摆小棒的方法教学例3

  教师小结:两端封闭的情况下 植树棵数=间隔个数

  三、练习应用

  1.一要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2. 在教学楼前植树,每4米栽一棵,20米内可以在多少棵树?

  四、课堂总结

《植树问题》教案15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招聘会吗?

  生:没有。

  师:想不想拥有这样一次经历?

  生:想。

  师:瞧,老师带来了一份招聘启示。(课件演示)

  招聘启示:

  新兴学校将对校园进一步绿化,特聘请校园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师:愿意试试吗?我们先来看看设计有什么要求。(课件演示)

  为了美化环境,要在的一条6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3米栽一棵,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植树?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1:两端都栽。

  生2:头栽尾不栽。

  生3:尾栽头不栽。

  生4:两端都不栽。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路全长有60米,只在路的一边栽,每隔5米栽一棵。

  师:两端都栽要栽多少棵?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二、民主导学:

  任务呈现:

  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 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你都知道了什么?

  2、你认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师:这道题和上节课学的植树问题有什么不一样呢?

  提示:小路的两端都是场馆,还需不需要栽树呢?还有需要注意的吗?到底要栽几棵,我们还是用前面学习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9米、12米、15米、21米)画一画,栽一栽?

  自主学习:

  小组四人每人选一个长度,间距还是3米,来画一画,填一填。展示交流:

  师:大家发现棵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间距、间隔数和总长有什么关系?

  生:棵数=间隔数—1

  间距×间隔数=总长

  讨论:在两头都不种的情况下,棵数为什么会比间隔数少1呢?师:那大象馆和猴山间栽多少棵数?

  60÷3=20(个)

  20—1=19(棵)

  19×2=38(棵)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2”?(因为小路两旁都要栽树)

  师:大家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判断是“两端要栽”还是“两端不栽”。

  三、检测导结:

  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既发现了规律,又总结了方法,真了不起。老师这里有几道题,把明明难住了,我们来帮帮他。

  1、目标检测:

  一、填一填

  1、一排同学之间有7个间隔,第一排有()个同学。

  2、小红住的楼房每上一层要走20个台阶,从二楼到四楼要走()个台阶。

  二、算一算

  1、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少米?

  3、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2、结果反馈:

  3、反思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和两端不栽的规律,而且还学会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问题还有一端栽一端不栽,下节课继续研究!

【《植树问题》教案】相关文章:

植树问题教案02-21

植树问题的教案08-26

小学植树问题教案03-03

关于《植树问题》教案08-25

人教版植树问题教案08-26

植树问题教案15篇02-26

植树问题封闭图形教案03-07

植树问题的教案15篇09-05

植树问题教案(15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