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1-16 07:21: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分析

  《跳绳》这节课是本册书第五单元第4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出现的。这节课主要是和学生一起探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着眼于“跳绳”这个游戏来贯穿新知,而这个游戏恰恰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儿童好玩、好奇、好胜的天性利用本班学生进行跳绳比赛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到亲切、生动、有趣。并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通过估计运算的结果,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二、说教学内容

  北师大数学第二册63页第五单元跳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三、说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初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看图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自主探索的能力。通过和邻居说一说的方法,寻求多种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并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增强自信心。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能力目标:通过竖式的书写,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利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抽象概括笔算减法的计算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竞争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探索计算方法掌握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算理。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通过跳绳比赛,活跃气氛: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分钟能跳多少下?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我们进行了激烈的跳绳比赛,跳绳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呢!这是我们班三个小朋友跳绳比赛时的照片和成绩表。(多媒体出示)

  (三)探究新知

  1、根据这个表格,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减法数学问题?继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限制提问范围,因为要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单只是让学生面对情境提出问题,更深入的是在活动中进行质疑、交流,限制提问范围,避免偏离主题的现象,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保证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互动。

  我们先来解决“小东比小红多跳多少下?”这个问题。(多媒体出示)

  3、分析题意,列式: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4、估算:这个算式等于多少呢?我们先来估一估:渗透一些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过渡: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现在请小朋友们动脑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独立思考)

  5、讨论算法:请你们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交流,待会儿,再看看哪一组的'算法多!(学生讨论,老师巡视引导)

  6、交流算法:演示计数器,指名摆小棒,重点强调笔算,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和算理,板书口 算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7、优化列竖式:多数同学用到了列竖式的方法,看来列竖式确实 是一种既简单又方便的算法,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让学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计算方法也需要优化。

  (四)巩固练习

  1、利用所学的知识,用列竖式的方法解决 课本63页的试一试。

  2、接受老师的考验:100-48

  (五)课堂总结

数学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图案设计》。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学过有关的知识,能在方格式上画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后的图形,会画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课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并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美丽的图案。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体现美、发现美。

  重点难点:

  在本课,我把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并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作为重点,把体会图形的变换的多样性作为本课的难点。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在本课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能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发

  现图形变换的方法,并在小组中与他人交流,还能利用这一方法独立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法学法:

  教法?

  组织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并运用知识。

  学法:采用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主动发现知识的产生于发展,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模式:

  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建立数学模型。

  3、巩固练习,实践应用与拓展。

  4、总结反思,完善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新课伊始,我引导学生欣赏两幅关于平移和旋转得到的图案,引导学生思

  考这些图案的设计各有什么特点并交流感受。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发现生活中的美。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拉近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建立数学模型

  结合学生的感受,接下去说,生活中到处都有这样美丽的`图案。那么,这些图案究竟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呢?同学们想不想也当个小小的设计师呢?一连串的疑问,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接下来,出示教材37页的花瓣图,引导学生发现花瓣图的特点是通过图A变换来的。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说说图案设计的方法。在组织学生汇报时,鼓励学生变换方法的多样化,拓展学生思维,最后小结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即平移,旋转,做轴对称图形。

  因为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本环节的设计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角,动手操作、演示、叙述、总结图案设计的过程。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使他们在合作中发现图案设计的多样性,体验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使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与拓展

  在本课,我依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本课知识,形成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总结反思,完善知识结构

  总结知识要点,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作美。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我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去感受学习的快乐,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双手创造美、体现美。

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是人教实验版数学八年级(上)教材第十一章《数据的描述》的第三节。这一节是在学习了用统计图表描述数据以后的一节活动课,它是对七年级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及本章数据的描述等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是对所学的有关数据处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统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通过对数据的直观描述尽可能多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及环保意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和认知水平,特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处理数据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灵活选用统计图对具体问题的数据进行清晰、有效地描述,并获取有用信息并作出合理决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合理处理信息,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节水及环保意识。

  3、重点和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

  (2)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二、学情分析

  我今天所授课的班级,应该说学生的数学素质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学习基础较差,会被动参与,因此应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学习的兴趣,使之获得成就感。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枯燥的数据是令人乏味的,首先可采用激趣法:恰当收集选取图片和视频资料,为课题学习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分层安排活动,能力强的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能力差的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例外,提供更多的学习扩展资料供学生浏览。这样可让所有学生有信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四、教学形式和课前准备

  本课题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学生在课前也收集了一些有关水资源的资料,准备直尺、铅笔、圆规、量角器等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说明

  新课引入

  资料展示(投影)当前世界淡水资源及我国有关缺水的形势的资料图片问题:(1)看了这些图片,你有哪些感受?

  (2)你了解世界及我国有关水资源的现状吗? 借助图片展示,是学生对我国国有资源现状有直观感受,触发他们的节水意识!

  探究新知活动一:

  阅读课本80页的“背景资料”,从中收集数据,画出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怎么样?

  (2) 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么样?

  (3) 我国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么样?

  (4) 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国家的用水量超过其可利用水资源的20%,就有可能发生“水危机”,依据这个标准,我国1990年是否曾出现“水危机”?

  学生阅读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收集全班同学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描述这些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家庭最多?这个范围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3)全班同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数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BWR)50升的用水标准,这个平均数是否超过用水标准?

  (4)如果每人节约用水10升,按13亿人口计算,一天可以节约多少吨水?按BWR标准计算,这些水可提供给1个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

  (5)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开展调查实验活动)

  活动三:资料展示:(投影)我国水资源利用情况的有关资料,讨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节约用水的好办法。

  课堂小结:

  1.当前水资源状况,

  2.节约水资源带来的价值,

  3.节约水资源的办法

  布置作业

  整理本节课内容,统计相关数据;查找有关“节约水资源”的课题报告;并分析课题报告的写法。

  通过具体数据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现状,更深刻体会节水的重要性!

  来源于同学们身边的数据更有说服力,同时让同学感受到节水应从我做起。

  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是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学知识,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加深对资源现状的理解。

  学会整理、归纳所学知识;分析课题报告。

  六、自我评价

  这个课题学习,应该用比较长的时间,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问题进行学习、探究。这需要学生的充分准备,然后可安排学生一起进行探讨、交流。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这个课题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各方面才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设计理念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体验具有以下特点:

  1、体验是对学习个体的重视。包括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

  2、体验是学习个体在数学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数学课堂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看一看、摸一 摸、摆一摆、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体验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猜想、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

  3、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也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

  二、设计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其它立体图形做好铺垫。

  教材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模型,归纳长方体的特征,接着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练一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通过看立体图、实际测量、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进一步巩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形成空间观念。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讨论、分类、制作等实践活动,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顶点、面的特点,初步学会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2、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本节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和谐发展”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让学生眼、手、脑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通过观察、测量、制作等活动,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促进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多向交流和共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愉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主动探索的创新意识。

  为此,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立体实物若干个(如火柴盒、乒乓球、牙膏盒、茶叶罐、魔方、墨水盒等),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即从分类中引入;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在设计填写学习报告单中深化;课外延伸。

  三、教学过程

  (一)从分类中引入

  1、今天大家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物体,请以4人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立体都放在一起,然后分一分类。

  小组汇报。要求:你们是怎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指以长方体与非长方体为标准的组:请大家和他们组一样,把所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挑出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课题)。把另一堆放在一边。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里学生分自己带来的物体,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分类时,有的按制作材料不同分类;有的按形状不同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有的按颜色分类……课中让学生知道数学课研究的是形状、大小,颜色和材料不是数学课研究的对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我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二)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

  1、你是怎么知道它是长方体的?任意拿起一个长方体,观察一下,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讨论特点,并说明你怎么证明?

  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例如证明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可以通过度量长和宽算出面积。

  (2)可以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去比。

  (3)也可以把一个面描在纸上,再用相对的面去比。……

  [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让学生观察长方体面的特点后,验证自己的观察。验证的方法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

  2、在你们的长方体中,有没有特殊的类型。

  学生汇报:(1)有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大小相等。这一类(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方体或立方体)是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并让学生画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有一个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4个面是长方形,而且2个正方形大小相等,4个长方形大小也相等。

  再让学生猜想一下,有没有一个长方体只有4个面是正方形?

  [ 从一般的长方体到特殊的长方体,理解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情况。通过猜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

  1、自学课本1-2页了解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投影揭示下图)

  2、用小圆球(顶点)和4种不同长度(分别以A,B,C,D表示)的小棒(棱),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如下图)。

  3、出示小组合作制作要求:

  (1)每组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立方体;

  (2)制作前先小组讨论填好领料单;

  领 料 单

  模 型 顶 点

  (小圆球) 棱(小棒)

  A B C D

  长方体 个 条 条 条 条

  立主体 个 条 条 条 条

  (3)按领料单领取材料;

  (4)制作完成后,讨论棱和顶点有什么特点。如果材料不够或有多余,请说明为什么?

  4、小组活动。

  5、汇报:长方体是怎么领料的?顶点有什么特点?棱有什么特点?正方体怎么领料?顶点和棱各有什么特点?

  [ 通过观察—讨论—领料—制作—汇报等一系例活动,让学生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的特点。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在设计填写学生报告单中深化

  请大家自己设计一张学习的报告单来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模仿老师的学习报告单来设计填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 立方体

  面棱顶点

  [ 课堂小结用实验报告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报告单,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填写,在填写报告中深化理解知识和反省自已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五)课外延伸

  1、找一个火柴盒和魔方,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宽、高。

  2、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外实践操作,重在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建立空间观念,把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数学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求百分率,是新人教版教材 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它是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之后的例题教学,通过一个例题同时教学求百分率和分数、小数化百分数。结合新课标,我个人体会,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以下的意图和设计思路:

  1、本节课的内容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遇到新问题,促使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自主解决。这样就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基础,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并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教材的编排一方面是凸显数的转化的必要性,即让学生体会到: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是解决百分率这个实际问题的需要,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分数化成百分数整合在一起,目的是:在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多维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教材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掌握基本的观察、分析、比较、发现的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了知识的迁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积累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据上教材分析我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百分率的含义,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感悟转化的必要性。

  3、引导学生走入情景,产生问题意识,经历从数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掌握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的掌握转化方法。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走入情境,自主产生问题意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时,我把主题图活用为学生身边的急需他们解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很快走入情境,进入角色,成为主人,思考遇到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在认知需求的驱动下,很容易发现了问题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求命中率。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使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生成与形成过程。渗透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我注意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自己通过计算、尝试、观察、类比等学习活动中,独立解决遇到的新问题,经过自己的努力与合作交流,学会了数的转化方法,并发现归纳出了转化的规律,体会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建立生活中百分率表达式的数学模型,发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如:课中,本节课的教学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归纳、总结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感悟了最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感受数学学习抽象性、层次性和逻辑性的数学思维特点,强化了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最后通过回顾反思,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积累了学习的活动经验,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落实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维目标。

  3、关注数学 本质,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落实

  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教学,它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我注意在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了数学的本质,为学生搭建了感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平台。

  在总结小数,分数化百分数时,我仅仅抓住板书这一直观的思维材料,通过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对比分析,充分比较,让学生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和归纳总结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使学生感悟了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4、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又不能以直观的教学手段作支撑,学生的学习完全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知识的迁移、生成、发展和类推,所以,教学时,调动学生思维上的参与是本节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因此我采用了激发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强调了思维上的参与。比如课的一开始,我就把问题抛给学生,根据图中两人争执的问题,如果让你来当裁判员,你认为,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自然进入问题情境,提出了数学问题,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在求王涛的命中率时,先遇到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这一问题,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在计算李强的命中率时,又遇到了除不尽的情况,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唤醒了已有的知识经验,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5、障碍励志 激发参与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靠学习责任感和学习兴趣两个要素得以保持,两者相辅相成。励志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趋于稳定和自觉。要想激励学生努力奋发向上的志向,离不开障碍的磨炼。因此教学时,我有效利用教材内容这一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不断的提出或使学生遇到一个又一个努努力就能跨越的小障碍,从而激发学生排除万难,勇攀知识高峰的动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探知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

  这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教材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内容,本单元的知识与方法具有上位特征,基本上是对原来概念的进一步提升,因而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普遍性,学习了这些概念以后,对原来的观念和方法可以作进一步沟通和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更趋多样化,数学能力将得到有效提高。概念间和计算方法的的联系、辨析、沟通以及正确合理地计算,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内容,比的意义是本单元的起始概念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这节课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切实地理解、掌握比的意义,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标上有这样一段话: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在这样思想的引领下,“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比的意义的理解,比同分数、除法的关系。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首先,本节课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提供给学生较为丰富的研究材料,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认识经验,在较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在来提炼概念。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其次,提供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运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除法的基础上教学比的意义,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再次,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习, 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另外,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的预设: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先请一组同学起立,其余同学数数这组同学有男生几人,女生几人?

  男生5人,女生7人 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有关除法的)

  板书: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 5÷7女生是男生的几倍? 7÷5

  2、出示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的长15米,宽是10米,也请大家提出问题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板书:长 宽 15÷10

  宽 长 10÷15

  3、以上两题都是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两种数量关系的,今天,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方法——比。(板书:比)

  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教学中的教与学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由于“比的意义”内容繁杂,在一开始,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比,初步感知比,使学生对比感兴趣,非常乐意探究知识,巧妙地导入新课

  (二)、充分感知,理解意义。

  1、如第一题中,女生是男生的几倍,除了用7÷5来比较,还可以说成女生和男生的比是7比5。(板书:7比5)

  那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除了用5÷7来比较,还可以说成什么呢?(板书:5比7)

  2、国旗中的长是宽的几倍,还可以说成为什么?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说成什么?

  3、看来大家还真聪明,很快就学会了用“比”的方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再出示“神州”五号运行材料(略)

  你们会计算它的速度吗?怎样列式,板书:42252÷90

  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路程÷时间=速度)用比怎样表示呢?

  4、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既可以用除法,又可以用比的方法,那么你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吗?(同桌互说)

  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揭示并板书课题:比的意义(齐读一遍)

  让学生用两种求速度的不同方法,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不同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在上面两个例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比的意义。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除法应用题入手,通过复习同类量相除,不同类量相除的内容,引出“比”的概念,培养了知识迁移能力。在理解比的意义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比的意义,使学生不仅获取了新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三)、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1、比的读写法、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看书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组织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介绍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计算出比值,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汇报过程中,寻找比值的规律,即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2、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比与除法、分数都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是这节课的难点,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回忆、思考、讨论等活动,在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的基础上,找出了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看电脑屏幕,用“相当于”一词来说明比、除法、分数的联系,促使了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点理解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

  根据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和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得知比的后项不能是0。可以从这一个角度理解,也可以从后项是0时,2:0=?逆运算0乘任何数都不等于2,所以0不能当后项,也可以再从0:0=?逆运算0乘任何数都等于0,答案不唯一,这三个角度,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后项、除数、分母为什么不能是0。

  (2)我们经常在足球比赛中看到2∶0这样的形式,它是比吗?为什么?

  (四)、多层次练习,巩固新知识。

  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练习主要分三层,第一层是复习比的意义,鸡鸭数量比和比值,数量与总价的比和比值,小强身高148厘米,小明身高12分米,小强和小明身高的比是148﹕12。从同类量相比和不同量的比较,贯穿求比值。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明白两个量之间的比要统一单位,并且要搞清楚是谁和谁比。让学生按要求写出比,并重视理解所写出的比是哪个与哪个的比,如果换一种比法,又该怎样写,使学生理解写比必须根据要求,不能轻易改变数的位置。

  第二层读出比和求比值的练习

  第三层是提供一些信息,让学生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寻找合适的量,说出两个数之间的比。

  (五)、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通过学习,让学生进行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是学生自己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梳理,同样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

  我们常说,数学知识来源来生活,但还得应用于生活。最后的课外延伸,渗透介绍黄金分割的知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的体会,并通过介绍黄金分割的妙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数学对于艺术美的价值所在。这个环节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对比的意义进行了一个挖掘。

数学说课稿 篇7

  设计意图

  1、小朋友喜欢过生日,大班幼儿对生日的具体日期开始感兴趣。

  2、生日表能把抽象的日期形象地展现出来。

  3、课件中动态的图表能帮助幼儿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坐标,探索发现坐标中的点与生日之间的对应关系。

  2、尝试进行简单的统计与分析。

  3、体验集体过生日的快乐。

  重难点

  重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在图表中找到自己生日的位置。

  难点:是在数字、线条、点与生日之间建立对应的关系。

  重难点的突破:主要通过课件动态的演示以及老师合理的引导来帮助幼儿化解认知上的难点,从而更加了解生日。

  教法学法

  1、电教演示法

  2、操作探索法

  3、情境体验法

  4、合作互动法

  主要是运用电教演示法,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教学课件,生日卡、生日表等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2、经验准备:幼儿知道自己的生日,会认读两位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用几张图片来导出活动的`主题。

  二、找生日

  1、了解生日中数字的含义。我通过引导幼儿对明明、爸爸、妈妈三个生日的观察,使幼儿理解:前面一个数字代表月,后面一个数字代表日。在这一环节中,两位数如何表达可能是一个小难点,于是我着重引导幼儿观察了数字15.

  2、认识生日表。我提问来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秘密:和下面这排数字对应的竖线代表的是月份,和旁边这些数字对应的横线表示哪一天,然后总结出:原来每一个横线和竖线交叉的点就是一个日子,一年中的每一天都藏在这些点点里。这样小朋友就理解了数字和线条的含义。

  3、在生日表中找生日,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与难点部分。怎么样让小朋友来发现图表中数字、线条、点与生日的对应关系呢?我设计的三次不同的找生日。第一次是王老师找生日,重在教师的示范,使幼儿初步了解这种定位方法。第二次为吴老师插蜡烛,是幼儿参与寻找的过程,也是学习运用的过程。第三次是猜包老师的生日,看蜡烛猜生日,实际上是根据位置反推数字,是幼儿对定位方法的熟练掌握,而且还运用了逆向思维。这三次找生日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这一部分的课件设计时我进行了充分的考虑,怎么样让小朋友能感受到寻找生日的过程呢?我就做成点击横轴上的数字时,相应的竖线变成红色,突显出来,而且是从下往上逐渐变红的,这一过程给小朋友一个暗示:找点时要注意起点和方向,有利于他们掌握方法。

  另外,我还有目的地选择了3月12日和12月3日这两个生日,引导幼儿观察两支蜡烛在表中的不同位置,然后提问:数字相同,蜡烛却在不同地方,为什么?幼儿通过思考,对图表中月、日的位置更加清晰。

  三、我的生日

  请小朋友在表中找到自己生日的位置,并画上小蜡烛,在画蜡烛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画一些线条来帮助自己确定位置。在这里,我配上了轻柔的音乐,营造出轻松自主的操作氛围。

  画生日这个环节时间安排比较有弹性,()先完成的小朋友可以自己检查一下,可以向好朋友介绍,这是一个自我验证、相互验证的过程。正确的小朋友老师会帮他在大的生日表中把蜡烛点起来。

  这一部分的课件我也是再三考虑的。怎么样验证小朋友的操作,又能把全班小朋友的生日情况都汇总起来呢?我就把每一位小朋友的生日都做到了课件里,名字的后面就藏着蜡烛,可以随时切换,这样验证的过程变得非常有趣了。这时的背景音乐又换成了《生日快乐》,更加凸显了主题。课件激发孩子们的自豪感,当生日蜡烛全部点亮的时候,小朋友们别提有多高兴啦!

  怎样才能充分发挥生日表的作用呢?我就请小朋友找一找生日表中有趣的现象,比如:12月生日的人最多,6月没有人过生日,有两个人的生日在同一天。

  四、过生日

  请幼儿找出本月过生日的幼儿,一起为他们送上祝福,过一个有意义的集体生日。真正地把教育和生活紧联系起密地来,同时把幼儿的兴奋点推向高潮,活动在热闹快乐的气氛中结束。

  总结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在这个活动中,我结合生日情境,制作了形象的课件,借助灵活多变的生日表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地展现出来。课件成为了幼儿学习生日的脚手架。

数学说课稿 篇8

  教材分析

  这是本章的第一节,研究对象是函数,目标是怎样通过函数的解析式求其定义域,其学习以函数的概念为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借助于求代数式的值的方法,确定研究的方向,因势利导,在整个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猜想,归纳等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为后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去年带的毕业班上的老教材,今年接的初二是第一届二期课改的新教材。对于我来说,本身也和学生一样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这两个班的学生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3)班学生非常活跃,到了初二学生有这样的热情是难能可贵的,确实值得我去珍惜和正确引导,(4)班就是另一个极端,他们比较冷漠,上课不会呼应你,时常让我感觉到是在唱独角戏。两个班中都有一部分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基本计算能力和技能较差,因此在教学时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环境,以直观,操作观察,概括和交流作为重要的活动方式,通过课前准备和课中交流去引导学生,发现求函数的定义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感知,认知水平和知识归纳能力。

  学生在第一节中已经学习过"函数的概念",对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对后继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道函数的定义域。

  掌握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求函数的定义域的方法。

  掌握复合函数的函数求定义域的方法,并正确求出不等式组的公共部分,特别强调"且"字的使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求函数的定义域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求出不等式组的公共部分,特别强调"且"字的使用。

  教学分析和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采用发现法,启发引导,讲练结合,其依据是:

  遵循教材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方法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注重启发式,加强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和指导。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参与有机的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函数吗 什么是函数呢 其三要素是什么

  生:(略)。

  设计意图:回顾函数的概念以及三要素,为学习函数的定义域做准备。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把预习的表格拿出来,小组进行讨论一下。

  1,操作(学生事先已经准备好)

  已知函数y=2x+5和y=x ,按要求分别进行以下操作:

  输入x →y=2x+5→输出y

  对变量x取一些数值,分别代入式子2x+5中,把x每次所取的值与计算结果填入下表中:

  x

  y

  输入x →y=x →输出y

  对变量x取一些数值,分别代入式子x 中,把x每次所取的值与计算结果填入下表中:

  x

  y

  2,思考:

  师:对于函数y=2x+5,自变量x可以取任意一个实数 函数y=x 呢

  生:(略)。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已函数的观点重新认识学过的求代数式的值,让学生知道由函数y=x 说明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常会有限制,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y=f(x)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使f(x)有意义。

  3,通过学生操作,讨论引出函数的定义域的概念

  使函数解析式或实际问题有意义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由函数解析式求函数的定义域

  1,当函数是简单表达式时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y=5x—3(2)y=(3)y=x—1 (4)y=3x—2 (5)y=

  设计意图:说明"求函数的定义域"的思考方法。在知道函数解析式和对定义域未加说明的情况下,函数的定义域由确保解析式有意义来确定,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和解题的方法。

  学生练习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y=2x+5 (2)y=(3)y=3x—4 (4)y=

  设计意图:乘热打铁,通过练习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函数解析式的特征列出不等式来确定函数的定义域,使学生在模仿中对知识加以巩固。

  想一想:根据函数解析式的特征求这个函数的定义域,一般应怎样思考

  由函数解析式来确定定义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整式——x取一切实数

  分式——x取分母≠0的实数

  偶次根式(例如:二次根式)——x取被开方数≥0的实数

  齐次根式(例如:立方根)——x取一切实数

  设计意图:在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的基础上,由学生总结:如何根据函数解析式的特征确定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按解析式中的表示函数的式子是整式,分式或根式(偶次,齐次)等不同归类,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2,当函数是复合表达式时

  例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2)y=

  设计意图:当解析式为复合表达式时,引导学生运用新知寻求解决方法,首先逐个列出不等式,求出各部分的允许取值范围,再使用数轴求其公共部分。

  学生练习2:求下列函数的解析式

  (1)y=(2)y=(3)y=(4)y=

  设计意图:当函数解析式为复合表达式时,因为初中的函数不会很难,因此我认为学生最困难的不是列出不等式组,而是取公共部分,特别是"且"字,往往有许多学生乱用,看到不等号就用"且"连,因此通过学生练习2,指出学生的弊病,加强"且"字的训练。

  拓展练习:求下列函数的解析式

  (1)y=x+(2)y=—x +3x (3)y=2x—1 +2—3x (4)y=2x—1 +

  设计意图:对于大多数学生只要求掌握例1和例2,而对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得难度深一点,以拓展他们的发散思维。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分组讨论后请同学发言)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你还有疑问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求函数定义域的方法,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业:练习册P36习题18。1(2)

  反思

  平时非常注重学生新课的预习,提前预习能取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也要预防学生懂了之后上课不听的状况出现。

  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而且引出新课前还有一个操作,因此我提前把这个操作安排到学生的预习工作中,在课堂上可以节约许多的时间,对于计算能力差的同学能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去完成。

  这两个班是我新接的,只靠一个月的时间去深入的了解他们显然时间是不够的,但现在通过各种途径知道他们层次不一,"贫富悬差很大",特别是两个班都有不小的尾巴,因此我放慢速度,争取一节课能解决一个到两个问题,我想效果可能会好一点。

  本节课在最后运用新知拓展训练中,提升了一定的难度,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不那么容易理解,需要进行适当的点拨,对于取公共部分还需通过数轴加强训练。

数学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主题是“角色扮演,引导学生猜想验证”,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一、说说我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及特征、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教材的小标题为“探索与发现”,强调说明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发现有关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特性和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所以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验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二、聊聊我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以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有效教学的理念为指导,结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下列几点:

  1、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3、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以及对这一规律的灵活运用。

  学具准备:量角器、三角尺、剪刀和准备一个喜欢的三角形。

  三、谈谈我的主要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设计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以猜想→验证→应用→评价四个活动环节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实现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规律的数学理解。同时,每一个活动环节都让学生尝试扮演一种角色,激发他们投入课堂活动的兴趣。

  1.大胆设疑,提出猜想(猜想家)

  在这节课之前,有不少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此,第一个环节我就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大胆设疑,提出猜想,做一个猜想家。

  首先,我向学生出示一个长方形,向学生讲解长方形的四个内角,引导学生将这四个内角的度数相加算出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

  接着,我把长方形拆成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指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设问: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让学生说说各自的看法和理由,并引导提出“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猜想。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首先获得对“三角形内角和是什么”这一陈述性知识的数学理解。

  2.科学验证,探索规律(科学家)

  有了大胆的猜想,就要进行科学的验证,第二个角色就是扮演科学家,对刚才的猜想进行科学验证,自主探索。

  第二个环节的活动步骤如下:

  (1)提供实验活动需要操作的工具,如:量角器、三角尺、剪刀等,让学生说说:“要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怎样利用好这些工具?”

  (2)明确提出操作要求:先在自己准备的三角形上作好内角的符号,选择合适的工具开展实验,遇到操作困难可以与同伴商量或请老师帮助解决。

  (3)学生操作后在小组内交流,出示交流提纲:

  A、通过实验操作,你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发现的?

  B、你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有关吗?为什么?

  (4)集体交流,小结规律:

  在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的过程与成果时,我会挑选出研究不同形状或不同大小的三角形的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并在学生提出疑问时进行合理的解释与调控,尤其是要对一些通过量一量得出180度左右的结论进行“误差解释”。最后与学生一起小结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且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这一数学规律,从中感悟由特殊到一般的证明方法。

  3.联系生活,实践应用(实践家)

  有效教学理论指出练习要考虑它的实效性。在这个环节,我设计让学生扮演实践家,通过三个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实践把探索得出的知识应用于生活问题之中。

  第一,基本运用。即书本中“试一试”的第3题和“练一练”的第1、第2题。通过这个3练习让学生形成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求出未知角度数的基本技能。

  第二,综合运用。即书本中“做一做”的第3题,这道题在让学生知道其中一个角等于60度的情况下,综合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和三角形分类知识来进行解决。

  第三,拓展延伸。我设计了让学生求四边形和五边形等多边形的内角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量、拼、分等办法尝试求多边形内角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4.自我反思,评价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扮演三个角色时,哪一个角色完成得最好,为什么?”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我设计了简洁明了的板书:

  三角形的内角和

  量角撕拼折角拼图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数学乐园说课稿11-12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数学说课稿03-25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6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