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16 15:36:0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按比分配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1

  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是小学六年级的一个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此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基础。小学生年龄小,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但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学生平时肯定也有一些体验,而生活中的体验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本课采用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经过对课的实际探索,我对数学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感悟和体会。

  一、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

  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地寻求解决新问题的各种途径。同时注意对一个问题从多方面考虑,对一个对象从多种角度观察,这样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中学生能用五种方法解题,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本堂课中,我在问题情景的创设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创设问题情景的生活化。

  《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例出发”。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教学的魅力。本节课提供现实背影、挖掘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使教学内容成为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景,把问题情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景中的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例如:把按比例分配实心球、按比例计算儿童的头高、零花钱的分配等,这样生活气息浓厚、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引入课堂,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讨论分配篮球时,学生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出发分,有的认为男生多分,女生少分,有的认为女生多分,男生少分,还有的说一样多,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我告诉学生这样分篮球队的同学感到不公平,给学生制造学习的矛盾冲突,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的设计我是想让学生在学习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身边到处有数学,其次以问题调动学生思考。

  2、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

  从数学教育哲学上讲,决定一个公民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们如何看待数学,如何理解数学,以及能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现象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此,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景,发现数学,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应用—新问题—再探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新等终身受益的东西。如在教学中出示:学校买图书的分配问题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解答。

  三、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篮球的分配问题的问题,让有关系列问题动态生成,通过学生的猜测、观察、思考、交流的方式来经历数学,获得感性经验,进而理解所学知识,完成知识创造过程,并以积极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为学生多彩的思维、创设良好的平台,由于学生的经历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促使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使生生、师生评价在价值观上都得到了发展。通过对比性的练习,学生能抓住按比例分配的题目的主要特征,注意和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区别,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四、鼓励独立思考,倡导交流合作。

  整节课以思考、交流贯穿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

  总之,在本课中进行的教学方面的实践,使我有了一定的收获。今后还应不断反思,加以总结和改进,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2

  按比分配是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解决按比分配应用题的基础。小学生年龄小,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平均分问题入手,然后导入到按比例分配。这样导入,既体现了按比分配的根源,课堂内容还由简到难,过渡比较自然,学生容易接受。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的兴趣

  本课内容由于是解决问题,难免有些枯燥。故事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小动物们开运动会的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课一开始,通过我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把“按比分配”的问题转化成“归一问题”,渗透转化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用“整数乘除法解答按比分配问题”的模型;把“按比分配”的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渗透转化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乘法解答按比分配问题”的模型;渗透方程思想,为今后的学习做铺垫;引导学生学会完整的检验方法,并养成及时检验的好习惯。

  二、巧设习题,让学生“走进”生活

  创设问题情境,从基本练习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再到没有直接给出比、连比的题目,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验证、品尝自己的学习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当然,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

  1、还存在老师讲得稍显多了,学生说得少。学生都在老师的提问下一步一步的学习,没给学生自己提问的时间和学生自己回答同伴的问题的时间。

  2、课堂的节奏把握得不是太好。比如引入时应该要快,新授时稍微要慢一些,但新授内容一定要在20分钟内完成。练习要前慢后快。我上完例2时已超过20分钟。这样一来就挤占了练习的时间,稍显仓促,学生所学的知识没能得到更好的巩固。

  3、学生的发言面还不是太广。课上没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需要帮助的学生。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在反思中成长,在总结中完善。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3

  这节课我觉得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成功的地方有以下三点:

  1、引入的内容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例出发。为此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植树活动,春天是植树的最佳时间,学校分配我们六年级1班和2班的植树任务是54棵,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数的比是5:4,你认为这54棵树,可以怎么分?的问题引入新课,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投入。通过适时点拨:平均分不够合理,那该怎么分呢?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按各班的人数来分。这样的引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能应用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2、注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

  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我使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的方式来经历数学,完成知识创造过程。由于学生的经历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促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我就为学生多彩的思维创设了良好的平台,使生生、师生评价在价值观上都得到了发展。

  3、能有效地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交流合作上获得发展

  整节课以思考、交流贯穿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 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我都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不足的地方是:

  (1)还存在老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的问题。学生大部分是在老师的提问下一步一步的学习,没给学生自己提问的时间和学生自己回答同伴的问题的时间。

  (2)学生的发言范围还不是太广。课上老师没能顾及到全体学生,特别是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这方面加强改进。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4

  按比分配是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按比分配---教学反思。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解决按比分配应用题的基础。小学生年龄小,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平均分问题入手,然后导入到按比例分配。这样导入,既体现了按比分配的根源,课堂内容还由简到难,过渡比较自然,学生容易接受。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的兴趣

  本课内容由于是解决问题,难免有些枯燥。故事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小动物们开运动会的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课一开始,通过我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本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白兔和灰兔得到的萝卜的比是3:2,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这样就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学生经过自己的理解积极发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使学生对这句话加深了理解。对于学生的做法,我在给予肯定的同时,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既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还使学生们明白了每一步的含义,教学反思《按比分配---教学反思》。

  三、赞赏鼓励,创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感受成功的体验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统一体的活动,这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坚持认为“欣赏每一个学生,是学生发展性教育的前提”。本节课,我通过发挥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等体态效应,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强烈的感情,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温和的.话语。如:“分析太精妙了、你们讨论真有成效……”,这些话让学生甜在心里、乐在心里,体现了亲情、人文的关怀,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受到激励,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交流,体验。

  四、存在的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学生得出了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两种方法后,我应该让学生比较这两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理清思路,而不只是分析其不同点。这一点处理的不够到位。而且在选择这两种方法时,虽然不强调算法优化,但也应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用这两种方法都做一做。

  总之,在本课中进行的教学方面的实践,使我有了一定的收获。今后还应不断反思,加以总结和改进,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5

  按比例分配是小学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基础。小学生年龄小,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平均分问题入手,然后导入到按比例分配。这样导入,既体现了按比例分配的根源,课堂内容还由简到难,过渡比较自然,学生容易接受。经过对课的实际探索,我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感悟和体会。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的兴趣

  本课内容由于是解决问题,难免有些枯燥。故事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小动物们开运动会的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如课的一开始,通过我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本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白兔和灰兔得到的萝卜的比是3:2,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这样就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学生经过自己的理解积极发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使学生对这句话加深了理解。对于学生的做法,我在给予肯定的同时,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既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还使学生们明白了每一步的含义。

  三、赞赏鼓励,创新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感受成功的`体验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统一的活动,这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坚持认为“欣赏每一个学生,是学生发展性教育的前提”。本节课,我通过发挥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等体态效应,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强烈的感情,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温和的话语。如:“分析太精妙了、你们讨论真有成效……”,这些话让学生甜在心里、乐在心里,体现了互亲互相爱的师生关系、体现了亲情、人文的关怀,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受到激励,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交流,体验。

  四、存在的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学生得出了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两种方法后,我应该让学生比较这两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理清思路,而不只是分析其不同点。这一点处理的不够到位。而且在选择这两种方法时,虽然不强调算法优化,但也应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用这两种方法都做一做。

  总之,在本课中进行的教学方面的实践,使我有了一定的收获。今后还应不断反思,加以总结和改进,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6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检查预习的时候,我就知道有很多孩子基本能“依葫芦画瓢”地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但我觉得孩子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至少说对所谓的按比例分配的.说法不甚理解。

  于是我没有按课本的步骤出示例题,没有立足于让孩子说说如何解题,而是像聊天似的谈着分配的问题,从生活中的分配问题见公平性——平均分配显然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按需分配明显还不可能,于是,在分配的问题上,现在大家能普遍接受的是按劳分配。

  于是,我让孩子们举例说说生活中表现按劳分配的事件,孩子说到两个工人的劳动总量不同报酬也应该不同,所以就此导入新知的学习,孩子对分配的问题理解得还是不错的。解释得也很好。

  然后,从现实的分配问题再到相似的其他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出示书上的学习内容,不仅巩固了新知,也拓展了分配的内涵,就是把一个量按一定的比例分成两个或三个甚至更多部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孩子们自己总结的。

  在练习中,把一条线段按1:5分成两部分孩子还是没有大困难的,但在把一个三角形按1:3分成两个小三角形时效率明显打折了,但通过小组交流讨论,集思广益,还是很快得出了方法。

  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本来就是相通的。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7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按比例分配类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难点是比与分数的转化。我在教学中主要按以下方法来引导学生掌握这节课的重难点一、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合作的`分配方案。为了能在教学中化解难点,使学生轻松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课一开始我就将“平均分配”与“按比例分配”的不同用事例展示给学生,为例题的教学做好准备。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在教学例题时,我通过不断地提问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在学生独立解答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解题的方法,而是把解答过程放手给学生,鼓励他们用学过的知识去解答,最后和他们一起找出比较简捷的解题方法。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思考,又给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8

  教学内容: 按比例分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

  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2、提问: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按3 :2分)

  求的是什么?(求二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六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3、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3/2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2/3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5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5

  … …

  小组汇报结果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方法一、3+2=5 100÷5=20(平方米)

  20×3=60(平方米) 20×2=40(平方米)

  方法二、3+2=5 100× 3/5=60(平方米)

  100× 2/5=40(平方米)

  方法三、100÷(1+2/3 )=60(平方米)

  60× 2/3=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

  方法四、100÷(1+3/2 )=40(平方米)

  40× 3/2=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

  5、比较思路:这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第二种,思路简捷,计算简便)说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

  ①求出总份数

  ②各部分数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

  ③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6、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 :2

  7、练习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 :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8、教学例3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怎样计算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解题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②一班应栽的棵数:280× 47/140=94(棵)

  ③二班应栽的棵数:280×45/140 =90(棵)

  ④三班应栽的棵数:280× 48/140=96(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应栽94棵、90棵、96棵。

  9、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怎么解答?

  (先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板书(补充课题):按比例分谁?怎么分?

  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1、六年级(2)班共有42人,男、女人数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 :5 :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3、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 :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7/10=14(厘米) 20×3/10=6(厘米)

  4、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

  五、课后作业

  练习十三 2、3、4、6

  反思:

  一、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也就是说,当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我班的保洁区面积如何分配”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例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实实在在的`。

  二、挖掘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励学生创新

  现行教材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过渡性教材,其中绝大部分的数学问题都是必要条件的问题,探索性、思考性和现实性的数学教材显得比较薄弱,教学中,需要教师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学习材料,适当让学生接触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放性学习材料,除了引进有多余条件或条件不充分的问题,还要逐步引进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以及答案上开放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来弥补教材不足

  “按“3 :2分配”你读懂了什么?”这种开放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发展的更大空间,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能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再次验证了只有学生积极投入的课堂,才是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三、挖掘教材的问题性、情境性,培养学生多角度、个性化解决问题

  教材呈现的方式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课堂教学教与学的载体,而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我们教师在呈现教材时,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思维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加深练习中,学习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同样是5:2的条件变换另一个条件,就能解决更多不同的问题,“还能怎样变换呢?”的悬念,这种诱惑力,激发了学生探求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了新知的探究中。这个例子再次告诉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让我们的“教材”成为我们学生真正喜欢的“学材”。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9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 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 在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之后,我让学生根据根据自学指导自学,思考如何解决溶液配比的问题,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感悟到了按比例分配的两种方法,即份数的方法和分数意义的方法,在尝试做题的过程中,交流、纠错,对这类应用题建立起了模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应用题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10

  一、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复习部分:通过交流日常生活中某些物体或某些商品组成的部分的比,和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题目为学习新知识创设情境,从而提出课题。学习新课部分中,例题的教学由扶到放,先让学生分交流讨论,之后独立完成,最后说说怎么想的,从而掌握解题关键。巩固反馈部分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计算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学生很容易错的一道题,所以采用了判断的方法,指出易错的地方,引起学生注意。

  本节课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反思

  整个教学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辩论,对“按比例分配”有了具体了解,并且了解了日常生活中比的应用。最终 使学生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反思这一教学过程,具体分析如下:

  1 、创设了生活情境,激发了探究欲望。 我 用生活中学生司空见惯的例子切入话题,展开讨论,将生活常识与数学科学知识“超链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知识点得以轻松展开并为学生所接受, 在体验中建构新的概念体系 。整个课堂教学中, 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设计上,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充分运用生活经验体验和感悟数学是行之有效的。

  2 、 在谈话中为如何解决问题做好了潜移默化的铺垫,这一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深化学生对 “ 按比例分配”的认识,整个过程始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数学,运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且整个过程中我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快乐。

  3 、这节课,我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科本位,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开展自学互学、小组交流、自由汇报等形式,使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如本节课中,“ 你能根据农药的使用说明书,帮王老汉分析其中的原因吗?小组讨论一下,庄稼为什么枯黄?”和“看图编一道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这两个环节的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发表每个个体的'意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际间的交流,得出综合完整较理想的结论,让同学们感到合作的力量,得到成功体验的机会。通过让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合作中恍然有得的快感。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统一的活动,它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本节课,我通过创设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学习的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通过师生、生生的互相启发和帮助,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愉悦。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11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比的一种应用,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我认为这节课的关键在于把比转化成份数或分数,使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或分数应用题。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的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常常要把一个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价值。但教材中的例题是人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这个信息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设计时换成了“把28个足球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该怎么分?”,让学生初步感知,由于学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于是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出示男生和女生都是30人,学生立刻就能想到平均分的问题,引导平均分是按1:1进行分配的,再出示男生40人女生30人的情况,学生就能够理解按人数4:3进行分配。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

  2、鼓励动手操作,操作于思维相结合

  对小学学生来说,加强感知,通过操作,思维和语言的密切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增长了智慧,提高了素质。因此,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4:3的,接着让他们自己动手画线段图,边画边思考。通过画线段图不仅是学生更深入理解4:3的含义,也让他们理解了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

  3、尊重学生起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思考,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研究性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整节课以思考、交流贯穿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4、学会倾听,并质疑问难

  课堂上的倾听主要产生于两个层面:一是师生间的,二是生生间的。首先学生要认真听取教师的要求,以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教师也要认真听取孩子们的发言,以便适时进行引导,使问题不断的深入,并对学生的发言适时作出评价,取到及时激励的作用。其次,孩子们也要养成认真倾听他人(或其他小组)发言的习惯,因为他人(或其他小组)的做法自己(或自己小组)未必尝试过,还可对他人(或其他小组)的做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使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例如,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题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在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时,要求学生倾听同学的解题方法,并思考他的思路和自己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任务去倾听,不仅提高了倾听的效率,也能够找到质疑的问题。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学生的鼓励评价太少。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总结方法时,没有足够的放手。教学语言上也有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这次的教训,改正自己的不足。谢谢大家!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12

  一、结合生活中的素材,为自主探究形成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本课教学设计时,我考虑到教材中例题讲的事例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难以理解,并有一定的困难。为了创设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本课设计从学生调查生活实例发现,并发现产生问题引出与例题相类似的问题。课前布置预习,组织学生到生活中调查某些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比,思考可以从中得出哪些有用的信息,并说一说是怎样获取这些信息的,在此,教师成功转换了自己在课堂中教学的角色,能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组织和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按比分配的计算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增强教学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本课教学中试图在呈现方式和解题策略两方面有所转变。一方面所选取的学习内容是从学生课前调查研究中得到的,从学生获取的信息中提出问题,学生感到有真切感。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了解题策略开放的机会,让学生从自己提供的素材中,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数学信息;讨论解题和检验方法,这都不是教师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所得的解题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思考了、经历了、交流了,想出了多种解决方案。整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教师既开放了课堂空间又开放了学生思维。

  三、结合个人实际引导反思,为展现个性创设平台。

  《课标》强调: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本课引导学生归纳按比分配应用题的一般解题规律和学生汇报了多种解题方法后,引导学生交流不同解答方法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体实际,反思在不同情境下选择哪种方法更合适,在回顾反思中理清思路,形成不断超越的意识。

  四、灵活处理练习,让学生走进生活。

  由于课本相应练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且练习量比较少,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巧妙设计练习,使练习内容走进学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促进全面发展。在练习中,我根据学生在本节课已有的认知基础和解题经验,设计了一个有关环保教育内容的练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另一个开放性的练习:体育课上,吴老师要把16个篮球分给六(1)班的男、女同学进行练习,可以怎么分呢?让学生争论、判断,让学生理解在此情况下,按人数的比来分配比较合理。布置课后作业,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向家人说一说按比分配的例子,互相交流。这样的练习和作业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反思的积极性,体会成功的喜悦。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13

  按比例分配是生产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课始,我从修一段路着手,引出按比例分配。

  课后,我思前想后,觉得有点不妥。众所周知,按比例分配是平均分配的发展,而数学总来源于生活。故我又重改教案,从学生春游男女生分水果入手:六甲班带去10.2千克水果,分给男女生,怎样分较为公平(男女生人数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分东西的`步骤:分什么?有多少?怎样分?

  这样就地取材,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进,亲切自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人们的周围。甚至有同学提出让老师也参加分水果的队伍中来,因为我班男生25人,女生26人,有同学提出了我参加男生队伍,这样人数一样可以平均分了!

  虽然与我的教学预设不同,但我也感到一种温馨,难得可贵啊!而后,通过分,启发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案,从而使学生产生矛盾:有的情况下平均分配是不合理的。然后引出有时应按比例分配。在学生探究时,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思考、讨论、汇报、评价,自己提问质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解放”出来。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14

  《按比分配》这一节课内容包括:理解按一个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其中,把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分数乘法解决比较困难。为此,我做了深入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典型问题,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通过分析、讨论、归纳等方式,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平均分的合理性导入。通过学生分析,得出平均分并不总是最合理的'分配,从而,引出按比分配的方式。但是,教学时间的安排的上有些问题。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于浓缩液、稀释液的相关知识不了解。这时我在教学设计上没有想到的。课堂问题的设计上,我认为“1:4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的提问方式也不是很准确。“怎样理解1:4?”这样提问应该会好一些。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教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学生都在老师的提问下一步一步的学习,没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时间。

  2、课堂节奏把握的不好。引入时间要少一些,新授时间稍微慢一些,新授内容尽量在20分钟内完成,练习要前慢后快。我讲完例题时已经超过30分钟。这样,就挤占了练习的时间,学生所学知识没能得到更好地巩固。另外,课堂练习的设计也不是很好。

  3、课上没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需要帮助的学生。

  虽然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但是对于我来说,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改进,进一步的优化学习。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追求平平淡淡的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15

  按比例分配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基础。小学生年龄小,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平均分问题入手,然后导入到按比例分配。这样导入,既体现了按比例分配的根源,课堂内容还由易到难,过渡比较自然,学生容易接受。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内容是解决问题,学生学起来有些枯燥。新课伊始,我选取小动物们开运动会的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我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其内驱力,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本节课中,我先提出了问题:。白兔和灰兔得到的萝卜的比是3:2,这句话怎么理解?这样就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学生经过自己的理解积极发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为学生扫清了知识理解上的障碍。接着安排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交流时,对于学生的不同做法,我在给予肯定的同时,又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想法,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及时反思总结,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例题时,我让学生及时反思解决问题的步骤,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最后引导概括得出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基本特征:已知总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的量。解题方法是: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用总量乘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解题关健:把比转化成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教学中,不仅仅满足于例题会解决,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解题方法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四、变式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我安排了有梯度的练习。练习设计做到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例如,挑战题: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和顶角度数之比是2:1,求顶角是多少度?让学生学会审题,找到三个角的度数之比,并能灵活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题。这样安排,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按比例分配》教案03-07

《按比例分配》教案10篇03-07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2-07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2-12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4-12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优秀03-21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篇02-19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篇)03-05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