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9-30 21:17:58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锦15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难点:体会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同学们,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一根线)

  生活中,到处有线存在,你能否说说在哪里看到线的存在。

  (多媒体演示:各种线,引出有限和无限)

  创设情境,感知直线、射线、线段

  认识线段

  演示:将红外线手电筒的光线射到墙壁上。

  问:墙壁上的亮点与灯泡之间的`光线大约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

  请你们画一画这条线大约的长度。

  这个长度是固定的吗?如何来表示这条线长度的固定性呢?

  小结:科学家想到要把这条线堵住,截住,就用两个端点,把它固定住。像这样的线就是我们已学过的线段。谁来说说线段的特点.

  认识射线

  演示:将手电筒的光线射向天空,你看到线了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你看到的线?

  请你再一次画一画这条线。

  怎样表示这条线是向一边无限延长的呢?

  为什么不在另一边画端点?

  师:像这样的线叫射线。

  射线有什么特点?

  练习:把线段怎样改变可以得到一条射线?

  (引出:一条线段,将它的一端无限的延长,所形成的图形叫射线)

  能否在射线上找到一条线段?

  线段与射线有什么关系?

  认识直线

  刚才把一条线段额一端无限延长,可得到一条射线。如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结果是什么?

  (引出将一条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所形成的图形叫直线)

  1.说说直线有什么特点。

  练习:能否在直线上找到一条线段和射线?

  说说射线、线段和直线的关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他们有什么区别?

  长度(无限或有限)端点度量与直线的关系

  线段

  射线

  直线

  巩固练习

  下面哪些线是线段、射线、直线

  2、判断

  一条直线长5厘米。

  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黑板的边长是一条射线。

  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没有端点。

  射线比直线短。

  数一数,下列共有几条线段

  总结:今天学习后,对线你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

  长度(无限或有限)端点度量与直线的关系

  线段

  不可延长两个端点可以度量是直线的一部分

  射线

  一端可无限延长一个端点不可度量是直线的一部分

  直线

  两端可无限延长无端点不可度量是一条直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6页例1及练习四的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和调查了身边一些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谁来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

  (学生自由发言: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电话号码,门牌号,银行帐号……)

  教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多媒体? ?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以最短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数字编码的问题。

  二、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和邮政编码的作用

  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寄过信吗?

  (多媒体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师: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学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

  教师:你们谁知道左上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寄信人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学生:左上角的这组数字是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右下角的这组数字是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你们了解邮政编码每个位置上的数字表示的什么意思吗?

  学生1:邮政局的阿姨说,邮政编码是全国统一的,都是6位数,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地方。

  学生2:……

  [点评: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编排有什么规律?学生知之甚少。为此,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这是我们重庆市巴南区部分乡镇、街道的邮政编码,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规律?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乡、镇街道?

  巴南区石岗车站401348 巴南区一品新街401349 巴南区鱼洞镇黄溪路401320

  巴南区南彭镇南湖路401347 巴南区圣灯正街401349 巴南区百节百正街401322

  巴南区界石镇界新街401346

  学生1:我发现这些邮政编码的前面4位的数字是一样的,都是4013。

  学生2:我发现他们的后两位数字不同,这两位数字应该代表巴南区不同的乡镇、街道。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重庆市部分区县的邮政编码。比较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区县名 邮政编码

  渝中区 400000

  江北区 400000

  南岸区 400000

  大渡口区 400000

  沙坪坝区 400000

  九龙坡区 400000

  北碚区 400700

  万盛区 400800

  双桥区 400900

  渝北区 401120

  长寿区 401220

  巴南区 401320

  綦江县 401420

  合川市 401520

  永川市 402160

  江津市 402260

  大足县 402360

  荣昌县 402460

  学生1:我发现前两位的数字是相同,都是40开头。所以我想40应该代表重庆市吧。

  学生2:我发现第3、4位应该代表各区、县,00代表的是市区,而07,08,09,11,…,24这些代表县。

  学生3:通过观察,我猜想其他省市中,邮编的前两位的数字是不相同的。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其他省市的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

  太原 030000

  沈阳 110000

  上海市 200000

  大同 037000

  大连 116000

  天津市 300000

  阳泉 045000

  鞍山 114000

  重庆市 400000

  长治 047100

  抚顺 113000

  石家庄 050000

  长春 130000

  哈尔滨 150000

  保定 071000

  吉林 132000

  齐齐哈尔 161000

  教师:通过以上观察,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1:现在我发现邮政编码的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

  学生2:我发现直辖市的邮编第二位都是0,例如:北京是100000,上海是200000,天津是300000,重庆,400000。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吗?

  学生:前两位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位的数字代表市(地区),第4位的数字代表县(区),后两位代表乡(镇)。

  [点评:向学生提供大量的邮政编码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邮政编码6位数字表示的意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2、邮政编码的作用。

  教师: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1:每天邮局的叔叔、阿姨要收到许多寄往全国各地的信件,有了邮政编码后,就可以使用自动分拣机按照邮政编码进行自动分拣,不用叔叔、阿姨进行人工分拣信件,累得满头大汗?邮政编码能使大家尽快地收到信。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呢?

  [点评:该环节让学生明白邮政编码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分拣信件速度慢、费时又费力的矛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的关系。]

  三、认识身份证编码

  (师生游戏)

  教师:拿出你课前搜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证号码,随便给老师一个我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和那个地方的人,相信吗?试试看?

  学生读身份证号,老师猜测,学生判断验证。

  学生惊叹,跃跃欲试。

  教师:谁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到的?

  学生:我查阅了资料。身份证的前两位上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4位的数字代表市,第5、6位的数字代表区县,第7~10位的数字代表出生年份,第11、12位的数字代表出生月份,第13、14的数字代表出生日子,第15~17位的数字代表编号顺序号,末位加了个检验码。但倒数第2位的数字双数代表女性,单数是男性。

  四、完成练习四第二题。

  教师:你们打过长途电话吗?

  学生:打过,打长途电话要拨区号。

  教师:你知道我们重庆的区号吗?

  学生:知道,是023。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区号?

  学生:北京是010,上海是021,天津是022……

  教师:你熟悉的电话号码有哪些?从中你还了解了哪些信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认为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小结评价。

  五、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材分析: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本节课从实际生活出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统计中,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但是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只能代表这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和平均分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教法:

  引导法、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学法: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汇报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从孩子们喜欢的拍球(乒乓球)游戏入手,把全班同学分为男生、女生两大组进行比赛,让孩子们自己设计比赛的规则,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通过孩子自己想出的比赛方法,能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学生可能会想出选代表来参赛,我们先在男、女生中各选择一名代表来参赛,此时,在规定的10秒时间内决出胜负,哪一个队获胜了,老师就想方设法去激将另一只代表队,逼着他们再去添加补充比赛规则,如:两队再各增加3名队员来比一比拍球总数谁更多?如果哪一个队获胜了,老师就乘机去安慰弱者,加入到弱者队,这样弱者队拍球总数就会增加,就可能会反败为胜。这样另一队就会觉得比赛不公平,两个队的人数不一样,人多的队拍球总数就可能会多。矛盾就这样又一次的被激化了,孩子们就会在比两队的总数不公平的时候慢慢地想到比两队的平均数。这时,我们这节课的课题就会被很自然的引出来了。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既然可以决出两队的胜负,那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求出他们两队各自的平均数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集思广益,一起来探究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有哪些?在小组合作之前,告知学生可以借助老师准备的学习单。学习单上有条形统计图,可引导学生先画出条形统计图,再去想办法求每队的平均数。通过小组合作中同学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分享同伴的成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求出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这个平均数代表什么呢?我们该怎么认识理解这个数?我们求出来的平均数和这组数据中的数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呢?通过4个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积极的思考,从而得出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它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它会比这组数据中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会在他们中间。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平均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为此,我会将平均数和我们在之前学习除法运算时所学到的平均分进行对比教学,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来例举生活中那些时候会用到平均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通过“小明过河会有危险吗”、“少儿歌手比赛算平均分”、“打把游戏”的生活情境问题,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碰撞,更进一步的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考虑数学因素的同时,更要全面分析、考虑其他的相关因素,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板书设计:

  平均数不一样多移多补少一样多524=13先求和再均分:总量总分数=平均数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它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五、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让同学们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上的例2、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3~6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2)汇报思考过程及结果,在视频展台上展出学生计算的竖式,可能有以下两种:24024 0×30000×3 072 00720

  7200

  (3)讨论:这道题和我们前面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以上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第二个竖式把240和3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两个0,24×3和240×3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24×3

  教师:算一算24×3的结果。

  学生算出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略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0×87。

  2.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题目。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108×18。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因数中间有0

  (3)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

  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师: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240m和列车平均每时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学生:速度

  教师:30分和8时都叫做什么?

  学生:时间

  教师: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点评:这个教学片段主要展示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并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索、小结”三个环节构成。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体现了学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4.课堂活动。

  (1)怎样用竖式计算34×386?

  学生按书中的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讨论得出: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20。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6题。

  (本案例由袁登维提供,由彭承志点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感受圆之美,渗透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圆形物体、简易的画圆工具、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动画:平静的水面丢进小石子,泛起圆形的波纹。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圆?(生举例)

  出示: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图片欣赏)

  2、了解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感知圆的特征,并揭示课题。

  【通过感知生活中的圆,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体会到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知圆形的美。通过观察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初步感知圆的特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新知学习

  (一)画圆

  1、尝试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学生可能出现的画圆方法:

  (1)用圆形物体描圆;

  (2)利用老师制作的画圆工具画圆;

  (3)用圆规画圆。

  2.学生第二次用圆规画圆,深化认识。

  (集体学习,同伴互助学习用)

  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师:你们有没有见过体育老师在操场上是怎么画圆的?(课件展示)

  老师也可以仿照体育老师的方法,利用绳子和粉笔在黑板上画圆,你有什么要提醒老师的?

  【通过学生自主画圆与教师的示范画圆,使学生的思维形成梯度,有利于学生对圆的本质的理解,并为下面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做好铺垫。】

  (二)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1、教师用圆规画一个圆。

  2、揭示圆心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3、思考: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现的?

  4、介绍墨子的发现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在他的著作《墨经》中这样写道:“圆,一中同长也。”(媒体出示)

  你是如何理解所谓“一中”和“同长”的?

  5、由“同长”引出直径,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类比展开思考,发现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研究成果,揭示出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基本特征,同时让学生感受圆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2)半径3厘米的圆比直径6厘米的圆小。()

  (3)同一个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4)两条半径一定能组成一条直径。()

  (5)判断下面两幅图,那幅图在画圆时体现出定点的作用,那幅图体现出定长的作用。(出示图片:奥运五环和射击靶)

  2、出示古代的阴阳太极图

  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5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堂小结。

  拓展提升,在比较中深化认识。(机动)

  1、体会正多边形与圆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较圆与正多边形的关系,体会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四年级第一学期第74-7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能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初步认识圆。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次性杯子、线、图钉、圆规、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出示: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圆。(媒体)

  举例:你还在哪些地方看见过圆?(学生介绍)

  师举例动态的圆:水滴落在平静的水面泛起的一个个圆形的波纹,这其实是一个动态的圆。(媒体展示动态的圆)

  揭示课题:生活中处处有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板书课题:圆的初步认识)

  尝试探索:

  (一)尝试用各种工具画圆。

  师提供的工具:线、图钉、一次性杯子、棋子、尺。生自备圆规。

  学生尝试利用各种工具画圆。

  交流画法:

  利用圆形物体画圆

  利用线、图钉画圆

  利用圆规画圆

  我们来看看体育老师和数学老师上课的.时候是怎么画圆的?

  比较各种方法

  你觉得用什么方法画的圆最标准?(用圆规画的圆最标准)

  (二)尝试用圆规画的圆,并认识圆心、半径。

  介绍圆规的构造。

  圆规它有两个脚,一个是带针尖的脚,另一个是带有铅笔的脚,还有一个把手,用来旋转的。

  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

  交流画法

  先用铅笔在画纸上点一点,再把圆规两脚分开一定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点上,捏住圆规的把手,把另一只装有铅笔的脚绕固定的点旋转一周。

  小组讨论用圆规画圆的要点。

  (板书:定圆心、定半径、绕一周)

  老师示范画圆

  小结:

  在圆中固定的那一个点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圆上所有的点到圆心O都有相等的长度,叫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板书:圆心、半径)(在黑板上的圆中标出圆心和半径)

  (三)尝试画半径是2厘米的圆

  学生操作

  汇报交流画的过程

  同桌相互检验

  (四)探究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请学生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两个圆。

  出示同心圆,看了这两个圆你有什么想法?

  这两个圆一个大,一个小,这是因为两个圆的半径长度不一样。所以会一大一小。

  出示上下位置半径相同的两个圆,那这两个圆呢?

  这两个圆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这是因为这两个圆的圆心位置不同,所以会一个在上,一个在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因为这两个圆的圆心位置不同,所以会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因为它们的半径长度不一样。所以会一大一小。

  通过观察你能不能说说圆心、半径在圆中有什么作用?

  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板书)

  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拓展阶段: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同学们知道了很多有关圆的知识。用圆可以设计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出示媒体)弯月、五环、小花,你想不想也来试试!那我们就来试试吧!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 圆心 决定圆的位置

  定长 半径 决定圆的大小

  绕一周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能正确理解和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两个概念。

  2.掌握数位顺序表,类推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了解数位的意义,利用数位顺序表体会“位值”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较大计数单位的产生过程,感知位值制。

  2.让学生经历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的过程,加深对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和对国情的了解。

  2.在认数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数位顺序表;能结合实例具体说出“位值”的意义。

  难点:能正确理解和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这两个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走进生活,走近大数

  1.提问: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请看大屏幕,看图猜一猜,这是我们祖国的哪些地方?(课件出示北京、西藏、四川、河南、新疆、黑龙江的情境图,学生根据图片展开竞猜活动)

  2.师:我们的祖国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人口众多,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

  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师:这些数你们认识吗?能试着读一读吗?看到这些数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说一说,读一读)

  活动2提出疑问,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结合我们已经学过的万以内数的认识,说下你想学习哪些有关大数的知识?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自由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想学习怎样读这些大数。

  生2:大数中每个数字的含义是什么?

  生3:它们各是几位数?

  生4: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生5:这些大数分别是由几个数字组成的?

  2.导语:同学们想学习的有关大数的知识和感兴趣的问题值得我们一起去探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亿以内数的认识”,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

  在这个板块中,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引导,如果有的.学生预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强,可以正确读出大数,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这些大数感到困难,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万以内数的知识,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迁移。

  板块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1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课件出示计数器。

  出示探究提纲:

  (1)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是多少?一百万一百万地数,10个一百万是多少?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多少?请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2)有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吗?分别是什么?

  (3)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展示汇报探究成果。

  预设

  生1: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生2: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有百万、千万、亿……

  生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活动2认识数位顺序表,了解数级和数位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3页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探究。

  出示探究提纲:

  (1)你看懂了什么?

  (2)试着说下个级和万级分别包含哪些数位?每级有几个数位?

  (3)说一说19612368这个数中每个数字分别在哪个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4)什么是计数单位?什么是数位?

  2.学生充分探究后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预设

  生1:目前学到的数位顺序表分三级:个级、万级、亿级。

  生2:个级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级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每级都有四个数位。

  生3:19612368中,前一个“1”在千万位上,表示1个千万。“9”在百万位上,表示9个百万。前一个“6”在十万位上,表示6个十万。后一个“1”在万位上,表示1个万。“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3”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后一个“6”在十位上,表示6个十。“8”在个位上,表示8个一。

  生4:个、十、百、千、万、十万……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小结:数位是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时所占的位置,从低位开始每四位为一级,分别是个级、万级和亿级。一个大数中同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同。

  操作指导

  在板块二的教学中,运用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如计数器等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机会,把思维表象与思维表达联系起来。

  板块三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1.完成教材4页“做一做”1题。

  先让同学在小组内完成,再找同学汇报。

  2.完成教材4页“做一做”2题。

  (1)生独立填写数位顺序表并回答问题。

  (2)教师巡视指导,并抽取几名同学进行展示汇报,集体订正。

  3.任意写一个亿以内的数,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独立写数后同桌同学互相说数的组成,再找两桌同学汇报。

  4.知识拓展。

  师:打开教材看4页“你知道吗?”,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并在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预设

  生1:我知道了每秒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需要3年2个多月才能画完1亿个点。

  生2:我知道了如果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生3:通过这些,我感受到一亿确实是个大数。

  操作指导

  在这个板块中,练习方式要灵活多样,要求学生既要动手操作,又要动口表达;既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与别人合作完成。每个学生在不同的练习方式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板块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说一说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

  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谈学习收获。

  预设

  生1:我知道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生2:我学会了填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生3:我懂得了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各不相同,例如:百位上的7表示7个百,千万位上的7表示7个千万。

  生4:我知道了我们的祖国不但风景优美,而且人口众多。

  2.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8页练习一1、2题。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例1 数位顺序表

  教学反思

  1.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大数的概念,体会大数的意义,从而建立数感。大数经常出现在新闻、经济、科技等方面,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可学生对大数却缺乏体验。因此,在教学时,充分运用主题图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

  2.借助动手操作理解数的意义。在万以上数的认识教学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揭示数位和数级的概念十分重要。通过拨珠数数帮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了解这些计数单位所占的数位,体会“位值”的意义。

  3.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要遵循学一程,展一程,点一程的规律,当学生独立自学和小组交流遇到问题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及时、准确地进行点拨,使学习的过程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的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两辆不同的汽车以不同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哪辆汽车跑得快些?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如何解决哪辆汽车跑得快些?使学生认识到:两个物体体运动快慢的比较,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从而引出路

  程、时间和速度。

  引出:速度 =路程÷时间

  三、看一看

  教科书P79页的看一看,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1小题,

  2、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2小题。

  3、完成 P80页的第一小题。(在书上完成)

  板书设计: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 4千米/时

  人每小时大约走4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并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为以后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概括的能力,喜欢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

  根据教材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三、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数位表以及读、写亿以内数的过程。

  2、认识亿以内的数为顺序,知道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能读、写亿以内的数。

  3.对现实生活中与大数有关的事物感兴趣,体会大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总结概括的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难点:亿以内数读写的方法。

  五、教具、学具

  在教学中我准备了如下的教具:多媒体课件(PPT)

  六、教学、学法

  这节课我运用的教法有:情境导入法、操作发现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有:自主探究法、观察比较法、合作交流法

  七、教学手段

  ? 教学中借助电子白板展示例题、练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八、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从趣味读数导入,借助学生会读的典型数据,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再联系生活,引入生活中的亿以内的数,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信息读给大家听。 目的是让学生深切地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我安排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探究亿以内数的读法

  我首先出示数位表,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数位表的分级特点以及个级和万级数位排列的特点。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观察交流数位表,为读写亿以内的数做好准备。

  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利用数位表读数,初步体会亿以内数的读法;再让学生在没有数位表的情况下读数,使学生感受到分级的必要性;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这样设计使每一位学生既深刻体会到了亿以内数的读法,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了巩固亿以内的读法,我又设计了读数大比拼的游戏。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继续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此时,孩子们正处在成功的喜悦中,我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出:这样的数怎样写呢?激起学生想继续探究的兴致,这样就自然的进入活动二的教学环节。

  活动二:探究亿以内数的写法

  首先提出活动要求: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

  在学生试写、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我又设计了写数比赛。

  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既能让好学生吃得饱,又能让差学生够得着。给了学生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又在快乐中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本节课的新知。

  (三)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以上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但学生仅仅会直接的读数和写数。为了让学生在掌握亿以内数读写法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我进一步设计了写数的游戏。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又达到了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反思提升

  这一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从知识、过程、情感三方面进行总结。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在直观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观察、推理、总结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课 题: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

  【教案内容】

  教材第70~74页。

  【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

  提: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

  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

  (3)组织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学会整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

  【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 谈话导入

  介绍上海世博会。

  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

  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

  (1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

  201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

  2002年12月

  申办城市 波兰

  弗洛兹瓦夫 俄罗斯

  莫斯科 韩国

  丽水 墨西哥

  克雷塔鲁 中国

  上海

  所得票数 2 12 28 6 36

  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页统计图。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出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之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还有利于分析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⒈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

  提: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

  ⒉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

  3、提: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

  【教学要求】

  通过这次活动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初步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体现每做一次游戏,参加游戏各方赢的机会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赢的可能性要相等。

  【重点难点】

  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戏规则。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感知

  1、游戏导入:

  (1)每4人1小组,事先分好。

  (2)明确活动要求: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到一个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如果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如果摸到的黄球次数多,就算小玲赢。

  提:按这样的游戏规则,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3)组织学生分小组摸一摸,并统计出结果。

  (4)组织交流,指名说说每一组的活动统计情况。

  提:与刚才的猜想的情况一样吗?通过游戏,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角的计算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2.在独立探索中掌握角的加减计算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测量∠1的度数并说说你是怎样量角的?

  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角的计算。揭示课题:角的计算。

  新课探索

  探究一

  已知∠1=45度,∠2=90度,求∠AOB=?

  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书写格式。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AOB的度数只要用∠1的度数加上∠2的度数。

  练习:书P73/1练习

  已知∠1=650,∠2=150,求∠AOB=?

  已知∠3= ∠ 1+ ∠ 2, ∠ 1=180,∠2=720,求∠3=?

  探究二

  已知∠AOB=63度, ∠1=30度, 求∠2=?

  (1)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2的`度数只要用∠AOB的度数减去∠1的度数。

  已知∠AOB=1520

  已知∠AOB=1520 ,∠1=700,求:∠2 =?

  已知

  已知∠3= ∠ 1+ ∠ 2, ∠3=800 ,∠2=500,求∠ 1 =?

  课内练习

  1、练习一 填空

  (1)若∠AOB+600 =平角,则∠AOB=( )度;若周角-∠1=600 ,则∠1=( ) 度。

  (2)从12时10分到12时20分,分针转了( )度。

  2、练习二 下面都是用两块三角板组成的角,算一算它们各是多少度?

  3、练习三 计算下列角的度数。

  如下图,已知∠1=650 ,求∠2的度数。

  如上右图,已知∠1=600 ,求∠2的度数。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角的计算

  解:∠

  解:∠AOB= ∠1+ ∠2

  =450+ 900

  =1350

  解:∠2 =∠AOB- ∠1

  =630-300

  =33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一、学术条件分析

  4 (2)年级有xx名学生,其中女生xx名,男生xx名。这些孩子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平均分和及格率都不理想。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基础薄弱。他们上课听到的知识,课后不会用到,作业正确率低。有些学生拒绝及时完成作业,喜欢拖延。这学期的数学课,要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让学生想得好,愿意思考,不怕错误,有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愉快学习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信学生在各方面都会通过上一段楼梯。

  二、本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教材包括以下内容:大数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二位数除、测角、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多重条形图、广角数学和教学实践活动。

  三、本教材的教学目标:

  1.知道“十万”、“百万”、“十亿”、“十亿”、“千亿”的计数单位,知道自然数,掌握十进制的计数方法,按几级读写一亿以内和一亿以上的数字,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按要求求出一个数的近似值。体验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了解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公里及其换算;

  3.知道直线、射线、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知道几个常见的角度,你会比较角度,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度数,按照指定的度数画出角度。。

  4.我会计算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再除以两位数。我会相应地估计和检查乘除运算。你可以用一位数(100以内)来数两位数,用一位数来数几百个十,用整个十除以整个十,再用整个十除以几百个十。

  5.知道直线、射线、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知道几个常见的角度,你会比较角度,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度数,按照指定的度数画出角度。知道了垂直线和平行线,就会用尺子和三角形画垂直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6.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图,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理解运筹学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9.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工作,书写工整的好习惯。

  四、教学难点:

  1、1亿以内的读写,培养学生的数感。

  2.让学生掌握乘法的估计方法。

  3.让学生理解竖平行线的概念,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竖平行线。

  4.让学生知道两种复合条形图。他们可以根据图表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查找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运筹学和博弈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提高本学期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理解大数的教学突出数学的趣味,联系生活资料,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数字意识。

  2.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让学生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1)为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丰富的素材。

  (2)注重体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和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我探索活动,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创新评价,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节省对学生数学学习结果的关注,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多关注学生掌握了什么,取得了什么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

  5.关注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加强个体辅导。

  6.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灵活处理教材。

  7、掌握套路,确保教育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我们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努力实现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认真、勤奋、求真、求知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8、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强调“好好学习”,不允许任何人落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第3单元角的度量

  第4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3。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难点:对准相应的刻度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0° 90°

  2.你能画出任意度数的角吗?

  教师引出课题。

  (板书:画角)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3。出示例3。

  1.怎样画一个60°的`角?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并动手试一试。

  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步骤。

  2.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

  (4)让学生试着画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两处都标了60°,这个点应点在哪里呢?为什么?

  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如果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那条边向右就在内圈60°刻度处点上点;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刻度处点上点。

  3.画一个100°的角。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画一画,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这些角,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谁画得好。

  2.教材“练习七”第5题。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数写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画出与∠1和∠2同样大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验证,看谁画得标准。

  3.教材“练习七”第6题。

  小组内议一议,再说一说这些角用三角尺怎样画的。教师归纳,再让学生独立拼一拼、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主动去发现找到画角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

  (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

  教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

  (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 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20000 kg。

  学生2: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教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1: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3:他们俩只是问法不同而已,实际上算法是相同的。另一个村的稻谷产量是多少千克?

  教师:聪明的孩子们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创设了农民丰收送粮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农民的生活,感受多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巧妙引入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教学例1。

  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学生:260000+320000=?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

  学生:能。教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260000+320000=580000。(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4人小组交流)

  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580000了。

  教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

  学生2: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

  教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教师:同学们的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呢?

  (4人小组讨论)

  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较简便。

  教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较简便。

  教师:现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

  学生:320000-260000=?

  教师:谁会计算?

  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000-260000=60000。

  (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很好,同学们马上就会学以致用了。如果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小结:

  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点评: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旧知识推出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对各种口算方法进行交流比较,再进行小结。通过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展示了学生各自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既让学生探索了口算方法,同时又体现了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习六第1题——小猴摘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20xx”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最新11-08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1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3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21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08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统计》数学教案01-17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3-24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1-30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8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合集15篇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