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说课稿汇总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黔之驴》是语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通过描写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过程,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老虎和驴子的性格特点。警示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获得胜利。
2. 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 知识与能力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把握重要词语的含义,挖掘老虎心理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的寓意,学习本文言简意赅的写作特色。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本文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过程和本文启发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寓意。
3. 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多形式的`诵读,学会翻译文言文并理解本文寓意.
确立依据:课文篇幅短小,句式紧凑,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兴趣浓,多次诵读后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大意.本文启发了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所以把诵读和理解寓意作为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方法.理解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等成语.
确立依据: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是学生作文常用的方法,同时,词汇的积累也很重要,所以把本文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对成语的理解作为本文的难点.
二.说教法与教学媒体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提问法。学生自主合作等教学方法。利用教学媒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教学媒体的运用及对解决本课重难点方面的作用我将在以下教学具体环节中逐一说明。
三.说学法
通过教学媒体的有效引导,学生顺利实现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全面掌握文言基本实词的含义,自主翻译全文。体会文中描写老虎心理的词语,理解寓意。为此我设计的主要学习活动有:
1. 跟读,通过形象逼真的画面进入文章的意境。
2. 圈划关键词语,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3. 概括文章内容,明确老虎心理活动变化的三阶段。
4.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寓言的寓意,体会老虎和驴各自的象征意义。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学内容说明
《金色的脚印》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也展示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的道理。学生很喜爱这类的文章,而且学习过不少类似的课文如《灰雀》、《小狮子爱尔莎》等,也有过观察和饲养小动物的经历,在这一点上,课文和学生的生活贴近。但是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人应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谐相处的深刻道理恰恰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在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了教学重点难点,利用学生的已知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读书感受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捕捉学生情感思想上的变化,使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二、教学设计思路和特点
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倡导自主、自读、自悟的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教师则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实践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实现个性化的阅读教学。
本课有四个教学步骤:
第一:信息交流,导入新课。课前我布置了作业,让学生搜集有关狐狸的资料,课上通过交流使学生产生兴趣。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引出课题让学生充分质疑,猜一猜课文中的狐狸是什么样的?既满足了学生表达学习动机的愿望,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里我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读文探究,获取对课文的感悟。尽管学生的感悟是零碎的,也是值得珍视的。
第三:精读体会,自主汇报。初读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用心用情在读课文,细细体味课文中哪些使人感动的地方,并想想为什么感动。这个环节设计我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沟通。并让他们通过自主的交流、汇报、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从而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第四:课外拓展。课前学生已经阅读了大量有关动物的资料,所以我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人与动物的故事。这一设计是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但扩大阅读量,还丰富了知识的积累。同时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语文教学与生态教育联系起来。最后我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内心感受,从而将课文和资料进行有机的整合,既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再次引发学生大胆说话的欲望。
总之我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坚持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12课《心声》。
这是课改后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但它却传达着一个信号:教师在传统意义上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重大职责的“绝对权威”的地位,正在新的背景,新的对象面前悄悄动摇着。文中作者通过一节不同寻常的公开课向我们发出了沉重的质疑:“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公开课教学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作者黄蓓佳一次又一次借助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着文中主人公京京的心声,表达着她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而这一观点不正是作者力图通过她的作品告诉我们的吗?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中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题含义,进而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
二、说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学习本文,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文中主要的矛盾冲突,体会和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矛盾冲突的分析,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三、说教法、学法
1、尝试多种阅读方式: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B、能按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速。
C、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情节,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达到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目的。
2、培养表达的勇气和习惯:能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能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适当地运用联想和想像表达丰富的内容。
3、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合作探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形式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观念和方法。
四、说教学构思
1、导入新课,激发阅读表达的兴趣。
2、速读课文,感知情节,梳理结构。
3、小组讨论,由表及里:讨论题是,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小说为什么命名为“心声”?
4、师生交流,阅读延伸:探究题是,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学生?
5、讲述故事,倾诉心声。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分析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十二册第三组11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第三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
二、说教学思想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由此我确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是: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主人的学生观;②坚持文道统一,重视方法指导的教学观;③革新、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
三、说教法、学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在默默的思考:怎样教才能有效,怎样教才会有效呢?通过实践、反思,我慢慢的明白: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3、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程。
4、用朗读贯穿始终。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创新意识的语文综合素质。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交流资料,走近名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然后教师小结并简单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任务型的初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任务进行初读。目的是落实字音教学,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也提高了环节操作的实效性。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这一部分教学,我打算抓一个关键词"神机妙算"来展开。因为崔峦老师说:"提高课堂教学,问题不在多而在精。问题要提在课文内容、形式的特点上,提在语文训练的重点上,最好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神机妙算"就是这一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
因此,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划出有关句子并写体会。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教学建议》又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充当质疑者、并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巧妙安排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14、草船借箭
诸葛亮 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自叹不如
知人心
这样板书,显示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又显示了借箭成功的条件,显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看过板书就能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语文说课稿 篇5
教学目的
1.通过学词学句,懂得劳动与收获和享受的关系,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积极主动地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2.要求学生学会7个词语,11个生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读懂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
1.学会7个词语,11个生字,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语意思。
2.通过读理解儿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生字柴、摘是翘舌音,学生不易读准,摘挖学生不易写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今天我们学习归类识字第2课。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观察这课是由几部分内容组成的。(这课是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的`。第一部分内容是看图归类识字,第二部分内容是短文。)
2.提示预习方法。①先看看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②再看看下面的词语借助汉语拼音把生字的音读准;③结合画面理解词语的意思;④想想用什么方法记忆生字;⑤最后读一读短文。
3.检查预习情况。(先指名读词语,再指名读短文。)
4.学习本课生字,发散学生思维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
(1)读生字卡片。
(2)师生共同学习重点字和难字。
挖字左边是个提手旁,右边上边是个穴宝盖,下边是横折弯钩。
柴字上边是此,下边是木,强调柴字的读音,看图理解担柴的意思。
拌字左边是个提手旁,右边是:个半字。药字上边是个草字头,下边是个约字。拌农药:是指粉状农药,使用之前得在农药中加入几倍的水或溶剂进行搅拌,使之稀释,浓度变小。
摘字用顺口溜的方法记忆,摘字左边是个提手旁,右边是一点一横长,点撇在下方,大口把嘴张,古字里面藏。强调摘字的发音。
其它生字让学生自己说说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3)读词语卡片然后提问:①我们今天学习的这11个生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的?(有的是熟字加偏旁;有的是换偏旁;还有的是用顺口溜记忆的。)②指带有提手旁的字问: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这些字带有提手旁?(挖、挑、担、挤、拌、搭、摘这些字都带有提手旁,而且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因为劳动离不开手,所以是提手旁的字。)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七个词语有什么特点?(这七个词语代表了七种劳动,多指农活儿。)
5.学习短文。
(1)自由读,借助汉语拼音要读正确。
(2)指名读,检查效果,发现问题给予订正。
(3)提出问题思考,理解句子的意思。①农民天天劳动有什么收获?工人天天劳动有什么收获?②幸福的生活是怎么来的?③小学生的劳动是什么?我们怎样做就会有收获?
三、巩固练习
1.读书。
2.读词语卡片。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说教材内容:《清明上河图》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它主要是描写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内容以及它的地位。使我们认识到这幅画的宏伟,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和古代人民智慧的卓越,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以读代讲的模式
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让学生课前去查《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相关内容,课堂中,我让学生自读、齐读、默读通过自读自悟发现并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和古代人民智慧的卓越,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重点: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和古代人民智慧的卓越,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内容不应该只限于《清明上河图》本身,而是要一它为例子多介绍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国际的一些艺术典型。根据这一要求,我可以告诉学生清明上河图是国画中的工笔画,国画是我国的三大经典之一,其他两个是京剧和中医,这三者并称中国三大国粹。我还可以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著名画家及他们的作品,如唐朝“画圣”的吴道子、清朝时期的郑板桥、现代画家齐白石;外国画家有达芬奇、凡.高、毕加索
难点:在突破教学难点方面,我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和方法,独立阅读思考,与同学合作探究,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为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先自己阅读并解决一些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中与其他同学交流,最后老师再点平。
四、说教学方法
1、对话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据此,在本课教学中应极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改变传统的被动、单向、接受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成为师生之间平等、宽松交流互动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3、以读代讲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本课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读读、说说、议议等环节,引导学生采用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师生共读,深情引读等方式,反复品读玩味,结合读中评价,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真切地感受文本。通过朗读,因声悟情,以声传情,熏陶感染内化,体现了语文学习重语感培养和情感体验的特点
五、说学习方法
在本课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积累运用的学习方法!
语文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0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个摆书摊的残疾青年以一句“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善意谎言实现了一个极其喜欢看书但又没有能力看成书的孩子愿望的感人故事。文章文字朴实无华,却处处蕴含着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作者“我”对残疾青年万分感激之情。
用“别饿坏了那匹马”做题目,至少有两层主要意思:一是这是文中残疾青年一句善良的谎言。正因为这句善良的谎言,我才会心安理得地去读青年的书;正因为这句善良的谎言,故事才会显得如此的动人;正因为这句善良的谎言,青年的形象才会如此高大。二是“我”就是一匹“饿坏了的马”,青年知道,后来我自己也知道。
说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读句子中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二、在朗读中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说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说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说教学:
1、注意导读的引入。
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欺骗,谎言可能会带来很大的伤害,可是有些谎言却是善良的,给人带来真诚和温暖。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一个善意的谎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关心和温暖。一起来学习第10课《别饿坏了那匹马》。
2、设计好细读的问题
学生读了课文后,读出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我顺势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会读书的同学能从课文中发现蛛丝马迹,会发现摊主的心思,找找看,同时写上自己的体会”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划出相关句子,词语。(略读课文要给孩子充分读的时间,但并不是说,有时间给孩子就行了,老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
3、感情朗读,情理交融
文章很长,我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青年品质的语句来读读,在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理解。
4、安排课外拓展
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朗读,当一切真相大白时,两位主人公心灵相通了,学生也与文中的主人公心灵相通了,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口语交际:
课文几次提到的马,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可是我们仔细想想,这匹马似乎又是存在的。对追求知识如饥似渴的我,就是那匹饥饿的马,为了不让我“饿”坏,残疾青年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让“我”感觉到了关心和温暖。你身边有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5、安排小练笔,填补文中空白。
“我”在看到那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时,会有什么表情,心里会想些什么,他又会怎么做?请你写下来。
语文说课稿 篇8
一、了解学生情况,以学定教
(1)依据课标要求,四下学生经过近四年的阅读训练,基本具备了自己读准读通课文、初步把握文章主要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学会了默读、提取关键词并联系语境理解词义的方法,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为课堂学习与交流做好了准备。
(2)孩子们在三年级学习《盘古开天地》《夸父追日》等课文时,初步认识了盘古、夸父等中国神话里的英雄式形象,为本课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课外,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阅读了大量中国神话故事,并开展了讲神话故事的阅读交流活动,学生对神话故事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本课教学前,教师可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古希腊神话》等书籍。
二、确定教学的目标
1、学习生字词,重点认读文中地名和诸神的名字,能依据语境理解词义,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体现普罗米修斯神奇和勇敢的词句,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的英雄行为和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3、初步学习抓要点或者关键词,用自己的话复述神话故事。
4、领悟西方神话故事的魅力,激发学生进一步读神话、讲神话的兴趣。
三、围绕目标,开展教学
课文开篇,普罗米修斯以天神的面目出现,课文最后,“普罗米修斯——这位敢于从天上拿取火种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是对普罗米修斯高度的评价。因此,本课紧扣“天神”和“英雄”两个词进行教学,实现文本原有价值到教学价值的双重开掘。
1、朗读入情,感受普罗米修斯的英雄行为。
(1)从课题入手,结合课前预习和课外阅读展开谈话:普罗米修斯是谁?(板书:天神)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提取关键词。(板书:英雄)
(2)默读课文1、2自然段,从普罗米修斯取火的故事中体会“神”具备的人所不能的力量,了解课文想象和夸张的写法。
(3)紧扣“无火之悲”和“有火之喜”,对比朗读课文,融情于境,体会普罗米修斯对人类作出的贡献,感受普罗米修斯的英雄行为。。
此环节看似平淡,却完成了三个奠基性的目标:一是导入谈话部分,自然地引出课文中两个关键词,为理解人物形象奠基;二是品读“取火”部分,揭示了整个故事的起因,为故事的发展奠基;三是抓住两个鲜明对比的语段,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体会火种对于人类的意义,初步感受普罗米修斯和“人”之间的关联,为后文理解其人格力量作铺垫。
2、配乐燃情,感悟普罗米修斯的英雄气概。
(1)自读6、7、8自然段,划出最能体现“最严厉惩罚”和“忍受各种痛苦”的词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2)教师提供三段音乐: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和《命运交响曲》,请学生聆听以后给课文配上合适的音乐,再朗读课文。
(3)讨论交流:普罗米修斯什么地方感动了你?用一个词概括普罗米修斯的表现。
本段学习是课文重点,在学生充分读、悟、想象、体验的基础上,我用“普罗米修斯什么地方感动了你?”这一跨度较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感悟普罗米修斯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实现从“天神——英雄”的回归,而这正是本文的教学价值之一。
此环节亮点设计在于配乐朗读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因此我没有选好一段音乐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体验,选择贴近自己情绪的音乐,音乐和朗读有机交汇于学生心底。
3、复述动情,内化情感体验。
(1)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
在上一课《小英雄雨来》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用小标题概括内容,但是此处我还是会给学生提供宽泛的空间,不刻意讲究标题文字的工整性,不特别强求标题的概括性,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提取关键的词句来概括,目的是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厚”文读“薄”,为下一步复述课文做准备。
(2)根据自己拟的小标题,自主练习复述课文。
(3)和同桌一起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请同桌提出改进意见。
(4)当众复述课文,在复述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此环节采用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我是这样思考的:复述是第二学段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要允许每一个孩子按照自己的能力和节奏进行学习,因此给足自主学习时间。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伙伴互助,突破难点。
4、拓展移情,延伸学习兴趣。
有人说:“每一个神话,其实都曾经是一次伟大的创造,都算得上是人类的一个小小奇迹”。
(1)回顾总结全文,整理板书:
31 普罗米修斯
天神 英雄
取火 (想象与夸张) 受罚
造福人类 勇敢无畏
再次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普罗米修斯——这位敢于从天上拿取火种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紧扣“英雄”、“从天上拿取火种”、“获得自由”三个词,引导学生读出赞美、感谢、高兴、祝福……的语气,升华情感。
(2)听老师讲故事: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故事。
(3)推荐阅读《古希腊神话故事》。
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及前后联系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泉声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十分迷人作者以游览线路的先后顺序,以美仑美奂的笔调,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重点写“途中听泉”和“山寺听泉”,全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第二自然段写了白天“我们”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三至五自然段写了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抒发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根据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赏读、积累介绍鼎湖山泉声的优美句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上网浏览、协作学习、会话商讨、搜集资料、整理创作及审美表达的能力,树立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自主探究的意识,养成健康浏览的习惯。
3情感目标:A、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切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B、让学生了解鼎湖山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保护区,我们学生要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是不能泛泛而谈的,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因此,根据课文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课文二、四自然段相关泉声的生动描写,深切感受泉声的美妙和作者对鼎湖山的热爱之情,并有感情地读好相关段落。
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材料并灵活运用课文所学和自己网上查得的相关资料;想象和品位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以下教与学的方法:
(一)教法①品词析句法从关键词句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
训练②以疑导学法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质疑,以疑定教,顺学而导。
(二)学法①自主研读法针对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
研读②品味想象法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品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提高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拟两课时教完,全文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紧扣题眼,以疑导学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课一开始,我板书课题《鼎湖山听泉》,“聽”字故意写成繁体字,并趣解“听”字,由此提醒学生读书要“入耳、入目、入心”,学习本课,品味泉声美妙更要“入耳、入目、入心”,才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然后由“听泉”这一题眼,引导学生看题质疑:去哪里听泉?泉声是怎样的?由此揭示话题:“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抓住题目中的“听”字引入,通过质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直扣文章中心。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初读,保证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学生对文章才有一个整体的感悟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读”,通过“读”来达到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目的:
1、轻声自由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以“鼎湖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话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分段联系读让学生逐段默读,边读边找出“半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蒙眬中”这些词句,领会作者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精读感悟,积累运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动笔墨不读书,勾勾画画好方法”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读中想象”是学习写景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能力的提高。
1、研读“途中听泉”,初识泉声的特点
话题1:“作者在上山途中听到了怎样的泉声?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学生自读勾画,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从“淙淙的泉声、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体会到泉声的美、大,从“涌流、流泻”等词想象到泉水的多,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泉声的美妙,与此同时想象鼎湖山草丰林茂、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满目青翠的景色从而为后文作者能在夜晚听辨泉声作好铺垫。
2、研读“山寺听泉”,品味泉声的美妙
话题2:“作者夜宿古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让学生动手勾画。
根据学生的汇报,精读重点部分:“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为了能让学生通过此段的学习落实目标4、5,突破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聆听、辨识、品味出的泉声的美妙,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联系生活展开想象
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在电视、CD等媒体中听到的“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齐鸣”的声音是怎样的,进而体会“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等词。
展开想象:草丛石缝涌流、空谷细流、飞瀑急流的景象。
(2)质疑理解前瞻后联
在重点句段教学时,我们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前瞻后联,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整体理解文章的好习惯。
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会联想到这些声音?作者的耳朵真的有那么灵吗?”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明白作者之所以想到了这些,是因为联想到了白天所见到的景色。
“作者还听到了什么?”从忽高忽低、忽急忽缓作者又产生了联想,让学生在通过朗读想象,从“绕过、拍打、穿越、流连”感悟到泉水的“趣与活泼”。
(3)读写结合运用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但不能忽视写的能力,语文要崇读学写,结合课文特点,注重引导学生由读到写、读写结合,方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学会感悟了泉声的美妙后,我把练笔挤进课堂:引导学生用“像……一样的,是……”仿写一段话。
(四)以读促讲,升华情感
“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最后泉水流进了我的心田”引读最后一自然段“鼎湖山的清泉是如何滋润万木,蕴育生机?”让学生再回读全文,用心再次聆听、辨识、品味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关照全文,由部分再回到整体,让学生形成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缩影,是课文的精华为此,我根据课文特点,紧扣题眼“听”字,以趣解繁体的“听”字,统领全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书要“入耳、入目、入心”,聆听、辨识、品味泉声也须“入耳、入目、入心”,方能感悟泉声之美妙,润物之无声也整个板书,简洁明了,提纲挈领既起到引领读书方法之功效,又突出了文章之中心,可谓一箭双雕也。
听
入耳入目入心
泉声美妙泉水润物
聆听辨识品味
语文说课稿 篇10
各位评委: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三峡》。我制作的《三峡》发表在《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20xx年第1期上,我执教的《三峡》荣获市电教优质课一等奖。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也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点文言篇目。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三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当代文坛巨匠余秋雨曾对《三峡》作过高度评价:“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
2、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点拨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借助,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过余秋雨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余秋雨先生回答说:“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首先,我让学生在“长江之歌”的音乐中去欣赏“三峡风光”。同时,在首页的下方有长江三峡的简单介绍。
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学生可以点击“作家作品”页面自己去学习。
2、配乐朗诵,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打开“《三峡》”的页面,伴随着“高山流水”的音乐,我首先给学生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的美;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结合本页下方的“朗读时注意句间停顿”和“生字注音”页面进行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然后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3、质疑问难,研读课文。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
第一步 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细读课文,积累词汇。
让学生打开“词语释义”页面,用鼠标点击加点的字,查看字意。然后,小组合作翻译句子。
第二步 精读课文,合作交流;质疑问难,理解内容。
首先,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其次,分析景物特点,讨论:
①文中描写的三峡两岸的山势有哪些特点?
②夏天三峡江水有什么特点?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③写了春冬之时三峡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④是如何描写秋景的?
然后,通过“实践探究”讨论:
(1)主要描写三峡中的哪一个峡。课文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2)写四时风光的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第三步 品读课文,体会意境;初步鉴赏,熟读成诵。
结合“影视资料”,体会“两岸、重岩叠嶂”、“清荣峻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和鉴赏,体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第四步 课文小结,情感熏陶。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美不胜收。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作者热爱我们祖国河山的情感,并由此激发我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第五步 拓展知识,布置作业。
1、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赞美,让学生结合“相关诗词”,去再一次领略三峡的美。
2、“三峡”是美丽的,我们山亭也有很多美丽的风景,比如抱犊崮、熊耳山、莲青山等。让我们学习郦道元写景的手法,来描绘我们美丽的山亭吧!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9
语文《赵州桥》说课稿07-14
语文优秀说课稿11-05
语文《水》说课稿01-04
语文《猫》说课稿01-05
语文说课稿11-06
经典语文说课稿12-01
语文说课稿03-25
语文蜡烛说课稿02-18
语文《手指》说课稿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