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井得一人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穿井得一人》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穿井得一人》教案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穿井得一人》教案 1
学习目标
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
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难点:
(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
2.试翻译课文。
3.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2.朗读课文。补充重点词语。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居外。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诉。
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略
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质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讨论并归纳:略
四、课堂小结
1.内容小结
《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有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有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2.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安:古义:哪里子将安之
今义:平安
恶:古义:讨厌犹恶子之声
今义:坏的
(2)词性活用东,方位名词用为动词。
(3)一词多义。
之: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子将安之动词去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的人
闻之于君使听到
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
以故东迁因为
于:闻之于宋君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在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案 2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疏通交意,积累实词,理解寓意;习得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思、论中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轻信流言的坏处,不传播未经自己查实的话。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寓言内容,悟出寓意。
教学难点
指导体会学习课文中道理并得到启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讲述读过的寓言故事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有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讲述你喜欢的寓言故事,并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生讲述寓言故事及其蕴含的道理。
师: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通常以假托的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穿并得一人》这篇寓言故事,它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
二、介绍出处和《吕氏春秋》(学生抢答)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题目是编者加的。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26卷,分为8揽,12纪,共一百六十篇.
阳等诸家之说,内容通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外交、伦理、道德、修身等各个方面,同时涉及天文、历法、地理、乐律、术数等,成为一本体系庞大而复杂的学术著作,既有指导实践之用,又有知识教育之功,且蕴含着耐人深思的哲学意味,可谓先秦诸子百家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实践经验以及各种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的提取和浓缩。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展示1、我来读。
生1朗读课文,教师及同学点评。
四、再读课交,疏通文意,理解寓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借助小注释和工具书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翻译全文。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出省略的词语。
去: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学生展示2::我会翻译。
生3翻译: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常--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
师生点评。
生3翻译: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师生点评。
生4翻译:宋君令人问之于打氏。丁氏对日:“得—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师生点评。
2、问题探究:学生展示3:我想说。
①丁家穿井后,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解答。
②传之者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学生解答。
③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讨论分析其原因。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小结:
A.丁氏表述不够清楚。
B.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C.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④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小结:
A.说话一定要说清楚。
B.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更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五、探究寓意
1、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从哪里看出?(抓原文的关键语句)否定、批评了什么样的人和行为?
2、除此之外,你还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生思考,自由发言,意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可补充丁氏、宋君的角度。
避免歧义,举例:没有语言环境时,如何解读“能穿多少穿多少”?
遇事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你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么?学了本文后,你认为可以怎么做?
现代信息技术发达,信息传播迅速,便捷,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一些接受到的消息?
小结:遇事可以多角度思考。
六、课堂小结。
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在今天,依然有它的智慧与价值,值得我们多阅读多积累。
七、作业
推荐《吕氏春秋》中的相关寓言篇目,看文言版本。
八、板书
穿井得一人
挖井?得人
以讹传讹?不可轻信谣言
《穿井得一人》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课件ppt
课时1
一、导入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
欧洲文学中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标注课文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21cnjy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之: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2、翻译课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3、课文探究(质疑)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三、课堂检测
①及其家穿井()
②不若无闻也()
③问之于丁氏()
④有闻而传之者()
(2)翻译: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四、本课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五、布置作业:优化设计P88页
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人原文习题和翻译答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 4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求闻之若此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
七、教学反思:
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
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词汇未得到有效落实。写的环节,没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应当删去,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
【《穿井得一人》教案 】相关文章:
穿井得一人教案02-02
种瓜得豆教案03-30
《看谁喷得远》中班教案03-24
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一教案12-05
中班科学教案看谁喷得远01-18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教版10-16
思家的不止你一人03-21
家乡的风俗得改改了03-25
舍与得议论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