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范文汇总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的计算是本册教学的重点。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10以内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不同,这里以十为计数单位。例如20+10,计算时想2个十加1个十是3个十,就是30。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
3、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在这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剖析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1、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
2、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3、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掌握。
三、说教法。
1、“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在教学中,借助带同学们去看花生动情境,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
2、在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时通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显示不同算法,体现了《标准》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的理念。
3、练习以学生喜爱的游戏、比赛形式进行,淡化“练”的痕迹,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四、说教材和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创设了看花的情境,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课程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体验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那老师就带你们去花园逛逛吧!可是工人叔叔说你们要是想去的话必须闯过两关。大家有信心吗?好,请看……
1、出示复习题。
师:大家真的是好厉害呀!过关了。请跟老师进花园欣赏吧!
2、出示各种漂亮的花。
师:现在花园里又运来了一些花,想看一看吗?
3、出示例1。
(设计意图:创设带同学们去看花的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欲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探究新知。
1、看着这些花,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请同学们说一说。
2、你能自己提出不同的问题吗?(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4、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要想知道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怎样列式计算?指名回答。
板书(10+20)谁还有不同的算式?板书:20+10。
10+20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出来的?请每组的几个同学讨论(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优化算法。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
7、全班交流汇报。
8、继续探究。
师:有一位小朋友要买10盆,同学们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名回答。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还有多少盆紫花?
原来有30盆紫花,买走了10盆。想一想,要算还有多少盆紫花,怎样列算式?
板书:30-10=20
你怎么知道30-10等于20给你们组的.同学说一说。(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在花园中欣赏花的情景中,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了多种数学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再相互交流,这种安排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留给学生探索、思考、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运用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的方法,得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标准》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六、巩固延伸 。
1、接力赛.(学生竖行排列,第一名同学得出结果,告诉第二名同学继续计算.)
20+60→( )-30→( )+50→( )-40→( )+10……
2、帮小熊改错.
90-20=7( )50—30=80( )
40+1=50( )30+20=10( )
3、邮递员送信.
在黑板上贴出小猫、小象、小熊猫、小猴四个信箱发给学生一张口算卡片,根据得数放入正确的信箱.
20+20 50-20 10+40 60-40 40-10
30+30 90-40 80-10 30+10 10+50
(设计意图:将“枯燥”的计算练习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出现,淡化了“练”的痕迹,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同时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七、 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些什么?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月球之谜》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 “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月球相关的知识,展示月球神秘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奥秘的兴趣;同时积累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教学目标分析】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秘、探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4、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哪些不解之谜。
难点:
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法学法设计】
1、教法:针对教学内容,我打算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从图中理解体会,教师通过“教、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以情景教学法、美读感悟法、质疑问难法等方法激发兴趣,使其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学法:读读、划划、议议、说说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
【教具使用】
1、课文插图,月球表面及能表现出月色皎洁、清幽的图片,乐曲《春江花月夜》、《弯弯的月亮》。
2、有关月球奥秘的图文资料。
3、学生收集的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
4、媒体资源:教学演示课件《月球之谜》。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导语:茫茫太空,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
2、(出示能反映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图片)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激起无穷的疑问。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就曾问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今天,我们面对着这散发着冷冷清辉的明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她吗?(及时肯定鼓励,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3、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都是民间传说。人们多想登上月球,去解开心中的疑问。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板书课题)。
4、点击课件主页中的登月图片,观看人类登上月球相关视频。
听范读,整体感知,再自读课文。
1、听课文范读。
2、提出自读要求:
画出生字新词,练习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画出课文中列举的月球上有哪些难解之谜。
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结合上节课搜集的资料和小练笔,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猜想。
组内交流
1、小组长设计形式,检查组内同学的生字、生词认读情况和课文朗读情况。
2、组内同学交流所画出的月球之谜。
3、讨论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关于月球之谜的猜想。
全班交流
1、各组选派代表或组员接读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朗读的正确、熟练程度,其他小组注意对生字词的正音。
读一读:
悬挂 遐想 奥秘
努力 细菌 水藻
一项 估计 土壤
2、学生汇报
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
月球是从哪儿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等等。
3、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1、对某一未解之谜感兴趣的同学结为一组,大家共同猜想谜底。
2、据老师提供的“资料袋”展开讨论,组内成员分工,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提供的资料,供参考)
a、课后“资料袋”
(1)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地球上6公斤重的东西,到月球上只有1公斤了。在月球上,人只要稍微用力一蹬,就能蹿起很高,如果在那儿跳远或跳高,可以取得比在地球上好得多的成绩。
(2)月球表面布满了无数大大小小的`环形山,一些杰出的科学家的名字被用来命名大的环形山,其中有四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他们是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
b、月球起源之谜:
目前,人类关于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种假说:月球被捕获说,地月同源说和地球分裂说。到目前为止,三种假说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因此产生了第四种假说──“月球──宇宙飞船”说。
c、月球年龄之谜:根据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可以测定月球的年龄。经分析发现,与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相比,月球岩石99%年龄更长。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月球岩石年龄为53亿岁,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有些科学家提出,在地球形成之前,月球早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d、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氮-3,并运回地球,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
3、举行月球奥秘发布会。
a、各小组选派代表有感情朗读本小组感兴趣的月球之谜,力争通过朗读激起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
b、派中心发言人有条理地说清本组对月球之谜的猜想。
c、听了其他小组的发言,你们对月球又产生了哪些疑问?
4、想一想,说一说.
假如30年后你登上了月球,你准备去做什么?
积累古诗句,感悟文化内涵
古往今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各样的情感,有数不清的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音乐绘画。下面,就让我们在《春江花月夜》这首名曲中,把自己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月亮的名句写在黑板上。(学生书写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结束语:
人类虽然登上了月球,但并没全部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月球上的无穷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感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上网查资料,去进一步了解月球。
【板书设计】
【教学时间设计】
l 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5分钟
l 听范读,整体感知,再自读课文。5分钟
l 组内交流。9分钟
l 全班交流。9分钟
l 合作学习,探究问题。8分钟
l 积累古诗句,感悟文化内涵。3分钟
l 结束语 1分钟
说课稿 篇3
《看电视》是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课由一幅图、一首儿歌组成,其指导思想是通过看图辅助学生理解诗的大意,通过诗歌帮助学生认识生字,体现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词学句意图。
根据新课标要求1、2年级能使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本册使学生认识550字,掌握其中250个,每课认字13个左右。
【教学要求】
1、知识思想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14个字,会写6字。
2、情感方面: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能力方面: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字,
【教学难点】
辨认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受到教育。
那么,采用什么方式完成识字,突破难点呢?
在教学过程中,我确立了以学定教的思想,借助图画,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同时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尝试、谈话,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这样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依据本课的教材特点,教学中突出在玩中学乐中学,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注重教给孩子识字方法,使学生学会识字,这也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猜谜揭题:我首先,以情激趣,“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猜谜语,好不好?”这样做其目的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初步感知:新课标要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我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感知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然后小组互相请教,解决疑难。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学会什么,有哪些是不能解决的。突出了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朗读感悟:为了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依据教材特点,体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字学词的教学理念,结合诗句进行教学。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说说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先同桌读,在小组读,说说奇妙在什么地方?联系自己家的情况,用“因为……所以……”造句。这样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4、巩固阶段: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我采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玩“摘果子”的游戏,看谁摘的果子多,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5、课堂练习:我设计四人小组开展词语接龙比赛,看哪组的词语最长。体现了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以及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融合沟通。
6、实践活动:给爸爸妈妈做一件事,谈谈感受。
7、指导书写。
【板书设计】
看电视
奶奶京剧
爸爸足球换频道
我
妈妈音乐舞蹈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设计。因而根据本科教材的特点和《标准》的要求,制定以下目标:
课时目标:1.认真阅读课文,能说出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燃火柴以后,她看到了什么;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认真阅读课文,能跟同学们一起讨论课后的三个问题;
⑵能找出课文中使自己感动的地方,并且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说教法、学法
传统的教学结构,局限于实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近期目标,而现代化教学结构的目的,在有效地实现此种近期目标的同时,更追求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增进民主和竞争意识的远期教学目标,实现知识教育和发展教育的双重价值,为此,本课教学主要采ó ;自学求索型 ;的课堂结构,并辅以“情境教学法”。
1.自学求求索型,课堂结构:
课堂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学生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说”和“思”,变少数人的发言表演为人人参与的主动学习。
2.情境教学法
崔峦同志说过:“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三.说程序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导入语:〔出示小女孩死去的图片〕同学们,请看这张照片:在新年的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一位小女孩坐在墙角里,她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但是她已经冻死了,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如果你发现了她,你会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你们真有爱心、同情心,但是在十九世纪的丹麦,就在这小女孩去世的第二天清晨,当时也有人发现了她,请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出示句×;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在学生谈感受时,老师相机介绍背景〕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过渡语:就在人群中,有一个人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同情小女孩,他通过自己的想象写下了一篇童话故事……(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你们愿意再一次快速地读课文吗?读后还要有话要说:
〔投影题目〕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火柴后,她看到了什么?你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学生个体--小组--汇报〕
板书:现实:寒冷、饥饿、没有欢乐、没有爱
幻想:火炉、烤鹅、圣诞树、奶 奶
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些幻想?
小结: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晚上又冷又饿,极度孤独,无家可归,于是就在临死之前产生了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幻景,而她做了什么,想到什么有谁知道呢?这些只是作者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想象,是符合当时的情况的。我们写作文,也要学习这种方法,在把事实写清楚的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想到的也写下来,使更具体,更感人。
三.理解课文,分层达标
过渡语:作者寄予对小女孩无限的同情,这在课文中充分体现了出来。中有许多让我们感动的句子,〔出示学法〕其中有一些最能体现小女孩生活悲惨的,你们愿意把它找出来,再通过感情朗读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读课文--找句子--谈体会--感情读)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a.她敢从成把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
(她不敢擦火柴,因为要靠卖火柴来维持生活,而且爸爸知道了会打她,“终于”一次说明她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实在是冷得支持不住了。)
指导朗读:读出矛盾的语气。
b.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温暖”是擦燃火柴后给小女孩带来的感觉;“奇异”看出小女孩处于饥寒交迫的极度虚弱中,从真实的感觉逐渐变成了幻觉的状态,因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幻想。)
指导朗读。
c.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赶紧”、“一大把”可以体会到,小女孩见到奶奶时的心情是多么激动,留住奶奶的心情是多么急切。)
指导朗读。
d.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就是死亡,就是离开这个世界。这句话说明,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痛苦;死了才能摆脱寒冷,摆脱饥饿,摆脱痛苦。可见小女孩十分可怜和悲惨,可见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指导朗读。
e.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板书:悲惨结局:冻死了。)
(“两腮通红”说明小女孩时冻死的; “微笑”说明她死时没有感到痛苦,是在幻象的幸福和欢乐中死去的。幻想和现实,死亡与微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其悲惨,引发人们的同情。)
指导朗读。
f.“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
(从人们淡淡的话中可以看出人们并不关心小女孩。)
指导朗读。
g.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第一个“幸福”:小女孩临死时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
第二个“幸福”: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
真正含义是受罪与死亡,透过这两个“幸福”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悲愤心情,感受到她对劳苦人民给予的深深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
指导朗读。
四.小结结束
小结语:(与板书结合)从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也确实体会到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大家对她的同情。有一位叫刘倩倩的同学读了这个催人泪下的童话故事以后写了一首诗,获得国际儿童诗金奖,原因是她富有爱心,写得感情真挚,值得读一读,请大家也来感受一下。(幻示)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妈妈给我两块蛋糕,
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爸爸给我穿上棉衣,
我一定不把它弄破,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哥哥给我一盒歌片,
我选出了最美的一页,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晚上,我把他们放在床头边,
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
把棉衣给她挡风寒,
在一块唱那最美丽的歌。
你们想知道她是谁吗?
请去问一问安徒生爷爷,
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现实:寒冷、饥饿、没有欢乐、没有爱
幻想: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悲惨结局:冻死了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79页例9、练习二十。
2、教材简析。
“工程问题”是研究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个数量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学问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工作问题的思路相同,仍是工作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这是工程问题的基本特征。从教材安排上看,由准备题、例题、做一做和巩固练习的构成,题量较大,不仅要求学生能求工作时间,还要能求部分工作量。教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学生解答比较简单的工程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尝试、探究、猜测、合作交流等能力,渗透数学的应用意识。
4、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1)、教学重点:
掌握工作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2)教学难点:
为什么将工作总量抽象为单位“1”,建立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的对应关系。
(3)教学关键:
掌握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会迁移运用,组建新的认识结构。
二、说教法、学法
1、在教法上主要是采用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适时地“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师生双边活动产生共鸣,和谐发展。创设情境,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培养数学意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问题—探究—应用”的学习过程。
2、在学法上要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主动构建数学知识,逐步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出示两道复习题,让学生回答后,概括出基本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探究新知
(1)让学生弄清题意,理解数量关系。
(2)独立思考,学生自己列出算式。
15
1
10
1
(3)合作交流。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生要充分展示解题思路。①30÷(30÷10+30÷15)②1÷(-+-),学生进行讨论,把“长30千米”去掉,又如何解答?把题中谁看单位“1”?甲乙队的工作效率又怎样表示?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让学生共同帮助来发现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4)反馈评价。
四、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2)练习二十第1题。
五、总结
学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2
《工程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责任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79页例9、练习二十。
2、教材简析。
“工程问题”是研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个数量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学问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工作问题的.思路相同,仍是工作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这是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从教材安排上看,由筹备题、例题、做一做和巩固练习的构成,题量较大,不仅要求学生能求工作时间,还要能求部分工作量。教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剖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3、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工程问题的构造特点,控制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学生解答比较简略的工程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尝试、探究、猜测、合作交换等能力,渗透数学的利用意识。
4、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症结:
(1)、教学重点:
控制工作问题的构造特点和解答方法。
(2)教学难点:
为什么将工作总量抽象为单位“1”,建立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的对应关系。
(3)教学症结:
控制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会迁移运用,组建新的认识构造。
二、说教法、学法
老师创新教学的平台,介绍教育及教学研究前沿动态,讨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践研究和理论研 究中的各类课题和观点,探索最佳学习之方法,交流个人学习的心得,
1、在教法上重要是采用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适时地“引”来激发学生自动地“探”,使师生双边活动发生共识,协调发展。创设情境,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亲密与现实生活的接洽,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自动地参与,从而培育数学意识。关注学生的自主摸索和合作交换,让学生经历“问题—探究—利用”的学习过程。
2、在学法上要激励学活泼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自动构建数学知识,逐步由“学会”向“会学”改变,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出示两道复习题,让学生答复后,概括出基本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探究新知
(1)让学生弄清题意,理解数量关系。
(2)独立思考,学生自己列出算式。
(3)合作交换。在独立思考、自主摸索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换,学生要充分展示解题思路。①30÷(30÷10+30÷15)②1÷(-+-),学生进行讨论,把“长30千米”去掉,又如何解答?把题中谁看单位“1”?甲乙队的工作效率又怎样表示?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让学生共同辅助来发现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4)反馈评价。
四、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2)练习二十第1题。
五、总结
学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相似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二、 说学情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 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本文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四、课时:一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结合课件)
(一)导入语(屏显“嫦娥奔月”图和“万户飞天”图)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自主学习(屏幕显示)<依据自主学习原则>
1、了解通讯 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2)完整性。 (3)评论性。
目的:了解通讯自身的特点。方法:边读边划。
2、词语积累 (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耸入云天 扭转乾坤 一鼓作气 不同凡响
翌年 横亘 酝酿 尘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书。
(三)合作学习-----教师质疑,学生讨论。<依据合作学习原则>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屏幕显示)
目的: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2)梳理主体部分: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记叙顺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情感目标)
(3)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的双重含义(屏幕显示)
(四)分析与探究<依据探究学习原则>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谈谈本文的结构特. (屏幕显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结构特色。
(3)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目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本文的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很清楚,是大家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它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
六、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直线和平面垂直”是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下)第九章第四节的内容,是直线和平面相交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是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位置关系;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并概括出来的数学概念。 直线和平面垂直是两条直线垂直的发展,是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基础,所以是立体几何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内容。同时还是空间对称性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感知并确认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会用线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证明简单命题;
能力目标:培养类比、转化、归纳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合理推断能力和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线面垂直关系的研究中,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线面垂直的定义和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线面垂直定义的理解;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理解。
教学关键:类比转化数学思想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本节主要采用观察发现、问题引导、类比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
2.教学手段
教具教学及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教具教学使数学图形与几何模型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师生提供更为丰富和直观的教学材料。同时还可适当分解空间想象的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法指导
观察、概括、总结、归纳、类比联想是学法指导的重点。让学生观察、思考后,总结、概括、归纳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为了加深知识理解、掌握和更灵活地运用,运用类比联想去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网络,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这样,可以增进热爱数学的情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和形成新的学习动力。
四. 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Ⅰ、复习引入 设置情境 Ⅱ、联想类比 建构概念 Ⅲ、拾级而上 归纳定理 Ⅳ、技能演练 应用巩固 Ⅴ、回顾反思 小结作业
(二)教学程序
Ⅰ、复习引入 设置情境
空间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见到最多的直线和平面相交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设计目的:复习不仅是知识的回顾,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脉络,从实际生活提出问题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Ⅱ、联想类比 建构概念
共面垂直
类比: 线线垂直
能否将线面垂直问题转化为线线垂直问题?怎样给直线和平面垂直下精确定义呢?
设计目的:通过与线线垂直概念的类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同时渗透类比转化思想,不仅使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观察右图试给出线面垂直的定义
直线和平面垂直:
如果一条直线a和一个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则称直线a垂直于平面α,记作: a⊥α
直线a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a的垂面,垂线和平面的交点称为垂足
Ⅲ、拾级而上 归纳定理
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1:如果一条直线和平面的一条直线垂直,此直线是否一定和平面垂直?
问题2:如果一条直线和平面的两条直线垂直,此直线是否一定和平面垂直?
问题3:如果一条直线和平面的无数条直线垂直,此直线是否一定和平面垂直?
设计目的:问题链的设置,可以更好的揭示定义的内涵,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同时为判定定理的引入作铺垫。通过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
判定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若a⊥m,a⊥n,m∩n=A,m ∩n=A,m α, n α,则a⊥α
设计:得出判定定理后,由学生配合,在黑板上用数学符号把定理表示出来,并作出图形。
目的:通过自然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过渡,培养学生用图形的语言进行表达和思考的习惯。更有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建立和对几何知识的把握。
讨论以下问题:(1)如果一条直线①与三角形的两边垂直;②与梯形两边垂直;那么直线是否与上述图形所在平面垂直?为什么?(2)体会定理中的思想方法。
设计思路:问题1强调了定理中相交的条件,让学生加深对定理的理解,更好的接受、确认定理。问题2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感受数学思想。
Ⅳ、技能演练 应用巩固
例1 求证: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方法一 线面垂直的定义
方法二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设计目的:采用师生共同分析的方法,由学生口述证明方法,教师板书并规范证题格式,最后指出该结论可作为定理使用。通过学生回答关注学生表达, 通过教师板书体现示范功能。
例2 在正方体ABCD-A’B’C’D’中,求证:BD⊥平面ACC’A’ .
设计目的:例2源于课本,以本为本,由浅入深,体现梯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演-提供范例,规范解题格式;演-设置平台,促进讨论交流;演-指导学法,提升思维层次.
平面中,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过平面α外一点A向平面α引垂线,则点A和垂足B之间的距离叫做点A到平面α的距离。
过平面α外一点A向平面α引垂线,则点A和垂足B之间的距离叫做点A到平面α的距离。
在空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平面垂直。
在空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和已知直线垂直。
Ⅳ、技能演练 应用巩固
练习:书P23练习1,2,3
设计目的:练习由学生板演,与例题呼应,练,提供了反馈素材,关注了学生表达,完善了认知结构。体现教与学的一致性。
Ⅴ、回顾反思 小结作业
小结 1、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思路:学生的回答不尽统一,但能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发展,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
作业
1、阅读课本,整理课堂笔记;2、书P28习题2.3 3、预习线面垂直的性质4、(探究题)证明:在空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平面垂直。
设计理念:作业分多形式、多层次,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并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五. 说明和反思
(一)设计说明
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强调学生的品德、思维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重视讨论、交流和合作,重视探究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过程反思
反思促使我们学习,学习促使我们进步。
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有意地设计了一些铺垫和引导,既巩固旧知识,又为新知识提供了附着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蕴涵着化归思想、类比思想,设计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思考、掌握方法,从注意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采用了传统教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机结合。
借助多媒体显示传统教学中难以显示的动态图形变换,分解了空间想象的难度,借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动画演示代替不了学生动手画图,能够让学生想象的,就不应通过动画变成直观,能够让学生动手实践的,就不应通过动画去演示,所以课件在本节辅助教学的同时传统教法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希望能把二者完美的结合起来。
附: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向你推荐一本书》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口语训练课。这篇口语交际主要是训练同学们能把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他人,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是好书,激发读整本书、读好书的兴趣。同时,在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并能正确的进行口语表达与评议,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和一些口语表达能力。由于抑制力较弱,在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胆小、害羞,没有当众大胆、清楚表达的习惯和胆量,并且一些学生从小用方言说话,给学习规范化的语言,培养表达能力造成了障碍。通过这节口语交际的进一步学习,既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应对能力,又能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什么书是好书,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乐意把自己喜欢的一本好书清楚明白有条理地推荐给大家,努力用语言打动别人。
2、创设读书生活情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读书意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3、在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并能正确的进行口语表达与评议,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一本书,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激发他人阅读的兴趣;进行口语交际时,尽量做到语言通顺、连贯;倾听时注意礼貌。
【教学难点】:在推荐的过程中有创意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 名言导入,揭示主题。
同学们,书是我们学习的伙伴,伴我们快乐的成长。关于读书,许多文学家都留下了精彩的名言。下面老师把自己喜欢的一些与大家一起分享。
课件出示名人名言。(出示幻灯片)
(配乐指名读、齐读)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二、创设情境,谈话交流。
同学们,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心灵的成长都离不开读书。我们少年时代大量地读书,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可以终生享用它的利息。在我们将近一年的课外阅读中,老师与大家一起徜徉书海,一起感受了古今中外经典文化的魅力,体会到了其中的`道理;在我们课本的学习中,一篇篇充满人文色彩,语言风格各异的文字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读过的书也在不断增多,这些书中,可能有像《西游记》、《水浒传》那样的古典名著,也可能有像《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那样的外国经典作品。从这些书中挑选一本喜欢的向同学们推荐,就是我们今天口语交际课的话题,齐读课题书。 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你读过那些书?(生自由发言)
三、引导明确何为好书。
1、同学们都知道读书的好处,要多读书,但是我们必须有选择的读书,要读好书。究竟什么样的书才能算是好书呢?
2、学生发言联系自己实际谈看法。
3、根据大家的意见,我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依据学生回答概括如下):(出示幻灯片)
(1)内容健康向上、生动有趣的;
(2)语言优美的,启迪智慧的;
(3)图文并茂,能给人美感的;
(4)富含科学知识的;
(5)教人做人道理的,帮助人进步、发展的;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锻炼他们的能力,使得人人都成为口语交际过程中备受瞩目的主角。)
四、示范引路,探究说法。
1、一本好书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享受。有人说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才更有价值。究竟怎样向大家推荐你的好书呢?我们先来看个范例。(出示幻灯片)
大家好!最近,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名叫《童年真好》,它不但写作者小时候的许多趣事,还有不少的蠢事和尴尬事,特别好玩。还有就是这本书语言很儿童化、生活化,插图形象、风趣,很适合我们看。读着读着,我常常忍不住捧腹大笑,不禁也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些事情来。《童年真好》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童年的短暂,懂得了童年的珍贵。怎么样你不想一睹为快吗?
(情境示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乐于交际,善于交流,使在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听了这位同学的推荐,你认为推荐一本书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2、师生共同概括出介绍、推荐好书的基本方法为:(出示幻灯片)
看来,推荐好书还真得讲究方法呢,要把这些方面说清楚,说明白,才能让你心爱的图书能到更多人的喜爱!
3、学生四人一组或自找交际伙伴,互相介绍、推荐。每小组由一名同学当小组长负责主持,鼓励学生用不同于别人的方式推荐,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交流后相互评价、修正,再推举出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通过对象广泛的口语交际,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在不同场合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面对不同对象,选择恰当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学会尊重别人、善于合作的能力等。)
4、教师巡回检查,进行个别指导。
五、汇报展示,现场推荐
1、同学们,此时你一定迫切的想把你的好书推荐给大家吧!如果经过你的推荐,能够引起同学们阅读的兴趣,那么你的推荐就成功了。好书推荐会现在开始,请大家踊跃展示。
2.汇报展示。各小组的代表以各自不同的形式推荐好书,老师以学生或记者的身份参与,师生互动。(通过协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扩大型互动等多元互动,让学生真正学会用美的语言有条理,用适当的语气、语调与对方交流)
(1)好书自述。学生头戴饰物,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表白”自己,推荐自己,还邀请看过这本书的同学作补充。
(2)小记者采访。两学生分别扮演小记者和新书的作者,“小作者”在回答小记者问题的过程中,适时插入配乐朗读书的精彩片断、展示书的装帧等内容,以引发学生对书的好感和兴趣。
(3)讲故事表演。学生选取书中的一个精彩片断,边讲故事边表演。可一个人独立表演,也可请老师、同学合作。
(4)新书推介会。学生以“营业员”的身份向“顾客”宣传、推荐新书,重点把书的特点、优点、特色说具体、说生动,并随时回答“顾客”提出的疑难问题,力求让“顾客”喜欢,愿意看自己推荐的书。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发挥他们交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丰富多样的交际形式,使得口语交际课生动、活泼、有趣。)
3、小组汇报后,学生自由评价:重点看是否把好书的主要内容或把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说清楚、说明白;另外再看仪态是否大方,声音是否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金子》说课稿01-20
《琥珀》说课稿01-20
《鲸》说课稿01-20
哈姆雷特说课稿01-19
尊严说课稿01-17
《孵蛋》说课稿02-25
《bpmf》说课稿03-25
《左右》说课稿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