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课题是《持轻物掷远》,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说说本节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选自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水平二)持轻物掷远教材,本课是第二课时。投掷活动,在日常生活、劳动、体育活动中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课通过各种形式的投掷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投掷,在投掷中学知识,在课中通过师生互动、启发、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探究投掷动作,并通过练习,达到情感交流,团结合作的目的,为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终生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投掷及影响投掷远度的因素
技能目标:70-80%的学生掌握侧向投掷的基本动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投掷出手的角度;
2、教学难点:体会全身协调用力的投掷方法
接下来说说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学与学法
1、说教法:
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结合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善于模仿的特点,遵循直观性原则,教学中我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评价法,让学生学得活、练得活,能对课产生新鲜感,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学习为主要目的,从而达到《新课标》所提倡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看、听、想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讨论探究,再结合师
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欲望,更有利于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在学生学法指导方面注意做到:
A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投掷远度。
B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C通过学生自我展示、评价,改进提高动作质量
下面我将重点说说本课教学过程
一、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课前激趣、探索技能、游戏、身心恢复四个环节
1、 课前激趣:
在简单的课堂常规,体育委员整队,清点人数,师生问好,宣布本课教学内容,强调安全意识。这样的安排是为了尽快进入课堂状态,杜绝运动损伤的发生。使学生带着目标进行学习活动,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
接着我安排了一个快速反应性的游戏“黄河,长江”。
规则:学生面对面,相距一米站立,一组为“黄河”,一组为“长江”,教师发出指示“黄河”,长江则必须在黄河跑到安全区前触摸到黄河,否则算输,输的学生,做两个下蹲起。
做完黄河长江的游戏后调整队伍,学生站成四路纵队,接着组织学生进行下一个小游戏“接力赛”。规则:每队一个小筐,筐内有纸,规定每位学生依次从小筐内拿一张纸,前面同学跑回时击下个同学才能跑。先完成的队为胜,不得抢跑阻碍其他同学。这个环节是让每个学生迅速从小筐中拿到本课用的纸
在这个过程的设计上,将传统的准备活动改为现在的游戏形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并通过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师生之间互动,增强了学生对上好体育课和乐于参加各种技能学习的信心,集中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教材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探索技能:
这一部分是课的主体部分,是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关键,是“教”与 “学”的重点,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本部分分为以下几个练习步骤:
① 快乐试飞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尝试投掷器材,飞纸飞机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让学生动手制飞机,让学生边制作边体验,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去思考,
怎样用力才能使你的飞机飞得高、飞得远,学生带着疑问去实践和体验,自然地导入到本课的教学中
自我展示
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写出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自主制作纸飞机的练习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但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快速挥臂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能让学生拥有一个自我展示的空间,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适时点拨
教师集中示范,讲解投掷动作要领。学生分散练习,
口诀提升
当学生练习的'兴趣得到激发的时候,这时是教学知识渗透的最佳时机,从而引出简单明了的要领(口诀)“要想飞得高,手要带过头”,要想飞得远,出手要迅速!”学生根据老师讲的再尝试练习。
② 游戏:飞越长城
学生分成男女生两大组,相距10、12、14米三种距离,自由选择位置站立,中间用红绸带离地两米高,学生把纸飞机拆开,揉成纸团,当做投掷物,在这个游戏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相互间进行借鉴、交流、合作。大家可以相互交流与学习,看看你的同伴动作是否正确,你能为他指出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吗?你认为你的同伴哪些地方值得你去借鉴和学习?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三种距离的设置,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投掷距离投过彩带,达到突破本课的重点:掌握投掷的角度。)
3.游戏:脚夹纸团比赛
规则:全班将纸团放在指定的区域内,分成四组,每组一个小筐,每个小筐前都有三种不同距离的标志线,每次每组自己商量按什么顺序选择哪条线,每个同学的标志线不能和自己前面同学一样的。组长负责拿筐,其他人用脚将纸团夹入各组筐中,在规定的时间内筐中纸团最多者为胜。这个游戏主要是针对学生下肢力量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的上下肢得到协调发展。(在这个环节中,通过三条标志线设置和不同标志线的选择,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难度,即,能力强的学生选择适当远一点的距离,能力较弱的学生选择稍微近一点的距离,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
通过探索技能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在尝试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参与体验,在体验中理解动作,学会动作,教学目标也就自然达成了。
2、放松评价:
经过此前的练习学生的运动负荷几本达到了预期目标,这时我就带领学生们一起做放松活动,恢复身心,“吹气球”,规则:学生当气球,老师吹气,学生吸气并上什慢慢点起脚尖,学生屏住呼吸不动。老师一松手,学生快速呼气下蹲,反复多次,从而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学习本课的收获,教师做简单小结,布置课后作业,宣布下课。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找骆驼 》它是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五册第4单元的一篇课内阅读课文,,下面,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预设程序、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有关学情分析,将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一)本文是这单元训练提出的不懂的问题的第一篇课文,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以后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能力起到铺垫作用,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商人寻找骆驼的事,说明了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课文共11自然段,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按“丢骆驼第一自然段——找骆驼2-10自然段——找到骆驼11自然段”的顺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
2、预设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新课标》对第二学段学生的识字、阅读、的要求。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等。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班共学生46人,外地务工子女多,因此,一部分孩子基础知识较差,虽然有些字会认但拼音却掌握不好,因此,自学能力较差,而另一部分孩子思维活跃,领悟能力高,各方面都比较优秀。但为了顾及后进生的学习发展,实际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主动学会本课中几个生字,能区别多音字“哄”“吗”的读音,理解9个新词的意思,能区别“走失和丢失,详细和仔细”的不同意思,,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补充完整,3、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语文能力体系中,读占鳌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多元感受文章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代讲。以读引导想象。背诵老人说的一段话。
(3)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特别是遇到事情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
1、多元感受文章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
2、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那么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必然要求教师要形成“弹性化”方案,要适当 “留白”。随时调整,以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发展的需要 。
因此预设本课采用地教法如下:
1以读代讲法:在语文能力体系中, “读”占鳌头 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得重中之重。因为读书是理解课文最好的方法。让学生有层次的读,尽情地读,力求读出对课文的独特感悟。2、质疑问难法 陶行知先生说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可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十分重要。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2、情境教学法 我班孩子共有的特点就是有好奇强、爱探索、易感染,爱表演。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在本文教学中以图文结合、多媒体教学、表演等方法来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三、学法
根据我班学生自学能力较差这个特点,在本文教学中我将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在读读 划划 议议 中整体触摸文本,养成自主探究主动质疑的学习方式,学会倾听,在共同交流中,披文、入情 入镜 构建新知。
四、说程序
新课标提出了,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教材、处理教材,因此为了把目标落到实处,我预设安排3课时实施教学,下面我说一下每课时的教学目标:第1课时,指导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自学生字新词,读通全文,整体把握内容,第2课时,研读全文,理解老人说的话,第3课时,朗读、背诵课文,进行词句训练。
下面我详细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预设,共分3个大板块进行学习:第一大板块: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第二大板块:在多元朗读中感知课文,第三板块:在反复练说中训练思维
第一大板块: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
首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并出示问题:老人没看见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得这么详细?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去读懂课文,读好课文。这板块的设计目的是回顾旧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使教学前后衔接,同时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再同桌合作交流,预计学生会学的有目的,学的有兴趣。
第二大板块:在多元朗读中感知课文。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了更好的解决本文的主要问题,我让学生先学习2-9自然段,这几段是商人与老人的对话,讲述了老人所知道的情况,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我重在引导学生去读,多媒体出示句子 ,首先 让学生自由练,然后指名读,教师随即问,你刚才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读的?为什么要这样的,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并随即理解 “忿忿”的意思 ,以及当时商人的想法,让学生想象说话。如此步步引导 把朗读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把 “读”和“说”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由点到面,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体会到文章的感情色彩。
接着 通过分角色读、、以及同桌表演读 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进一步 ,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商人的情感,从着急到高兴再到万分高兴,最后转喜为怒、忿忿的。并在读中体会老人的冷静沉着。然后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追问:从商人与老人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回答并板书:左脚有点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了一颗牙。这板块的设计真正体现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原则。
第三板块:在反复练说中训练思维。
第10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预设通过,读读、划划、议议、画画等手段,使学生明白: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预计教学思路如下:1、师过渡:老人知道了那么多,他是怎么知道的?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有所了解了,现在请读读第10段,划出那几句是写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特点的。
2、交流:并板书 看见…又看见…还看见
3、进行因果句说话训练, 出示: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老人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那是因为-----------。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那是因为-----------。让学生先自由准备说,在指名说,师生对话,齐说。并换个句式用 因为…所以…来说。( 读是内化吸收,说是外化表达,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内化吸收了的课文语言,再重新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并能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了老人的思维过程,也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
4、质疑,讨论:让学生针对老人说的话提出心中的疑问,组织讨论,帮助解决,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a,为什么看见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一下,跛脚人走路的姿势,感受一下双脚用力的不同,通过学生亲身体验,问题便会迎刃而解,2、b、学生可能还会问: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是怎样的?教师借助简笔画,让学生选择哪一张叶子是骆驼啃过的?并说明理由。然后指导朗读老人的话,升华情感。通过读、说、议、以及辨认,使学生理解老人之所以能做出的准确判断的依据,让学生和老人一起经历着思维的过程,进一步感受老人遇事冷静,观察仔细,认真思考的思维品质。
5、第11自然段仅两句话,告诉学生事情的结果,我预设先齐读,再抓“果然”一词,追问:从“果然” 一词你读懂了什么?再次体会老人的思维品质,自然学生谈谈为什么要顺着脚印去找,说说理由,也训练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五、在深读课文后抒发感想。
1、让学生结合板书,再说一说老人没看见商人走失的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的这么详细。自由说——指名说。对课文进行整体回顾。
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又什么感想?或收获?并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2、(,这节课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再由问题的解决结束这堂课,使整堂成为一个不可分割读整体,同时让学生来总结,抒发感想,说说收获,由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并让认真观察、冷静思考的处事理念深入学生心中。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六、说板书
本文板书力图直观形象的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用简洁的文字,勾勒老人思维活动的全过程,教育学生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13、找骆驼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看见 脚印右深左浅 左脚有点跛
又看见 路边左有蜜右有米 左驮蜜右驮米
还看见 啃过的树叶留下 缺了一颗牙齿
了牙齿印
本课教学我努力想体现“以读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将语文课上成知识、语言、思维等能力培养综合训练课。谢谢!
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第三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这节课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材料准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八个方面来阐述我说课的内容。
一.解读教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二、学情分析:
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结合教材,在深入解读三维目标的内涵后,我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了如下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本课应知: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本课应会: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四、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本课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五、学习材料的准备:
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尺子、铅笔和水彩笔。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本人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通过认真观察,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的做到感知和理解。
七、教学流程: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首先说一下时间的安排:①游戏导入(3分钟)——②直观感知(7分钟)——③深入巩固 (7分钟)——④布置作业(18分钟)——⑤作业展评和教学延伸(5分钟)。
一、 游戏导入:
以自己的双手为例,可以从任意角度对自己的双手进行观察。然后讨论,在不改变手形状的前提下,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双手看起来不一样大?(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而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这种近大远小现象,就叫做透视现象。
教师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首先是稳定课堂纪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课堂上来,其二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 直观感知:
1、(出示课件)以书中的图片《树》为例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树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以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教师并板书)
然后让学生们根据图片资料找一找并说一说身边的透视现象。(出示图片)
2、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师生共同观察图片、分析图片。讨论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消失点。而通常沿着这一点做一条水平线,这条线就被称为视平线。
从而引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对图片资料的观察和讨论,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本课的知识要点。教师细致的分析,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深入巩固:
本人设计了欣赏、游戏、表现三个小环节。让学生充分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1、欣赏名画,体会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讨论它的魅力所在。再指出画中的消失点、视平线。
2、游戏:请同学们试着画出书中三幅图片的消失点、视平线。
3、表现:请几名同学根据自已的理解和想象,到黑板上画一幅具有透视效果的简单道路图。(要求有公路、树、电线杆等)
根据学生所画,找出错误与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强调透视线的作用,加深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而知识的积累也恰恰在于巩固。学生在游戏中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在欣赏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实践中总结,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布置作业:
教师提出作业要求:用透视现象表现出图片内容(出示课件)。
要求:1.先找视平线,消失点。
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3.按透视现象处理好竖线,斜线。
4.线条流畅。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在绘画存在的问题,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学生能准确的找出图片中的视平线和消失点。能够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观察景物。从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透视现象。]
五、展评作业、课后延伸:
教师提出作业评价标准:1、透视现象是否能合理把握;
(课件出示)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4、能否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围绕以上4点学生自评,互评。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力求完整、生动。并说一说这节课自已的收获。
教师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延伸)在教室或校园里找一处场景进行写生,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作品的展示、介绍、互评,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评价能力,让学生享有成功的喜悦,为学生增添生活的乐趣。从而让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八、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共分两大块,左板块正上方楷书书写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左面书写透视规律。将书法的魅力在点点滴滴之中渗透给学生。右板块是学生的作品展示区域,让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作品的同时,再对比一下其他同学作品的优劣。找到自己的不足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整体设计构思:[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利用大量搜集来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交流,以愉悦的心情体验课堂,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也让学生真正意义的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
以上是我对于《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这一课的肤浅理解与设计,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多多指教,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与会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即将为大家展示的是我和我校的六年一班学生共同完成的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整合课————《花卉与生活》活动中的一节课。
从活动过程的设计来看,本次活动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正是引入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我们才能设计这么繁重的任务。
下面就课堂环节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做具体说明: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花卉与生活”这一课的激趣导入中,我先是把搜集的美观的花卉图片作成幻灯片,然后在屏幕上投影出来,让学生说说他们的认识或得到一种怎样的感官享受。这些色彩艳丽、搭配和谐,造型富于艺术美的花卉图和动听悦耳的`音乐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整合结合起来,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好胜的欲望激发了出来,他们的创造潜力和想象的空间已经越过了书本的界限,计算机这个工具也真正地体现了一种素质教育的优势所在。
二.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使教师的示范指导化抽象为形象
在本节课上,教师查找,收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过程演示就是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的。学生一边看教师操作,结合教师的讲解,对老师所传授的要点积极接受。计算机提供了这一便捷的平台。
三.信息网络拓宽了学生们知识的来源
在“花卉与生活”这节活动课中,学生很直观地看到各种花卉图片和文字资料,知识面的拓宽,眼界的开阔会使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四.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花卉与生活”这一活动中,教师先让各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搜集整理资料,再编辑汇报出来。在编辑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像制作各种新颖的幻灯片,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教案设计
活动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计算机素养。
2.增强团结合作意识。
3.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师:多姿多彩的鲜花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一份幽雅,一分宁静,一份热烈,一分执着。徜徉花的海洋,品位花的芬芳,感受花的文化,鲜花正以他独特的魅力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我们的生活。
本学期我们首先确立了《花卉与生活》这一活动主题,并把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归纳了五个子课题。花卉与养生,花卉与欣赏,花卉与食,花卉与药物,花卉与礼仪。
老师想听听大家已经了解了多少知识呢?
(学生畅所欲言)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请大家欣赏。
(老师出示一组幻灯片)
师:老师的这些图片大家喜欢吗?老师是通过互联网获得的。这节课就给大家提供在网上查找资料的平台。
二.明确任务
师:本节课仍然按小组进行活动,各小组先明确下小组任务。
(各小组出代表发言)
三.方法指导
师: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还要有行之有效的活动技能和方法。
(教师演示资料搜集过程)
四.学生自由活动,教师随即指导。
五.学生成果展示
六.交流评价
七.总结:
整合课(花卉与生活)说课+设计+反思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我们查找资料提供了快捷的平台。我们应把计算机的技能掌握更全面,让我们的眼界更开阔。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与学科整合“不自然”
也就是说计算机与学科整合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上课的过程还比较蒙胧,现在在探索阶段,所以上课的尺度不能很好把握,不知道这个主题的学习需要几课时,虽说自己可以放宽,但总不能看到学生没全部学好,又多一课时,这样下来,其他的主题就不能进行教学,一个学期下来就不能把所有主题学完。怎样分配这个尺度,一个学期制定几个主题比较合适?还得继续尝试。
二、软件资源的贫乏
有些好的主题,硬件虽有但软件资源没有,无法进行教学,这是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还有现在最常用的软件就是office20xx,flash等等这些软件太成人化,给小朋友用头几次可能还有点新鲜感,慢慢兴趣全被抹杀了,没有好的软件去吸引他们。
三、主题单元的制定受限止
上面也提到,由于软件资源的贫乏,所以主题单元确定受到很大的限止,一些好的想法,好的观点难于去实现,只能根据现有的几个软件去套主题的内容,不具操作性的主题制定得再好也没用。主题内容操作的单调性也与软件有关。
虽然问题还存在,但我们已经看到可喜的一面,通过整合,学生的观点已经慢慢在改变,而且学生确实学到很多东西,知识点非常丰富,还不能用“沉迷”一词,用“开心快乐”一词来形容学生学习一个个有趣的主题的心情,已经理所当然了。
主题学习的千变万化,确实能抓住儿童的好奇心。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自然界的秘密”的第二课,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法布尔捉纺织娘和捉小甲虫这两件事讲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是法布尔的这种对昆虫的痴迷和对昆虫研究的执著引领他走进了科学的殿堂。
基于五年级学生对有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有对昆虫的好奇和喜爱,还有在前一课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基础上,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述的两件事。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的疑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法布尔喜欢昆虫的两件事中受到启示,培养学生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2、激发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突破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法布尔抓纺织娘、捉小甲虫的事,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突破方法:联系课文的具体事例,分析人物的动作、神情,从法布尔“装满昆虫的衣袋”中体会他对昆虫的痴迷。
二、说教学法
新课改的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三步导学”的教学模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整个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一位著名教育家这样说:“阅读课,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本课教法确定为导读法。学法:读思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着力体现一个“读”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充分读书感悟,理解文章字面的意思,更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法布尔的资料,全面感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教师准备课件和《昆虫记》这本书。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说激情导课
通过回顾介绍法布尔的相关知识,设疑:为什么后人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导入新课后明确目标:雕像为什么要突出衣袋?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这样安排,激发学生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的学习,同时提示学生思考法布尔后来在科学方面的伟大成就与他的衣袋有何关系。
(二)说民主导学部分
在学习捉纺织娘部分,让学生感受对昆虫的“着迷”这一任务时,引导学生根据任务呈现的策略自读自悟,把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和着迷的关键词句画出。从“终于”一词展开想象,三天期间他会做什么,体会到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此环节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潜下心来,走进文本中去,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真正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自能阅读。在展示交流环节,根据学生找出的关键词句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走向文本的本质内涵。如2、3自然段,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内心情感,激活学生读书需求。通过图片展示纺织娘的'样子,补充资料了解纺织娘叫的声音,学生也同样感受到纺织娘对自己的诱惑,联系文本,如法布尔的语言、“会唱歌的虫子”等词语,学生很容易理解法布尔对纺织娘的喜欢和着迷。学生能够想象出三天期间法布尔会做些什么,体会出对昆虫的喜欢和抓到纺织娘的快乐的心情,引导学生感受到它的探究精神有点费力。
在学习捉甲虫部分,让学生感受对昆虫的“迷恋”这一任务时,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课文的同时,体会从哪些词句能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并且让学生反复读这些词句,思考想到了什么。在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展示交流。当学生找到“闪烁着金属光泽”、“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这些词句时,及时展示小甲虫的图片,图文并茂,学生立即体会到了小甲虫在法布尔眼里是多么漂亮。从学生找出的动词“放进”、“包上”、“装进”、“打算……欣赏”引导学生体会出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珍爱,体会后再读出感受。文章7-10自然段,是写父母的责骂与法布尔“背着大人把衣袋装的鼓鼓的,躲起来偷偷的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学生体会不到法布尔难过的心情时,我针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及时将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改为角色扮演,感情朗读。我扮演父母,在声色俱厉的责备下,学生舍不得心爱的小宝贝,难过的心情自然流露出来,并抓住文中的“放进”体会他的不舍,从下文“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的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的鼓鼓的,躲起来偷偷的玩“这句中再次感受到他对科学事业的执著精神,水到渠成。在这一部分,学生交流时没有点到第4自然段,其实是从另一个侧面写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放鸭时观察水底世界、逮蝴蝶等给法布尔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这也是我教学的一个疏忽点,没有巧妙的引导到这一段的教学。
最后一段要重点理解第一句话的含义。“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我补充了法布尔在科学领域的伟大成就《昆虫记》,及它的巨大影响,帮助学生体会到由于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把研究昆虫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个对人类对科学有着卓越贡献的著名昆虫学家。节选《昆虫记》的一段让学生读是进一步体会他仔细观察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是一个写法的指导。
(三)说检测导结部分
目标检测题设计了两个有梯度的练习题,第一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着迷、迷恋、痴迷这三个词说明法布尔对昆虫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着迷的程度越来越深。第二是带有拓展性的题,法布尔的衣袋里装满的是什么,装满的是什么,装满的是什么,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法布尔的探究、执著、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等精神。从结果反馈来看,第二题难度有些大。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竖着看,第一列为两件事,第二列为着迷的不同程度的三个词,第三列是体现人物精神的词语,第四列是“科学的殿堂”,体现了法布尔从小对昆虫的痴迷与长大后成为科学家的关系。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说课,有不足之处还望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6
1、内容:欣赏广东音乐、《赛龙夺锦》
2、教材分析:广东音乐又称粤曲,是广受人们喜欢的民间乐种之一。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己有百余年 的发展历史。它以人们熟知的粤曲小调为素材,内容多为生活中的情景,自然中的山川,河流、 其结构短小,曲调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本课欣赏的《赛龙夺锦》就取材于五月端午的赛龙舟。大家都知道在广东端午节的赛龙舟是一个具有广泛性和特色性的活动,它紧张、激烈的竞赛场面常常令人激动不已历历在目。而在我们的家乡顺德不但民间龙舟赛开展得如火如荼,顺 德龙舟队还冲出了亚洲夺得了世界龙舟赛的冠军。成为了家乡人民的自豪与骄傲。《赛龙夺锦 》是一首带引子和尾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的广东音乐。全曲长4分51秒,描写了赛龙舟前的紧张准备——赛龙舟时的你追我赶,团结进取——胜利后的欢腾喜悦,形象的描绘出了五月端午广东民间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3、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通过欣赏广东音乐《赛龙夺锦》感受乐曲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知道乐曲表现了五月端午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同学们的自豪感、成就感、及团队精神,感受广东音乐之美,增进对可爱家乡顺德的热爱之情。
4、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
a、感受乐曲的单三部曲式结构。
b、帮助并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内容情感,培养其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
5、教具: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6、教学方法:欣赏、倾听
7、教学过程
A:记忆共鸣导课
演示龙的图片,问学生,每年端午节时有一个什么活动与龙有关。(赛龙舟)。再请大家一起来说一说以往看到的,听到的赛龙舟。从而引出主题——欣赏广东音乐《赛龙夺锦》。这一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了他们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一开始就使他们充当了主要角色,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并利用他们熟悉的赛龙舟在心中引起强 烈的共鸣,挖掘他们的生活记忆,产生通感,并在七嘴八舌中说出:
a. 赛龙舟时队员由大鼓来指挥。当队员听到有力的节奏,就用力划船,奋力前进。
b. 赛龙舟用的是龙船,当时的场面热闹、欢腾。从而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场,引起了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抓住了教学的本质。
B:利用通感,指导学生聆听音乐教师告诉学生赛龙舟开始了你们听:(全曲欣赏一次)然后请学生自由说出听后的感觉:非常热闹,有很多人,鼓声振天,许多龙船在比赛??教师配以图片充分肯定学生的分析,听辨和想象。这一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感性体验,由所听引出所想, 充分调动了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与发散性思维,并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在学生中产生了一个积极参与,踊跃表现的心理场,提高了继续欣赏音乐的兴趣,为下一环节的展开营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C:分段欣赏,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⑴结合课件请学生听赏引子与第一段,先听引子然后问:这段音乐告诉了我们什么。引导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出:大鼓发出声音表示比赛就要开始了,鼓声响亮有力。并一起来模仿(学生一边模唱,一边做打鼓的动作)2 1 3 5|6- - -|2 6 4 3|5- - -|咚------||接着引导学生欣赏引子和第一段,让学生说出:①这一段鼓声速度较慢,但很有节奏,就像平时踏步的口令:1、2、1,当龙舟队员听到有节奏的鼓声后就会有节奏的用力划船,然后请学生再感受一下在江面上飞驶的龙舟。大家一边唱一边模仿划龙舟和打鼓的动作0·3 5·3 5·3 5 6 2 3|5- - -|??。 这一步骤的实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曲调,形象理解了第一段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了解了音乐元素的变化对音乐形象的直接影响,并形象的记忆了音乐,创设了情境,激发了情感,使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水到渠成。
⑵教师问比赛开始后结果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带着问题欣赏第二段音乐。 a.龙舟在开始时行驶速度如何?
b.它们距离怎样?
c.音乐的发展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听音乐)听后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引导学生说出:a.有一只龙舟队员很团结,划到前面了,后面的龙舟不甘落后用力往前追。b.如果队员不团结龙舟就不能行驶,所以大家要团结在一起才能取得第一。
同时感受到这段音乐节奏与原来的相比给我们带来了流畅,明快的感觉,表现出竞赛者不甘落后,勇往直前的精神,并让学生复听一次且边唱边做动作:1 2 3 5 3 5 1 2 |1 2 1 2 3 5 3 5??感受音乐元素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气氛越来越紧张,
7 6 4 3 |5— — — |唱到这表示有一队胜利了,比赛告一段落。 这一环节的设计,先从感观上充分刺激了学生,并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凸现了重点,解决了难点,让学生在自然理解音乐的同时通过再造想象表现音乐,在感受乐曲的 同时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思赏结合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团结才能胜利”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
⑶请学生设想一下获胜后人们的心情会怎样,情景如何,让学生听赏思考第三段,体会音乐元素变化带来的不同感觉:胜利了,大家高兴极了节奏更明快,流畅。曲调也热情、高涨,并请学生设计一个胜利的动作随音乐边唱边动。这一环节更加深入贯彻了本课的教育思想,充分利用了学生的通感,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充分肯定自我,表现自我。
D:听辨音乐,记忆广东音乐的独特风韵。
教师引语:我看了刚才的赛龙舟想到了我们顺德的龙舟队,他不但飞驰江河,还美名远播,并且获得世界龙舟赛的冠军。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自豪感。接着听赏4首乐曲片段。
8、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优美的广东音乐《赛龙夺锦》,其实我们广东还有许多优秀的曲目,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巧妙地记忆了广东音乐优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深刻记忆了《赛龙夺锦》的主旋律、在动、 静结合中引起了学生继续学习,欣赏广东音乐的强烈兴趣。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有趣的磁铁》这一课选自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本课教科书包括四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拓展活动。整个课堂活动以游戏导入,出示一幅画和画有小鱼的图片,你能让小鱼在画中快乐地游起来吗?从而引出课题,然后学生在“玩中求知,探究性质”,接着通过交流总结出磁铁的性质,然后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教科书提出了“调查、了解磁铁还有哪些用途,写一份调查报告”的课后指向,将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整个活动过程是一个系统的、逐渐开放的过程。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着学生经历“准备材料—设计实验—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实践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的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动脑、亲自感受,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本课教材的安排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教科书只是展示了一组学生活动的情景图,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磁铁有哪些性质,也没有明确展示实验方法,这就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科学课教学,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搜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设计
儿童天生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好奇心是培养科学兴趣最好的心理基础。这节课通过“钓鱼”游戏激趣,导入课题,接着让学生认识磁铁,讨论命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玩中求知,探究磁铁的性质,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提高学习能力,最后顺势拓展联系实际,延伸问题。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逐步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的愿望。
2、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四、设计理念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一研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五、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游戏认识磁铁的磁性
2、了解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3、知道磁铁有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两极磁性最强等性质。
教学重点:
了解磁铁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
探究磁铁的性质
六、教学流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课题
(二)、认识磁铁,讨论命名
(三)、玩中求知,探究性质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七、板书设计
有趣的磁铁
磁性、隔物吸铁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磁力有大小(两极磁性最强)
指示方向(S指南,N指北)
磁化现象
八、课后反思
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雪》
一、说教材
《雪》是苏教版,九年级(下)的一篇课文,作者:鲁迅。这是一篇即景抒情的诗篇,又是一篇寓意深邃的散文诗。在雪花的纷飞与凝思的幻象中。鲁迅为人们谱写了追求美好理想的温暖心声,在优美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象征和寄托了更为深远的情思。
(一)教学重点
1、读懂《雪》的文字,了解写作年代和背景。
2、理解作者所描绘的南方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情感。
3、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4、背诵课文有关段落
二、说学法指导
人们常因鲁迅先生深沉冷峻的散文语言而感到深奥难懂,所以,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是本文的一大关键。
1、要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散文诗的优美语言。“披文以入情”,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采的语句,并摘抄、背诵。加强语言积累。
3、通过小组探究、品味,提出有创新、有价值的设疑。用心感受,深入体验,以形成个性化的评价。
三、说教学过程
(一)以诗词、画、导入
看到“雪”的画面,你会想到哪些诗句,或说一下画面之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诗人岑参笔下的诗句向我们展现出一幅意境开阔而又清新的瑞雪图。“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展现的又是另外一幅更加壮丽雄浑的图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多么静谧的风景画。鲁迅笔下的“雪”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让我们随着鲁迅激扬的文字去领略雪的水晶世界去体会鲁迅的情感。
(二)走近作者 了解写作背景
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面对凛冽的朔风。漫天飞舞的雪花的壮美之景。引起了鲁迅美好的回忆和辽远的遐想。此时,作者生活的北京正处在段祺瑞政府的统治之下,于是,作者创作了这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富有哲理的散文诗《雪》
(三)融入文本
1、师范读,学生倾听想象。提问:文中描绘了几幅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感知全文内容
要求:(1)有感情去读 (2)字词过关
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说后出示投影)
4、本文的主旨句段(末两段)
(四)诵读美读
《雪》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反复诵读感受其美质,品味。谈一点心得
5、学生分组、分段去读、去品味、去评析
如第一段,暖国的雪景图。要读出作者喜爱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之情。
第4、5、6段,朔方雪的壮美。使作者的生命升腾,应读得高亢、激昂
(五)学生质疑 研讨
1、鲁迅对雪情有独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都写了雪地的乐趣。本文又写了“塑雪罗汉”
场面。体会融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作者从哪几方面细致写南国的雪的(①暖国雨,单调,反衬。雪花灿烂⑵直写雪质颜色⑶雪野中花草来衬托雪的'美⑷幻想蜂之闹,写雪野的生机勃勃
3、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雪?
4、综观全文及对先生的了解,作者感情更倾向于哪一方的雪?
5、如何理解结尾句
学生探讨,老师点拔
(1)诵读结尾句
(2)南北雪联结来写的用意,“文如其人”这两种雪使我们想起了哪两种性格?
(3)学生各抒己见
(是对雪的赞美,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表白。从中可感受到作者的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是一种生命的升腾)
(六)小结
本文通过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贯串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七)体验活动
1、面对中考:我要像鲁迅那样
2、谈雪:(可谈雪之美、雪之乐、雪知识、雪幻想)
(八)作业
1、收集写雪的诗句,并谈谈最喜欢一诗句
2、背诵后三段
四、说课后感:
1、散文诗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体味诗化的语言之美。特别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课后的背诵有助于学生体会其深刻的内涵。
2、本文的难点是对末段的理解。我采取了学生品读DD体会感情DD教师点拔DD学生各抒己见的步骤,循循善诱,达到分解、弱化难点的目的。
3、针对作者写雪,其实也是其自身灵魂的呈现面对中考。应让学生学习鲁迅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态(即使难耐的孤独)用拼搏去笑对人生本设计也是育人教书的一种体现吧!
五、板书:
南方的雪 北方的雪
滋润美艳 冰冷坚硬
相互粘结 如粉如沙
蕴含春温 抗击严寒
晴日渐释 蓬勃奋飞
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对严寒的抗争
柔软 坚硬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8-20页《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学生已经在一年级的时候初次认识了圆柱,已经会辨别;圆锥这一立体图形没有见识过,从未接触;在六年级上学期又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积累了一些观察﹑探索立体图形特点的学习经验,这些都为本课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地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三、设计意图:
(一)预习设计:
由于本课属于观察物体领域的内容,须借助于直观的实物或模型帮助体验,感悟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和它们的特点,因此我在设计时安排了两个环节:1.课前准备(即收集生活中的实物和学具的制作)2.自学教材内容,自主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二)新授设计:
在课一开始,让学生先回顾以前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拿出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实物,让学生分别展示,介绍。从而自然引出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小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并提出交流和汇报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倾听和主动发言的机会,试图改变只有少数几个优秀同学唱独角戏的局面。在大组汇报的时候,尽可能地让学生代表边演示边介绍发现的圆柱和圆锥的名称和相关特征,其他小组提出相关补充或修改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相机课件演示,更加深了印象,凸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后面的比较﹑总结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图片,再次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
(三)练习设计:
本环节安排了说一说,判一判,连一连,做一做,猜一猜等活动,试图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练习单第4题在试教的时候发现学生在解题时有点难度,我觉得这时要适当点拨,指导一下。
四、试教反思:
本节课为了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引导为主,帮助为辅,我进行了尝试。从教学内容方面,本部分知识适合采取这种方式:有操作的情境,有活动的空间。从学生方面,学生的求知欲较强,活动能力相比有大的提高,他们能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情感方面来看,他们喜欢合作交流的方式。但是由于本课准备得比较匆忙,有些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腻,不太成熟,对课堂上生成的一些“意外”估计不足,教学机智不够灵活,所以还要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10
【教材分析】学生没有教材,且初次学习本课程,缺乏经验,但是很有新鲜感,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调动兴趣,循序渐进的指导,讲解尽量清晰具体,逻辑性要强。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中,研究性学习是和其他学科并列的综合性活动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目的在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内容、特点、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学好这门课程做好准备。
【教学要求】进行研究性学习要知道(了解哈萨克毡房、哈萨克毡房的意义、毡房的艺术特点);哈萨克毡房的结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了哈萨克毡房,哈萨克毡房的意义和目的。
过程与方法:1.提出问题;2.解决设想;3.收集资料;4.分析资料;5得出结论;6.交流成果、表达思想。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
【教学重点】哈萨克毡房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哈萨克毡房的结构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
简介
它融入了哈萨克人独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艺术气质、审美倾向、行为准则、宗教情怀等,反映了哈萨克人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精神气质,它和哈萨克人的文化融为一体,构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景观。 以游牧为主的哈萨克族,逐水草而迁徙,一般在春、夏、秋三季住一种易于支撑和拆卸的毡房。毡房上部为穹形,下部为圆柱形,四壁有网状的木杆搭成整个毡房的骨架,再用芨芨草制成的席子围住,外包白毡。毡房内,靠门的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和待客。
艺术特点
哈萨克族的毡房艺术在草原到处可见。毡房内四周是挂壁,地上是花毡,各种幔帐都是刺绣艺术品,使人赏心悦目,仿佛置身于艺术殿堂。 哈萨克妇女中有很多人称得上是民间艺术家,她们编织的毡房外围主带(哈语称巴斯胡尔),是用一根根彩色毛线,按照一定的图案精织而成的,主要用来加固毡房的木栅栏,美化毡房。做一条花毡,要经过很多工序,最基本的材料是民用的各种呢子和布片,把这些呢子和布片剪成毛角花、鹿角花等图案,精心帖缝在毡子上,构图严谨,色彩协调、美观大方,同时又经久耐磨。特别是作为姑娘结婚嫁妆的壁挂,是每个毡房必备的装饰品。姑娘们都要把自己喜爱的花卉、花边图案刺绣和勾绣在上面,有的还在图案周围镶上金丝,缀上银珠,手法巧妙,是很有欣赏价值的装饰品。铺在毡房地上,用于隔潮防寒、美化室内环境的补花毡(哈语称“西尔马克”),大多绣有毛角、鹿角、树枝、云等图案,用红、黑、桔、绿、蓝等色布套剪,正反对补,虚实相映,图案粗犷豪放,色彩对比强烈,艳丽夺目,充满草原气息。 哈萨克族毡房内铺着各种花毡,哈萨克语称花毡为“斯尔马克”。妇女们利用精巧的构思,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用染配成各种色彩的毛线沿着布剪的图案,千针万线,把两层新毡缜密地缝制在一起,花毡中有黑底红花、白底黄花、黄边绿叶、绿边白花,五颜六色,把整个毡片点缀得华丽美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些花毡大小各异,方正有别,用场不同。长方形的,多铺在毡房地上,专供客人就坐;扇形的则是按照圆形毡房的角案而制作,做睡觉时的铺毡,既软绵舒适,又能防潮防寒。 在新疆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缀满了白色蘑菇似的毡房,由于毡房是由白色毡子做成的,里面又布置得十分讲究,所以人们称之为“白宫”。
结构
新疆哈萨克族的毡房历史比较悠久。汉武帝时嫁给哈萨克族祖先乌孙王的江都公主刘细君在《黄鹤》歌中唱到:“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食兮酪为浆……”这首诗中就描写了毡房。看来,哈萨克的毡房最少也有最少两千年的历史了。 毡房高一般在三米左右,占地面积二三十平方米,四周是环形的毡墙,上面是圆形的`屋顶。毡房的骨架是戈壁滩上的红柳木做的;外围的墙篱是用芨芨草编的;横竖交错成菱形的围墙也是用细红柳木做的;连接的材料是牛皮绳和牛筋;门框和门用松木制作。除此之外,要用大量的毡子和毛绳,整个毡房不用一枚钉子。牧区的哈萨克族一年要搬十几次家,除冬季外,一年三季都要住这种毡房。这种毡房不仅具有便于携带、坚固和轻便等优点,而且,拆卸和安装也很容易,一般两个多小时即可“盖”起来,所以很受牧民的欢迎。 整个毡房看起来用的东西不多,但建造一个毡房得花很大力气。因为所有的建材全部是用手工加工而成的。就拿作为墙篱的芨芨草来说,都要长短、粗细一致,每根都绕有红、黄、绿、白、黑等色毛线,并要排成美丽、和谐的图案。一座毡房几乎要用上千根芨芨草,这得花多大功夫啊。 毡房的大小是根据房墙的多少来定的。一般的毡房多用六块毡墙。每块房墙宽约2~3米,高约1.7~2米;如果人口多,经济条件好,可建造8~10块房墙的毡房。普通的毡房造价在20xx年可达到四五千元。 毡房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不仅使毡房轻便耐用,而且富有浓厚的民族艺术特色,扎围墙用的彩色主带,宽约20~40公分。全部是用五颜六色的毛线织成的,花纹美丽大方。这种彩带主要用于捆房墙和房杆的接头处,不仅起到使毡房牢固的作用,而且使毡房显得“富丽堂皇”。房门制作的也很讲究,并雕有花纹和绘有图案,吊在门上的毡子也用彩色的绒线,绣出各种鲜艳夺目的图案,显得大方,又富有艺术感染力。 也许有的毡房在外表看,不怎么起眼,但在内部却布置的大方、合理,井井有条,试想在一个只有30多平方米的毡房内,既要有“客厅”、“卧室”,又要有“伙房”、“库房”。要安排得好是不容易的。毡房的门一般朝东开。毡房的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待客。有时三代人要住在一个毡房里,他们也会安排得很好。进门左上方是儿子和儿媳妇的床位,床前挂有缎幔;正中上方摆被、褥、衣、箱等物;右上方是主人的床位,有的还设有特制的床,一般不允许晚辈在上面坐卧,正中的衣物箱子前,铺有华丽的毡子和地毯,是客人坐的席位;右下方摆有食物和饮具;左下方放置牲畜用具和猎具;正中央的天窗下放铁皮炉。毡房的四周几乎摆满了东西,中间还留有很大的空隙,一般来十几位客人也不显得拥挤,有时在毡房里举行赛歌会、音乐会和舞会,可想而之这草原上的“白宫”容量有多大。
信息技术教研组:阿依努尔.哈木扎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尊严说课稿01-17
《台阶》说课稿01-23
《繁星》说课稿01-23
散步说课稿01-26
《爬山》说课稿01-26
《金子》说课稿01-20
《琥珀》说课稿01-20
《鲸》说课稿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