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6 13:49: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反思15篇【热门】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反思15篇【热门】

语文教学反思1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改变以往诗歌教学的方法,尝试着这样上古诗《所见》: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放风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请自由读读古诗最后一句话,想一想,你要用一种怎样的语气读呢?

  (学生自由练读)

  讨论: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1: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放风筝时,风筝飞得很高,心里很高兴,好像自己的心也跟风筝飞上天了,所以要有高兴的语气来读。(该生朗读)

  生2:我不完全同意用高兴的语气来读,我觉得还要读出担心、害怕的语气。因为风筝飞得那么高,我担心那细细的线会断了,所以心里有点害怕。(该生朗读)

  生3:我觉得该用急切的'心情来读,想让自己的风筝快点飞上天,飞得比别人的高。

  师:其他小朋友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

  (学生各抒己见)

  师:刚才小朋友们分别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

  师:你们觉得她读出了什么语气?

  生4:我觉得她在读“忙趁东风”时,读得比较快,可以看出这时她真得很想放风筝。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

  师:谁还能读出不同的语气呢?

  (教师请了三个学生朗读)

  师:评一评,谁读得好?

  生5:我觉得吕佳雯读得好,她在读时语调比较高,也读得比较快,读出了高兴的语气。

  生6:我也觉得吴志强读得好,他在读“放纸鸢”三个字时,语速较慢,声音听去有点发抖,比较轻,读出了那种担心、害怕的感觉。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

  【反思】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事实上,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读,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要是在以前,我会根据教参给予学生一个统一的答案,而在此教学片断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语文教学反思2

  期中考试已告一段落,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对自己两个月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做个总结,进行反思。

  两个月来本人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备课

  新学期伊始,学校尝试用电子备课,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老师用手抄备课的时间,我主要通过下载别人优秀教案,然后通过自己的修改每周按时上交教务处,但这只是完成上交备课,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备课。在每节上课之前,我都认真钻研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法。虽然这些课文并不陌生,但为了上好每节课我要阅读多方面的辅助资料,抓住每课的精讲内容,尽量吃透教材,在上课之前对每节课教学内容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根据教学需要精心准备课件,便于上课的直观性。

  二、上课

  我课堂教学的特点是:轻松、活泼、细致、透彻,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阅读方法,科学的设计问题,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大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语文教学重在品读感悟,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真正教会学生学语文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融会贯通,以一当十。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例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相机推荐《小珊迪》《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引导学生把几个人物作横向比较,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分析感悟能力,这是从文章的内容方面相串联的;还可以从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学习小组里交流安徒生这位“世界童话大王”的名作,花时少、收效高,关键是培养了学生广读博览的兴趣;还可以进行读写知识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新年的阳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尸体上,她的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火柴梗。新年的街头热闹依旧,可怜的小女孩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们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由此,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求,让这一久远的童话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小女孩被奶奶

  紧紧地搂在怀里,她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到那没有饥饿、寒冷、痛苦的饿地方去了。她们向着光明和幸福飞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泼的孩子们把她们吸引住了,她们来到了,来到了你们的中间,你会,你会,你会。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评价与改作

  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习情况,做好批改记录。严格要求,耐心辅导,及时查缺不漏,重点抓差生的作业批改,尽量做到当面批改,及时补差。

  四、组织好每次单元测验,及时批改、总结、评价、更正

  当检测不理想时,评价尽量用肯定赞扬的语气,少批评,多教育,因势利导,巧妙婉转的提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改变学习方法。

  五、辅导

  班上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差生人数多,补差是一个更加艰难的任务,我力求通过辅导优等生培养学习尖子,更主要是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为班上树立学习榜样;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主要是尊重爱护他们的自尊心,逐步培养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改掉学习上的懒惰、散漫、厌学的坏毛病,逐步提高学习成绩。经过努力,终于在期中考试时及格率达到100%,洪秋成能考及格,取得了很大进步。

  通过这两个月的教学,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了今后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2、抓好语文知识能力的训练,进一步加强理解和阅读能力。

  3、在写作指导上仍应多下功夫。随时引导督促学生动笔写一点,方式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一些,多进行习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写作习惯。

  4、重视对优生的拔高,前段时间重在辅差,所以在这次考试中我班成绩突出学生为数不多,在年级前五名中我班只有一名。

  我相信,六一班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语文成绩一定会进一步的提高。

语文教学反思3

  《千人糕》是一篇以对话的情势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我们共同努力、相互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单单让学生领会到珍爱食粮、珍爱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也领会到要学会团结合作。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认读生字、学会生字,第一课时我侧重完成了生字教学,第二课时带着大家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我设计了这些环节:一块平平常常的糕,需要哪些人合作完成?默读课文,找出来读一读,这个难不倒他们。看图说一说,这些人分别做了哪些工作?我先带着孩子们说了说农民做的工作,根据他们的回答课件出示:播种、除草、浇水、施肥、治虫、收割等;再请小朋友们猜一猜工人、司机、销售员这些人为了千人糕分别做了哪些工作?他们说要打包、拉货时搬来搬去,销售员还要把商品摆在架子上等等。最后,我请小朋友们默读,画一画千人糕的形成进程,课件出示思维导图,请小朋友们填写。出示句式填空:由于(),所以孩子把平常吃的米糕叫作“千人糕”。

  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东西,其实都经过了很多很多人的努力,为了让小朋友加深印象,我让他们小组讨论,肯定一种物品,用图表的情势画出制作进程,再喝大家分享交换。他们可积极了,画了文具、玩具、衣服。

  最后我出示课后习题三,请小朋友读一读,记一记。

语文教学反思4

  《鹭鸶》一课是著名的作家郭沫若先生的作品。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孩子应学会这样的“发现”:发现食物的特点、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发现生活中的美与心灵的感动、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发现情趣,发现细节、发现学习的快乐、发现人生的目标、发现努力的方向……

  教学中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孩子自我发现,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抓住关键词句,通过人情入境的朗读,品味、领悟文章的内涵;从白鹭的形美、意美、信美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陶冶。

  1、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发现。舒缓优美的轻音乐。意蕴无穷的白鹭外形及生活的画面展示,为这堂课的学习创设了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和谐悦耳的音乐声中,直观地欣赏白鹭的生活画面。感受白鹭无穷的韵味,品读课文,真畅优美的语言文字,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语文课堂的喜爱。

  2、以读为主,以读为本,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欣赏美。让学生去发现美,去欣赏美,学生的学习是快乐的!在读中享受白鹭“色彩搭配和谐,身段大小适宜”的形体美;在读中感悟白鹭“诗申有画,韵味无穷”的意境没,并在诗意化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个别入情朗读。集体入境诵读,努力达到诗意化的最高读书境界。在读中积淀课文诗一般的.文学语言。读申培养学生的语感。

  3、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学会创造美。在“读中品味白鹭精巧如诗”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着力从对白鹭外形的三处描写入手,根据个体阅读的感受寻找白鹭诗一般的“精巧美”。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受可言。在“读中品味白鹭诗中有画,韵味无穷”的教学中,又引导学生读中遐想白鹭韵味无穷的生活画面。并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提炼自己独具匠心的“画名”,根据自己的感受为画配上“画外音”,再给课文想象补白,加上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运用,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在极其开放、自由的对话平台中,师生、生生间的交流魅力四射。孕育出学生独特的感悟和想象,美的震撼和美的享受;孕育出充满浓浓语文色彩的快乐课堂!

语文教学反思5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既描写了石榴的外在美,又描写了石榴的内在精神美,同时其文章的语言美也值得咀嚼品味。我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教学方案,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现做以下反思:

  一、 朗读中感知: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手段,我在教学《石榴》这课时,没有用繁琐的串问让学生被动地去回答,而是通过精当的提问,实物的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多读书。首先,我让学生默读全文,设计了几个简短、精当的提问,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个季节?石榴有什么特点?同时相机板书:春天,叶;夏天:花;秋天:果;接着让学生读,先是自渎,边读边想石榴叶、花、果的样子,有什么特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边听同学读,边看插图,视听结合,使学生对石榴的样子有形象、直观的感受;再通过实物的演示,教师引谈,师生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今后在有层次、多形式的朗读上还应努力。

  二、 表达中领悟:

  在学生通过多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表达,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如课文中写花时有这么一段话“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在教学这部分时,老师不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而是让学生读中领悟,“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一双双小手如林般树起,有的同学说:“小喇叭”写出了花的形状。有的同学说:“正鼓着劲在吹呢。”讲花开得多,开得旺。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边读边表演,同学用手做出了喇叭的形状,涨红了脸,摇摆着头,多么像一朵朵美丽的石榴花,学生对这样形式的表达、领悟非常感兴趣,同时也让老师感受到孩子们在课堂上有一颗灵动的'心。

  在学了第四段引导学生仿写时,设计简略,有以下改进建议:

  迁移练习:(出示桔子、香蕉、水蜜桃等水果)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水果,同学们还带来了很多水果。谈话:

  ①你带了什么水果?它是什么颜色的,形状、大小怎样?

  ②这些水果可真诱人啊,快尝尝它的味道。谈话:你的桔子什么味道?你的香蕉呢?苹果呢?葡萄呢?

  ③你能把刚才说过的话连起来说吗?这个句子能帮助你们:

  (文:剥开的外皮,只见,轻轻咬上一口,。)

  (说说外面、里面和滋味)。第一个同学说完,请大家猜猜他说的是什么水果。

  ④一年四季有很多水果,比如:西瓜、桔子、香蕉、水蜜桃等等。你还喜欢什么水果呢?喜欢它的什么?试试用上这个句子说一说。(指导学生从营养、方便、长相诱人,口感酥软、嫩滑等方面说。)

  2.大家说得真不错,看来写一种水果只要抓住它的外形、颜色和味道的特点,就能写好。请你选择你最喜爱的一种,欣赏它们各具特色的外形,去品尝它们独特的味道,然后按照《石榴》这一课的写作方法把它写下来。

语文教学反思6

  备课之前,我是这样想的:不看任何人的教案设计,不同任何人交流,就凭自己对教材的感悟、对课堂教学理念消化程度,更重要的是对孩子们的尊重和理解来自主地备课。

  当自己和孩子真正融入一起的时候,我的感慨很多,我们的孩子太可爱了,如果一个教师不能真正伏下身子,你不可能看到孩子明亮的眼睛。第一次对孩子要求小组合作的时候,孩子们好象听不明白似的,仍然我行我素,当时心里气急了,心里想:真愁死了,这么一帮不开窍的孩子,到底怎样教呀。脸顿时就红了,正想发作,突然一个小男孩好奇地问我:“老师,小组合作是哪样坐呀?”我突然感到羞愧,老师呀,你替孩子想过吗?你了解孩子吗?你尊重孩子吗?从此,遇到类似的突发事件,我总会让学生先问“为什么”。

  通过这节课,我明确发现自己还有待提高的几个问题:

  1、对教材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出现两个知识性的错误:复韵母说成双韵母;声母y误写成英文字母。在掌握教材中存在不虚心的不良习惯,对小的知识点往往有“想当然”的弊病。下节课要敢于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孩子一起健康成长。

  2、教学重点不清晰,没有突出“拼音”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环节设计当中的“哑剧”如果设计在学习儿歌的前面,更能提高学生拼音的知识能力,在学生有一定能力的前提下再学习儿歌,就能体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左、右”这两个字有些混淆,应有重点地进行有益的拓展,让学生扎实走好每一步;学习儿歌的过程中,在学生读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想象到再创造,就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活跃思维,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让学生快乐学语文。

  3、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背教案的倾向。当课堂要结束的时候,给孩子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是:今天晚上回家找一找爸爸妈妈名字里有没有这5个韵母,明天再交流。刚说完,一个学生马上纠正:“老师,明天放假,不上学,怎么交流呀?”

  4、在课堂上做不到面向全体,避免提问不举手,甚至举手但平时表现不佳的学生。试问:你真正做到了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了吗?

语文教学反思7

  鲁迅的《故乡》,收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小说单元。本单元主要是关于少年时光的,欣赏这些作品,能让学生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而本单元在学习时编者要求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

  基于以上的情况,我把这篇小说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探讨人物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2、理解社会变更和封建社会双重因素对人物的影响,理解小说的主题。

  具体的施教过程如下:

  由课文的第一段文字“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小说题目是故乡,围绕题目设置问题:小说写了哪几个时间段的故乡?由于三个时间段的故乡在文中不是分得十分齐整,所以上课时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时,他们不能一口答出答案来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我提醒学生可以看看课前作者的话,也许能得到提示。这样做既提醒学生预习课文要留心课前作者的话,也要在预习时读出问题来。

  我先从回忆中的故乡入手:关于回忆中的故乡,作者说“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醒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回忆中的故乡美在哪里?

  学生能轻易找出课文第12自然段的那幅“神异的图画来”。如果仅仅是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就完成了教学任务,那是不负责任的。这段环境描写重在评析语言文字美,即景色美语言更美。我在教学中抓住了三个外显的颜色词——深蓝、金黄、碧绿,以及一个内隐的颜色词——“下面是海边的(亮黄)的沙地”。亮丽的色彩一下子点亮了“迅哥儿”心中的风景。回忆中的色彩越是亮丽,眼前的环境就越是晦暗。我在分析这段文字时力求让学生能领悟到这一点。

  回忆中的故乡不仅仅景色美,人物更美。少年闰土和青年杨二嫂的相关描写及其性格特点是这部分赏析的重点。我从语言、外貌、动作等方面引领学生分析了这两人,为后面的“变”做铺垫。

  现实中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我用文中的一段话领着学生思考: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现实中的故乡着眼点在变化。环境变了,中年闰土变了,老年杨二嫂也变了。我采用和上一环节相似点方法来研读这部分,但这部分我放手让学生去分析和比对。我在结论部分加以引导,提示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闰土与杨二嫂的变化?(链接辛亥革命知识)。讨论后,我们明确:闰土代表辛亥革命以后破产的农民阶级,杨二嫂则代表了辛亥革命后濒临破产的城市工商业者,作者写这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旨在指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改变社会现实的使命,反而加重的人民的苦难,所以作者很失望但在失望之中强烈的希望实现社会变革。于是就有了小说最后……

  于是自然过渡到理想中的故乡。文中点出哪三种旧的生活态度?新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呢?(旧的生活态度:“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新的生活是安宁、幸福、和平的生活。)1921年1月的中国有部分知识分子觉醒了,比如鲁迅,但更多的是不觉醒者。所以觉醒后的鲁迅也是彷徨的,没有找到更好的出路,小说的最后对于新的生活“我”也只是“愿望茫远罢了”。但鲁迅给时人提了一条很好的建议:“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让学生讨论了这句话的内涵,同时把这句话和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让大家能学以致用。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语文教学反思8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年代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篇文章,既是议论文,又是演讲词。第二单元的课文设置中有三篇演讲词,所以教学时,我兼顾了议论文知识的复习和演讲词知识的初步学习,为后面的课文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目标,分别是: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分析本文结构,学习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首先,通过复习议论文知识,明确议论文的结构思路。然后,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对学生朗读课文时提出了:“试概括每一段落论述的主要内容,并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要求。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也就逐步明确了文章层次的划分,再经过交流归结,文章的结构就清晰的体现出来了。朗读是的第二个要求是“逐一抄录课文中引用的古代典籍中的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学生很容易从文章中划出这些语句,它们的出处和语句含义在课文的注释中,再加上文章中也有多处语句作者引用后作出解释,所以学生理解语句的含义也就没有困难了。不过,在要求学生积累背诵这些语句时,却有了一些难度。

  为了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我在分析时设计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思想上也会受到触动。

  在第一课时的拓展延伸设计上,我结合着课后练习向学生提问:“‘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学生分小组探讨对于“天地间第一等人”的理解。在交流中,有的学生只谈了课文中的一些理论,而忽视了问题中结合中学生实际的要求。对此,我及时地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感受,多列举事例,这样更好的认清自己现在应该如何去做,从而具有积极的实际教育意义。在学生的发言中,我发现学生对新时期爱岗敬业的事迹知之甚少,那么在课后就要扩充他们对这方面的了解,以增强他们敬业乐业、敬学了学的意识。

  在第二课时的拓展延伸设计上,我将梁启超的.观点和拿破仑的名言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展开辩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质疑能力,也探讨了理解人生的问题,加强了文章的实际教育意义,效果较好。

  为降低目标4的难度,教学中,我先对演讲词的知识做了简介,然后通过出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找出例句进行分析体味。

  总之,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发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尽量的少讲,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同时,结合着课文分析,给予学生写作的指导,并通过课后练笔进行巩固,把写作和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

语文教学反思9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读课文,边读边思。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在本课阅读教学时,我以此训练点为重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通过阅读、思考,使学生解决问题,理解课文。

  教学时,教师提出了问题,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边读课文边思考: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题),学生就很快地进入了自主学习中,他们各自独立地边读、边想、边划,动眼、动手、动脑。在学生自读时,教师应通过巡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如:哪些学生已能解答问题,哪些学生在解答问题时遇到了困难。从而对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单是老师讲出来的,还要有学生去读、去悟。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地读的机会,教师则是通过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和积累。本课教学中,对教材作了精心的处理,注重从整体着眼,明确课堂的`难点和重点,围绕“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题”这个主问题展开朗读教学的,学生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避免了课堂上的“碎问碎答”,学生在反复地朗读(初读、研读、品读)最终体会到“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的真正含义。

语文教学反思10

  《山雨》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是略读课文,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的喜爱之情.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一、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

  为了使学生喜欢阅读,我在备课时设计了许多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比方说在指导第3、第4自然段的阅读中,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再通过配乐和课件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让他们对阅读课文产生兴趣;在指导第四自然段的阅读中,通过表演读的`方法,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注重语感体验,加强朗读训练

  这篇文章是属于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感情充沛,语言优美。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情景中阅读,在探究中感悟,在体验中交流,极力营造一种自由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驰骋。引导学生想象感悟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雨天。整体感知时加强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品味、欣赏。阅读中,一切都以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写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三、赏析优美语句,加强语言积累

  学习语文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加强语言的积累,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我的这节课语文课上,我注重了引导学生对本文优美语句的赏析和积累。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运用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义,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课文中有很多美的词语、句子,但是对于优美的意境课堂中创设的还不够,有的学生好象并没真正感受到,一堂课下来,虽然读了,想了,但显得很空洞。

  四、分析文章写法,加强写法的引导

  这篇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这篇文章也是学生习作的优秀例文。我在教学中,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我还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我的这节课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收到很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反思11

  《狼》教学反思《狼》是6月10日讲的。很是费心。

  《狼》我是作为录像评优课来准备的,所以在4月末便已着手准备。

  第一步当然是研究文本。我喜欢每读一遍有了想法,及时记录,这样汇总起来便是可贵的备课材料。反复读了几遍课文,有了一点认识,那就是:1、这是一场较量,形式紧迫,扣人心弦;2、屠户的心理活动是非常丰富的,让人感同身受。但是这些认识终让人雾里看花,隔靴搔痒。

  “本文究竟好在哪呢?”“蒲松龄为何把这件事记录于书呢?”“有什么深意吗?”“教材选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选进教材?”

  解决了这些问题,才算读透了文本。

  于是我又分析了教参。教参对本文主旨的解读让我欣喜。教参倾向于本文并无深意,只是故事奇异,这与我的理解是一致的。于是我又在书上写下了一句话:3、蒲松龄作此文,盖因狼之奇异:与人一样的心机。

  接下来我又找出《聊斋志异》,找出《<狼>三则》。慢慢品读几遍,我突然明白了教材的编者为什么三则单选这一则了:这一则最长!换句话说,这则故事写得情节最曲折、最丰富、最生动。

  我又找出袁行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阅读了一流学者们对《聊斋志异》的认识。读着读着逐渐明白情节曲折正式《聊斋志异》的一大成就(另外就是蒲松龄对人物的刻画是无比的.惟妙惟肖),而《聊斋志异》的成就却是在文言小说极度衰微之时蒲用文言这一高度精炼的语言所达到的。鲁迅说它“以传奇法而以志怪”,其中就包含着对它情节曲折的高度评价。

  至此,这篇小说的特质我基本已经把握,那就是:内容奇异(狼狡诈似人),情节曲折,文笔简练。

  那么紧接着第二步,我采取什么方法、设计什么活动让学生能够把握好这篇小说的特质呢?

  我曾经查找过一些名家讲《狼》的实录,但跟自己的思路不一样,何况评优课我必须有自己的创意呀。我再次阅读文本。领悟到可以用朗读来贯穿教学,情节的曲折问什么非要说呢?朗读也是可以体味到的呀!于是最初的简略的教学设计便诞生了。

语文教学反思12

  我很喜欢这篇课文,文字优美,用词大气,尤其是读起来气势磅礴,荡气回肠。文章写得如此之美,我们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来感受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呢?在教学中我认为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

  教学时,我按照初读——研读——熟读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但我发现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景象比较陌生,一是由于对课文词语的陌生,二是由于对场面的陌生。于是我思考是直接给他们先看录相后讲,还是讲完后再看录相呢?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决定先讲再看录相。

  在讲析中,对词语的理解上我运用了比较法,如“闷雷滚动”对“山崩地裂”,“风平浪静”对“白浪翻滚”,让学生说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还运用了画画法进行比较,如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让学生在画笔下感受钱塘江大潮气势的不一样。在比较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大胆说出了,画出了自我心中的钱塘江大潮。最终我再放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真正的钱塘江大潮,进一步验证了自我的感受,对课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完这节课,我体会到多媒体课件有时是能够以它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重难点,但有时运用过早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也应因课施教。

语文教学反思13

  《开天辟地》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教学中,重点抓住盘古怎样开天辟地,又怎样化生出世间万物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体会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抓住“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关键词语,想象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情景,感受开天辟地的艰难,体会盘古对光明的无限向往,以及创造崭新世界的决心。同时,再让学生用心品读,感悟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抓住“也跟着长高”,“一万八千年”等词语,想象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盘古意志坚定,矢志不移,这是何等的不易!体会盘古为了创造出这一美好世界所下的决心。

  教学第三段时,引导学生抓住“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等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在这过程中,学生用心感悟人物品质,同时思想受到熏陶。最后引导学生谈了什么是神话和交流了课外阅读的神话故事,还找了文中对偶句的特点。

语文教学反思14

  这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本诗读时琅琅上口,思时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根据学生课前基本会背这首诗的情景,在此基础上,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指导。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本事。虽说新课改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经过反复朗读去思考、领会、感受、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经过自我表达出来,做到作者、文本、读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可是,就本诗“离离原上草”这句中的“离离”我想没有哪个学生会想到是“茂盛”的意思,而“一岁一枯荣”中的“岁”“枯荣”似乎稍易理解一些,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想到它的意思。所以,我采用板画、组词说句子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如:“原”能够组什么词学生便组出了原先,草原等多个词。我便顺势说那里的原就是草原的意思,紧之后我便问草原的草长得怎样。随手在黑板上画出长得茂盛的草,学生立刻回答草长得很茂盛。我又说那“离离”是什么意思学生便很快联想到“茂盛”,这样“离离”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岁”我便是要学生说一个句子。

  有的学生说“我今年七岁。”紧之后,我说:“从出生到此刻你过了几年”“七年。”学生抢着说。那么“岁”是什么意思呢哦,学生恍然大悟,原先岁就是年的意思呀!学到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那种成就油然而生。经过茂盛的'小草和枯黄的小草两幅图片的比较,理解“枯荣”的意思,学生明白了大致的意思,更容易在头脑中构成画面,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再经过后两句浅显易懂的诗句,体会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做到心中有诗,脑中有画。也许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但我觉得适当地加深、加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未必不可行。

语文教学反思15

  《早操》教学反思

  《早操》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中的一课。《早操》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并且有和谐韵律的儿歌,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写了早晨欣欣向荣的景象,配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将学生带入充满生机活力的清晨。通过学习,使学生形象感知万物复苏的清晨景象,从小树立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积极锻炼身体的观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点比较成功:

  1、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网制作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早操》是非常有童趣的课文,但要让学生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课文传达的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网,查找了大量的图片、声音素材以及多媒体演示课件,经过修改制作了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并将之贯穿本课始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形象生动的卡通形象,色彩明快、动静结合的多媒体演示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从一开始就以可爱的卡通星星形象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接着又营造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好清晨的景象,让学生们入情入境,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他们就会自愿跟着老师完成下面的教学活动。

  在识字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词语――生字――课文的过程以生动、形象的动态方式展现出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拓展练习时的情境创设打开了孩子的视野,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2、积极倡导在游戏中识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低段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教学。为了让孩子们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我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查找许多的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识字。主要以听读、借助拼音拼读的方式识字。又通过争当小老师、同桌互说悄悄话、送同伴回家的游戏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自主识字。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成功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3、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学生自主识字的基础上进而指导朗读,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自读、品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在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课文内容。调动孩子已有的经验,体会小精灵的调皮、可爱。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发挥想象力,不拘泥于课本,把目光转向更广阔的生活中去。让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把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用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渗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中我以同桌合作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渗透和培养。

  《早操》教学反思

  徐娜

  《早操》是一年级上册北师版11单元字与拼音(四)中的一首富有儿童情趣并且具有和谐韵律的儿歌。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了早晨欣欣向荣的景象,配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将学生带入充满生机活力的清晨。

  既然如此,从识字的方法看,可以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上课前我一直在思考在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中不仅要完成认字、写字的任务,还应该在识字写字中渗透汉字的文化,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有些字在教学的时候,我尽量从造字的规律与特点出发,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博大精深,爱上汉字。于是,我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既用常规识字教学的模式,又从中体现了这一方法的渗透。

  一、拼读识字,读准字音

  在以往的教学中考虑到孩子刚进小学不久,又没有学拼音,所以在教学中我一般采用听读识字的方法。可是在这课备课中,我发现这课生字比较少,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又安排在拼音单元内,所以我采用了让学生运用拼音拼读识字的方法。

  我先以“识字的方式”引入课题后,说:“早上,太阳公公醒来了,他从山顶探出了半个脑袋朝下面大声的喊,孩子们,快起床了跟爷爷做早操了。这时许多小精灵都赶快爬起来跟太阳公公一起做早操了,你瞧他们都躲在课文里了,愿意把他们找出来吗?”学生兴趣盎然的开始小声的自读,在自读过程中我不停的表扬那些在利用拼音识字的孩子。这时很多孩子都加入到拼音识字的队伍中去了,达到了复习拼音的目的。

  后来再一个小节一个小节的慢慢地读。每一个小节中强调个别字音。比如“早操”这两个字音都是平舌,但两个放在一块比较难读。我就在出示“早”时单独强调,出示“操”时也单独强调其发音。最后再连起来读正确。还有“绿叶”的“叶”强调是整体认读音节。

  最后我安排了老师的范读的环节,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能模仿老师读出儿歌的节奏来。

  这堂课,整首诗四个小节,也算长的,但在不同的听读环节中,读了几遍。不仅在语言环境中读准这些字音,又为后面的理解背诵做了铺垫。

  二、渗透汉字文化,识记字形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认字写字应渗透汉字的文化,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

  比如出示课题“早操”时,我这样出示题目中的“早”:写一个日,学生马上读了出来,我又问“日表示什么?”。然后在“日”下面再出示一个“长横”,生读“旦”――天刚刚亮,太阳紧贴着地面,还对大地依依不舍呢。这个“旦”就是表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那么“旦”加上一个“竖”,就是指太阳离开地面啦。突然间我看到孩子的眼睛亮了起来,原来汉字的故事真多啊。

  为了进一步理解“早”,我提问:早上的时候,我们都做些什么呀?学生说穿衣服,刷牙,吃饭,上学,做早操。于是顺手板书“操”。一边写一边强调做操要用手,所以左边是个提手旁。

  在教学“叶”时,我先很自然的根据课文内容出示了一张美丽的绿叶图,然后让学生观察“叶”,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学生眼睛再一次亮了起来,纷纷举手,抢着说“口”像一片叶子,“十”像树枝。于是“叶”就在学生脑海里变成了一片有生命的“叶子”。

  又比如,在教学“飞”时,我出示了一张鸟儿在空中飞行的图片,在和“飞”作比较,学生马上发现了“横斜勾”好比小鸟的头和身体,里面的“撇点”就是小鸟的两个翅膀。“飞”好像在孩子的脑海里动了起来,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鸟。

  以上是我上课后对本课以及低段识字教学的思考,低段教学以识字为重点看似简单,其实汉字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需要我们以后更加努力的钻研教材,设计教法。

【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03-21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

语文母鸡教学反思02-28

语文试卷教学反思03-06

语文优秀教学反思03-07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3-05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5-15

语文长城教学反思06-17

语文《习作》教学反思07-01

语文《口技》教学反思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