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2-01-22 11:25: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生物说课稿模板集合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物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生物说课稿模板集合8篇

生物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说教材和教学目标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初中生物知识的扩展延伸,也为后续其他模块、其他章节的学习奠定最根本的基础。

  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生物知识的认知情况和基础,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①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②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能力目标: 通过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新旧知识衔接能力,以及归纳整合能力,还有分析讨论,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本课的重点是: ①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②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本课的难点是: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具体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介绍。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是学生升入高中的第一节生物课,很多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已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之上,所以好好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再在已学的知识的基础之上补充学习本节课新知识,犹如建立高楼大厦得有稳固的.根基。

  为了是更好地实现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能力的为主的要求,以及高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本课采用了回顾旧知法,谈话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具体教学方式将结合教学过程来介绍。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限制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1个课时。按照上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本课共设计了导课,资料分析——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探究——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练习,小结,作业六个环节,从生活到知识,从理论到实际的认知规律来完成本科的学习。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导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SARS患者肺部X光片弥漫性阴影及SARS病毒模式图,引导学生回顾病毒相关知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核心,但是能复制。再师生互动完成“问题探讨”。 本环节通过回顾学生已学的病毒知识入题,培养学生新旧知识是归纳整合能力,也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生命离不开细胞这一观点。

  第二环节:资料分析——活动离不开细胞

  从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着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展示四个实例,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分析的内容,分组讨论。最后师生互动总结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突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这一重点知识。具体介绍如下:

  实例一: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的过程,可补充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如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最后让学生讨论回答讨论一。 学生认真观看材料,讨论回答讨论一,教师给予正确引导和评价,最后得出单细胞动物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这一观点。

  实例二:教师播放人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图,并问:人的发育时从生命细胞开始?新生儿发育长大是由于细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更好的讨论完成讨论二。 通过实例二,师生互动得出了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其生长和发育也是建立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基础上的。

  实例三:教师展示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图,并让学生数数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至少几个细胞的参与,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分析并完成讨论三。最后师生互动得出反射等神经活动需要多种细胞的参与的观点。

  实例四: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HIV病毒感染人体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将此事例与SARS病毒联系起来就不难回答讨论四。从实例四中得出了免疫作为机体对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种防御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的观点。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展握了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这一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外,还培养了阅读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三环节:探究——生命系统的结构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地理解这几个层次,在理解这些结构层次时可以适当地补充各个层次的名词解释,以利于学生从微观到宏观,步步紧扣地理解生命系统的严密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师按照以下的方式来呈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课本第5页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再由最基础是心肌细胞说起,直至生物圈,逐个阐明了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即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适时补充各个层次的概念。除了群落和种群外,其他的概念,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时已有学过,所以要重点补充群落和种群的概念配合实例巩固理解。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在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就是一个种群,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构成了一个群落。同时也针对其他生命系统的层次补充一些实例来加深理解。如:与心肌细胞同层次的还有平滑肌细胞、骨骼肌细胞、上皮细胞、神经细胞等。还可以让学生以一个人、一棵松树或一只草履虫为例,用不同生物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关系,以便理解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思考与讨论”,巩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相关知识。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不但学得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这部分的知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合作交流的能力,也在情感上认同了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第四个环节:练习

  学生应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完成课后练习,教师其指导作用,学生通过本环节巩固加深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了归纳整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个环节:小结

  教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全部知识,逐一重复基本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三维整合的能力。

  第六个环节:作业布置

  1、复习本节可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有什么异同?

  ②怎么样使用高倍镜观察动植物细胞?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说课,说课完毕,谢谢

生物说课稿 篇2

  认真拟定说课稿,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下面我们来看看初中生物的说课稿,欢迎阅读。

  【设计依据与构思】

  本节课是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10单元《生物和环境是统一体》第25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本节课是本章的开始部分,本节中的知识和能力的养成,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本节主要内容为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以及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和生物富集及影响。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搭建“平台”,通过相关图片、视频引导学生对一些常见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加深了解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食物网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存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所熟悉的生态系统及其基本成分。

  (2)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树立生物与环境是统一整体的观点。

  (3)举例说出生物富集的过程及其影响。

  2、能力目标

  (1)能根据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观察及分析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资料的能力。

  (3)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2)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所熟悉的生态系统。

  2、说出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3、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食物链、食物网和生物富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图片、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搭建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平台”。

  学生准备:调查校园生态环境,收集资料。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海洋生态系统”,理解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二、新课教学:

  1、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所看视频“海洋生态系统”,讨论回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多媒体演示图片——“草原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演示多媒体图片——“啄木鸟在树干上找虫吃”、“腐烂的树干上长出许多真菌”、“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生态系统的组成,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3、食物链和食物网:播放视频“草——兔——鸟”及图片——“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分组讨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小组代表用投影仪把结果投影出来,全班交流讨论。

  4、生物富集及影响:演示多媒体图片——“DDT使鱼鹰的卵壳在孵化中破碎”、“日本的水俣病”、“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生物富集及对生物的影响,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三、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体会。

  四、练习反馈:多媒体演示练习,进行查漏补缺。

  【课堂板书】

  一、生态系统

  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组成:

  (1)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2)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人;分解者——微生物。

  3、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

  二、生物富集

  1、概念:指生物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的现象。

  2、生物富集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和环境。

生物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节。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依次讲述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章内容要突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还要突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课是这一章的最后一节,学生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通过探究实验、调查等活动,亲身体验了绿色植物从萌发到生长的过程,生动有趣。而本节课文并没有安排探究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看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理论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技能目标:

  (1)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自学能力。

  (2)通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2)养成爱护花的习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难点:分析讨论“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而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不稀奇。若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即会被此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三、教学方法

  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怀疑、实证和思辨(逻辑推理)。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因此我用两个视频资料,辅助讲述重点知识: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已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四、教学程序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

  1.我给学生准备了《中国十大名花》的图片,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图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课标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情景导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2.关于《花的结构》的教学,根据我们本地的实际,用野棉花做实验材料,让学生取一朵野棉花,对照课本上的图Ⅲ—15,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学生通过对野棉花的解剖学习花的'基本结构,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从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去讨论、归纳结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落实技能目标(1)。

  接下来用一段视频介绍花的结构,再用多媒体展示花的各部分结构,以补充实验的不足,加强知识内容的直观性,达成第一个知识目标——概述花的结构。并讨论两个问题:

  (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通过进一步探究:假设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小结花的结构: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结构。再通过一个想一想:“这些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受精》的学习。

  3.教学《传粉和受精》时,传粉和受精比较抽象,先让学生观察视频《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生理过程,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再用多媒体简要的给学生补充介绍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知识,并指导学生学习植物的传粉和受精过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体现新课标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最后请两名学生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达成第2个知识目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并落实第2个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探索“桃花从开花到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那么,你知道花落后,果实和种子是怎么形成的?”引入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学习。

  4.关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突破本课难点:“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达成第3个知识目标——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并落实情感目标(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再让学生阅读课本104页,了解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5.课堂反馈:

  (1)花的主要结构是()

  A.花瓣 B.雄蕊和雌蕊 C.胚珠 D.子房

  (2)在从花到果实的发育过程中,花的各部分结构产生什么变化?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

  花瓣胚

  雄蕊果实

  花柱果皮

  子房种子

  子房壁

  胚珠凋落

  受精卵

  (3)在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这是什么原因? (4)有的花并不结果,如黄瓜、南瓜、丝瓜的花多半都不结果。请解释这种现象。

  6.最后通过一个学后探究活动进行小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不能以桃树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总结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幼苗→桃树→桃花→桃”。

  为了进一步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生物说课稿 篇4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 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 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2、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 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 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 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五、教学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六、教学方法: 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七、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 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 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 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 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己回答。 学生边看图边回答。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呼吸道有什么结构保证气体畅通?

  2、 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

  3、 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4、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学生总结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 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棒。

  课堂练习: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软骨支架 B肌肉较松弛 C气管比较硬 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

  A软腭 B会厌软骨 C 气管 D食道

  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 )

  A 鼻 B咽 C喉 D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较大 C使鼻腔较长D 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

  A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

  B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

  C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

  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

  8.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生物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是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在第一章第二章中介绍了大量的生物物种,为这节课的展开做出了铺垫,在生物的分类中提到最基本的单位是种,那什么是种呢?这节课提出物种的概念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学习了本节课对后继学习同种生物的差异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从物种多样性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体现

  知道物种的概念

  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3.教学重点

  ①物种的概念 ②物种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怎样确定生物的种,知道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主要条件

  二、教学方法

  教法

  新课程要求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多种图文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学法指导:

  为了把课堂交给学生,我会引导他们利用图表和多种图文资料,采用自己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课后搜集资料等学习方法。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PPT、图片、视频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图片导入 激发兴趣

  播放各种生物图片

  地球上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据科学工作者的不完全统计。地球上的生物物种超过500万种。生物物种是多样的

  2、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⑴、怎样确定生物的种

  看一看 想一想 课件出示 美国卷耳猫 黑犬图片

  问:两只动物的毛色都有是黑色的,它们是不是同一种生物?

  看一看 想一想 课件出示猫的图片

  问:毛色不同,是不是同一种生物?

  讨论怎样确定生物的种

  课件出示 马,驴和骡图片 请学生介绍骡

  思考 马、驴能生成骡,马和驴是同种生物吗?为什么

  学生归纳同一种生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从而归纳出物种概念

  ⑵、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和物种间差异的多样性。

  3、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种多样性

  ①不同自然环境下的物种多样性

  展示视频 之后分组讨论:森林、湖泊、池塘物种的多样性

  归纳 (1)森林视频:乔木,灌木。野草,鸟,松鼠,昆虫,鼠,蚯蚓等

  (2)湖泊、池塘视频:

  (3)热带雨林:物种最丰富的森林,它的面积只占全球面积的7%,但它的生物物种却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展示全世界热带雨林分布图

  介绍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讨论为什么热带雨林里物种丰富原因?

  ②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种多样性

  过渡:展示加拉帕戈斯群岛分布图和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雀鸟

  提问:物种多样性形成为什么赤道附近,自然环境相近的条件下会产生如此不同的雀鸟?

  播放加拉帕戈斯群岛视频

  进而提出什么原因导致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种多样性

  结论 由于山脉、河流、海洋的分隔,使地球上的某些区域处于隔离状态。这中隔离状态的环境,使生物在外形、行为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因而形成新的物种。

  阅读 课本中科学家对地球上物种数量统计图图

  归纳 物种有500多万种,大多数为昆虫和植物。

  4、物种多样性的意义

  不仅使我们的地球艳丽多彩,和谐发展,而且维系我们人类得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地球上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是每个地球人应尽的义务。

  让学生课堂小结

  课外活动

  观察和记录一个区域内的生物物种极其数据

  六、板书

  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1、物种:生物性状相像,能够繁殖有生殖能力后代的生物群体。

  2、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和物种间差异的多样性。

  不同自然环境下的物种多样性

  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种多样性

  七、课堂练习

  1、物种多样性是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间差异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2、所有的猫是同一物种,原因

  3、黑色雄猫和白色雌猫交合,会产生( )

  A. 黑色的猫 B. 白色的猫 C. 灰色的猫 D. 红色的猫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黑猫和白猫能交合产生幼猫,是因为它们是同种生物

  B. 黑猫与白狗不能交合产生后代,是因为它们不是同种生物

  C. 公驴和母马交合能产生骡

  D. 公马和母驴交合能产生骡

生物说课稿 篇6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 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 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三、教学规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后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

  *教学重点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教学方法

  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准备笔、本、放大镜、照相机等。

  *导入:

  一个好的导言是决定学生能否上好课这节课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媒体播放图片并配以解说:“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种生物,它们与人类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 所熟悉的,如:催人晨起的公鸡;看家护院的爱犬;阳台上五颜六色的花草等等;有些却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调查。” 通过身边熟悉的生物让学生感到亲切,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什么生物我还没注意呢?好奇心有了,自然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目标引领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分析出什么是调查?然后让小组讨论制定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方案,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调查时应注意些什么?设计出调查表。

  *自主学习

  带着目标,小组学生根据经验,分析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明确什么是调查。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设计出调查表并与书上的方法步骤相比较,确定本组的调查目标和方法。

  这种学生自己选择调查方案,并设计实施的做法,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实地调查

  各小组根据本组制定的调查目标和方法进行实地调查。

  1.进行校园生物调查。学生注意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2.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学生注意对生物资源的爱护。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管理员请教。

  3.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学生注意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遇到不会的问题向农民师傅请教。

  4. 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

  5. 各组同学共同整理资料,对生物进行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展示、交流调查报告,进行反馈。

  1、各组制作出PPT课件进行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

  2、选择2—3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哪些不同?

  3、有没有原本常见的生物现在不见了?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保护生物资源的教育。

  *总结调查的意义

  通过调查,学生学会了调查的一般方法,会做调查记录;对所知道的生物能够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了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技能训练

  对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通过观察图片,找出马与驴在外形上的不同之处;马与牛在外形上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一篇校园(或社区、农田)生物的调查报告

生物说课稿 篇7

  一次教学视导中,听了七年级生物教师的一节生物课,其中教师的精心设计对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有较好的借鉴作用,现将其整理出来,供老师们教学时参考。

  (一) 学生表演,导入新课 老师让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护士、病人,表演17世纪以前由于医生误将动物的血输入人体,导致病人死亡,医生又给另一位病人输入人血,结果有的病人活了,但有些人还是死了,引导学生讨论,顺利导入新课内容。这样设计既体现新课程张扬学生个性的理念,又迎合初一学生好动好表现的心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起到了导入新课的作用。

  (二) 自学新知,积极竞答 接下来教师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学本节教材,然后通过“抢答游戏”来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根据新课程的新理念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得出的、能够独立发现的,尽量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主获取知识。“抢答小游戏”,既调动积极性又活跃了气氛还获得了知识。

  (三)创设情景,深入展开 教师进行无偿献血教育。这是本节的一个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是本节的难点。

  教师是这样设计展开的:

  第一步:通过讨论“有人认为献血会伤元气,而且会造成贫血,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出理由。” 让学生认识到献血对人体的健康是没有影响的,而且适量献血还可提高造血功能,预防心脏病。从心理上消除对献血的过虑和误解。

  第二步:引入一个真实的故事情景,“一天放学后,隔壁学校学生×××背上书包走在楼下,两个正在打闹的学生把放楼上阳台上的花盆弄掉下来,不幸正打中这位同学的头,真是祸从天降,当时他就晕了过去,满头鲜血,周围的同学和老师赶紧把他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是颅内出血,必须立即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可验完血后发现,医院里他这种血型的血正告急,在这千均一发,生死攸关的时刻,周围的同学和老师都站出来愿意用自己的鲜血来挽救他的生命。你可能不会遇到相同的情况,但在医院里每天都有许多人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如果你或你的亲人在需要用血时,而血库里没有血,你的心情又会是怎样?通过感人的实例来扇动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产生成年后自愿献血的强烈愿望。

  第三步:再利用多媒体展示无偿献血场面的图片,插入学生收集来的图片影像资料,并出示老师的无偿献血证,再一次激发学生成年后参与无偿献血的决心和愿望,并从心底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以上三步曲设置了三种不同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多给学生机会去体验去感悟,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

  (四)实验探究,感受科学 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是本节的一个重点。教师作了这样处理的,“现在有个重要的事要同学们帮一下忙,高速公路上刚刚出了交通事故,有四人身受重伤,而且失血过多,把伤者送到医院后,确定需要输血,输血前要确定他们的血型,现在把这个重任交给在座的各位。” 接着借多媒体手段给同学们讲清血型测定有关原理和方法。让学生带着重要任务来听讲,经验告诉我效果很好。再让学生动手来模拟血型的鉴定,完成刚才的重任。(模拟是因为所谓“血液”、“血清”都是能相互反应的化学溶液。)并让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这个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他不再感到科学是那么遥远,而是可爱的有用的。通过结果的交流,能让同学们体会到合作的魅力和重要性,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五)活动交流,体会成功 血液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采用课前开放,课上交流的形式展开。这是培养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最好方式,为了使调查不流于形式并确有成效,考虑到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课前教师作了精心的组织:

  ⑴ 学生自由组合成六个调查组:医院外科调查组;医院妇产科调查组;(因有学生的家长在里面);上网调查小组;学校阅览室调查小组;血站调查小组;采访小组(采访对象为一些输过血的人)。

  ⑵ 师生共同设计调查方案,并提供参考方案。

  ⑶ 给外出调查的小组准备学校的介绍信,使活动真实而有意义;给阅览室调查小组联系时间和工作人员,并初步筛选出相关资料,节省他们的搜索时间。给上网调查小组提供网址或关键词。 教师信任他的学生会有很大的收获,实践结果确实如此。课上学生交流的方式多样,或答记者问,或对白,使课堂由刚才的师生互动变为生生互动。新教材要求开发和运用周围环境、生活中的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教学活起来。调查活动是很好的方式也是很有效的途径,教师充分利用了新课程的这一资源。 最后,老师设计一个开放性的作业“向全社会为无偿献血设计一份宣传广告”(形式不限,或漫画或板报或倡议书等)。让学生带着热情,带着思考走出教室。

  案例点评: 《输血与血型》是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四节内容。

  本章分为四节,教材通过前三节的介绍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特意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输血与血型》单独安排一节,是对新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全方位体现,因此,本节内容在全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文字量不多,知识量也较少,但是却与人类生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些内容学生也很感兴趣,渴望获得相关知识的欲望也很强烈。基于此,正好鼓励、支持、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等多种途径查阅、收集了解有关血型与输血的知识,并展开调查,课上交流。通过学生丰富的感性体验与深刻的感悟,来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有效达成。 教师在整个教学中,注重融入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解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伙伴,学生也不再是一味地听与接受,而是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上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让初中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而又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真正做到愉快地“享受”学习!

生物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寻找微生物》是大象版科学五下教材《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旨在通过“食物品尝会”这一活动的导入,引起学生对餐桌上常见到的食物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与假设,再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阅读、整理、筛选,来验证猜想。最后,得出结论,并交流总结微生物的相关知识,从而对微生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了解,为后两节课认识微生物的益处与危害奠定基础。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半的科学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一些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已经具备了观察、提问、猜想与自主研究的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同时。本单元涉及的科学知识——微生物对于人的感官来说,多数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比较抽象,但微生物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这方面来说,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跃起来。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简单剖析和对学生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积极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与假设。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搜集资料、验证猜想的方法。

  2.意识到重视实验和证据是一种良好的科学态度。

  3.知道什么是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说材料:

  教师准备:白萝卜、酸萝卜、白豆腐、霉豆腐、生面团。一次性碗。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面包、一次性筷子(每人一份)

  搜集微生物相关知识的资料。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部分我充当一个学校餐厅的美食顾问,调查学生都喜欢哪些食物。科学教师被聘为顾问,学校为的`是让伙食更加营养丰富,科学合理,这一情境的设计隐藏着学科学就是为了用科学,为了更好地用科学知识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的意思。在导入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食物,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些食物多数是用蒸、煮、烤、炸、煎的常用方法制作的,搂着再推出一种特制食物让学生品尝,留有悬念,勾起学生品尝的欲望。

  2.品尝讨论,发现问题。

  “食品品尝会”虽然是本课的导入,出示的食物有的学生可能经常吃,但学生平常没有注意思考与观察我们吃的是不是科学,所以品尝这一看似简单的环节是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此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要有秩序地品尝,要在品尝的同时仔细认真地观察与思考,体会食物加工前后的一些变化。学生在对比品尝后,就会从中发现问题。

  3.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学生通过品尝,发现食物加工前和加工后在味道、颜色、浓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变化,纷纷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有的想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有的想知道腌制泡菜时为什么总要用肚大口小的坛子,有的想了解为什么豆腐制成后会变的咸咸的,软软的,也就是“是什么改变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把各自提出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课后可以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进行研究。

  五年级的同学已经能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但怎样选择适合各自研究的问题开展研究,仍是一个较难掌握的问题。所以。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是什么改变了这些食物的品质和味道”这一问题,组织学生猜想,展开探究。究竟学生猜想的是否正确并不关键,只要学生敢于大胆猜想,我就给予鼓励,这是培养学生独立见解的前提。

  4.搜集资料,验证猜想。

  关于资料的搜集途径在前几册教材中都有涉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本节课的关键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汇总、筛选等,找出“是什么改变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这一问题的答案,从而验证各自的猜想。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从课前搜集的资料中梳理出问题有关键,以解决问题。在学生找到具体的乳酸菌、毛霉菌等细菌后,老师适时总结,说明这些就是微生物,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微生物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微生物并不陌生,为下一步寻找微生物做好心理上的谁备。

  5.阅读资料,寻找微生物

  对课本上的资料卡以及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微生物相关知识的资料进行阅读、理解并不困难,关键在于学生阅读后能把资料上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说出来,在小组内、全班分别进行表达与交流,这正是本册教材所要培养的科学能力的二级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由“学”到“会”的内化过程,学生充分阅读、交流之后,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微生物,知道微生物对人类有利也有弊,与人类关系密切,在自主探究中达成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

【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生物说课稿11-14

生物特征说课稿02-15

生物细胞说课稿02-15

生物的分类说课稿07-10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07-02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11-05

生物鸟说课稿11-09

生物说课稿-《生物圈中人》07-12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07-07

生物说课稿14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