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小学

数学说课稿小学

时间:2022-02-21 02:18: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小学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七篇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4、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写出四个比。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

  先出示几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给这些比分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课件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三个判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

  第2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学生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

  第4题是拓展题,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三、说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其实这一环节,我在四班试教时已经发现,在本班的上课中,我在板书中已有强调,也许还是强调的不够到位。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

  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都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从以下三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 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初步建构分数概念和理解每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结合这节课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使学生初步感知几分之一。

  2 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讲扶放的形式,逐步完成例题的教学。

  学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我觉得,有效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 ) 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⑴把4个苹果、2个梨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人分得多少?请学生回答。

  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做“平均分”。

  (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⑵把一个西瓜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一半”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

  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数字来表示半个,教师引出新课:今天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这个环节利用学生喜爱的动画形象引入,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了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自己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索欲望)

  二 )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一) 认识二分之一

  ⑴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① 老师用一个圆代表西瓜。展示对折的方法:对齐,保证是平均分。剪开拿出其中的一份是一半,进行展示。

  (这里要让学生直观的`感知一半和一个的不同)

  “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师板书:二分之一,生读一读,

  ②这一份是西瓜的二分之一,那一份呢?

  小结: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请学生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二分之一是怎么产生的?

  (这个环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产生的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能够对二分之一的概念进行完整的表述。并明确一个单位1内有两个二分之一)

  ⑵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学生动手折自己的纸片,并给其中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即: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的疑问引发新的思考,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折的纸说一说。

  使学生明白不同单位1的二分之一也是不同的。

  ⑶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在用纸创造二分之一后提问: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二分之一?

  请生说一说。如: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二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等。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新知识广泛存着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感知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下列图形中(图略),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1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2出示三分之一图,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

  不能,你觉得可以怎样表示?生说一说。

  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分别说一说。教师板书。

  (让学生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还是在巩固分数产生的意义。触发学生灵活思维。)

  二 :认识四分之一

  ⑴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说,师板书。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六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分数的大家庭有好多成员,今天我们认识的是几分之一。 板书课题。

  ⑵动手操作:请大家折一折四分之一。

  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四分之一。

  ⑶展示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各自不同的折法,并互相说一说各自四分之一的意义。

  ⑷扩展延伸: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圆的五分之一呢?那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呢?请生分别来说一说。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这个环节先动手折出四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想象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的产生,是想让学生把对分数的理解从直观感知过度到形象思维上来,能以此类推,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判断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如果能,是几分之一?图略。

  (2) 看课本主题图,你能从中找到几分之一

  (3) 说一说生活中的几分之一。

  (4) 折一根绳子,反复折,从而产生不同的分数。

  这四道练习题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调节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练习注重了层次性,开放性,发展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既照顾了全体,也有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知识梳理,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你觉得你有什么收获?

  这样做,是对整堂课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对重点知识画龙点睛,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五):趣味探究,拓展留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西瓜平均分给二个人,每人得到二分之一,可是懒羊羊不干了,他说,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多吃点,我要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同学们:你们觉得懒羊羊真的能吃到更多的西瓜吗?请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验证一下吧!

  呼应本节课的导入,留下一个很有趣味性又极富挑战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去进行积极的探索,这种探索就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同时,也是对下节课比较分数的大小进行的有效的预习。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客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比较分数的大小是一个难点,我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和理解。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板书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理解知识和对知识进行记忆提供直观的参考和有利的帮助。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简洁明了,重难点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几分之一。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意义,还是读写方法、计算方法,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本节课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能把一些实物图片或者图形平均分。有的学生已经知道了分数,但他们基本上还不能正确表达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发展思维,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经历认识分数的过程,体验创造的快乐,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够借助具体的实例说一说分数的意义。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各种图形纸片若干张,尺子、彩色笔。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因此本节课我使用的:

  教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法和讨论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学法。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3)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4)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因此,新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一个笑笑和淘气分食物的情境,4个苹果、2瓶饮料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可以得到2个苹果、1瓶饮料,分得的结果可以用整数表示,而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半块月饼,“半个”月饼是多少呢?能用我们学过的数表示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动手操作,构建新知”这一环节我又分四步组织学生学习。

  (1)电脑演示,建立表象

  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课件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我们把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一半正好是两份当中的1份。这一份是月饼的1/2,另一份也是月饼的1/2,使学生明白

  只要是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这块月饼的1/2。使学生初步理解1/2的含义。(板书: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我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先折一折,再用斜线给它的1/2涂上颜色。学生动手折纸并涂出所选图形的二分之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可能出现几种类型的正确折法。我先有意识地展示长方形的几种不同的折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状也不同,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2。”

  接着再通过几道判断题,使学生明白如果分成二份的大小不相等,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条件——“平均分”,为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再次操作,创造分数

  认识了1/2,接着我顺应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创造分数,彰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说一说还想认识什么分数,学生边说,老师边有选择地板书。同时鼓励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这样在学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中,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含义。找一找分数王国里的分数(放主题图的课件)不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而且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更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比较分数的大小

  使学生初步学会自己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认识,形成分数的完整概念。

  (三)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写、涂、说、看四种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提高能力。

  A、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1、写,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图的涂色部分。

  做一做的第1、2题(数学书93页)

  2、涂:看分数,涂颜色。(练习二的1、2、3题)

  以上两个练习是最基础的巩固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形成技能。

  B、应用练习、提高能力。

  3、说: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哪些分数?

  法国国旗五角星巧克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具体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利用生活中的事物理解分数的意义,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4、看:涂色的部分大约占图形的几分之几?

  课件依次出示图形,让学生看图进行估计,培养学生的猜测与验证的能力,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

  &%8226;(4)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我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自我反思评价,师生互评,有利于建立学习自信心、主动性,体现评价的多样性。使学生了解分数不但表示一个物体的一部分,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部分数,为下一节课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做好铺垫。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可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力求做到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4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第7册134页—136页《面积和面积单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又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课标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通过观察、触摸等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b、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2、能力目标:a、充分凭借直观,发展空间观念。

  b、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和操作能力。

  c、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a、使学生在揭示矛盾———分析矛盾的往复不断过程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b、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会选择合适的单位 ,量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二、说教法学法

  (一)强化感知,主动参与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再说“面积”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学生的思维从一维向二维过度,必须借助直观、形象的物体来理解。因此,采用学生熟悉的物体(桌面、黑板面等)和课件演示图形,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在“摸一摸”中初步体会“面是一大片”;在“看一看”课件演示中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几条线段围成的一大片;在“比一比”中感知“面有大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二)矛盾激趣,引导探究

  本课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揭示面积的概念之后,学生已初步通过观察法感知物体、平面图形的面积都有大小之分,接着引导学生得出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重叠——————数方格,逐步揭示矛盾,并个个击破,最终引出“面积单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也使学生理解了要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面积单位。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参与获得概念的过程。另外在学生学习了平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并能用它来度量较小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有意让学生用一平方厘米去量课桌表面的面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真切体验到平方厘米这个单位太小,从而产生“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的疑问,然后出现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不能顺利地解决眼前问题”的矛盾中水到娶成地引出平方分米的学习,使学生在这过程中倍享成功的乐趣。整堂课在解决了一个个矛盾之后,我又不断在学生面前揭示新的矛盾,引着学生不断地向一个个新知跃进。同时,设疑和引导渗透了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鼓励与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地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突出重点,促进迁移

  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认识平方厘米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看媒体演示,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量一量等活动去理解1平方厘米。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迁移和推导的形成来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如:"这个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迁移和推理能力。

  (四)运用媒体,突破难点

  多媒体以它省时、高效、直观、生动等特有的优势而被课堂教学广泛运用。在教学周长与面积的区别时,媒体动态演示"围"的过程,让学生轻松理解它们的区别;通过媒体演示用同样大的小方格量两个不同长方形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划分方格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本课还精心设计符合儿童情趣的精美图片和画面,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新课。从课前交流“拍手”的掌面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 。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物体表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课件出示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三)认识面积单位。这一环节分两步骤教学:

  第一、面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故设矛盾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两个图形,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二、认识常用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四)巩固练习 。主要设有判断题和选择题,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2)通过阿凡提的故事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全日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第一单元"圆的面积"。

  一、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圆是小学阶段的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圆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以及学过了直线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圆的面积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扇形统计图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是一次飞跃,但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六年级学生以抽象思维为主,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学段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形等较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具有了转化数学思想的能力。所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对“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也要强化应用意识,所以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沟通圆与其它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渗透极限、转化、以直代曲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良好思维品质,锻炼学生面对困难勇于克服、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说教法

  针对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结合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学法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的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出示课件“在一片绿草地上,一匹小马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2米的绳子栓在一棵小树上,它的主人想考考我们”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并对圆的周长进行复习,引入新课。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内在的需要和好奇心,怀着这份强烈的求知欲望走进学习新知识的课堂。

  第二环节 转化思想,推导公式

  通过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分析,对比各个公式推导过程的共同点就是将要学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接着帮助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分一分、剪一剪、想一想、议一议来认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既充分利用教材,又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先将将圆平均分成4份,进行拼图,目的是教给学生由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方法,并初步感知圆的形状变了,但面积并没有变。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圆平均分成8、16、32等份拼图,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此时,经过学生的空间想象,他们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由圆转化成长方形的图像,这时显示将圆等分的过程及拼成的长方形的图像,会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证实,他们的思维结果是正确的:将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但面积始终是不变的。运用教具显示由圆到近似长方形的图像的变换过程,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并充分体现构图美和动态美的特点,它能刺激学生,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有助于解除学生视听疲劳,提高学习效率。教具的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小学数学说课稿精品优秀篇

  第三个环节: 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完成例1、例2,要求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注意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两道例题由浅入深,由数学到生活,由具体到抽象的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第四个环节: 活用新知,扎实练习。

  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正确地掌握公式,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第一层次的练习是以文字题的形式给出半径和直径求圆的面积。第二层次的练习是通过认真分析判断正误。这一组知识运用练习体现了一定的密度和梯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圆的面积的问题必须先知道圆的半径,再求圆的面积。

  第五个环节 全课总结

  让学生回忆一下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要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通过对全课的回顾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六个环节 实践运用,拓展练习

  出示一张光盘,这张光盘由内、外两个圆构成。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请同学们用想到的方法算一算这个圆环的面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效果预测

  圆的面积一节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为核心,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主线,着力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推导、应用圆的面积公式。努力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预计会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中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6

  一、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一般来说,一名6 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挂钟或手表,钟面、表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三、设计思路

  本课从导入到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和两位新朋友(时间老人和琦琦)交谈着;整个背景都是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琦琦的一天”来设计的。这样的设计不仅创设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且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促使他们愿学、好学、乐学。时间这一数学知识,本来就是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的,进行这一知识的教学,更需要体现以生活为依托,以实践为第一。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随意地玩自备的钟或电子表,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让他们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找寻数学知识,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发展,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

  四、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数感。

  3.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五、教学流程

  第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

  (1)展示课件:日出东方,配有闹钟“嘀嗒”声。

  (2)引出主题图(由教材第91页主题图改编)。

  提问:

  ①琦琦正在干什么?(学生:起床。)

  ②你知道琦琦是什么时候起床的吗?(学生:6时。)

  ③你怎么知道的呢?(看挂钟或电子表。)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第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电子表面。

  (1)观察钟面和电子表面: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观察的`对象,可以观察钟面,也可以观察电子表面,互相讨论、交流意见,教师参与共同研究。

  (2)学生交流、反馈(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钟面:

  ①有1~12个数字(点击闪烁)。

  ②有2根指针,长针和短针。(点击闪烁,配有画外音:我的身体长,我叫分针;我的身体短,我叫时针。)

  ……

  电子表:

  ①由数字表示时间。

  ②中间有2个点会闪烁。

  ……

  2.认识整时。

  (1)创设情境。

  课件依次出现“琦琦一天的生活”。

  ①观察画面,说一说琦琦接下来的一大是怎样安排的?

  ②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交流。

  ③学生反馈(随着学生反馈情况,依次出现与主题图相对应的6个钟面)。

  ④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描述任何事物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2)认识钟面上整时刻。

  ①观察6个钟面,你有什么发现?

  ②学生充分交流,得出:

  A.分针都指着12(点击闪烁)。

  B.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点击闪烁)。

  ③引导学生小结:我们在看钟面时不仅要看时针,

  还要看分针,如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④反馈练习。

  出示模型钟:说说这是几时?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2时。(边叙述边板书写法。)

  (3)认识电子表的整时刻。

  ①出示连线题。

  ②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③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电子表上的时刻的?

  ④引导学生小结:在电子表上,如果点的后面是2个0,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时。

  ⑤反馈练习。

  出示模型钟:这个时刻用电子表的方式来表示,该怎样写呢?

  板书:

  (强调:电子表表示的整时刻时,点的后面是2个0。)

  ⑥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两种方法来表示整时刻。一种是文字表示,一种是电子表的形式。

  第三、巩固练习。

  1.学生自选完成第92页练习题并分组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正在干什么。

  (1)投影展示结果,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琦琦起床的时间是6时,看动画片的时间也是6时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时针每天转2圈。)

  2.练习十六第3题(引导做第1小题)。

  (1)出示第1个钟面。

  (2)提问:

  ①钟面上现在是几时?

  ②再过1小时是几时呢?

  (3)反馈(教师演示课件):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一格。(4时)

  (4)学生独立认识其余钟面时间。

  3.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表。

  要求:

  (1)添上时针、分针表示整时。

  (2)在方框里填上电子表所表示的时间。

  (3)说一说这个时间你准备干什么?

  第四、小结。

  师:希望通过这节课大家不仅能认识钟表,还要懂得珍惜时间,和时间一起赛跑!

  第五、板书设计。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7

  一、对教材的分析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在第七册学习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共分四个层次,首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其次教学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本课内容是第三个层次,第四是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是第一次出现在全国统编教材上。例6的内容,在算术中称为"和倍"和"差倍"问题,由于是逆向思考题,解法特殊,不易掌握,现在用方程来解,不仅思路较简单,而且这两类问题的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了解应用题的能力,是今后小学学习分数等应用题的基础,也是今后到中学继续学习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会用把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已知条件看是否符合的方法进行验算;在教学解题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类推和迁移的能力及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设未知数和列出方程,关键要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是中学列代数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中小学教学的衔接。

  本节课首先要考虑正确运用迁移原理,这对中、小学的学习都将具有积极作用。在准备阶段的练习题中,不论是数量关系和解题的方法对学习例6都具有迁移的作用,利用这一原理可引导学生直接去做例6后的"想一想",这既能培养迁移推理能力,也能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其次,由于小学生仍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刻,所以要考虑怎样做好这个过渡,在教学中采用画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线段图能使数量关系明显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帮助学生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和列出方程。

  第三还要考虑学法指导。本课要教会学生阅读、分析应用题的方法、验算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教学检验方法时,采用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想并说出两个检验式子的含义与作用,从中悟出检验的方法。教完例6后引导学生想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方程,就是教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的。

  三、对教学环节的安排

  本课教学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主要针对新授的内容和学生不习惯用方程解及感到列方程有困难等问题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基本训练,进行列方程的训练,如,x的5倍与x的和是80;根据题意把方程写完全的训练,如,果园里原有桃树x棵,杏树135棵,两种树一共有180棵。=180,=135;根据线段图列方程的训练,如,第二个环节是练习例6前的复习题,对学生再现了三年级的内容是为学习例6"架桥"。为学习新课予作准备。第三个环节是导入新课。从改变复习题中的问题和一个条件,将复习题变成例6。使学生感到数量关系并不生疏,但由于需要逆向思考,学生又感到难做,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学习新课提供良好的情感和认知的起点。(第一阶段需5分钟左右)

  第二阶段是教学解答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按照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安排四个环节。一是审题。即,全面分析已知数与已知数、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画好线段图,找出已知数,并将其中的一个设为x,而另一个则根据题中的一个条件写成含x的代数式。解答例6就应先设桃树为x棵,根据杏树是桃数的3倍这一条件得出杏树为3x棵,画好的线段图如下:二是找出等量关系列出

  方程。前面设未知数时已使用了一个条件,现在用另一个条件来列方程。即根据桃树和杏树共180棵列出方程x+3x=180;也可根据桃树和杏树共180棵来设未知数,根据另一条件列方程。这时设桃树为x棵,杏树是(180-x)棵,列出的方程是180-x=3x;也可设杏树为x棵,根据杏树是桃树的3倍,得出桃树是13x棵,列出的方程是x+13x=180;也可根据另一个条件设未知数,即设杏树为x棵,桃树是(180-x)棵,列出的方程是x=3(180-x)。但后几种方程解起来不方便,有的方程目前学生还不会解,教学时可要求学生只列不解。这些方程的列出有利于全面掌握数量关系,也有利于掌握,先根据一个条件设第二个未知数,再根据另一个条件列方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不能要求全体学生都会列出,特别是中差生,只掌握书中的一种即可。列出这些方程后,学生自然会得出书中列出的方程容易解,为此,教育学生今后学习时,不仅要考虑列出的方程是否正确,还要考虑列出的方程是否易解的问题。

  第四个环节是检验。虽不要求写在本子上或卷子上,但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长期要求下去,就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增强责任心和自信心,那种做完题不知对错的做法是后患无穷的。(这个阶段需20分钟左右)。

  第三阶段是巩固练习,安排三个层次。

  一是巩固新知的练习,可做128页"做一做"中的题目。接着做"想一想"题目,让学生独立用解"和倍"题的方法解"差倍"题,完成知识的迁移。第二环节安排课堂上的独立作业(5分钟左右)让学生独立做129页练习三十一的第一、二题,(对较好的学生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题目)做完之后要认真进行讲评、纠正错误和打开思维受阻之处。

  最后做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129页练习三十一第3、4、5题)。(第三阶段需15分钟左右)。

【数学说课稿小学】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2

小学数学方程说课稿11-07

小学数学优质说课稿02-28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11-26

《方程》小学数学说课稿11-08

小学数学《角分类》说课稿03-13

优秀小学数学说课稿11-30

小学数学说课稿【热】12-11

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