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1-12 01:23:0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六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六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柱的体积》。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流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内容。《圆柱的体积》这节课选自冀教版六年级数学第12册三单元,主要内容是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教材简析。

  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把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很容易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我认真研读了人教版与冀教版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

  冀教版教材:教材由过生日的情景图和两个不易直观比较出体积的茶叶桶,呈现了问题情境。接着由“议一议”启发学生猜想怎样计算圆柱体积,在猜想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把一个圆柱体等分成16份、32等份拼成新的拼成长方体。然后提出“说一说”引导同学观察讨论: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例题1得以简单应用。

  人教版教材:教材没有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直接奔入主题猜想怎样计算圆柱体积,直接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把一个圆柱体等分成16份、32份等新的拼成长方体。引导同学观察讨论: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出示例4巩固应用,出示例5应用公式计算容积。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从教材内容安排和活动设计上,主导思想是一致的,都非常重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全过程,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进行,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人的身份参与全程,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同的是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引出问题的方式不同,冀教版更考虑学生年龄特点,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但殊途同归,最终的学习目标是一致的。

  4.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分别从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2)能力目标:经历认识圆柱体积,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5、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圆柱的体积。

  因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习惯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在学习几种多边形面积公式及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割补”的方法实现对图形的转化,在学习圆的周长有关知识及圆柱的侧面积时,他们也对“化曲为直”的思想有所体会和运用,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说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针对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教学。

  (一)口算:

  1、口头答出11至20各数的平方。

  2、口头答出3.14与一位数的积。

  这样设计的目的除了培养口算习惯,提高口算能力外,还为本节课计算圆柱的体积做了充分的准备(涉及到底面积计算)。

  (二 )创设情境 。

  由多媒体播放生日快乐歌曲,谈谈听到歌声想到了什么?记得爸爸、妈妈的生日吗?然后出示亮亮和爷爷同一天过生日的情境图,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到两个蛋糕都是圆柱形的,爷爷的生日蛋糕大,就是蛋糕的体积大。初步感受认识圆柱的体积,同时进行情感教育。

  然后拿出两个不易直观比较出体积大小的茶叶桶,提出:你能说出哪个茶叶桶的体积大吗?用眼睛无法看出哪个茶叶筒的体积大,能不能想个办法比较两个茶叶桶体积的大小?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会计算圆柱体积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亲切、自然的课前交流,使学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引出新课。

  (三)、自学。

  首先提出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大胆猜一猜,想一想该怎样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呢?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用课件展示,同时联想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学生可能会猜出把圆柱转化为学过的长方体来计算。

  猜得对不对呢?接着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把一个圆柱体等分成16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组内交流,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理猜想,独立操作,仔细观察,集体讨论,交流总结,学会用转化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

  (四)、展示。

  首先每个小组派代表到前面展示学习成果,得出将圆柱体等分成16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近似长方体的底面就是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其他小组补充,质疑,从而归纳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最后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将圆柱体等分成16份再重新组合,看看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印证学生的结论。

  设计意图: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获得自主学习的快感。

  (五)自学并展示2。

  出示例1: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先由学生读题自己独立完成,请一位学生到前面用展台展示,战士时重点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六)、反馈。

  第一层次:练一练1题:直接给出底面积和高,独立计算各圆柱的体。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第二层次:课件出示:口答求下列各圆柱体的体积(只列算式不计算)。

  (1)底面圆的半径是3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圆的直径是6分米,高是8分米。

  (3)底面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6厘米。

  第三层次:练习第2题。作业本上完成。方钢长50厘米,底面边长12厘米,锻造成底面为90平方厘米的圆柱体,求长?优等生再完成:用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做一个最大的圆柱,圆柱的体积是多少?是两道变形题,通过反馈,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七)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

  目的在于让学生懂得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 ↓ ↓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 × 高

  ↓ ↓

  V = S * h

  回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如下设计理念: 情境生活化:通过情境的创设,以求圆柱的体积为主线,在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数学问题。 学习自主化: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说一说,辨一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凸现这一学习过程,我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学生在相互的碰撞和交流中发现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圆满的同时,我也觉得会有一些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比如,在具体的运用和实践中一定要注意和圆柱的侧面积加以区别,这一点我在实际的教学中会多加以指导和训练。

  以上是我的说课过程,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谢谢!

数学说课稿 篇2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北师大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小小图书馆》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的良好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问题,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3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小小图书馆”的生活情景,给出数学信息,让学生根据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养成一定的问题意识。教材内容设计分为“一次退位”、“两次退位”、“验算应用”三个层次,练习设计安排也是有目的、有计划,是知识的渗透循序渐进,使学生能比较熟悉的掌握计算方法,提高熟练程度,形成计算能力。

  本节课是在一年级两位数竖式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解决三位数一次退位的竖式计算方法,教材设计通过让学生估算,讨论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及方法的优化、试一试在生活实际应用等环节,让学生顺利的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本课通过共三个环节来呈现,即《智力闯关》1、2、3。

  在《智力闯关》1中共设计(1)填一填、(2)用竖式计算两题,这两道题,即是对以前知识的复习,同时它为破解本节课重难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智力闯关》2中,共设计了两个例题,在例1中共通过四个步骤来。

  1、 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通过出示情景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研究问题的欲望,在这时让学生找出情景图中已知的条件,发现问题,再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出问题所在,我们眼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以后学生解答难题、深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估一估

  通过估一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有用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验算意识。

  3、算一算(既例1)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等活动,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学习,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去感受获得知识的全过程。

  4、巩固

  在巩固练习中,共设计了三道题,第一题276-148 (与例题相同),第二题450-139(个位有零的),第三道361-46 (三位数减两位数),这三道题包括了三位数减法个位不够减的所有情况。通过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过程。全面的巩固了学生前面所学的知识。

  (同时本人采取了相同的手段完成了对例二的教学。)

  在《智力闯关》3中,本人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题。

  1、 用竖式计算

  在本题中,我设计了三位数减法(一次退位)的各种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补充了北师大教材中部分没有展示出来的知识点。

  2、 森林医生

  本题出现了学生在日常作业中各种易出错的情况,通过本题的练习,既能让学生避免在今后的作业中出现类似的错误,同时培养学生细心的良好习惯。

  3、 考考你

  本题是一道较深的思考题,通过让学生的独立完成,从小培养学生爱动脑,善动脑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体会成功后的喜悦。

  计算课型本身是比较枯燥的,但通过可以情景引入,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功能环节的设计,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让我们的计算课也可以有声有色。

数学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的第一课时,我准备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汇报我是如何处理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两条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和夹角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一直线到另一直线的角和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及其应用,正确理解夹角公式成立的条件及特殊夹角的求法。能力的培养也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应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和提高他们阅读理解的自学能力。另外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也是这堂课的重要目标。

  二.关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这节课所选用的教学内容是:教材中的定义、公式,但例题的选择较课本难度有所加深,这是因为教材上的例题只是公式的直接应用,通过学生自学和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后,对一般学生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因此,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并着眼于会考与高考的要求,例题的难度有所加深,这样选择教学内容也是与教学目标相符的。

  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及其应用,这是因为:

  1.《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上明确规定要求学生“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2. 数学知识的应用也是会考与高考的要求,因此两条直线夹角公式的应用毫无疑问地成为重点。

  教学难点是直线L1到L2的角的公式的`推导,理由有二:

  1. 由于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是带方向的角,这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

  2. 在推导直线L1到L2的角的公式的过程中,要进行分类讨论,这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自学辅导的方法进行教学。

  自学辅导法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自学辅导法的关键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启发要求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理解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关于学法的指导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好的方法,使他们“会学习”。

  这一节课一开始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问,在疑惑不解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并通过自已阅读教材使疑问逐步解决,这样做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也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给出例题后,大多数学生能想到利用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来解决,这时要鼓励学生再“尝试”用其它方法来解,通过尝试,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广,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方法,并从两条直线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出发,引出“两条直线所成的角”这一课题。

  接着打出投影片①,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图中直线L1与L2所成角的锐角(或直角)θ的大小,并要求给出θ与直线L1、L2的倾斜角α1、α2之间的关系。图(1)、(2)学生容易观察解决,而图(3)、(4)却无法直接观察出θ的大小 ,但能确定θ与α1、α2之间的关系,这时老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走上“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正确轨道上。这样设计,使学生目标明确,避免盲目性。

  然后老师挂出小黑板,出示问题(1)—(5),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使他们明确直线L1到L2的角的公式与两直线夹角公式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又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阅读完后先回答问题(1)—(5),这时为了学生对所学公式有较深的理解,先让学生将开始给出的图(3)、(4)作为课堂练习进行巩固训练,并要两位学生演板,演板后师生共同订正。接着为了使学生对两条直线所成的角有较全面的认识,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各种位置的两条直线所成角的情形,这样的安排也是为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逻辑划分(分类讨论)的思想”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的认识,也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精通的目的在于学习”。公式的应用是这节课的重点,在学生把概念和公式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后,再打出投影片②(例题),例题是根据《会考纲要》中“能用坐标法解决涉及直线的简单应用(如光线的反射问题、有关轴对称和点对称问题)”的要求而选取的。大多数学生可以想到利用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来求解,此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对称的角度来思考,又有两种求解方法(见投影片)。

  例题讲完后再将问题加以引申,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没有“饥饿感”。

  课堂小结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我把这堂课的内容归纳为两个概念、两个公式和四种情形。然后给出两个思考题(见投影片③)。思考题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正确、周密地思考问题,同时为讲解下一节课作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最后是布置作业,它是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选择的,通过作业的训练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我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两条直线所成的角”中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有关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赐教。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1 教材地位和应用:

  《同底数幂的除法(1)》是苏科版七年级数学第八章第三节的第一节课的内容。在此前,学生通过三我六步,已经掌握了《8.1同底数幂乘法》,《8.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这为进一步学习《8.3 同底数幂的除法》做了很好的铺垫。《同底数幂的除法》是整式的乘法和幂的意义的综合应用,是整式的四大基本运算之一,这节课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重要内容,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说出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并会用符号表示;会正确运用同底数幂除法性质进行运算,并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经历探索同底数幂除法运算性质的过程,并进一步感受归纳的思想方法。

  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同底数幂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归纳的思想方法,发展归纳和有条理地表达和推理的能力;通过推导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猜想、推理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数学经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数学来自实践中的发展特点。

  1、3 重点、难点: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突破在于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推导与一般意义上的除法运算上的区别,避免出现的错误。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应该能够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这节课的重难点,围绕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教”的设计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了教师启发、总结、点拔和补充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的设计上,则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学习内容设计成探究活动过程,使学生在亲身尝试、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让课堂更开放、学习更轻松、热情更高涨,并能正确运用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情境引入——探求新知——应用新知——深化目标——课堂训练。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引入:

  师:我们居住在一个美丽的星球,叫做地球,你知道地球的体积大概是多少吗?

  生:不知道

  师:大概是立方千米。那你知道太阳和地球哪个大吗?

  生:太阳

  师:那你知道太阳的.体积大概是多少呢?

  生:……

  师:大概是立方千米。同学们,你能告诉大家太阳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多少倍吗?列个式子

  生:÷= ……

  师:其实本质就是这个问题吧。

  (列出式子,板书课题《同底数幂的除法(1)》)

  (通过对课本例题进行“再创造”,以测量生活问题为背景,引出数学问题。既尊重课本内容又符合加强数学与现实联系的要求。在辅以幽默,启发的语言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四、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根据幂的定义:,进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重点强调幂的定义,强调乘方与幂的联系。

  归纳同底数幂的除法的除法法则:底数不变,指数相减。(板书法则)

  五、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例:

  计算:

  (1) (2) (3) (4)

  六、 思维训练,拓展提升

  例:

  计算:

  (1) (2) (3)

  (核对预习检测的题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七、课堂小结,深化目标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除法(1)》,大家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生:(略)

  师:好的,大家把今天学习的知识运用一下,看看大家学习的怎么样。

  (学生课堂训练)

  课堂教学反思:

  本节课《同底数幂的除法》的第一节课,课堂所需要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教师少许的启发和指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获得。所以,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的“三我六步”教育法成为最佳的选择。在选题上,从最基础的题练习起来,在学生全数掌握的前提下,逐步提升,给予中高难度的练习,力争85%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在情感调控上面,注重激情,着重在语言上做引导,对课堂进行有力的调控,从而保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数学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做数学”,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自主建构使知识系统化;能结合自学、交流、探索等活动准确理解生活中绿化率等概念。

  数学思考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逐步形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情感态度以“生活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感悟情景,出示课题

  欣赏昆山的美景,解读教师的心情。(背景音乐:《我想有个家》2分钟)

  猜猜老师心里在想什么?板书:购房

  二、真情互动,同步梳理

  (1)购房要考虑哪些因素?

  环境、面积、楼层、房价等。

  (2)研究绿化率。

  生:交通、地段、绿化、保安……

  出示A、B、两个小区的占地面积及绿化面积。你帮老师选择哪个小区?

  生1:选择B小区,因为这个小区的绿化面积多。

  生2:应该选择A小区,因为A小区的绿化面积所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大。

  学生交流,明白绿化面积是占地面积的百分之几也就是绿化率。

  出示绿化率的计算公式。

  学生计算A、B小区的绿化率,得54%、50%)

  师小结:都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板书)

  根据绿化率的意义,你还可以研究哪些问题?学生探究。

  出示C、D的绿化率,分别求绿化面积、占地面积。

  (3)分析房型面积。

  投影显示房型数据,理解使用面积所占的百分比。

  房型三室两厅两室两厅

  建筑面积106㎡90㎡

  使用面积所

  占的百分比72%76%

  学生帮老师出主意,谈方案。求使用面积是多少。

  师小结:都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三、开放练习,整体回顾

  参观样板房(投影图片),计算房间的面积。

  出示:卧室A的面积比卧室B多25%

  卧室A的面积比客厅少20%

  客厅的面积是餐厅的300%

  师:你想知道哪个房间的面积?还要知道什么条件?

  告诉一个卧室的面积,小组自由设计问题,交流解题思路。

  比较使用面积和建筑面积。

  在《美梦成真》的钢琴曲中想象。

  四、点击生活,享受数学

  总结全课,指出百分数的广泛应用,板书完整课题。(购房中的百分数)

  生活中处处有百分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谢谢大家。

  设计意图

  数学本质上是一种生活,一种“数字化的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而今大量虚假的情景创设,已经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故而,数学的教学在情景设计上必须亲近学生真实生活场景。“购房中的百分数”一课正是我们所作的一次尝试。

  1.全新统整复习内容。

  本课着眼统整百分数复习的内容,恰当的创设“我想有个家”主题活动,全课以购房为主线,通过创设“购房——绿化——面积——房价——贷款”等一系列情境,将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巧妙地贯穿其中,构建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一条较为完整的复习路径。课中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全部来自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应重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据、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计算楼层价格、确定贷款方案、计算房间面积等环节中,都让学生合理选择信息,自主建构有效的信息链。全课信息展示丰富多彩.增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新鲜感,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想,数学课堂对生活的真切眷顾,必将会使课堂演变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乐园,且让数学与生活齐飞,便是思维共情感同行。

数学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二元一次方程组。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理解。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延续和提高,又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另一种方程及方程组,它是学生系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类比,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理解并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为以后函数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例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能力目标:会判断一组未知数的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解。会在实际问题中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获取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难点:在实际生活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二、教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法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活动是数学教学中的灵魂。所以我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设置并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参与度,力求学生在“双基”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方面得到一定发展。

  四、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构建注意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方程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个问题中包含了哪些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你能用方程把这些条件表示出来吗?

  由问题知道,题中包含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

  胜的场数+负的场数=总场数,

  胜场积分+负场积分=总积分。

  这两个条件可以用方程

  x+y=22

  2x+y=40

  表示:

  上面两个方程中,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

  x+y=22

  2x+y=40

  像这样,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满足方程①,且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的x、y的值有哪些?把它们填入表中。

  x

  y

  上表中哪对x、y的值还满足方程②。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

  这里,通过学习用坐标表示平移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例1(1)方程(a+2)x+(b-1)y=3是二元一次方程,试求a、b的取值范围。

  (2)方程x∣a∣–1+(a-2)y=2是二元一次方程,试求a的值.

  例2若方程x2m–1+5y3n–2=7是二元一次方程.求m、n的值。

  例3已知下列三对值:

  x=-6x=10 x=10

  y=-9y=-6y=-1

  x-y=6

  2x+31y=-11

  (1)哪几对数值使方程x-y=6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2)哪几对数值是方程组的解?

  例4求二元一次方程3x+2y=19的正整数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五个环节。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102页练习

  习题8.11、2题

  设计意图:几道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升华知识。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指示、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7)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教科书第102页3、4、5题。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五、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想,依次经过比较、归纳等活动,最终探索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下面是关于本节课的几点说明:

  1、本节课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优化处理,为跳跃较大的知识点作充分的铺垫,密切联系新旧知识,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知识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思想为导向、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中介、训练为主干,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中心、操作为动力的教学理念。

  2、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独立思考,形成主见并进行交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进行实验操作,使课堂教学灵活直观,新鲜有趣,从而使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思想的先进性、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过程的有序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可靠性。

  3、注重量化评价与质怀评价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堂观察评价、问题讨论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元化评价,通过几组习题,将学生水平层次记录在案,为学生的学习评价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从而综合检验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理解,以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在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说课稿03-25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数学说课稿11-05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数学乐园说课稿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