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

时间:2024-07-03 08:43:2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1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课文《氧化—还原反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此次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上册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规律,对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许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识时,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学会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

  能力培养: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勇于探索认识新事物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方法:

  以讲解、分析、体温、概括为主体,抓住化合价变化跟电子得失的关系着一关键,通过氢气与氧化铜反应,钠在氯气中燃烧等例子,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等一一揭示反应的实质,这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 练 提问 讨论 归纳 总结的程序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在了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学习化学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反应是矛盾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学法指导:

  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采用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的。鼓励学生做笔记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参与“学中练,练中学”。在练习中,可让学生依老师的思维模式,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理解后再按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记忆,最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复习初中学生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同学思考回答:

  “氧化铜失去铜,发生还原反应,氢气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叫氧化—还原反应。”同学们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已经掌握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

  2.讲授新知识

  以Na在Cl2中燃烧和H2与CuO反应为例,通过得失氧情况和价态分析,总结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即: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化合价升降。启发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原因,认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特征。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本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氧化反应,失e、价升;还原反应,得e、价降。从而解除疑难,进行下一环学习。

  (三)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剂,得电子的物质(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失电子的物质(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就这样边讲课边板书,在化学方程式上画线,标明化合价及电子得失,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并总结归纳。教会学生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即: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

  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氧化剂 还原剂

  为了理解,加深记忆,让学生先看几分钟书,然后让一位学生上台写出H2在Cl2中燃烧这个化学反应,并分析,即:

  价升,(电子对偏离)发生氧化反应; 价降,(电子对偏向)发生还原反应。

  为了使知识更清晰,可以给出小节,并给出类似题型的练习题,达到巩固加强。最后一起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即:

  接受电子 失去电子

  化合价降低 化合价升高

  被还原 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 具有还原性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记忆方法:

  1.总结: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该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原子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该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种类型的化学反应,总结出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得看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

  3.联系反馈:

  写出Zn与HCl反应,Cu在Cl2中燃烧的反应式,并标出化合价、氧化剂、还原剂并同时布置课后作业,以达到巩固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发生学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透彻讲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结

  5.布置作业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

  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课本P88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较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白磷接触,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作了如下调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

  课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给学生造成疑问,水分会不会蒸发,空气会不会溶解在液体中等。对此,我将小烧杯换成了锥形瓶,同样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使学生看清反应前后瓶内外物质无交换,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先由蜡烛燃烧,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三位化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并着重介绍拉瓦锡的研究实验原理。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提出两个探究实验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哪些结论?”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确实如此吗?”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

  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气球、铁钉、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刚才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六.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三、应用

  纸张燃烧完后灰烬质量小于原来纸张,为什么?

  镁带燃烧完后白色生成物质量大于镁带,为什么?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该部分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二是“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并存在着电离平衡。要求学生在已经学过化学平衡理论并了解电解质发生电离和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电离常数的知识,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学习这部分内容也为后续学习水的电离、溶液酸碱性、盐类的水解奠定了知识基础。

  (过渡: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一谈我所教授的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有关电解质、化学平衡的知识,为本节课认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一个可逆过程奠定了基础。同时,弱电解质的电离的知识属于化学原理性知识,理论分析是研究、阐述理论问题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分析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对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也很有帮助。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电解质有强弱之分,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了解电离平衡常数,能用电离平衡常数解释有关离子浓度的问题。

  2.通过对电解质概念的学习,了解概念形成的一般方法,理解化学平衡原理对电离平衡的指导作用,了解平衡的思想与方法。

  3.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物质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了解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关系。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过渡: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分析,培训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同时考虑到化学原理性的内容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在我的课堂中,我还应用了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

  (过渡: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的三个环节来展开:分别是导入部分、新课讲授、小结作业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里我会结合学生必修中所学知识提问:什么是电解质,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是否有区别?从而引入本节课。

  这一导入方式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既能做到让学生回忆原来所学知识,又能让学生对于新知识并不感到陌生,符合教学中“螺旋式上升”的教学原则。

  环节二:新课展开

  这一环节中包含有以下的几个知识点:强弱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电离平衡常数。我会依次展开这几部分的教学。

  强弱电解质

  我会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醋酸的去水垢能力不如盐酸强,除了浓度因素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以下实验:测定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和醋酸的pH值,对比与镁条反应的现象有何不同。在学生进行了测定、观察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我会提问溶液的pH值的大小与溶液中的哪种离子浓度有关,镁条与酸反应实质是在与其中哪种离子发生反应。通过这样的问题的设置,学生即可发现,浓度相等的醋酸、盐酸中,H+浓度并不相同。在这里我会提出这是因为HCl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醋酸不完全电离,溶液中是分子、离子共存的,引出强弱电解质的的概念,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通过以前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化学反应的自发性、以及原电池的原理等理论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理论知识准备。化学电池是依据原电池原理开发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应用范围的技术产品。小到手表、单放机、儿童玩具,大到航空航天、卫星通讯,几乎无处不在。因此本节的教学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延伸和拓展,将抽象的理论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感性体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化学电池。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电池工业的进步,各种新型的电池层出不穷。教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类电池,如生活中最常用的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二次电池(铅蓄电池)、和在未来有着美好应用前景的燃料电池。简介了电池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同时向学生渗透绿色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电池的组成与应用;

  理解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

  了解常见电池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多种手段获得信息的方法与途径,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学习常见化学电池的组成、应用与原理,通过探究,学习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电池工作原理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新型电池的介绍,提高学生创造欲X与学习兴趣,学会利用能源与创造能源的方法,提高环保意识与节能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次电池、二次电池与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性能及应用

  【难点】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四、学情分析

  在化学必修2中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初步知识,前一节又已经学过原电池的基本内容,知道原电池的定义,形成条件,简单的电极反应等,所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电源的知识。 学生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有关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设计理念

  本节课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联系得比较紧密,所以设计本节教学时,坚持以课堂为主,向课前和课后延伸,课堂教学时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电源入手,以化学电源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碱性锌锰电池、铅蓄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等,引导学生对电池的优劣,找寻出这些电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共同探究化学电池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课前通过商店调查、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化学电源的有关信息,课后通过小组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合作探究,培养逻辑推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六、教学方式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预习学习”为先导,通过学生自主预习、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常见电池的分类、电池的优劣的判断、电极方程式的书写,课堂上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小组归纳、提出新问题……的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去体验合作探究所带来的成功喜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求真务实的探究精神。课后,通过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立足于社会大背景之下,以更开阔的视野从管理、技术、环境和消费等不同角度来分析实际问题。

  七、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介绍化学电池的种类

  展示并演示三类化学电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Flash课件。

  制作氢氧燃料电池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课堂练习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 说在教材的地位

  1.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生产、生活和食物中的有机物作为切入点,采用“从生产、生活到化学, 从化学到社会、生活”的编写思路,将学生对身边、生活中熟悉的物质的认识和生活经验与化学实验的科学探究相联系,拓宽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构建新的认知框架。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即要满足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本章教材的内容联系见下图)

  1.2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它是在学生学习过饱和烃—甲烷、不饱和烃—乙烯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有饱和烃、又有不饱和烃的性质,也是新的一类烃的代表,使烃的知识得到完善和升华,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的重要内容,更是高考中重点考查知识点之一。具体教材主线见下图:

  2 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苯的物理性质,理解苯分子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2.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结构─性质─用途”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分析事实、阅读、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苯的结构和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苯的凯库勒式的发现过程,体会“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巴斯得)”的含义,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品质。

  (2)苯的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是对学生进行“内因─外因”辩证关系教育的典范。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苯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以假设的方法探索苯的结构过程以及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苯的性质。

  教学难点:苯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以假设的方法探索苯的结构过程。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班级是高一年级3班,属于普通班,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过程较慢,在初步学习了甲烷和乙烯的性质之后,学生已具备了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基本能力。可以根据分子式的特点,推断出可能的结构简式;并能够根据实验验证结构简式的正误。由学生自己推断、实验、验证等。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还使他们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2、对涉及结构的解释,力求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模拟的电化教学手段加以解决,即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采用方法1,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对苯结构的认识和性质的掌握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采用方法2,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且能使他们的认识过程遵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并能提高他们学习能力。

  四、说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指导大多数学生用“发现”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应注意不要忽视那些个性特征很强的学生,一定要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

  为了不使我们的学法指导活动落空,我们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力求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具体做法如下:

  在本节课中采用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通过药品和模型展示,使学生对苯的性质、结构有直观印象。

  (2)初步推断: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初步推断苯的.可能结构,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对新知识进行了探索。

  (3)实验验证:在初步推断出苯的可能结构之后,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结构是否正确,这样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获得了新知识。

  (4) 总结归纳:在探索出苯的分子结构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归纳出苯分子的结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苯分子结构真正理解并为苯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说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总体设计思路:给出苯的分子式→提出问题(可能的结构是什么?)→探究活动(根据已学的有机物的结构推测苯的结构)→探究实验(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反应)→分析与烷烃、乙烯性质的差异→给出实际的结构→用多媒体演示苯的性质→得出苯容易取代难加成。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引入】“有人说我笨,其实并不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豪”,猜一字。(苯)

  【苯的发现】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使用煤气照明,煤气通常是压缩在桶里贮运的,煤气用完后桶里总剩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这种液体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提取这种液体,从中得到了一种含碳氢的无色油状液体。热拉尔等化学家测定该物质的分子式为C6H6,并命名为苯。这就是今天广泛使用的化工原料——苯。

  2、实物展示,引发探究

  【师】展示实物苯,以及探究实验,得出物理性质。

  【探究实验】取少许苯加入试管中,观察。苯是 色 气味的液体。向其中加少许含红墨水,振荡,静置,看到 ,说明苯比水 。(轻或重), (易溶或难溶)与水。

  【生】苯是具有特殊气味的油状液体,有毒,不溶于水,密度小于水。

  【板书】一、物理性质

  3、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投影】根据下表中几种物质的分子式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你能写出苯的结构可能有哪些吗?

  名称甲烷乙烯苯

  分子式CH4C2H4C6H6

  结构简式CH4CH2==CH2?

  设置实验目的: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设计实验,认真观察实验,让学生在思维上形成障碍和冲突,提高他们去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此提出思考题:根据上述实验事实,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苯的性质很稳定,估计没有三键和双键,那只能是形成环状)

  【师】对苯分子结构的认识是十九世纪化学一大谜。为什么这么说呢?

  讲述:从分子式来看,苯分子与甲烷、乙烯分子比较是高度缺氢的烃,那么苯分子结构究竟如何表达呢?在19世纪同样的难题也困扰着当时的化学家,许多化学家积极探索,凯库勒是其中对苯分子结构认识贡献最大的一位。

  【师】讲述19世纪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悟出苯分子环状结构观点:(1) 6个碳原子构成平面六边形环;(2) 每个碳原子均连接一个氢原子;(3) 环内碳碳单双键交替。

  问:你能据凯库勒观点画出苯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吗?

  【生】 或结构简式

  展示苯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师】根据凯库勒式,你认为苯可能有哪些性质?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吗?

  【探究一】小组讨论,制定方案,进行实验3-1的探究并完成探究记录。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生】汇报实验内容,交流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苯不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说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双键,也不存在碳碳单键和双键交替出现的结构。

  【生】苯分子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构呢?

  4、分析本质,深化认识

  【师】后来有机化学工作者研究表明:

  (1)苯分子具有平面正六边形结构

  (2)其中的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

  (3)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师】究竟如何表示苯分子结构呢?

  【讲述】常用 来表示苯分子。但是,为了纪念凯库勒对苯分子结构的巨大贡献,现在一般仍可沿用凯库勒结构式表示苯分子,但不可理解为单双键的交替。

  【板书】二、苯分子结构

  结构简式:或

  5、联系结构,掌握性质

  【师】根据“结构” 决定“性质”,苯的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性质?

  【探究二】苯的性质

  5.1精心讲解,突破难点

  【师】苯与溴单质发生取代反应还是加成反应?如何证明?

  【师】教师多媒体演示苯和溴的反应现象。

  【板书】三、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

  【生】板书反应方程式。

  【师】精讲:1、该反应是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取代的反应。

  2、该实验用的是液溴,溴水不反应。

  3、该反应FeBr3为催化剂。

  4、溴苯是无色液体,密度比水大。

  5.2学会类推,形成能力

  【师】苯还可以与其它物质发生取代反应吗?

  【生】苯不仅可以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而且还可以与硝酸发生取代反应。

  【师】动画演示苯的硝化反应机理。

  【生】板书反应方程式。

  【师】强调:

  1、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硝基(-NO2)所取代生成硝基苯,也叫硝化反应。

  2、注意硝基(-NO2)的正确写法。

  3、反应条件为50-60℃,水浴加热。

  5.3自主阅读,学会学习

  【师】请阅读教材苯的加成反应,讲述你从中所获取的信息。

  【板书】2.加成反应

  板书反应方程式:

  (环己烷)

  【师】苯分子虽然没有典型的双键特性,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师】小结:苯的结构独特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的特殊。

  【师】苯和其它烃一样,可以燃烧吗?你能解释产生黑烟的原因吗?并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板书】3.氧化反应

  【生】因为苯中含碳量高,故燃烧不充分,出现黑烟。板书反应方程式。

  5.4总结规律,升华认识

  【师】苯分子虽然没有典型的双键特性,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师】小结:苯的结构独特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的特殊。

  5.5及时反馈,加深理解

  练习1.下列关于苯分子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各原子均位于同一平面,6个碳原子彼此连接成为一个平面正六边形的结构

  B.苯环中只含3个C─C单键,3个C=C双键

  C.苯环中碳碳键的键长介于C─C和C=C之间

  D.苯分子中各个键角都为120o

  练习2.能够证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单、双键交替排布的事实是  (  )

  A.苯的一溴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 B.苯的间位一溴代物只有一种

  C.苯的对位一溴代物只有一种 D.苯的邻位一溴代物只有一种

  六 说板书设计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

一物理性质

  二苯分子结构

  三苯的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

  反应方程式:

  2.加成反应

  反应方程式:

  (环己烷)

  3.氧化反应

  因为苯中含碳量高,故燃烧不充分,出现黑烟。

  反应方程式。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说课的内容是化学学科人教版高中选修3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的第一节《油脂》。

  2、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糖类、油脂、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是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素,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人类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中糖类、油脂、蛋白质,广泛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内容与人的生活、生命及社会活动息息相关,通过学习,能够提高科学素养,丰富生活常识,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化学”“生命的化学”,欣赏化学魅力,热爱学习化学。

  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此部分内容在必修2中均有涉及,在必修2中,糖类、油脂、蛋白质课程要求只是从组成和性质上认识。在选修5中由于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有机化学基础,学生对烃的衍生物中各种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反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则要求从结构角度认识油脂的性质,教学中要突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基本思想。

  本节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烃的衍生物知识的延续和发展,从单官能团的化合物延续发展到多官能团化合物。在学习本章内容的过程中即对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复习和巩固,加深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学习新知识。

  油脂是人类主要食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油脂的组成和结构,掌握油脂的性质和应用。学生对烃的衍生物中各种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反应具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是学习本节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这些有机物在自然界有着广泛的分布,学生在生活中更是经常接触,具有较好的感性认识,是学习本节的另一有利条件。

  3、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

  ⑴油脂的结构、组成、性质。

  ⑵油脂的加工和利用。

  ⑶肥皂去污原理及合成洗涤剂知识。

  油脂的结构、组成、性质。着重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基本思想。

  油脂的加工和利用,着重强调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肥皂去污原理及合成洗涤剂知识,着重强调原理的相似性。

  4、教学目标分析

  课程标准

  认识油脂、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油脂、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油脂的概念、用途以及物理性质;理解油脂的结构、油脂的氢化及皂化反应;掌握油脂的化学性质;了解肥皂及洗涤剂的去污原理等联系生活实际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思想指导学习,培养观察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实验的本质,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严谨治学的品质。

  5、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油脂的概念、结构;油脂的化学性质、油脂的氢化及皂化反应等概念。

  难点:油脂的结构、油脂的皂化反应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中要教师要从新课程教学本质的定位——“交往”的视角,正确认识和实践师生民主、互动、平等的'相互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此外,还应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应用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实用价值。

  为此,我采用了“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即采用“①创设问题情境→②提出问题→③分析问题→④解决问题→⑤强化迁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油脂的组成和结构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可以用迁移、替代、变换、延伸等思维方法进行突破。通过选择适当的媒体和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学、实验、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处理有关资料、文献、数据的能力,并在探索中训练概括新知识的能力,提出解释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三、说学法

  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对烃的衍生物中各种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反应具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生活中更是经常接触油脂,因此,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采用对比讨论、自学阅读、分析归纳、实验等方法,将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思路:

  ①创设问题情境→②提出问题→③分析问题→④解决问题→⑤强化迁移。

  设计思路:

  (一)导入新课

  通过血液化验单中甘油三酯直接引入油脂的定义、结构。

  (二)教学过程

  1。油脂的定义、结构。

  (1)先让学生写出甘油的结构简式,包括羟基在左边的竖式、羟基在右边的竖式、碳架横写的结构简式,再写出酯化产物。然后选取不同学生书写的结构简式,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对比、讨论、纠正。

  (2)以金龙鱼油的成分引入油和脂的区别及成分。

  对比讨论“酯”和“脂”的区别、“矿物油”(如汽油)与油脂的区别

  2。油脂的性质

  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组织教学

  问题一:金龙鱼油所倡导的膳食脂肪酸的均衡比例1:1:1的含义是什么?

  通过对金龙鱼的配料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与多不饱和的区别,从系统命名法的角度理解n—3、n—6的含义。

  问题二:为什么食用油或者食用调和油的成分达到1∶1∶1的比例,就会变成固体?

  引导学生理解油脂的不饱和度与其熔沸点的关系。

  问题三:金龙鱼的配料中为什么要有抗氧化剂?

  引导学生掌握油质的性质及其保存,并理解油脂氢化的原理及目的。分析状态的变化、反应类型。

  问题四:油脂属于酯类,从其官能团出发,它还应具备什么性质?分析断键方式。

  油脂的水解反应规律与酯的水解反应规律完全相同。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也叫皂化反应。

  问题五:如何设计实验检验油脂的碱性水解产物,确定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实验步骤:

  (1)待测液(油脂的碱性水解后的滤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可以在此补充一元醇与邻二醇的区别);

  (2)待测液与氯化钙或氯化镁溶液的反应;

  (3)待测液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

  五、课堂教学反思

  这节课突出“创设情境、问题解决、实验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对比、实验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教师的协助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归纳总结能力。并让学生体会探索科学的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突出新课标的理念,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7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1、本方案实施对象:

  实施本教学方案的高一学生来自漳州的一所民办高中,本校高中的生源的全面素质较强,介于一级达标校与二级达标校之间。

  2:、知识基础:在初中已经初步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在本节课前已经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会区分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同时,在学习“常见离子的检验”时已开始试着从离子角度去看待复分解反应,但未上升到认识的高度,专题二对卤素、钠等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又接触了不少离子反应,这些都为离子反应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课就是在这些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离子反应。

  3、能力基础: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4、心理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较薄弱,能接受并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5、学生认知的困惑: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水溶液中的反应,并已经能够用离子观点去分析,但是思维分析过程中仍然障碍重重,比如在某些反应中不同的反应物却有相同的现象,产物也相同或相似,这些反应是否有实质性的联系呢?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强弱电解质,并能书写电离方程式;知道离子反应的本质,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初步培养学生解释生活常见现象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离子反应的学习,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认识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关系。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知的学习观以及反思评价的学习方式。通过理解离子反应的原理,初步认识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情景的设定使学生达到爱国爱家的思想升华。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实质就是离子反应;

  2.认识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3.学会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五、学法与教法:

  1、学法: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动手实验、探索验证,进行推理和综合分析,掌握基本知识,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2、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即把学生的知识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理解离子反应原理。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验改进、巩固新知→总结归纳、实践新知。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8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体现化学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将从以下五方面设计这节课:

  一、说教材

  1.内容和地位

  本节内容从知识结构上看,可分为四部分,即苯酚的分子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从教材整体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学化学里面,教材只着重介绍两种物质——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烃衍生物,又是酚类物质的代表。可见,《苯酚》在高中有机化学里面也处于较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苯酚知识的学习有其独特的作用,既能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又能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方法,作好铺垫。而苯酚的结构与乙醇结构中都含羟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苯酚性质与乙醇性质又有不同之处,本节内容安排在此还有对比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对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性质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特征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

  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

  难点: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说教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学完了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加工建构知识体系,在该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苯酚结构与乙醇结构的相同点(都有羟基)为学生对苯酚性质的探究提供了基础;苯酚结构中与乙醇的不同点(羟基与苯基相连)又为学生的进一步的探究提供了空间。因此,我将该节的内容设计成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通过创设情景——探究实验——理论推导——反思应用等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实物感知、演示实验和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体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三、说学法

  围绕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类推,以旧促新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情景一】新课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学来引入新课,先展示药皂、苯酚软膏以及苯酚软膏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苯酚软膏说明书,提问: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质?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初识苯酚,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指导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一,根据苯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主动的获取苯酚物理性质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把物质的物理性质直接传递给学生,显然,这些知识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比老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更易接受和掌握。

  【情景二】初识苯酚

  【探究实验一】物理性质

  学生实验:(1)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色、态,并小心的闻它的气味。

  (2)溶解性实验(溶剂分别为冷水、热水和乙醇)

  重点归纳出苯酚的色、态、味和溶解性。

  (3)、产生疑问:在苯酚药膏说明书中还提到了“色泽变红”、“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那么,色泽变红的原因是什么?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说明苯酚可能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情景三】结构特点

  结构分析:观察分子模型,类比醇、酚、酸中羟基的性质

  【情景四】极弱酸性

  【探究实验二】苯酚溶液是否有酸性?

  学生观察到浑浊的苯酚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变澄清,说明苯酚显酸性,因此,苯酚又名石碳酸,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剂,溶液会变红,那么,苯酚溶液也显酸性,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是否也有此现象呢?通过演示实验,发现苯酚中滴加紫色石蕊后并不显红色,学生产生了疑问,苯酚的水溶液为什么不能是石蕊变红呢?引导学生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样自然的过渡到二氧化碳与苯酚钠的反应,指导学生动口向苯酚钠溶液中吹入二氧化碳,此时学生既兴奋又有很浓厚的兴趣,这样设计既是课堂生动活泼,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验学生对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已经完全掌握。

  【情景五】三元取代

  【探究实验三】取代反应

  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乙醇和苯酚同样含有羟基,但为什么乙醇不呈酸性,而苯酚呈弱酸性?这说明什么问题?点拨学生:由乙醇和苯酚的结构上分析,并展示他们的分子结构以帮助理解,得出是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使羟基具有 一定的特性 ,这同时也更进步加深化学环境对官能团性质的影响,突破了难点。继续设疑,那羟基对苯基是否也有影响?

  联系前面已学的知识:苯与液溴的反应,推测:将浓溴水加入苯酚中会发生什么反应呢?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三,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应,那么,是几元取代呢?引导学生回忆甲苯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类比类推苯酚与溴水反应的产物是三元取代。接着,我请学生回忆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和产物现象,并与该反应对比,哪个取代反应更容易?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苯酚更易取代,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这个事实,我从苯和苯酚的结构上对比说明,由于羟基对苯环的影响,使得苯酚中苯环上羟基邻、对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有了差异,加深对难点官能团对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影响的理解。

  【情景六】显色、氧化

  回顾情景一,学生们通过分析色泽变红可能是苯酚与空气中某些成分反应了,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可能是苯酚具有酸性,这两点包含了苯酚的主要化学性质,也就紧扣这节课的重点,以下就围绕这两点来展开,首先,我引导学生们分析空气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与苯酚发生反应的物质是水和氧气,设问:苯酚是与水反应而色泽变红的吗?根据刚才的探究实验一,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苯酚变红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既然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那就可能是与氧气反应造成的,因此,在这个猜想下,我做演示实验一,很快同学们观察到苯酚液变红了,该实验证明了苯酚确实因与氧气反应变红,学生们推断出苯酚具有还原性,接着我就追问:既然苯酚具有还原性,那么,除了能与典型氧化剂氧气反应外,还能否与其他氧化剂反应呢?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我们学过的氧化剂,从学生罗列的氧化剂中我选择了两种:溴水和三氯化铁,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溴水与三氯化铁在本节的出现显得很自然,

  性质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用途

  【情景七】苯酚用途

  五、总结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带着刚才的思考、讨论的结果再次梳理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最后用一道习题来运用本节课的知识。

  六、反馈练习:

  (1)苯酚与浓硝酸反应可生成一种烈性炸药,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2)选择合适的试剂和仪器,除去苯中的苯酚。

  七、课外探究

  设计实验证明葡萄和葡萄饮料中含有酚类物质。通过这个生活小常识和一个课后实验,加强学生对酚类物质的辩证的认识。

  八、说板书

  (一)、物理性质:

  1、无色、特殊气味的针状晶体;

  2、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二)、分子结构:

  (三)、化学性质:

  1、极弱酸性:

  2、三元取代:

  3、显色反应:遇FeCl3溶液显紫色(检验苯酚)

  4、易被氧化:

  (四)、用途: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9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第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铁及化合物的性质》。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内容介绍及教材处理

  本节课内容包括:铁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及铁盐四部分。我是这样处理的,因为铁单质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本节课重点学习铁的化合物的相应性质及Fe2+、Fe3+检验。并将Fe2+、与Fe3+的相互转化这个难点放在下节课学习。学生已经学习过氧化还原反应,Al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均有一定难度,而Fe(OH)2的性质是这两部分的综合利用,难度更大。我准备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结合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主动探究结果,达到分散难点的目的。

  二、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铁是金属中的重要元素,由于铁是变价金属,所以高考中对元素及化合物的考查,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你们说课就是中考中的地位。)通常以无机推断题形式出现。同时,铁又是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及国防中应用极其广泛的金属。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对铁的化合物形成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课本上设置的“学与问”、“科学与探究”,是学生深入了解金属化合物的一些性质,感悟到金属在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四、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为:........

  由于......所以我将本节课的难点设定为:......

  五、 教学过程

  1、对于铁的氧化物的学习,我是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学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你实际的教学设想,大体步骤。对于??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以上是本节课的主要授课内容,为了强化学生对........的理解,我设计了........,另外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作业布置。

  对于本节课我也进行了如下反思(这个必须要说,你可以直接用我的)

  新旧两版教材除了在课程安排上又说不同外,对于教学方式由老师传授、学生被动。转变为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老师有意图的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自主观察、归纳、总结,亲身体验。如我本节课.......,让学生........,是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提升学生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注明:

  1、条理清晰,说出你所要叙述的1、2、3、........

  2、几个方面全面,不能丢项

  3、彩色部分的话语是重点语句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10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章教材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的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在高中阶段学生对氧化还原的认识是一个分阶段、螺旋上升的过程:

  水平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等基本概念;能够分析哪些化学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说出哪些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初步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了解化合价与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关系。

  水平2:在Na、Al、Fe、Cl、N、S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学会研究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思路方法,初步体会到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存在强弱关系,如Cl2与Fe3+的氧化性强弱等;学生初步应用电子转移守恒进行一些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如浓、稀硝酸与金属铜的反应配平;学生能够书写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水平3:在周期表周期律的学习中,学生对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建立规律性认识,如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比较,并能够从物质结构(原子结构)的角度预测分析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并对比强弱关系。

  水平4:在电化学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达到电子转移的定量水平,对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认识有进一步提高。在这里可以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水平5:高三复习,达到应用氧化还原反应解决分析综合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综合应用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进行定量计算、物质制备、能量转化、实验设计等综合问题,甚至还要跟其他相关的知识联系共同解决问题。

  可见本节内容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为以后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够利用化合价升降,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2 能从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剂、还原剂及被氧化、被还原的概念;

  3能列举中学阶段常用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4能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现象进行解释说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广泛存在于生活中;通过知识内容类比,学会判断电子转移和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领悟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材料对比方法获取信息,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并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体验探究过程,体验知识生成的愉悦感。

  本节内容的重点

  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以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内容的难点

  1用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观点以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会用“双线桥”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刚进入高中不久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心理状态活跃,易于调动

  2 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已初步了解原子结构的组成,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结构及离子结构

  3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了简单的分类思想,经过离子反应的学习对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形态理解的比较清楚

  四、教学方法及策略

  1概念教学通常是老师讲授为主,平铺直叙,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兴趣不高。为打破这种局面笔者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以探究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原因,主动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氯化钠、氯化氢入手,让学生从微粒的角度分析反应前后元素的形态是否发生了改变,引出氧化还原反应中原子状态的变换,从而认清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

  3利用课本插图及动画模拟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突破难点。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大家是否注意过一个现象:削了皮的苹果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苹果表面变成褐色;但市售的苹果汁不变色,为什么呢?(展示市售苹果汁的成分,提示其中的维生素C起到了防止苹果汁变色的作用)

  提示:在空气中苹果中的Fe2+被氧化成Fe3+而使苹果变色,苹果汁中加的Vc将Fe3+还原为Fe2+而防止变色。这里面涉及到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设计】§2-3氧化还原反应

  【探究活动一】请学生写出可以制取NaCl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分析各反应中的化合价如何变化。

  学生有的写出来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有的写出了钠与氯气的反应……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将这些化学反应分类: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和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我们就将有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重点分析钠和氯气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

  【探究活动二】请大家阅读课本36页,图2-11,用自己的话描述氯化钠形成过程中微粒的变化,分析形成氯化钠的过程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并归纳化合价与电子得失的关系。。

  【通过讨论让学生初步感知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由于钠和氯原子间电子的得失而使两元素分别显示+1、—1】

  【活动三】若参加反应的物质中的元素都不容易得失电子化合价变化又是如何产生的?请大家看课本37页第一段,然后观看动画氯化氢形成的过程及电子对的形成和偏移情况。

  【小结】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该物质即为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对偏离)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该物质为还原剂。

  【小结】有电子转移的(得失或者偏移)的反应即为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决定了了化合价的升降。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化合价的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

  【活动四,回扣情景】削了皮的苹果在空气中放置颜色变为褐色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加入Vc起到了什么作用?

  【我们如何用电子转移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六 板书设计

  §2-3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特征:有化合价变化

  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11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标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苯酚”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在设计教学之初,我首先对教材和学生进行了分析。苯酚在生活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物,在工业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用途,这体现着苯酚作为一种重要原料的社会价值,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酚是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单元——《烃的含氧衍生物》中的第一节的内容,在必修2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的性质。而酚对于学生来说是崭新的教学内容,教材将酚和醇安排在同一节,旨在通过各自的代表物苯酚和乙醇,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对比,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并通过代表物质苯酚,迁移认识其他酚类化合物。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考虑,我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 和 化学性质 ,加深理解“基团相互影响”的基本思想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考虑到本节课要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因此我从树立苯酚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做了重点突破。

  三,教学设计: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情景线活动线知识线

  一节课的实施过程是充满了无限激情和挑战的,所以我的课堂应该是属于师生思维奔跑的场地,那么请各位老师跟随我一起走进我的化学课堂吧。

  第一个环节-生活中的'酚类物质

  我首先为学生展示几张生活中常见的含酚类物质的图片,给出结构式,让学生找出苯酚部分。使学生用分类的思想,有序的认识物质。于是我引入新课:苯酚就是最简单的酚类。

  第二个环节- 苯酚的用途

  苯酚在工业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如生产酚醛树脂用来制作厨房用的防火板和电器插座,生产锦纶制作登山服,还可以用作医药、染料、农药的重要原料。有人评价说苯酚改变了世界,外科之父 李斯特用苯酚消毒,减少了细菌感染,塑料之父贝克兰合成酚醛树脂,让生活变得更加舒适。 可见,工业上对于苯酚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在高速公路上经常会有大货车在运输苯酚。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新闻。化学与生产联系, 我从生活走向化学 , 从而达成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第三个环节- 苯酚的性质

  情境再现 1 :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 苯酚有毒,易溶于有机溶剂,微溶于水,在 40 摄氏度以下会成为固体形态,如果不是因为雨太大,大量苯酚被地表水带走,也许在泄露过程中就能被截留。 ”

  我提出问题,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描述中你能得出苯酚的哪些性质?学生会说出苯酚有毒,可能溶于水。接下来我提供苯酚样品,让学生验证归纳苯酚的物理性质。我重点提供三种溶剂:冷水、热水、乙醇。

  苯酚泄露事件继续进行:

  情境再现 2 : 环保局人员在事发 1 小时以后,赶到事故现场时,交警和消防人员已经在用石灰吸附泄漏的苯酚,用沙包、活性炭筑坝拦截。

  看过新闻后,我提出问题:苯酚可以用石灰吸附,这体现了苯酚的什么性质?学生容易想到酸性。于是进入探究二:苯酚的酸性。我以苯酚的悬浊液进行有序的 2 次实验设计和 2 次实验。

  第一次:设计实验,验证苯酚的酸性。

  第二次:设计实验,比较苯酚,碳酸,乙醇的酸性强弱。

  下面是学生实验的视频呈现:

  为了解释视频中出现的现象,我设计了 2 次对比:

  对比 1:结构对比 C 6 H 5 - OH,C 2 H 5 - OH,H - OH

  通过比较苯酚、乙醇和水的结构,我们发现同样含有羟基,但酸性却不一样,说明羟基所连的基团有影响。由此,可以得出苯环对羟基有影响。那么,羟基能否影响苯环呢?我设计了第二个对比。

  对比 2:实验对比

  我给学生分别展示了苯与溴、苯酚与溴的反应情况及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两个反应的不同点。由此得出结论:羟基对苯环有影响。我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合作讨论,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应用比较法,建立学科观念:有机物基团相互作用引起性质变化,达成知识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

  第四个环节- 学以致用

  情境再现 3 :新安江是杭州重要的淡水源之一,也是农夫山泉取水地之一, 20 吨泄露苯酚流入新安江是否会影响到农夫山泉的取水? 通过新闻链接 , 我设计下面 2 个活动 。

  活动 1 :角色扮演。我提出,如果你是农夫山泉的工作人员,你会如何应对?我引导学生分析,首先我们要查阅国家关于地表水制定的标准,然后再取样品检测苯酚的浓度,再得出结论。 我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54页,让学生归纳出检验苯酚的方法。

  水质类别VIVIII二一世

  苯酚浓度≤1毫克/升≤ 为0.1mg / L≤ 为0.05mg / L≤0.005毫克/升≤0.002mg / L

  附:国家环境保护局地表水质量标准限值:

  活动 2:模拟检测我给学生提供三个水样,

  水样 1水样 2水样 3

  苯酚浓度≤0.0 0 5mg / L时0.0 5 毫克/升2mg / L时

  溴水

  三氯化铁

  下面为学生的视频呈现:

  同学们很快用溴水和三氯化铁溶液进行了鉴别,他们认定,产生明显特征现象的为严重污染的水样,但是另外两个水样为什么没有产生现象呢?热烈的气氛一下子静了下来,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他们认为:对于苯酚浓度较高的水样,检测灵敏度还是很高的,但是对于苯酚浓度很低的水样,尤其是接近合格的水样,就无法鉴别了。我顺着提出:还有哪些更灵敏的方法来检验苯酚,请同学们下课后查阅资料。对于严重污染的水样,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你知道吗?日本利用蟹壳来清除工业废水中的苯酚,那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处理?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

  通过本环节,化学走向生活,达成情感目标 。 同学们深深的感受到:学习化学和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同时他们还认识到学习不是在课堂上就能画上句号的。

  最后我将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

  1. 我们掌握什么知识?

  2. 我们学到了什么方法?

  3. 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课后作业】

  实践活动: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酚类废水的危害和工业上处理酚类废水的常用方法,并把你收集的资料设计成一份保护环境的宣传报道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1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3节《物质的量》。第二章主要讲述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浩瀚的大海美丽而富饶。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化学资源宝库,含有80多种元素,钠和氯既是其中含量较高的元素,也是典型的金属元素和典型的非金属元素。钠、氯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具有怎样的性质?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研究呢?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系统研究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可以定性认识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用途。通过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通过第二章学习,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章共有三节,本课是第三节,主要讲述国际上采用的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内容。“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本节教材是学习摩尔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介绍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这对学生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重要基础。本节主要内容有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实际上是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的关系,教材编写采用特殊到一般的顺序,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认识总是从特殊开始的。本课以问题导入,共有“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三部分内容。具体来说,先介绍物质的量、摩尔等概念,继而介绍了气体摩尔体积。然后介绍了物质的量浓度。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说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懂得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

  2.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3.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4.学会从微观角度分析宏观问题,加深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理解。

  (二)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学习物质的量,从宏观上持续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化学现象,进一步发展宏观现象与微观变化之间的联系。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学习物质的量知识,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物质的.量、质量和摩尔质量之间关系模型。通过该模型理解物质的变化,为后续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物质的量、质量和摩尔质量之间关系模型。通过该模型理解物质的变化,为后续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实验探究,加深对物质的量的理解,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学习,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摩尔是物质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学会从微观角度分析宏观问题。

  2.难点:从微观上解释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物质的量的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大约相同的原因。

  四、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化学知识。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熟悉了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从宏观上认识了物质。但本节介绍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难以理解,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讲解。

  五、说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探究式、问题诱导法

  六、说教学准备:师准备实验器材、课件等。

  七、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1.师谈话:从宏观上看,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之间是按照一定的质量关系进行的,物质是可称量的。从微观上看,化学反应是微观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而微观粒子是难以称量的。那么,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研究时,能否将可称量的物质与难以称量的微观粒子之间联系起来呢?为此,国际上采用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2.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里边的知识。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探究一:物质的量概念

  (1)生阅读教材,思考探究问题:

  ①物质的量是用来计量什么的单位?

  ②什么是物质的量?

  ③物质的量的符号、单位、单位符号。

  ④什么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是什么?通常怎么表示?

  ⑤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N)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2)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探究成果。

  (3)师根据生交流讨论情况讲解知识。

  2.探究二: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1)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①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mol可以计量哪些微观粒子?

  ②1mol不同物质中所含的粒子数相同吗?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吗?为什么?

  ③什么是摩尔质量?符号、常用单位呢?

  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生小组内交流分享。

  (3)师根据生探究讨论情况,讲解指导。

  ①所有微观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

  ②1mol不同物质中所含的粒子数是相同的,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同。

  ③摩尔质量的概念

  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3.讲解例题,巩固知识。

  [例题1] 26.5 g Na2CO3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二)气体摩尔体积

  1.师提问:测量气体体积往往比称量质量更方便。所以,气体一般都是测量体积,而不是称量质量。那么,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生思考与讨论:

  (1)在一定条件下,1 mol不同物质的体积如下表所示。观察并分析表中的数据,你能得出哪些结论?与同学讨论。(见教材) (2)物质体积的大小取决于什么?

  (3)什么是气体摩尔体积?其符号、常用单位分别是什么? 3.生交流与分享。

  4.师根据情况指导分析。

  (三)物质的量浓度

  1.生阅读教材,探究问题:

  ①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其符号、常用单位分别是什么? ②怎样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2.生小组内交流问题。

  3.师讲解:

  ①物质的量浓度表示单位体积的溶液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也称为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

  ②[例题2]配制500 mL 0.1 mol/L NaOH溶液,需要NaOH的质量是多少?

  4.实验:配制100 mL 1.00 mol/L NaCl溶液。 (1)师指导实验:

  ①计算需要NaCl固体的质量。

  ②根据计算结果,称量NaCl固体。

  ③将称好的NaCl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NaC1固体全部溶解。

  ④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注入100mL容量瓶(如图2-25),并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将洗涤液也都注入容量瓶。

  轻轻摇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⑤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离容量瓶颈部的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⑥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并贴好标签。

  (2)生做实验。

  (3)生思考与讨论:

  ①为什么要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也都注入容量瓶?

  ②如果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时不慎洒到容量瓶外,最后配成的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比所要求的大了还是小了? ③如果在读数时,仰视或者俯视容量瓶上的刻度线,最后配成的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比所要求的大了还是小了? (4)师讲解:

  ①同一物质的溶液浓度不同时,有时在某些性质上会表现出差异。我们在实验室中做化学实验或进行科学研究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浓度的溶液。所以,在实验室中不仅用固体物质来配制溶液,还经常要将浓溶液稀释成不同浓度的稀溶液。

  ②在稀释浓溶液时,溶液的体积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即在溶液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

  (四)练习巩固。

  环节三:全课总结。

  八、说板书设计。 第三节 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二、气体摩尔质体积 三、物质的量浓度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13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习的很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很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实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协助学生用准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但是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方案实施对象:实施本教学方案的高一学生来自漳州的一所民办高中,本校高中的生源的全面素质较强,介于一级达标校与二级达标校之间。

  知识基础:在初中已经初步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在本节课前已经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会区分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同时,在学习“常见离子的检验”时已开始试着从离子角度去看待复分解反应,但未上升到理解的高度,专题二对卤素、钠等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又接触了很多离子反应,这些都为离子反应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课就是在这些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离子反应。

  水平基础: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水平和一定的实验探究水平。

  心理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水平,但仍较薄弱,能接受并理解到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学生认知的困惑: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水溶液中的反应,并已经能够用离子观点去分析,但是思维分析过程中仍然障碍重重,比如在某些反应中不同的反应物却有相同的现象,产物也相同或相似,这些反应是否有实质性的联系呢?等等。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强弱电解质,并能书写电离方程式;知道离子反应的本质,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水平;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初步培养学生解释生活常见现象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离子反应的学习,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关系。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知的学习观以及反思评价的学习方式。通过理解离子反应的原理,初步理解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情景的设定使学生达到爱国爱家的思想升华。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实质就是离子反应;

  2.理解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3.学会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五、教法与学法:

  学法: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动手实验、探索验证,实行推理和综合分析,掌握基本知识,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实行教学,即把学生的知识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学生从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从而理解离子反应原理。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验改进、巩固新知→总结归纳、实践新知。

  “卤族元素复习”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卤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依据20xx年考纲要求和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它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又因为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所以卤素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仍然是以后高考命题热点之一.

  本节内容复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完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后,发现学生对本节内容知识和理论不能较好综合应用。依据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特征“接受快—遗忘快—再接受—再遗忘慢”,所以我们继结束新课后,对以往知识点实行统摄整理和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同时这节内容既是对化学反应及物质的量等知识复习的延伸,又为后面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作准备,更能对其它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复习起到指导作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⑴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⑵某些卤素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如何使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课时安排:一课时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卤族元素的性质,理解其相似性和递变性,掌握卤素单质间反应及其氧化性强弱和相对应X-的还原性强弱比较问题。

  水平目标:通过学生实验,提升学生观察水平和实验水平。通过练习,培养他们综合使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复习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开拓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

  1、总体构思:以学生为主要活动中心,通过他们动手、动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即时“会诊”,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卤族元素的复习。

  2、主要教学方法

  ①提问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②实验法----------增强学生复习的兴趣,感觉复习课并不是枯燥无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升观察水平和动手水平。

  ③多媒体教学法—可增大本节复习课容量,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升。

  三学法指导

  ⑴学情分析:针对平时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展开复习。结合“尖子少,中间多,尾巴大”情况,复习时做到“两兼顾”。

  ⑵学法指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所以复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有计划地完成复习任务。

  四教学思路的设计

  ⑴教学步骤:引入任务—落实任务—检验任务完成情况

  ⑵知识网络:

  五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体现和重难点的突破)

  ⑴㈠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

  问题①“氯原子的结构有哪些特征?”------直接导入

  ⑵㈡卤素单质的性质

  ⒈问题②“卤素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指导学生看书,复习相关内容。

  设计实验1,模拟“分液实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物理性质的复习及单质的特性复习。

  ⒉学生回答,教师自然引出问题③“回忆Cl2的性质,卤素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请大家写出自己所知道的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学生书写情况,结合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投影知识网络,围绕圈内物质,师生共同补充归纳,展开本节课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的复习

  ⒊例1的讲评:使学生理解到知识间的联系性

  ⑶㈢某些卤化物的性质

  围绕知识网络圈外的物质,师生展开复习。

  1、 HX稳定性的比较、HX酸性强弱的比较

  (请学生使用物质结构相关知识解释HX气体稳定性的问题)

  2、 X-的还原性

  3、 X-的检验及AgX的溶解规律和见光分解的规律

  (要求学生根据用品只用一支试管一次完成X-检验,教师实行评价)这个阶段学生经历了“轻松-----紧张-----再轻松-----再紧张-----再轻松”这样一个情绪变化,有一种成就感。

  ⑷归纳⑵⑶复习卤族元素的性质(体现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

  ⑸结合物质的性质,谈谈卤化物的用途。(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

  ⑹评讲例2,完成思考题。(突破难点)

  ①作为选择题,如何快速完成?

  例2评讲-----

  ②从考查内容去判断,要使用哪些知识?

  思考题--------注意:所学知识如何灵活使用?(设计的顺序由易到难)

  思考题①题:考虑X2的腐蚀性。

  ②题:结合学生易遗漏点,要注意酸性条件。如果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结合学生易错点,酸性强弱要考虑。

  ③题:考查的Cl2氧化性和Fe2+、I-、Br-的还原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等问题,还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问题。

  ⑺总结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征

  相同点不同点

  (二)卤族元素单质的性质

  ⑴物理性质(色、态、溶)

  ⑵化学性质

  (三)卤族元素性质

  相似性递变性

  (四)部分化合物的性质(HX、X-等)(五)常见卤化物的用途。

  七实验安排、例题和思考题选择

  实验⑴指纹实验:用品(I2、白纸、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操作者(一胖一瘦两学生)

  ⑵X-检验实验:用品(胶头滴管、试管、1mol/L NaCl溶液、1mol/L KI溶液、1mol/L AgNO3溶液、稀HNO3)操作者(学生)教师引导下注意量的问题

  实验设计:向稀HNO3酸化的(1-2ml)NaCl溶液依次加入几滴AgNO3溶液、3-4 ml KI溶液,现象如何?

  例题⑴归纳总结能使溴水褪色有哪些物质或发生哪些反应?

  ⑵向NaBr、NaI、Na2SO3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

  得到固体物质的组成可能是() ① NaCl Na2SO4 ② NaCl Na2SO4 NaBr

  ③ NaCl Na2SO4 I2 ④ NaCl NaI Na2SO4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思考题⑴为什么盛装I2、Br2的试剂瓶的瓶塞均是玻璃塞?⑵如何利用KI淀粉试纸和厨房化学,检验食盐中KIO3?⑶向含有amolFeBr2、bmolFeI2溶液中至少通入多少Cl2时开始有Br2生成?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14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现行高中化学试验修订本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同时为学生了解各类化学电源及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教材。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教学大纲对原电池的原理作了C级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了解原电池的用途;

  能力、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处理

  一、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条件,其中原电池的原理也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便于教和学,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采用实验“铺垫”创设问题情境,把以往“照方抓药”式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中留有“空白”、“开发区”,如在实验中要想验证是否有电流产生等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可用电流表、小闹钟、音乐卡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领略创新成功的喜悦。同时除实验外,还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肉眼看不见的电子运动情况,这样可降低教学难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探究法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中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手段实验探究,问题探究辅助教具:计算机、实验仪器及药品等无论运用哪一种媒体,都不能让其仅起着教师讲课的.演示工具的作用,避免学生“享受”现成结论,而应使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过程

  教学内容教材处理及设计的依据

  导课:

  引入一个医学小故事探究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探究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探究3:将锌片、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设疑:为什么上述实验都是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探究4: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设疑:①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②铜片上产生了氢气,是否说明铜能失去电子?③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④H+得到的电子从哪来?⑤锌失去的电子如何传递到铜?探究5:如何证明装置中产生电流?课件模拟拓展

  1、启发学生从图4—24中归纳出原电池的用途。

  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出课题。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建立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实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宏观,以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自学,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的信息,阅读有关的资料···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材仅以图示简要介绍了原电池的用途,让学生课后查找有关资料,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后。教材处理及设计的依据

  教学过程

  2、设计“水果电池”整合小结两极在材料等方面的差别。应用课堂练习布置作业:回家收集废干电池,并拆开弄清它的构造及原理。时间分配:导入2’分组实验25’总结5’练习13’板书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化和氧化还原两方面概括原电池的定义、原理及组成条件,解决导课中留下的问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的飞跃。针对本节课的知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设置一些有梯度的习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强化。开展研究性学习。力求清晰、完整、突出重点。

  教学效果预测通过这样五步教学过程的分步实施,将难点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散,将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突出了重点。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高中化学的相关知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及其性质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化学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方面,下面我将逐一为大家介绍。

  首先,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性质、结构、合成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的学科。无机化学主要包括无机物质的基本性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化学反应等方面。其中,元素周期律是无机化学的'重要基础,它揭示了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规律性,对于理解元素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质的结构、性质、合成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的学科。有机化学主要包括有机物质的基本性质、碳氢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醇、酚、醛、酮、羧酸、酯等方面。有机化学是现代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材料化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次,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及其与化学变化之间的关系的学科,是化学和物理学的交叉学科。物理化学主要包括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量子化学等方面。其中,热力学是物理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物质的热力学性质,如热容、焓、熵等,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量的测定方法的学科,是化学和数学的交叉学科。分析化学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其中,定量分析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物质量的测定方法,如重量分析、容量分析、光度分析等,对于化学实验的准确性和精确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高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方面,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实验技能,为将来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甲烷说课稿10-29

高中化学说课稿05-23

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06-25

高中化学《硫的转化》说课稿01-21

高中化学说课稿【优】06-22

高中化学说课稿(精选15篇)01-15

高中化学说课稿经典15篇05-28

高中化学说课稿(精选14篇)11-23

高中化学说课稿(15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