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1-03 14:25:2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太阳》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太阳的常识:离地球有多远,它有多大,多热。说明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全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太阳的大小,太阳的热度;

  第二部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更多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教学难点是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在观察某些事物的基础上,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我是侧重一下几方面教的:

  1、抓住说明文的构段特点进行教学。

  教师精讲第一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找出说明文在结构上注重一段一意,段首概括的规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自学相似段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抓住课文中语言,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文第一段为了讲清楚太阳的三大特点,运用了大量的数字来说明,给学生的感觉是一目了然。但是为什么要引用传说,就是为了增加文章的生动性,这样教学既使学生了解了学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再比如说,太阳很大,会发光,会发热。为什么又提到了地球和钢铁呢?这就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使抽象的数字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既教了课文,又学会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3、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我制作了课件,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是一举多得的方法。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没有过多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设计让学生这样去学习:

  1、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学生先自读课文几遍,有个别学生可先背诵课文。自学完以后,能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并加注在书上。按照分门别类的方法把全文分为两大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这样内容。这样,学生就会从整体上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2、加强朗读,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讲述太阳的特点和我们的关系的。

  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子了解这样意思,再进行归纳合并,总结每一段的写作方法,掌握说明事物怎样运用列举数字、做比较、打比方、比喻等多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给人的感觉是准确、简练、明晰、具体,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利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太阳与雨、雪、风形成过程的关系时,制作了课件。利用幻灯放影像。学生一看就明白了风、雨、雪形成的过程。知道太阳和气候的关系确实很密切,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留下的印象深刻。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经验,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一是了解太阳的三大特点,

  二是使学生知道太阳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即能力目标。这样,教学目标明确了,上课时,就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一堂课的好坏,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教师在课堂45分钟内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能力怎样,学生能不能按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都能合理运用,该讲的就讲,不该讲的少讲,甚至不讲。在自己预先想好的导学提问的指导下,启发让学生思维,用板书直观地再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始终让学生手脑并用,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最后的达标测试题,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理解得怎么样,也就是教学目标达到了没有。通过让学生做这些题目,可以验证出教学效果是良好的。

  五、说板书设计

  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起到引领作用。

说课稿 篇2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作文写作指导《由一句话展开成一段话》。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等方面进行说课。是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在各年级考试中更是重中之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有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二、说“学情”

  通过写作,发现大部分学生写作时不能做到文通字顺。不能根据一个中心意思发散思维。不能将中心句扩展开来。

  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内容空洞,语言乏味。内容不具体。

  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不能发散思维,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展开想象。二是学生还没有掌握写作技巧。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学情,我设计了一节《由一句话展开成一段话》的写作指导课。

  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2)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互动、思考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发挥想象,激起参与兴趣,产生表达冲动,诱发成就动机,从而自觉投入写作训练。

  重点与难点突破:

  教学重点是:会围绕中心意思说和写。

  教学难点是: 运用描写方法将内容写具体。

  四、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1.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本课我主要采用“说---品读---写----练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说时学会思考;在品读中体会写作方法找出中心句;在练习中总结写作技巧,在练习中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通过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开头出示字,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中间出现短句,通过短句引导学生的思维;之后出示片段,引导学生学会找出段的中心句。复习中心句在段或文中的作用。最后通过说话、写话练习,从而成功的`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完成三维目标。

  (二)说学法

  加强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

  1. 通过让学生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 通过让学生在读中学习写作方法,在写作中训练,调动学生的思维,达到学以致用。

  3. 培养学生的个体意识和团体协作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

  五、说教学流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由字引入、激发兴趣——短句练习、发展思维能力——出示片段、复习中心句——出示中心句、说话扩写练习----布置作业、自由练习说话”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由字引入、激发兴趣:

  做法:课件出示“喜”字,让学生通过找朋友的方式,组一个自己喜欢的词。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一开始不经意地去观察、去思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二环节:短句练习、发展思维能力:

  做法:通过思考,发挥想象,把短句扩展开来,变成一个长句。并比较几个句子的生动性、具体性。

  3.出示片段、复习中心句:

  其中学生品读语段,找出段的中心句,掌握中心句在一个段或一篇文章中的重要作用。明白这段话是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4. 出示中心句、说话扩写练习

  出示中心句,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口头扩写。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中心意思,想一想,围绕这个中心意思要说什么?怎样把内容说具体。在扩民扩写训练中,老师感到学生的积极性高涨的时候,给学生提示用得很好的字词,让学生在瞬间体会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5.布置作业、自由练习说话

  通过中心句的扩展扩写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胆创作的能力,让他们组队,自由练习围绕一句话展开想象扩展成一段话。互说互评。

  6. 拓展练习

  课外围绕一个中心句练习写一段话。这一作业是对写作技巧的进一步训练。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流程。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小说,是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家庭的苦难”一节的片段。课文通过对葛朗台这个极端贪婪、极端吝啬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形象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原始积累期间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其中主要写了四个故事:一是抢夺梳妆匣,二是骗取继承权,三是看守密室,四是临终嘱咐。本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了解有关巴尔扎克小常识;

  ⑵能力目标:a.了解本文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生动的动作描写、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b.理解葛朗台这个人物性格的社会意义。

  ⑶德育目标:认识守财奴那种对金钱的痴迷所导致的人性的丧失;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

  二、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守财奴丑恶的本质和卑鄙的灵魂,难点是由葛朗台的吝啬、守财而导向人性的扭曲这一深刻的主题上来。

  三、教学思考

  1、课文中,葛朗台的表现是多变的,但一切为了金钱的本质却始终如一,多变的'表现围绕着不变的本质转。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多变认识其不变,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时,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中自然归纳。

  3、教学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

  1、激趣法:为提高学生兴趣,适当补充相关情节和故事梗概,如葛朗台的发家史,欧也妮和查理的爱情。

  2、情景设置法:通过学生表演及播放剧情录像,再现小说的情景,增强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感知。

  3、讨论法:根据小说的主题,联系现实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五、学法:

  情景体验法: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参与剧情表演,共同讨论等体验小说的情景,品味小说的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进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文章的主题。

  六、教学程序

  1、以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中国吝啬鬼形象——《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说起,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2、速读课文,梳理情节,整体感知课文。

  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并复述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3、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传神的动作描写

  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巴尔扎克对人物的语言描写高度个性化,使人物的语言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身份,符合人物性格。为此,首先让学生找出对葛朗台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葛朗台与女儿及太太的对话,并指出,这些语言充分显示了一个金钱占有狂和守财奴的性格特点。接下来让学生找出有关葛朗台的动作描写,并让学生表演,体会这些耐人寻味的细节描写,然后点明葛朗台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守财奴。在分析了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传神的动作描写之后,通过播放课文的录像,让葛朗台这一人物更加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也加深学生对其性格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去讨论:有人说,葛朗台为了金钱,逼死了妻子,葬送了女儿的一生,是可恶的;也有人说,葛朗台一辈子做了金钱的奴隶,是可悲的。那么,葛朗台为什么这么做呢?请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是本文的难点,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评价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并通过作品启示他们,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还需要有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千万不可沦为金钱的奴隶。

  4、小结

  葛朗台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守财奴形象之一,他贪婪、吝啬、专横、凶狠、虚伪,对黄金的占有欲贯穿于他的全部思维活动和行动之中,对金钱的追逐、聚敛、守财完全支配了他的心灵。

  七、板书

  板书设计应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此一目了然,易于回忆,具有直观性、艺术性。为此,我把文章的情节按顺序排列,最后综合概括人物的性格,这样葛朗台这一典型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抢夺梳妆匣——惜金如命 专横

  诱骗继承权——狡猾欺诈 吝啬

  看守密室——贪婪执著 贪婪

  临终嘱咐——至死不变 虚伪

  八、布置作业

  为了更好的把握本文的教学重点: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在你身边有没有类似葛朗台这样的人,如果有,请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

说课稿 篇4

  一、内容简析

  《长城》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七课的内容,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确立重难点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远看长城,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在传统课文中,属于一篇看图学文,如何依据新课标的思想,又汲取传统教学的所长,成为确立本文重难点时我思考的一个问题。第一课时的教学我着重于通过图画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表达顺序及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图画的能力,学习借鉴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二课时的教学侧重通过看图学文,理解重点词句,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在反复诵读、感悟想象中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思路

  进行这堂课的设计时,我采取了以图为主线,结合课外搜集的有关介绍长城的相关信息,组织学生阅读,品味课文语言而达到理解感悟课文的设计思路。

  1、看图解词,感受“长”:

  第一段教学紧抓“长”的特点,首先由看图入手,借助媒体呈现画面,直观感受远观长城蜿蜒曲折、雄伟壮观的特点。再抓“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句形象的比喻,还是由图入手,借助形象直观的画面,通过理解关键词“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具体形象、含义,达到辐射文段的效果。接着用具体的数字说明感悟长城的“长”,了解课文表达的.特点。使长城长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直观化、具体化。

  2、图文结合,感悟“坚、巧”:

  第二段教学着眼于感悟文本,解决疑问,图文有机结合,理解长城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的构造特点。在学生充分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大胆上台当“小导游”,向“游客”(全班同学)介绍长城构造特点。随机出示有关长城的结构示意图图片、课件。在读、议长城特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了解“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加深理解长城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的构造特点。

  3、看图想象,品味“智、奇”:

  第三段教学先透过画面内容,结合课外资料拓展内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延伸画面,具体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努力,是用“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再通过反复品味文中重点词句,在反复诵读中进一步感受、理解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以此激发学生情感。

  4、以情激情,披情入文:

  教学初始,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简单交流各自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紧扣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和第4自然段,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充分地运用语言激情、文本感悟激情、学生朗读激情、相关资料渗透激情等多种策略,把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读之中。学生每谈到一处,都可以回到课文最后这两句话,反复吟诵,力争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和体会,不断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口里读出感受,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真正做到披情入文。

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采用校本教材,《黑白装饰画》湖北美术出版社,于萍主编,20xx年11月出版。本教材是在欣赏、创作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激发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表现自然的美好情感。本课是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以自然风景进行想象创作,完成一幅夸张的、带有个人情感的黑白风景装饰画。

  学情分析:

  装饰画的内容和体裁形式多样,有花卉、人物、风景、植物、动物等等,在课上不可能面面俱到,考虑到高二年级的学生造型能力以及和美术高考的内容衔接,所以我选择了难易适中的装饰风景画为绘画内容进行创作。这次课需要2课时。他们已经有一定黑白表现技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创作风景装饰画,也能达到较好的画面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的基本装饰审美意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变形、夸张” 学习运用变形和夸张的方法。

  2、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设计中构图、造型的设计规律以及各种变化技法。会对自然画面进行取舍,会运用归纳、概括和变形的方法绘画风景装饰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装饰造型、纹样组织、构图的运用能力以及优秀的审美观,对美的洞察力以及一种超越常人、与众不同的装饰美感。从而培养对于视觉艺术设计形式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对自然物象的归纳,概括。学习运用变形和夸张等装饰方法绘画风景装饰画。

  教学难点:

  利用点、线、面元素,黑、白、灰层次和夸张变形的方法创造出生动和谐的黑白装饰风景画。

  教学方法设计:

  讲授、练习、辅导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黑水笔、勾线笔、风景图片、素描纸。

  教具准备:制作课件PP、范画。

  教学内容和过程: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之前我们学习了黑白装饰画最基础的点、线、面技法表现,今天的课题是《风景装饰画》。播放课件,明确装饰画的概念后,展示装饰画图片(毕加索、米罗、夏加尔的绘画作品)。让学生分析讨论装饰画和其他绘画种类的不同,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自己在讨论和思索中体会装饰画的特点,而不是老师传授装饰画的特点,特别是装饰画和其他绘画种类的不同。这样让学生自己思索中得出结论,能更加记忆忧新,从而引出装饰画的特点。

  装饰画的创作源于生活,“道法自然”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植物、动物、人物、风景以及所有自然中的形象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接着介绍装饰画的分类,因此,善于观察生活、提炼生活、感悟生活、是创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创作装饰画分两个大的步骤,第一是写生,第二是变化。写生是观察并获取素材的第一手段,它是图案变化的依据,是变形的前奏和变形必不可少的环节。变化是在道法自然、掌握素材的基础上,对手中的写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成为装饰纹样。变化也是一种创造,使对象脱离自然形态,成为更加完美的艺术形象,使画面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学习风景装饰画的变化方法之前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有哪些变化方法?你们认为应该如何对一张单纯写生的风景画或风景图片来进行变化,使它成为一张装饰画?引出风景装饰画的常用变化方法有五种:(1)省略法;(2)添加法;(3)变形法;(4)求全法;(5)解构法,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学习这几种方法。

  (1)省略法:省略法就是将自然形态的素材变为装饰造型的基本前提,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物象,首先应做的就是对这些素材删繁就剪、提炼慨括,在简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刻画处理。 将复杂的形象简化到最低限度,绝不是简单的形式追求,而是装饰的需要。简化后的形象要达到单纯而不单调,有时还需要同时使用多种其他的装饰手法,如变形法等。

  (2)添加法:添加法需要在省略简化的基础上进行,是在画面形象经过简化的外轮廓中添加纹饰,目的是加强和突出主题和寓意,使画面更加丰满、装饰性更强、意义更深刻。可以添加与形象相关的肌理,使形象更美。也可以在主体形象后面添加抽象的点、线、面或其他图形,使图案具有层次感。

  (3)变形法:变形法是装饰造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表现手段,变形指改变对象的视觉形态。有意识地通过夸大、缩小、弯曲、伸长等表现手法,去改变对象的正常形状及比例。通过变形表现出来的形象,会在结构、形体、比例、肌理等方面突显新颖、奇特,将美好事物的细节、特点夸大并表现得淋漓尽致。夸张是一种整体感受,把物体最具特征之处提炼并演绎,使长的更长,弯的更弯,虚处更虚,实处更实,有疏有密的地方节奏更加紧密,以此摆脱自然状态中的松散无序。

  几何化法是一种抽象夸张的方法,就是以几何形慨括自然形象,使其规则化、几何化、装饰化。这是最易于掌握的'变形方法。几何形归纳的变化方法可以帮助画面形成秩序感,同时几何化的元素具有较强的装饰性。点、线、面几何化图案的组合是画面最大的特征,几何化使画面具有抽象性和想象力。

  (4)求全法:装饰图案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不受时空位置的约束,可以自由的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愿望,在图案表现中求全求美,是为求全法。求全法常常把违反常规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其具有美好寓意。如将春夏秋冬四时之花同时开放在一个花枝上,寓意四季完美;把各类花卉最美的特点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世间没有的花来,表达人们向往美好未来的愿望。

  (5)解构法:解构法类似于构成中的打散重构,也可以把它叫做剪拼重组。自然界中的物体经过归纳、提炼、慨括处理之后,根据主观意图,可以将它分割移位,然后再根据一定规律重新组合,称之为解构法。使用这种方法创造的艺术形象往往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想象,源于自然又超越于自然。

  在这个环节中展示周庄的风景摄影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江南水乡的秀美景色更好的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风景装饰画的构图特点。

  (一)多视点景物组合构图;

  (二)平视体构图;

  1、平行构成:构成画面的结构线均是横平、竖直的平行线,景物排列整齐、端正,具有平静、安宁的艺术效果。

  2、弧线形构成:将平视效果的景物以s线、弧线或波浪线等曲线穿插分割,构成画面的迂回曲折和纵深感,自然、活泼富于变化。

  (三)立视体构图。让学生一目了然的得到信息,并能自己体会出装饰画和风景照片的构图不同,在老师的提示中得出结论。明确装饰画的构图方法及特点。

  作业内容

  以风景为主用简化法、添加法和夸张法综合进行变化,构成一幅美丽的装饰画。

  教学反思:

  装饰画的绘画题材和手法有很多,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老师不可能将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只能起到一个引导作用。通过这堂课能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景致,在创作过程中善于抓住风景的主要特征,删繁求简,掌握风景装饰画构图、造型的设计规律以及各种变化技法,并能将其绘画成自己理想的画面,由此而热爱绘画,为将来的高考打下基础,就达到了本课的目的。

说课稿 篇6

  【活动设计】

  《小老鼠和泡泡糖》是一首幽默、诙谐的乐曲,形象突出。它分为AB两段,A段表现小老鼠走,B段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A、B两段融合在一起较好地表现了小老鼠可爱、调皮的有趣形象。因此,设计本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游戏情境,熟悉乐曲,用自己的动作、姿态结合音乐去表现小老鼠、泡泡糖这些来自生活的又比较熟悉的对象,从中体会音乐游戏的快乐,感受音乐的魅力,丰富情感体验,提升艺术表现力。同时,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导向作用。根据4—5岁幼儿的特点以及他们的表现欲望,根据中班幼儿艺术活动的目标,结合新《纲要》中艺术活动的目标,从而把本次活动的目标确定为:

  1、尝试用有节奏的语言、动作结合音乐大胆地表现小老鼠走、拉泡泡糖的可爱形象。

  2、在表演中体会音乐游戏的快乐,并从中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有玩过泡泡糖的经验、音乐、PPT。

  【重点难点】

  1、能结合音乐有节奏地学小老鼠走。

  2、大胆、夸张地表演拉泡泡糖。

  【活动教法】

  新《纲要》艺术领域指导要点中指出: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根据幼儿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积极创设语言环境、游戏化情景,大胆充分地运用丰富夸张的肢体语言去感染幼儿,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针对这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活动过程中应用了故事法、游戏法、示范法、发现法、问题法、激励法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活动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引导、提示,让幼儿积极地参与模仿,愉快地参与游戏,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去创编动作,并指导幼儿根据音乐的节奏,用有节奏的语言和动作,帮助自己表演。

  【活动过程】

  一、暖身活动。

  谜语来导入整节课堂,活跃氛围,让幼儿首先拥有一份愉快的心情。此环节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还为解决第一个教学难点做了铺垫。

  二、欣赏故事《小老鼠和泡泡糖》

  韵律活动就是用有节奏的动作、姿态结合音乐去表现音乐形象。首先,教师用故事导入法,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姿态将一个有趣的故事展现给孩子,让幼儿对将要表现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引起了幼儿的注意力。

  三、随音乐玩游戏:小老鼠和泡泡糖。

  在幼儿的注意点上,教师一句“现在,我们就变成这只可爱的小老鼠,一起到草地上看热闹去吧!”随即引发了幼儿的表现欲,满足了幼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并初步完整地感知了音乐。

  四、探索A、B段动作。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之一就是在A段音乐模仿小老鼠走的有趣动作,因为音乐是三拍子,又比较快,这给孩子的表演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们采取了运用语言线索的对策帮助幼儿记住动作,为A段音乐配上了“小老鼠,东跑跑,西看看”的儿歌,以此来解决教学障碍。同时,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这个动作,提问“小老鼠说到哪个字的时候停下来看的?”把动作进一步细化,活动的重难点之二是对B段音乐拉泡泡糖的表演,教师有意识地让幼儿观察教师、同伴手、面部表情的变化,引导幼儿怎样用夸张的动作表演用力拉泡泡糖,同时,为了避免拉泡泡糖动作的单一,引导幼儿对泡泡糖到处粘的现象进行大胆创新动作。在A、B段动作的探索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模仿、思考、相互学习,从徒手练习到配乐表演,逐步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遵从了循序渐进和启发开放的原则。

  五、完整表演。

  在完整表演的过程中,每一遍表演教师都给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知不觉中幼儿提高了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在表现音乐形象的同时,在心理上获得了极大的宣泄的满足,把活动推向高潮。在活动中,结合了环保教育,幼儿在表演的同时,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活动虽然结束了,但从中还可以延伸出更多具体的环保主题,生成更有价值的系列活动。

说课稿 篇7

  探究三角形这堂课其实就是重点解决三角形按角分类三种三角形的认知和探究。在实行教学方法时,我实践探索运用了hands on的形式。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我在设计课程方案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分一分,猜一猜,画一画活动,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在此我来说说我的备课设想

  (一)问题——在生活中生成

  在杜威“做中学”理论中有这么一句话:“经验和自然相互联系”,从而可知做中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景,使生活问题(材料)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沉,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就是我这堂课的引入——激趣。

  课一开始我创设了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从而促使学生后面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问题——在探究中解决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学生自行探究知识就应该从问题开始。因此,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鼓励他们去想,去说,去做。

  这堂课我就在探究问题中设计了四个环节

  1.表1 让学生自主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问题产生

  2.表2学生合作辨别三角形三个角的情况——初步探究

  3.表3 学生根据表2自己的发现,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感悟

  4.用小棒搭三角形 学生自己质疑,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证明——领悟,问题解决

  (三)评价——在做中体现。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最后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评价。——也就是表一中的我的收获。

  同时在这堂课的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展现做中学。

  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而课堂“活”起来才能展现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显示学生的虎虎生气。要“活”必“动”,“动”了必“活”。

  多感观地“动”。即嘴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

  嘴动。嘴巴是表情达意的小喇叭,所有得人心思想,观念,感情都要通过它来传送。课堂上我让学生尽情地读,说,议,问。要创造让学生发问的机会,培养对问题寻根究底的精神。

  耳动。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眼动。学会观察,能有顺序地观察。

  手动。课堂上,我们尽量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让他们主动地独立地获取知识,锻炼能力。一项研究表明:“人对知识的吸收,如果仅是听,看,加起来只能吸收5%,如果动手的话则能达到90%以上。”所以在习题中,我设计了画一画的环节,让学生分割正方形。

  脑动。也就是让学生的充分思考。在猜一猜这个环节,我就让学生体会到考虑问题要全面。

  以上是我的点滴感受,还望能得到在座各位专家和同行的斧政。

说课稿 篇8

  我班会说课的题目是《好习惯伴我成长》,对象为四年级学生。这节课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确好习惯的重要性,知道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好习惯的目的。

  根据学习目标,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板块。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首先,我提出这几个问题:1、教师、医生、学生的工作是什么?2、学习本应是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为什么对于一些同学是件困难甚至痛苦呢?3、什么是习惯、学习习惯?

  组织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初步懂得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从而深入思考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不良的学习习惯对于我们的成长会有哪些影响。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不良的学习习惯对于我们的成长会有哪些影响的深入思考。为进入第二板块作铺垫。

  二、聆听故事,懂得习惯的重要性。

  讲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故事情节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思维和想象。我着重推荐以下两个故事:毛泽东小时侯非常喜欢读书,为了锻炼自己能集中精力做事情,他专门来到城门洞读书。城门洞是交通要道,路窄人多,各式各样的人来来往往,谈论着各自的话题,奇人新事特别多。毛泽东端着书本,目不转睛地盯着书里的文字,无论身边发生什么情况,他都毫不动心。刚开始的时候,看来一会儿,毛泽东就有点坚持不住了。但后来,凭着顽强的毅力,他每天都强迫自己比前一天多看10分钟。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专心致志的好习惯了。由于他专心读书,知道的事情特别多,小伙伴们都叫他“万事通”,长大以后,毛泽东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小时侯的鲁迅也很贪玩,常常迟到。有一次,鲁迅又迟到了。上课的'老师很生气,严厉地教育他们,没有早到校的好习惯,没有勤奋的好习惯,是永远也没有出息的。鲁迅听了以后,感到非常难过。他回到座位上,用小刀在课桌的左上角刻下了一个醒目的“早”字。从此,鲁迅读书再也没有迟到过,也因此养成了勤奋的好习惯,后来成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本活动的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听故事,从中受到启发。让好习惯坚持下去,让坏习惯变成好习惯。

  三、情景剧表演,找出学习样板。

  小品中有哪些错误,正确的品行习惯应该是怎样的?让学生自由发言。 情景剧表演让学生自主参与,感染力强,营造出一种催人上进的教育氛围。很自然孩子们就找到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宣读倡议书

  这一版块我准备带领同学们一起宣誓,激发学生们养成好习惯。

  五、总结本课。

  同学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成功的基础,但一节课不可能把好习惯展现的面面俱到,在以后的班队会中我们还要坚持开展此项活动,我希望通过今天的队会,同学们能够取长补短,改掉自己在学习生活品行以及其他方面的不良习惯,争取做一名百分百合格的小学生。老师期待着!

  最后,我送同学们一句名言,结束今天的班会课:

  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冰花》是苏教版语文第一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二篇阅读课文。本文通过写小童对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赞美,表现了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第六条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本课以故事的形式,通过小童的观察和赞美,向学生生动形象地介绍和描写了“冰花”这一自然现象的一些基本特征。文章语言浅显易懂,形象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②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认识冰花的一些基本特征。

  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培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冰花”的优美姿态,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感受冰花的美。

  “他、她、它”的区别与应用。

  4、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1、质疑问难,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对“冰花”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在课前对课题进行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去仔细研读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

  2、观察感受,自主探究。

  课标中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因此在理解“宽大”、“柔嫩”、“丰满”等描写冰花的词语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观察想像、动手实践、对比感受等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培养其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的学习方法。

  3、朗读积累,说话迁移。

  课标中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书上,引导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对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进行记忆,进行积累,然后再启发发挥想像力,照着书上的样子说一说“冰花还像什么?”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各表达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三、说教学程序

  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CAI课件,两种树叶,两朵花,一把小草。

  2、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品读课文,感受体味。

  三、感情朗读,背诵积累。

  四、学写生字,寻找规律。

  五、课外拓展,兴趣延伸。

  我重点阐述一下对本课时教学重、难点突破的教学设计:

  二、品读课文,感受体味。(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导语:同学们,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冰花的一些常识,现在想不想再领略一番冰花那优美的姿态呢?

  1、教师展示搜集来的冰花的图片。并向学生提出观察要求:边看边想像,你觉得冰花像什么?看完后由学生自由地交流,汇报。

  (意图:用美丽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观地感受冰花姿态的优美,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要求,发挥他们的想像力,为理解后面三个比喻句的做好铺垫。)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描写冰花姿态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意图:让学生带着美的感受去朗读美文,更能引起共鸣。“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课文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

  3、当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出示课文句子:“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一定要醒目地显示出来,并在深入理解前读正确。)

  4、接着,教师以“你觉得哪种冰花最漂亮?”引导学生边看图边

  展开讨论。

  重点是理解“宽大”、“柔嫩”、“丰满”的三个词语的意思。

  教师可以这样点拨:①观察想像一下,像什么树的叶子?(梧桐叶、芭蕉叶)对,这些树叶看起来又宽又大,感受了“宽大”。

  ②可以准备一些小草,让学生亲手摸一摸,问问他们“有什么感觉?”感受了“柔嫩”。

  ③准备两朵花,一朵饱满的,一朵干瘪点。让学生比一比,感受

  “哪一朵开得好看?为什么?”因为色彩鲜艳,形状饱满。理解了“丰满”。

  最后指导读好三个比喻句,表现出不同的美。

  (意图:“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所以教师在此环节中,教给了学生观察想像、动手实践、对比感受等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化难为简,生动直观。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此处得到充分地体现。)

  5、教师出示拓展练习,启发学生,“小童的想像力好丰富呀,同学们的想像一定也很丰富,你觉得冰花还像什么?”它像(的),像(的),像(的)。

  (意图:“学以致用”,及时拓展,有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借此渗透比喻句的概念。这个练习要求不能太高,应充分考虑到各各层面的学生,以激发想像为主,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

  5、在感受了不同姿态的冰花后,再引导学生读书,“冰花还美在何

  处?”重点理解“一束束”、“一朵朵”、“晶莹”、“洁白”。这些词语体现了冰花的多,质地和色泽的美。然后指导读好整个句子。

  (意图:这半句是从另外几个角度去描写冰花的,所以也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细心体味去理解,并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6、在启发学生:“看到这样美丽的冰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惊奇、赞叹)然后来学习第一句。还是通过唤起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的感受来理解什么是“惊奇” ?就是“惊讶”、“奇怪”。小童和我们有一样的感觉。接着出示小童的话。指名读。引导喊出惊奇的感觉。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意图:这又是一次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词语的例子,朗读时加上动作更能提起学生们的兴趣,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态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7、在学句的同时,相机学习生字“他”、“它”。

  教师指着句子中的“他”问:这个“他”是指谁?学生说“小童”。教师解释:他是个男孩子,所以用“亻”。紧接着启发学生,“你会不会记‘他’字?”学生肯定会用上一课中的“她”来记忆,教师抓住切入点,再追问下去:“文中‘她’是指谁?”学生异口同声“大海”。教师点拨:作者把大海比作妈妈,妈妈是女的,所以用“女”字旁。教师再指着句子:“它”在课文中是指谁?学生答:冰花。师:冰花是人吗?生:不是。师:所以用在除人以外的事物上的是“宀”宝盖头的“它”。

  8、出示练习,及时巩固。

  选字填空:

  她他它

  (1)()是我哥哥。

  (2)妈妈拿着()的书,走进了房间。

  (3)()是一只可爱的小猫。

  (意图:随课文识字,可以将字的音、形、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三个字是本单元识字的难点,把它们放在课文中,结合所在的句子,利用得天独厚的现成的语言文字环境来,将字音和字形相结合着来理解,直观生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及时练习,巩固加深,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9、齐读全段

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进行各种设计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对图形变换的要求,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观察对三种变换进行再认识,再理解,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会利用变换进行图案设计。

  (2).解决问题

  进一步应用所掌握的三种变换及其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

  学生经历作图设计、知识应用和内化等数学活动,从中体会到数学的生动、灵活,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数学应用生活当中。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对图形变换形成知识体系并应用,难点是应用三种变换及其基本性质灵活的解决有关问题。

  学情分析

  平移是学生初一学的,轴对称是初二学的,旋转是初三学的,现在放到一起复习,学生肯定有知识遗忘或应用无处下手的现象,所以要引起学生的回忆和兴趣,帮助他们形成知识体系,还要经过练习、总结形成能力,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动脑。

  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1).贴近生活,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感悟学习.

  (2).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任务思考学习.

  (3).开放课堂,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创新学习.

  2.学法分析

  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填一填,测一测,动一动、讲一讲等活动;自主观察,自我检测,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互动合作、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让学生充分理解图形变换和基本性质,并会在实践中应用。

  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流程图

  活动1 活动2 活动3 活动4 活动5

  合作交流

  展现自我

  知识回顾

  自主复习

  欣赏图片

  展示设计

  自我检测

  小试牛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B

  A

  生活 数学 应用

  通过这五个活动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

  活动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欣赏生活中有关图形变换的图片,(多媒体展示)教师启发学生里面蕴涵着什么数学知识,由学生观察得出,都是由一个基本图案经过平移或轴对称或旋转变换形成的,由此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2 知识回顾,自主复习

  动画演示三种变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引起回忆,由学生自己在学案上填一填,小组交流后再师生对照答案,及时改正错误、解决疑问,教师要总结:这三种变换都是全等变换。这个过程教师不是包办代替者,而是引导者,合作者,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活动3 自我检测,小试牛刀

  图形变换问题是近几年的中考热点之一,主观题、客观题都有,出题一般立意新颖,变化巧妙,所以我挑了4道出的.比较巧又简单的小题,让学生作一个自我检测,通过独立动手动脑初步应用三种变换及其基本性质解决问题,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树立进一步学好知识的信心。

  活动4 欣赏图片,展示设计

  因为是复习课,学生有图案设计的基础,所以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设计,剪贴,在课上展示,并标上自己用到了哪些变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意识,更深的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美无处不在。

  活动5 合作交流,展现自我

  小组解决两道中等难度的题,提倡多种解法。先个人深入思考,再小组交流,找到不同解法,最后由一些同学来当一当小老师,教师总结:第一题一种方法是利用平移前后两个图形的面积不变,一种方法是先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差,再利用平移前后的对应边平行且相等,结合相似求出三角形的底与高。第二题是先把结论转化为两条线段的和与差,再利用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结合正方形的知识去证需要的全等。这里要渗透应用意识和转化思想。

  最后由教师总结图形变换题型的应对策略,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运用提高,继续努力。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哈姆雷特说课稿01-19

《金子》说课稿01-20

《琥珀》说课稿01-20

《鲸》说课稿01-20

浪花说课稿11-11

团圆说课稿11-11

傣族说课稿11-11

抱抱说课稿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