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说课稿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月》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月》说课稿1
《望月》是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写的是“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跃然纸上。
本文第二段多写月光的诗句,适于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其中第二自然段对于月亮的描写和小外甥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语言清鲜,凸现月光的美、童趣和幻想的美,是对学生进行“读中悟、悟中读”的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好教材。
现在小学生对大自然(如月亮、月光)的感受缺乏清鲜、自然、质朴的视角,正是基于对教学对象的这点分析,我认为要引导学生对文中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童趣的想象和幻想激起共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教学中要适度给学生以理解和感悟的阶梯,以突破这个难点。
鉴于以上的'认识和分析,本课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这个世界。
其中目标3主动积累诗句和用幻想、童心来感受和反映这个世界是教学的重点,能展开幻想,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这个世界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分两课时组织教学。
第一课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练习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指导朗读的同时结合生字新词理解的检查和指点,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条理和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采用抓住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童趣和充满幻想的视角的句子进行“读悟品”,感受文本中涉月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初步领悟用幻想、童心来感受、反映这个世界的奇妙和乐趣,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一、复习导入。
在总览全文的基础上,温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望月—谈月—想月
二、精读感悟。
(1)抓住第一段中“安详、清辉、镀”等词语引导学生感受月下幽美的画面,体会大自然的美。
(2)通过诵读课文第二段关于月亮的诗句,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韵,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话,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和天真活泼。
1、扣住涉月诗句的诵读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在反复诵读训练中,感受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
2、通过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小外甥和“我”说话时的动作、神情(如绘声绘色、闪闪发光、现成的童话故事等),结合说话的内容,来体会小外甥爱幻想、富于童趣的特点。
(3、有感情分角色朗读,内化文本语言,感受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
(3)抓住末节中的省略号,引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去尽情地想象关于月亮的,关于星星的,关于大自然的一切美好的东西。
(4)小结。
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回顾,引导学生领会大自然的月色在文中所以会如此的美好,是因为文中的小外甥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来看这个世界的,是用一颗纯真的童心来反映这个世界的,从而激励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学着用一颗童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三、拓展延伸。
(1)在诵读文本中关于月亮的诗句后,可引导学生主动去搜集描述大自然山、水、风、雨、春夏秋冬的诗句,培养浓厚的主动积累的兴趣,并在班内开展一个古诗诵读交流会。
(2)内化语言,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展开幻想 的
望月 的月亮
一颗童心 的
《望月》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特点
A、《望月》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制语文课本第十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第六组是由三篇课文一个“练习”和“习作”组成。
B、
《望月》是一篇角度独特,构思新颖的写月的散文。课文以生动的笔调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现了甥舅二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2.教学目标的确定
A、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B、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C、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感受和反映世界。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分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4.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三段。指导背诵全文。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投影机、幻灯片。
二.教学思路
1.教学方法:
A、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理解重点句。
B、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及形式多样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
2.学生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宋祖英演唱的MTV—《望月》。通过视、听效果,创设情境,把学生巧妙地引入课文,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带着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提出自学要求。
a、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b、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哪些问题。
c、对不理解的问题做上记号,以便讨论。
B、检查预习情况。
a、交流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这一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通过自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b、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c、学生自由朗读喜欢的段落。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C.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学生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3.情境体验,学习第一段。
A、出示一张“月光江景图”幻灯片。
这是一幅什么景象?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所看到月光下的美丽江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B、指名读第一段,划出描写月光的句子,图文对照,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赏析比较:读了这些描写月光的句子,你最喜欢的是哪句呢?通过咬文嚼字,体会作者写月光运用拟人手法,以及按江面—江两岸的写作顺序。
D、你还能想象出月光下的江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通过想象,丰富学生的情感。
E、配乐朗读,指导背诵。
4.作业
四.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1、学习课文第二段
A、自读课文,想想这段写了什么?
B、你的印象中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找一找,划一划书中的句子。
C、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D、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读懂的呢?
E、分角色朗读*5—11,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配乐朗读,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体现孩子的天真、好学。
F、指导读诗,并背诵。
G、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它们滋润我们的“心田”,使我们无比舒畅。
a、出示句子: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b、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H、联系生活,积累诗句。
你还能背出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山的诗句或水的诗句吗?
过渡:小外甥的爱幻想表现在哪?让我们继续学课文。
2、学习课文第三段
A、请人读
B、四人学习小组讨论:小外甥的爱幻想你是从哪儿读懂?他的想象怎样?自由读、指名读,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发展,提高充分体现资源共享的原则。
C、继续读课文,作者除了从小外甥的语言中看出他爱幻想,你还从其它地方读出了什么?让学生有感情读小外甥说话时动作,神情的句子,并细细品味。
D、分角色朗读。
E、齐读第三段。
过渡: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你们想不想随作者一起去幻想?闭上眼睛。)
3、学习课文第四段
A、引导学生想象。
B、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
《望月》说课稿3
一、文本认识
打开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一股素雅温馨的自然风裹挟着夏雨新荷、鸟语花香,月光鱼影扑面而来,青山秀水的诗情画意,语文世界的奇妙和谐刹那间把我吸引了。
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领略着大自然的丰姿,在诗意文字的引领下,我们突然打开了一扇奇异独特的大门,一直通向我们和大自然的心灵深处——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散文。全文以“望月”为聚焦点,虽形散却神聚。其静谧明雅的月色、清新俊逸的语言、深沉委婉的意境更给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提供了一个自然、质朴的视角。月亮是美的,看到月亮,使人顿生怜爱之情。而“小外甥”奇妙的想象,则使文章颇添了几分童话色彩,易于引起学生共鸣,便于启发他们同样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作为本单元的主体文章,《望月》还能通过课外拓展的教学形式,获得超越文本的意义建构,使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我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积累描写月亮的诗句,领略诗词意境,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本次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在赏析体悟中感受“月光之美”。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形容一下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板书: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疏理文章的脉络,以小标题的形式提炼出文章所蕴藏的三个因素的美。(板书:月光之美古诗之美想象之美)
(师:是啊,如水流淌的月色美,意味深远的诗句美,文中小外甥新奇的想象也很美。如果说文中的美直接感染了读者的话,课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在那样的夜晚,“月光之美”和“古诗之美”曾经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和他的小外甥呢?)
在这个环节,教师根据板书,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且引导他们反复品读,充分质疑,教师将有价值的问题强调凸显出来:“月光”和“诗”既不是水,又不是酒,如何让“我们”沐浴其间,又怎会使“我们”沉醉不已?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结合中心句读出自己的体会,深入感受“月色之美”。
【设计意图】在教学第一部分时,我主要着眼于朗读的指导与训练,通过“品读析情法”、“感悟鉴赏”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进入语境,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会。如从“吐洒”、“晶莹闪烁”、“镀”等词可以体会到月光的淡远、清幽,正如水一般澄澈;而“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写出了月光的朦胧、宁静等等。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感受“月光之美”,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2、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
(1)是啊!这明暗互衬、动静相宜的景,这让人动心动情的月光的美,如何不叫人沉醉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中心句,想一想,应该通过朗读强调哪些词语?
(2)为什么在这句话中,“诗”这个词要用逗号隔开呢?
(3)对啊!令我们“沉醉”的不仅是月光,还有什么?
(4)“诵明月之词,歌窈窕文章”向来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下面,就让老师来扮演文中的“我”,同学们都是文中活泼聪颖的“小外甥”,我们还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诗句积累,一起来再现当时“赛诗会”的.情景,一起沐浴、沉醉在诗的情感和意境中去吧。
(5)配乐解说:你描绘的是明净清雅的林中之月。
你展现的是大气磅礴的沙漠月升。
你勾勒了令人魂牵梦萦的故乡之月……
或者: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诗人月下独酌时孤寂的身影。
通过你的背诵,我似乎体会到了诗人在月夜快马加鞭赶回故里的欢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了诗人的愁绪与绵绵的思念。
(6)再次回到中心句(幻灯):看来,同学们都是充满才气的小诗人,对写月亮的诗了解得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这个中心句,经过刚才的“赛诗会”,你对这句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还能“品”出其它的意味吗?
(7)小结:多美的意境啊!诗句因为月光多了一份灵动,月光却因为诗句添了一份厚重。月光和诗互相融合,浑然一体。让人沐浴其间,使人久久沉醉,不愿离去。
【设计意图】在教学这一个环节时,我尽量通过学科间资源的整合,既增强了古诗词欣赏的直观性、情境性,又帮助学生调动主观情感积极参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在具体设计时,采用“想象感悟法”、“积累拓展法”等教学方法,通过“丰富朗读形式,读出韵味;渲染课堂气氛,读出情味。”和“激发学生想像,读出意味;巧妙点拨引导,读出余味。”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在立体化阅读中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意象,实现读者与文本及作者深层次的交流对话,感受到了诗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3、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
指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让学生通过描写小外甥神情、语言等词句,感受“小外甥”爱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点,并且说一说:“在‘小外甥’眼里,月亮像xx。”(幻灯),同时,以“在我的眼里,月亮像xx。”(幻灯)这样的说话练习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迁移创作,通过编写诗歌、画画,书法或创作童话的方法来具体地表现自己心中独特的那个月亮。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画里,在学生的笔下,“独特”的月亮代表着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本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扶放结合法”、“迁移运用法”,使学生参与主体的语文实践与创造,把自己对月亮的感性认知、对文章情感的深切体验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固化自己的阅读感受。
4、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和作者与“小外甥”一道,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月光中,沉醉在意象深远的古诗意境里,沉醉在充满情趣的创造空间里。正所谓“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人们眼中的月,实际上就是人们心中的月呀!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以心观万物”,去体会“万物皆有情”的奇妙和乐趣!
布置作业:(见附页)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阅读教学的特点,在进行《望月》一课的教学预设时,我的理念是充分挖掘文本的情味、韵味和趣味,同时有效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教育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在赏析体悟中感受“月光之美”、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培养学生懂得欣赏美的情怀和学会表现美的能力。此外,通过品析研读、语言积累、句式比较和想象写话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的综合运用,学生还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由“感”而“悟”,由“积累”到“运用”,由“理解”到“创造”的层层深入,并从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所在。
五、板书设计
24、望月
月光之美
古诗之美“沉醉”
想象之美
六、作业设计
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项作业完成。
1、作业一:(阅读以下描写“月亮”的散文语段,积累并背诵。)
【语段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朱自清:《荷塘月色》
【语段二】“泰山月,是很美的。那空明澄碧的月色,令人想起潺潺的清泉。坐在泰山极顶的观月亮峰上赏月,云淡风清,玉盏般的圆月亮,悄无声息地悬在空中,那样的清,那样的静,恰似一泓蓄满琼浆的晶亮亮的湖,恍如一伸手,就可以掬下一杯清冽的甘露呢。”
——沈世豪:《泰山一片月》
2、作业二:以《望雨》或《观云》为题,写一段话。
《望月》说课稿4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解读单元主题
《望月》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题为“人与自然”,安排了《古诗两首》《望月》《灰椋鸟》《水》等课文,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我关注到课文的编排主题,单元作文的编排,发现《习作7》是有关月亮的一篇想象作文,与《望月》一课是紧密相关的。我们领悟到编者的意图,梳理出了本单元的相关的知识点与训练点:
教学本单元课文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品味文本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望月》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标》对高年段的阅读要求有:(见灯片)
经过思考,我对年段教学目标进行了梳理,得出了这节课设计的指导纲领(见灯片)
解读文本:
《望月》本文融散文、诗歌、童话三个独特的视角为一体,课文以月亮与人的关系为主线,用生动的笔调抒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现了甥舅二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课文着重表现的是一种自然的美,这一课对于月文化的汇集,通过古诗的品析,恰恰能激发学生爱月的情怀,让学生明白“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的道理。
本课主要是以孩子的眼睛看月亮,月亮的美是一种奇妙的美,幻象的美。可以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在这里设置读写结合训练恰恰能为《习作7》做好铺垫。
二、“有机整合”说目标
学情分析;五年级下册的学生是步入高年段的第二个学期,学生默读有了一定的速度;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描写月亮的语句和诗句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文字的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综合单元目标和教材文本的分析,学生认识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见灯片)
三、“结合年段”说学法
考虑到高年段阅读教学的特点,在进行《望月》一课的教学预设时,我的理念是充分挖掘文本的情味、韵味和趣味,主要采取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表演法、探究法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赏析中感受“月光之美”、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 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培养学生懂得欣赏美的情怀和学会表现美的'能力。
四、“板块推进”说教学流程
下面,我开始说教学流程。我把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的1-13自然段;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的14-21自然段。
第一课时,我将分四个板块完成,分别是:在聊天中相遇——走近月亮;在读书中相识——整体感知;在品析中欣赏——“月光之美”;在赛诗中沐浴——“古诗之美”。
第一板块:在聊天中相遇,走进月亮
在导入环节中,引导学生围绕“看到月亮会联想到什么?”的话题谈话,创设了一种喜爱月亮的课堂环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板块:学生在读书中相识——整体感知
此板块分为两部进行:其一,检查预习,初读课文。其二、整体感知。
《课标》要求高年段的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于是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特别关注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我是这样引入:课文写谁望月?除了写他们望月,围绕月亮,他们还干了什么事情?
带着两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读,指导抓住事件的要素来进行概括大意,达到训练的目的,体现高年段的学段特点。
第三板块:在品析中欣赏——“月光之美”
学习课文的第2自然段,在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中,我通过“抓关键词句品情意,图文对比品语境”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感受“月光之美”。
在“抓关键词句品情意”环节中,我抓语句中“安详、镀、跳动、伸展、起伏”等关键词,主要着眼于朗读的指导与训练,通过“品读析情法”、“感悟鉴赏”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进入语境。例如:
(1)抓“安详”悟情思
我是这样导入: “安详”本是形容人的神情的词,一种温和、从容不迫的神情,你在什么人身上看到过这种安详的神情?
用在月亮的身上,让我们感觉到什么呢?
这样的用词有什么好处?
通过这样的品析,我们就感受到这就是作者藏在文字里的一处微妙而美好的情思!
(2)抓“镀” 品表达
①给“镀”组词,抓偏旁理解本意。
②给“镀”换词,思考:用“镀”来表达有什么好?
通过反问,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到月亮不仅自身很亮,很闪烁,有金属般的感觉,同时也让周围的事物附上了光芒。让学生的画面丰富起来,闪烁起来。品出作者用词表达的精妙。
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朗读。
(2)“图文对比品语境”
我出示一副月夜江色图,旁边配上第2自然段的第2、3句话。
①先让学生对比欣赏,说说欣赏的是图还是文字,为什么?文字美在哪?
②引导学生抓住“跳动、伸展、起伏”等词,品出这些词语让景物动了起来,赋予了它们生命,让我们欣赏到了这样一幅动静相宜的月色图,体会到月亮摇身一变透出的灵动的美。
让学生在图文对比中感受到是语言文字所创设出来的奇妙的语境,让这个月亮是如此的灵动。同时渗透写景的方法指导:写景就应抓住景物的特点,关注动静结合的画面感,而作者用拟人的写法巧妙地把自己情思融入其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四板块:在赛诗中沐浴——“古诗之美”
“分类品析体情结,补充背景入意境”(精读指导学习课文3-13自然段)
课文赛诗部分共出现了6句诗句,这些都是古诗,都是旧知,怎样上才能避免陷入解释诗意的旧框框之中,上出教学的实效与广效?我是这样思考到:
高年段《课标》要求学生能在诵读优秀诗文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所以“入情景、体情结”让学生喜爱月亮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于是,我采用“分类品析,补充背景”带领学生一起去感受。
在感受古诗句中月的深刻含义之后,由省略号引入,扣住涉月诗句,采用表演法,让我和学生分别来扮演文中的“我”和活泼聪颖的“小外甥”,充分调动自己的诗句积累,进行“赛诗”。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对中国传统的月文化产生了积极探索的愿望。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为课文的14-21自然段,我分为两大板块进行。
第一板块,设境研读,深思(学习14-20自然段。)
聚焦“月亮像什么?”,从三步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思考。
首先是“月亮像什么?”学生找出小外甥想象月亮的相关语句,具体交流小外甥是如何抓住月亮的特点来进行想象,利用多媒体的课件演示,引导学生了解月亮变化的特点,历经“合理联想”、“大胆想象”的过程,来说说“月亮像什么?”而后,指导学生朗读,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其次,找出文中描写小外甥的语句,划下来,体会文章表现人物的方法。通过交流、汇报,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来感受小外甥的聪明、活泼,指导学生抓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生动的描写,这样写出的人物才能生动传神。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通过分组读体会人物之间的心里感受;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全班情景朗读,在情景中理解“绘声绘色”,指导学生感受理解“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的道理,升华情感。
第二板块:疑问为核心,练笔(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聚焦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继续引导学生质疑,寻疑探究。重点抓住“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一句,提出问题“如果把省略号改成冒号,你会写些什么?” 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深化体会“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鼓励学生真实的表达自己对月亮的情感。进而,抓住文本空白点练笔写一写。
五、说板书
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思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和教学思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附板书体现了学法的渗透。
25 望月
江上之月 诗中之月 想象之月
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望月》说课稿5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望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优美的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人与自然”,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望月》一文融散文、诗歌、童话三个独特的视角为一体,展示了月亮女神的柔美、圣洁、仁慈与祥和。课文以月亮与人的关系为主线,用生动的笔调抒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现了甥舅二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从古至今,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神圣的象征。千百年来被许多骚人墨客所吟哦诵咏,而《望月》这一课对于月文化含量的汇集,恰恰是激发学生爱月的情怀,引导学生积累“月景”的最好凭借。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这一课,我们将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利用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积累描写月亮的诗句,领略诗词意境,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探究月亮与人的关系。
其中后两个目标也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享受学习的快乐。
2、朗读感悟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学千法读为本,由此可见,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旋律。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充分感受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积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3、评价激励法。在本节课中我将珍视孩子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会给予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享受“跳一跳,可摘桃”的喜悦。
4、品词析句法。我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揣摩体会。
(2)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法”“勾画圈点法”等。
三 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向老师们汇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如何引导孩子们赏析和探究月亮与人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㈠第一个环节:在赏析体悟中感受“月光之美”。
1、首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月与“我”的关系密切,体会赏月给作者带来了思想和情感的变化,我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的情景:
同学们,夜深人静的时候,为什么我一个人我要来到甲板上?也许是心情忧伤,幽闷。谁能来为我排解心情的忧伤和幽闷呢?这时,月亮升起来了。在月光下,我的心情发生了变化。这是怎样的月亮呢?为什么我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与月是怎样的关系呢?
通过教师的情景描述,学生们产生了急于我与月的关系的愿望和动机,主动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向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始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2、接着,我采用朗读法,请同学们在贝多芬的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的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浓墨重彩,仅用了4句话,就把月下江景描述的美轮美奂。同学们都被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
于是我因势利导,运用探究法,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导探究月与“我”的'关系:“那么,是什么样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安详”、“吐洒”、“晶莹闪烁”、“镀” “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来体会月光的清幽淡远和朦胧、宁静等特点。并用简笔画,配合文字说明与表达,孩子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这样他们才懂得了是美丽的月把我叫醒了。月亮不仅叫醒了我的身体,还叫醒了我的心。我沐浴着这美丽的月色,陶醉在月的遐想中。此刻的情感该是多么的愉悦。学生们才真正明白了我与月的关系的密切,也更深刻感受了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紧扣我与月的关系,我采用朗读法和探究法,引导孩子们体会和探究月和小外甥关系密切。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通过诵读课文中关于月亮的诗句,使学生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韵。让学生充分理解,柔美的月光不仅把我叫醒了,也把小外甥叫醒了。从而理解使我们沉醉了的原因。
同时,我还要引导孩子们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话,引导他们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和天真活泼。正是这种聪明好学,才能让小外甥积累那么多有关的诗句,也正是这些有关月的优美的诗句,才能让他沉醉。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善于积累、勤奋好学的品格。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第二个环节: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文章”向来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 由诗句中可以看出,美丽的月亮把古今中外的诗人都叫醒了,叫醒了李白,杜甫,苏东坡……
教学中,我扣住涉月诗句,采用表演法,让孩子们分别来扮演文中的“我”和活泼聪颖的“小外甥”,让他们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诗句积累,尽情地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演绎古诗句中月的含义。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对中国传统的月文化产生了积极探索的愿望,使孩子们从小就感受中国月文化的悠久和发展。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沉醉的不仅仅是月光,而且是中国月的文化。也懂得了小外甥之所以如喜爱月光,是因为月亮和月文化是如此的影响着小外甥,小外甥的沉醉,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由此, 学生爱月的情感也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就会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文化,会为为传承中华文化而努力学习。
(三)第三个环节: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
我先采用朗读法,指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让学生通过描写小外甥神情、语言等词句,感受“小外甥”爱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点,
然后运用探究法,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小外甥聪明活泼,爱幻想,他的天真活泼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月光让我们幻想,让作者幻想,我们今天在这里望月,也一定让我们幻想了,同学们想到了什么?想象,写下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参与主体的语文实践与创造,把自己对月亮的感性认知、对文章情感的深切体验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固化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及对月亮的理解,正所谓“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
(四)第四个环节:在激情总结中升华“情感之美”。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精彩的结束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更进一步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月光中,沉醉在意象深远的古诗意境里,沉醉在充满情趣的创造空间里。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它条理清楚,呈现文章的线条,简单明了,突出文章重点,起到有条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好的板书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在教学中,根据我对《望月》这一课的教学设想,我采用提纲式板书。这个板书清晰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望 月
江上之月 诗中之月 想象之月
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板书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初步设想,在真正地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谢谢大家。
《望月》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优美的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人与自然”,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本文融散文、诗歌、童话三个独特的视角为一体,课文以月亮与人的关系为主线,用生动的笔调抒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现了甥舅二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这一课对于月文化含量的汇集,恰恰是激发学生爱月的情怀,引导学生积累“月景”的最好凭借。是对学生进行“读中悟、悟中读”的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好教材。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三、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标精神,与本文实际,主要采取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表演法、探究法完成教学的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㈠ 回忆激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在月光中走了一圈,课文中给你留下印象的是什么呢?(这一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人人有话可答,从而有成就感,激发了本课的学习兴趣)
㈡情趣读文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作者,在那柔美的月光下去用心倾听他们甥舅二人的对话。在哪儿你感受到了什么呢?画一画写一写
(老师的语言渲染对学生的参与热情有着直接的联系,优美有目标性的导语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同学们在贝多芬的《月光曲》的伴奏下,有感情的通读课文
1、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浓墨重彩,仅用了4句话,就把月下江景描述的美轮美奂。同学们都被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于是我因势利导,运用探究法,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导探究月与“我”的关系:“那么,是什么样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安详”、“吐洒”、“晶莹闪烁”、“镀” “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来体会月光的清幽淡远和朦胧、宁静等特点。并用简笔画,配合文字说明与表达,孩子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这样他们才懂得了是美丽的月把我叫醒了。月亮不仅叫醒了我的身体,还叫醒了我的心。我沐浴着这美丽的月色,陶醉在月的遐想中。此刻的情感该是多么的愉悦。学生们才真正明白了我与月的关系的密切,也更深刻感受了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㈢紧扣我与月的关系,我采用朗读法和探究法,引导孩子们体会和探究月和小外甥关系密切。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通过诵读课文中关于月亮的诗句,使学生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韵。让学生充分理解,柔美的月光不仅把我叫醒了,也把小外甥叫醒了。从而理解使我们沉醉了的原因。
同时,我还要引导孩子们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话,引导他们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和天真活泼。正是这种聪明好学,才能让小外甥积累那么多有关的诗句,也正是这些有关月的优美的诗句,才能让他沉醉。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善于积累、勤奋好学的品格。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㈣在引导孩子们积累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深入体会和探究月和与诗人关系密切。在品读中感受“中国月文化之美”。
我先采用朗读法,让孩子们分别来扮演文中的“我”和活泼聪颖的“小外甥”,让他们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诗句积累,尽情地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演绎古诗句中月的含义。让学生通过描写小外甥神情、语言等词句,感受“小外甥”爱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点,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对中国传统的月文化产生了积极探索的愿望,使孩子们从小就感受中国月文化的悠久和发展。
由此, 学生爱月的情感也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就会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文化,会为为传承中华文化而努力学习。
㈤进行拓展延伸,启发同学们对月的无限幻想,放飞学生的想象力。
老师真的很高兴,那么,老师相信你们平时也一定积累不少诗句,那么你还知道有关月亮、山、水的诗句吗?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参与主体的语文实践与创造,把自己对月亮的感性认知、对文章情感的深切体验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固化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及对月亮的理解,正所谓“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
㈥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然后运用探究法,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又是一个童话故事!真特别!小外甥聪明活泼,爱幻想,他的天真活泼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月光让我们幻想,让作者幻想,我们今天在这里望月,也一定让我们幻想了,同学们想到了什么?想象,写下来
(四)总结作业
课后收集描写山水星月等诗句,比比谁积累的多,这一作业设计不仅是课外的延伸,也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主动积累的习惯。
师总结: 自古以来,无数的文人、作家都喜欢月夜的幽静、美丽。老师这儿有几位作家写月亮的段落,来同学们读读。课件出示段落。
1.把你喜欢的描写月光的句子抄写下来。
三、拓展延伸。
(1)在诵读文本中关于月亮的诗句后,可引导学生主动去搜集描述大自然山、水、风、雨、春夏秋冬的诗句,培养浓厚的主动积累的兴趣,并在班内开展一个古诗诵读交流会。
(2)内化语言,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24 望月
江上之月 诗中之月 想象之月
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望月》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望月》一课是苏教版第十册第六组中的一篇散文,课文以生动的笔调写了“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感悟作者,诗人和小外甥眼里的月亮,知道景随情生,一切皆情景的道理。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语言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反映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二、说教法、学法
(1)采用营造情景,激发兴趣。即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一个诗情画意环境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3)知识拓展,自主学习。
(4)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力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多感官的全面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学习第一段)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望月(齐读)
2.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
3.交流:(同学们说得真好)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感悟作者望月: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段,用心细细品味,想想读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2.交流:(作者描写的月光江景太美了,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画面)那你能把美的`感受用朗读来表达出来吗?
3.指名读,齐读。
4.小结过渡:月亮是美的,月光是柔和的,月光下的万物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这美景使我陶醉了。当“我”偶尔回头时,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原来是跟随我出来旅行的小外甥,和小外甥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那他们之间交谈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5—13节,体会其中的意思。
三、综合性学习,体会小外甥望月: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可同桌读,学习小组读。然后讨论讨论,再作交流。
2.他们交谈了些什么?交流(比背诗句)
(1)出示诗句
(2)原来小外甥和我以比背诗句为交谈方式,的确让我感到愉快,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些诗句意思及出处、作者吗?
(3)学生再作交流,并相机出示图。
(4)分角色读第5—13节。
3.学到这里,你想对小外甥说些什么呢?(板书:聪明好学)
4.拓展延伸:小外甥会背的我们也会背了,说明我们班学生不比小外甥差,老师真的很高兴,那么,老师相信你们平时也一定积累不少诗句,那么你还知道有关月亮、山、水的诗句吗?背给大家听听好吗?(学生交流,看来,同学们知道得也不少。)
5.总结:同学们,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6.突然,小外甥又留出一个题来,月亮像什么?(出示)请同学们读读14—20节,边读边圈出有关语句,仔细体会,同桌可讨论。
(1)学生读,圈划。
(2)交流,出示:“……像……”
(3)你觉得小外甥的想象怎么样?
(4)小结:小外甥想象和奇特,月亮在小外甥眼里充满了童真,充满了幻想,他真是一位爱幻想的小男孩(板书:爱幻想)
(5)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段。
7.小外甥爱幻想,我知道我们班的每位学生也像小外甥那样富于幻想,那么老师也为准备一组图片,让我们也展开想象的翅膀。
8.出示图,(学生说说)看来,同学们的想象也很丰富奇特。
四、总结:
今天,我们也望了一次月,我们不光感受到了月亮的美丽,而且通过望月有了许多新的收获,认识了一位爱幻想,爱学习的小男孩,相信同学们以后一定会书中的小男孩一样认真对待每件事。
五、齐读课文:
作业:
1.把你喜欢的描写月光的句子抄写下来。
2.准备举行一次小型赛诗会。
《望月》说课稿8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 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 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 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 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望月》说课稿9
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是xx小学的音乐老师xx。我今天给大家展示的是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材第二册第七课《望月亮》。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望月亮》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儿童歌曲。歌曲为 3/4 拍子,五声宫调式,四个乐句组成。全曲节奏平稳,旋律优美、起伏流畅,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但是这节课的内容和其他单元课的内容比起来,不是特别容易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音乐是庄严肃穆的音乐,歌曲是优美抒情的歌曲,没有欢快热烈的音乐节奏,也没有固定的情节,所以要让这节课内容上得充实、饱满、学生愿学爱学,不是特别容易。
2、教学目标:
1)、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
2)、能够配合歌词、歌曲用身体做动作。
3)、能够用打击乐器或自寻音源探索声音的强弱。
4)、能够运用线条记录声音或音乐。
3、教学重点:
1)、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这首歌;
2)、能够配合歌词、歌曲用身体做动作。
4、教学难点:能随三拍子的音乐节奏,用动作或拍击物体做出比较正确的反应。
二、说学法:
学法就是学生学的方法,如何利用思考、发现、探究与合作等学习方式来进行未知领域的学习,进而学会和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本课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这些:
1、想象法:“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这一课恰恰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启发孩子们想象。
2、 参与探究法:有一个教育家这样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针对儿童爱玩、好动的年龄特点,运用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器官亲自参与活动,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三、说教法:
教法就是教师教的方法,就是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选择那些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教学方法有效的组织教学。
1、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音乐的美。
2、 在学习歌曲时,主要采用了听唱法,默唱法,让学生边听教师范唱、录音范唱,边听音乐边进行律动练习等方式,体会歌曲情绪,感受节奏的不同,逐步学会歌曲。
3、 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很强,所以我的课堂设计以活动教学方式为主,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使音乐知识和技能巧妙地融入音乐实践活动中,
四、说教学程序:
本堂课的相关策略:a 注重兴趣;b 人人参与;c 创设情景;d 加强表现;e 加入竞赛 ;f 即兴创作
1、 设疑激趣: 一共设了三个问题:
1)、猜一猜:画一个圆让学生猜。意在调动学生兴趣,也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2)、模仿说话:意在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也是为后面的3/4 拍子节奏打基础。
3)、听音划线:意在解决视唱难点。充分激发儿童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掌握了视 唱,也体会到音乐是由长长短短的音组成的。
2、 学唱歌曲:分两步走。 第一步:初听歌曲,体验音乐意境。 先看一遍,把音乐和多媒体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聆听音乐、理解音乐。 然后让学生在最舒服的姿势中复听一遍音乐,完全放松,充分进入想象。 第二步:学歌词。 首先朗读歌词,歌曲一般都是先有词,再根据词义谱曲,所以在学习歌曲时,要从理解词义入手,再上升到音乐。 拍一拍:读了歌词以后,孩子们跃跃欲试,很想演唱歌曲了。为了避免机械的带唱,引入声势练习,真正实现 “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
3、拓展: 音乐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也是一种终生教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提供给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 音乐课应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采用人机交互的手段,让学生点击鼠标自由选择画面上的对象,自由选择喜爱的歌曲。
【《望月》说课稿】相关文章:
望月说课稿11-10
望月说课稿11-11
《望月》说课稿06-28
望月说课稿9篇11-10
《望月》说课稿(9篇)07-01
《望月》说课稿10篇06-28
《望月》说课稿12篇03-22
《十五夜望月》 说课稿11-20
《望月》说课稿(10篇)12-04