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心得> 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时间:2024-07-23 11:08:10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1

  9月22日,我参加了在莒南县第八中学召开的临沂市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会议共安排了两项内容: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与点评;初中语文教学规划和课堂教学规范。

  22日下午,是课堂教学观摩,共听了三节课,第一节是写作教学《文从字顺》,执教的老师是莒南县第六中学的王娟老师。她从学生的习作《军训中的一幕》入手,借助于这篇习作,总结出了文从字顺的几点要求:用词准确,语句完整,语序要恰当,搭配要合理,朗读可以纠错。老师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收放自如,没有废话,注重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第二节课是阅读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执教的是罗庄区册山中学的高新丽老师,课堂的环节是由故事导入,之后便由整体感知到研读赏析,重点放在了研读赏析的环节。这节课重点突出,教师严谨认真,目标定位准确。第三节课是文言文教学,题目是《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执教的老师是蒙阴县第三中学的邵霞老师。她的教学过程是老师教学一篇文章,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另一篇文章,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容量较大,老师的基本功扎实,运用了合作学习,教学效果好。

  23日上午,首先是县区教研员对这三节课进行了点评。然后听了临沂市初中语文教研员庞云龙的'专题报告:《初中语文教学规划与课堂教学规范》。从这篇报告中,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课堂教学的几点规范:面向全体学生;熏陶感染,独特体验,积累应用,培养语感,整体把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目标的制定与呈现;关于“读”;课堂教学评价现象;多媒体的使用。

  课堂教学的几点规范,对今后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把这几点规范落实在教学中,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其中的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2

  汲取有效经验,静待妙笔生花我把个人心得简单整理如下:

  一、对标课本,有“规”可依

  是让学生在学完该单元后,围绕该单元的主题思想、语言特色和文体特点,将理论转换成实践,将“教读”的成果通过“写作”的形式呈现出来。建议每位语文老师紧扣单元设置,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写作训练。现在已经进入一轮复习,我个人认为,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语文老师还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当对写作专题进行归纳整合,比如按照立意选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浓浓亲情、菁菁校园、乡村剪影、青春寄语、梦想追求、缤纷社会等,这样在教学中,学生既能有清晰的选材方向,又能得到针对性的训练。最近训练的一篇作文《一路与你们同行》,有位学生平时注重素材的积累,选材丰富新颖,节选标题如下:难舍花季情。难报慈母恩。难忘良师意,这三个小标题,句式整齐、一目了然,非常鲜明地交代了要讲述的故事与同学、母亲、老师有着密切联系。作文教学,不单单是把写作的技巧传授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的写作思维得到训练,让他们能够“单枪匹马”应对考场上那一个个原创作文题,这才是作文教学的初衷和本意。

  二、走进名文,汲取营养

  课本里的名篇和名著中的经典语段,经过岁月的积累,经历时代的检验,能够流传下来,说明得到了读者的认可,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完全可以利用名篇和名著的示范性,把它们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开篇结尾、过渡照应等精讲细讲,让学生烂熟于心。《散步》里对称句式的使用,《驿路梨花》里悬念和误会的设置,《背影》中父亲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孤独之旅》里环境描写的烘托渲染,《水浒传》里众多好汉外在形象的刻画等等,完全可以尝试让我们的学生模仿训练;有些经典篇目还可以让学生改写改编,既锻炼了学生的文笔,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是我的学生对《十五从军征》改编的一部分:

  ……

  我拖着沉重的步伐,来到了家里,只见野兔从狗洞中进出,野鸡在屋梁上飞,院子里长出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出野生的菜葵。家中已经很久没有收拾了,地上尘土飞扬,床上的被褥已经发霉了,我外出的几十年,家中到底经历了什么啊?

  ……

  吃完饭,已是傍晚了,我慢悠悠的`走到胡同口向东看,熟悉的场景中没有了熟悉的人,只剩我自己孤苦伶仃地站在这儿。抬头仰望天空,我的眼泪又止不住往下落,可我又能怎么办呢?唉,我的心中是多么无奈!

  眼泪渐渐哭干了,夕阳的余晖洒在我的脸庞上,但愿这些可恶的兵役制度不要再施行下去,也盼望着这残酷的战争快点结束。

  这首古诗的改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是培养了学生忧国忧民的道德情怀,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是极为有利的。由此可见,作文教学一要定发挥名篇和名著的示范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敢于下笔,有效升格

  一线老师的教学热情固然令人振奋,可是我们也必须承认,老师的写作理论讲的太多了,诸如“书写工整、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首尾呼应、结构紧凑,过渡自然”等等,类似这样空洞抽象的话语我们不厌其烦的强调,结果是学生听得云山雾绕,下一次写作文依然“原地踏步”,收效甚微,升格效果并不如意。当学生文章写的不如意的时候。我们与其给学生留下一堆理论术语,不如躬亲示范,给学生打个样。最近一次作文训练《找寻藏在身边的幸福》,有位学生选取“老奶奶坚持做剪纸”的素材,立意、语言都不错,只是结尾处一笔收尾,显得草率急促,没有达到升华主旨的目的,我给她重新写了一个结尾,如下:

  我们仿佛被揽在梧桐树健壮的怀里,梧桐叶的深黄浅黄随风飞舞,成为我记忆中永不消褪的颜色。这一刻,我找到了藏在身边的幸福——那是对传统手艺的坚守,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并且乐在其中、不知疲倦,这难道不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幸福吗?

  经过修改,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下次一定会重视作文收尾,我也不用费劲口舌地讲理论。语文老师要勤动笔,敢下笔,既是帮助学生弥补不足,也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一个写不下笔的语文老师,又怎么能带出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呢?

  “择其善者而从之,妙笔生花不远矣”,以后的教学生涯,我会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多参与这样的活动,把学到的内容整理反思,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率。愿你我在专业成长之路上继续追风赶月,必将于平芜尽处看尽春山!

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3

  借别人的树,开自己的花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这个春天,不只与美景邂逅,也与一场精彩纷呈的教学研讨会邂逅。这场邂逅,引发了我对作文教学的思考。

  回顾自己带的这一届学生,从初一至此,作文课是如何上的呢?无非是学生写,我点评,展示优秀作文,学生二次修改。当然有时还会因为赶课,连续几周不写作文。课文后的小练笔偶尔会布置,但老师的讲解与反馈并不细致;单元后面的写作指导课几乎没有给学生上过,只不过会从中选取作文题目来练笔,学生缺乏作文的理论性指导。我想,这应该就是我的学生作文不理想的原因吧。其实,我也一直在困惑,如何给学生指导作文?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听完研讨会的专题发言,我似乎找到了撬动作文提升的.支点——我们的教材。借教材这棵大树,让学生作文开出绚烂之花。

  一、立足文本,读写结合

  专题发言中,xx老师从阅读的角度入手,分析考情考点,指出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名著阅读的复习策略;xx老师从考试写作题目入手,指出作文复习应当基于教材,优化写作。不难看出,对于语文而言,得阅读与作文者便得天下。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使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发生了分离,平时我的教学便是如此,这不仅使写作教学没有实现阅读教学目标,也让写作教学失去了物质基础。

  就部编版教材编写意图而言,每个单元按一定的编排原则编选一组文章,然后安排一个作文训练,这个作文训练的内容和目标是和这个单元编选的文章以及教学目标相关联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为讲课文而讲课文的阅读教学行为肯定是错误的;任何抛开单元文本的写作示范和借鉴而空讲写作方法的教学行为也是不可取的。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应该着力训练的两大基本能力,而这两大基本能力的形成又是相辅相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先生还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由此看来,读写结合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常态。

  二、理读文本,构建写作系统

  读写结合必须钻研学情和教材,整体规划,把一个学段当作一个体系来设计。大到以初中四年为整体,思考每一学年、每一学期要通过“读”来促进“写”的哪些能力。小到每一个单元,每一篇文章侧重点的选择,与其他单元、文章的联系等等,都要通盘考虑,把读写结合视为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不是随意设计,零碎使用。

  以表达方式为例,翻看初中教材会发现,七年级的作文更侧重于写人物与事件,应以训练记叙、描写为宜;八年级进一步训练记叙和描写技巧,训练学生用抒情方式深化主题的同时,还要重点训练学生写作简单说明文的能力;九年级,在学习通过议论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还要训练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为中心服务的能力。

  三、品读文本,学习写作技巧

  “读写结合”,首先是“读”。读,指的是品读有表现力的语句,即学生通过感受、理解、体味、推敲重要的词语、句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作用,真正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在写作时得心应手地运用,提高写作能力。要学习遣词造句的技巧,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段动词、形容词的运用,《春》中叠音词的运用,唯有通过反复的诵读、品读,入情入境,揣摩品味,才能体会到它们的妙处,也才能谈得上运用;要品味写作手法的妙处,从初一起就有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先抑后扬等写作手法,需要在充分的品读之后,通过比较阅读来揣摩,明确了妙处后再来进行写的训练;要体会谋篇布局的作用,如果读写结合只训练某一种写作技法,忽视了体会谋篇布局的作用,那么学生的文章就像一地花瓣,没有形成一个整体,自然呈现不出花朵的漂亮来;要借鉴选材立意的方法,学生写作容易犯“假、大、空”的毛病,课文是真情实感最好的范本,但范本的情感一定不能由教师“灌”,学生自己要有品读感悟的过程,要与作者、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

  从课本切入,将写作教学目标明确化、专一化,让学生在读课文中领悟写作资源与写法。写作教学,对我而言是懵懂的、任重道远的,但只要善于借用有利资源,聚焦钻研,始终如一,相信终会开出理想之花。

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4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开。”在这个春光明媚的三月,我有幸参加了xx区初中语文“基于素养专项推进”教学研讨会,认真聆听了于文杰老师、申学欠老师、陈新霞老师三位语文同仁从不同方面做的专题发言。本次研讨让我对“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概念及具体课堂实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给我带来很多思考,收获颇丰。

  一、关注教材整合,聚焦内在关联

  学习任务群以任务来驱动学习,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任务,既要关注任务内在要素的关联性,又要关注系列任务之间的层次性,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于老师把《藤野先生》中“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也无怪他们疑惑”……一系列“也”字与《琐记》中“好。那么,走吧!”“‘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只得走开。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两段材料进行纵向整合,引领学生探寻鲁迅先生的足迹,进而发现鲁迅先生在到东京之前,他的求学一直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不断地“去”,不断地“走开”,不断地发现新天地。《藤野先生》是《朝花夕拾》的作品链条中的一环,将其放在作品链中去考究,我想对于指导学生认识青年鲁迅的心路历程,是颇有助益的。

  于老师还以《竹节人》为例,将课堂设置三个活动任务,对课文进行横向的梳理和延展;以《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指导学生将君子之“行”、君子之“德”归类;以《灯笼》仿写课文的选材方式,以《安塞腰鼓》仿写课文的布局构思。这样的设计使课堂宽度和深度有了螺旋的精进与提升。语文整合性教学是把教材看做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根据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从而使之适合学生需要,使语文课堂更加丰厚,它同课堂“取舍”同样是教学的艺术。

  二、创设真实情境,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申学欠老师在《新课标“三性”原则指导下的应用文》专题发言中指出,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这正与新课标核心素养内涵“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不谋而合。

  线上学习期间,很多同学沉迷手机游戏,荒废了学业。请同学们创作一篇演讲稿,分析手机使用的利与弊,劝说同学远离游戏,健康生活。

  学校即将举行“春天送你一首诗”诗歌朗诵会,你作为朗诵社团成员,将以怎样的语气、语调及情感来朗读余光中的《乡愁》?

  运动会期间,你将以学校小记者的身份采访运动员、裁判员、志愿者、校领导,请你撰写新闻稿在学校公众号发表。

  为学生还原一个真实的情景,从而让学生浸润在这个情景中,学习并在生活中实践语文知识。记得去年秋天,我利用作文课时间带领初一的孩子们漫步校园,我们曾站在银杏树下,来到丁香树旁,闻一闻月季花香,听一听小鸟歌唱,看白云从头顶飘过,看夕阳染红天边……于是,在孩子们的笔下,有了真实而生动的文字。

  附学生写作片段:

  银杏树的叶子金黄金黄的,像是被灵魂画手染上了颜料,银杏叶像小扇子似的挂在树上,风一吹,像是在跳一曲优美的华尔兹。紫荆树更是别具一格,虽然叶子稀疏,但是它的美是别的树没有的,树上挂有许多足球形状的牌子,书写着“奋斗”“自信”等文字,鼓励同学们奋发图强。梧桐树高大的身躯屹立在操场周边,显得格外威风凛凛。

  学校里还有月季花。月季花姿态优美,在高大的银杏树旁显得格外娇小,月季花红得如火,粉得似霞,像仙女一样亭亭玉立,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蜂蜜味。)

  真实的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真正地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当然“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的“真实”,并非简单地照搬生活原型,也非绝对地走进生活中去,而是指语言情境具有真实生活的影子。这样的语言情境,能通过语文与生活的融合,引发学生的内心需要和精神活动,让他们在有目的、有意义、有情境的言语活动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情境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是一个一体的过程,三者之间是交叉联系的,语文课程内容六大板块无论是哪一块的教学,都应该遵循“三性”的教学原则,把“三性”转化为语文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生根、发芽、成长。

  “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正是“大单元”教学的基本追求和重要特征。陈新霞老师在专题发言中指出,“大单元”教学强调学习任务的设计,强调任务链的精心组织,强调活动的层次性和连贯性。这正呼应了新课标的要义:“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

  本次研讨活动,生发了我对语文教学、对语文素养追寻的拳拳热忱。“师指一条路,烛曜万里程”,教研路上,因为有了导师的引领,团队的陪伴,探索的信念会变得更加坚定,前进的脚步会变得更加坚实。我将继续在教学道路上教学相长,且思且行,走得更远。

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5

  语文教学中的“真实情境”认识

  大单元、大概念,整合、情境,3月2日的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让我对新课标、新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思考。

  会上三位老师的发言都提到了一个词——情境,这个词与也是新课标中的高频词。新课标总目标聚焦核心素养,多次强调通过情境创设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学科核心素养实际上就是一种把所学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问题情境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语文核心素养需要依托“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来表现。

  什么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我们可以借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王宁先生的话来理解:“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旨归,其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当下或者未来生活中可能面对的实际问题的品格和能力。这样的情境必须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征的基础上,围绕语言文字设置,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领着学生往语言文字里面走,要能够引领学生沉浸到语言文字中。

  立足学情,境由文生。好的“情境”,应该与学生认知和文本逻辑相契合的。申老师教学新闻单元,任务设计“如果你是新闻媒体的编辑,请你按照新闻的三个特性(真实性、及时性与简明性),联系具体的语句,分析这篇新闻是否值得刊发”。陈老师教学《安塞腰鼓》要求学生“选择最能表达自己感受的段落用各种形式设计朗读脚本并朗诵,读出或静寂、或蓬勃、或豪放、或狂野的感觉”。于老师《竹节人》中设计的“请你依据课文,写一份“竹节人”的制作指南”。无一不是参照学生学习的心理体验和思想感情,结合学习的主题,将整个学习内容、学习进程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之中、在任务引领之下,自己去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思考,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使其在语文实践中积累言语经验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达成素养目标。

  强化基于真实情境、真实问题的教学,增强学生认识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一条课程实施的要求,又是为我们提供的一条路径方法。立足于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立足于本堂课或本单元教学应该达成的预期目标,即学生学习之后在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发展的预期结果,搭建支架和阶梯,引领、协助学生向学习目标迈进,这是创设真实情境的目的,也是其创设的要领。

  总之,根据课标、依托教材、针对学情,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为学生的联想、思考和实现学习目标适时提供各种帮助,是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

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6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大单元教学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概念。单元整体教学是指以单元为教学单位,以整合为教学理念,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予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思维的结构化的系统教学,单元整体教学注重教给学生一类文本的结构化的知识,结构化的知识积淀,最终才能转化为能力。

  一、单元整体教学,落实语文要素

  通过本次研讨学习,我对大单元教学有了进一步认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零散的知识点为载体,以课时为单位的视角,孤立地进行课时教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知识之间的联系。部编版教材的编排由导语、课文、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习作组成。导语点明要素;课文落实要素,贯穿方法指导;交流平台梳理总结,进一步提炼方法;词句段运用、习作让学生实践运用,以大单元主题教学为新的教学模式,整合教学目标,让知识间的联系更清晰,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结构。

  二、关注课型,注重方法的指导

  语文,就是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都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的。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将读写听说思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便能收到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人教版语文六上第二单元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五篇课文。本单元以革命文化内容为主题,以老一辈无产积极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生平传记、故事等作品为载体,反映了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是典型的革命传统教育,价值取向鲜明。如何将革命传统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其次,革命传统题材文章呈现的历史画面定格在革命战争年代,无论是英雄人物、革命时间,还是时代环境、革命精神,对当下的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遥远的。如何让文章内容真正触及学生心灵,让他们产生近乎感同身受的情感,这也是一个问题。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注意体会文章是怎样通过勾画整体和刻画局部写好场面的”,习作训练是“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是典型的读写结合单元。这个单元习作主题“多彩的活动”的写作要求中,附上了三幅照片,定格了多彩活动中的精彩瞬间,所以这个单元大单元学习的学习情境也可以借鉴单元习作要求的启发,创设定格“精彩瞬间”的学习情境,这里的“精彩瞬间”是指革命传统教育类文章中,描写大场面的精彩瞬间。如《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自然段描写狼牙山上的激烈战斗的精彩瞬间;《开国大典》中既描写整体阅兵式庄严、隆重的氛围,又突显了各个队伍的特色的精彩瞬间等。

  基于此,本单元的核心任务设计为:定格“精彩瞬间”活动分享。

  要完成这一核心任务并达成概念性理解,我们将核心任务分解成几个子任务:

  子任务一:学习课文,聚焦“精彩瞬间”

  子任务二:点面结合,讲述“精彩瞬间”

  子任务三:举办定格“精彩瞬间”分享活动

  大单元教学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教师要善于从宏观角度整体审视教材,结合单元学习目标和课后习题,发现课文之间的关联,另外大单元教学对学生要有导读性任务单,这就需要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大单元教学模式对于我们来说,既是一个新的挑战,更是一个新的提升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取舍内容,分解整合单元目标,创设情境才能更好地驱动学生,语文素养怎样在项目中有效落实,单元教学知识量大,如何兼顾后进生,知识、方法如何有效连接,这一个个难题等着我们去破解。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让我们且歌且行,且思且进,在初中语文教学开满鲜花的大道上奋力前行!

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7

  春天里相遇研语中成长

  春风飒飒,人间最美三月天,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洋溢着美好的诗意。感恩遇见,让我有幸参加了xx区初中语文“基于素养专项推进”教学研讨会,聆听了三位老师的专题发言以及李老师的教学指导,令人回味,收获良多。

  一、关注“整合”

  “学习任务群”的出现以及教材的系统性、实践性等特点启示我们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可以对单元内部、单元之间、自读与精读之间进行恰当的整合。

  实验中学的于文杰老师极具前瞻性地指导我们在使用教材的时候要“关注整合,聚焦关联”。杨寨中学的陈新霞老师也讲到了我们可以调整单元课型,可以整合单元学习内容。这启示我们要灵活运用手中的教材,可以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对一课、一单元甚至一册语文教材内容的重组、对课内外学习内容的整合,沟通课内外知识的联系,使教学内容达到最优化。

  二、实践“整合”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试着去重组教材,整合学习单元。我们就可以按照相关人物、可以按文章的语言特点等去进行系统的整合。比如我们初二下册课文《回忆鲁迅先生》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阿长与<山海经>》是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由于都是围绕鲁迅先生来写,我们可以整合两篇的学习。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扩宽学习和运用领域,顺理成章地使学生在教材重组后有更大的体验与收获。

  三、注重“情境”

  整合的知识只有融入情境才好理解和消化,语文学习任务群具有情境性、实践性,所以借助能让学生去“做”的真实情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三位老师和李老师都提到了情境性教学,学生只有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才能获得实践体验。

  我们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开展一些阅读与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受,凸显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情境性。比如初二下册第二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但抗美援朝、木兰代父从军等故事离学生实际比较久远,那我们就可以通过观看电影的方式让他们有直观真切的感受,去体会当时人物的精神品质和爱国情怀。我们还可以列举讲述现代人身边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英雄们,这样就能够与学生生活的现实社会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真切的爱国主义情感。

  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新课标也有许多内容需要我们深入研读与实施践行。所以要不断加强学习与反思,努力锤炼语文功底,提升业务能力,这样才能让自己成长,才能真正成为一位不负众望的好老师!

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8

  得之心而寓之行也

  20xx年3月1日,在xx实验中学的学问讲堂召开了xx区初中语文“基于素养专项推进”的教学研讨会。全区初中学校语文同仁齐聚一堂,实验中学的于文杰老师、开发区实验学校的申学欠老师以及杨寨中学的陈新霞老师为全体语文人献上了三场干货满满的专题发言。

  三位老师的发言均着眼于20xx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的变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和呈现,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围绕特定主题,组织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语文实践活动,任务群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分为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三个层面,其中基础层重点关注“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发展层面分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三个任务群,拓展型则主要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这两方面。

  于老师在《关注整合聚焦关联》的发言中分享了自己对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经验和思考。她聚焦发展层面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设计了“三步走”,分别是:设置主题情景—整合学习路径—变革学习评价。

  申老师关注到的也是拓展型任务群的设置,与于老师不同的是,申老师聚焦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任务群设计上。在实用文的教学中,紧扣“实用性”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并且改变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关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养成和发展。

  陈老师对“大概念”和“单篇”的教学有独到的见解。在她的解读中任务群的设计以“大概念”为统领,打破单元教学的限制,统整教学资源。在教学评价中充分发挥量表的作用,帮助学生具体明确的认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次教学研讨会我收获最大的部分是关于情境性的理解。申老师在发言中提到,所谓的真实情景并不是完全符合现实生活的情境,而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未来可能遇到的情况为依据,创设心理上的真实情境。学生依托现有的知识经验,对将要发生情节事件进行预先处理,教师予以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未来问题的最优解。

  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关于新闻文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创设的真实情境就可以是“设想我是一位新闻编辑”,对于某一事件如何进行新闻报道。从前期设计新闻采访稿,到后期完成整篇新闻的写作,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哪些规范,应如何遣词用句,应达到什么目的等,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实践—理论—实践”之间的联系。像这样设身处地担任某种职务、进行具体实操的情境,对于学生而言即是未来有极可能发生的心理上的真实情境。

  真情境激发真情感,真情感推动真提升,真提升养成真能力。

  除了真实情景,新课标中关于学习任务群的`提出还标志着从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角度再次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学习任务的设计应时刻贴近当下学情,学习任务的实施路径也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学习的目的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高。在这方面,于老师和陈老师的发言给我很大启发。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习的敲门砖,于老师对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一课的活动设计让我眼前一亮。“任务三:假如课文中的那个老师是你的班主任陈老师,请你再读课文,讲一讲陈老师的故事。”这个活动一下就打破了书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壁垒,文中的老师不再是一堆文字堆出来的二维形象,她变得具体,鲜活。这也让我联想到,整套教材中有太多关于师生情谊的课文,《别了语文课》《再塑生命的人》《藤野先生》……果然,关节打通以后,触类旁通,就变得轻松多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教学之乐,得之心而寓之行也。在教学研讨中不断充实自己的同时,我也该将所得的经验转为行动,寓于教,寓于学,实现与生共学的真成长。

【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06-11

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12-27

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09-26

(热)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06-11

教学研讨会教育心得体会04-24

线上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01-10

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精选25篇)04-10

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精选26篇)04-07

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精选15篇)05-13

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精选15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