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1-14 09:29:0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9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概率是高中数学的新增内容,它自成体系,是数学中一个较独立的学科分支,与以往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区别,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对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在本章节的地位:《条件概率》(第一课时)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选修2—3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巩固古典概型概率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为研究相互独立事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重点是条件概率的定义、计算公式的推导及条件概率的计算;难点是条件概率的判断与计算;教学关键是数学建模。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掌握条件概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思想方法目标——归纳、类比的方法和建模思想

  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根据这两年高考改卷的反馈信息,考生在概率题的书面表达上丢分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因此本节课还想达到:

  表达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严谨和简洁

  个性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克服“心欲通而不能,口欲讲而不会”的困难,提高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生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采用引导发现法、分析讨论法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启发、设问、归纳、讲练结合、适时点拨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展开,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听”有所“思”,“练”有所“获”,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四、学法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同时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课堂设计了:

  ①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②类比推导——得出公式

  ③讨论研究——归纳方法

  ④即时训练——巩固方法

  ⑤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⑥作业布置——评价反馈

  六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首先引入两个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例1】3张奖券中只有1张能中奖,现分别由3名同学无放回地抽取,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多少?若第一个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则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多少?

  【实例2】有5道快速抢答题,其中3道理科题,2道文科题,从中无放回地抽取两次,每次抽取1道题,两次都抽到理科题的概率是多少?若第一次抽到理科题,则第二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是多少?

  每个实例有两个问题组成,后一个问题多一个限制条件,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个实例中前后问题的区别和联系,概括出条件概率的'定义。

  由于判断事件的类型对选择概率公式起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在引入定义后让学生再做一组判断题练习以巩固对定义的理解。

  【练习】判断下列是否属于条件概率

  ⒈、在管理系中选1个人排头举旗,恰好选中一个的是三年级男生的概率

  ⒉、有10把钥匙,其中只有1把能将门打开,随机抽出1把试开,若试过的不再用,则第2次能将门打开的概率

  ⒊、某小组12人分得1张球票,依次抽签,已知前4个人未摸到,则第5个人模到球票的概率

  ⒋、两台车床加工同样的零件,第一台的次品率未0.03,第二台的次品率为0.02,两台车床加工的零件放在一起,随机取出一个零件是发现是次品,则它是第二台机床加工的概率是多少?

  ⒌、箱子里装有10件产品,其中只有一件是次品,在9件合格品中,有6件是一等品,3件二等品,现从中任取3件,若取得的都是合格,则仅有1件是一等品的概率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能准确区分条件概率与一般概率。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推理的简单方法。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键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游戏带入了课堂,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盒子中的礼物,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提示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第二个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提示条件猜。从而引出推理的.概念。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在“游戏”中内化

  游戏活动是学生的至爱,学生一做起游戏就不知疲倦,十分投入。这节课中,我设计猜文具在哪儿、猜动物名字以及猜年龄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有哪几个人,有哪几本书,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再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让学生上台边连边说理由,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更简单,清晰地表示出来。

  (四)在“设计”中深化

  先从生活中简单的,不是??就是??一句话的推理问题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用放松游戏进行巩固。从生活中的推理延伸到数学中的推理,进入数学乐园,数学乐园大门的密码也是一个简单的只有两种情况的推理。再过渡到例1.三种情况的推理。先根据信息确定一种情况,再根据提示判断另外两种情况。在讲解完例1以后,用儿歌小结推理的方法。

  再开始设计练习。练习的层次有易到难,每一个练习的设计都有一定的针对性。第一关:文具在哪儿?是例1的同类型题。第二关:小狗叫什么名字,则有了一定的变化,加入了乐乐比欢欢重,而不再是简单的不是??就是??的推理。第三关:猜猜我几岁?则没有给出一个很直接的信息,而是要结合两句提示,综合运用排除和推理,先由美羊羊和沸羊羊都不是最小的,用排除的方法,确定懒羊羊是最小的,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推理。

  最后第四关的推理,又加大了难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又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在这一关的过程中我还是采取了先集体收集信息,有哪几个人,他们是干什么的,再让学生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以后再独立连线,然后梳理清自己的想法,最后请学生汇报,集体反馈交流。然后教师小结。

数学说课稿 篇3

  各位专家、领导上午好!我是黄淮学院数学科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06级学生,今天的*号选手,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参加本次教学技能大赛。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板书8.1二元一次方程组)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环节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幻灯片)

  一、教材分析

  首先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前沿部分,在教材中起着占据承上启下的地位。

  其次是教材的编写特点。教材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让学生用“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的方法探索二元一次方程。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精神和思维的条理性。

  二、教学目标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把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意识,使他们会学。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在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通过自由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讨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探究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认识知识的独立性。

  三、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得出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来来认识二元一次方程,通过列表求解、讨论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运用“实际问题----数学问题的”建模意识来理解和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学法

  在教法方面,结合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及七年级学生思维特征,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授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自主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二主方针。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

  在学法指导上,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终目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猜想、合作交流、抽象概括、总结归纳等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下面,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定教学过程如下:(一)、情境导入(二)、探究新知(三)、跟踪反馈(四)、收获园地(五)、布置作业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篮球比赛积分问题,这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尝试列出二元一次方程。当然本课开始并不是让学生能够熟练列出二元一次方程,而是让学生明白有些问题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为今后学习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作铺垫。对有些学生我们可以直接给他列出方程,让他感知二元一次方程的好处。从而体现新课标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情境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从问题到方程。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教学环节:探究新知。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生活中的实例问题,“李明和妈妈买苹果和梨各多少千克?”。探究一的设计意图是:从实例中引入二元一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述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在用数学语表述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方程现实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探究二”例题分析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由重量、总重量,价格、花费入手设未知量、列方程。列好方程后,引导学生用等量关系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后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采用代入法求解。这一点并不难,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探究三”在例题讲解中,教师要注意讲清楚要怎样解、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确定性,方程思想的进一步渗透,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跟踪反馈

  新课标指出“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及时适量的的巩固与练习仍然是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提升能力的必要途径”故而,我设计了层次递进的三道巩固例题。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学生弄清题意后,师生共同解题,由教师示范解题过程,期间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通过“变式延伸、引申重构”加入与概念相关的深层次题目,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及时的训练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四)收获园地

  在此,通过总结结论、强化认识,引导学生认识二元一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提问:“你从上面的学习中体会到解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吗?主要步骤有那些吗?”以加深学生对代入法的掌握。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五)、布置作业

  在本环节,我将课后作业的布置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数学练习即课后习题作业的布置,旨在让学生通过及时地巩固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二是数学思考即写一篇数学日记,让学生将本堂课所获得经验体会写成一篇数学日记,同学相互交流。旨在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醒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帮助学生强化数学知识的记忆,逐步拉近他们观念中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在此,我以直观、系统为主旨,针对本节课的具体内容,设计了重难点突出、简洁明了的课堂板书,配合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最大化的利用教学资源的同时也体现了时代要素在教学中的运用。

  七、反思评价

  按照“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整节课还应做到全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同伴,彼此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在教学中应始终坚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加强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为主旨,同时努力推行“成功教育、快乐教育”的理念,把握评价的时机与尺度,实现评价主体和形式的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并“卷入”到“做”数学的活动中,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给各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结束: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学法、说重难点、说教学程序、说板书及反思评价几个方面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想法,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委评老师批评指导。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b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陌生,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三中的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教法分析

  针对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学法指导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复习引入(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例解(四)反馈练习(五)归纳小结(六)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复习引入:

  1.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__________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______ 。(N﹡;解析式)

  通过练习1复习上节内容,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研究数列问题作准备。

  2. 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 100,98,96,94,92 ①

  3. 小芳只会5个单词,他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 5,10,15,20,25 ②

  通过练习2和3 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二) 新课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强调:

  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

  an+1-an=d (n≥1)

  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6,5,4,……;√ d=-1

  2. 0.70,0.71,0.72,0.73,0.74……;√ d=0.01

  3. 0,0,0,0,0,0,…….; √ d=0

  4. 1,2,3,2,3,4,……;×

  5. 1,0,1,0,1,……×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0,>0,第三个数列公差=0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材首先出示2×6 =12、20×6=120、200×6=1200 ,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再列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猜想。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用计算器进行验证。由于研究的是关于运算的规律,势必涉及较大数的计算,为了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所以用计算器作为探索规律的工具。

  3.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的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5.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每人计算器一个、学生每人一张空白表格。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观察、验证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通过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情境引入,猜想规律

  (1)课件出示我校为福利院捐款献爱心的照片,创设我校师生为福利院捐款买物品的情境,已知每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多少元?买20千克?买200千克呢?不仅使学生感知捐款的意义,还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熟悉的情景。

  (2)引导学生列出第一个问题的算式,计算出结果。并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算式中的三个数分别叫做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和积。

  (1)6× 2= 12

  (2) 6×20=120

  (3) 6× 200=1200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积会怎样变化。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

  『设计理念』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及提出数学猜想的意识和能力。

  2.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首先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出每题的结果并将得到的积与原来的积进行比较,然后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初步验证猜想,老师进行小结:经过实际计算,发现这里每一题的计算结果都符合先前的猜想 。并进一步提出:这个猜想是不是适合所有的乘法算式?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积 积的变化

  (1) 6 × 2 = 12

  (2) 6 × 20 = 120

  (3) 6 × 200 = 1200

  (2)引导学生举例,进一步验证猜想。同桌相互合作,写出任意一组算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用计算器或者笔算算出结果,进行比较。 全班交流,通过交流进一步确认猜想成立。

  (3)语言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规律,然后讲出探索的方法:如用计算器计算,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不完全归纳等。

  『设计理念』新课标当中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来。因此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器,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验证猜想,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规律与知识的获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3.实践运用,巩固规律

  (1)课本P83想想做做第1题。采用题组的形式让学生应用规律直接写出乘法算式的积。完成后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积的变化规律。

  (2)用规律解释口算、笔算、和简算。

  口算:16×5= 16×500= 16 ×5000=

  竖式计算:17×5 17×50 17×500

  简便计算:125×48=125×8×6

  让学生口头回答,体会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进一步明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计算中的巧妙应用。

  (3)补充题:20xx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小明的爸爸决定去北京观看一些比赛项目,为中国健儿加油。

  如果坐汽车,每小时行使60千米,4小时可以多少千米?

  如果坐火车,火车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同样的时间可以行使多少千米?

  这题的第2个问题中蕴含着两种解题思路,让学生说一说、比一比。一种是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先算出变化了的那个因数是多少,再求积。另一种是根据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原来的积也乘以几解决问题。两种方法得出的积相同,使学生体会积的变化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

  『设计理念』在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填一填、说一说,使学生在规律的应用中逐步加深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4.拓展练习,升华规律

  36×5400= 18×24 =

  36×540 = 180×240 =

  36×54 = 1800×2400 =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通过两组题目的计算,让学生用本节课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继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使得积的变化规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这一规律有进一步的理解。

  5.总结全课,内化规律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设计理念』在回忆中总结全课,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见课件)

  综观全课,我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主动观察、讨论交流、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想、说的过程,逐步探索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这样的探索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辨认方向》是新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第二课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让学生能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学生学会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够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够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现实生活中准确辨认方向。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探究、合作、游戏等方式,去发现、再创造新知识,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课堂伊始,我出示了一张幻灯图片,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回答图上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思考的学习状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探究

  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先复习四个方向,然后追问在生活中你们还听说那些新方向?进而引出新知,教师板书课题。

  出示课件,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师让学生观察图书馆,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给新认识的方向起名字,学生亲身经历了认识生活中客观事物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注重了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三)学以致用

  首先制作方向板,给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很快地辩认出其他七个方向,并把它写在方向板上,(学生独立完成,错误纠正)然后说出方向板的用途。

  (四)玩中强化

  1.利用方向板在教室里辨认八个方向,要求学生的方向板与教室的方向保持一致。

  2.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在观察和判断方向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确定以什么为中心。通过游戏,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体验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五)拓展应用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练一练,看地图,打谷场两个情境练习。分别用课件出示,尤其是看地图,学生对于地图来讲比较陌生,我有效地整合了信息技术使学生明确,要找我们的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实际是以北京为中心,我们可以在那里画一个方向标,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然后,我带领学生参加小型实践活动,到操场上看一看,找好中心,说一说校园内八个方向分别有什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六)体验收获

  这一环节,让学生谈收获,让学生自我评价,这样既注重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关注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数学说课稿 篇7

  核心提示:"用数学"是第三课时,其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通过同一情境反映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是让学生学会看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三.让学生能看图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内容对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来说,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另...

  教材分析: 这一节的内容包括8,9的认识,有关8,9的加减法 以及8,9加减法的应用三部分,共5课时 "用数学"是第三课时,其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通过同一情境反映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是让学生学会看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三.让学生能看图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内容对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来说,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另外,咯市还通过结合"用数学"的教学过程来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

  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它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符合其水平的思维情景和条金,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本节的"用数学"是让学生能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结算出结果.在教学中还应让学生寻找问号的数量时侧重通过计算的出,而不是去数未知数的数量,所以本节的设计意图是在指导学生找出求"一共有几个蘑菇"用加法解决,而求"剩下有几只小象休息"用减法解决.让学生初步知道求整体,用加法,求部分用减法,再通过加减法两个题目的对比,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求总数,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求部分,用减法.总数减另部分是答案.再让学生运用这个口诀,看图提数学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理解接受. 针对以上的教学设想,却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计算 4 能根据图画提出至少三个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为:

  一、创设情境,引新设疑 1(播放录音) (出示电脑画面,有声音出: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哈利,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你们去快乐的森林玩一玩!, 提问:① 你们知道哈利要带我们去哪里玩吗? (快乐的森林) 老师板书题目:快乐的森林 ② 你见过的大森林是什么样子的?------------------(有美丽的树木,可爱的小动物……) 老师教育学生要爱护大自然,爱护环境,爱护小动物

  二、合作探究,体验发现 1,引导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电脑出示动态蘑菇园,导入:哈利首先要带我们去快乐蘑菇园听小蘑菇们唱歌 问题 ①:通过观察,你看到现在在唱歌的是几个蘑菇呢? (通过观察,现在有6朵蘑菇在唱歌) 师: 你再听听,(有声音出:真好听,真好听,我们也想来一起唱.-------进入两朵小蘑菇) 问题 ②:谁来帮哈利算一算:现在一共有几朵蘑菇在唱歌了呢?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①交流算法:6+2=8,一共有8朵蘑菇。把左边的6朵与右边的2朵加起来就是8朵 ②引导理解:列式2+6=8对吗? (求一共有多少蘑菇就是把这里的蘑菇加起来就得出结果了,可以是左边加右边,也可以是右边加左边,所以2+6= 8 6+2=8都对) 小节总结与评价; 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又这么乐于助人,哈利为了感谢你们对他的帮助,特意邀请你们去看看森林里的节目表演-------小象跳舞

  2,引导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 (电脑出示的`一共有9头象的字样.再3头小鹿跳舞的画面和音乐.再出示问题:有几头小象没有跳舞? ①引导观察,组织讨论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弄清问题是: 有9只小鹿,3只小鹿在跳舞,不跳舞的小鹿有几只? ② 引导学生列式解决问题: 因为一共有9只小鹿,3只跳舞,求不跳舞的小鹿就是用总共的9只小鹿减去跳舞的3只小鹿列式为:9-3=6

  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再总结方法 (电脑出示蘑菇和小象图的比较图) ①提问:为什么求小蘑菇的题用加法解决,而求小象的题用减法解决 ②引导学生明白小蘑菇的题目是求整体的数,即总数,求总数就用加法.小象的题目是求其中的一部分.求部分就用减法 ③老师总结口诀: 求总数,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 求部分.用减法,总数减另部分是答案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① 出示课件一:(一共有8只小鸭子,水里面有3只,求在岸上的有几只?) 让学生观察,把题意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把算式填写完整 8-3=5 ②出示课件二;(左边有7只小狗,右边有2只小狗,求一共有几只小狗?) 2+7=9 ③引导汇报,结合学生回答,电脑演示,进行订正

  四、唱歌,休息五、联系生活、整体感知、加深理解 (出示小鸟图:原来有5只小鸟,后来飞来了4只,) 引导学生提问:① 原来有5只小鸟,后来飞来了4只,现在一共是多少只? 5+4=9 4+5=9 ②有一些小鸟在树上,后来又飞来了4只,现在一共是9只,求原来有几只? 9-4=5 ③现在一共有9只小鸟,原来有5只小鸟,求后来飞来了几只? 9-5=4 ④原来的小鸟比后来飞来的小鸟多几只? 5-4=1 ⑤后来飞来的小鸟比原来的小鸟少几只? 5-4=1

  六、活动练习,巩固旧知 发给20位小朋友每人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一道数学题,让学生把得数是“8”的投入到“8”号信箱中,把得数是“9”的投入到“9”号信箱中,还有一些小朋友的卡片得数不是8也不是9,便找不到信箱,就请他们讲讲,自己没有把信送出去的原因。

  七、总结收获,渗透联系 ①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②回顾并记忆口诀: 求总数,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 求部分,用减法,总数减另部分是答案

数学说课稿 篇8

  我说课的题目是《集合》。

  《集合》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教材的地位和内容)

  集合与函数的内容历来是高中数学课程的传统内容,也是后继学习的基础。作为现代数学基础的集合论,它是一个具有独特地位的数学分支。高中数学课程是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它是刻画函数概念的基础知识和必备工具。

  二、教学目标(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本节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学习目标是)

  (1)、学习目标

  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索出结论,并能有

  条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概念的引入,让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重点 :(本节的重点应该是)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对象或数学内容)

  难点 :(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能遇到的难点是)

  (1)(要)区别较多的新概念及相应的新符号;

  (2)(如何)选择恰当的方法来准确表示具体的集合;

  四.教法分析

  1、以学生为中心,重点采用了问题探究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从实例、到类比、到推广的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

  习能力启发,引导学生得出概念,深化概念.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增大信息量,增强直观形象性.

  五.说教学过程(下面我以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为例谈一谈我的教学设计) (那么整个教学流程分这么几块)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的教学流程:

  1问题引入

  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喊:高一**班同学集合!听到口令,咱班全体同学便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体育老师身边,而那些不是咱班的学生便会自动走开。这样一来,体育来说的一声“集合”就把“某些特指的对象集在一起”了。

  数学中的“集合”和体育老师的“集合”是一个概念吗?

  2构建新知(那么构建新知的时候,主要围绕着以下几点展开)

  (1) 集合的含义

  数学中的“集合”和体育老师的集合并不是同一概念。体育老师所说的“集合”是动词,而数学中的集合是名词。同学们在体育老师的集合号令下形成的'整体就是数学中集合的涵义。

  师:一般的,某些特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集合,也简称集,例如”我校篮球队的队员“图书馆里所有的书”。同学们能不能再接着举出些集合的例子呢? (自由发言,教师复述其中正确的举例并板书出来)

  (1)我们班所有女生

  (2)所有偶数

  (3)四大洋

  ······

  (2)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

  如A={2,4,8,16},则4∈A,8∈A,32( )A.(请学生填充)。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3) 集合的表示法

  常用的有列举法和描述法。

  列举法是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

  描述法是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N: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

  Q:有理数集

  R:全体实数的集合

  ``````

  3典例精析

  例1, 判断下列对象是否能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

  1身材高大的人

  2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

  3所有的数学难题

  4满足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

  (在这里我要重点讲的是第四个问题,有的同学会认为x^2<0的实数解不存在,所以这样的集合没有。事实上这样的回答是错误的,因为不存在元素的集合应该叫做空集。

  例2(对于例题2也同学们容易错的题,这里主要是围绕集合中的元素应该具有互异性展开,因为它具有互译性,所以这个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集合{a,b,c}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三角形的三边长,那么此三角形一定不是()

  A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例3 课本P3例1 例4 课本P4例2

  例2, 例4主要是围绕着集合的描述方法展开。对于这四道题的设计,我们主要

  是围绕着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展开。通过对于例题的解析,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

  4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归纳小结: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应理解为:对于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

  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之后,能养成做总结的习惯,有利于新知识的构建。 布置作业:

  一、课本P7,习题1.1 1

  二、1、预习内容,课本P5—P6

数学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解决问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一部分主要是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材借助比体重的活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分数除法运用问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在分数乘除法混合问题时,学生难以判断使用乘法还是除法,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已知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这类题。

  2、通过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线段图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

  说教学思路: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在导入环节我安排了分数乘法应用题,帮助学生回忆解决方法,并且借助线段图帮助解决,为教学新知识打下基础。然后改变复习题的条件,让学生借助复习题,小组研究解决方法,并引导学生找到等量关系是,引导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关系式,并且列出方程,解答后一定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然后归纳解题方法,举一反三,试着解决第二个问题,小组里交流,使学生知道,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方程解决比较简便。然后通过适当的练习题加以巩固,学生基本掌握的比较好。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乐园说课稿11-12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数学说课稿11-05

数学说课稿03-25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