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语文说课稿汇总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设计理念
神话故事是我国宝贵的民间文艺瑰宝,让学生爱读、会讲,设法让学生浸润到这种民间文化的氛围中去,从中感悟、熏陶,直至喜爱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我注意让“读”深入课堂,落在实处。我的基本教法就是从感受到领悟再到积累最后到运用”。我设计的基本学法是: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读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课堂上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这一出一进,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手段。
二、说教材分析
《女娲补天》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天突然塌了块,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上山洪爆发,大火熊熊,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炼就五彩石,冒着生命危险将天上的窟窿补好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文章选入课文,主要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为了突出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实际及年段学习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理解课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课文学习的重点是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奉献的高贵品质,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是教学难点。
四、教学流程
基于这样的文本解读和目标拟订,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整个课堂分为四个板块:
(一)谈话导入,引起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聚焦重难点,诵读品味
(四)创设疑问,延伸课外
第一块:谈话导入,引起兴趣
1、谈话导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富有智慧,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像,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一个个离奇的神的形象,女娲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身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了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创造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女娲补天》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补天)
2、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呢,就请大家一起走入这神奇的世界,去了解一下吧!
●教学意图:首先我根据学生喜欢神话故事的特点,设计谈话导入新课,是想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初步感受、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同时把神话故事的`有趣、神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的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其中。
第二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要求后自学,将需要认读识记的词语用文中句子的形式出现,来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指导把句子读正确,随机理解“挣扎”“零零星星”“冶炼”“稠”等词语。
A: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岗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B: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C: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2、解决字词后,分小组朗读课文,读完课文后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炼就五彩石,冒着生命危险将天上的窟窿补好的故事。
完成这一环节后,三读课文,进入第三块的学习。
第三块:聚焦重点,诵读品味
1、女娲是怎么补天的?体会女娲精神的伟大之处,从而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来完成。
2、交流出示:通过讨论,同学们不难找到答案在第三、四两节。
句一:“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a读句子,把句子读正确。
b抓词语细致体会,感受女娲心情之焦急,行动之劳累,结合个体朗读。
(原以为、零零星星、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
预设1:“几天几夜”
女娲忙了几天几夜,在这几天几夜中她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预设2:“找啊找啊”
女娲找啊找啊,她找了哪些地方呀?
c假如你就是女娲,你遇到了那么多的困难,找了那么多的地方,你会怎么想?
d朗读句子体会(多种形式朗读)
句二:“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a找出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表示动作的词,如:找、挖、放、炼、化、装、端、泼等,体会补天的艰辛和女娲的巨大神力。
b抓住“五天五夜”朗读体会时间之长。
c结合挂图理解这段话,进一步体会女娲为补天所付出的艰辛。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的“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d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补天的经过。
e多种形式朗读体会女娲补天的艰辛
●教学意图:女娲为拯救人类,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这个过程是课文的重点。这2小节的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自读自悟。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想法。为学生的思维开发创设空间,为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创造机会。我觉得,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就是要抓住几个词和句来落实,如为了找五彩石,“她忙了几天几夜”“炼了五天五夜”中的“几天几夜”和“五天五夜”,都不光光表示时间,引导学生体会时间之长,女娲心情之焦急,女娲行动之劳累,这几个简单的、并不引人注目的词语,经过一番品味,学生就能感觉到词语中所包含的意思,所蕴藏的情感。当学生在充分的朗读、感悟后抓住了女娲善良、勇敢、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时,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落实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块、创设疑问,延伸课外
1、齐读3、4段
2、小结
师:同学们,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把天补好了。她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么,女娲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神呢?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教学意图:一节课教学的结束决不是给学习活动画上句号。相反地,应该让学生带着问号走出课堂,实现学习的延伸,认识的升华。所以在结束时,我抛下了这样一个问题: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把天补好了。她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么,女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神呢?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材”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学习的延伸。
这样,经过整体的感知和对重点句子、语段的深入体悟,落实了第一课时的重难点后,紧接着在第二课时里我把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作为教学难点,把复述故事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第一块、突破难点,感受神奇
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说一说个人的理解。并着重引导他们理解“传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什么叫“传说”呢?学生可能会说:“传说就是听说的”、“不是真实的”、“是想象出来的”等等,对于这些想法我会及时的给予鼓励,但是此时极有可能在课堂上会出现一种情况,有学生会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童话故事混为一谈。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不能急于纠正,更不能将这三者的区别直接灌输给学生,因此我让学生利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回忆、简单的讲一讲自己学过、看过的神话、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学生可能会想起《盘古开天地》《后裔射日》《丑小鸭》等等,甚至更多课外的文学作品。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从文本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激发他们的自主阅读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在回忆、对比中自主发现这三者的区别。我根据学生的观点进行规范性的总结:
童话故事是将动物、植物等拟人化,经过想象来编成的故事;“神话故事”不是生活中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常常以神仙形象作为故事的主角;民间故事是范围比较广,故事形式也比较多样,可以是人物传奇,奇闻逸事,而且是民间流传的,通常以一定的现实事实为基础而加工创造的。
接着随机引导学生:古人是如何编出这么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的?学生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各抒己见,只要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即可,教师不必去强求固定的答案。
最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总结:古人想象出女娲、盘古、后裔这样的神仙形象和神话故事,说明古人希望有一天人能有战胜自然灾害的力量,还希望人们都能像他们一样具有高尚的品质。
当学生认识到这两点之后,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自然得到了突破。
第二块、复述课文、拓展延伸
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可以独立完整地把故事讲给同学听;可以几个人合作,各讲某些情节,连成一个完整故事;也可以讲自己最感兴趣或最精彩的情节;还可以创造性地改编、续编故事。如有充裕的时间,还可以讲一讲与女娲有关的其他神话故事。
●教学意图: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自主阅读的兴趣,为语文园地的习作练习作好铺垫。
第三块、指导书写
为了避免学生疲劳,我把1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分散安排到了两节课。这节课主要写六个字。注意了写字的质量和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五、作业设计
在安排作业时,除了完成必要的基础知识题外,针对语文园地的要求,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和愉悦的心情来完成任务作业,我要求学生在一、二两项作业中各选一题:一是把今天学到的故事讲给你的亲人听(或者选择讲给你的好朋友听),让他们评评你讲得如何?二是在今天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收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或者收集外国神话故事),准备开一次“神话故事会”。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讲到,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等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我布置这两个任务也正是从这方面去考虑的。同时想通过这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锻炼学生收集材料、自主阅读、表现成果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在出示课题后,针对学生回答女娲补天的过程,我适时板书:造船救人、求雨灭火、找石炼石、补天救人的四个环节,在学生总结女娲的品质时,我随机板书:善良、勇敢、奉献……。
这样板书的目的,一方面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明晰的课文线索,帮助他们复述课文,另一方面也能突出本篇课文体会、学习女娲精神的教学重点。
附:板书设计
女娲补天
求雨灭火善良
造船救人勇敢
找石炼石奉献
补天救人牺牲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衬托了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使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课时分为2课时
第一课时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能读通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第1-4自然段,体会瀑布的美和木雕的精致,并能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目标:
1、学习5-15自然段,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感情朗读课文。
三、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让学生动脑、动口、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3、采用课件演示法教学。课件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
此外,在教学中还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分页标题#e#
四、说学法指导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的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两点: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自读、自悟。
2、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拓展练习,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五、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首先教师谈话导入:小朋友,你曾经到过什么地方旅游?引出到非洲南部游览一番。然后观看瀑布的视频片断,并交流看后的感想。借机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发生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那里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读题,提问。
【本环节的设计,采用课件引入新课,首先课件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从心底喜欢上文本中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让学生提问,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二、初读课文。
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接着教师检查学生的读书的情况,抽读生字卡片、词语,然后让学生分自然段读一读课文,读完后留时间让学生评价。
【本环节让学生初读课文,借此来巩固学生的生字词。而且让学生自读、互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倾听能力。】
三、再读课文,
我以“非洲南部的什么景物吸引了众多游客去观光游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经过交流得出是瀑布和木雕吸引了游客。然后通过“瀑布、木雕又是怎么样的?”请小朋友用()标出来,并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本环节让学生在读读标一标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四、品读课文的重点词句,加深体会。
指名说瀑布是怎样的,边出示:
①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品读这句话,理解“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感情朗读这句话。
然后是指名说木雕是怎样的,边出示:
②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品读这句话,理解“构思新奇”、“栩栩如生”,再出示投影图片,让学生观看。最后感情朗读这句话。
【有了自读和全班齐读做基础,配以图片欣赏,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③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想到朋友的叮嘱,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分页标题#e#
让学生自己读读这句话,再理解“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并进行想象说话,然后播放投影图片让学生观看,再进行感情朗读。
【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联系生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训练。】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欣赏了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美景和精美的木雕,卖木雕的少年又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作业
摘录4字词语
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回答也没有精彩的评价,有一个学生造句:“升旗时,天安门广场上游人如织。”我没有及时点拨判断正误。由于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所以在朗读时没有质的提高。俗化说: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所以还需要我不断地学习,使之变得完美一些。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及教学目标
中国是诗的国度,优秀的古代诗歌如耀眼的群星般璀璨夺目。学习古代诗歌,既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给人以启迪,又能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育民族精神。《咏柳》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彩画,着墨不多,却意境鲜明,耐人寻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咏物诗,通过描写春风吹拂下,柳树的婀娜多姿,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由衷的赞叹,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呈现出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诗歌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情调健康又意境优美,形象鲜明。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柳树的姿态。在诗的后两句,诗人运用新奇的想象,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生动的比喻,形象说明了柳树之所以美好动人的原因。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教学难点:体现在品味诗歌的意境上。
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咏,绦”两个生字,会写“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
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声中披文入情,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
2、诵读法、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准备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学法上我采用合作学习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学习方式,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用于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我将用五个板块的设计来实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初读感知,知人解题;
(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四)指导书写,规范美观。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春天,然后出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把学生引入一个万物复苏、充满勃勃生机的情境当中,紧接着揭示课题,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最后解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营造课堂的浓浓春意,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咏柳第一课时说课稿设计
第二板块: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首先饱含深情的范读诗歌,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感知文本内容。然后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字形记清楚,把诗歌读流利,找出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反复读一读,大致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自主学习后,我利用生字卡,开火车、回音壁等多种方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感受诗人笔下的柳树之美。这样设计使学生自己去独立动动脑,动动口,动动手,在自读自悟、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字词的音、形、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板块: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俗话说,学贵有疑,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质疑问难,我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以“作者为什么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把灵巧的剪刀裁出了什么?”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品析。在层层推进的线索中,以“美”字为着眼点,通过指名读、挑战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美美”朗读,引导学生在诗中透过字里行间寻找美、体会美。通过对“碧玉”、“绿丝绦”等词的反复咀嚼,使学生对诗句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说“碧玉”写出了柳树的嫩绿,多惹人眼呀!有的说“万条”写出了柳枝的茂密。还有的学生说“丝绦”写出了柳枝的轻柔美丽。学生在理解诗意中,真正领会诗中用词的准确与精妙,感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形象之美。其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显示了它的神奇灵巧。教学中,以诗眼“裁”字为突破口,将该字与“剪”字相比较,帮助学生体会到那“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内在意蕴,引发学生想象“春风还裁出了什么?”学生将已有的对春天的认识,在脑海中立刻形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有的说裁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有的说裁出了各色鲜艳的花朵;也有的说裁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还有的说裁出了我们在美好的春光里踢球、打滚、放风筝、嬉戏的笑脸。最后,让学生体会这首诗不仅描写春天的柳树,而且还写出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这一过程,拉近了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古诗的意蕴,使学生体会到春天那万物苏醒,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四板块:指导书写,规范美观
写字是语文课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在阅读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对书写的训练。本课要写的生字“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第一学段“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正确,学生仔细观察哪些字容易写错。我先出示生字然后引导,小朋友们,老师请来了一些小动物,每个动物身上都有一个字,要仔细认一认。如果这些字你都能读正确,写正确,它们就能成为你的朋友啦。第二层次:写美观。在学生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的基础上,我范写,然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进入静心写字的氛围,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丽,体验写字的乐趣。
四、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相机板书下列内容,以帮助学生领悟古诗的语言艺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飞直三千尺喜爱赞美
疑银河
五、说效果
我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看看,想想,说说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语文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雨》有这么一句话万美之中秋为最,那如痴如梦的美景如今也走进了小学生的课堂,下面我就《秋天的雨》一课来谈谈我的教学构想,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
名为写秋雨,实为写秋天。作者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
妙地串起来,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以及各种动、植物忙
碌的情景,描绘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作者使用了多种
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语
言极具美感。教学实践中,我抓住一个“读”字,始终以读为本,使
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在学生读的时候,指导他们
发现文中的写作手法,达到读中感受、读中学习得目的。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2.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雨的奇特、秋景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
1、播放课件,感受景色的美。
2、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3、动情朗读,体会秋雨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秋雨的美,激发对秋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
突破方法:通过激励性的导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秋天的美丽和可爱。
难点: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语言的语言
美。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述秋景,含蓄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通过配画面美读,唤起学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从而解决难点。
四、说教法
创设情境法,指导朗读法
五、说学法
自读自悟,说、思、读结合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课件出示一幅秋雨图)秋天的
雨把秋天装饰得如此美丽,我们上节课已经学过了《秋天的雨》这一课的生字词,也初步感受了秋雨的神奇,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2、生字词复习。大屏幕上是一些词语或词组,让学生既准确又洪亮地读出它们。在这个环节,我特意出示了一些课文中出现的词组,
3、再请同学们回忆: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秋天的雨的?复习课
文结构。
(二)品析课文第2、3、4段,感知内容
1、让同学们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有关于写秋雨的特点的两个词。
根据秋雨的“清凉”、“温柔”两个特点,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时要带着温柔,舒缓的语气读。(个别读、齐读)
2、品读第二自然段,感受秋色
①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让同学们闭上眼睛专心听,用第二自
然段中第一句话中的一个词形容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秋景图。
(五彩缤纷)再让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秋天的雨把五彩缤纷的颜料给了谁?
②学生说出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感情。
重点指导读好银杏叶的句子。
这一句中有一种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从“像”字中看出来,并说出它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最后自由读这一句,再齐读。
③学法指导。教师总结学法:
说:说出整齐划一的句子。
思:思考句子的写法(修辞手法)。
读:读出句子的'美感。
④用学法指导学生自读自悟第二自然段的其他5个句子,学生互相讨论、发言汇报,教师就修辞手法作补充指导。
3、品读第三自然段,感受秋天的气味用“秋天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丰收的季节)
引导出第三自然段的学习。男生、女生分别齐读第四自然段,看哪组读得齐,读得准。读时思考问题:秋天的雨里都有哪些“非常好闻的气味”?为什么小朋友的脚会被勾住?如果将“勾住”换成“留住”好吗?为什么?
4、自学第四自然段。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找出动植物是怎么过冬的?
课件出示填空,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试着背着填出来。
比如: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松柏(),杨树、柳树的叶子()。
(三)总结感受,品悟第5自然段。
师:秋天的雨,给人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颜色、香甜诱人的气味,
还给小动物和植物带来了冬天的消息。总结,它是一曲丰收的歌,是一曲快乐的歌。指导学生怀着对秋雨的感激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七、说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我通过抓住重点词语的板书,让学生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秋天的韵味。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哀江南》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古戏曲单元的自读课文,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目标:
(1)识记作家作品;
(2)了解《桃花扇》的剧情梗概及其写作主旨。
(3)诵读、赏析曲词,体会其中表达的真挚、强烈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德育目标:了解剧中人苏昆生、柳敬亭等反对权奸、关心国事、不做顺民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培养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感情。
4、重难点:赏读曲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和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朗读曲词,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
2、选取重点曲子作深入分析,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通过与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戏曲和诗歌中的不同特点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剧情
三、介绍传奇与杂剧的区别
四、整体感知
1、字词正音
2、指导学生集体朗读和自由诵读
3、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主体内容
(1)七支曲子可分几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浓郁、悲怆的基调。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抒发亡国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声,为写苏昆生总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之痛。
(2)苏昆生凭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明确:重点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宫、秦淮河畔、长板桥和旧院。苏昆生是按自己览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3)课文中哪些语句能点明全篇的主旨?
明确:“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第二课时
一、选取第一、第七支曲子作精讲
1、读第一支曲子,思考:前两句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中 “残”“废”“瘦”“空”四个词有何修饰作用。
参考:“山松野草带花挑”,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2、读第七支曲子,思考:里面用了哪些对偶句、排比句?有何表达效果?
①对偶句
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②排比句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作用:这段曲词大量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使曲词具有声情并茂的强烈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读,品味语言(学生有可能提到词句评析参考)
(1)“横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个“横”字,一个“倒”字,写出了景象的凄凉。“横倒”是无顺序地乱倒,可见是遭受战争创伤的见证。又加上“倒”的是白玉柱,又隐隐可见当年的繁华。由眼前景联想到当年景,自不免悲从中来,亡国之恨顿生。
(2)“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今日却极端衰败的景象。
(3)“剩一树柳弯腰”一个“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如将“剩”改为“留”或“见”都不好。“剩”与“留”意思相近,但“剩”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留”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今昔对比的变迁感。用“剩”字比用“留”字或“见”字更贴切地表达了唱曲人的故国情怀。
三、比较:刘禹锡的《乌衣巷》与课文的写景抒情有何异同?
参考: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式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眼见他起高楼”);《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
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煊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寄寓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寄寓于景物描写之中。
语文说课稿 篇6
《师说》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该文集中反映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对从师与学习的认识的论述。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四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尝试主动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阶段的,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的实际情况。
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本课出现的'文言知识。
新课标指出,应该“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由于本文是论说文,韩愈对比论证的手法是其文的一大特色,值得学生在习作中借鉴。因此,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这就需要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文中所载的道,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本课计划安排两课时。今天我重点讲第二课时的安排。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主要有:
首先,导入课文,我计划从学生们学习过的有关“说”这种文体的知识导入,介绍写作背景。其次,诵读课文。通过单个学生读课文、教师的纠正范读、全体学生共同诵读三个步骤,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另外,使学生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明确课文论述的中心。第三,让学生主动疏通课文词句,指出应该注意的文言知识点,教师给与总结与点拨,这是给学生主动权,让他们学会收集整合资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第四,分析课文的第一段,明确课文的中心。第五,再次诵读课文,加深记忆和理解。最后布置作业,要求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借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其次,进入课文的分析。本课从分析讨论课文的第二段开始。这一段中,对比论证使的手法是教学的关键。我设问[提问]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能力。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组对比得出的结论。从而在诵读与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使用。分析后要求当堂成诵。第三段,作者用了举例的手法论证“圣人无常师”。在设计中,我设问[提问]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用文中原句回答。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所举例子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明确学习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分析后,要求学生当堂成诵。最后一段是作者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即可。背诵最后一段。
再次,全文讲解完要求学生再次背诵全文。加强诵读训练的力度,培养语感。同时提出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讨论]前面学过的《劝学》和今天学习的《师说》都市和学习有关的论说文,说明古人很注重学习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学者”与“师”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家讨论一下。设这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中,二是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习关系的发展。
最后总结全文,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就课堂讨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9
经典语文说课稿12-01
语文《赵州桥》说课稿07-14
语文优秀说课稿11-05
语文说课稿11-06
语文《荷花》说课稿03-12
语文春酒说课稿03-16
语文说课稿03-25
语文优质说课稿11-03
语文蜡烛说课稿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