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

时间:2024-02-04 07:10: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集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剪枝的学问说课稿集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集合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集合1

  一、教材简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最后一课《剪枝的学问》。

  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到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蔚籍,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二、设计理念和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设计时我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从情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知的深度。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悟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影响和改变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学中教师通过文字信息“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等让学生从材料中去接收、挖掘、内化,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出文字的含义,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意境。为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基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能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三、设计特色:

  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四、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意图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在朗读、理解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学文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1、复习导入,探究学文

  课文中的`“我”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谁能告诉我小作者三次走进桃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后板书: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这个环节设计巩固了课文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孩子们带着“对这三次进桃园哪一次最感兴趣,就去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最感兴趣?”这个问题去读书,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接着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一次互相交流,多媒体展示了“红云片片的桃园”,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第———次去桃园,因为———”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教师的激趣方法越高超,教学效果就会越好,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既感到老师的问题简单,又感到新鲜有趣,这一环节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的氛围,这样一方法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师生互动、为下一步的朗读作好了铺垫。

  2、读读说说三进桃园,语言实践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我利用媒体依次出示三次去桃园看到的情景,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后呼应,依次展开,有机地拓宽知识面。通过学生练读、指名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点评。指导读好“我”的话:“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为孩子搭建一个展示朗读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3、挖掘资源,丰富积累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剪枝?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语文是读出来的。”这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同时读、思、议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书中达到目标。

  指导读好王大伯的话,这里关注弱势群体:我要找那个这堂课没举过手的学生回答。难道只要是粗壮的枝条就都要剪掉吗?从王大伯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生再读课文全班交流。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呢?合作学习,生生、师生互动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本环节给学生提供合作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共享成果。

  我接着提问:听了王大伯的话,我将信将疑,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他凭什么就相信呢?教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再次联系文本。

  王大伯说的话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必须要验证验证就一起走进夏季桃园。自由读课文思考:王大伯的桃园变成什么样了?当小作者看到这一切是又惊又喜,他为什么会吃惊呢?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学生了解小作者三个季节都在关注着王大伯的桃园,从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以后,请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读,再次感受。

  通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想做的都可以谈。我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升华情感,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真正做到“课已毕,趣犹存”。

  5、总结升华

  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我希望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善于思考的头脑去探索,你一定能成为生活中有学问的人。这一环节告诉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语文,树立大语文观,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读完全文,我让学生思考我从王大伯话里悟出了什么道理?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道理,这样操作旨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多”不一定比“少”好,是对他们课内知识的延伸,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更好地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2、作业拓展,实践体验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用多媒体出示作业内容:联系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

  在开放的、自主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集合2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写“我”在果园见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第五自然段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理解了王大伯的话。

  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蕴籍,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课文的重难点是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给人的启示。二、设计理念和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活动。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有自读、精思。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精读课文。

  2、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懂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三、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比较乖巧、懂事。但班里优生较少,中间学生居多。这些学生比较懒惰,不善于思考。每次上课,当我提出问题时,总是那几个喜欢动脑举手发言的学生回答。《剪枝的学问》这篇课文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而且文中对于我的感悟,写得比较含蓄。班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过程

  (一)、概括课文内容

  先让学生朗读全文,找出描写“我”心理变化的四个词(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板书。让学生根据这四个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课文内容。)

  (二)、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小节,认识王大伯。

  学生通过朗读第一节,找出关键词(远近闻名、总是、大、甜),感受到王大伯是种桃能手。这样设计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体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2、学习第二三小节,体会“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的过程。

  1)、第二三小节是课文的重点,通过边读边想,主要让学生明白: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二三节,找一找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看到了什么?并用一句话概括这番情景。看到好好的枝条被剪掉,我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读一读“我”问王大伯的话,理解当时“我”的心情。朗读时,要注意读好几个语气词,读好两个问号。

  2)、看到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把剪枝的原因告诉了“我”。理解王大伯的话:“你别看这跟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是重点。让学生反复读这段话后,小组讨论:什么叫“疯长”?纸条疯长了,会产生什么后果?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扣准了“疯长”这个字眼,学生对“剪枝的学问”就有了初步的了解。

  3)、我接着提问:听了王大伯的话,我将信将疑。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老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再次联系文本。

  3、学习第四节,这一节写得春天的桃园,写得很美。这一节,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4、学习第五节,感受我“又惊又喜”的心理活动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王大伯的桃园变成什么样了?当我看到这一切是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是什么?此时的我,明白了什么?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句。因为这一句与王大伯剪枝时说的话相呼应,验证了王大伯的话有道理。让学生明白剪枝里头真有大学问!

  三、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1、在学生了解了作者从冬季进入桃园的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以后,请学生再读课文,再次感受。

  2、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感情升华,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

  3、全文总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处处留心生活,善于观察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能成为生活中有学问的人。

  四、拓展延伸

  1、读完全文,思考:我从王大伯的话里悟出什么道理?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联系自己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多”不一定比“少”好。

  2、联系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可以向自己的父母、亲戚、邻居了解)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集合3

  一、教材简析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三年级下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三篇课文内容虽然不同,但都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一些道理,给我们一些智慧的启迪。三篇课文语言都很优美,融科学知识、思想启迪为一体,阅读时要仔细品味,通过反复朗读领会其中的道理。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写“我”在果园见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第五自然段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理解了王大伯的话。

  由于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给人的启示。

  因为我班学生优生较少,中间学生居多。这些学生不善于思考,每次上课,当我提出问题时,总是那几个喜欢动脑举手发言的学生回答。《剪枝的学问》这篇课文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而且文中对于“我”的感悟,写得比较含蓄,班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剪枝的学问,从中受到启发。

  二、说教法和学法

  1.以读代讲法

  “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为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感情朗读贯穿全文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以读代讲,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2.探究感悟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抓住教学的疑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

  3.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自主提问,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读题,引导提问:同学们,看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

  (生提问,师帮助整理并板书:谁剪枝?剪枝的学问是什么?什么是剪枝?为什么剪枝?怎样剪枝?剪去什么枝?)

  2.师表扬学生会提问,并指出这几个问题正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目标。

  [这一过程,让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环节二、初读感知,自主探究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小节。

  2.检查初读。

  师:谁想读一读你会读的生字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读生字词,同座位互相帮助学习生字词。指名读,师相机点拨。(“疯”注意读准后鼻音;“禁”是前鼻音。)

  3.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的每一节?老师要请几位同学读?(五位)其余同学重点听听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了。

  4.师:通过读课文,同学们对哪些问题已经清楚了?(同座位讨论。)

  5.汇报交流。

  师:通过初读,同学们就已经有了这些理解,真了不起。让我们再来仔细读一读这些语句,好好体会。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带着自己的问题自主阅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生生、师生的交流互动中探究。]

  环节三、精读分析。交流感悟

  1.根据师生共同筛选出的主要问题,精读主要小节,抓住关键词句和重点语段,理解文章内容,引导体会“剪枝的学问”究竟是什么?

  2.自读1、2自然段,划出描写“王大伯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词句。

  师:什么样的人是种桃能手?(在种桃方面很有研究)

  师: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你是怎么知道的?(抓住“远近闻名,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这几个词指导学生读好。)

  3.出示“我”的问话:“王大伯,……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师:对这位种桃能手,“我”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抓住“挥舞”、“一根根”体会王大伯剪枝剪得多;抓住“我”的问句中“怎么啦?”“干吗”“好好的枝条剪掉”来理解“我”的焦急,对王大伯剪枝做法的不理解之情。)

  师:这句话该怎么读?(同座位互读,指名读)

  [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体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4.默读第三节,边读边思考:从王大伯的话中,你了解到剪枝有什么学问呢?

  (1)四人小组围绕主要问题“王大伯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展开讨论;师巡视,下到各小组倾听。组织学生汇报,引导交流。

  (2)师: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留下的是什么枝条?

  (3)师:王大伯对这两种枝条的态度怎样?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

  (4)出示第三节,试着读一读王大伯的这番话。

  (5)师:看来,剪枝真是有学问啊!你读懂了吗?

  自主选择读书的伙伴,分角色读。

  (6)师:可是,“我”对王大伯的话为什么会“将信将疑”?你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在自我阅读后获得独立感悟,在此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促进师生在彼此的聆听和诉说中进行心灵的对话、思维的碰撞,从而获得深层次的感悟。]

  5.后来,“我”相信了吗?读一读最后两小节。边读边想想,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1)读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对有关句子进行批注。

  (2)组织学生在组内和全班交流自己的体会。(抓住春天时桃花盛开的语句,即“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抓住暑假时走进桃园看到的景象,即“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脸蛋”,引导学生品读。体会正是由于剪枝,使得桃花开得茂盛,桃子结得大而多。)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思、读后批注、进一步贴近文字,与文本对话,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环节四、研读拓展,促使内化

  1.出示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师:看看这几个词,这篇课文学完了,你认为应该怎样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让学生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说一说,再采用学生自荐读、对比读、小组推荐读等形式来读,读中体会“我”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2.师:看来,剪枝的确是有学问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减少”是为了“增加”;有所失也会有所得……)

  3.拓展作业: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情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多多益善。

  [引导学生抓住分散在课文中的能够表情达意的词句进行研读,促进学生在回味品析中领悟到课文内容中蕴含的道理;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发现和探索,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四、说板书

  板书设计是教案的浓缩,是课文内容的主线,是主题的升华。本课中“我”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正是课文的思路,也是本课的教学思路。“我”情感的起伏,也是“我”探究学问的过程,同时“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也在板书中得以体现。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集合4

  一、教材的选择

  《剪枝的学问》一课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一课的道理写得含蓄蕴集,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剪枝的学问》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以事情发展为记叙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我之所以选择这篇教材,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课文叙述主线明朗,层次清晰,便于学生模仿写作方法

  课文以事情发展为记叙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将“我”三进桃园所见(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所闻(王大伯的话)、所悟(减少是为了增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刚起步,这样的文章是便于学生模仿的好范文,学生能在阅读过程中掌握叙述方法。

  2.课文文字简而不白,道理含蓄蕴集,引发学生深思

  这一课的道理写得含蓄蕴集,没有直接的阐述,而是以对春天桃园花开烂漫,夏天桃园硕果累累极尽渲染,对课文的道理虽未一语道破,但让读者心中自明,读后意味悠远。

  3.课文内容取之于生活,能激发学生关注生活

  生活中我们常能看见剪枝,有的是果树的剪枝,有的是花儿的剪枝,有的是行道树等一些高大树木的剪枝,常见了也就不会特别地去在意,去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常见,所以漠视。课文就是以生活中的现象来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减少是为了增加。读了课文后,学生静下心来过滤生活中的场景,往往能将以往忽视的东西清晰呈现眼前,印证“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一道理。同时也引发学生去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4.课文字里行间充溢着情感,触动学生心底的柔软

  课文以“我”的情感变化过程为线索叙述,以“我”的视角审视出现在自己

  身边的事情,在浅显易懂的语言中,我们不难发现“王大伯”这位种桃能手在自己种桃领域的专业,对自己种桃这项工作的热爱,一个“抚摸”让我们看到了王大伯对自己栽种的桃树的爱,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般。“抚摸”中真情感人,触动着学生心底的柔软。

  二、教材的解读

  1.把握内涵

  每一篇教材都有它独特的魂魄,也就是精神所在。要做到把握魂魄,首先是通读课文,查找相关资料,找到震动读者的文本精神。《剪枝的学问》一课取自生活中的常见事例,讲述的对象“王大伯”也仅仅是一个普通又平凡的劳动者,但是就在这位平凡的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在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所做的不平凡的事。课文描述王大伯的话语不多,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种桃技术精湛、视桃为子女的老人,尤其是王大伯的一番话,简洁、生活化但却意蕴深远。所以,对本文的内涵把握,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一层面,也要走进“王大伯”的精神世界,感悟他的真情,体会他之所以能成为种桃能手,不仅是技术精湛,更是他对种桃本身的情有独衷。在王大伯身上,“劳动的快乐”与“剪枝的学问”紧密结合。

  2.理清脉络

  课文以事情发展为记叙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将“我”三进桃园所见(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所闻(王大伯的话)、所悟(减少是为了增加)以5个自然段叙述出来。第一自然段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剪枝的学问》“种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写“我”在果园看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第五自然段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的理解了王大伯的`话:减少是为了增加。

  3.剖析重难点

  在把握了文本精神、理清了文章脉络之后,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文章的重点、难点所在。

  1.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的朗读感受王大伯对种桃的钟爱与技术的精湛,感悟王大伯那普通而不平凡的形象。

  2.把握叙述主线,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来

  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文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4.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认识生字,借助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2)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关键词,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课文分四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段意合并法,以“我”心理变化为线索来概括)。

  过程与方法:

  (1)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

  (2)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生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精读课文,感受“我” “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

  (2)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懂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3)大伯”对种桃的情有独衷。

  5.语言特色

  每篇课文的语言都有其特性,有的流畅平直,有的跌宕起伏,有的朴素简洁,有的华丽优美……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要设计不同的语言训练。《剪枝的学问》的文字比较浅显易懂,在文本中比较有表现力的是课文第四自然段对春天桃园景色的描写、课文第五自然段对夏天桃园硕果累累的描写,思考在这些地方可否设计一些语言的训练点:

  (1)桃子的香甜引来了?

  模仿的句式为: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

  (2)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结合课文四、五自然段的意思,将这句疑问句改成陈述句。)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1.讲读教学:

  (1)多种形式、多层次朗读指导,朗读中感悟,朗读中提高。

  (2)抓住重点字词句,想象与说话训练结合。

  (3)课文与生活紧密结合,拓展思路。

  2.问题探究: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

  (2)合作交流讨论,在积极的思维中解决问题。

  3.多媒体辅助:

  (1)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减少是为了增多”的事例。

  (2)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适当辅助运用。

  四、学习方法指导

  1.以朗读为抓手,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

  2.以想象为辅助,自主阅读中有问题的发现,有文字的流动,有画面的呈现。

  以情感为线索,重点词句中体会真情。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集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集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剪枝的学问说课稿集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集合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集合1

  一、教材简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最后一课《剪枝的学问》。

  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到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蔚籍,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二、设计理念和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设计时我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从情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知的深度。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悟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影响和改变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学中教师通过文字信息“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等让学生从材料中去接收、挖掘、内化,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出文字的含义,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意境。为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基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能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三、设计特色:

  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四、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意图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在朗读、理解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学文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1、复习导入,探究学文

  课文中的`“我”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谁能告诉我小作者三次走进桃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后板书: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这个环节设计巩固了课文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孩子们带着“对这三次进桃园哪一次最感兴趣,就去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最感兴趣?”这个问题去读书,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接着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一次互相交流,多媒体展示了“红云片片的桃园”,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第———次去桃园,因为———”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教师的激趣方法越高超,教学效果就会越好,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既感到老师的问题简单,又感到新鲜有趣,这一环节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的氛围,这样一方法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师生互动、为下一步的朗读作好了铺垫。

  2、读读说说三进桃园,语言实践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我利用媒体依次出示三次去桃园看到的情景,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后呼应,依次展开,有机地拓宽知识面。通过学生练读、指名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点评。指导读好“我”的话:“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为孩子搭建一个展示朗读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3、挖掘资源,丰富积累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剪枝?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语文是读出来的。”这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同时读、思、议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书中达到目标。

  指导读好王大伯的话,这里关注弱势群体:我要找那个这堂课没举过手的学生回答。难道只要是粗壮的枝条就都要剪掉吗?从王大伯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生再读课文全班交流。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呢?合作学习,生生、师生互动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本环节给学生提供合作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共享成果。

  我接着提问:听了王大伯的话,我将信将疑,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他凭什么就相信呢?教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再次联系文本。

  王大伯说的话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必须要验证验证就一起走进夏季桃园。自由读课文思考:王大伯的桃园变成什么样了?当小作者看到这一切是又惊又喜,他为什么会吃惊呢?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学生了解小作者三个季节都在关注着王大伯的桃园,从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以后,请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读,再次感受。

  通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想做的都可以谈。我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升华情感,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真正做到“课已毕,趣犹存”。

  5、总结升华

  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我希望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善于思考的头脑去探索,你一定能成为生活中有学问的人。这一环节告诉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语文,树立大语文观,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读完全文,我让学生思考我从王大伯话里悟出了什么道理?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道理,这样操作旨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多”不一定比“少”好,是对他们课内知识的延伸,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更好地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2、作业拓展,实践体验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用多媒体出示作业内容:联系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

  在开放的、自主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集合2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写“我”在果园见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第五自然段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理解了王大伯的话。

  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蕴籍,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课文的重难点是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给人的启示。二、设计理念和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活动。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有自读、精思。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精读课文。

  2、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懂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三、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比较乖巧、懂事。但班里优生较少,中间学生居多。这些学生比较懒惰,不善于思考。每次上课,当我提出问题时,总是那几个喜欢动脑举手发言的学生回答。《剪枝的学问》这篇课文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而且文中对于我的感悟,写得比较含蓄。班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过程

  (一)、概括课文内容

  先让学生朗读全文,找出描写“我”心理变化的四个词(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板书。让学生根据这四个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课文内容。)

  (二)、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小节,认识王大伯。

  学生通过朗读第一节,找出关键词(远近闻名、总是、大、甜),感受到王大伯是种桃能手。这样设计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体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2、学习第二三小节,体会“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的过程。

  1)、第二三小节是课文的重点,通过边读边想,主要让学生明白: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二三节,找一找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看到了什么?并用一句话概括这番情景。看到好好的枝条被剪掉,我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读一读“我”问王大伯的话,理解当时“我”的心情。朗读时,要注意读好几个语气词,读好两个问号。

  2)、看到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把剪枝的原因告诉了“我”。理解王大伯的话:“你别看这跟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是重点。让学生反复读这段话后,小组讨论:什么叫“疯长”?纸条疯长了,会产生什么后果?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扣准了“疯长”这个字眼,学生对“剪枝的学问”就有了初步的了解。

  3)、我接着提问:听了王大伯的话,我将信将疑。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老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再次联系文本。

  3、学习第四节,这一节写得春天的桃园,写得很美。这一节,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4、学习第五节,感受我“又惊又喜”的心理活动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王大伯的桃园变成什么样了?当我看到这一切是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是什么?此时的我,明白了什么?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句。因为这一句与王大伯剪枝时说的话相呼应,验证了王大伯的话有道理。让学生明白剪枝里头真有大学问!

  三、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1、在学生了解了作者从冬季进入桃园的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以后,请学生再读课文,再次感受。

  2、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感情升华,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

  3、全文总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处处留心生活,善于观察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能成为生活中有学问的人。

  四、拓展延伸

  1、读完全文,思考:我从王大伯的话里悟出什么道理?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联系自己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多”不一定比“少”好。

  2、联系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可以向自己的父母、亲戚、邻居了解)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集合3

  一、教材简析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三年级下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三篇课文内容虽然不同,但都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一些道理,给我们一些智慧的启迪。三篇课文语言都很优美,融科学知识、思想启迪为一体,阅读时要仔细品味,通过反复朗读领会其中的道理。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写“我”在果园见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第五自然段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理解了王大伯的话。

  由于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给人的启示。

  因为我班学生优生较少,中间学生居多。这些学生不善于思考,每次上课,当我提出问题时,总是那几个喜欢动脑举手发言的学生回答。《剪枝的学问》这篇课文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而且文中对于“我”的感悟,写得比较含蓄,班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剪枝的学问,从中受到启发。

  二、说教法和学法

  1.以读代讲法

  “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为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感情朗读贯穿全文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以读代讲,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2.探究感悟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抓住教学的疑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

  3.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自主提问,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读题,引导提问:同学们,看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

  (生提问,师帮助整理并板书:谁剪枝?剪枝的学问是什么?什么是剪枝?为什么剪枝?怎样剪枝?剪去什么枝?)

  2.师表扬学生会提问,并指出这几个问题正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目标。

  [这一过程,让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环节二、初读感知,自主探究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小节。

  2.检查初读。

  师:谁想读一读你会读的生字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读生字词,同座位互相帮助学习生字词。指名读,师相机点拨。(“疯”注意读准后鼻音;“禁”是前鼻音。)

  3.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的每一节?老师要请几位同学读?(五位)其余同学重点听听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了。

  4.师:通过读课文,同学们对哪些问题已经清楚了?(同座位讨论。)

  5.汇报交流。

  师:通过初读,同学们就已经有了这些理解,真了不起。让我们再来仔细读一读这些语句,好好体会。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带着自己的问题自主阅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生生、师生的交流互动中探究。]

  环节三、精读分析。交流感悟

  1.根据师生共同筛选出的主要问题,精读主要小节,抓住关键词句和重点语段,理解文章内容,引导体会“剪枝的学问”究竟是什么?

  2.自读1、2自然段,划出描写“王大伯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词句。

  师:什么样的人是种桃能手?(在种桃方面很有研究)

  师: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你是怎么知道的?(抓住“远近闻名,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这几个词指导学生读好。)

  3.出示“我”的问话:“王大伯,……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师:对这位种桃能手,“我”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抓住“挥舞”、“一根根”体会王大伯剪枝剪得多;抓住“我”的问句中“怎么啦?”“干吗”“好好的枝条剪掉”来理解“我”的焦急,对王大伯剪枝做法的不理解之情。)

  师:这句话该怎么读?(同座位互读,指名读)

  [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体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4.默读第三节,边读边思考:从王大伯的话中,你了解到剪枝有什么学问呢?

  (1)四人小组围绕主要问题“王大伯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展开讨论;师巡视,下到各小组倾听。组织学生汇报,引导交流。

  (2)师: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留下的是什么枝条?

  (3)师:王大伯对这两种枝条的态度怎样?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

  (4)出示第三节,试着读一读王大伯的这番话。

  (5)师:看来,剪枝真是有学问啊!你读懂了吗?

  自主选择读书的伙伴,分角色读。

  (6)师:可是,“我”对王大伯的话为什么会“将信将疑”?你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在自我阅读后获得独立感悟,在此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促进师生在彼此的聆听和诉说中进行心灵的对话、思维的碰撞,从而获得深层次的感悟。]

  5.后来,“我”相信了吗?读一读最后两小节。边读边想想,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1)读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对有关句子进行批注。

  (2)组织学生在组内和全班交流自己的体会。(抓住春天时桃花盛开的语句,即“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抓住暑假时走进桃园看到的景象,即“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脸蛋”,引导学生品读。体会正是由于剪枝,使得桃花开得茂盛,桃子结得大而多。)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思、读后批注、进一步贴近文字,与文本对话,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环节四、研读拓展,促使内化

  1.出示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师:看看这几个词,这篇课文学完了,你认为应该怎样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让学生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说一说,再采用学生自荐读、对比读、小组推荐读等形式来读,读中体会“我”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2.师:看来,剪枝的确是有学问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减少”是为了“增加”;有所失也会有所得……)

  3.拓展作业: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情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多多益善。

  [引导学生抓住分散在课文中的能够表情达意的词句进行研读,促进学生在回味品析中领悟到课文内容中蕴含的道理;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发现和探索,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四、说板书

  板书设计是教案的浓缩,是课文内容的主线,是主题的升华。本课中“我”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正是课文的思路,也是本课的教学思路。“我”情感的起伏,也是“我”探究学问的过程,同时“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也在板书中得以体现。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集合4

  一、教材的选择

  《剪枝的学问》一课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一课的道理写得含蓄蕴集,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剪枝的学问》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以事情发展为记叙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我之所以选择这篇教材,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课文叙述主线明朗,层次清晰,便于学生模仿写作方法

  课文以事情发展为记叙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将“我”三进桃园所见(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所闻(王大伯的话)、所悟(减少是为了增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刚起步,这样的文章是便于学生模仿的好范文,学生能在阅读过程中掌握叙述方法。

  2.课文文字简而不白,道理含蓄蕴集,引发学生深思

  这一课的道理写得含蓄蕴集,没有直接的阐述,而是以对春天桃园花开烂漫,夏天桃园硕果累累极尽渲染,对课文的道理虽未一语道破,但让读者心中自明,读后意味悠远。

  3.课文内容取之于生活,能激发学生关注生活

  生活中我们常能看见剪枝,有的是果树的剪枝,有的是花儿的剪枝,有的是行道树等一些高大树木的剪枝,常见了也就不会特别地去在意,去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常见,所以漠视。课文就是以生活中的现象来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减少是为了增加。读了课文后,学生静下心来过滤生活中的场景,往往能将以往忽视的东西清晰呈现眼前,印证“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一道理。同时也引发学生去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4.课文字里行间充溢着情感,触动学生心底的柔软

  课文以“我”的情感变化过程为线索叙述,以“我”的视角审视出现在自己

  身边的事情,在浅显易懂的语言中,我们不难发现“王大伯”这位种桃能手在自己种桃领域的专业,对自己种桃这项工作的热爱,一个“抚摸”让我们看到了王大伯对自己栽种的桃树的爱,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般。“抚摸”中真情感人,触动着学生心底的柔软。

  二、教材的解读

  1.把握内涵

  每一篇教材都有它独特的魂魄,也就是精神所在。要做到把握魂魄,首先是通读课文,查找相关资料,找到震动读者的文本精神。《剪枝的学问》一课取自生活中的常见事例,讲述的对象“王大伯”也仅仅是一个普通又平凡的劳动者,但是就在这位平凡的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在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所做的不平凡的事。课文描述王大伯的话语不多,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种桃技术精湛、视桃为子女的老人,尤其是王大伯的一番话,简洁、生活化但却意蕴深远。所以,对本文的内涵把握,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一层面,也要走进“王大伯”的精神世界,感悟他的真情,体会他之所以能成为种桃能手,不仅是技术精湛,更是他对种桃本身的情有独衷。在王大伯身上,“劳动的快乐”与“剪枝的学问”紧密结合。

  2.理清脉络

  课文以事情发展为记叙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将“我”三进桃园所见(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所闻(王大伯的话)、所悟(减少是为了增加)以5个自然段叙述出来。第一自然段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剪枝的学问》“种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写“我”在果园看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第五自然段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的理解了王大伯的`话:减少是为了增加。

  3.剖析重难点

  在把握了文本精神、理清了文章脉络之后,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文章的重点、难点所在。

  1.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的朗读感受王大伯对种桃的钟爱与技术的精湛,感悟王大伯那普通而不平凡的形象。

  2.把握叙述主线,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来

  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文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4.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认识生字,借助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2)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关键词,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课文分四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段意合并法,以“我”心理变化为线索来概括)。

  过程与方法:

  (1)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

  (2)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生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精读课文,感受“我” “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

  (2)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懂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3)大伯”对种桃的情有独衷。

  5.语言特色

  每篇课文的语言都有其特性,有的流畅平直,有的跌宕起伏,有的朴素简洁,有的华丽优美……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要设计不同的语言训练。《剪枝的学问》的文字比较浅显易懂,在文本中比较有表现力的是课文第四自然段对春天桃园景色的描写、课文第五自然段对夏天桃园硕果累累的描写,思考在这些地方可否设计一些语言的训练点:

  (1)桃子的香甜引来了?

  模仿的句式为: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

  (2)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结合课文四、五自然段的意思,将这句疑问句改成陈述句。)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1.讲读教学:

  (1)多种形式、多层次朗读指导,朗读中感悟,朗读中提高。

  (2)抓住重点字词句,想象与说话训练结合。

  (3)课文与生活紧密结合,拓展思路。

  2.问题探究: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

  (2)合作交流讨论,在积极的思维中解决问题。

  3.多媒体辅助:

  (1)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减少是为了增多”的事例。

  (2)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适当辅助运用。

  四、学习方法指导

  1.以朗读为抓手,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

  2.以想象为辅助,自主阅读中有问题的发现,有文字的流动,有画面的呈现。

  以情感为线索,重点词句中体会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